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关于爱
15155900000001

第1章 序言

苏格拉底与赞西佩的和解

“苏格拉底的老婆叫什么名字?”鲁汶老师竟然拿它做口试题目!

我愣住了。只好回答一句:“这究竟跟哲学有什么关联?”

所获得的回答是:“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的用意!”

这事就此不了了之,我也没有把它放在心上。直至有一天读到威廉·魏施德(Wilhelm Weischedel)的《通往哲学的后门阶梯》(Die philosophische Hintertreppe)(台北:究竟,2002),书中43页至45页有关苏格拉底与其妻赞西佩(Xanthippe)之间的摩擦时,才悟出其中要领。

世人只重视苏格拉底之盛名,却从来不曾为赞西佩着想过。一般舆论都指责她为悍妇,却毫不介意苏格拉底如何寡情地将发妻赶离刑场!(“Phaedo,”60a)

两个善良的灵魂;

一对不和的配偶。

夫妻心性发展不同步,那真是一件憾事!

说句公道话,赞西佩虽然脾气大一些,却不失为一位贤妻良母。她平日克勤克俭、任劳任怨,一手把孩子们带大,并且还独力支撑起家庭。反之,苏格拉底可曾尽过半点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

站在苏氏立场,我们固然会听到这样的心声:你何苦不务正业、弃家不顾、终日游手好闲,只管喋喋不休地与人空谈!

当然,从另一角度看,如果苏格拉底就此返家享受天伦,苏格拉底还会是苏格拉底吗?柏拉图(Plato)还能完成他的《对话录》(Dialogues)吗?后他而来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还能获得造就吗?试想西哲史缺少了苏氏、柏氏、亚氏,那将会是怎样的局面!

诚然,凡走上哲学不归路的人,都有很高概率与亲友产生张力;类似的剧码在历史上层出不穷。

——佛陀抛妻弃子,只为了悟道。

——玛利亚说:“我儿,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们?看,你的父亲和我一直痛苦地在找你。”耶稣说:“你们为什么寻找我?且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路加二48~49)

——尼采想到其家人,就指桑骂槐地说:“苏格拉底找到一个他需要的妻子……事实上,是赞西佩不断将他驱赶到他那独特的职业里去。”

——祁克果(Kierkegaard)拒绝了他曾苦苦追到手、而又在他面前下跪求饶的未婚妻雷吉娜(Regina Olsen)。

时至今日,相似的事件还继续在你、我及亲友身上复制。你不是耳熟能详地聆听到以下的评语吗?

——你何苦放弃一份稳定的职业,而去追寻那些虚无缥缈的学问?——医科大门为你开启你不进去,却到哲学系鬼混!

——你毕业后有何出路?谁会聘用一个专事批判的哲学家?

其实故事的情节是可以有较圆满的结局的!赞西佩的抱怨,可以转变成堂吉诃德(Don Quixote)侍从的一句:“我喜欢上他!”关键只在于是否有沟通的管道,让彼此明悉对方的立场,从而互相谅解。如果我们无法一下子化解亲友们的心结,至少也可以通过表明自己的使命来让对方思索,从而完成破冰的第一步。换句话说,目前的当务之急有三:

一、让人明了哲学家的任务

二、让哲学人自己稳住阵脚

三、让志同道合者凝聚力量

一、让人明了哲学家的任务。没有人与生俱来就懂得哲学,甚至是好学不倦之士也不一定与哲学投缘,一般的市井之辈更毫不在意什么是哲学。不过,人生在世,早晚会遇到瓶颈,它叫我们不得不放慢生活的步伐来沉思宇宙人生;西哲称之为对万事万物之惊异,中国人称之为忧患意识。人尤在困惑与挫败中需要明智的导师指引。哲人就在向世人指点迷津上突显其重要性。他担任先知角色,向世界宣示究极真理;而万代都不缺乏他们的踪影,只是他们的智慧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后,已沉淀在文本中渐渐被人淡忘,而需等待我们重新挖掘。诚然,我们若能重温历代哲人的智慧,用现代人能领悟的语言来翻译及诠释,将更能融入古圣先贤之对谈,从中获得开悟。有前人的思考作借鉴,我们可以有更稳固的基础去探寻更博大、更精深的真理,并与亲友们切磋。在这里,我们所欲强调的是:我们极端地需要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哲学经典来与同胞分享,从而制造对话的机会来让人民了解哲学家的思想与任务,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瞥见真理的光辉。

二、让哲学人自己稳住阵脚。退一步说,先知的呼声不一定受广大的群众所欢迎,我们的努力不一定会获得满意的结果。可以预期的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慧根去聆听湛深的哲理的。万一别人把我们的剖白当做耳边风,那该怎么办?听说有一位宣教士在闹市中布道,路过的行人都没有停下来听讲。于是有人问他说:“既然没有人听你的道理,你又何必继续宣讲?”宣教士的回答是:“至少它还能警醒着我去坚持自己的信仰。”相似的情况是,哲学家在吐露其哲思的同时,除了向他人传递真理的讯息外,也是为了使自己稳住阵脚,以免被世俗所同化。诚然,当我们在传述历代名家之学,或讨论著名典籍,或提出个人见解之时,即使得不到理想的回应,也至少能保住自己的信念,能提醒自己去与古圣先贤精神相契,以融入真理的康庄大道。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地进修、研讨与沉思,以求充实自己。如此一来,更多的哲学作品有一再接受翻译、诠释与研读的必要;更多的有志之士有投身哲学反思与提供研究心得的需求;更多的邂逅、对话、沟通、讲授有进行的价值。

三、让志同道合者凝聚力量。哲学的探讨、典籍的交流、名著的诠释与重译,可使关怀哲学的同道彼此拉近距离,直至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向心力,共同向着智慧之途迈进。的确,当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心灵联系一致,将会共同绽放出庞大的光与力,就如同各家各户都点燃起明灯之际,周围的环境就会被照亮,在旁的人也因而获益。只要点灯的人多于熄灯的人,则世界将会是光辉灿烂的。诚然,有志追寻真理者不在少数:其中有渴望真道而苦无门路者;有寻得门径却苦无良师带领者;有获得良师益友指引而碍于环境的桎梏者;有时机成熟而正在迈向真理且一日千里地进步者。他们很可能就在你、我的身旁,只是暂时没有人振臂一呼而无从被召集在一起而已。假如我们能提供更多研讨哲理的机缘、出版更多有价值的典籍、刷新更多重要的翻译、开启更多被忽略的文本,则一股清流将被引发,世人将深受其冲击,以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欣闻商周出版提出“哲学人”系列出书计划,内含哲学家原典翻译、哲人传记介绍、哲学专题论述、国内外学者研究心得等,从而突显哲学智慧的明灯,让我们能向着真理之光迈进,向世人传达真理,给同道凝聚向心力,使哲学人自我激励而稳走“正知”、“正行”、“正果”。世人早已对粗俗的言论感到厌烦,此时我们更需要有哲学的先知出而传播喜讯,让苏格拉底与赞西佩之间的疏离可以获得弥补。诚然,如果苏格拉底有足够的管道与时间去与赞西佩沟通,她也不至于对苏格拉底如此的不谅解。同样地,如果我们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推出更多宝贵的哲学典籍以作沟通工具,使之更普遍化地流传于市面,让普罗大众都可以人手一卷,则很多心结都可以冰释、很多融通都可以促进、很多隔阂都可以扫除、很多疑虑都可以厘清;到时东方可与西方邂逅、静观可与思辨连贯、古典可与当代融通、欧陆可与英美对话、主妇可与哲人默契、赞西佩可与苏格拉底和解。我们展望着一个大团圆的远景,而商周“哲学人”至少已经踏出了珍贵的第一步,我们为此而感到庆幸与期待。

关文中

(本文作者为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此序为为商周繁体版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