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史说新语:历史背后的经济学
1544300000011

第11章 骑你的驴让别人去说吧(2)

新任的宰相赵普是一个非常聪明而有理智的官员,面对太多的如同儿戏一般的改朝换代,赵普忧心忡忡,他衷心地向皇帝赵匡胤暗示了身边几个高级将领的危险性。赵匡胤却没有想这些事情,他非常有信心地为自己的部将打包票,说:“我待他们恩重如山,绝不会有问题。”赵普却仍然不无担忧地说:“后周皇帝柴荣对你也恩重如山,你怎么会有了问题,怎么会黄袍加身了呢?而且,我也不是说他们会主动背叛你。我是说,虽然他们都是很好的统帅人物,但万一他们的部下贪图荣华富贵,也学当年你的部下那样,把黄袍披到他们身上,他们就是不想背叛也不可能了,这样的可能不是没有吧?”宰相赵普的一席掏心窝子的话使赵匡胤如梦初醒,吓出了一身冷汗。

赵匡胤进一步问赵普:“天下自唐朝末年以来,帝王像走马灯一样,兵乱不断,这是为什么呢?我现在要想一个长久之计,平息天下的兵祸,使百姓休养生息,你看有什么妙计?”赵普胸有成竹地说:“唐末以来国家不得安宁,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节镇太重而已,君弱而臣强,国家岂能不乱?现在唯有削夺兵权,多给他们钱粮,收回他们的兵权,则天下自安。”赵匡胤点头称是。

就在赵匡胤夺取政权的第二年,经过一年的精心设计,赵匡胤举办了一个隆重的酒会。他当节度使时的部将石守信和一批高级将领都参加了这个酒会。这就引出了历史上最着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君臣同乐,大家在酒桌上推杯换盏,谈笑风生。酒至半酣之际,赵匡胤忽然惆怅地叹息起来:“如果没有大家的拥戴,我没有今天。但是当了皇帝却没有感觉到快乐,甚至还没有做节度使那个时候更使人快乐。每天忧心忡忡,寝食不安。”大家惊问:“这是为什么呢?”赵匡胤说:“事情很简单。这把椅子我想坐,其实谁不想坐呢?”大家听出了赵匡胤的弦外之音,一个个面面相觑、战战兢兢。他们知道,该是兔死狗烹的时候了。

于是纷纷小心地说:“现在天命已定,谁敢有如此非分之想呢?”赵匡胤说:“你们当然不会,可是有谁能保证你们的部下不会学你们当年的样子呢?”大家听了皇帝的话,后脊梁都被吓得凉风直冒,说不准言语之间就会从幕后拥出一群刀斧手来呢,人人自危,请求皇帝给指示一条生路。

赵匡胤感慨地说:“人生难得,美好的时光转眼即逝。

我们拼了命地追求富贵,可是我们得到这些的时候,我们已经老之将至。依我之见,各位不如辞去军职,改任高级文官,广置良田,多建豪宅,搜罗天下美女,尽情享受人间乐事,岂不是皆大欢喜吗?”赵匡胤也许真的动了一点君臣感情,他进一步说:

“我可以和你们立一个长久的约定,我们世代通婚,君臣之间上下相安,两不猜忌,大家以为如何?”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第二天,各个位高权重的大臣纷纷上书,请求解除兵权。

赵匡胤的确是一个擅于使用权谋的帝王。夺取帝王之位的时候兵不血刃,如今剥夺手下大臣的兵权也不费吹灰之力,这种政治艺术的确是值得那些为了一官半职常常弄得鸡飞狗跳、人仰马翻,甚至有的人还雇佣杀手去暗害对手,他们和赵匡胤比较起来实在有点小儿科。

由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我想起了“帕累托改进”。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夫雷多·帕累托在研究资源配置时,提出了一个最优状态标准,人们简称为帕累托改进,其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在一种制度的改进中没有任何人受到损害,而至少有一些人受益,这种改进就是帕累托改进。这种改进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获得了提高。

但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罗却认为,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最优选择根本就不存在,他在《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这本着作中提出了着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通俗地说“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在一般和普遍意义上,无法找到能保证所有选择者福利只会增加而不会受损的社会状态。

但是远在一千多年之前,我们这个不是经济学家的赵匡胤皇帝却找到了这样一种选择。

我们来看:

赵匡胤不过举行了一个短暂的酒会,他轻而易举地削夺了各位节度使的兵权,解决了不断兵变、不断改朝换代的祸根。这个赵皇帝把这些曾经手握兵权的大臣派到各地担任地方首长,但是只给他们名誉职位,没有实际权力。

中央政府另外派一名副手或者秘书长负实际的行政责任,军事权力、财政权力都由中央政府收回了。

赵匡胤削夺了节度使的兵权后,从此他可以高枕无忧地做他的皇帝了,无论多高的枕头他都不会感到不舒服;那些被取消了兵权的大臣也可以逍遥自在地享受美好人生,享受幸福的天伦之乐了,他们不必再受到皇帝的猜忌,他们也不必在遥远的边疆戍边;社会安定了,没有了朝代不断更迭的战乱,老百姓也可以过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不是一个典型的帕累托改进吗?看来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要改写了。

由此我们还看到,一项好的制度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人治是有限的,法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任何一个组织都是有层级的,上一级向下一级授权,委托下级去管理和处理一些事务,但是上级不可能总在下级的后面看管下级去执行公务,人们也看管不过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设计一个良好的制度,通过制度去约束彼此的行为,从而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道德风险,实现彼此最大限度的信任,实现帕累托改进。

按理说,赵皇帝手中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要杀就杀,要砍就砍,何必像蚊子咬人一样,在叮人的时候还絮絮叨叨地讲出一些叮人的理由来呢?

要不然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反正你是皇帝,把你的想法以诏书的形式向下一宣读,该砍头的砍头,该退休的退休,该免职的免职,也够一个皇帝老儿的气派。

但是,赵匡胤为什么没有这么做?为什么他偏偏选择了这种婆婆妈妈的非正式的沟通形式呢?

因为非正式沟通的形式是经济成本里最低的一种形式,因为正是这种非正式沟通使他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这种非正式的沟通使彼此的感情在酒桌上得到了升华,彼此放弃了在朝廷上的严肃态度,又重新找到了过去那种“哥们儿”的状态,中间的隔阂用言语一说就开了,君臣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彼此变得更为亲和了。

如果换成现在,赵匡胤一定是一个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手。只用了一桌酒席的成本,皇帝是怎么想的,大臣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大家都做到了心中有数,没有了猜忌,没有了疑惑。简单、痛快,干净利索。如果赵匡胤学越王勾践那一套,来一个兔死狗烹,大开杀戒,那成本可就高了,代价可就大了,无数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岂不要无端地成为冤死鬼吗?还有,谁还肯为这样的帝王卖命呢?如果赵匡胤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颁布诏书呢?也不行,成本可能更高。因为掌握兵权的节度使们不了解皇帝的真实想法,在愤怒之下很可能使矛盾激化,说不准还会引起新的军事政变呢!所以说,赵匡胤的这个非正式沟通我们还真要学一学,有的时候它比那种生硬的行政命令可能更有效果,更容易实现帕累托最优。

也许一项制度安排要实现帕累托最优,并不需要什么高昂的代价,它的制定成本也许还特别低廉,但是一项制度安排如果真正实现了帕累托改进,它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却是格外可观的;相反,如果一项制度安排不合理,这项制度安排不仅实施的成本非常高,而且后果也非常令人担忧,造成的损失也常常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说这样的制度安排一定是“帕累托最差”。

宋朝以前的节度使制度导致了250多年的战乱;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为大宋江山奠定了320年的基础。一破一立,它所演示给我们的这些历史不是很鲜明地说明了这一切吗?看来,如何充分地发挥我们的智慧,使一项制度安排更合理,更接近于帕累托最优,这的确是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尤其如此。

6.环肥燕瘦谁敢憎“环肥燕瘦”这一成语出自宋朝苏轼的《孙莘老求墨妙言诗》:

杜陵评书责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环肥燕瘦谁敢憎。

在这里,苏轼谈的是书法的事,意思是说书法作品风格不同,各有所长。书法作品无论短长、肥瘦、软硬,不仅要“各有态”,还要各有其美,如果瘦,要瘦得苗条,不出其美;如果肥,要肥得丰满,不出其美,否则就谈不上是一幅好的书法。比如肥,要肥出丰腴的美感、神态,不能肥得没有了样子,肥得没有了标准,肥得出了规格,而是要有“一定之规”,这才能构成书法之美,否则就过犹不及了。

苏轼的这首诗把书法的“肥”与“瘦”比喻为书法的不同风格,其实也反映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风格。

唐明皇喜欢丰满的、肥美的,因此他选择的贵妃杨玉环也是肥的,汉成帝的审美标准与唐明皇就不同,他喜欢苗条的、清瘦的,因此他选择的皇后赵飞燕是瘦的。这就是苏轼诗中“环肥燕瘦”的典故,“环”者,杨玉环也;“燕”者,赵飞燕也。

据说杨玉环的体态非常丰满,可以用“丰肥浓丽、热烈放姿”几个字来高度概括。“丰肥浓丽”也就是说身材丰满、肥硕、浓艳、靓丽;“热烈放姿”就是说穿着袒露,展示了一种自信张扬的表情和姿态。其实,唐代三百年间的女性形象也有一个由清秀到丰肥、穿着由拘谨到开放的渐变过程,但是,在这三百年间,给人视觉冲击力最强、最具有感染力和令人过目难忘的,还是盛唐时期姿态万千、装束大胆、乐观向上的胖美人形象。的确,我们在欣赏唐代作品的时候也很少见到瘦的,壁画、仕女图、雕塑,那些女性形象都丰满肥硕,珠圆玉润,给人一种质感美。而唐玄宗这位皇帝老爷子就喜欢丰腴的杨玉环,欣赏杨玉环的“丰肥浓丽、热烈放姿”,因此,唐代人自然上行下效也随着皇帝的喜好而变化,也开始喜欢那些肥美的女人形象了。

那么,为什么唐朝的皇室“以肥为美”呢?

原来,唐朝皇族有鲜卑族血统,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他属于草原游牧民族。而游牧民族以蓄养牲畜为生,牲畜养得越肥越好,自然以“羊大”为美,因此,民族审美风格也逐渐形成了以肥为美的标准。因此,唐朝几代国君都宠爱丰肥的女性也就不难理解了。另外,游牧民族以胡服骑射为能事,性格强悍,女子多“膘肥体壮”,这是适应草原游牧生活所需要的。自然,人们不会喜欢林黛玉式的养在深闺、弱不禁风的病态美。

这种审美风格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别具一格的“另类”审美眼光,但是这种“另类”和有悖于传统的丰肥之美,不仅丝毫不逊色于传统的苗条和骨感,而且更具生命力和向上的朝气,它与汉代以降的审美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汉代和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欣赏的是窈窕淑女,是那种含蓄内向的审美风格。汉朝的赵飞燕是瘦的,汉成帝喜欢清瘦苗条的赵飞燕,汉朝的人自然也就以瘦为美了。

赵飞燕和她的孪生妹妹赵合德生长于江南的明山秀水,水乡姑苏的小桥流水,春风杨柳,紫燕呢喃孕育了与杨玉环孑然不同的清瘦美人。根据文字记载,赵飞燕窈窕秀美,凭栏临风,有翩然欲飞之态。邻里都用“飞燕”这样的美誉之词称呼她,久而久之,人们渐渐忘记了她的本名,而把她叫做赵飞燕,赵飞燕的美名自此流传千古,成为美人的代名词。

杨玉环的肥让人感觉到美,赵飞燕的瘦也让人感觉到美。“环肥燕瘦”,概括了汉、唐两代不同的审美标准。

“环肥燕瘦”,也说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也印证了经济学中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关于偏好的假设。

所谓偏好,是说消费者会按着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的一种排序,也就是说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喜好,对事物做出取舍、做出自己的判断。它与一个人的修养、文化水平、家庭背景、生存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都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且,一个人的偏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流行趋势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收入的提高,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人的偏好都可能发生变化。过去你的收入比较低,你喜欢物美价廉的商品,喜欢减价货,现在你的收入提高了,你开始喜欢那些名牌的商品、奢侈的商品了;过去你的年龄低,你喜欢穿薄、露、透的服装,现在你的年龄大了,你开始喜欢那些大方、稳重、绅士的服装了……

正因为人们的偏好不同,因此也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必须是丰富多彩的,是绚烂多姿的,这才有可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你看,路上跑的汽车千差万别、千姿百态,满足了不同审美观点的消费者。你认为奇丑无比的车型,他人却认为那是独出心裁的设计;你以流线型的车为美,但是他人却以方方正正的车型为美;你可能喜欢银灰色,他人却喜欢深蓝色;你喜欢猩红色,他人却喜欢柠檬黄……你喜欢吃面条,他喜欢吃米饭,我却喜欢吃大饼……人们的不同偏好,为市场中的差别竞争创造了条件。

经济学中的偏好关系具有两个重要的性质。

一个是非对称性。比如,某人认为物品A优于物品B,那么某人就不能同时又认为B优于A。比如你和一位男士在一起谈论汽车的颜色,这个男士喜欢银灰色,于是你也说银灰色美;转过身你又和一位女士聊起来,你又说拧檬黄比银灰好,这就不行,这样你就成变色龙了。

一个是非传递性。如果某人认为物品A优于物品B,而物品B优于物品C,那么,我们说物品A优于物品C。

比如,如果我们认为杨贵妃比赵飞燕漂亮,赵飞燕比貂蝉漂亮,那么,杨贵妃比貂蝉漂亮。

所谓各花入各眼,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说的都是这个道理。诗人、书法家用敏锐的艺术家眼光捕捉到了人性的这个特点,经济学家凭借经济人的理性思维,也发现了人性的这个特点。可见,艺术家的心灵与经济学家的心灵也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