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跟青年谈鲁迅
15476700000001

第1章 为什么要研究鲁迅和怎样研究鲁迅

我们真应该来研究鲁迅。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告诉我们:“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我们如果真正懂得了这句话,换句话说,我们如果对鲁迅有了正确的认识,那对我们自己真不知要增加多大的力量,给了我们多大的修养!原来我们做的这项工作,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联系中国实际的一个生动的课题。

鲁迅在他的青年时代,受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的影响非常大。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五四运动前夕,对于当时一切进步的知识分子,其影响更是非常之大的。大家到这时真真感到中国给封建统治太久了,封建道德是吃人的东西,非推翻它不可。这么一件大事,确实是给一篇《狂人日记》提醒了的。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只是使中国少数知识分子警惕起来,怕中国要受“淘汰”,因为“优胜劣败”是“天演公例”。这种思想当时并不能摇撼中国的封建文化,一般国粹主义者照样鄙视“夷人”。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中国也确实推翻了满清统治,但正如毛主席说的,“三民主义是和教育界、学术界、青年界没有多大联系的”。鲁迅的《狂人日记》,是首先在文艺界竖立起反封建的旗帜,使中国教育界、学术界、青年界有了礼教吃人的认识,从而有推翻旧道德的要求。《狂人日记》于一九一八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在五四运动前一年。它的影响,只是由于时代的限制,在当时还不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鲁迅在当时是个反封建的革命的战士,他迫切希望中国革命,他认为社会进步关键在于个性解放,他相信进化,将来会比现在好。(封建主义是不相信进化的,一切是今不如古,旧礼教是道德最好的标准!)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同一般生物进化论者一样,在那时候还不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不知道革命是阶级斗争。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革命爱国主义者鲁迅在五四前后要求个性解放,相信进化论,其启蒙作用、反封建作用还是非常之大的。但也因看不见革命的道路而彷徨,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叫做“呐喊”,第二部小说集便叫做“彷徨”,用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话作了卷头语。这是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的事。这期间鲁迅在北京孤军奋斗,坚决同那些与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相勾结的反动知识分子作斗争。其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了。鲁迅彷徨的日子也并不久,一九二七年在广州看见大屠杀以后他觉悟了,他开始认识“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二心集》上《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是答两个青年的,信上有这样的话:“然而两位都是向着前进的青年,又抱着对于时代有所助力和贡献的意志,那时也一定能逐渐克服自己的生活和意识,看见新路的。”这是他当时向两位小资产阶级青年作家说的话,鲁迅自己已逐渐转变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了。他也一定“逐渐克服自己的生活和意识”,所以他看见“新路”。这便是“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过程,是革命的实践。在《二心集》序言上他对自己便有了科学的论断:“只是原先是憎恶这熟识的本阶级,毫不可惜它的溃灭,后来又由于事实的教训,以为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却是的确的。”鲁迅便这样走进了无产阶级的阵营。自此以后一直到死,便是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里所说的中国文化革命的第三个时期,这时期国民党反动政权对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两种“围剿”,军事“围剿”之外又是文化“围剿”,毛主席一面说“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的一切文化机关中处于毫无抵抗力的地位”,一面说“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根据以上所说,所以我们应该研究鲁迅,鲁迅与五四运动有那么大的关系,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那么大的关系。“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怎样研究鲁迅呢?一句话,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历史分析方法。

我们还是以《狂人日记》为例。《狂人日记》在中国文化革命运动中起了那么大的反封建作用,它叫一向听惯了“仁义道德”的中国人忽然发生反省,一下子就相信“仁义道德”正是“吃人”的护身符,这是因为中国已经发生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国社会已逐渐改变了它的性质,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进步的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界,到这时很容易接受进化论,要求个性解放,鲁迅的振臂一呼,就使得天下响应了。谁都不能否认,中国文化革命史上鲁迅的这一篇声讨封建文化的檄文是要大书特书的。这就是说,提倡进化论和要求个性解放,在历史上反封建运动启蒙时期是革命的。可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人民的最强大的敌人是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买办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中国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工人运动的展开才能获得解决,什么个性解放的话头在革命实践当中只能算是空谈。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七年期间,便是毛主席所谓中国文化革命第二个时期,其时中国在南方已经煽起了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指导思想是毛主席的理论。像鲁迅的《狂人日记》那样的议论,鲁迅自己便说:“现在倘再发那些四平八稳的‘救救孩子’似的议论,连我自己听去,也觉得空空洞洞了。”(《答有恒先生》)“救救孩子”是《狂人日记》最后的一句话。岂但空空洞洞,像“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睛看我。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的话,从农民革命斗争看来,还嫌敌我不分哩,把统治阶级的历史与被剥削的“佃户”混为一谈。然而我们不能用这样的阶级观点来低贬《狂人日记》的价值,那样就不符合历史观点了。我们要记住《狂人日记》是在五四文化革命的前夕写的,当时国内的人们还不可能用阶级观点来看问题,而它在反对封建礼教运动当中是建立了伟大的功劳的。我们便这样来研究鲁迅,就是把作品创作的年代和作品在当时所起的作用联系起来看,不是用现在的理论水平来批评它。这是运用历史分析方法。

当我们运用历史分析方法的时候,我们已掌握了阶级观点。必须掌握阶级观点,才能正确地运用历史分析方法。我们更须说明阶级观点。阶级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武装我们的头脑的法宝,我们用来研究鲁迅,真真是一个生动的课题,我们将发现鲁迅的思想原来是伟大的毛主席的理论的旁证。毛主席在一九二六年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科学的预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路线,后来的事实证明中国革命便是遵循这条伟大的路线取得胜利,它的主要意义是工人阶级为领导,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从总结中国过去历史的经验说,便是原来有的农民起义,加上现代有的先进的阶级即工人阶级的领导,结果中国历史乃发生了质变。革命,更包括了建设。我们大家现在再回头来学习毛主席这一篇最早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才体会到什么叫做科学的预见性。鲁迅在一九二五年写了几篇杂文,都是关心中国的未来的,从过去整个历史谈起,迫切要求中国革命,要求革命后的建设。我们举《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为例。鲁迅先写了一篇《论雷峰塔的倒掉》,那是拿雷峰塔的倒掉来比喻中国封建社会的溃灭,他一听说杭州雷峰塔倒掉了,便写了这一篇优美的文章,“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鲁迅真是兴会淋漓。后来因为报纸上一篇通信里说,“雷峰塔之所以倒掉,是因为乡下人迷信那塔砖放在自己的家中,凡事都必平安,如意,逢凶化吉,于是这个也挖,那个也挖,挖之久久,便倒了”,他乃写《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明确地说出他对中国历史的看法。他说中国历史上有两种破坏,一种是“寇盗式的破坏”,一种是“奴才式的破坏”。寇盗式的破坏“是狂暴的强盗,或外来的蛮夷”,“结果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奴才式的破坏如乡下人的挖去雷峰塔砖,“结果也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我们要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我们应该知道他和寇盗奴才的分别;应该留心自己堕入后两种。这区别并不烦难,只要观人,省己,凡言动中,思想中,含有借此据为己有的朕兆者是寇盗,含有借此占些目前小便宜的朕兆者是奴才,……”鲁迅这些话,指出对革命有害的两种破坏,指出中国革命所需要的革新的、为了建设的破坏。这种理论,对于当时国内军阀的破坏和一般贪小便宜者的破坏,是具有战斗作用的。因此,这篇文章在当时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但要是进一步问怎样进行建设的破坏,在这篇文章里就没有答复。鲁迅在当时还没有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对这个问题不可能有具体的答复。只有毛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里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革命,才能进行为了建设的破坏。这也就是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它的革命的主力在哪里?它的敌人究竟是谁?必须要从阶级上分清敌我,然后革命才有目标,自己才有队伍!我们于此格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毛主席《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对中国革命的意义之重大!从这里,我们肯定鲁迅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战斗作用,也指出他缺乏阶级观点的局限性。我们对于鲁迅在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前的作品,就是这样来研究的。我们再要研究鲁迅在革命实践中,怎样由进化论和个性解放论转变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到鲁迅真正的伟大。

以上是说怎样研究鲁迅。

在《热风》里鲁迅曾说:

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这是五四前一年鲁迅的话,这话里充满着渴望革命、准备把自己的一切献给革命的精神。正像鲁迅说的,中华民族已经有了炬火,出了太阳,那便是毛主席指导中国革命的最正确的理论。中国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由新民主义革命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建设。鲁迅如果活着,他该是怎样的欢喜,他一定领导我们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和党的政策,学习毛主席的著作,说着:“太阳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