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西游记文化促进会会长
李安纲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者在新版《西游记》校注本付梓前,真诚希望西游记学会的同仁们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品读《西游记》的精髓。感念出版社及编者之抬爱,我们只能以真诚之态度,将数十年学习研究《西游记》之心得和盘托出,公诸同好,不敢丝毫敷衍而人云亦云、误人子弟。那么,《西游记》到底在说什么呢?《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给我们揭示的,归根结底是人类对自己最全面的认识。因为人类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最难认识的也是自己!所有的宗教、哲学、文化、艺术等,都是人类试图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途径。
清代学者张潮在其《幽梦影》中说道:《西游记》是一部觉悟之书。作者以此来阐述觉悟之境界,并指出觉悟之道路;读者由此来探索觉悟之道路,并达到觉悟之境界。不同的人群看《西游记》觉悟的境界各有不同。常言道,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少儿从《西游记》中看出了热闹与好玩,成人在此觉察到奇诡与激烈,老人于兹咀嚼出诙谐与智慧;学者看到了讽刺与批判,哲人体会出理性与思辨,诗人领悟到灵感与意象,道士发现了无为与天机,僧尼参悟出解脱与禅理,行者求索得方法与智慧。总之,开卷有益,妙趣天成;自然而然,如有神助!
不同的人,能参悟出不同的玄机,实乃《西游记》一大奥秘。整整一百回的《西游记》,贯串始终的是美猴王孙悟空,由他展开了所有的故事情节,可见他是中心,是奥秘之所在。
单是孙悟空这个名字就充满了玄机。孙是小子、婴儿、赤子,儒家即要人“常葆其赤子之心”,无知无识,心无挂碍,乃是修道之最高境界。
然而,人总是要长大的,心识总要开窍,外境总会缠绕,灵魂怎能无染!不过,人类的文明优势,提供给我们许多智慧的方法。赤子之心,无挂无碍。只要我们心无挂碍,就是葆有了一颗赤子之心。怎么能心无挂碍呢——悟空,只有悟空。能觉悟出四大皆空,自然就不执着了,不牵挂了。达到不朽,实现涅槃,便是人类生命的最大意义,而“孙悟空”三字即是唯一的一条通道。
悟字从“忄”(心)从“吾”,吾就是我。我有了心,或者心中意识到了我,就是悟。悟的本字是“寤”,从“宀”从“爿”从“吾”,“宀”是房屋,“爿”是床。睡在床上的我,或者我睡在床上。有了这种意识就是“寤”,就是醒。睡在床上却没有我的意识,就是“寐”,睡着了。《诗经关雎》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睡着了,意识休眠,由不得自己,糊里糊涂,仿佛被蒙在鼓里,罩在暗中,因而称作“蒙昧”。“昧”字从 “日” 从 “未”,日头没有了,还未升出来,就是“昧”。于是,睡着了心里糊涂,梦寐就变成了昏昧。愚昧的人上当受骗,至死不悟,就是因为心里不明,昏睡未醒。醒来时,意识活动,凡事有了主张,明里明白,条理清楚,故此称为“醒悟”。“悟”字是“我有了心思”,这真是精辟之论,中国古人何其智慧!直到多少年以后,西方的笛卡尔发明了所谓惊天动地的命题:“我思故我在。”我因为思考,因为有了心思,所以我才是存在生活着的。由此可知,存在的前提就是我有了心思,这就是“悟”。
“悟空”就是“吾心空”,或者“空我心”,使我心进入虚空而涅槃清净的方式就是悟空。
其实,一部《西游记》,整个写了三句成语:“心猿牢拴”“意马收缰”“金蝉脱壳”。孙悟空是“心猿”,“心猿”二字在小说中出现过三十三次。第七回中有首诗赞美“美猴王”:“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孙悟空就是心,就是你我众生的心。既然是心,自然会有心理活动,那就是七十二般变化。心理活动就会形成念头,筋斗云就是念头云。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而东土西天也是十万八千里。唐僧要走十四年,孙悟空却是一个念头即到。可见,一念善就在天堂,一念恶就堕地狱;一念迷即在东土,一念觉即登极乐。
除了孙悟空的名字意味深长,还有他的那根“一万三千五百斤如意金箍棒”也大有来头。什么是“如意”呢?“趁心如意”的是什么呢?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小之则如绣花之针,藏纳于耳,大小随心,变化如意。为什么是“一万三千五百斤”?是因为《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诸真圣胎神用诀海蟾真人胎息诀》云:“凡一昼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常常口鼻中泄了真气。”为了不让真气泄露,两头才用金箍将其箍起。这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就代表的是人之元气的流布。金箍则元气不能泄露,紧箍则心猿难以攀缘,所以悟空头戴紧箍儿。
由此可见,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是心理活动,十万八千里筋斗云是意念跳跃,一万三千五百斤的金箍棒既是心灵主张,又是元气流布。这心、意、气三者完美的结合,便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是《西游记》作者对人类心灵学史、文化学史、人类学史、意识学史、思想史的最大贡献。很有可能,这将是人类认识自我的一大突破。随着量子力学和引力波的发现,心性三千和量子纠缠的证实,中国黑洞探测卫星命名为悟空,其意义的确无法估量!
《西游记》能解读的东西是数之不尽的,每个人合上书,头脑中大抵都会闪现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去取经的是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和白龙马这样的组合呢?为什么唐僧师徒是从东土大唐出发,往西天取经,而不是往南或往北呢?为什么唐僧又叫唐三藏呢?《西游记》之奥秘,所存之疑问,足以提出十万个为什么,乃至百万个为什么。可见作者之智慧,构思之巧妙,是史无前例的。
开篇我说《西游记》是人对自己最全面的认识。这就要从人体的结构组成解析。孙悟空既然是我们的心脏,叫作“心猿”,在五行上为火;那么唐僧则是你我的肾脏,叫作“玄奘”(玄奘),“江流儿”(水),肾则主水,也称水脏;猪八戒是你我的肝脏,故称“木龙”“仁龙”“木”;沙和尚是我你的脾脏,脾为土,所以称作“黄婆”“刀圭”“土母”;白龙马是肺,肺色白,主呼吸,为金。这一行五众,心、性、情、意、神五性,金、木、水、火、土五行,心、肝、脾、肺、肾五脏,仁、义、礼、智、信五志,东、西、南、北、中五方,究竟是谁的呢?原来都是李世民的。这“李世民”即是“南赡部洲”(木之子=火=南方)“东土大唐”(木=东方)的世俗人民,也即凡夫俗子,是你我大家,是《西游记》小说的所有读者。
可见,这李世民才是《西游记》的真正主人翁,但绝不是现实中的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而是所有阅读《西游记》小说的人,是你、我以及所有的读者。自古以来,从中到外,这是唯一的一部以读者为主人公的伟大作品,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你我身心当中,没有一时一刻、一地一处例外。这才是《西游记》的妙处,将所有的读者都当作主人公,让小说中的人物在我们的心灵中和身体内修炼翻腾,调整觉悟。这是《西游记》作者的匠心独运,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为什么唐僧又称唐三藏,是因为他藏着三个脏(繁体:臓)心、肾、脾。心之名称:心猿、灵台、日魂、方寸、灵山、主翁、乾马,与《西游记》之孙悟空完全相同;肾之名称:婴儿、气穴、月魄、河车、呆胞、灵根、华池,与猪八戒角色完全一致;脾之名称:黄婆、净土、西方、中黄、规中、空中、正位,与沙和尚角色完全不二。第九十九回诗曰:“莫把经章当容易,圣僧难过许多般。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这心肾脾、水火土、精气神三家相契合,才能到达西天。那西游路上的妖魔鬼怪,则全部照应的是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第十四回杀的六贼则是眼耳鼻舌身意,是为佛道修行之六贼;第三十五回金角、银角大王所持五件宝贝,乃太上老君所有:紫金红葫芦是火,羊脂玉净瓶是水,幌金绳是土,七星剑是金,芭蕉扇是木。有此五行,太上老君才是圣贤;无此五者,太上老君只是一个瞽者。
说到此处,有人会问:上面刚说了猪八戒是肝木,怎么此处又说是肾水呢?善哉问也!这是《西游记》中关键之关键,有几句术语:攒簇五行,三家相见。意思是将五行攒簇起来,变成三家,就像拧麻花一样。这样一来,就必须有两行、两脏合在一起。这便是两个主要人物孙悟空和猪八戒,一人要承担两行、两脏。《西游记》中把孙悟空叫“心猿”,二字《西游记》当中出现过三十三次,是心属火;心猿又叫作“金公”,就是金的公公,合起来是个“铅”字,代表肺、金。孙悟空一个人承担了两个角色,一个是心,一个是肺,所以孙悟空是火又是金,是心又是肺。那么还有一个,就是猪八戒,因为他跟孙悟空是对家,孙悟空是金又是火,那么八戒除了木之外,他必须承担另外一个角色就是水。猪八戒既是肝又是肾,叫作“木母”,木的母亲,木是肝,木的母亲一定是肾。猪八戒跟孙悟空相对的时候,孙悟空是金,猪八戒是木;孙悟空是火,猪八戒就是水。所以叫,水火既济,金木交并,牛女相逢,龙虎交媾。牛郎如果是八戒的话,织女就是悟空。
道家丹道修炼把阴阳比作龙虎,牛女,金木,水火,东西,阴阳等,有好多好多的说法,但说到底就是一阴一阳,一心一肾。从心和肾相对,就是八戒和悟空;从肺和肝相对,还是八戒和悟空。上下结构是心和肾,左右结构是龙和虎,都是由八戒和悟空承担的。既然这四象都有了,中间一定要有个和合的,于是从心和肾相合的角度中间必须有脾,从肝和肺相合的角度中间必须有脾,所以沙和尚叫“二土成圭”。二土就是两个土合在一起,就是“刀圭”的那个“圭”。过去养生的人都知道服药的时候,叫一刀圭,因此沙和尚又叫“刀圭”。他要干的事情就是处于中间调和猴和猪,心和肾,肝和肺的矛盾,让他们达成一体。我们总说和谐社会离不了沙和尚,沙和尚如何能够把这几层关系做好,他一定承担了两个土的角色,所以心肾脾中间是他,肝肺脾中间还是他。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有三个徒弟的根本原因。
关于《西游记》名字的来历,我们要从它的版本说起。今天见到的最早的《西游记》版本,是万历二十年的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有陈元之撰的《刊西游记序》。陈元之其人已无从考证,但是他对于《西游记》非常有见地,序言曰:“彼以为大丹之数也,东生西成,故西以为记。彼以为浊世不可以庄语也,故委蛇以浮世;委蛇不可以为教也,故微言以中道理;道之言不可以入俗也,故浪谑笑虐以恣肆;笑谑不可以见世也,故流连比喻以明意。于是,其言始参差而倜诡可观,谬悠荒唐,无端涯涘,而谈言微中。有作者之心,傲世之意。夫不可没矣!”
《西游记》小说的作者之所以着意于“西游”二字,是出自大丹之数的“东生西成”的说法。金丹学认为,金丹出产在东方,却必须到西方培养,才能成就;还必须再回东方,才能得到永固。小说中孙悟空西游学法,唐僧西游取经,其目的都是要把从东方生出的金丹送到西方去长成,然后再取回送到东方来,所以叫作“取经”,不叫作“求经”“买经”。“西以为记”,就是陈氏对于书名“西游记”三字的解释。为什么非要用神魔形象和虚幻故事来表现人生真理,而不用庄严真实的语言文字呢?因为在这混浊的世界里是无法用庄严的语言进行教化的,所以只好用那些世人容易接受的形式来表现。然而,那委蛇浮世的方法毕竟不能达到教化的目的,所以便用一些关键的词语——“微言”,来画龙点睛,揭示真理。但是,俗耳却无缘于微言大义,作者只好浪谑笑虐。不过,他还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了解自己的觉悟境界和精神升华,于是又煞费苦心地使用比喻、象征、暗示、影射等手法来阐明自己的心意。这样一来,也只能同先秦时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庄子一样,说出些谬悠之言、荒唐之语,茫无端涯,却能句句与道相合一,直指人心。
仔细说来,《西游记》之奥秘何止千万。如此深湛的文化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对于普通读者的理解来说,确实费劲,需要学者或者先知先觉者给予导读和评点。正好在元明清之际兴起了一股通俗小说评点热。尤其是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人们需要更多的精神享受,于是对于四大名著的评点开始兴盛起来。影响最大的是提倡“童心说”的思想家李卓吾先生,他曾评点过《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等,大开风气。后来的毛宗刚、金圣叹、张竹坡等,都是批评大家,使读者对著作的深入理解和多元接受功不可没!
今用的《西游记》为明刻本,仅此一种有评,清代的评本又多从佛学角度上作评,李卓吾是唯一的从文学角度上作评的评本。评语对小说结构、人物性格、语言作了精辟的论述,妙语如珠,时时令人会心发笑,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西游记》,选用了李卓吾先生的评点,加以注音释义,有益于读者处,实在不少。《西游记》妙处,正在于联想与觉悟。无论妇孺男女,读《西游记》者,莫不津津乐道。今得我们之引导,定会参破玄关、打开谜团,其所领悟处,自然妙不可言,无庸赘述!
是为序。
丙申猴年
序于京华大雷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