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史说新语:历史背后的经济学
1544300000004

第4章 一块“蛋糕”是怎样使联盟瓦解的

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多人博弈的故事,现在我们要讲一个多人多次博弈的故事,可以说,这种博弈是经济领域最常见的博弈。

话说公元前三百四十年,秦国在商鞅的统率下大败魏国。魏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把大将吴起率众开辟的河西疆土全部拱手奉献给秦国。至此,魏国的首府已经完全暴露在秦国的眼皮底下了,与秦国只有一条黄河之隔。为了国家的安全以及国君的安全,魏国首府只好向东迁移,将首府设在了当时的重镇大梁,也就是现在的开封。

秦国竟然已经强大到了迫使当时的超级大国魏国割地迁都的地步,它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其他六国的极大恐慌。

在这种高度紧张的局面下,为了应对日益强大起来的秦国,当时产生了两种崭新的也是针锋相对的战略思想。

一个是由周王国的苏秦提出的合纵对抗政策。也就是围堵政策,主张从南到北,各国缔结军事联盟共同抵御秦国的侵略扩张,是谓合纵。秦国如果对合纵成员的某一国发动侵略,就等于向所有的盟国侵略,各国都有出兵作战的义务,一同抗击秦国。

一个是由魏国的张仪提出的连横政策。主张秦国拉拢一些山东国家,进攻其他山东弱小国家,然后逐渐将合纵国家各个击破。是谓连横。

公元前三百三十三年,苏秦来到燕国拜见燕国国君姬文公,提出了自己合纵抗横的主张,得到姬文公的极大支持,获得空前成功。接着苏秦又拜见了赵国国君赵语,赵语也非常赞赏这个策略,于是多米诺骨牌效应发生了,韩国、魏国、齐国、楚国在苏秦的说服下也相继取得共识,加上赵国一共六国,他们共同签署了合纵协议。在各国的推举下,苏秦理所当然地担任了这个合纵联盟的宰相,相当于现在某某联盟的秘书长。

站在合纵国的立场上,应该说合纵抗横政策应该是合纵各国唯一正确的选择。然而,这种高屋建瓴,深谋远虑,放眼未来的策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理解的,只有那些具有大政治家眼光的人才能够想得出来。各国有各国眼皮底下的利益,人们多半是鼠目寸光的,是贪图眼前利益的,面对眼皮底下的利益,各个国家一般很难拧成一股绳,他们仍然会发生互相残杀的闹剧。

合纵联盟签订盟约之后的第二年,秦国开始实施他们的连横策略,并且主动向魏国让步,答应把从前侵占魏国襄陵(现在的襄汾)地区的七座城池归还给魏国。这七座城池距离魏国先前的首府安邑(现在的山西夏县)一百六十里,在防务方面是魏国最需要的一个地理屏障,收回这七座城池,住在安邑的国君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是魏国梦寐以求的事情,现在这个蛋糕突然间摆在了餐桌上,魏国能抵抗住这样的诱惑吗?魏国在这个硕大无比的蛋糕面前垂涎三尺,也没有想一想这里面有没有耗子药,急于要把这个蛋糕吃到嘴里,他们很爽快地答应了秦国的要求,从合纵联盟中脱离出来了。而且,更加令人担忧的事情紧接着就发生了。魏国为了进一步扩张土地,还向赵国发动了进攻。同时,齐国在秦国的鼓动下,认为这是一个浑水摸鱼的好时机,为了从中分得一杯羹,也加入了魏国进攻赵国的作战。

魏国和齐国虽然都相继被赵国击溃,但是这场战争却创下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开端,使苏秦费九牛二虎之力才张罗起来的合纵联盟只维持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就宣告土崩瓦解了。苏秦面对魏国和齐国不信守盟约的行为也束手无策,联盟自动解散,苏秦也没有脸面待在赵国了,他卸掉了联盟“秘书长”的职务,只好再回到燕国去专任燕国的宰相。

秦国不过用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六国的合纵联盟就轻易瓦解了。然而,这六国的合纵联盟瓦解之后,秦国答应魏国的那七座城池却迟迟赖着不给,把魏国弄了一个里外不是人。魏国在盛怒之下对秦国发起进攻,结果魏国被秦国轻松击败。

于是,秦国的胆子更大起来,它或蚕食或鲸吞不断向东扩张,各国眼看着秦国日益强大,子是再次想起了苏秦的合纵策略。公元前三百一十八年,魏、楚、韩、赵、燕五国再次组成合纵联盟,这次推举楚王芈槐担任联盟的第二任“秘书长”。联盟集结五国联军向秦国东方重镇函谷关进军,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即将爆发。然而,面对五国联军,秦国的守关大将樗里疾却毫不退缩,关门大开,出兵迎战。五国联军在秦国巨大的声威面前却退缩了,胆怯了,他们面面相觑,谁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担心自己的实力受到削弱,都不肯主动出战。僵持了几天之后,楚国的粮道被秦国切断,如惊弓之鸟一般的楚国率先从战场上撤退出来。接着,其他四国也跟着仓皇撤退,合纵联盟就这样再一次轻而易举地瓦解了。

在其他六国之中楚国是领土最广大、人力最雄厚的大国,秦国王当然不能小觑;此外,在函谷关战役中,齐国没有参加,这对秦国王来说也是一个十分令人兴奋的信号。秦国宰相张仪把这一切都了如指掌地看在眼里,他决定出使楚国和齐国,以期取得连横的更大胜利。

函谷关战役之后的第五年,张仪到楚国访问,向楚国芈槐建议:“只要贵国与齐国断绝邦交,秦国愿意把从前占领你们的商于(现在陕西丹凤至河南西峡一带河谷)六百里的土地归还你们。”芈槐是历史上最大的糊涂虫之一,听了张仪的建议十分高兴,感觉自己占了天底下最便宜的事情,马上宣布与齐国断交。为了表示自己的态度坚决,还派人到边界上对齐国国王破口大骂,然后就派遣使臣到秦国接收土地。怎么也让人想不到,张仪交出来的只是他自己的封地六里。

使臣大吃一惊,说:“我奉国王之命来此,说好了是来接收六百里的,现在却变成了六里,这让我怎么向大王交代呢?”张仪也吃惊地说:“你们国王一定听错了,秦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从血战中得来的,怎么能平白送人六百里呢?”那个天下最大最大的傻瓜芈槐这个时候才幡然醒悟,派大将屈丐率兵进攻秦国。结果屈丐大败,不仅没有夺回那六百里土地,反而又丧失了汉中地区的三百里疆土。芈槐气得发疯,决心发动全国兵力和秦国决一死战。这一仗的确锐不可当,一直攻到了距离秦国首都咸阳八十里的蓝田,秦国陷于岌岌可危的境地。然而,当秦国向齐国求援的时候,战局急转直下,齐国兵团开始大举进攻楚国,韩国、魏国也觉得有机可乘,分别集结军队准备南下瓜分楚国。楚军只好忍痛而归。

公元前三百零六年,楚国、齐国、韩国第三次缔结合纵联盟,由楚国国王芈槐担任合纵联盟的第三任“秘书长”。可是,联盟刚刚签订,芈槐这个大傻瓜“秘书长”又一次变卦。秦国国王赢谡邀请芈槐在黄棘(现在的河南南阳之南)相会,当面把从前占领的上庸地区(现在的湖北竹山)的土地归还楚国,芈槐这个吃一百个豆也不嫌腥的家伙马上被面前的一片树叶把眼睛给遮住了,率先退出了联盟。第三次合纵联盟就这样胎死腹中了。

齐、魏、楚、韩、赵、燕六国就这样被秦国玩弄于掌股之间,合纵联盟一次次缔结一次次瓦解,秦国在这种近乎游戏的交易中不断成为大赢家,终于奠定了它统一中华大地的强大基础。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东方六国在稀里糊涂的相互厮杀中被秦国灭掉,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多民族的东方大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合纵联盟为什么这么容易瓦解呢?这里面有什么更为深刻的经济学原因呢?

合纵联盟的瓦解和“囚徒困境”中的囚徒是一样的:

联盟之中的个体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眼前利益。合作中,由于联盟中的个体担心其他各国不信守盟约,面对秦国送到眼前的诱人蛋糕他们每次都难以抗拒,而合纵联盟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在这样的眼前利益面前显得非常地苍白无力。

我们再回顾一下三次联盟瓦解的简单过程:

第一次联盟,秦国答应把从前侵占魏国襄陵地区的七座城池归还魏国,魏国在这个蛋糕面前流出了口水,合纵联盟瓦解;第二次联盟,楚国担心自己的实力受到伤害,率先从战场上撤退。接着,其他四国也跟着仓皇撤退,合纵联盟再一次瓦解;第三次联盟,秦国国王当面把从前占领的上庸地区归还楚国,楚国在这个蛋糕面前再一次禁不住诱惑,联盟第三次瓦解。

人们都是游戏中的囚徒,是生活中的囚徒,是商场中的囚徒,是战争中的囚徒。合作比不合作要好,这是每一个人都懂得的道理,但是现实中的人们却总是面临各种联盟的瓦解,这使人们很悲观,很失望。有了第一次联盟的瓦解,第二次联盟就更容易瓦解,因为人们在多次博弈中已经对对方失去了信心。

经济生活中的博弈基本上都是多次博弈。

很多经营者为了长远的利益,都会用各种办法提高自己的诚信度,使彼此的交易由一次变成两次三次,最后成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日常的生意都是一次性交易的话会怎样?如果是那样,我们的社会就不可能存在了。每个人之间的交往都是一锤子买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也就无法进行了。

在“囚徒困境”中,双方由于处于隔离状态,所以无法合作。而现实中的人们却不是处于被隔离状态的,虽然现实中的人们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但是人们可以沟通,通过沟通实现双方的互信。在订立条约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谈判、讲价、协商进行真诚地交流,取得意见的一致。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经营过程中,大生意常常都是从小生意开始的,经过小生意的无数次试探,最后双方奠定了合作的基础,于是大单生意才逐渐增多。这多次小宗生意其实就是彼此的多次博弈,正是这种博弈使双方建立了彼此的信誉。

但是,为了保证合作各方的成功,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要注意:一定要订立一项必要的、严厉的违约惩罚条款,惩罚联盟中的不合作行为,以此来约束联盟中的各个方面。无论联盟中的各方与你是什么样的关系,这种惩罚条款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它是保证联盟中的各方、整体实现共赢的必要条件。

要记住,生活于私有制社会中的人们任何时候都是利己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是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