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连队生活最难忘的趣事,那莫属五四青年节包饺子和一场拔河决赛了。这个青年节适逢星期日,准确地说是在1969年5月4日。
我们通信班一共十一个人。来自五湖四海,几个省份,有河南的、有辽宁的、有吉林的、有江苏的。而我们来自江苏的几个人,就是刚分到老连队的“新兵蛋子”,平时在家几乎是不包饺子吃,就是吃也是偶尔为之。
在我们老家,有人亡故时,就会在“七数”中包饺子,用于祭奠亡灵。所以,我们这些新兵都不会包饺子。更没想到是,在连队居然要包饺子。
三日晚上,我们班就行动起来,按照班长指示到炊事班搜罗一些必需的食材和必备的用具。
四日起床后,就到炊事班领取面粉和早就调配好的肉馅。
班长陈子斌,是刚由炊事班副班长调任通信班做班长的,贺春林为副班长。他做饭的技艺自然是纯熟不过了。他知道我们江苏兵不会包饺子,就把班里人作了三下五除二的大体分工:他负责擀饺皮,让贺春林和面、揉面和摘剂子,让我按“剂子”,让张海山剥蒜和煮饺子,让朱国治、王振臣、王凤学、陈庭选、邹正友、刘玉堂包饺子。他还给大家先普及了饺子制作流程和包法技巧,实际上主要是说给我们新兵听的。他问陈庭选包饺子先从那一步学起,陈庭选说:包饺子要从和面、揉面、擀饺皮学起,和面水要适度、揉面要有力气、“剂子”大小要适中、擀饺皮要把握厚度,要掌握中间厚两边薄。陈庭选说的头头是道,让大家都很佩服。
后来,陈庭选被选拔做给养员,就是上士,是不是与这次做饺子所崭露的聪明才智有关,就不得而知了。
陈庭选,江苏省金湖县人,一米六八个头,微黑发亮的肤色,烔烔有神的双眼,为人心眼不坏,行事吃苦耐劳,工作满腔热忱,做人十分厚道。在一次细木车间加班时,左手不慎被机器割断三个指头,落个三级残疾。后来,他成长为团后勤处长。转业地方后,从江苏省盱眙县烟草局局长任上退休的。
经过班长一番包饺子的“理论科普”后,就按照各自分工,大家齐动手,场面很热闹。班长擀饺皮手艺了得,他一人擀却能供几人包,其速度之快让人叹服。别看我们几个人在训练场上精神昂扬,生龙活虎,可是包起饺子来却无所适从,力不从心。尽管有老兵的传帮带、手把手地教,但是,我们新兵首次经历,还是“笨”得很,学不好。不是馅儿多撑破饺皮,就是不会兜边儿、捏褶儿,包得不象个样子,摆放在一起也是东倒西歪、前仰后翻的,有时一个饺子要返工好几次,把面皮儿折腾得“痛不欲生”、“死去活来”,还是没有捏紧捏实,且有露馅破相现象。而陈子斌、贺春林、朱国治、王振臣、王凤学、张海山他们包出的饺子就是有棱有角,排列整齐,十分好看,象是艺术品。
老兵说,你们这几个人包的一些饺子,煮沸时必破无疑。我当时还真不相信必破无疑之说。
我们把所有包好的饺子,都放在五个用高梁杆做成的例子(意是托盘)上,还在例子上面,撒了些面粉,防止饺子粘住。
饺子包好后,我们几个新兵衣服上、脸上、手上都沾上面粉,一个个像“面人”似的。大家你看看我、我瞧瞧你,都乐得合不拢嘴。其实,我们都是很小心的,不知怎么弄的,还是沾上这个“便宜”。
下饺子是个技术活,张海山曾在炊事班长常汝明的调教下,很擅长煮饺子,他将五个例子的饺子一股脑儿的下了锅,水煮开至沸腾,再添上点冷水,再沸腾,再添上点冷水,再沸腾,我们去观摩的眼睛直勾勾的看着锅里翻滾起伏的饺子,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生怕会出现什么意外,大约四十多分钟后,饱满的饺子可以出锅了,只见张海山拿起漏勺从锅中将好饺子舀在一盆里,将坏饺子和馅儿舀在一盆里,显然漏馅的坏饺子是我们几个新兵包的。
看着出锅的香喷喷饺子,大家口水都快流出来了。然而一盆好饺子,一盆烂饺子,怎么吃呢?只见正副班长率先盛了一碗煮烂饺子。老兵们紧随其后跟着正副班长学,我们更是想盛自己包的烂饺子,为了避免争先恐后,班长让副班长将烂饺子每人平分。
这种抢吃烂饺子的举动,散发出比饺子还要香的高尚情怀,让人感觉到暖心暖肺的。
我们迫不及待的倒些调好的香油陈醋,口重的人还加上点酱油,我们学着老兵们沾着调料,咬着整粒大蒜的吃法,尽管大蒜呛辣得让人眼泪直流,我们还是津津有味的吃起来。
全班坐在坑沿边上,你一言我一语的边吃边交流,其欢声笑语是一阵一阵的弥漫在屋内,并飘出窗外很远很远的。
下午四点钟,由分管青年工作的副指导员郭德文,组织的拔河决赛开始了。连里原有六支代表队,经过“五一”节日淘汰比赛后,只有架线排和电台(一、二台组队)进行角逐较量,从这两支代表队中,在决出一、二名来。
连队操场上,一场拔河决赛正在精彩上演。围观战友悉数出来指指点点,相邻后勤处、卫生队一些战友也来评头论足。
拔河决赛中,每队十二人。架线排是排长勇立排头,班长们站在排尾。电台是台长领头,主任们殿后。
两队战友们个个如猛虎下山,张牙舞爪。场上拔河的战友们咬牙憋气、圆眼直瞪,较上狠劲,互相不让对方毫厘,场下战友们为他们加油鼓劲,呐喊助威。加油加油声,此起又彼伏,把气氛推向高潮。
最终架线排获胜,荣获拔河比赛第一名,电台屈居第二名。此次拔河比赛让战友间心灵距离更拉近了,战友间兄弟情谊更浓烈了。
“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我们过得有滋有味的。
我们感受到部队的温暖,战友间的友谊,班排人员的和融,干部之间的默契,一股“家”的味道和“家”的温馨,在我们心里洋溢着、升腾着、生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