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这世界没有与生俱来的优秀
15185600000001

第1章 人际:优秀的人际关系,决定你的站位

1 他人的态度,是一面犀利的镜子

——总怪别人对你不好?你对别人真的好吗?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人?

每次见到他,都是倒霉蛋一枚。他说舍友对他态度恶劣,导师对他爱答不理,就连门口卖东西的小贩好像都刻意要欺负他。

听起来真是好可怜哦!

这种“倒霉蛋”我就遇到过,还不止一个。起初我想:哎呀他真不幸啊,世界怎么对他如此不公,坏人怎么都让他碰上了呢?可是后来,随着不断接触了解,我才发现:可怜的不是他,而是他身边的人——之所以那么多人都以恶劣的态度来面对他,实在是因为他自己。

他人对你的态度,是你对他人态度的反映。

态度,是一面犀利的镜子。

某女生,考虑到隐私问题姑且化名为小金,就是典型的这种人。小金与舍友关系不好,经常到我们宿舍来坐着,跟我们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哭诉自己如何受到非人的待遇。当时我们宿舍里几个姑娘都太有同情心了,居然搬着小板凳极有耐心地听完,还替她出主意,替她骂其他女生。后来日子久了,我们几个小笨蛋终于反应过来了:她宿舍那么多人呢,别人怎么都挺好,就她过得不如意?而且宿舍里其他几个女生相处都很融洽啊!

也许,是她自己出了问题。

没错,就是她自己出了问题。由于选二专,小金的一个舍友和我们频繁交往起来,我们发现这个宿舍的几个女孩其实都蛮好相处的,小脾气啦当然是有一些,但绝对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并不像小金讲的那么阶级斗争感十足。倒是小金,她睡觉很晚,喜欢开着大灯害别人睡不着;宿舍里的卫生从来不做,美其名曰“我又没有弄脏”;舍友的洗发水沐浴露她想用就用,还经常跟我们抱怨说她的舍友小气,“像防贼一样,把东西都收得紧紧的,难道我会偷她东西吗?对我太不信任了”。

说到底,小金会觉得舍友对她不好,是因为她对舍友们不好,大家做不到以德报怨,也做不到以牙还牙,只能态度上冷淡而已。后来小金又变本加厉了,跟我们讲导师对她不好,说导师带了四个学生,偏偏对她的论文不管不问,不指导,也不点评,看几眼就甩出来了,哪有这么不负责任的老师。

确实啊,导师怎么可以这么不负责任啊!直到有一天,我们去帮教秘工作,隐约听到她的导师在抱怨,说小金这个学生太气人了,论文题目有错误就是不肯改,格式也不按正规的来,说自己的格式很完美,导师气急了就说:“你要把论文基本规范看明白了!看不明白就别交论文给我!”结果到现在小金的论文还没有交过来。

对比小金的话,我们更愿意相信导师的话,但为了公平起见,私底下我们挺八卦地借看了小金的论文,内容且不说,我们水平不高没法点评,但是格式……唉。

由此可见,老师是一视同仁的,即使是会对某个学生偏向一些,但绝不会太过分。我们要对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信心。导师甩你的论文出来,一定有导师的道理,回避自己的问题,只讲老师的不对,那就太偏颇了。

从那之后,我们对小金的同情心淡了,觉得她虽然很可怜,处处遇“坏人”,但往往都是她有错在先。有一天,小金再次闯进我们的宿舍,哭着说她没法活了,我们想这可是大事,不能不管,又集齐了全宿舍的小板凳开导她。小金说她今天帮男友去交电费,不然就要欠费停电了,结果交电费的都难为她,这个世界怎么这样啊!

“太过分了!收电费的有什么了不起啊!”我们义愤填膺。后来一问,原来是小金交电费的时候弄不清户名,也不知道账户号,非让人家一户一户给她查,收电费的姑娘说,你身后排队的人太多了,查这个又特别慢,如果你要查,我得先给大家办完再给你查,我建议你还是回家弄清户名再回来办吧。

我们都觉得姑娘的说法合情合理,但是小金不服气啊,她“嗷”一嗓子跳起来:“凭什么不给我查!她能查也不给我查!是不是要逼死我!”看到她这种气势以及不讲理的态度,我们纷纷同情那个收电费的姑娘了。

当天晚上小金又是哭来号去的,原来那天是她导师约她讲论文的日子,因为交电费的事,她把这个给忘了。导师次日要出国,回来就是两周以后了。这样的事情本来要埋怨自己没有把时间表做好的,但是小金却不,她说是那个收电费的害她这样的,她恨死那个收电费的了。

恨来恨去,就是恨不到自己身上。于是她觉得全世界的人都不好。

一来二去,身边的人都弄清这个情况,对小金的态度真的淡下来了。我们都需要正能量,没有人愿意陪着一个犯错只找他人原因的负能量少女生活。小金几次来找我们,看到我们都淡淡的,便怨恨地走了。

隐约听到小金说,我们宿舍都没有同情心,都是一些冷漠的人。

对此我们只能看淡。

小金会停止她的抱怨吗?当然不会。新一届学生来了,她总会找到听众。

有一天,新入学生会的小学妹跟我说:“学姐,你们那届有个小金吧?长得蛮好看的,命怎么那么苦啊,她舍友对她不好,导师也不待见她,身边的朋友个个都落井下石,真的好可怜啊。我想着,也许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吧,你说呢?”

听了这话我不禁有些脸红,因为我从小学妹的意味深长的眼神里,读出了一个信息:那个“朋友个个都落井下石”,其中可能就有我们宿舍这几个人吧?

我没法跟学妹讲小金的真实情况,因为讲他人的短长不是我所好,我也没有那个工夫。我相信小学妹渐渐会弄清真实的状况,也会渐渐明白:小金之所以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对她不好,是因为她对全世界的人也都不怎么样。

他人的态度,是你对他人态度的一种反映。也许不是百分百反映,但绝对具有参考性。

态度,到底有多重要呢?

我们家门口有个邮局,长期办业务的是一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姑娘,每天板着一张脸,看谁都像欠了她的钱似的。我去邮局办业务是一件特别不愉快的事,但又避免不了,因为好多杂志的稿费都是通过邮局汇款,所以领稿费这等开心事,往往会因为姑娘的一张脸以及恶声恶气的态度,演变成一种磨难。

第一次遇到这姑娘,是有故事的。当时邮局办业务的大妈排队,我前面的大妈耳朵背,所以不停地“啊?啊?啥?”虽然很同情大妈的耳背症,但是平心而论,这种声音确实会让人心生郁闷和烦躁的,霹雳火性格的姑娘更是忍不了,提高了嗓门大吼起来,而大妈平时耳背,这时候耳朵倒也不背了,一下子就感知到了姑娘的态度不好,于是大吵。能够吵过大妈的小姑娘不多,这办业务的小姑娘居然可以做到和大妈“平分秋色”,所以我对这姑娘真是“佩服至极”,心中恶感萌生。有了先前的体验做基础,轮到我办业务的时候,我也冷着一张脸把提款单丢了过去,姑娘一顿敲打键盘,又给我丢了回来。怎么说呢?那气氛反正……很不怎么样。

此后次次都是这样,我妈多次想要提意见换个姑娘,但恐怕也没有那么容易。直到有一天,我发表许久的稿子突然寄来了稿费,我一度以为这家杂志准备拖欠的,所以这笔款子的到来如同意外之财,令人惊喜万分。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那天我心情实在大好,连蹦带跳地去提款,早已经忘记了与这姑娘多次碰撞的过节,当姑娘伸出一只手,爱答不理地说“单子”时,我居然双手把单子递过去,还客气地说了一声“麻烦你哦”。

姑娘似乎愣了一下,随即表情就变化了,虽然没有摆出服务上帝的招牌笑容,但至少不再带着我抱她家孩子跳井般的怨恨,敲打键盘的声音也不像擂鼓似的。办好之后,我拿着刷啦啦的票子,非常开心非常礼貌地说:“谢谢你哈。”姑娘居然露出一点点微笑,然后回复说:“不客气,慢走。”

当拿到稿费的喜悦被冲淡之后,我冷静地回想那一天,发现这真是个神奇的经历。千年铁树有开花的时候,多年的哭丧脸也有笑开颜的时候。从那之后,每次去提稿费,我都会对那个姑娘绽开一个笑脸,同样她也会“屈尊”回报一个。然后等到我后面的人办业务时,姑娘可能又会恶声恶气了。

我突然想到:她之所以服务态度差,很可能是在她上班的第一天,就遇到了许多很难讲话的顾客,从那之后,日积月累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顾客不给她好脸色,她就率先不给顾客好脸色。

总体来说,这位姑娘的服务态度不值得提倡,甚至应该提出批评。但是从她身上确实可以看出一个事实:再不给面子的人,当你对她态度好的时候,她也会给你更和缓的反应。

同样地,即使是一个脾气很好的人,你对她恶声恶气,她恐怕也不会笑脸相迎吧?我有个好朋友,脾气好得不得了,人也善良真诚,但自从去了窗口单位后,很多人来办业务时对她非常不客气,动不动地指责谩骂她。初上班的几个月,她天天哭得像泪人似的,后来她找到了保护色,每次上班她先甩一张脸子给顾客,制造一张“不好惹”的面具。可悲的是,从那之后来找她麻烦的顾客真的少了。

不过她也经常听到有顾客说:“那个姑娘一看脾气就不好,什么脸色!”

她心里冤着呢:“其实我脾气可好可好了,现在变成这样,还不都是逼出来的?你们看到的脸色,都是曾经你们对我态度的反射。”

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比如开车在路上有了剐蹭,如果下来一个人直接朝着对方大骂,对方一定会骂回来;但如果试着不骂,也许对方也不会骂。比如上公开课身边坐着一个不认识的同学,如果你冷脸一节课不说话,他可能也不会讲话,课后各自散开,但如果你先打一个招呼,有很大可能性他也会和你打招呼,然后大家聊聊天,说不定还能借来笔记抄抄。

生活中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以及带来不愉快的人,都是我们自找的。我们在期待对方给予好态度的同时,要先给予对方一个友善的信号,如果对方不接招,继续吆五喝六没有礼貌,那是他没有素质,我们大可以喝之。

总之,先抛一个微笑试一下,我们没有损失,对不对?

而且尝试之后你会发现,你身边的“和气的人”“友善的人”“乐于帮助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多。不经意间会觉得世界都美好了。其实变美好的根源,就是你对他人的态度。

同样,当一个人向你抱怨全世界都对他不公平、不友好的时候,千万不要贸然可怜他。世界对每个人都差不了太多,如果一个人总是遇到坏人,那最有可能的就是:他也是一个坏人。如果你不想天天遇到坏人,先改善自己对他人的态度,你会发现全世界真的没那么多坏人,他人对你的态度,往往是一面犀利的镜子,反射出来的是我们自己。

试试看,真的会有用。

2 其实,你不需要那么多朋友

——朋友贵精不贵多。别让酒肉朋友和泛泛之交占有你太多精力。

和敏虹出差的第一天,我被她强大的交际能力震惊了。

这一路上,她的手机就没有停过,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哎,帮我拿下外套,我朋友打电话来了。”我不明白为什么敏虹接电话的时候需要我给她拿外套,但我确实对一个拥有这么多朋友的人充满尊重,所以毕恭毕敬地接过她的外套。

敏虹拿起电话后,常说的就是:“哎,对啊我在××地啊,是啊是啊,这次我们要见一面啊,但我们出差太忙了,真不一定有时间,但是你放心,我肯定争取,肯定肯定……”

前前后后敏虹打了近十个电话。放下电话后,敏虹见我一脸仰慕地看着她,便自觉地解释了一下:“都是我朋友,听说我到这里出差,想要见个面。你说都是朋友吧,谁的面子能不给?但是咱们出差确实安排得太紧了,为难啊。”

“对对对。”我一迭声地点头。然后扪心自问,在这个二线城市里,我其实一个可以打电话约出来的好朋友都没有,再看看人家,光这个城市就有这么多朋友,真是高人啊!

“朋友多了路好走。你们年轻人啊,现在交际确实太单调了,应该多交朋友。”敏虹正在点拨我,说到一半手机又响了,“你看,微信又来了!这是我一个老朋友,旅游局的,现在混得好着呢,将来有什么事,就可以找他。”

诚然如此,敏虹在出差之路上比我忙得多。旅途中,我只顾着趴在窗口看外面一排排的热带植物,见到火龙果树都大惊小怪的,而敏虹一直忙于发微信,打电话,她说:“朋友太多了,其实这都是我生活的常态。”

你看看人家!我已经想要钻地缝了。

当天晚上,我和敏虹同住一个标间,继续感受敏虹朋友无数所带给我的巨大冲击。但令我吃惊的是,敏虹虽然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地回复,当晚却没有任何一个饭局,晚上她自己待在酒店里,无聊地玩手机刷朋友圈。

看来她不是没有档期啊。难道是太累了不想出去?

这时候敏虹跟我说:“哎,夜景不错,咱俩出去走走吧。”

看来也不是太累了不想出去啊。

第二天,发生了另外一件事,让我对敏虹的“朋友论”产生了新的看法。我们分头去不同的会场开会,中途我接到敏虹的电话,说她穿高跟鞋摔倒在台阶上,脚扭了不能动了,让我快点去看她。

事实上,我俩此时分别在一个城市的东西两地,赶过去需要很久。我好不容易赶过去,本以为敏虹肯定找了别人来陪她,然而并没有,只有她自己。

“你那些朋友呢?随便叫一个来啊,居然活活在这儿等着我!”我这人一着急说话就不太好听。

敏虹的脸色变了,她张张嘴想说什么但又压了下去,然后任由我扶着她上医院。在去往医院的途中,她的手机还是不停地响。

这个城市的医院排的队蛮长,依照我国的国情,如果有个把熟人就好办多了,敏虹此时已经疼得汗珠直冒,我出于好心提醒了她一下:“你有这么多朋友,有没有医疗单位的?帮咱插个队呗,我知道不道德,但是……”

“不行!不做那缺德事。”敏虹一句话就把我堵了回来。

后来的几天,敏虹在医院里上石膏,每天折腾得死去活来,没有一个朋友来过。只有我独自陪着她打饭拿药送水果,敏虹对我无比感激,终于吐露了一句话:“其实真到用的时候,没有一个朋友能来!”

不用她说,我已经看出来了。敏虹虽然每天周旋在各种朋友当中,但那些交往全都是虚伪的问候,朋友们都会讲:“你贵步临贱地了啊!我们这个小城的荣幸啊!我们肯定要见见,老朋友这么多年了,你约个时间吧!哈哈哈……哎呀,但是今晚我不方便啊,明天,哈哈,明天再看哈。”

我们进入社会几年之后,就会逐渐发现,许多“请你吃饭”“咱们都是多年的老朋友”“咱俩谁跟谁啊”“一定要聚聚啊”之类的话,百分之八十都是一种客气,你当真是你太单纯了。大家对你发出礼貌的问候,只是为了表示没有忘记过你,你也可以用这种问候与人交流,表示你对人家承情。这样就可以了,就到位了,不需要真的实践,真实践起来都是麻烦和龃龉。

敏虹不懂吗?她当然懂。所以每一个朋友提出邀请的时候她都说忙,才会在这个陌生的城市自己度过第一个夜晚。她也知道自己生病之后朋友们都会给出温馨的问候,但真让朋友们来看护或者照顾自己,彼此的友情根本达不到,提出来是自己打脸。

对,我们大多数情况下所相处的“朋友”,友情的深度、厚度和热度,都是“达不到”的,用起来的时候都是“打脸”的。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这样的“朋友”不算是真的“朋友”,这只是点头之交,算是熟悉的人而已。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功学”“朋友学”告诉我们“朋友多了路好走”,所以我们强行降低了关于“朋友”的标准,把这些群体都纳入到自己的朋友体系中来,同样自己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纳入到这个朋友体系中去。

看似大家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了,大家都越来越容易成功,实际上还是空虚,真正的朋友还是只有那么多而已。

即使是现在,我坐在敏虹的床前照顾她,我也不算是她的朋友,我只是她的同事而已。但敏虹把我当成了她的朋友,紧紧地拉着我的手,她说:“你才是真心朋友,真的!”

我想,我可能会成为敏虹今后电话及微信体系当中的一员,但我觉得,我愿意帮助她,但不想成为她这样的朋友。

说到朋友,不得不提现在流行的微信朋友圈。

朋友圈的出现,带给了我们新的交往体验。以前那些毕业了就不会再见面的同学,如今发一个朋友圈就如在眼前;以前那些不喜欢的、妒忌的、看不上的同学,也可以通过朋友圈窥探她/他的生活经历。朋友圈拉近了我们与熟悉的人的交往,也让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生,但是我想说:“朋友圈”里的,真不一定都是“朋友”。

早晨我被手机闹钟吵醒,在“再睡一会儿”和“玩一下手机”之间,选择了玩手机。而玩手机的实质行为就是看朋友圈,我看到××早起去跑步了,我看到××昨晚去嗨皮了,我看到××今天又晒娃了,看得不亦乐乎,然后吃惊地发现自己快要迟到了。

在我仓促地穿衣洗脸的时候,我在想:我刚才干啥呢?看他们的朋友圈有啥用啊?他们的生活和我有什么关系啊?

但不幸的是,第二天早晨我还是会撑着蒙眬的睡眼刷朋友圈。

朋友圈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并使很多原本都不会成为朋友的人进入了我们的朋友体系。我有个初中同学,上初中那会儿我俩坐在同一个小组都不怎么说话的,收作业本的时候也只是肢体交流没有言语往来,彼此的人生观也很不同,发展不出更深的友谊。但不知道为啥,我俩总是有朋友圈互动,而且单看我们彼此的留言,就好像铁了一辈子的朋友似的。其实我知道我俩的差距还是很大,还是玩不到一起去,想不到一起去,过不到一起去。

那么,我在她以及许许多多“朋友”身上花费那么多时间,真的值得吗?

不值。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这一点,并开始强行去除朋友圈对自己造成的不利影响。比如我所认识的南京电视台某名记者,她身边都是优秀人士,朋友圈自然是丰富多彩,结果她用大量的时间刷朋友圈,而且不能自拔,不仅广泛地刷,还会定点看某个人的微信,她说:“有时候看完朋友圈抬起头来,我发现这个活动比我写采访稿都累,脖子好酸!”

朋友能做名记,自然是个有自知和自制的人,前段时间她强制关掉了自己的朋友圈,不再发状态,也不再看别人的状态。我俩吃饭的时候,她说:“感觉真好,以前总觉得晚上的时间不够用,现在关闭了朋友圈,感觉下班后的时间多了不少,可以陪儿子玩耍,可以看会儿散文,还能剪剪花草,真棒!更舒坦的是,以前看到别人生活得特别高端大气上档次,又去哪哪旅行,又瘦了多少斤,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又变美变得更有气质了之类的,都会让自己徒增巨大的压力,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失败者,怎么活得谁也不如。现在好了,她们爱怎么样怎么样,我不看,眼不见为净!”

听起来非常励志。但是半个月之后,这个朋友的朋友圈再次开放了,她也继续在朋友圈发状态了,一切如旧。我问她为何,她说:“心是静了,但觉得和整个世界都脱节了啊。”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很多同学身上,他(她)们都是一些对生活很有追求,一贯珍视时间的好同志,但绝大多数(据我了解是百分之百,不过话不敢说太满而已)都没能坚持住对朋友圈的关闭。

可见,强制性的关掉朋友圈并不是将自己从“朋友绑架制”中解脱出来的好办法,再困难的客观条件都可能被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导致最终打开朋友圈的禁闭。此外,朋友圈确实是一个分享、学习以及了解社会的好平台,生生脱离也是一种遗憾。

所以说到底,真正有效的方法还是来自我们内心。

我们自己要摆正观点:朋友圈里的并不一定都是朋友,有相当一部分很可能只是过去的同学、现在的同事以及许许多多有过一面之缘的人。大家相识是一场缘分,但很有可能仅到此而已,没有必要被强占掉许多时间。“圈内朋友”的状态没必要每条必看,“圈内朋友”的生活没必要去妒忌羡慕,“圈内朋友”的留言没必要次次都用心琢磨。大家只是“圈内朋友”,并不是可以交心、过命的朋友,点到为止是最好的。多一些心思留给自己,也留给真正相处融洽、价值观相合、感情甚笃的好朋友,这才是正道。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确一点:试图通过微信和朋友圈来讨好他人,强行与别人建立表面上的朋友关系,这种关系不牢固、不可靠,也不真诚。

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朋友,并非我们不珍视友情,而是我们不需要那么多浮华,不需要那么多不真实的感情。

真的,点到为止就最好了。

说到底,我们对于朋友的态度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重视朋友。

第二,我们要精心筛选朋友。

第三,如果一旦确定了是朋友,就真心交往。

第四,如果只是泛泛之交,那么请珍惜缘分,互道珍重,彼此祝福,点到为止吧。

3 来言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总对你说某某坏话的人,小心他也对某某说言你的长短。

楚檬一把关上办公室的门,急匆匆走到我桌前,推心置腹地对我说:“哎,咱们关系好我才跟你说哈,一定要小心×××,她那个人特别不地道!”

“啊?”我立即就睁大了眼睛,做出静听教诲状。

楚檬压低声音说:“她今天上午鬼鬼祟祟上主编那里去,别以为我不知道她去干什么,就是讲我的坏话。昨天我有一篇二校的稿子丢在她那里,唉,一点小错误,她肯定要闹得天大!你是新来的,将来说不定有机会在我们社里做正式的编辑,你千万要小心这种人,知道了吗?”

“知道了知道了,谢谢楚檬姐!”我把眼睛睁得更大,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但我对她所讲的内容已经不再信以为真,甚至已经不以为然了。

因为我已经不是三个月前的我。

我知道她今天对我推心置腹无话不谈,明天可能又钻到别人的办公室,照旧关上门,对那人说“咱们关系好我才跟你说……”

三个月前,我初到这家全国著名的出版社,对一切都是迷茫无知,渴望有一个高人指点一二。楚檬应时应势出现了,她似乎对我有与生俱来的“好感”,见面几天之后就对我推心置腹,跟我讲单位里许多钩心斗角的风波,惊得我像《甄環传》里初入宫廷的小宫女似的,战战兢兢,并对楚檬这样的资深办公室白骨精之金玉良言珍视不已。我还记得有一天,办公室里只有我俩,楚檬从抽屉里掏出一罐来自江南的明前好茶,非要给我泡一杯,然后非常亲切地说:“哎,我这茶可贵了,但我乐意给你泡,因为你是个实在人、善良人,给你喝了我愿意。像那个×××啊,我这茶叶撒出去也不给她喝!你不知道她吧?总爱占小便宜,见我有这种好茶,经常蹭我的好茶叶喝,这种人啊,哼!”

当时我喝着人家的香茶,心里涌上了对“爱占小便宜的×××”无限的鄙视,心想我能遇上楚檬这样的好人真是太幸运了。尽管那个时候,已经有人善意地提醒我:“楚檬那个人……不错,但是你……别走太近啊。”我把这些话都当成耳边风,既然楚檬“不错”,为什么不让我“走太近”?这种矛盾与含糊的修辞艺术当时我还不太懂,背后的深意更是完全没有领会到。

直到有一天,我在办公室门外,听到楚檬用同样推心置腹的语气跟别人说:“你别看她是新来的,人小鬼大着呢!就说这个茶叶吧,她也知道我这个茶叶好,总拿我的茶叶喝,呵呵,我是不跟她计较……”

我在这段话的结尾处,听到了我的名字。无法用词语形容我当时受惊、受辱的心情,就像掉进了数九寒天的冰窟似的。一周之后,我急忙让同学从江南带回了贡品的紫笋芽送到楚檬的面前,我想我喝了你一杯茶,还你一罐好茶总行吧?楚檬当时眉开眼笑的,还是那种熟悉而亲切的语气:“我看你就是个上路子的人,不像那个×××……”

若是以前,我肯定会跟她一起鄙视×××,但现在我已经不敢信了。我觉得×××可能也是跟我一样躺枪的。

后来,随着实习生活的深入,我越来越发现,楚檬其实是一个缠身于是非的人,她看谁都不顺眼,跟A说B不好,跟B说C不好,跟C又说A不好,总之没有一个好人,更可怕的是,每当她跟你讲别人是非的时候,总是拿出“你是我自己人”的架势,让你不自觉地就会与她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至少像我这样的职场菜鸟经常犯这种错误。

那么,A、B、C到底是不是坏人呢?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诚然每个人都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哪有完美的人啊,这些小问题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相处还是可以很融洽。但如果遇到了喜欢煽风点火的人,天天拿着放大镜找问题,并把放大之后的问题全都告诉你,那你就会觉得成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恶劣环境里,宫斗戏时时上演,恶心事处处缠身。

以这个标准来看,楚檬才是做人最成问题的一个,她总是带着一颗“言是非”的心出现在我们的办公室桌前,殊不知,她才是那个“有是非”的人。

这样的人,惹不起,但我们躲得起。后来,每当楚檬再次紧紧关上办公室的门窗,并用那种神秘兮兮的语气跟我说话时,我都会睁大我的眼睛,看上去特别认真地听取她的抱怨,实际上她所说的是非我都不会往心里去,更不会将她的风言风语加入到我对单位人事的主观评价中来。让她讲吧,我没有能力和地位反驳她,但我可以让她不影响我。

流言传到我这里,止住,结束,也是一种消极的智慧吧?

来言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并有意识地躲避疏远那些喜欢蜚短流长的人。如果仅做到如此,还是不够的:你躲了别人,那你到底说不说是非呢?

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是个特别“实事求是”的人,与生俱来的双重标准让我们对自己格外宽容。本来嘛,我们觉得不对的就不会做,我们做了就是因为我们觉得对,所以每个人都极难客观评价自己的行为。

有时候我们说了东家长西家短,却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是“言是非”,倒还觉得是仗义执言呢,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喜欢“言是非”的人。

所以,当我们认清了“来言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之后,要做的不仅是辨识那些不应多接触的是非者,还要做到自己对“是非”二字有新的认识。

什么叫是非?

首先我们要明确对这个词的定位。不是不能说话,不是不能八卦,是非二字其实界线很模糊,但总体来说,那些以臆想为主、主观色彩特别浓厚的东西,应该就是是非了。比如我对某某人特别不喜欢,他做错了一件事,我说“某某人把某某事做错了”,这不算是是非;但如果我说“某某人啊,我早就看出来他的心理有问题了,要不然能把某某事做错吗?他做的时候肯定是这么想的……”之类,这就是是非了。此外,是非当中还会有大量的负面情绪存在,就比如我上文提到的楚檬,在她的世界里,被八卦的没有一个是好人,全都对不起她,全都“值得小心”,这种话也往往被归类到是非中去。

那么,到底怎么控制自己不说是非呢?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真难。生活和工作中有种种不如意,谁能没有个看不惯的时候?谁能没有个满腹牢骚的时候?如果全都憋在肚子里不说,要么是圣人,要么就会憋死人。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我认识的一个作协的姑娘就处理得蛮好。几年前她进入了一家国企,工作任务没有多少,人事关系却复杂非常,刚入职的姑娘就像刚实习的我一样,迅速被几个“我跟你说,咱们关系好,才把这话说给你听”的同志给俘虏了,越听越糊涂,越听越负能量,简直无法在单位里正常生存下去。几年摸爬滚打之后,她的文风变了,从最初写悬疑转成写童话,整个人也淡定下来,她说:“那些来找我嚼舌头的人,一般扭转屁股就会找别人说我的坏话,我跟他们有什么可聊啊?至于我自己,我也爱说话,但我有我的原则。”

第一,不确定真实性的事不讲。有个经典的事例,如果你告诉某个女人一个秘密,并告诉她“只跟你讲了,你可再别往外传”,那么恭喜你,你的秘密很快会被全世界的人知道。许多人都保守不住秘密,然后会忍不住把你的话向外传。同样,办公室里也是如此。比如你某天真的忍不住了,讲了某某人的坏话,这句话很快就会传到某某人的耳朵里,那时候如果某某人是个烈性子,真的找你来对峙,至少你说的是真实的,气势上情理上都压人一头,也会给同事们一个“很耿直”的印象;但如果你传的话是假的,那么瞬间就会降低人品值,以后再说什么也没有人信了。

我身边有一个例子,硕士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在争取留校名额。有一天,A女跟我舍友说:“我肯定选不上了,我听说了,这次的名额已经内定给B男了,唉!”我舍友信以为真,遇到C女要争取留校名额的时候,就想告诉她别择他路。她的话都快要到嘴边了,让我活活地拦下来了,我说:“你确实是一片好心,但你确实B男被内定留校了吗?你只是听A女说了这么一句,但A女的话肯定可信吗?焉知不是她道听途说,或者干脆是为自己选不上找的一个借口呢?”舍友觉得有理,把后半句话咽了下去,最后事实证明B男根本没有留校。舍友才恍然大悟,哎呀妈啊,幸好我没有传这个话,不然人家C女怎么看我啊?

是非的真实性,一定要弄清楚,这太重要了。

第二,不跟没有用的人讲。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你刚受了委屈或生大气的时候,特别想要第一时间与人倾诉,恨不得马上讲出来,如果过了几个小时或者几天,有新的事情冲淡了这一感觉,你就不想讲了。所以,通常来说,发生大事之后首个出现在你面前的熟人将成为最有可能性的听众,因为那时候你的倾诉欲极高。但是,这个人可靠不可靠呢?跟他讲有用没有用呢?讲之前要想明白这两个问题,然后再开口。想完了这两个问题之后,如果对方还值得你讲,那就讲吧,说明他对你有用,也是值得你信任的人;如果想完这两个问题你就不会再想讲了,说明这个人不值得你去倾诉,从而可以顺利避免因口舌而留下隐患。比如我有个同事,天生暴脾气,只要有了委屈,第一时间就要找人讲,遇到阿猫跟阿猫讲,遇到阿狗跟阿狗讲,完全不顾及对象。结果,很快就吃了恶果,因为有一次他对上级领导不满,全都在第一时间倾诉给了路过他办公室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循循善诱,他也就娓娓道来,说得一干二净。几个小时之后,他回过味儿来了,后悔不迭,但话已出口再难弥补,后来的恶果不说也罢,只能说这样的人,在宫斗戏里活不过三集。

当然了,上述两个原则都是在“我忍不住了,我真的想讲”的前提下,能不讲的时候最好还是不讲。

也许会有朋友问:“你怎么这样啊?别的书都教大家怎么‘不讲是非’,你却教大家怎么‘讲是非’,太不负责了。”

那我只能抱歉地解释:“不讲是非,是理想状态下的我们,一味劝大家‘不讲不讲’其实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有时候我们确实控制不了自己,那就要把讲是非的损失减到最低,是不是?”

综上所述,一要远离频繁对你讲他人坏话的人,相信我,他(她)肯定不是你的真心朋友,总有一天也会对他人讲你的坏话;二要控制自己尽量不做“是非人”,这个形象非常不光辉,即使是控制不了,非要讲几句,也要在保证真实性的情况下,对可靠的、解决问题有利的人讲。综合了上面两个原则,再加上合理地规避掉那些爱讲是非的讨厌人,我相信大家都可以过得挺好,嗯,就这样。

4 势利,没什么不好

——渴望向优秀者靠拢,没什么不对。

惠子和男友分手了,原因是男友说她太势利,他没法满足一个如此势利的女人。

但是惠子不服气,她说:“我只是想跟更优秀更成功的人接近,有什么不对的?”

惠子和男友晓鹏是大学同学,通过学生会认识,经常一起做活动,时间长了日久生情.和大多数的校园爱情一样,其实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浪漫跌宕,有的只是一起上自习、一起去食堂、一起逛公园的平淡生活。校园的生活把所有人都拉至一个相对公平的地表,惠子看不出晓鹏和他人的差距,晓鹏也看不出惠子除了美貌之外其他的长处。

直到工作,进入社会就完全不一样了。惠子发现,晓鹏虽然在校是学生会干部,专业课成绩也不错,但完全称不上是一个优秀的人。下班之后就是打游戏,和大学同学结伴相呼,一玩就到半夜;到了周末,一觉睡到日上三竿,起床后脸也不洗牙也不刷,倚在沙发里狂玩手机;工作上遇到问题,回家就骂娘,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他,骂完后喝点啤酒倒下来,在睡眠中麻木自己。

彼时惠子也在职场挣扎,样样不顺,但她每天晚上都在充电,希望能够考一个有用的证,换一份环境更好的工作。在巨大的压力下,惠子看到晓鹏如此浪费时间和精力,总觉得非常可惜,难免就要多劝几句。于是,两人经常因为“你就不能干点正事”这样的问题吵起来。

在晓鹏看来,我上班了,挣钱了,我就是干了正事,工作其余的时间我想怎么挥霍就怎么挥霍。晓鹏的经典语录是:“老子交没交房租?老子饿着你了吗?老子工资是不是比你高?你还想说老子不干正事?”

惠子不明白,干不干正事与是否能定期上交工资有什么关系?

日子一天一天过下去,每当看到晓鹏坐在沙发上玩手机或者趴在床头打游戏,惠子都觉得胸中气闷,说不出的压抑。惠子是个要强的女人,现在的日子不是不能过,但绝对不是她想要的理想状态。

在这样一个男人身边,她看不到希望。

于是,惠子下班之后不爱回家,总是希望跟更优秀的人待在一起。她跟着单位里的博士、硕士生们一起参加健身班、插花课,周末与许多客户一同参加文物业余爱好者研讨俱乐部,去周边城市参观古迹。她发现,身边有那么多人在积极利用时间拓展自我,为什么晓鹏就不能呢?

周末,晓鹏约几个哥们儿出去吃饭,照例叫惠子一起去。但惠子不愿意,她知道那些男人聚会都干什么,在街头找个羊肉串或者小龙虾的馆子,几瓶啤酒下肚就漫天吹牛,好像全世界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现在的生活不过是暂时的,一旦他们进入商界或者政界,立即风生水起,银子大把来。

“老子就是不想干,要干肯定比他们强!马云他有什么了不起?卖小东西的嘛,我也行!”

惠子屡屡都要发笑:他们凭什么这样想?

所以这次晓鹏约惠子聚会,她没去。下一次,惠子还是没去。几次之后,晓鹏的哥们儿就透出话来:“晓鹏,你要小心了,你那个媳妇啊,势利着呢。她不跟我们来并不是没有空,我有天看到她跟着一群大老板在德基喝茶呢!德基啊,高档消费的地方!”

晓鹏跌了面子,这次要求惠子必须出席他和哥们儿的聚会。而那一天,惠子口译没有考过,约了几个朋友当天晚上想去试听一家口译班,所以坚决不去。

晓鹏发怒了,他动手摔掉了惠子的茶杯,大吼道:“你怎么这么势利!”

势利?这是势利吗?惠子呆住了。

“就是势利!你看不起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就愿意捡着高枝儿去飞,只跟有钱人玩,这不是势利是什么?我告诉你惠子,我看穿你了,你迟早会跟着有钱人玩到床上去!”

那天惠子摔门而去,没有回家,在朋友家住了一个晚上,认真地思考了这段感情。一直以来,他们基于大学时期的感情基础,从未真正面对二人世界观的差异,直到今天“势利”一词的出现,让她真正懂得两个人已经相背而行,走了那么远。

后来当然是晓鹏认错,又劝她回去,然后继续生活,继续争吵。“势利”二字惯常出现在争吵的内容里,成为惠子抹不去的标签。即使是在晓鹏的圈子里,也有许多人会讲她势利。他们会说:“别看晓鹏找的女朋友优秀,其实人势利着呢,哪有我们这些踏实媳妇好。”其他一些庸碌的、结交不到更优秀的人,安于每天回家看剧刷手机的女人们也在附和,认为自己才是真的好。

所以,这段感情注定要走到末路的。

分手的时候,惠子哭得特别惨,但晓鹏却没有什么反应。他说:“我知道迟早会有这么一天,我以前没看出你这么势利,看出之后就知道,迟早这么一天。”

这句没逻辑的话,磨灭了惠子对晓鹏最后的留恋。

我到底错没错?

惠子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说她势利,而她只不过是想跟更好的人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进步而已。

势利,通常是指以财产、地位区别对待他人,是个贬义词。但在某些时候,比如惠子,她愿意参加成功人士的聚会,不愿意跟着晓鹏的朋友们出去玩,在晓鹏看来就是一种势利——晓鹏扩大了势利的外沿。惠子并不认可这种说法:“如果这就是势利的话,那我觉得势利真的没有什么不好。”

在惠子的圈子里,确实是那些更有钱更有地位的人,他们表现出更多优秀的品质。惠子以前也仇富,觉得所有富人的钱都是天上掉下来砸到他们脚背上的。可是通过接触,惠子不这样想了,她发现富人工作更拼命,生活更有追求,对时间的利用也更充分,人家的富裕是有道理的。

比如杨总,国内某大型民营企业的一把手(由于未征求杨总本人的同意,因此具体名称就不细述了)。杨总如今资产过亿,初一见面不过是个肤色微黑的小胖子而已。惠子有点外貌协会,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这种人能有什么本事啊?

事实证明,人家真的有本事。几次业务接触下来,惠子发现杨总虽然已不年轻,却还保持年轻人的干劲,每天工作近至凌晨,业余坐下来的时间绝不会掏手机玩游戏,而是看书看报,联络朋友。最打动惠子的是杨总吃饭的样子,本以为这种富人会特别讲究吃饭,不承想,杨总吃得很健康很简单,而且吃得很快,他还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吃相不好?是吧。吃饭快一点,工作时间就多一点。”

好吧,惠子不能不佩服,人家每一分钱都是通过努力应得的,而不是坐在家里静等着大风吹来的。惠子自从接触到杨总之后,也开始珍惜起时间来,她从杨总这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业绩和工作上的回报,更获得了精神上的提升。

如今的世界总在不断地洗牌,没有能力的人无法长期站在财富和权力顶峰,所以,惠子更愿意和有地位有财富的人在一起,从他们身上能学习到太多太多。

于是,尽管失去了爱情,惠子还是坚信:我没错。

如今的惠子,在晓鹏眼里肯定还是那个“势利”的人,她喜欢跟硕士以上学位的人交流,喜欢跟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相处,喜欢跟社会名流打交道。身边不乏有人说她“巴结着呢”,她听完也生气,但转头也就淡然了。因为这些优秀人士还教会了她一个道理:无法让所有人都赞同你的所作所为,你自认为正确了就好,何必为不重要的人生气呢?

现在我认识的惠子,已经开上了宝马,频繁出入高档消费场所,硕士在读,准老公也是成功人士。有人说:“老天不长眼,她当初抛弃了相濡以沫的男朋友,应该有报应的,不承想她倒活得挺成功的。”

惠子耸耸肩膀说:“幸好我离开了他,他还在那家小公司里原地踏步,前几天还向我借钱。人生有选择的权利,为什么我就得跟那样的人在一起?”

所以,如何才能真正界定“势利”一词?

人人都渴望财富与地位,超然物外只是极少数人的境界。因为求而不得,所以现在产生了诸多不健康的心理,好像富人都是坏人,跟富人结交都是有不纯目的,如果你乐于结识比你财富等级、社会地位更高的人,就会给你扣上一顶“势利”的帽子。

确实,势利者大有人在。听说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一个陌生男人开着豪车在某大学门口一停,见到美女就随意招手邀请上车,在完全不知这名男子底细的情况下,居然有不少女学生上了车。简直令人震惊。这种对财产和地位的畸形渴望是绝对令人鄙视的。

但像惠子呢,她接近财富者并不是图对方的钱,也不是图对方的地位,而是为了学习到更优秀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动机难道也应该称为势利吗?

当然不应该。我们每个人都有接近更优秀者的权利,只有接触更好的人,才会有机会学到更重要的知识,学会更科学更有效的工作、生活方式。前段时间曾听到某个“愤青”说:“鲁迅爱国?他上日本去留学了!离开咱们国家,跑到发达的小日本去!这算什么爱国?这是势利眼!”听完这话我真是哭笑不得。无论什么动机,只要接近更先进的文化、更发达的阶层,就会被归入到势利的群体,势利二字被曲解成这样,也实在无奈。如果鲁迅先生不去日本,还会有今天的鲁迅吗?

所以我支持惠子的选择,尽自己最大所能去接触优秀的人物。不要去贪图人家的富贵和钱财,那样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也终将沦为一个真正的势利者。我们所要求得的是他们优秀的经验和出色的品质,学为所用,我们不势利。

即使还有人不理解你,非要指着你正在向前的背影说一句“势利”,那就大胆地对他说:“势利?我想与更好的人相处,这没什么不对。”

5 吃亏是福,总吃亏就是傻

——总是吃亏,不知反击,他人将不再尊重你。

李晓萌刚进单位,事事不懂,事事吃亏。苦活累活是她干,争功抢功没她份儿,好话表扬都得不着,批评指责均是她背锅。李晓萌时常觉得委屈,回去跟爸妈诉苦,爸妈一辈子都是老实人,对李晓萌的倾诉只有一句话:“吃亏是福,女儿,将来就好了。”

“对,吃亏是福。”李晓萌也这样安慰自己。她想:自己这么努力,这么单纯,日子久了,单位的人一定会看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一定会尊敬自己爱护自己,对吗?

答案是:不对。

李晓萌一如既往地辛苦工作,大量吃亏,却没有换来应有的尊重和待遇。如今,虽然办公室已有新人,但是打扫打水之类的脏活还是她来做,因为新人是90后,根本不肯吃那个亏。李晓萌做的时候也没有人表扬她,大家都当作是应该的,偶尔一天没有做好,大家就都说:“李晓萌怎么回事,都没有打开水,这人太不像话了!”指责她的人当中,也包括那个新人。

还有更令人苦恼的事情。项目出了问题,以前都是李晓萌背锅,她从来不解释,默默地替团队承担,如今虽然又进了几个菜鸟,但是谁也不肯背这个锅,出了问题批评还是落到李晓萌头上,大家众口一词:“就是她!”而有了好的机会,比如出国公差、留学之类的,李晓萌之前从不争,领导也从不会想到她,晚进单位的人都已经去过了,她还是没着没落的,守着办公室里坐苦板凳。

这个世界怎么了?不是说吃亏是福吗?可我吃了这么多亏,福在哪儿呢?

李晓萌恨不得要学屈原问天了。

吃亏确实有好处的,吃几次亏之后,会增长见识和经验,可以避免下一次再吃亏,也可以看透人心与世情,变得更加成熟练达。但如果只知道一味吃亏,不知道变通,不知道成长,不知道看透,静静地等着“福”砸到脚面上,那就等去吧,这辈子可能都在吃亏,“福”离你远远的呢。

所以,吃亏是福,但总吃亏,就是傻。

想清这一点,是李晓萌某次拿到了领导们碰头会的会议录音。做会议记录是个苦活,人人都不爱做,就丢到了“爱吃亏”的李晓萌这里。这次的“亏”李晓萌吃得很成功,她听到录音当中非常重要的段落。

录音里领导们正在讨论关于年底评优级奖的问题,评优这种事情,往往是论资排辈与工作成绩、人际关系相结合的产物,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李晓萌都是合格的,尤其是论资排辈方面,这么多年李晓萌从未争抢,甘于“吃亏”,所以同期同业绩的许多人都上去了,李晓萌始终“待字闺中”。今天果然有领导提出李晓萌的名字了,但其余领导似乎都愣了一下,然后给出了统一的意见:

李晓萌还是算了吧?挺不错的,真的,但是……怎么感觉她缺个心眼呢?

此外领导们还有另外一个意见:不给李晓萌评优,估计她也不会计较的,但是那个×××就不行了,前段时间强烈提出来应该评她了,所以还是先考虑她吧,省得她来闹。

李晓萌惊呆了,那段录音她反复听了很久,直到听得涕泪横流。她终于明白,自己所谓的吃亏,已经不再是领导眼中的好品质,而是一种缺心眼的表现。而且,正因为她在屡次吃亏当中都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抗争意识,所以领导们也拣软柿子捏,优先考虑那些有脾气有个性的员工。

那天晚上李晓萌想了很久。然后她关掉录音,放弃了会议记录,选择了辞职。在她离职的时候,单位领导都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似乎像她这样的人是永远不会有脾气、有变化、有选择的啊。

也许有一天,大家会怀念李晓萌在的日子,那时候办公室窗明几净,开水间里永远有充足的热水和茶包,小绿萝总是被浇灌得生机勃勃。但对于李晓萌来说,那些怀念都不足以弥补她吃亏这么久的损失,那么多的奋斗与付出,都白费了。

她傻,真的。

所以以后,她决定不再那么傻了。

如今李晓萌已经是南京某大型民营企业的高管,年薪是我等小公职人员想也不敢想的数额。我们一同吃过几次饭,她为人亲切,我也就乐于将自己刚入职场的小苦恼说给她听,她听完之后非常坚定地跟我说:“别软弱,该争就争。”当时我惊呆了,这与我常年混迹于机关的老爸所传授的经验完全不同啊,与我国温柔敦厚的礼教风气也不同啊。看我不服,李晓萌就给我讲了她的故事,真是字字血泪,我也在她的血泪中真正明白了“争”的含义。

李晓萌说:“幸好我今天成功了,不然想起那些往事,我多冤?现在想想,也挺好。成功以后再回头,再苦都不算苦了。”

所以,让我们好好讲讲吃亏这件事。

我们能避免吃亏吗?不可能。生活中处处都有亏等着给你吃。买东西会吃亏——有句话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工作会吃亏——旧人欺负新人是职场的无声潜规则;就连婚姻生活也可能会吃亏——婆婆对你提的要求再不合理,你也得给她面子不是?

所以,亏,我们吃不吃?当然要吃。

第一次走进工作岗位,如果你抱着那种“宁死都不吃亏”的想法,那受伤的是你自己。吃亏是一种成长的重要途径,别人教给你的东西,讲得再细再精也不如自己栽一个跟头体会得那么深,所以吃亏可以让我们有效地总结经验教训,在短时间内最快地成长——前提是要带着脑子吃亏。此外,吃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途径,作为某个领域的新人,如果你一点亏都没吃过,很容易给别人造成一种“高深莫测、心机深重”的印象,从而让别人对你大面积设防,如果适当地吃一点亏,会给旁人制造帮助你接近你的机会,拉近彼此的距离,这就是示弱的艺术了。

关于示弱这一点,诚然要多讲一些。某协和医院的生命学教授告诉我:“人是很奇怪的动物,如果所有思维活动都能像解剖这样精确就好了,可惜不可能。”确实不可能,比如有这样一种奇怪的心理:有个人的两个朋友都被抓起来了,其中朋友A给予过他巨大的帮助,是他永生难忘的恩人,朋友B则是接受过他的恩惠,视他为自己的导师。现在这两个朋友都面临生命危险,而此人只能救一个,你猜他会救谁?

从常理讲,应该救A。因为A对此人有恩,现在是报恩的时候了。

但此人救了B。在他的内心深处,接受过他帮助的人,比给予他帮助的人,更能带给他亲切感。

同理,其实吃亏也是给我们身边人一个帮助我们的机会。吃亏之后,大家会觉得你值得同情,并非不能结交的圣人,给予你帮助之后,在与你的相处当中也更容易找到合适的位置,是拉近人际关系的好方法。同时你多吃几次亏,大家也会觉得你是个实在人,并非工于心计,更愿意与你结交。

也许这才是老辈人说“吃亏是福”的真正含义。

但是老话提供的含义总是太模糊了,点到为止,后来人如果不多加思索就会陷入误解。于是有人一辈子都在执着地吃亏,觉得吃亏是福,总有一天福会到来。每次吃亏都没有带着脑子,在同样的地方栽倒一万次,福还会来吗?当然不会。

此外,吃亏是福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别计较。有时候单位发东西,某人多拿了,你少拿了,就会有人劝你“吃亏是福,算了吧”。这样的亏可以吃,因为太多的计较真的没有必要,尤其是物质上的计较。不过,并非这亏吃完就算了啊,如果某人次次都多拿你的东西,真的不能继续忍下去,那样只会给某些恶习难改的人造成“你好欺负”的假象。

总而言之,吃亏不可避免,也并非坏事。但我们要有意识地减少次数。同样的亏别吃第二次,同一个人给你的亏别吃第二次。这需要我们每吃一次亏都总结一次经验,找到不再吃亏的方法。

这样吃的亏,才真是福呢。

6 算了吧,他们不是你

——如果觉得人际很累,放轻松。他们不是你,不会真懂你,你懂自己就好了。

“你听我说,我不是这样的人,真的。”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特别想向别人剖白自己,特别渴望别人真正去了解你?如果有过,那很正常。如果现在还在剖白,那说明你还不成熟。

放弃掉这种想法吧,别指望任何人真正了解你,更不要刻意为了让别人了解你而做许多讨好的事情。算了吧,他们不是你。

明白这个道理,是在我进市作协的时候。我从大学时期就开始写作,那时候为了赚稿费,杂志喜欢要什么稿子,我就写什么稿子,有目的性就有动力感,所以笔耕不辍,一年就发表了几十万字,稿费也是哗啦啦地进口袋。当时我写的题材有婚恋、童话、推理、评论以及悬疑恐怖。我自认为写作题材非常广泛,却不承想,所有人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一个地方:你写恐怖小说啊?

别跟我说不。你刚才读完我的写作题材时,是不是也会把目光集中在“恐怖”二字上?

于是,如下的对话经常出现:

“薇薇,你都写什么小说啊?”

“我啊,很多啊,主要看哪家杂志稿费高吧,嘿嘿,我很俗气。”

“那一般都有什么呢?”

“我写过婚恋、童话、推理、评论、悬疑、恐怖……”

“哎?你是恐怖小说作家啊?”

“呃,对的,我经常写恐怖小说,但我也写童话的。”

“哇,你写恐怖小说不会害怕吗?”

“自己写的不会害怕,别人写的我会害怕。”

“你是不是很迷信啊?你是不是很信鬼神之类的?”

“我不信。我还写童话呢,但我也不相信世上有天使和小精灵啊。”

“写恐怖小说,你是不是以前心理受过什么刺激?”

“呃,没有没有,我还写别的呢,我还写婚恋呢。”

“恐怖小说发我看看哦,我真没想到我身边有个恐怖小说家,真刺激。”

“这有什么刺激?”

“哇,恐怖小说家,你的心理肯定和别人不一样。”

这样的对话,在我的写作生涯里出现了不下十次。对话很平凡,彼此也没有什么攻击性,但明眼人能够看出来,当我表示我也写恐怖小说之后,对方立即就把我划定为恐怖小说家,然后无论我写过多么美好的童话,写过多么成熟的婚恋,写过多么费力的中学生推理小说,全都没有用。

人家就认定你是恐怖小说家!

然后,很快这人就会四处转悠,告诉别人你是恐怖小说家,从而怀着绝大多数人对恐怖故事既好奇又畏惧的心理,频繁猜测我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曾经还有一个同学跑到我的面前,用非常神秘的语气问:“你是不是通灵者?你悄悄告诉我哦,我不会告诉别人的!”

我惊得差点晕过去。

我真挺想通灵的,那样我可能会发财比较快!

那段时间我拼命向别人解释我真不是心理变态(而且写恐怖小说跟心理变态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吧?斯蒂芬·金、爱伦·坡都是心理变态吗?),但没有人相信我。我有时候会非常倔强地把我发表的童话给她们看,让她们看到我阳光的一面,那文章下面还有年幼的小读者们给我的留言和赞扬呢,真的非常正能量啊!

但是没有用,人家看完了我的童话,会评价一下“不错”,然后继续问“哎,那个恐怖小说的问题”……

下次人家会记住的还是只有一点:你写恐怖小说啊,你心理受没受过什么刺激啊?哇你都不害怕的啊!哎呀哎呀……

后来我放弃了,索性人家问我你写什么小说的时候,我就直接说:“恐怖小说,厉害吧?”对方会说:“哇呀呀好厉害!你居然写这个……看不出来,看你挺正常的啊。”

我翻个白眼,不想再解释。

后来我给《百花悬念》《今古传奇》《女人坊》等国内知名老牌小说杂志写悬疑恐怖小说,走出了一条赚稿费的康庄大道,心里虽然有芥蒂,但也就淡然了。

直到前年我入了作协,我兴冲冲地在朋友圈晒了一下自己的作协证,然后还有一众人评论我:“哇!你写恐怖小说也可以进作协的!”

看吧,这么多年,她们记得的还是她们愿意记的事。

所以从这一天开始,我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你就是你,做你自己就好了,如果他们能正确地认识你,那当然好啦。如果不能,也不必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做太多的努力,因为他们不是你。

他们看到的,永远是他们愿意看到的、经过他们主观加工过的你。

比如今天,我出了这么正能量的一本书,我身边还是会有很多人说:“就是她,恐怖小说家,专门写恐怖小说的!我看她挺正常的啊,怎么会呢!”

对此,我选择淡定一点。

李萍和曾经的我一样,试图做过许多徒然的努力。她以前是个演员,后来转行读文学硕士,希望能做一个真正的学者。

李萍有着女演员的美貌与气质,所以注定成为班上的“异类”。入班之后,她逐渐发现,无论做什么都会被贴上标签,而且无法挣脱。

比如李萍化妆来上课,会有人说:“演员就是不一样的,你看人家都会化了妆出门,不像咱们。”

第二天李萍素颜来上课,还是会有人说:“你看人家演员就是不一样的,化妆都像素颜似的,怪不得很多明星都敢晒素颜照呢,其实都是化了妆的。”

比如李萍上课迟到了,会有人说:“演员散漫惯了,迟到是正常。听说大牌演员在片场迟到个几十分钟都是常事。”下次李萍比别人提前来上课,还是会有人说:“演员和咱们就是不一样,来这么早是作秀吧?”

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吃饭的时候,吃多吃少都是和别人不一样,穿衣服露多露少还是和别人不一样,写作业写好写坏依旧和别人不一样。李萍不断地改变自己,试图让自己和大家接近一些,但无论她怎么努力,都会得到一个“人家以前是演员,和咱们不一样”的评价。

为什么这样?

因为别人看到的你,永远都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你,当他们见到你之后,会在内心深处给你一个定位,然后无论你做什么,都在朝着这个定位靠拢。

那么这种定位能改变吗?当然能。但这种改变并不完全取决于你。如果对方想要与时俱进地对待你,那么自然会根据你提供的信息不断修正对你的认识。但如果对方不想要改变对你的成见,那你就算把自己砸碎了再捏起来,也不会有新的改变。

所以,能做到的就是做好你自己,不要盲目地为了转换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既定的生活轨迹。

李萍在痛苦的挣扎中,始终没能摆脱自己曾是演员的标签,她多想在别人眼中成为一个真正的学术人,但就是做不到。大量时间和精力被浪费在“如何让别人不会想起我是个演员,如何让别人觉得我是个学者”上,这种浪费真是可惜。

后来,李萍放弃了——不是因为淡然,而是因为真的没办法。她好好读书,写论文,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国际小学期,并出国交流,只做一切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事情。现在的她,已经不再执着于原来的标签,因为已有一众有识之士自动调整了内心深处对她的看法,把她当作一个严肃的学者对待。

当然了,还是有很多人用娱乐的心情对待李萍,无论她做什么都是“演员就是不一样”。但这类人对你的看法还重要吗?

不重要,让他们在成见里继续沉迷吧,他们不是你,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

“他们不是你”,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还远远不止这些。

他们不是你,所以不要妄求对方全盘理解你。同样,他们不是你,也没有必要为了取悦他们而失去自己。

我的同学梦梦在这方面是典型的失败者,而且至今也没能找回失去的东西。梦梦脾气特别好,而且乐于助人,上学的时候是大家都喜欢的类型。上班之后她还是延续一贯的行事方式,有时候别人欺负她一下,她也就忍了,为的就是让大家知道她脾气好,从而认可她。别人有困难,她会很主动地帮忙,即使这次帮助会给她本人带来很大的困扰和不便。

以为这样就会让别人欣赏你吗?

以为这样就会得到很多好朋友吗?

绝对不会。大家都对她的评价都不错,但梦梦却觉得,“大家对我都是淡淡的,没人找我做知心朋友”。梦梦问我:“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应该是个理想的朋友啊,我脾气好,能包容,愿意为大家服务啊。”

其实我很想告诉梦梦,虽然她真的很好,但我也从来没有把她当作真心朋友过。因为她对所有人都太好了,对所有事都太包容了,以至于我在她身上找不到成为朋友后的特殊感。

还有一件事,我更不好意思跟梦梦说。有位同学从外地到北京来,想要排队挂医院的专家号,这种号,有经验的人都知道,需要凌晨就爬起来排队,这位同学身体不适,自然胜任不了这样的重活儿,于是就打电话联系梦梦,让她帮忙。

梦梦愿意早起吗?

梦梦愿意挨着领导批评请假吗?

梦梦愿意站在熙攘人群中几个小时吗?

她当然不愿意,但她不会拒绝帮助他人,勉为其难也去了。当时我知道这个事情很不理解,问那位同学:“既然你不能自己去排队,花钱雇个人去不行吗?何必让她跑一趟?”

对此,这位同学是这么回答的:“雇人价钱可高了,还不如找她呢,反正她爱帮忙的。”

我真不愿意告诉梦梦,她费尽心力帮助别人,得到的却是对方的不重视,完全把她当作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动力。

没有条件地帮助别人,只会降低自己的身份,让所有人都以为你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值钱的。

所以,梦梦到现在也没有真正知心的朋友,依旧奔忙在为人民服务的大路上而不自知。

“他人即地狱”?不,即使他人不是地狱,也要真切地认识到:他们不是你。一来我们没有必要强求别人全面理解自己,没有必要为了更改他人的看法强求改变自己;二来切勿以为压低身段或委曲求全就能够得到别人的好感,他们不值得你伤害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