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听宝宝的话
15959900000002

第2章 婴语入门:哭闹是宝宝最初的语言

掌握一门由声音和动作组成的外语

简单来说,宝宝的语言是由声音和动作组成。

婴儿的哭声是最初的心理语言。宝宝的啼哭是与情绪、感觉以及生理需求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用来表示他的身体状态和各种意愿,以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达到满足他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目的。

宝宝瘪起小嘴,好像受到委屈,这是啼哭的先兆,接着就是小声到大声的啼哭,这种表情和哭声其实是向成人诉说着他的需求。譬如,肚子饿了要吃奶,寂寞了要人逗乐,厌烦了要大人抱起来换个环境或改变一种姿势。这时,细心的爸爸妈妈会观察到宝宝不同的哭声,揣摩出宝宝的要求,适时或及时地满足他的需要。喂他吃奶,和他逗乐,抱他到室外观看,或让他俯卧、扶他坐起来、爬一爬,改变他仰卧久睡的姿势等。

宝宝的动作就是他的肢体语言。我们的身体常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传递了许多讯息,这就是肢体语言,它是幼儿在能够以字词表达以前的一种与他人沟通之工具。肢体语言所表达出一个人内心的意思,有时比说话还更为真实。幼儿由于口语表达的能力不够成熟,所以最擅长运用其肢体语言,如高兴时手舞足蹈,生气时捶拳踢腿,难过时嚎啕大哭等,都很明显而容易被了解。因此,肢体语言成为幼儿在能够以字汇表达以前的一种与他人沟通之工具。

肢体语言有天生的,有后天学习的。前者常见的有:噘嘴——不愉快;笑——高兴:打哈欠——想睡或感到无聊;身体打颤——冷;以手推开物品——不想要:伸手向物品——想要:伸手向人——想被抱……等。后者常见的有:点头——要或好;摇头——不要或不好:挥挥手——再见;竖起大拇指——好棒;拍拍手——高兴或好棒;用食指轻触嘴唇——安静……不胜枚举。

对于6个月以后的婴儿,由于感知能力和动作能力的发展与增强,除了用面部表情代替语言来表示自己的意愿之外,还会伴以各种动作和形态的体态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随着月龄的增长,宝宝会有不同的表现。如,6个月的婴儿会张开双臂,身体扑向亲人,要求搂抱、亲热;若陌生人想要抱他,则转头将脸避开,表示不愿与陌生人交往。7~8个月的婴儿会以拍手和笑脸表示高兴;接受喜爱的糖果时,在爸爸妈妈教导下会以“点头”表示谢谢;对不爱吃的食物会避开脸,并以“摇头”表示不喜欢;9~10个月的婴儿会用手指出他希望去的地方和方向,或用小手拍拍头,表示要求大人给他戴帽子带他出去。11~12个月的婴儿除了以面部表情和动作来等身体语言来作表示外,还会伴以各种声音,比如,“嘟嘟”声(表示汽车),“呷呷”声(表示小鸭),以及用简单的单词音来表示自己的意愿。

科学研究证明,0~3岁宝宝语言发展最快、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细心的爸爸妈妈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宝宝在这个时期的语言发展速度相当惊人,只要稍加引导,宝宝就能说出一些多词句的话语,并学会使用各种基本类型的句子,说话时还会出现一些复合句。

由此可见,初生的宝宝渴望着吸取丰富的知识来武装自己去适应这个世界、去征服这个世界。所以,新手爸妈们在明白了宝宝发出的这些声音和肢体语言的含义后后,就要强化它,用正确的语言把宝宝的语言转换成我们成人的语言,让宝宝尽早学会能够和我们对话的语言。

宝宝哭的含义与成人大不相同

人类降生开始的第一件事就是放声大哭,向世人宣告:“我来了!”凡是不哭的还会被接生的婆婆补上两巴掌,直到哭为止。哭得越响亮,周围的人越高兴,“是个大胖小子,哭得多响,长大能做官”或“这丫头嗓门真大,以后肯定是个女高音”。这巴掌不管打得有多响,家长也没有责怪的。不过随着这第一声啼哭之后,很多爸爸妈妈在养育宝宝时可能都会被哭声折磨得要不手忙脚乱,要不头晕脑胀,要不就是束手无策,跟着宝宝一起哭的可能也有。如何应对宝宝的哭成了一大难题。

在我出生后有一件记忆深刻的事经常被我妈在我长大后提起,那就是我妈小时候就被我的哭整得快崩溃了。我妈说我生下来表现还不错,可3天之后,每到夜晚总得哭,是尖着嗓子哭,给吃也不行,换了尿布也不行,就得抱着,放下就哭,我妈只有抱着我坐在那睡,我妈很是痛恨我,说:“这个孩子是来害我的,难道我要命丧在这个孩子手上?”幸亏我的妗子(就是舅妈的意思)去了,据说是拿了把剪刀偷偷放在枕头底下,后来我就安稳了。这件事后来被我妈经常提及,她总认为我和她作对,而我小妗子却说那是那个剪刀偏方的神奇作用,而我总是乐得大笑。

后来,为此我特意研究了一下人类哭泣的原因,书上说,哭是人类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并且,大多都是因为个人的亲身感受而哭,有的是喜极而泣,有的是过于悲伤,有的是疼痛难忍,有的是因为感动而泪流满面。都是因为与这些感受有关而哭,如果离开或中断这种感受,或者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人们自然不会哭泣。人们的哭泣之所以特别,并不是因为哭喊声,而是因为充满感情的泪水。动物或许会呜咽、呻吟和嚎叫,但绝不会动情落泪,即便是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亦是如此。

对成年人来说,哭泣是宣泄感情的重要标志,通常是在悲极、喜极时才发生,或者是在愤怒之极时才有。尽管哭泣对成年人来说经常暗含负面含义,但隔三差五纵情大哭一场是很正常的,而且还有益于健康。事实上,在我们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会哭出将近3水桶的眼泪来!但我们大人哭泣的缘由和正常婴儿啼哭的缘因是不一样的。宝宝哭闹谈不上伤心难过,他们不会用哭泣来操纵他人。他们无意向你施加报复,也不是有意扰乱你一天的生活或晚间的安排。他们仅仅是个小孩子,而且是相当单纯的孩子。他们不像我们一样拥有那么多的人生经历。啼哭只是一种方法,有一点儿不舒服,不满意,就以哭的形式告诉爸爸妈妈,或是饿了,或是渴了,或是过热,或是过冷,或是尿床了……一旦这种表示被爸爸妈妈觉察,便对其做出相应的处理。还有儿时患病时也是用哭声传递给爸爸妈妈和医生的。所以,哭也常常是医生发现幼儿疾病的一个信号。

宝宝啼哭的含义

他们可能想表达的

他们不可能表达的

我饿了

我累了

我渴了

我很冷

我很热

我受到的刺激过于强烈

我想换个环境

我肚子疼

我不舒服

我想要抱抱

我生气了

我很难过

我很孤独寂寞

我觉得无聊

我想报复你

我不喜欢我的小床

我怕黑

我想当别人家的宝宝

我被爸爸妈妈遗弃了

我要扰乱你的生活

所以,对于我生下来为什么哭那件事现在分析看来,第一,肯定我不是想害我妈,我没有在跟我妈作对;第二,可能是我妈生了我过于劳累而没有照顾好我,我才哭的;第三,我小妗子说得那个神奇的方法不能说不对,这个功效没研究过,但是她很有育儿经验,把我弄得舒舒服服的,我哭还是哭,至少是正常的哭,不那么夜哭了。

可能现在的爸爸妈妈面对着自己的宝宝大哭时也会有一些自己的情感因素在里面,例如:

27岁的丽丽生完宝宝已经3个月了,可是她无法忍受宝宝发出一点哭声来,而她的宝宝也总在睡前烦燥不安,这时她总会抱着宝宝一边晃一边说:“哦,可怜的孩子,你是不是觉得很孤单啊,你一个人呆着很害怕是吧?”其实,丽丽说这些的时候,正是想说自己很可怜很孤单呢,因为从孩子生下来之后,老公总是隔三差五的出差,爸爸妈妈年纪大也没在身边,每次她自己在家的时候,她都会觉得特别的无助,所以,面对孩子的哭她也会有这种想法产生。

而对于玲玲来说,产后生完孩子则是爸爸妈妈公婆围着团团转,3个月一过她就上班去了。但是,每当回家看到宝宝哭的时候,玲玲总是特别担心地问“宝宝怎么啦,是不是发烧了?他的脸都哭红了,是不是肚子疼啊?天啊,宝宝不会和我一样得了肠胃炎吧,那可就坏了。”

一个人的情绪问题常常会削弱他的观察能力。你是不是患了产后忧郁症?你是不是觉得丈夫出差自己一个人呆着很可怜?或者你觉得别人产后都是爸爸妈妈公婆围着而你却很孤单?或者你认为自己出去上班把宝宝丢在家中很愧疚?当你回家时,你一定是觉得宝宝是因为想念你而哭泣呢?

其实,这两个宝宝可能就是因为饿了或者冷了哭一哭,只要找到问题所在,处理一下就会好,但是这两个妈妈却把问题无限放大了。由此可见,了解自身的致使弱点,并有意识地在宝宝哭闹的时候克制自己的胡思乱想,这才能找准宝宝哭闹的原因,从而正确地处理,让宝宝舒舒服服。就像我妈妈在我哭的时候想“我是不是专门来害她让她丧命”一样,也是有深层原因的,那个时候,我妈妈生我的时候已经生了3个孩子,我的3个哥哥,我爸大男子主义,觉得孩子就应该女人带着,所以也不会帮着带一下,并且我妈说,家里那时还喂着十几只小鹅和小鸡,家里乱的一团糟,可能我妈觉得她要被那个家整死了。幸亏我的小妗子去解了围。

所以,对于宝宝哭泣,我们一定要认真地问自己一下:“我是否是在真正地关心宝宝的需求,或者只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做出了反应?”亲爱的新手爸妈们,你们一定要相信,宝宝哭的含义和我们成人是大不相同的。

一哭就抱,可能会扼杀宝宝表达能力

做为成人,我们知道充分表达自己是他人与社会对自己认可的最直接的手段。没有哪一个爸爸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表达能力强,也就是说能够很好地向别人表明自己的需求、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很遗憾,很多爸爸妈妈以为只有当孩子会说话的时候才能够用得上这个技能,所以,仅在孩子会说话以后才慢慢地教他如何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其实这种做法已经错过了最早的培养时期,当婴儿第一声啼哭或是扭动肢体时,他与爸爸妈妈的“交流与沟通”已经开始了。宝宝利用自己的哭告知爸爸妈妈“我想睡觉了”,“我的小屁股湿得不舒服”,或者“我饿了”,“我有点热”,等等。

明白这一点之后,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是不是你的宝宝哭闹的时候,你都马上就给喂奶,急于将他搂在怀里摇晃,或采取其他办法止住啼哭。可是你知道这样做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吗?这么做不仅会抹杀宝宝的发声能力,而且无意间还会扼杀他们寻求帮助的能力。因为,宝宝的每一声啼哭都是在向爸爸妈妈们诉求着什么,是表达自己需求的方式,也是与人进行感情交流的方法。如果总是阻断这种交流,会是的宝宝的需求和感情的表达失去了锻炼机会,因此有碍于智力发展。

可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经常捂住孩子嘴巴的人太多了。比如,我的身边就有。我的嫂子很会带孩子,这得益于她带了自己哥哥家的两个孩子和自己的两个孩子,之后便成为一个很有经验的育儿家了,但是我对她的做法不能苟同,比如,孩子一哭,她便会飞快地把孩子抱起放在腿上抖动,看到孩子在她的腿上抖的哭都费劲的时候,她便得意地说,瞧,孩子不哭了吧。我觉得她的做法就像一个大人想要张嘴说话,恰好一阵猛烈的大风吹来除了闭嘴之外没什么好说得了,或者坐在一个转动的笼子里,开动马达后除了天旋地转的感觉外,再也想不起自己要说什么了。

试想,你在听到你的爱人说“我累了”的时候恐怕不会用袜子堵住他的嘴巴,然而我们很多时候却会用这种方法去对待宝宝。我们不会暂缓片刻,去听一听他们在说些什么,我们仅仅是往他的嘴里塞个东西令其住嘴而已。

这么做导致的最糟糕的结果就是,家长的贸然行事无意间抑制了婴儿的发声能力。数不清的研究均已证实,婴儿的哭声在出生之时便存在诸多差异,便如果爸爸妈妈不能做到停下来认真听一听并学着辨识不同的哭声,那原来有所区别的哭声迟早会变得难以分辨。换句话说,假使宝宝的哭闹得不到家长的响应,或者所有的哭闹都用食物“招架”,那宝宝就会明白无论他怎么哭都无济于事,因为结果都是一样的。久而久之,他便会选择放弃,而他发出的所有的哭声听上去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其实,这种爸爸妈妈很多时候不光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会做出这种无知的行为,更有甚者在孩子大的时候也会这么做,我们不是经常看到,大人冲着一个四五岁哭闹的孩子大喊“闭嘴”,根本不会理会孩子的要求或解释,有时这种粗暴会升级到拳脚相加。也许出现了这种场面,现在大家都讲究科学教育孩子了,都说这是不懂教育的家长,但是,细想起来,在孩子婴幼儿的时候,面对宝宝的哭声也贸然行事用各种自以为事的方法堵住孩子嘴的爸爸妈妈不也同样是一种变相的粗暴行为吗?

关于这个问题,在我生活中有一件事让我很内疚,记得我的侄子六七岁的时候,每次见到我总喜欢拿着一本小书追着我让我读给他听,而我却经常因为种种理由或是敷衍地读几句,或是哄他说姑姑给你买饼干吃去吧而转移他的注意力,后来过了若干年之后,懂得了这个道理后,我很是后悔,其实我耐心地将他喜欢的故事书读给他听才是他所需求的,而我却没能做到。真的很怀念小时候他追着我让我读书给他听的时光,但是,现在他长大了,也不再追着我读书给他听了。

爱孩子,其实真的需要从任何一个细节着手。宝宝在不能开口说我们大人听得懂的语言之前,他的哭声和肢体语言就是他与外界沟通的独特工具。他的每一声啼哭都是提高发声能力的训练,每一次举手投足都是他自身欲求的表现,所以,我们做爸爸妈妈的应该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了解孩子的需求,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

每当宝宝哭时,妈妈要细心辨别宝宝,到底是“有理哭叫”还是“无故哭叫”,从中知道宝宝的需求和表达的感情。只要宝宝不是因为身体有异常情况,适度地哭一哭有益无害。因为适度地哭叫也是一种深呼吸,有利于宝宝的胸廓和肺的扩张及发育,而且哭时四肢舞动也是一种运动。只要身体无异常,过一会儿宝宝的哭叫会自动停止的。

哭也是宝宝对外界环境喜好的表达

大人对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东西都习以为常了,嗅觉也不太灵敏了,心灵变得愚钝起来,但是婴幼儿对身边的一切事情都是敏感的。曾经有一个故事很形象地告诉大家孩子与大人对世界不同的感受。一位妈妈为了让一岁半的宝宝不寂寞,总喜欢带着他去逛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热闹的气氛让她觉得孩子一定会喜欢的,但是每次孩子进了超市总是不那么配合,要不就是皱着鼻子,要不就是扭动着身子在哭,抓住东西也总喜欢往地下扔,并没有表现出高兴的样子,这位无奈的妈妈只好蹲在那儿哄着孩子,可孩子更拖着屁股在地下滚起来,让这位妈妈太尴尬了。可是在妈妈拉扯宝宝的无意间,看到通过宝宝的视线看到的竟然都是到处穿梭着的大人奇怪的腿和一堆堆居高临下让人感到恐惧得随时都要倒下的货物。这位妈妈在那一刻恍然大悟,以后很少再带孩子去超市了,而是带着孩子到公园,到大自然中四处走,孩子也越来越快乐了。由此看来,大人喜欢的环境并不一定是孩子喜欢的环境。

我们成人对厌倦的环境总能找到一种适应或是改变的办法。比如坐公交去上班,枯燥的路程上或是塞上耳机听听MP3里的音乐,或是看看掌中播放器里的精彩影视;从周一到周五总要坐在办公室里的职场人士,周末或是假期总爱到郊外大山里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或者约几个驴友徒步一下;就连三岁大的孩子可能对于周围环境厌倦了,都能够靠吮吸大拇指或者抱个毛绒玩具来安慰一下自己。

而对于刚出生不久的宝宝或者刚刚咿呀学语的孩子来说,宝宝只能用哭对外界环境表达自己的喜好了。所以当你的宝宝哭闹的时候,除了饿了或者拉了尿了,你还要看一下房间里还有没有发生其他事情?是不是有狗叫声?有没有人使用吸尘器或其他声响较大的家用电器?外面是不是挺嘈杂?这些事情都有可能让你的孩子心烦意乱、胆战心惊。是不是有人在做饭?空气中是否弥漫着刺鼻的味道,如空气清新剂或杀蚊虫喷雾剂的气味?婴儿对气味的刺激相当敏感。还要感受一下室内的温度,与外界温差大不大?是不是给孩子穿得太多或太少?假如你带着孩子出外的时间比平时长,那他是不是看到了陌生的事情,听到了不熟悉的声响,闻到了之前没闻过的气味,或者碰上了陌生人?

孩子哭并不是爸爸妈妈做错了

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况:

场景一:一位年轻的女性产后不久,伸手想抱过孩子享受一下初为人母的喜悦,宝宝却咧开小嘴哭起来,旁边的妈妈和婆婆可能会立刻把孩子抱过去,一边哄着一边说着“小心点,孩子不能这么抱”“哎呀,你压着宝宝的胳膊啦”“快快快给我,别闪着孩子的腰”,本来就已经手忙脚乱的妈妈更是吓得不敢再抱孩子了。

场景二:还没生孩子前,丈夫就把婆婆接来了,为得就是让家里有个老人能够照顾好孩子大人,可是没过多长时间,媳妇总嫌婆婆不拿孩子当回事,要不就是说“哎呀,我家大宝小时哪有这么娇气,孩子不能这么惯着。”要不就是冲奶粉时没有严格消毒,没过几天,老人干脆回家了。可是,宝宝依然照哭不误,丈夫不乐意地嚷着:“怎么回事,怎么回事,你怎么带孩子的,连我妈都不如。”顿时家里可能会出现小的哭大的闹的热闹局面了。

场景三:夫妻俩推着三四个月大的宝宝出门晒太阳,小区有几个邻居家刚好也有差不多大的宝宝,本想跟他们一起交流一下育儿经,可没说几句,自己的宝宝哭起来了,拿着玩具晃了几下没效,看看尿布也没湿啊,夫妻俩怎么折腾也没止住孩子的哭,看着别人家的宝宝玩得开心,而他俩只好尴尬地把孩子推回家。

这种种状况表明,很多爸爸妈妈会为孩子哭闹而内疚,他们会认为宝宝之所以哭泣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带好孩子,没有尽职尽责。这或许和他们已有的观念有关,大多成人会认为宝宝啼哭并不是一件好事,他们听到孩子的哭声就难以承受。所以,我建议这类爸爸妈妈要多看看“宝宝哭的含义与成人大不相同”这一节的内容。

另外,可能有很多年轻人在刚做爸妈的时候,或者准妈妈刚怀孕的时候并没有把宝宝放在心上,不可否认他们自己还是一个孩子,很多人刚刚或者还没有脱离爸爸妈妈的疼爱,却要一下子接受自己做爸爸妈妈的身份,这很难。还有的新手妈妈们在分娩时因为疼痛而讨厌刚生下的孩子,年轻的爸爸们也有的因为孩子的到来而要压抑自己的性欲,这种付出如果不能有很好的承受能力,则很可能在自己的内心潜意识中并不喜欢刚生下来的宝宝。还有的家庭并没有做好接受宝宝的准备却在一次意外中怀孕了并生下了孩子,在孕育的过程中爸爸妈妈难免会有不要宝宝的想法……这些原因都能够导致一些爸爸妈妈在面对宝宝哭闹的时候产生内疚,他(她)们会想“天啊,这么可爱的孩子,我怎么当初会有那么邪恶的想法,我真是一个不称职的爸(妈)”“瞧,他们在哭,他们一定是在恨我”“宝宝,别哭了,妈妈真笨,竟然没有奶水喂你,让你的营养没有别的孩子好”“都怪我,要是我早点注意你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这类的爸爸妈妈们要提高自己对婴儿哭的承受能力,这是每一个家有宝宝的爸爸妈妈们现在必须面对的生活常态,一定要接受这个现有的生活状态:你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经常会哭闹,但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你越早听懂本书中一些宝宝的话,做出相应的措施,他们啼哭的次数就会越少,但仍旧会不时地哭闹。

同时你要记住,你和你的宝宝是两个独立的人,不要站在你的个人立场上去看待宝宝的哭,他们哭并不是你做错了。

及时回应宝宝的哭闹

认为对婴儿的哭进行回应会惯坏宝宝的看法起源于19世纪,那时的育儿专家宣称:只要给婴儿吃饱了、穿暖了、及时地换尿布,这就足够了。但是现在的科学研究结果却有所不同:美国一所育儿机构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在刚出生的头几个月里,如果妈妈适当地回应婴儿的啼哭,那么宝宝长到一岁半的时候,语言和认知能力就会发展的更好。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也发现,快速回应宝宝的啼哭,最终结果就是宝宝的啼哭会减少。

可是很多新手妈妈们都被有经验的亲朋好友告知:不要急着给宝宝别喂奶,要等他哭了才是饿了的表现,那时再喂;如果宝宝哭了,也不要急着喂,让他哭一阵,等到他实在饿急了再喂,宝宝就会很认真地吃了。但是研究表明,在喂奶之前让宝宝先哭一阵的话,他反而会因为哭得累了而不能很好地吃奶,甚至只吃几口就精疲力竭地睡着了,之后睡不了多久又会因为饿而醒来哭闹。

其实在宝宝没有哭之前,他就已经有了要吃奶的迹象了,比如,一开始他可能扭动着身体,或把脸扭向一边寻找,如果碰到物体便有要吮吸的动作,或者吮吸刚好放在嘴边自己的小手。如果妈妈不细心的话,那么可能就会忽视这些初期迹象,宝宝就开始焦距不安,憋着嘴要哭,如果这些还被忽视,那他可能就会放声大哭了。

对于新生宝宝的哭声,你的快速回应非常重要。如果你能及时地发现宝宝向你传递的信号,而给出正确的回应,宝宝会很快停止哭闹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宝宝的哭闹是一种寻求自我保护的自然现象,爸爸妈妈对于宝宝哭闹的态度,也会对宝宝的心理和性格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宝宝哭闹可能会有三种情况存在:一是宝宝生理性的需求,这是最常见的情况,哭了、饿了、冷了、疼了……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宝宝身体的不舒服,于是他就会通过哭闹来呼唤成人的帮助;二是心理性需求,这是我们一定要承认的,宝宝虽然很小,但是他已经有了心理和情感的需求,刚出生时,因为刚刚离开妈妈那温暖的子宫,他会觉得妈妈的怀抱温暖安全而要求抱在怀里哭闹,天黑了、强光照射或是突然响声都会让宝宝感到害怕而恐惧,哭闹也是一种寻求安全感反应;三是病理性情况,如果对待哭闹的宝宝妈妈已经给予生理和心理的慰藉都不能安抚他,宝宝依然哭闹不休,那他可能出现了病理状况,遇到下面的情况爸爸妈妈就需要注意了,解决不了时就要及时就医。

●平常安静的宝宝连续啼哭两个小时以上

●啼哭时间过长且伴有

高烧

呕吐

腹泻

抽搐

柔弱

皮肤呈现灰白色或青色

青肿或皮疹

●你的宝宝向来不哭,或者哭声听起来很微弱,像小猫的发出的叫声。

年轻的爸爸妈妈可能会被宝宝的哭声扰得手足无措,而正是在这种毫无区分的态度和行为中,有些宝宝才形成了依赖性,在遇到问题自我镇定、自我调节方面就比别的宝宝晚了一步。很多爸妈没有意识到,宝宝的很多性格就是在平常的亲子互动中慢慢形成,有的宝宝可能形成比较麻烦的性格,有的宝宝可能形成令人喜欢的性格。

对于宝宝的这几种哭闹,家长不同的反应方式会对宝宝产生不同的影响:一是立即答应型的爸爸妈妈,这类爸爸妈妈听到孩子哭会立即满足宝宝的要求,这样确实会让宝宝的情绪很快安定下来,但是时间长了,宝宝就会形成依赖心理,凡事都惯于等待别人的帮助,自己不会主动想办法调节情绪、解决问题,或者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能忍耐,形成急躁任性的性格。二是不理不睬的爸爸妈妈,这类爸爸妈妈无论宝宝怎么哭闹都无动于衷,认为宝宝哭一会知道没人理,以后就不会再用哭来威胁爸爸妈妈了,孰不知,爸爸妈妈冷漠忽视的态度会让宝宝对这个世界产生不安全感,容易形成烦躁、焦虑和恐惧的心理,不利于积极性格的形成。三是积极应对的爸爸妈妈,这类爸爸妈妈能够准备揣摩宝宝的需求并积极回应,但是又不会立即提供直接的满足,这样会让宝宝获得安全感,同时又锻炼了他的延迟满足能力,提高面对挫折的自信心和承受能力,形成充满爱但又不依赖人的良好心理。

你需要听懂宝宝的话

日子一天天过去,抚养孩子其实是一个艰苦的差使,有时甚至让人害怕,要求在不断地提高,而且经常是无偿地付出。除此之外,在宝宝刚刚降临的前几周,我们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善的爸爸或妈妈。成功的养育需要花上几年的时间。

越早开始理解并且满足孩子的需求,你越能做得更好。

读懂宝宝的话最为重要的两点就是:尊重宝宝的个性和学习养育的常识。大家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家庭的宝宝也都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对待他们的方法和模式绝不是一样的。不能看到别人家的宝宝喜欢看到陌生人笑,你的宝宝就一定也愿意接触陌生人;不能因为邻居家的宝宝吃了某种营养品而长得白白胖胖,你的宝宝就一定需要;不能看到别的孩子被包裹着睡觉踏实,你的宝宝就一定会老老实实地任你捆绑。这些都是你的一厢情愿。你必须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宝宝,弄清楚什么才是最适合你的孩子的。告诉你,一定要相信自己,只要你认真观察、用心聆听,你可以很快就能明白宝宝的需求并顺利帮助他们成长起来。

找出婴儿喜欢和不喜欢的事情也同样表达了自己的尊重。在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婴儿也是这样,有的孩子比较好带容易接触,有的孩子就敏感些,常会尖叫哭闹,而有些孩子可以天生就发育迟缓。我们尊重孩子就应该真正做到接受孩子本来的面目,而不是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模范的孩子相比较,你的孩子同样拥有让自己与众不同的权利。学会尊重孩子,你就能越早地了解孩子究竟是谁,以及他希望从你这里得到什么。

其实,从宝宝出生开始,他的个性就开始显现。

首先,在哭闹的方式上。刚出生的婴儿就能够分别出爱哭的孩子和不爱哭的孩子。爱哭的宝宝稍微有点饿就开始哭,没人理睬更要哭个不停,有点响声就哭,尿布湿了就哭。相反,有些宝宝如果不是特别的饿或者特别的难受,几乎很少听到他哭。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有人说,瞧这个孩子多好带,多乖啊,或者,哎呀,那个宝宝真闹腾,太爱哭了。这些,都是一个孩子个性的显现。

其次,在大小便的排泄上。不同个性的宝宝在大小便的排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的宝宝可能排尿次数固定;有的宝宝可能十到二十次的不定,间隔的时间也不固定。有的宝宝每天排便十来次,而有的宝宝则一天一次;有的宝宝排便颜色金黄,有的宝宝排便颜色淡白。如果宝宝生长发育正常的话,这些只是宝宝个性的显现,不用过分再意宝宝与其他宝宝的区别,只要留意观察自己宝宝的规律,给出相应的护理就行。

最后,在吃奶的方式上。在吃奶的方式上,不同个性的宝宝也是有差别的,有的喜欢埋着头咕嘟咕嘟吃饱为止,有的则吃几口松一下再接着吃,或者吃吃睡睡

每位爸爸妈妈一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能够独立,是一个让人尊重并健康的人。然而,这种培养一定是从婴儿时期就开始的,而不是长到十岁或者十五岁才开始培养。同时,爸爸妈妈一定要牢记,培养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家长,你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从出生就一直在倾听,观察着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你也要学会聆听和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他也将成长为另外一个尊重他人、聆听他人的人。

家长如果能尽力认识宝宝并满足他的需求,宝宝才会安心。他们才不会因为被放下而哭泣,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了满足感。宝宝会相信自己周围的环境很安全,并且有了疼痛或烦恼一定会有人来帮助的。这样的宝宝完全不需要人们更多的关注,他们很快就学会了自娱自乐,反而是那些感觉自己不被关注或者被爸爸妈妈误解了意图的婴儿才会放声大哭。

对于养育宝宝的常识,我们会在接下来的章节里一一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