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传》原文虽因版本而有四、六、八卷之不同,但均为六十节,各节标题基本上是七言双句,《通俗皇明英烈传》将原来的每个节目拆成两个部分,取七言单句作标题并续上相应的正文。譬如,原文第一节目为“元顺帝纵欲骄奢,脱脱相正言直谏”,而《通俗皇明英烈传》则拆分为“元顺帝纵欲骄奢”和“脱脱相正言直谏”两节。《通俗皇明英烈传》还将原文中的诗词韵文及“论曰”部分大量删去不译,而某些予以保留的上表、书信、祭文等文言文则只加训点而不译。冈岛冠山此举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对于日本普通读者来说,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中习惯穿插的诗词曲赋等韵文未必是他们感兴趣之处,若原样移译反而使译文显得冗赘;至于不得不保留的文言章句,只需施加训点便足以使读者明白其大概,又较训读文简洁。不过,这种翻译策略其实也是沿袭了《通俗三国志》等先行“通俗军谈”的做法。此外,由于冈岛冠山非常熟悉中国白话小说,因此他在翻译时或许头脑中会浮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的情节和场面,进而模仿借用其中的某些元素。譬如,原文“太祖三战鄱阳湖,郭英箭射陈友谅”一节叙述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中败于火攻,欲抄小路逃回武昌,来到禁江小口时,
友谅与张定边等言曰:“刘伯温之智亦未为奇,此处若设伏一支兵,吾辈无生路矣。”张定边曰:“刘伯温一时算不到此,亦是主公大福。”急传令入禁江小口,方欲进口,俄闻炮响连声,两处伏兵迸起。(《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1991:241)
在这里,原作者明显借鉴了《三国演义》中曹操赤壁之战败逃的情节,只是并未像《三国演义》中曹操仰面大笑那样写陈友谅大笑,其他版本亦皆如此,而《通俗皇明英烈传》则将“友谅与张定边等言曰”译为“陈友谅呵呵大笑曰”,取同于《三国演义》,这显然是冈岛冠山联想到《三国演义》而增补的文字。
以下选取《通俗皇明英烈传》中的一段,试观其译文特点:
浙江処州府青田縣ニ一箇ノ人アリ、姓ハ劉名ハ基字ハ伯温、乃チ元ノ太保劉秉忠ガ孫ナリ。生誠秀気アツテ、聡明人ニ超へ、書ヲ読テハ自カラ能之ヲ成誦スル。尤『春秋』?『左傳』ヲ好ム。幼年ヨリ青田縣ノ城ノ南ニ一ツノ高山アツテ、霊気聚マルト云コトヲ聞及、毎日彼ノ地ニ登テ、山ニ対シテ坐ヲナシ、手ニ『春秋』一部ヲ持、余念ナク之ヲ読之ヲ観ル。如此スルコト已ニ二一年有余ニシテ、有日崖上ノ澗開ケテ、二ツノ小門ヲ見ハス。伯温之ヲ見テ、遂ニ書ヲ擲テ其内ニ趨入イル。人アツテ攔住テ曰、「此内ニハ毒気多シ、必ズ擅ニ入ベカラズ。」伯温之ヲ容ズシテ、直ニ進ミ入ル。其内日色明朗トシテ、石室ノ方丈アリ、壁ノ上ニ七ツノ文字有、見之ニ、「此石為劉基所破」ト云ノ七字ナリ。伯温悦テ曰、「此乃天意我ヲシテ此ニ到ラシメ玉フナルニヤ」トテ、彼石壁ヲ推シ崩シ、其内ヲ探リ看ル処に、果シテ兵書四巻ヲ得タリ。伯温之ヲ悦ンデ懐中ニ納メ、即チ茲ヲ走出、纔十歩許モ行カントスル処ニ、彼ノ石壁自カラ合セリ。伯温之ヲ見テ、奇異ノ思ヒヲナシ、亟ニ宿処ニ帰テ、毎日熟読シテ、之ヲ味フト云ヘドモ、猶未ダ其旨趣ヲ得ズ。(「劉伯温青田出身」)
对比《皇明英武传》原文:
却说浙江处州府青田县有一人,姓刘名基字伯温,乃元太保刘秉忠之孙,生有秀气,聪明过人,读书自能成诵,尤好《春秋》、《左传》。幼年闻知县之城南有座高山,灵气常聚,伯温每日登其地,对山而坐,手执《春秋》一部,观玩不辍近岁余。忽崖上豁开二小门,伯温看见遂掷书趋入,闻有人喝之曰:“此中毒恶,不可入也。”伯温不顾,极力而进其中,日色明朗,有石室方丈,壁上见七大字云“此石为刘基所破”。伯温喜曰:“此乃天意令吾到此也。”遂以巨石推之,应手折裂,得石一函,中有古钞兵书四卷,即怀之走出,才移数步,而壁合矣。伯温惊疑半晌,归舍,将书熟读详味,犹未得其旨趣。(《太祖皇濠州应瑞,刘伯温青田出身》)(《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1991:32—33)
我们不难发现,冈岛冠山的此段译文相当忠实于原文,其译法采用的是汉文训读方式,而并未选择口语体来翻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说原文基本是用浅近的文言写成的,故以汉文训读体来翻译最为便捷。当然,精通唐话的冈岛冠山并不完全满足于汉文训读体这种过分拘泥原文的翻译方式,有时他会用诸如“商议”“慌忙”“少刻”“款待”“一味”“只顾”等白话词汇替换原文中的文言词汇,这一点中村綾(2003,2004)业已指出,兹不赘论。
2.《太平记演义》的译述
《太平记》是日本南北朝时代的军记物语,原作是以和汉混合文体写就的,共计四十卷,冈岛冠山根据这部小说以书面白话体改编、敷衍而成历史演义小说《太平记演义》。但是,根据享保四年刊《太平记演义》的扉页右侧所署“今虽未得全终,辱承诸君之征,先梓三十回献之,余回必当不久而续梓焉”一语,可知冈岛冠山只翻译了原作的一部分(止于原作第九卷“山崎攻事付久我畷合戦事”一节)。关于冈岛冠山译述《太平记演义》的动机,守山祐弘在该书序中指出:“一日先生喟然而叹曰:‘吾朦胧之际,年将老矣,今若不效贯中意思以毕平生微志,则恐必无复有日也。’遂入斋操毫,译吾邦名史《太平记》为演义。”(王三庆等2003:217)可见,冈岛冠山的志趣不在于终身从事卑微的通事之职,而在乎效仿罗贯中创作小说以成不朽之名。
对于日本人来说,以白话文体译述演义小说的难度甚于将白话小说译成日语,它要求创作者须十分熟悉白话小说独特的各种元素,能够自由驱使白话词句,而冈岛冠山在日本文学史上初次尝试运用白话文撰译小说来表现其唐话才能,此诚如守山祐弘所言“吾邦演义起于先生,而先生为之鼻祖也”。(王三庆等2003:218)《太平记演义》全书分为上下两栏,上栏为汉语并附训点,题作“太平记演义”,起自第一回“天子立后入弘徽殿”,迄于第三十回“高氏叛平家”,下栏系对应的日语,题作“太平记通俗”。由于该书刻意模仿中国白话小说的写作形式,因此大量吸取了后者独特的表现元素。譬如:首先,体裁上采用章回体形式;每回基本上以“话说”“却说”开篇,以“且听下回分解”结束;第一回前有一段导入文字,相当于章回小说的“楔子”;正文中不时穿插即兴诗并以“有诗为证”领起。至于下栏对应的日语部分则使用了当时流行的和汉混合体,但将诗词韵文、首尾套语等白话小说表现元素一律删去。
中村幸彦(1984)认为,《太平记演义》中白话文的运用并不高明,文言成分多而白话偏少,风格类似于《三国演义》,却未能很好地将《太平记》的味道传达出来。 平心而论,《太平记演义》中的白话介于《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之间,其半文半白的语言模仿痕迹颇重,既不如口语性强的《水浒传》明快、生动,也不及文言味更浓一些的《三国演义》精炼而富有张力。以下试举《太平记演义》中一段语言较好者以品味冈岛冠山所作白话文的特点:
阿新在麻深中想道:“日间且以在此,容天晚,方好过江去,觅船过渡。”正忧思之际,忽见一个老道士自旁而来,问阿新曰:“汝幼年人,何面带惊色,躲在个里,又不知从何而来,投何而去?”阿新见是老道士,以为不碍,遂将杀人情由从头至尾备细道知。道士听说,想道:“可怜此童,我若不救援,必然见杀。”因曰:“不妨,我带汝去觅船过江,直送越后地方去也。”遂把阿新驮于己背,径望江而来。有诗为证:“天差道人来,狼窝救大灾。追军虽到此,岂克不空回。”道士至江岸视之,只见一只商船正在江心,却待起蓬开发,道士用扇招之,大叫曰:“船家长,我欲招汝宝船,万望撑过来,载我去也。”连叫几声,众艄工推不听,只顾扯蓬。道士大怒:“汝等蠢才,何太无礼,我偏奈何你不得。”便使出平生法力,把数珠煞煞喇喇捣将起来,口念咒语,望船作法。果然感得风神龙王,猛然风浪大作,将那只商船点上点下,左斜右倾,险然覆溺。(第六回《阿新夜杀三郎》)(王三庆等2003:243—244)
这段文字较为口语化,语言风格也接近《水浒传》,但略显滞拙;人物对话和思考部分多用“曰”而较少用“道”,若从全书来看,“曰”字的使用更是占了绝大部分,这一点又与《三国演义》一致;另外,中间插入的诗文辞相对粗鄙,未能精心雕琢,这与《水浒传》中许多诗词的戏作态度相同。
尽管冈岛冠山的理想是著述小说,然而他的小说翻译在当时似乎并未得到充分的认可,亦未引起很大的反响,颇有讽刺意味的是,非其内心所向的唐话学的另一领域——唐话教材的编纂收获了成功。
(二)唐话教材的编纂
冈岛冠山根据其担任唐通事的经历和在译社讲授唐话的多年实践编纂刊行了一系列唐话教材,其中以《唐话纂要》、《唐译便览》、《唐音雅俗语类》和《唐语便用》这四种最重要且具代表性,并且给冈岛冠山带来了很高的声誉,尤其是《唐话纂要》作为日本第一部汉语口语教材在近世广受欢迎,甚至成为长崎通事学习唐话的入门书。上述四部书虽为指导日本人学习汉语口语的教材,但亦可视为有关汉日对译的工具书,它们各具特色,彼此关联互补,堪称日本唐话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对此,黄檗僧释大潮在《唐语便用?序》中誉曰:“崎阳学,一华音足矣。学兴,冠山子《唐话纂要》出,而学者好之不啻玄酒梁肉也。后有《唐译便览》及《唐音雅俗语类》,学者谓天实生才哉。……嗣有《唐语便用》,……及兹书出,四部成功,譬犹四时成岁,不可阙一焉。” 以下我们就这四部书分别进行探讨。
1.《唐话纂要》
该书初刊于享保元年,享保三年重刊时增补卷六,大抵是以冈岛冠山在译社教授唐话时的讲义为基础编纂的,其证据之一是:今存由译社成员山田正朝和筱崎维章根据冈岛冠山讲义共同编校的《唐话类纂》抄本,其内容多与《唐话纂要》雷同。 据林崇节《唐话纂要?序》所言“今客门弟子所求,而著华语书五卷,名曰‘唐话纂要’”,可知该书也是应跟随冈岛冠山学习唐话者的请求而出版的。以享保三年刊《唐话纂要》为例,全书共分六卷:
卷一为“二字话”和“三字话”,二字话是2个字组成的单词或词组,计765个,三字话是由3个字组成的词组,计476个。二字话和三字话各词右侧以片假名注音,下方附日语译文。二字话、三字话例词如下:
快乐(タノシマシイ) 爽快(ココロヨイ) 中用(用ニタツ)
吃饭(メシクウ) 坐下(下ニスワレ) 告别(イトマゴイヲスル)
作东(テイシュトナル) 商量(ダンゴウスル) 主意(フンベツ)
太近(アマリチカイ) 老实(ショウジキモノ) 不碍(ダイジナイ)
为人好(ヒトガラガヨイ) 肯用心(セイヲイダス) 动不动(ヤヤモスレバ)
多少人(ナニホドノ人ゾ) 快快走(ハヤクアルケ) 差不多(オオカタ)
由他说(カレガ云シダイ) 拿茶来(チャモテコイ) 不要慌(アワツルナ)
卷二为“四字话”,即4个字构成的词组或成语,计714个,各语词右侧以片假名注音,下方附日语译文,有的还添加了训点。例词如下:
不论好歹(ヨシアシヲロンゼヌ) 互相切磋(互ニギロンヲスル)
进退两难(ススムコトモシリゾクコトモトラヌ) 飘洋过海(洋中ヲヘテキタル)
我要搭船(我ビンセンガシタイ) 只顾读书(ヒタスラ書をヨム)
敬你一杯(汝ニ一杯サスベシ) 越看越好(ミレバミルホドヨイ)
卷三前半部分为“五字话六字话”,即5字或6字构成的小句,计118个,后半部分为“常言”,常言是指熟语,包括成语、谚语等,计140个。五字话和六字话各词句皆附训点,右侧以片假名注音,下方为日语译文。五字话、六字话例词如下:
今日天气好(今日ハテンキヨシ) 今日天气不好(今日ハテンキワルイ)
怎恁地来迟(如何ンゾカヨウニオソク来ルヤ) 怎生他还不来(何トゾ彼ハマダ来ラヌゾ)
凡事要留心(万事心ニカケヨ) 你等休要撒泼(汝等イタズラヲスルナ)
张挂了榜文(セイ札ヲカケタ) 留下凶刀走了(人ヲ切リタル刀を残シテ逃ゲ去リヌ)
常言是《唐话纂要》中非常有特色的类目,其中有不少至今仍在使用,冈岛冠山的译文对于当今之汉日熟语翻译亦不无启示和裨益,其例词如下:
借花供佛(シュウトノ物デアイムコモテナス)
蛤蟆在天井里想天鹅肉吃(カナワヌコトヲ思ウ)
比上不足,不下有余(上ヲ見レバ限リナケレドモ、下ヲ見レバマダヨイ内)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イッソ目ニ見テ有ルコトヲマコトトシテ、目ニ見ズシテ無キコトハマコトニスナ)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ヨキコトハ戸ヨリ外ニ聞エズシテ、アシキコトハ千里ノ外ヘ聞ユ)
一不做二不休(イタサネバイタサヌ、イタシカカリテハヤメズ)
单丝难线,孤掌不鸣(独リニテハ、何事モ成就シガタシ)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トコマデ送テモ終ニハ別ル)
大丈夫一言,驷马难追(大丈夫ノ一言ハ少シモチガイナシ)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屋上霜(面々自分ノ事ヲカセイテ、他人ノコトヲカマウナ)
卷四为“长短话”,由33组对话构成,每组包括对话双方各一段话,此外另有单独的一段发话,故共计67段。各句皆附训点,右侧以片假名注音,下方为日语译文。其例句如下:
明日我家请三五知心宴饮,你若没事,必须过来替我作伴东,劝客人多吃两杯酒则个。(明日我方ニ三五人ノ知己ヲ招テ宴飲ス。汝若ヨウジナクンバ、来テ半亭主トナリテ、客ニ酒ヲススメテタビ玉エ。)
明日晚生恰好无事,自然要来作伴东,把平生本事使出来,劝倒那些客人便了,老爹且请放心。(明日ハ拙者幸ヨウジナシ。ナルホド伺候仕テ、半テイシュトナリ、平生ノ手ナミヲ以テ客ヲシイタオサン。ダンナ、御心ヤスカルベシ。)
卷五由单词和小曲构成。单词分为14类,即亲族、器用、畜兽、虫介、禽鸟、龙鱼、米谷、菜蔬、果瓜、树竹、花草、船具、树木、匹头,各词右侧以片假名注音,下方附日语译文。小曲10曲,即青山、崔莺、张君、桃花、一爱、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右侧以片假名注音,无译文。以下试列举部分亲族类词汇:
阿叔(オジ) 母舅(母方ノオジ) 姑娘(オバ) 姨娘(母方ノオバ) 堂兄(父方ノイトコ) 堂弟(父方ノイトコ) 表兄(母方ノイトコ) 表弟(母方ノイトコ) 丈人(シュウト) 丈母(シュウトメ) 老公(ゴテイ) 老婆(ニョウボウ) 姊夫(アネムコ) 妹夫(イモトムコ) 养父(ヤシナイチチ) 养母(ヤシナイハハ) 令郎(ゴシソクサマ) 令爱(オムスメサマ) 新郎(ハナムコ) 新娘(ハナヨメ)
卷六题签为“和汉奇谈”,收入《孙八救人得福》、《德容行善有报》两篇白话小说,文字右侧以片假名注音,并用圈点标出平、上、去、入四声,后附译文。
从全书的编排结构上看,冈岛冠山遵循的是由短而长、由简到繁的渐进性原则,这种思路与唐通事学习唐话的进程极为相似。石崎又造指出,长崎唐通事学习唐话时,最初以唐音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次之记住二字话、三字话、长短话等常用词汇和短语,复次之课以《养儿子》、《二才子》等短篇读物,最后习读《今古奇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石崎又造1943:14)因此,冈岛冠山编纂时无疑参考了唐通事的教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