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用诸葛亮智慧
1590300000002

第2章 少年坎坷 自觉磨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 子

中国有句古话:“学如牛毛,成如麟角。”意思是说学习的人多如牛毛,而真正获得成功的人,则是凤毛麟角。这就引起了人们的疑问:为什么成功者只是极少数呢?这些成功者的经历是否有共性存在呢?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古今中外哲人贤士的回答惊人地相似。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奥里森·马登在分析大量成功者的事例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论述:“大部分成功者最初都是穷苦的孩子。伟大人物无一不是经由苦难而造就成的。”

诸葛亮的成功也验证了以上的结论。

诸葛亮出生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徐州琅邪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原本姓葛,乃秦末跟随陈涉起义的将军葛婴之后。因葛婴有功反被陈涉杀害,到了汉文帝时追录其功,封他的孙子为诸县(居琅邪郡)侯。几代之后,由诸县迁至阳都,因阳都先有姓葛的,阳都的人为了把他们与当地姓葛的区别开来,就称他们为“诸葛”,久而久之诸县的葛氏就以诸葛为姓了。

诸葛亮的远祖诸葛丰曾任司立校尉(督察官,掌管对京师地区百官的督察)。他的父亲诸葛 曾任泰山郡丞,所谓郡丞就是郡最高长官郡守的助手,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因此可见,诸葛亮出身虽不是十分显赫,但也称得上是宦门之后,有些名望。按常理来讲,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诸葛亮本可以衣食无忧,过着悠闲舒适的生活,但是诸葛亮年少时,家中发生变故,将他一下推到了人生的危境之中。

正当诸葛亮无忧无虑地过着比较优裕的生活时,母亲章氏突然病故,为了抚养幼小的孩子,诸葛 又娶了个妻子,偏偏祸不单行,诸葛亮八岁时,父亲诸葛 因病去世。从此,诸葛亮就成了孤儿。在此情况下,诸葛亮只得去投靠叔父诸葛玄,与叔父共同生活。

幼年便成为孤儿的诸葛亮天资聪颖,失去父母的呵护显得比同龄的孩子要早熟,由于生活困难,诸葛亮不能像富家子弟那样将老师请到家中教授四书五经,生于乱世的诸葛亮非常善于用心观察、思考,从他记事时起,就经常听人说起“黄巾军”,讲他们如何头裹黄巾,挥戈舞刀;一会儿又听说袁氏兄弟将宫中宦官杀尽;一会儿又听说董卓把小皇帝抢到长安去了,还放火烧毁洛阳;一会儿又听说关东各郡为争夺地盘相互打得你死我活……从种种所传说的消息来看,幼小的诸葛亮朦胧地意识到天下大乱,国无宁日。

在这样的条件下,诸葛亮意识到社会需要的人才并不是四书五经的饱学之士,而是真正具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平天下之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他并没有像其他同时代的人那样只是钻故纸堆,而是抓紧时间,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兵书,分析当时的形势,努力使自己成为当时社会所需要的人。

正如成功的规律所昭示的那样:千百年来,成功者多出自苦难。但是他们却能够挺起肩膀,承受住苦难,并且理智地支配自己,面对苦难,不心灰意冷,更不是一蹶不振,而是笑看人生,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去开拓一条光明的人生道路,实现自己人生的目标。困境对他们来说不但不能够消磨意志,反而会砥砺心志,在困境中发奋图强,寻求人生的辉煌。

美国纽约著名的“特色戒指公司”的老板亨利·毕得森就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

亨利14岁时,母亲因过度劳累而病倒了,他便停止学业到社会上谋职。当时没有哪个老板愿意雇佣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因此亨利只能做一些送面包、卖冰淇淋等零活。后来亨利的母亲认为儿子不能靠干杂活混日子,必须学一门手艺,只有这样才是长久之计。于是亨利便来到一家珠宝店做学徒。珠宝店的老板非常严格。在亨利刚开始上班时,老板就让他练习凿石头。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要求用手锤和钻錾打成10块形状、尺寸相同的小石块。而且要求亨利干不完不能吃饭。亨利先把大石凿开,留出10块小石,以10块中最小的为标准,慢慢雕凿其他9块。石头虽不是十分坚硬,但却是一层一层的,一不留神,就凿掉一大块,结果比标准石还小,就只好以这更小的为标准石,如此下去,最后剩下的常常只是一堆碎石。

这样枯燥、乏味而又十分辛苦的工作亨利一直干了5个月。后来老板又让亨利磨宝石,这是一项更需要耐心的艰苦工作,一块宝石一般要磨好几天才成,特别是冬天,蘸着水磨,手指冻得红肿,像针扎一样疼痛,亨利又整整干了3年。

经过如此艰苦的磨炼,亨利最终练就了一手绝活,并开了自己的珠宝店,经营得非常成功。

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语:“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句话是颇有几分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