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70年十月一日献礼国庆,水钢出铁后,所有的工厂干劲十足,但是除了有限的知识分子和鞍钢过来支援的技术力量以外,绝大部分都是普通工人,无论是知识文化与安全意识都十分欠缺,而大家却又是一股蛮力在拼命。
烧结厂此时1973年只有一台皮带烧结机,几乎是钢铁出产前序工序的核心,三班倒不可避免,烧结作业区乙班上白班。接班后,铁料接受岗位工毛起帆发现PL-1皮带机裂口处加剧,马上通知主控室停止上料,待皮带上料排空后,1Z-1,PL-1皮带机停机,主控室联系设备检修人员处理,并通知设备保障处炼铁作业区烧结点检长祝树海,后公司总调度室出方案,在裂口处钉上一块皮带,先维持上料,将铁料矿槽上满,然后再硫化皮带,以保证烧结机不停产。
按此方案处理至11时40分,PL-1经手动试车一圈后,打到自动位置,开始上铁料。12时40分配料工长赵树海发现皮带机裂口处加剧,立即现场紧急停机,并通知烧结主控室,祝树海协宏钢检修人员赶到现场,商量后决定对皮带机进行硫化处理,并办理操作牌停机停电后开始紧急处理。由于皮带上存留物料负重过大,皮带拉不到一起,要求岗位人员将皮带上物料清理下来,倒班作业长钱学攀安排岗位工赵阳和崔亮开始清理皮带上物料,赵阳一只脚站在铁料移动漏矿车轨道上,另一只脚站在轨道座上开始从皮带上扒料。钱学攀和崔亮站在下面扒料。
13时50分,检修人员站在皮带机裂口处处理裂口时皮带突然断裂,断裂的皮带向头、尾轮两方向迅速运动。向尾轮方向运动的皮带将赵阳刮倒摔在地面上同时将崔亮碰倒在地。事故发生后,倒班作业长钱学攀立即通知调度室联系车,将二人送至水钢医院治疗。
类似的工伤在各个工厂均有出现,领导不敢隐瞒,立即上报冶金部与贵州省委、纪委,各部委立即派检查小组到水钢设立安全生产条例与工伤知识宣传;
第一时间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及安全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
厂长、车间主任、工(段)长、班助长对本厂、本车间、本工段、本班组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对本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负责。
烧结厂总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对本职范围内的安全技术负责。
2、依法设臵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管理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
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和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值班制和交接班制。
4、认真执行安全检查制度,对查出的问题应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
5、建立健全厂房、机电设备定期检查、维修和清扫制度。要害岗位及电气、机械等设备应实行操作牌制度。
6、建立健全火灾、爆炸、触电和毒物逸散等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并配备必须的器材与设施,定期演练。
这些要人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梁淑忠的师傅已经不知去向,有人说是上升去冶金部了,有人说是运动躲起来了,梁淑忠实在没有地方去,来到周顺高家。
梁淑忠胆战心惊地把工伤的事情告诉周顺高,周顺高耐心听完所有点滴断断续续的叙述,他很关心梁淑忠,告诉梁淑忠设备上安全须知、安全帽和口罩的重要性,并解释这三项的关键时刻如何保命。
梁淑忠对机器会吃人,和安全帽能保护脑袋能理解,却不能理解口罩是一个什么梗,周顺高回答道:“我只是一个文科生,具体的科学道理,不是很讲得清楚,大致意思是:”钢铁冶炼的原料、燃料的运输、装卸及加工等过程产生大量的含尘废气;钢铁生产过程的各个工厂的各种窑炉再生产的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含尘及有害汽体的废气;你在烧结厂,我专门为你记录了这一段:混合料在烧结时,将产生含有粉尘、烟气、SO2和NOX的高温废气;“
梁淑忠吓傻了,目瞪口呆,突然一激灵像找到救命稻草一般:”老周,不怕不怕,我是电工,你说的都是皮带工和高炉上的事情,我还好还好。“
周顺高推推眼镜批评梁淑忠,”梁淑忠,你怎么能这样呢,安全生产哪有缝隙可钻?!“
梁淑忠看到周顺高恼了,赶紧赔不是,也给他说了说情况:”老周,你不晓得,一方面,我们工人都想表现一下先进,不想搞得那么娇滴滴的,另外一方面口罩在我们的生活中,那可是有用。“
于是列举几个口罩的广泛用途,除了洗碗、洗澡、洗屁股以外,口罩会被拆成纱布,用纱布做甜酒和冰粉,周顺高没有吃过冰粉,甜酒可是品尝过的,饶有兴趣地问咋做的。
梁淑忠一谈吃的就能找到自信:”把五斤糯米用水淘洗干净,泡8小时后,倒入筲箕(南方淘米洗菜用的竹器形似北方的簸箕)内沥干。在蒸笼内铺好纱布,把沥干的糯米倒在上面,用大火蒸1小时后,倒入盆内,加点冷水,最好是井水把熟糯米冷,用手拌匀。将酒曲研成粉末放入盆内,再一次拌匀。将拌匀的糯米倒入缸内,用手在中间掏一个小窝,再将余下的酒曲粉末加少许凉白开水或者是井水,洒在熟糯米表面。然后用木盖把缸盖紧,用被窝包好,放入草窝里面,水钢很冷,放在炉子傍边,3天即成甜酒。“
周顺高在美食面前总是高看甚至是尊敬梁淑忠的,两人很快从工伤科普的紧张中走出来,给梁淑忠说:”上次给你说我和张老师想去采风,怕语言不通,你带带我们好不好?“
梁淑忠自己地头上的事,当然是最好的显摆的时候,说:”上次大学生过来你说,我就安排好了,去我的老家----郎岱,走两个地方,郎岱和六枝苗寨,你们有文化你们看我带路,先说好路费你们出,吃的我全部安排哈!“
周顺高一向很喜欢这个充满激情而冒失的青年,来贵州这偏远的山区,既来之则安之,享受之!”
大巴车开了两个小时,到了郎岱,郎岱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距今236年。原城墙周长2098.8米,高4.29米。有4座门楼:东门日“近日”;西门为“迎爽”;南门叫“来薰”;北门是“承恩”。有一炮台。城略为长方形,西北面高,中间凹,南面、西南面低。东、西面各有河流绕过,四周系田坝,易守难攻。是夜郎自大的那个夜郎古国,夜郎自大和黔驴技穷两个不好的成语都源于这里,不过是用一种不好的方式记录这里的历史。
郎岱出了车站便是一行接一行,一排接一排的街市,两旁的屋子都是木质结构,瓦片做顶,各种小生意一家接一家。走到中心,是一口方形的水井,水井出水处,用石头砌了了拱形顶,方形的水井大约两米五乘以两米五,近出水口处是络绎不绝的打水人,外端有洗菜淘米的,在外面是用洗衣棍洗衣服的人。
梁淑忠带着两位老师,走街串巷来到镇镇府,给周张二位老师介绍:”这个衙门用的院子以前是我家的,解放后归了国家,我们家改过姓,不敢声张,所以就这么着吧。“镇政府被铁门围住,也是木制瓦房结构,不过讲究一点,看不真切,院子里左右两棵大树林荫、枝繁叶茂,院子里的路用青石板铺过。
转个一个大弯,才到了院子的另一头,是一个带阁楼的茅草土屋,梁淑忠的母亲梁胡氏独身一人住在这里,走进房屋一看,里面是上好的木制结构,酸枝家具、铜镜、座钟、铜壶显示着这个家庭曾经的辉煌,梁胡氏很快为二位客人准备好饭菜,还拿出四支象牙筷子给两位客人。
客人看外屋土质的地板,用三根铁棍支撑成一个烧火架,上面挂着一个锡壶。
梁胡氏的饭菜很简单,曾经梁淑忠擅长的大酱面条和一个凉拌洋藿,这是二人第一次吃到,就向梁淑忠请教:
梁淑忠介绍,这个是西红柿凉拌洋藿,“洋霍”,是很多农村都有的一种蔬菜,别名阳藿、阳荷、山姜、观音花、野老姜、土里开花、野生姜、野姜、莲花姜等。能吃的是它的根茎部分,详细做法是:
洋藿、青椒、西红柿、大蒜
1、将洋藿、青椒、西红柿用碳火烧通透;
2、掌握好火候将其烧透却不要烧糊,然后将洋藿的外皮和西红柿的外皮剥掉;
3、剥掉外皮后将洋藿切丝装入盘中;
4、将西红柿、青椒、蒜切成碎末状依次盖在洋藿上;
5、最后放入适量水豆豉、白醋拌好即可。
梁胡氏只是微笑和满意,没有说太多,梁淑忠和母亲交流了自己在水钢的情况,也解释了要带两位老师去看苗寨,梁胡氏,用炭火给三人烤了几个糯米粑粑片带在路上吃。
整个六盘水都属于乌蒙山山区,境内聚居着苗、布依、彝等少数民族。
在六枝梭戛居住着苗族分支长角苗,妇女头上插着一把长约50—60厘米的木梳,缠着呈∞型,重约2公斤的大发髻,形成奇异的头饰。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举行跳花坡活动。六枝坝湾被誉为“芦笙舞”之乡,芦笙舞是这里苗族同胞最喜爱的舞蹈,其风格粗犷、热情、奔放,集杂技与民间艺术为一体,堪称苗族芦笙舞一绝。小花苗能歌善舞,服饰独特,男穿白布对襟或大襟长衫,披红、黄、黑线刺绣图披肩,女穿对襟白短衫,披刺绣图案或蜡染图案披肩。有跳花节、坐花房、坐花坡、串月等风俗。梁淑忠形象地介绍“芦笙舞”的乐器就是滥竽充数的那个“芦笙”。
回程路上在寨子里一个苗寨老乡家里午餐,那是一个有核桃树、菜园簇拥,房前屋后鸡鸣狗叫的农舍,由于不是专门开店的,老乡做了一道油团粑,吃进嘴里的感觉很特别,软而不粘、甜而不腻。梁淑忠向苗寨老乡请教,油团制作食材颇为讲究,选取上好的糯米、黄豆、红薯、粳米,配上红苕片、香黄花等,再用现榨的酥麻油、茶籽油或菜油炒油团,炒出来的油团才会色泽金黄,香气四溢。
吃完油团,三人赶回水钢,周顺高问梁淑忠郎岱生活的时候与苗寨人来往多吗?
梁淑忠害羞地说:“是为了这次采风,自己也是第一次来,苗寨很闭塞,会在赶场的时候大家擦肩而过,由于语言不通文化不同,苗寨对汉人而言一直还是神秘的。”
周顺高夫妇表现出难得一见的亢奋,一直对梁淑忠说如果没有他,将不会有那么充实和安全的一天,并鼓励梁淑忠很有文化天赋,以后要请梁淑忠多多带二人了解贵州的民俗民风。
梁淑忠又累,又膨胀,又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