书城哲学劳动创造美学
14999000000005

第5章 通向美之奥秘的曲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第一节 马克思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研究美的本质离不开对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研究,有的同志说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没几处谈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人化自然”。但我们在读完《巴黎手稿》关于黑格尔一章之后就会发现,这一章整篇谈的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化自然的问题,而且,由于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对象化、外化、异化的几处论点,阐述了自己的唯物辩证主义的对象化,这就使马克思的真知灼见闪烁夺目的思想光辉,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了里程碑。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前几章,是他站在无产阶级立场对政治经济进行研究的成果,他对异化劳动和人类普遍劳动的研究,促使这位哲人对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有了全部的认识,于是他在哲学思想上有了飞跃,发生了质变。

同时也促使这位永不停息的思想家对自己的哲学修养进行清算,这就要与曾为同路的青年黑格尔派划清思想界限,更出于革命形势发展的要求,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思想要展开批判,批判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等人的唯心主义,这一任务是在以后马克思、恩格斯的巨著《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得以最终完成的。但写《巴黎手稿》时,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已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主要体现为:对青年黑格尔派这些“批判神学家们”的批判,马克思首先批判了作为这一派哲学母亲的黑格尔哲学。虽然儿女并不会与母亲绝对一样,但找其思想根源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还要注意,马克思尽管在开始高度赞扬了费尔巴哈,但紧接着他就表示了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有相当不同的看法,这不奇怪,这时已初步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观的马克思必然对费尔巴哈的观点表示不满。因为对黑格尔哲学全面有力的剖析,是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手术刀所不能胜任的。而马克思这时已取得主刀医生的资格,初试锋芒,就显示出新马克思世界观的锐利。

对于黑格尔这位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对于他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从何处下刀呢?我们知道黑格尔哲学的庞大体系是从绝对理念(宇宙精神)开始的。全部过程经由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相应就有“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这三大部分构成他的学说体系。面对如此庞然大物,敏锐的马克思把手术刀对准了它的要害。马克思是先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开刀的,马克思解释说:“‘解剖’必须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即从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此书是黑格尔建立自己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第一部著作,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总论和导言。黑格尔写于1805年冬到1806年10月。该书论述了“精神”自我产生的历史,最后一章里黑格尔概述了“精神”产生、“精神”产生的辩证法,马克思颇具眼光地把最后一章作为第一刀。马克思精确地分析道:“这一章概括地阐述了‘现象学’的精神,它同思辨的辩证法的关系,概括地阐述了黑格尔对这二者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最后一章的精准剖析中,揭示了黑格尔的对象化的实质,同时,在批判中、在正面论述时,创造性地深刻论证了自己的对象化的思想观点。这也是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哲学体系的初步说明。

《精神现象学》的基本内容论述的是意识和它的对象的矛盾的过程,意识和它的对象的关系。黑格尔告诉我们:对象是自我意识的外化物,是自我意识自身发展中的环节;对象不能独立存在,因为对象只是意识为了实现自身认识自身的一种手段,意识要认识自己才把自己外化为对象,从而通过对象来认识自己,之后对象就消逝了。在黑格尔这里,对象不过是意识的手段,是意识创造了对象,这样,黑格尔就把社会存在的实在的对象—对象化的客体,被黑格尔说成是对象化了的自我意识,主观为对象的对象化的对象—对象化的客体,是一种精神,他实质上否定了客观存在的对象的物质性。黑格尔同时把对象化的主体—现实生活的人,说成为自我意识。

马克思通过剖析向我们揭示:黑格尔哲学体系,是抽象思维的自我异化的过程,是抽象思维认识自身异化的过程。虽然黑格尔独具慧眼揭示出:只有人才具有自我对象化和异化的活动,只有人才会有人的历史运动,但黑格尔的对象化,黑格尔所论述的历史活动,都只是在精神领域发生的。

这正是黑格尔哲学的症结之所在,正如马克思所告诉我们的那样:黑格尔的根本问题是不正视对象化的客体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不能正视对象化的主体人的自然属性,这样尽管黑格尔的对象化有其深刻的地方,他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深刻的论述,然而他的对象化活动是一种纯精神、纯抽象的自我运动。

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从整体着眼来进行剖析,这就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分清了精华与精髓,对取舍有了科学的根据。马克思的确吸收了黑格尔的对象化的合理之处,作为材料来构建自己的唯物主义对象化。黑格尔在马克思以前也曾用实践的观点来研讨人的审美活动,他在《美学》中说:“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认识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上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人这样做,目的在于要以自由人的身份,去消除外在世界的那种顽强的疏远性,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人欣赏的就是人本质,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现实,这是由于人在外在现实中,通过劳动实现自己,从而也在对象化了的事物上观照自己,他认为满足心灵自由的需要的实践,是艺术和审美的根本起源。

但黑格尔理解的实践活动只是精神、意识的对象化,是把思想外化于现实精神:世界的精神活动,诚如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说的那样:“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而马克思说的实践,是指人的物质感性活动,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马克思从他揭示出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关乎人类审美活动,人的审美活动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这样就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人类的审美活动予以哲学的说明。

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批判中又吸收其合理内核,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赞扬中又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突破,逐步创建自己的新的实践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在《巴黎手稿》中,他已经达到把对象化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理解为必须以实践为中介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自然向人生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的过程。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对象化的过程中,特别是用物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对象化来对比黑格尔唯心主义对象化,建立了他自己的唯物辩证主义的对象化理论,这也正是他的实践观点形成的过程。在以后的论述中,我们会看到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对象化与唯心主义对象化,以及与唯物主义对象化都是大不相同的。

我们也要注意尽管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费尔巴哈赞扬,但从马克思论述中,我们发现马克思的对象化与费尔巴哈的对象化也是不同的:

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唯物论哲学,肯定费尔巴哈从物质的人、感性的人出发,从自然界出发,肯定费尔巴哈把“人对人”的社会关系当作理论基本原则。但我们在《巴黎手稿》中也会看到,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中合理内核的肯定,实质上正是对费尔巴哈哲学弱点的否定。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是从人们的劳动中、对象化的生产中、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中来研究现实的社会关系,来研究社会关系中现实人的观点,这在实质上,与费尔巴哈把人只看作自然本质的“类”的存在物是截然不同的。费尔巴哈以自然本质的人来否定黑格尔自我意识、抽象的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对象化的主客体关系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论。但是费尔巴哈轻视实践活动,认为只有理论活动才是真正人的活动。由他的话可证:“实践的直观是不洁的,为利己主义所玷污的直观,因为在这样的直观中,我完全用自私的态度来对待事物。”费尔巴哈轻视人的生产劳动,他认识不到人类物质生产的伟大意义,认识不到物质生产是创造对象化世界的伟大力量,不懂得物质生产是一切的基础,不懂得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是极其重要的活动,因之他对对象化所站的哲学立场,与马克思站在实践活动的立场来对待对象化,是大不相同的。

客体由于是主体的对象,二者不能分离。主体—人通过人的本质力量来改造自然,创造世界,在客体上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主体是凭借物质力量来在客体上实现自身,实现自己的目的,创造出自然界亘古前所未有的主体之对象化的客体;也由于客体是主体本质力量的实现,因之客体是主体—人本质力量的确证。主体在客体上实现自己、表现自己、确证自己、肯定自己、认识自己,这是极重要的,我们在后面还要论述。

由于马克思把主体—人,不是如黑格尔看作“抽象精神”的人和“自我意识”,也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堪称是抽象的人,把人看成是物质的人、现实的人、具有社会性的人,而是认为社会化存在的人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主体。

关于对象世界,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说:“有生命的、自然的,具备并赋有对象性的亦即物质的本质力量的存在物,也拥有他的本质之现实的、自然的对象,这是完全自然的。同样完全自然的是,创立一个现实的,然而以外在新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固而不从属于他的本质并凌驾于他之上的对象世界。”

马克思在这里告诉我们,主体与其对象—客体,都是物质存在,客体中包括自然,而主体也曾是自然的一部分。对象化的主体与客体首先是一种物质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对象化,是客观的物质运动过程。

黑格尔认为,对象只不过是意识为了认识客观自身的一种手段,意识要认识自己,要把自己外化为对象,在对象中来认识自己。这样,对象就是自我意识自身发展中的一个环节,没有独立自存的性质,更谈不上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的存在。马克思批判道:“主要之点在于意识的对象不是别的,只是自我意识,或者说,对象只是对象化了的自我意识,作为对象的自我意识。”

黑格尔认为宇宙实体是精神,对象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展现,是“自我意识外化创立物象”。

马克思对此批判道:“由于人等于自我意识,所以人的外化了的、对象化了的本质即物象(即对他说来是对象的那个东西),物象对他说来是本质的对象,因而是他的对象化了的本质的那个东西,对他说来才是真正的对象。既然被当作主体的不是现实的人本身,因而也不是自然界—因为人是属人的自然界而只是人的抽象,即自我意识,所以物象只能是外化了的自我意识,是与外化了的自我意识统一的,而物象是为这种外化所创立的。”

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自觉自由的活动在自然界实现自己族类的事实性、无限性、完善性,人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体现自己本质力量,实现自己意识和目的的对象,人可以改造自然、创立对象世界,人通过有意识的活动,通过对象化、劳动、社会,同自然发生特殊的关系。

其他动物不能与周围环境,不能与自然相互区别,动物不能意识到自己与外界有什么关系,更不能从理性上来支配自己对外界引起变化,动物只能满足它的直接需要的感性对象发生关系,只跟有限的外界与物种发生关系。

人通过劳动来重新塑造整个自然界,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使自然界符合人的目的,原始自然变成了人化自然,自然界以其被特定时代的人所改造的样子对现实的人现实地存在着。人还创造出一个实实在在的、可耳闻目睹的对象世界。这个对象世界,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掌握客观规律,创造出人类诞生前所未有的世界,这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而人所创造的美,就在人化自然中,就在对象世界里面。

人的对象世界是怎样产生的呢?马克思告诉我们与人密切相关,要揭示对象世界的秘密,必须研究人的活动。

马克思明确告诉我们对象世界是人创立的,对象是人创造的,人是凭借自己的本质力量来创立对象世界来创造对象的。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人与对象世界的对象化的关系。

人—主体,是一种物质存在,具有物质的本质力量,他把自然界作为对象,在劳动中把本质力量对象化,建立起一个被人改造了的对象世界。

马克思说:“当那实体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稳固的地球上的、呼吸着一切自然力量的人,通过他的外在化,建立以他的实际的、客观的性能作为异化的对象时,则这种建立并产生主体;这种建立乃是客观的性能的主观性,故而它的动作也必然是一种客观动作。”

马克思又说:“那客观的存在就能发生客观的效力;如果它的本质规定里没有包含着客观的性能,则它将不能发生客观的效力。客观的存在能创造、建立对象,只因为它是被对象性建立起来的,因为它原来就是自然。这样,在建立的动作里,客观的存在并不是从它的纯粹活动去创造对象,而只是它的客观的产物证实了它的客观的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乃是一个主观的自然存在的活动。”

唯心主义者否认了对象化的活动的主体和对象化的是自然的物质的存在。黑格尔把对象化看作精神主体的外化动作,这外化所能建立的对象世界,只能是没有物质基础的物象,是一种假象的对象世界,黑格尔的对象,不是具有客观独立性的物质对象,是自我意识的外在化。

马克思告诉我们:“主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客观物质存在,与自然界不可分离。真正的对象化,是人把客观存在的物质力量外化到自然界,改造自然界,建立既有自然要求又具外化性质(社会性质)的对象世界,建立对象世界的物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这也正是人的能动性之所在。对象世界,在人化自然里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但对象的现实面貌和自然被改造的状态,也确证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尺度,人的本质的内涵。其美的对象,更证实人抛掉非人的程度,证实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巨大,人的本质的事实与进步。”

而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在对象世界上来确证自己呢?马克思说:“只有当对象对人说来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来说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对人来说成为这个对象的本质,这种情况才可能。”

人通过劳动把自然界变成人的创造物,具有社会属性,而人在劳动中从自然存在物变成社会存在物,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在外界对象上证实自己的本质。

关于对象化的客体,马克思在这里向我们说了些什么呢?

我们知道,旧唯物主义者把自然界看作是真正地实现客观存在的条件,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由于他们只把客体看作是直观的对象,从机械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看不到只有人的社会活动,特别是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才能把自然界转化为现实存在的客体。

唯心主义者把客体看作是主体活动的结果,能够从辩证和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客体,但是由于他们只从唯心主义的主体能动性出发,把客体看成是精神性东西的外化。唯心主义者黑格尔也是这样,他虽然能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来理解对象化的客体,认为客体是主体,客体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但是,马克思在批驳黑格尔的自然观时,就肯定了对象化客体的物质性,认为客体是在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指出客体自身的内部联系与发展规律。指出对象化的客体是自然的、感性的、现实的。

但是如何把自然与人联系起来,马克思又强调指出:客体的性质不能只从自然性质局面去理解,应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方面来理解。客体是主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这当然是对的,物质世界,如果不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与人联系成为对象的关系,是不能成为对象化的客体。在对象化的过程中,客体就不是人类诞生以前的那个自然界,不是以原始面貌呈现出来的自然界,不论是人自身的自然(血肉之躯、眼睛、耳朵等感觉),还是人的外在自然,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产生劳动实践,才能改变原来的性质、面貌以及与人—主体发生关系。也就是说自然进入人的社会之中,具有了新的属性和社会的属性。因之,可以说主体与客体是在社会中,在人的时间活动中发生关系。

第二节 人的生命活动、生产劳动与动物生存活动的区别

在历史上,找到美的真正根源的是马克思。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庄严宣布:“劳动创造了美。”从此掀开了美学史上新的一页。

马克思揭示出劳动是人的整个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揭示出人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一切生命活动形式的特点,揭示劳动在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劳动本质问题的同时,也为美的产生找到了答案,这也为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奠定了基础。

一、人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

由于人和自然的关系根本不同于动物和自然的关系,因此人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揭示出了人类的生命活动的特征,论述了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内容,论述了人类的劳动生产实践。

人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的生命活动是受本能支配的,它不能认识自己和它的族类生命活动的内容和生命活动的规律,它不会确定明确的、有意识的目的来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而人的生命活动是受意识支配的,人具有高级神经系统,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社会性,人的生命活动有目的性。人能够认识自己生命活动的规律,能够规定自己生命活动的内容,能够把自己生命活动的内容,也就是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识和意志的对象,人能够掌握自己的生命活动。这极其重要。因为生命活动性质不同,世界上各种各类生物的特性才会有千差万别。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是人之为人的极重要依据。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类组成社会、成为社会存在物的依据。

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自由自觉的性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特征。怎样叫作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呢?马克思把人类的生命活动与别的动物的生命活动加以比较予以说明。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统一的,不像人类可以通过生产资料、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进行生命活动。动物的生命自身和它的自身的生命活动融为一体,狼是食肉动物,这种生命活动是它的本能,它不能、也不会把它的生命活动变成自由自觉的活动,它不能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支配自己。自然给其生命,只给其本能,自然没有促使其进化成具有智慧头脑的物类,没有使其成为有实践能力的族类,没有使其成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主人,而是受自然控制的奴隶,它不会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只能依靠本能取之于自然,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上意识和意志的烙印。

人,能通过在实践活动中变得聪慧的大脑来理性认识自己的生命活动,把自己的生命活动,作为对象化的对象,既作为认识的对象又作为实践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不是盲目的,本质上不受本能支配,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受理性支配的,因而是自觉的。在自然面前他不是无力的,而是充满力量和智慧的,他能够利用自然规律,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支配自然界,因而人类的活动又是自由的。

为什么人类的生命活动是自由与自觉的呢?诚如恩格斯所说,“人,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由于人是“社会存在的族类”,他才能有意识地把自身生活的活动作为自己的对象。

二、人的生产活动与动物的生产活动

人的生产活动与动物的生产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为人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区别所决定的。马克思明确地在《巴黎手稿》中指出生产活动的重要性:“这是创作生命的生活”,因为“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的特性,它是人类的特性”。可见生命活动中的生产活动意义是多么重大。不论人还是动物,其生命活动中的生产活动都是最基本的活动。只有进行生产活动,个体和族类才能生存,才能延续后代,才能使族类在地球上存在。由于生产活动是一个物类的基本活动,因此生产活动的特性就包含了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羊吃草,狼吃羊,不同的生产活动决定了羊与狼各自的动物特性。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人类的社会生产与动物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产,进行了对照比较:

A.生产的范围不同: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需要的东西,是片面的,其所需范围是狭小的,其所需的种类是单一的,很多种动物是不顾群的。而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类的需要,是包罗万象的,是无限丰富的生产,不只为自身及亲族,是为了整个社会生产。

B.生产的目的、动机不同:动物受生理、本能的支配,受肉体的纯生理学意义上的需要来支配,生产目的、动机是单一的。而人的生产,满足人个体的生理需要是其生产活动的任务之一,但决不仅限于只是为了自己的肉体的直接需要而生产,人的生产要满足整个社会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种种需要。

C.生产的成果不同:动物的生产只养活它自身和幼仔,而人类改造和占有整个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

D.与产品的关系不同:动物的产品直接为其肉体所占有,狼捕兔,兔为狼吃,是本能的联系,而人“自由地与自己的产品相对应”,把产品作为自己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力量的实现和确证。

E.生产活动中发生的方式与性质不同:动物的活动是消极地适应自然,按照本能和自己物种的需要来生产,如蜜蜂造蜂房;而人的生产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生产,按照人的规律、社会存在的规律来进行生产。

在自然打上印记、改造自然的人的生命活动,基本是人的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揭示出人类全部历史就是物质生产的历史。人们要进行生产,要采取特定生产方式,结成特定的生产关系,形成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人是社会存在的人,人的生产是社会存在的生产。

正是由于人的生命活动、人的生产活动与动物不同,具有独特的性质,人的生产劳动具有自由与自觉的本质,人的劳动才能创造美,美的规律才能在人的劳动活动中发生。

第三节 美的规律—创造的总规律

由于人的生产活动与动物的生产活动,在性质、目的、内容及方式等方面,都有本质的区别,自然生产规律也有本质的区别。

动物的生产规律与人的生产规律有什么区别呢?马克思在《巴黎手稿》里写道:“动物只依照它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造型,但人类能够依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能够到处适用内在的尺度到对象上去,所以人类也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型。”(何思敬译本)这句话朱光潜先生是这样译的:“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随时把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刘丕坤译本:“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译文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族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族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应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一、对美的规律原文的解释

关于“美的规律”的解释,多年来国内争议很大。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尺度,这一概念,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出现过,在他那里,是指事物的质与量的辩证统一。这一概念包含本质的观念,但不等于本质,是质与量的统一,表现在事物的外观上,因之这个尺度可解释为衡量事物的标准。

我们认为,理解美的规律,不能只看两个尺度,要看两句话。这两句话组成美的规律的内涵。这两句话用“并且”一词联结。过去有的同志认为第一个尺度是物尺度,或认为第一个尺度是真(客观规律性),第二个尺度是善(主体和目的性)。我们认为在第一个尺度那句话里(人类能够依照任何物种尺度来生产)就有客观规律性与主体和目的性的统一,有真与善的统一。我们认为第一句说的是人的生产的广度,第二句(能够到处适应内在的尺度到对象上去)说的是人的生产的深度,人的生产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这两个侧面相结合,与动物生产相比较,看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单一的。

两个尺度尽管是美的规律的核心,但我们必须顾及全文,不要忘了两个“按照”及其他词句,总之要全面掌握这段话才能理解全貌。“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这句话整个意思是说,人能够掌握自然界万物的规律,“按照”“生产”二词告诉我们是人主体的实践活动,这里就有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里有真(物种的规律)、有善(人按照物种的尺度来仿照),有真与善的统一。人可以按照每个物种的尺度来生产,与动物生产大相径庭,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丰富的全面的,具有普遍性,显示出人的生产的尺度,人的生产不断产生新的产品。

人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里是更加强调人的能动性,人的重要作用。人生产出来的对象,人都以自己主体的尺度来衡量,以自己主体的尺度来要求。这里虽然强调了人的主体的本质力量在人的生产中的作用,但仍落实到对象上,并且是主客体的统一。人的尺度是在不断变化中。因此,人的生产具有创新、超越的性质,显示出人的生产的深度。

第二个尺度体现了人是万能的,这个尺度为什么是内在的呢?

这是目的还没有实现,还没有体现于对象上,只是在人的意识中、人心中。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可以说是对这一内在尺度的说明:“但是就连最拙劣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因为建筑师在着手用蜡来造蜂房之前,就已经在头脑里把那蜂房构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了。他不仅造成自然物的一种形态改变,同时还在自然中实现了他所意识到的目的。这个目的就给他的动作的方式和方法规定了法则(或规律)。他还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这里的规律就是美的规律,这个目的就是人的尺度、内在尺度,作为观念存在于劳动者心中,作为一种表象存在于劳动者心中,它是建立在人的社会实践之上的。

二、对美的规律内容的理解

由于人类具有高度发展的意识,在生产劳动中就能够认识和掌握客观现实中各类物种的性质和规律,并亲手生产出来,达到各个物种自身的尺度。饲养各种牲畜、家禽,种植各类作物均要达到各个物种的尺度,这样养鸡才下蛋,种高粱才结穗,培育果树才结果,养猪才能长大,否则就生产不出来或枯萎或死亡,这就显示出人类的本质力量。只有人类才能生产出各个物种的产品,地球上别的族类都不能像人类这样进行普遍的生产,只能生产本族类特有的产品,猪不能下蛋,高粱不能结苹果,聪明的猴子也不能种高粱、苞米。人类这种有目的、有意识地仿造各种物种进行再生产,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第一个阶段。这里也体现了人主体与物客体的统一,人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对物的性能规律的掌握上,在仿造的对象上打上人的本质力量的印记。人不仅能仿造各个物种,并且通过分析综合各个物种,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过的物种,如自然界只有树墩,人却能造出各种各样的桌子,人类不断地为客观世界提供新的前所未有的新物种和新产品。

人类的生产是不断发展的,仿造的决不会永远和自然物种相同,创造的决不能只是停留在最初的水平上;人类种田不仅要使谷子长出穗来,如野谷穗子那样短,还要求谷穗长如狗尾,提出了野谷不可能长出的长度,这是人的内在的尺度,适宜的尺度,人的本质力量的尺度,人的符合规律的、符合理想要求的尺度。

这个内在的尺度,要确证到客体上去,首先要存在人的意识之中,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内在表现。人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本质力量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这个尺度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尺度,它是历史的、具体的。这个尺度要受客观条件制约,受生产力、生产关系制约,受阶级、民族、地域、种族、年龄等社会因素制约,受历史、时代制约。古代人不可能对自己织出的布要求达到的确良的尺度;神农氏的口袋里没有杂交高粱新品种;有巢氏没有摩天大楼的设计图;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与洛杉矾的美国人要求不同。因此说,整个人类是在不断地、无限地发展自己改造自然界的本质力量,人的无限巨大的创造力,向自然界、向自己的对象世界不断提出一个又一个新的尺度。

三、美的规律到底是怎样性质的规律

美的规律不是人的意识可以随意制定的,第一个尺度那句话告诉我们,人必须按照各个物种尺度来生产。饲养鸡鸭就要依据二者不同特性,不能赶鸭子上架,不能驱鸡入塘。人的生产实践,主体是人,但人必须服从客观规律。人主体是在建造、塑造客体,这客体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现实世界的,有其自身性质,具有客观物质的属性。这又是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美的规律是在具有物质力量的实践活动中发生的,因而不是人的意识形态规律。

美的规律又不是自然界自身的规律,并不发生在没有人类的自然界。它是人的生产的规律,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没有人类实践活动的发生,就没有美的规律的发生。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创造对象世界发生的规律,这个规律体现了主客体的统一,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物里有人,物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人里有物,人掌握客观规律。同时,这美的规律也体现人类在实践中改造自己、生成自己,也体现必然与自由的统一。

美的规律不是审美活动的规律,某些把美学只归结为审美学、审美活动的著作就要把美的规律排除在外了。

美的规律是人的生产规律、实践活动的规律,是物质生产的规律,艺术生产中也遵循这条规律,离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无法谈这条规律。

四、研究美的规律的重大意义

发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却又不依人的主观随意为转移的美的规律,与真的规律、善的规律一样,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美的规律是改造自然界、改造对象世界的总规律,它的发生,使人类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上来实现自己从而肯定自己;美的规律的发生,是人类以一个区别于所有动物的具有全新本质的族类的确证。人和现实发生的种种关系的同时,也发生了审美关系,人在实践活动中将永远运用美的规律。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到处可见人的产品、人的作品、人的创造物,这都是美的规律作用的结果。美的规律支配各种生产,特别是艺术生产,美的规律还将支配人类去改造自然界,去创造更加丰富多彩无限美丽的新世界,未来有多少新事物在等待我们啊!美的规律的作用是巨大无比的。

对于美的规律的认真探索,同样有意义的是,我们可以由此来探索美的本质问题和美的性质问题。规律与本质、性质关系不言自明,规律体现了本质,本质决定了规律,我们可以从美的规律求美,还可以探索美的创造、美的欣赏,探求美的源泉,探求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等一系列美学问题。

在文学艺术创作的领域,美的规律更是被普遍应用着。唐人张璟说:“艺术创作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领悟到美的规律在文艺创作中发生,在文艺创作中应用。艺术创作是主客体辩证的统一,是主观客观辩证的统一。自然主义的作品何以苍白无力,不能激发人的强烈美感,不就是由于违背美的规律吗?我们应用美的规律,可以解释好多现象。比如争议很大的“艺术典型”这个问题,典型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这一概括所以是片面的,就是没有从美的规律出发来认识艺术典型的本质,艺术典型也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艺术典型包含人对生活的审美,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对象化。至于风格、流派文学思潮等文艺现象都可应用美的规律加以解释。

第四节 美在三大领域的产生

一、自然美的产生

从古至今有一派美学家认为,自然美就在于自然物本身的某些形式属性,如色彩、光泽,形体的和谐、对称、多样统一等。

从古至今还有另一派美学家认为,自然物本身不可能有美,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

我们认为,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物的形态,如霞光、月光,对动物是没有审美意义的。

在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初期,人类认识能力和生产水平低下,不能主宰大自然,处在大自然的威胁之下,烈火洪水,凶兽猛禽都在危害原始人类,他们认识不了,也掌握不了大自然的规律。诚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治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服从它的权力……”

原始人类面对着具有无限威力的神秘的自然力量,面对狰狞可怖的大自然,并不感到可以亲近,而感到恐惧。诚如高尔基所说:“在环绕着我们并仇视着我们的自然界中是没有美的。”

但是人类的劳动创造,终于使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诚如马克思所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原始人类逐步改变了他同自然界的关系。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在生产劳动中能创造工具捕鸟猎兽捉鱼,也正是在这种有目的的劳动生产中,进一步认识了鸟兽性质、活动规律、天气变化的规律等。人的脑力与体力都得到了发展,具有了同大自然做斗争的初步能力。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的生产范围更扩大了,生产能力更增强了,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有了更大的进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劳动生产实践中,不仅渔猎生产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学会了驯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出现了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

这样,远古的人类按照自己目的能够成功地猎获野兽,成功地种植庄稼,成功地驯养动物,成功地建筑房舍,成功地用自然材料制造了工具;人类成功地利用石头、树木、野火、水力、风力、阳光等自然物时,这时的大自然不再是人类的对立物,自然物成为人的劳动成果,自然界被人改造、主宰。

人利用自然的材料制造出来的产品中,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看到了自己的意志,力量转化为新的感性形式,并且他自觉去追求这新的、他创造出来的感性形式,成功时就有一种欢欣愉快的感情。这样,人在改造的自然物上就创造了美的属性,同时人相应地产生了一种精神愉悦,即美感。

由于人类的狩猎生活发生在前面,因之人类先是与自然界中的动物发生审美关系,他们爱用杀死动物的鲜血来涂抹自己的身体,用猛兽的皮、须、爪、角装饰自己,他们认识到了这些猛兽的力量,被他们征服了。从捕获到的猛兽那里他们看到自己比猛兽有更大的力量,那些猛兽的皮、牙、爪戴在他们身上,显示出人的勇敢、智慧、灵巧和力量。

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写道:“狩猎部落由自然界得来的画题,几乎绝对限于人物和动物的图形。他们只挑选那些对他们有极大实际利益的题材。原始狩猎者把植物食粮多视为下等产品,自己无暇照管,都交给妇女去办理,所以对植物就缺少注意。于是我们就可以说明为什么在文明人中用得很丰富、很美丽的植物画题,在狩猎人的装饰艺术中绝无仅有的理由了。”

到了农业社会,人们生活与植物发生了密切联系,人们认识了植物性质及生长规律,也牢记了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人们也学会了种植植物,植物不仅成为人们生活中有用的事物,而且引起人们的喜爱,到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就与植物发生了审美关系。植物本身所具有的极为丰富的形式特征,使人们不再像远古时期狩猎时那样视而不见,到此时,植物成为人们所熟悉的并倍感亲切的事物了。

人们从动物皮的花纹,从植物的外部特征,逐渐发现了对称、均衡、齐一、反复、多样统一等形式特征,人们掌握了它,并且复制与重新组合成美丽的图案,于是形式美产生了。

人不仅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与自然物发生种种关系,包括审美关系。人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终于把整个自然作为自己认识、利用、改造、征服的对象了。也就是说,人不仅同他直接改变了的某些自然物发生关系,而且也同整个自然界发生关系。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应从人对整个自然界的征服、支配、占有这样意义上来了解。也正基于此,人与自然关系和动物与自然关系有着根本区别。诚如马克思所说:“人较之动物越是万能,那么,人赖以生活的那个无机自然界的范围也就越广阔。”“动物只能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就是说人通过劳动改变了人同整个自然界的关系,使自然从与人对抗、对立,变成与人的生活相协调一致,也就是高尔基所说的创造和人的文化相联系的第二自然,变成了与人关系密切、人对它感到亲切的、可爱的自然,也就是美丽的自然。

二、社会美的产生

社会美来源于社会实践,就是说来自改造自然创造世界的一切人类活动。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与自然发生关系,人与人也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组成社会。人类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改造自然,也要改造社会;不仅从事改造自然的活动,也从事改造社会的活动,并且不断创造新的社会。在社会活动的实践过程之中,在人与人发生关系之中,在按照理想创造新社会过程中,美发生了。我们知道,社会主体是人,在人的自我生成与改造中,在人与人发生关系的各种活动之中,人类也在不断创造社会美。

为什么人能创造社会美呢?

其他动物的活动,都是出于本能,局限于大自然给它们的规定性;而人的活动是十分广泛的,因为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性,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社会。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在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进行种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活动,人自身从外表到心灵,也按照人的审尺美度来接受检验,并且也要体现美的规律。

社会美不仅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的活动之中,也产生于尖锐复杂的社会之中,并且呈现着复杂的情况,要通过先进阶级和进步力量为人类的自由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要通过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并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斗争而实现的。

三、艺术美的产生

艺术美最初也发源于劳动创造。

现在人们发现的最古老的艺术作品是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的洞壁绘画,如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画中受惊的野猪,法国封·德·高姆洞画中向前俯冲的古象—猛犸,拉斯科洞画中仰角飞奔的鹿群,尼奥斯的洞画里中箭的野牛,等等,法国还发现一个原始人穴居之所,大洞穴里原始人用黏土雕塑的两头栩栩如生的大野牛,公牛在前,母牛在后。

动物为什么是人类艺术史上最早的艺术形象呢?这是由于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的矛盾中,人与兽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人在狩猎时期先要捕获野兽,在狩猎的对象上,人最初显示了战胜自然物的力量和能力,也正是在狩猎过程中人类逐步产生了达到目的后成功的喜悦。普列汉诺夫说:“楚克奇人的图画描绘的是什么东西呢?是狩猎生活的各种不同的场面。很明显,楚克奇人最初从事狩猎,后来才在图画中有了自己的狩猎。同样,如果布什门人描绘的几乎完全是动物,如狒、象、河马、雁等,这是因为动物在他们的狩猎生活中起着巨大的决定性的作用。最初人同动物发生过一定的关系(开始猎取它们),后来,正因为同它们发生了这样的关系,他才产生了要描绘这些动物的冲动。”对于动物外形强健有力灵活的描绘,实际上肯定了战胜动物的人的力量,从而得到心理满足。再现,发生于原始人的朴素信念中,他们认为再现动物的外形,就能获得战胜它们的体力和技巧,保证狩猎的不断成功。

舞蹈与歌唱的产生要晚一些,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有的再现狩猎场面,有的是用祈祷、祭献或巫术来影响主宰自然界的神灵的宗教仪式,并逐渐成为艺术形式;到了中石器时代,岩画出现了人的形象,如西班牙勤支特岩画上飞跑的人群手持弓箭,追猎四蹄奔驰的山羊;在印度北部的一个山洞中,有五人手持投枪,围猎巨大的犀牛;新石器时代,在彩陶上有图案装饰,我国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有鱼纹、乌纹等多种动物图案。

可见,艺术与艺术美也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创造活动之中。

美是人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高尔基有段话是很好的论述:“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在埃及、希腊、墨西哥、秘鲁、印度和中国的古寺遗迹,在欧洲的中世纪大教堂,在东方的地毯和法兰德斯的织花挂毯等上面,我们所看见的美,正是奴隶们创造的。艺术的创始人是陶工、铁匠、男女织工、油漆匠、男女裁缝,一般地说是手艺匠,这些人的精巧作品使我们赏心悦目,它们摆满了博物馆。”

如果我们回想到历史博物馆参观时的所见所闻,回想我们学过的社会发展史,高尔基的话就会变成形象的画面。而当代生活于世界各地的人们,正在通过劳动创造着日新月异的生活。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美和美感产生的前提。

马克思揭示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从人的主体、从人的实践活动来理解;和以上唯物主义不同,唯心主义发展了人的能动方面,但也只是从抽象方面、从精神方面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唯心主义不懂得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

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站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在美学思想上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命题,为美的产生找到了真正的根源。一反过去的美学家把视野局限于微观的范围,只研究审美的范畴,而把人引向美的创造的宏大天地之中,把美的产生指归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把美作为人的生产劳动成果来加以研究。揭示出美的规律发生于人类创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的过程之中。

马克思不仅揭示了劳动创造之美—审美客体,也揭示出是劳动创造了能创造美、感受美的主体—人;揭示出人的审美感受能力不是先天本能,而是人在生产劳动中发展的感觉能力,与审美客体相互作用而发展起来的社会感觉。这就为美感的产生找到了真正根源,为美感的研究开拓出一条崭新而宽广的道路。马克思不是脱离人的社会实践,独立地、静止地研究人的感觉和认识能力,而是通过人的历史发展,研究人的历史发展与美感的关系,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研究人的感觉和认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就为美感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找到了社会历史的科学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