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自我认知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如果孩子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就看不到自身的优缺点,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比如,他可能会因为自身的缺点而妄自菲薄,因为一点小小的成绩而骄傲自大,试问这样的孩子怎会有一个高情商呢?因此,我们要教孩子认识自己,让孩子发现内在的自我,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教孩子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有句古话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说,能了解、认识别人的人确实聪明,而能认识、了解自己的人才算真正有智慧。
孩子也需要自我认识的能力,因为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才能正视自己的优缺点,才能客观地看待问题,才能不断进步。但是我们发现,现在的很多孩子根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更别提悦纳自己了。
霍霍回到家后有点失落地对妈妈说:“妈妈,今天班上竞选班委了。”妈妈问:“结果怎么样?你参加了吗?”
“没。”霍霍有点后悔的样子。
“怎么不去试一试呢?这是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呀。”
“其实我想参加,可是竞选班委要上台发言,还要说出自己的优点、能胜任的理由之类的,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哪些优缺点,所以不知道该怎么说……”
听完霍霍的苦恼后,妈妈拿出一张纸,从中间对折了一下,对霍霍说:“现在你来思考,把自己的优点写在左边,缺点写在右边。”
霍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所以大约20分钟后,霍霍才完成了对自己的审视,看着满满一张纸都是自己的优缺点,霍霍不禁说:“原来我有这么多优缺点啊。”妈妈说:“对啊,每个人都有很多的优缺点,只是大多数人不去了解自己,现在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知道了,我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改掉缺点,争取下学期当班长。”霍霍信誓旦旦地说。
妈妈点点头,给了霍霍一个大大的拥抱。
在竞选班委的时候,霍霍不知道该说什么,原因是他根本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点和缺点,事后在妈妈的帮助下,霍霍才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
人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过程,孩子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意味着孩子能发现自己最擅长的地方,同时也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不足,进而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当然,在教孩子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让孩子悦纳自己,比如我们要告诉孩子: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存在,不要为了自身的缺点而妄自菲薄,也不要因为自身的优势而骄傲自大。那么具体来说,该怎样让孩子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呢?
1.让孩子通过反省来认识自己
古人有“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这是认识自己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家长可以让孩子每天花一点时间来思考自己这一天做了什么,其中哪些事是值得做的,哪些事做错了,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加深孩子对自己的认识,逐渐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审视的习惯。
2.让孩子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
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认识不足的典型表现之一,比如有的孩子因为在一次比赛中失利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一直被自卑情绪所困扰;有的孩子因为运气好,在考试中蒙对了几道题就飘飘然,觉得自己进步了很多。这些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要不得。
我们常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要让孩子客观地评价自己,可以教孩子看看“别人眼中的自己”,即用旁观者的态度来审视自己、评价自己,这样对于孩子认识自己,特别是认识自身的缺点很有帮助。
3.用提问法增加孩子对自己的认识
平时,家长可以通过问答的形式,或是让孩子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来增加对自身的关注和认识。比如父母可以问孩子:“这件事你能做好吗?”或是问:“你知道你有什么优点吗?”或是让孩子自己问自己“我能做什么”“我会做什么”等。
让孩子拥有自我肯定的力量
自我肯定感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根基。如果一个人拥有了自我肯定的力量,那么他在生活、学习中便有了自主的动力,就不会自卑、自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总是太过依赖他人的评价,如果听到赞扬的话就眉开眼笑,如果听到一点点不中肯的话,就会表现出失望、沮丧的情绪。其实,我们应该让孩子意识到“我是重要的,我是独特的,我的存在很有价值”,即让孩子建立起自我肯定感,拥有自我肯定的力量,这样他会变得更积极、更乐观。
得益于爸爸妈妈的良好基因,悦悦从小便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最早的口琴、竖笛开始,到现在的电子琴、小提琴,悦悦俨然成了一个小才女。这段时间,悦悦一直在练习小提琴,不过相对于其他乐器,小提琴更难一些,悦悦每拉完一首曲子都会跑过去问爸爸妈妈,期望得到大人的肯定和赞扬。每当这时,爸爸或是妈妈就会说:“好听,宝贝儿。”不过悦悦有点不大相信,总是要再问一遍“真的好听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才高高兴兴地走开。有时候,爸爸妈妈在忙别的事,会敷衍她一两句,或是她演奏得确实不太好,爸爸妈妈会指导她一下,这时悦悦就有点不高兴了,练琴的时候也不那么专心了。
爸爸妈妈觉得悦悦有点过于依赖他人的评价了,应该让悦悦学会肯定自己,为自己加油鼓掌。一次,当悦悦拉完一首《欢乐颂》,又跑来问爸爸妈妈是否拉得好听的时候,妈妈认真地对她说:“悦悦,爸爸妈妈觉得你每次演奏得都很棒,所以以后你不用每次都跑来问爸爸妈妈,你应该自己给自己表扬,自己给自己鼓掌。”
于是,从此以后,在一首曲子拉完以后,悦悦会拍拍自己的小手,给自己以鼓励。当然,有时候,悦悦还是会跑来问爸爸妈妈,因为悦悦更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赞扬。
如果你经常看体育比赛,会发现很多运动员在比赛上场之前嘴里都会念念有词,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其实这是他们在给自己鼓励、加油。同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让孩子学会为自己鼓掌,学会自我肯定、自我表扬,这样才能强大孩子的内心,让孩子产生自信的力量。
比如可以在家里为孩子设立一块“表扬板”,每天让孩子讲一讲有什么值得表扬的事,例如自己穿衣服、帮大人做家务、借给同学橡皮等等。只要是值得表扬的事,哪怕是一件小事,也应该记录下来。这种自我表扬、自我激励的方式,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很多优点,从而产生自我肯定的力量。
除此之外,还要让孩子学会做正确的自我评价,因为正确的自我评价是自我肯定的基础,有了正确的自我评价,孩子才会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才会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确地评估自己的才能,进而产生自我认同感。这样,孩子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时,就能通过自我肯定而进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帮孩子挖掘身上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自身都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总能发现孩子身上的诸多优点。
每个孩子都应该是天才,只不过天才是需要被挖掘的,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小故事。
从前,在一座玫瑰园里生长着各种颜色的玫瑰:红玫瑰、黄玫瑰、白玫瑰……还有一株黑玫瑰。黑玫瑰唯独一支,但是却被其他玫瑰讨厌,“黑得像块煤炭一样”“真是个丑八怪”“根本不配和我们生长在一起”……面对大家的冷嘲热讽,黑玫瑰感到很委屈,不过他还是坚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哼,长得再好也是个丑八怪”,其他玫瑰们都嗤之以鼻。
一天,一位植物学家来到这里参观,当他看到一朵黑玫瑰在玫瑰丛中随风摇曳,就上前仔细看了看,忽然惊叫起来:“黑玫瑰,这竟然是黑玫瑰!这可是旷世稀有的品种!”最后,植物学家为了研究、保存和繁衍这个珍贵的品种,便花重金买了黑玫瑰,其他玫瑰看到后,十分羞愧地低下了头。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有自己的长处,我们只是不曾注意或是没有发现而已。比如有些孩子的成绩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有突出的美术才能;有的孩子虽然调皮、贪玩,但是动手能力特别强等。
著名教育家卢勤老师曾说:“我有一双爱的眼睛,5分钟之内就能发现孩子跟别人不同的地方,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的长处。这是我的习惯。我始终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身上有很多棒的地方,只是有的没被别人发现,如果能被发现,他们的表现比谁都不差。”也许我们的孩子就是玫瑰园中的那支黑玫瑰,而家长则需要像那位植物学家一样,做一个伯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发自内心地赏识他的优点,用正面、积极的语言去鼓励他保持优点,帮孩子挖掘自身的潜能。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1.帮孩子发现“我能行”
要让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关键是帮孩子发现“我能行”的力量,以此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比如让孩子问自己“我哪点最行”“哪方面最擅长”“如果我做那件事会不会比别人做得更好”等,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不断了解自己、发现自己。
2.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孩子
很多父母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平凡,甚至有些笨,其实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即使孩子非常平凡,也能发现他的闪光点或独特的地方。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的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比如简单地夸孩子“挺不错”“还不赖”,而是要给孩子充分的理由,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是在打心底称赞自己,而不是简单的敷衍,这样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告诉孩子:不完美才完美
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完美之人”,没有完美的大人,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我们不仅要接纳不完美的孩子,还要让孩子知道不完美才是完美的道理,从而让孩子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一点小小的不完美,正是因为这份不完美,人们才会去努力,去追求完美。但是对于正在成长路上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懂得这个道理。
美美是个十分爱漂亮的女孩子,可是她最近在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长了两颗小虎牙。美美见过一些有虎牙的叔叔阿姨,他们一笑起来,两颗虎牙就露了出来,别提多难看了,美美越想越伤心,坐在床上哭了起来。
妈妈听到美美的哭声,进来问道:“怎么了,宝贝?”美美指着自己的小虎牙对妈妈说:“妈妈,我长了……一……两颗虎牙……”说着还用手指往回按,仿佛这样就能把虎牙按回去。
妈妈被美美的动作逗乐了,不过看到美美伤心的样子,还是安慰她说:“美美,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完美的地方,比如有的人皮肤黑一点点,有的人像你一样长着虎牙,但是这些都不是一个人的缺点啊,而且长着虎牙多可爱呀,你喜欢的明星……对,佟丽娅,她不是也长着小虎牙吗?你看人家多漂亮啊,妈妈觉得你长大后也会像她一样漂亮迷人的。”
听了妈妈的话,美美不哭了,睁着两个圆圆的大眼睛问妈妈:“妈妈,真的吗?”妈妈认真地点了点头。美美开心地笑了,露出一对可爱的小酒窝,对妈妈说:“妈妈,我还有两个小酒窝呢。”说完,母女俩相视而笑。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孩子会发现自己的不完美,并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产生自卑心理。比如一些孩子会因为自己的相貌问题而苦恼不已:皮肤太黑、牙齿难看、头发稀少等;有些孩子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看到同学炫耀名牌衣服、手机、书包,感到有压力;有的孩子因为一次偶然的失败或是无意中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论,就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如别人……当发现这些自认为的不完美后,很多孩子不能接受这份不完美,甚至将其视为自己的缺点,并为此产生自卑的心理,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
其实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活出精彩的自己。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1.告诉孩子“人无完人”的道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一段追求完美的过程,长相要完美,做事要完美,一切都要完美。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人也一样,没有谁会有完美的容貌,也没有人毫无缺点,即使是圣人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人无完人”的道理。比如,当孩子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苦恼的时候,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每个人都有缺陷,有的人缺陷较大,是因为上帝钟爱他的芬芳。”然后再说出孩子的一些优点,这样便能让孩子正视自己的不完美,同时找到自身的优点,重拾自信。
2.给孩子爱的鼓励和拥抱
当孩子发现自己的不完美后,必然会产生一些失落的情绪,这时家长应该在讲授道理的同时给予孩子鼓励和拥抱,让孩子知道,即使他有一些缺点,父母仍然是爱他的,并且告诉他,在父母眼中,他永远是最棒的。
3.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一些父母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在生活中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同时,他们也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由于年龄较小,能力不足,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家长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这时孩子就会产生不完美的感觉,甚至感觉自己很失败。其实家长不必对孩子太苛求,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才能让孩子更从容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孩子爱逞强,让他掂量一下自己
爱逞强的人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总是去做那些自己能力达不到的事,结果白费了力气不说,还浪费了时间,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高情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总是爱逞强,明明自己没能力办到的事总是嚷嚷着要去做,结果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
“爸爸,我来帮您吧。”刚放学的煜煜看到爸爸正在从汽车后备厢搬东西,就急忙跑过去要帮爸爸,爸爸忙说:“不行,不行,箱子太重了,你搬不动。”煜煜好逞强惯了,趁爸爸上楼的时候,伸手去搬箱子,结果没走两步便扔到了地上,差点砸到自己的脚。
回到家,煜煜看到妈妈正在厨房择菜,对妈妈说:“妈妈,我来帮您择菜。”妈妈看到煜煜这么积极,也想锻炼一下他做家务的能力,于是准备教他,可是煜煜一拍胸脯,对妈妈说:“不就是择菜吗,我会,您去忙您的吧。”妈妈笑了笑,赞许地点了点头,忙其他的事去了。
不一会儿,妈妈回到了厨房,看到厨房一片狼藉,白菜叶子扔得到处都是,在砧板上是被揪得没了叶子的白菜梗,煜煜正拿着刀准备去切……妈妈哭笑不得,赶紧夺下煜煜手中的刀,用略带生气的口吻说:“你这不捣乱吗?从来没学过,万一弄伤了自己怎么办?去玩你的吧。”煜煜闷闷不乐地走开了。
吃过饭,妈妈在电脑前工作,突然电脑黑屏了,在一旁玩耍的煜煜看到后忙说:“我来看看是怎么回事。”说着拿起鼠标狂点,电脑没反应,煜煜又按电脑的开关,还是没动静。煜煜信心满满地说:“应该是电脑主机太脏了,里面有个小风扇,擦擦灰尘就好了。”说完煜煜找来了螺丝刀,打开电脑主机,捣鼓了半天,最后又试着开机,结果这次主机上的指示灯都不亮了。妈妈不禁埋怨道:“就知道逞强,这下好了,彻底坏了。”煜煜有点尴尬,悻悻地走开了。
相信不少家长从煜煜身上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影子,总是爱逞强,什么事都喜欢抢着去做。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逞强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明明自己够不着电梯的按键,偏偏要争着按;明明自己够不着的东西非要自己去拿,结果不小心从凳子上摔了下来,弄伤了自己;明明帮不了别人,非要逞强,结果没有帮成别人,还把自己弄得很尴尬;等等。
为什么孩子这么喜欢逞强呢?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天生的好奇心使然,什么事都想做;另一方面,是因为孩子有很强的表现欲,尤其在听到大人的夸奖或是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但又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不了解自己的能力,所以经常做出一些“不自量力”的举动。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会很为难:如果批评孩子,怕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如果让他们去做,又怕他们伤着自己。
其实,面对爱逞强的孩子,关键是要让孩子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明白自己不足的地方,这样,孩子就不会太过执着于自己做不到的事,不会再那么逞强了。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1.对孩子的评价要中肯
出于对父母的信赖,孩子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很大一部分来自父母的评价,比如有些父母经常夸孩子,孩子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觉得自己可以做成任何事情。但是要注意,对孩子的评价一定要中肯,因为过度的夸赞很可能会让孩子高估自己的能力。父母可以这样夸赞孩子:“这件事你做得很好,如果更细心一点会做得更好。”这样既夸赞了孩子,又为孩子提供了指导意见。
同样的道理,对孩子消极冷漠的态度会让孩子失去信心,低估自己的能力。因此,如果孩子有不足的地方,批评时一定要注意场合、时机,并且尽量用委婉的语气给孩子指导和建议,帮他树立自信。
2.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认识自己
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有一部分来自生活实践,比如当孩子成功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会认识到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再去做同样的事,这便是认识自己能力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给孩子认识自己的机会,比如:通过让孩子做一些家务劳动,让他认识自己的动手能力;适当地让孩子做一些超出他能力之外的事,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能力极限在哪里;等等。
让孩子在反思、检讨中认识自己
能够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
——布朗宁
曾子告诉我们要“吾日三省吾身”,即每天都要抱着反思、检讨的态度审视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自己。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我们有必要让孩子养成反思、检讨自己的习惯,让孩子更加了解自己,不断进步。
妈妈发现迪迪最近染上了一个臭毛病,即一遇到事情总是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对于自己的过错一点也不懂得反思。妈妈决定帮迪迪改掉这个坏毛病。
周三的晚上,迪迪和平常一样,先是和同学去打球,然后回来看电视,看课外书,一直到11点才睡。平时,每天都是妈妈叫迪迪起床,而这一次妈妈决定让迪迪犯一次错误,于是早上的时候,妈妈并没有叫迪迪起床。等到迪迪醒来的时候,已经8点多了,迪迪赶到学校的时候,早自习都结束了,老师批评了他。
回到家后,迪迪十分沮丧,对妈妈埋怨道:“都是您不好,不叫我起床。”妈妈对迪迪说:“你明明知道今天要上学,为什么昨天还睡那么晚呢?这是你自己犯的错误,就应该自己去承担后果,而不能随便把错误推到别人头上,而且妈妈不可能提醒你一辈子,如果犯了错误,你要懂得自我反省。”
从此以后,迪迪做错事的时候都会自我反省,很少再推卸责任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会像迪迪一样,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对家长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自己犯了错总是习惯性地把责任推到大人的头上。幸亏妈妈及时教育迪迪,引导迪迪自我反省,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培养自我反省、检讨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孩子始终以一种谦虚的态度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不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加以改正和完善,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学会反思、检讨自己呢?
1.善用“沉默法”,给孩子反思的空间
当孩子犯了错,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让孩子承认错误,可是事实上,即使孩子迫于父母的压力承认了错误,他打心底里也是不服气的,未必会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可能因为怕受到大人的责罚而撒谎。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这时不妨试试“沉默法”,即保持沉默,给孩子一些反思的空间。不要小看这种方法,孩子在犯了错的时候通常内心会有不安的感觉,这种无声的责问不仅能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还能让孩子受到内心的责罚,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2.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犯错不可怕,可怕的也并不是不去承认错误,而是犯了错不会总结经验和教训,下次遇到相同的问题还是会犯错,这便是缺乏自省能力的表现。所以,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升他的自省能力。
比如,当孩子和同学发生矛盾,与之争斗并吃了亏时,他会想:“上次我用打架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愤怒,但是吃了亏,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办呢?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其实这一过程便是孩子在总结经验和教训,这时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比如说:“看,早就跟你说不能打架,现在吃着苦头了吧?”而是应该引导孩子:“为什么打架没有解决问题呢?下回换一种方法试试,例如控制住自己的冲动,尽量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和对方沟通。”当孩子渐渐养成了总结经验教训的习惯,也就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反省了。
谨言慎行,莫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培养一个好孩子不容易,但是要毁掉一个孩子,仅仅是给孩子负面评价就够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被父母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其中有正面的,如“懂事”“聪明”“积极”,也有负面的,如“真笨”“没出息”“马大哈”,正面的标签可以给孩子激励的作用,而负面标签则可能会让孩子深陷消极情绪中不能自拔。
随便给孩子贴标签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孩子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还会把孩子的缺点和他们自身捆绑得更紧,以至于形成强大的心理暗示,于是孩子就变成了你口中的那个“坏孩子”。
丸丸本来是一个优秀的小女孩,可是最近却变成了大人眼中的淘气鬼,老师眼中的调皮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妈妈经常带丸丸出去玩,有时碰到熟人朋友,不免会对丸丸夸上几句,妈妈怕丸丸骄傲,总是谦虚地回应,“哪有啦,没你说得那么好”“哪有很聪明,就一般般啦”“别看她现在乖巧懂事,有时也闹腾得很”。妈妈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语已经对丸丸产生了心理暗示,当丸丸表现得不好的时候,妈妈又会说“真是越说你越胆小”“一点也没以前听话”“怎么这么笨”之类的话。
丸丸觉得妈妈都这么说自己,自己就是妈妈说的那样,渐渐地,丸丸由一个听话、乖巧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到处捣乱、不听话的孩子。在学校,丸丸不认真听课,扰乱课堂秩序,不听老师的话,在家里我行我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变得异常淘气。
丸丸这一系列改变都是妈妈总是给她贴一些负面标签导致的,为什么这些负面标签会对孩子产生这么严重的影响呢?这是因为当我们给孩子冠以“笨”“不听话”“胆小”这样的标签时,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孩子逐渐形成一种自我暗示:我就是笨,我就是不听话,我就是胆小等,这样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归类,最终变成我们嘴上说的那个样子。
通常来讲,家长这种给孩子随意贴标签的行为受先入为主的观念所驱使,会对孩子在自我认知方面产生误导,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谨言慎行,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那么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不要总是重复强调孩子的某些缺点
一些父母很喜欢重复强调孩子的某些缺点,如爱哭、爱闹、好动、胆小、害羞等,也许父母有意通过对孩子的负面评价来激励孩子,但是这样很容易陷入“标签效应”的恶性循环,即父母说出什么样的标签,孩子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因此,父母不要总是重复强调孩子的某些缺点,以免孩子形成固化思维,不能全面认识自己。
2.不要主观臆断孩子的行为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时常会不问清事情缘由,主观臆断孩子的行为,比如:当孩子在陌生人面前不打招呼,就说孩子“从小胆小”;当孩子以肚子疼为借口不去上学,就说孩子“爱撒谎”;等等。其实,孩子不愿意和陌生人打招呼,可能是因为孩子怕生;孩子不想去上学,可能是因为在学校发生了不开心的事情。所以,当遇到一些事情时,请不要轻易下结论。
另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表现出顽皮、捣蛋、不爱学习、乱拿东西等毛病,这是正常的,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的行为轻易地下结论,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