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也是读书
15162300000007

第7章 《剑桥札记》后记

1998年7月至10月,我获得王宽诚中英学术交流基金的资助,去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我的专业是历史地理,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与剑桥大学地理系的历史地理学家阿兰·贝克博士交流,为用英语撰写一本中国历史地理著作做准备。专业工作之余,我徜徉在剑河之滨,感受着剑桥悠久的文化传统,有时也去外地旅行;9月底还利用去鲁汶大学做讲座的机会,去了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和意大利。

我有记日记的习惯,内容只限于一天的流水账。但此期间,很多触动我心弦的见闻,引起我思索的人和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观,都是日记中容纳不了的,却是我不愿舍取、不能忘怀的。最初的一次是,我在剑河边偶然见到霍金坐着轮椅散步以后,写成了一篇题为《邂逅霍金》的短文。便捷的通信手段,使它在当天就传到了上海,几天后发表于《文汇报》笔会,并且为多家报刊所转载。此后这成了我在英国的一项重要副业,一篇篇或长或短的文章从剑桥传回上海,陆续在《文汇报》上发表,一般每周一篇,有时一周两篇。10月底我返回上海,有些文章还没有写完,所以在《文汇报》的刊登延续到了1999年年初。以后我又写出了在意大利等地的观感,刊登在创办不久的《万象》杂志上,还配上了我自己拍的照片。最后几篇文章写成已接近1999年5月,因此一直没有发表。

说到拍照,以前我不但一窍不通,而且也不当一回事,以为眼见为实,照片总是虚的。但真正的原因,还是自幼家贫,工作后也一直玩不起这样的奢侈品。1985年在美国时买了一架照相机,渐渐对拍照有了感觉和感情。以后又添了电子相机和数码相机,拍照更加随心所欲,因为我只要注意取景,其他方面就都是照相机的事了。两次西藏之行,特别是1996年去阿里,使我对拍照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偏爱。在那种震撼人心的景观面前,我只得承认自己的无能和渺小,只有依靠照片来弥补描述的不足。记录我第二次西藏之行的《走近太阳——阿里考察记》(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就采用了我自己拍的数十张照片,要不是出版社考虑书的成本,本来我还想多用一些。

所以这次在汇编成书时,我将照片作为文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真担心,要是没有这些照片,读者或许还不能理解我要表达的全部。

这些文章大多原来就记有写作的日子,少数因不断修改发表时只署月份,现在就按时间编排。阿正兄一直鼓励我补充几篇,我也有一些腹稿,但最近实在太忙,好不容易补写出两篇,最后的一篇完成于一小时前——2000年1月4日将尽时分。估计最近不会有补写的时间,此书只能到此为止。但无论如何,我的拖拉使此书有幸成了名副其实的“跨世纪工程”。

2000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