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臊饭
赵舜、吴清和载我去“财神台南担仔面”吃肉臊饭,确实好吃,我们几个胖男人都干掉几碗,还频频要求店家在碗里添加卤汁,行止如同奋不顾身的神风特攻队。过几天换我带他们到“富霸王”,也是吃肉臊饭。“富霸王”向以卤猪脚闻名,其肉臊饭以猪脚卤汁取代了一般的五花肉卤汁,以碎腿肉取代肉臊,胶质充满,符合经济效益,也开创了想象空间,是全台北我最心仪的肉臊饭之一。
我总觉得最能表现台湾人创意的,要数米食的花样繁复。台湾虽小,南北还是有些微的饮食差异,例如北部人叫“卤肉饭”,南部人多曰“肉臊饭”。其实此物是以卤制肉丁做浇头,淋在白米饭上,故“肉臊饭”较为准确。上次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来台,见街头店招“鲁肉饭”,不解地问:台湾鲁肉饭的“鲁”字是否即“卤”?我说“鲁”字用于此确是错字,然因袭日久,有些店家遂以讹承讹。盖“卤”乃将原料放进卤汁里,经过长时间加热炖煮,属中华料理的传统工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即已记载卤制技法,到了清代《随园食单》《调鼎集》更有了卤汁的配方和卤制方法。
肉臊饭是台湾寻常的庶民食物,普遍的程度可谓有人烟处即有肉臊饭,带着粗犷而随意的性格。像阿娇(庄月娇)这样自己租地种植合鸭米来煮饭,选用深坑吃豆腐渣长大的黑毛猪,用醇酒卤肉臊,再搭配松子和乌鱼子,已然将肉臊饭打造成时尚精品。
很多人从刚冒出乳牙即开始吃肉臊饭,吃到满嘴假牙还和它缠绵不休。我猜想最初是岛上先民在生活艰困时期,充分利用猪肉,将肉的碎末加酱油卤煮,成为十分下饭的浇头。
无论肉臊饭或担仔面,卤汁一般都持续使用,只是不断续添主料和香料,故卤汁越陈越香,里面的原料乃益加醇厚,所有历史悠久的店家总爱强调使用的卤汁是老卤,有的店家甚至故意展示从未清洗的“狗母锅”(砂锅),以证老陈。
一碗白米饭铺上一层五花肉丁,肥瘦咸淡适度,腴而不腻。一碗肉臊饭,简单,却自足而完整,可以无须任何佐菜而滋味俱全。不过,爱肉臊饭的人鲜能不嘴馋。我吃肉臊饭不免还会点食卤锅内的鸭蛋、大肠头、豆腐,若忽然闪过健康念头,则再烫一盘青菜敷衍。
肉臊饭制作简单,谈不上什么祖传秘诀,只要肯用心计较,没有不好吃的道理。关键在煮出好饭和那锅老卤汁与里面的肉臊,认真掌握选料、去腥、爆香、卤煮的工序。我坚信家家巷子口都有一摊梦幻卤肉饭,名店不见得就胜过我家附近的那几家小吃店。
台湾人多各自有心目中美味的肉臊饭,像台北“通伯台南碗粿”,苗栗“传家堡”“炸糊鲁肉饭”,台中“向宏鲁肉饭”,嘉义“源”,台南“卓家汕头鱼面”,高雄“老蔡虱目鱼粥”“三多黑猪肉燥饭专卖店”……都有我心仪的卤肉饭。
“传家堡”肉臊饭是正宗客家味道,呈现方式是一木桶的白米饭,一砂锅的卤肉臊,供食客自行浇肉臊在热乎乎的米饭上。我每次去,面对满桌美味菜肴,还是忍不住吃掉好几碗肉臊饭。“通伯台南碗粿”在永乐市场对面,我有时从学校赶回台北,会特别感受到它的召唤,吃一碗肉臊饭、碗粿,喝一碗香菇汤,痛快极了。若回到高雄,我的早餐首选是盐埕的“老蔡虱目鱼粥”,肉臊饭、虱目鱼皮汤、煎虱目鱼肠,大清早就用这些美味赞美胃肠,实在很幸福。“向宏鲁肉饭”表现出清淡美,属高难度动作,背后需付出大量的心力。店家以文火长时间卤煮,令肉臊有一种滑嫩绵密的美感。我常常怀念一起吃肉臊饭的人。
重庆北路二段,靠近南京西路的地方,毗邻着三家知名肉臊饭:“三元号”“龙缘”“龙凰号”,三家店从前都是建成圆环内的老招牌,名气响亮。尤其“三元号”的肉臊饭,闻名近一世纪,可我并不欢喜它浇淋过多的卤汁和偏瘦的肉臊。
肉臊饭难免油腻,油脂丰富的肉臊汁似乎是必要之恶,盖那油脂是香味的来源,去油脂很可能连美味一起消灭。“阿正厨房”以昆布取代猪油熬煮,美味又健康,可惜不免少了脂香。
肉臊美味的关键在肉品,首先需选用当天屠宰的温体猪,常用肩胛肉、五花肉、腮帮肉切丁卤制;万勿使用机器绞的碎肉。其次才是爆香、卤制技术。卤制肉臊亦因人而异,如“胡须张”的浇头选用猪颈肉,且切成肉丝,而非肉丁。台南“全生小食店”的卤汁加了黑糖和甘草,浇头是猪皮,正宗的台南味:甜。啊,台南小吃真是鲜有不甜的。
卤汁的构成主要是酱油和米酒,辅料离不开香菇、红葱头、冰糖、葱、蒜、胡椒……因此,酱油的质地和配料的组合直接影响了口味。
我认为与肉臊饭最适配的是虱目鱼皮汤或鱼丸汤、萝卜汤,苦瓜排骨或金针排骨也不赖;较浓浊的汤品则非我所好。
肉臊饭不宜孤独品赏,宜在热闹欢腾的空间,在服务员的吆喝中和狂饿的好友抢食。吃的时候不能故作斯文,一定要大口扒饭才够劲,咀嚼起来才痛快。日前台北市的肉臊饭大胃王比赛,有参赛者举口就将饭倒入,再灌水吞咽下去,嚼都没嚼一下。肉臊饭一定要热腾腾的才好吃,那米饭是刚煮好的,将这么烫嘴的米饭直接倾入胃囊,近乎特技表演。不知他们是如何磨炼的喉咙,竟能如此宽敞光滑?
这种活动自然与美味无涉,倒令人想到猪八戒对待食物的办法。八戒随时保持饥饿状态,例如《西游记》第二十回,师徒来到一村舍借宿,王姓屋主办斋款待:“儿子拿将饭来,摆在桌上,道声‘请斋’。三藏合掌诵起斋经。八戒早已吞了一碗。长老的几句经还未了,那呆子又吃彀三碗。”
有人三分钟吞下十碗半的肉臊饭;有人为了夺奖,吃到反胃呕吐。台湾人工作勤奋,忍劳耐操的程度恐怕居世界之冠,实在需要肉臊饭这种好东西安慰肚肠;却完全不必像倒垃圾般,将肉臊饭直接倾入胃袋。
我天生是个大饭桶,只要想到肉臊饭,就会想到赵舜、吴清和这种肥友,就会蠢动起汹涌的食欲。
焢肉饭
彰化到处可见“爌肉饭”招牌,这是彰化人寻常的吃食。不过“爌”字在这里有误,应作“焢”肉饭才正确。案:“爌”为明亮之意,又同“旷”。而“焢”,音“控”,焖煮的意思。
一般是将五花肉切大块,用酱油、酒,加入冰糖、蒜头、葱及香料,煮滚后放入肉块,以小火卤煮至熟透。卤煮之前,有人会增加炸或煎的工序,以求肉质的弹性。也有商家舍冰糖,而以甘蔗取代,如台中市“陈明统爌肉饭”、埔里“阿鸿爌肉饭”,追求轻淡的甜味中带出含蓄的蔗香。
香料是各店家的不传之秘,有人爱添加八角,我以为不妥,盖八角味道甚强,恐遮蔽了纯粹的肉香。焢肉饭和卤肉饭相同的是表现肉香和油香结合饭香,不过前者还给出大块吃肉的痛快感。焢肉饭要好吃,在于焢肉与饭的搭配演出,肉要卤得美,饭要煮得漂亮,两者快乐地结合。
猪肉多选用五花,也可以是后腿肉或腱子肉,关键是要卤得恰如其分,不可太烂,亦不可显柴,不能死咸,也不能偏甜。至于米,不论池上米或浊水米,要紧的是严格控制水分,才能煮出剔透而弹牙的饭粒。除了肉和饭,常见的配菜有萝卜干、笋丝、腌黄瓜、梅干菜、炒高丽菜等。
这是一种会令人心跳加速的食物。很羡慕彰化人生活中有焢肉饭,此地饮食以小吃为大宗,街头闲晃,好像三步一肉圆、五步一焢肉饭,好像连八卦山大佛也爱吃焢肉饭,美味的摊商多不胜数,诸如“鱼市场爌肉饭”“夜市爌肉饭”“阿章爌肉饭”“阿泉爌肉饭”……台湾各地皆有焢肉饭,只有彰化、台中的焢肉上会贯插一根竹签,像美味的符码;也具有实用功能,令久卤的猪肉不致失形。
我曾在彰化“阿泉爌肉饭”对面的小旅馆住过两天,清晨披衣外出,惊闻“阿泉”的焢肉在街头飘香,忽然饥肠怒吼。那块半圆形的猪肉久卤后显得柔嫩,被煮得晶莹洁白的米饭衬托,勾出一股忍不住的激情。一口肉,一口饭,一口萝卜干,很快就吃完了两人份。
那块肉选用温体猪后腿肉,汆烫后切块,再以独门卤包卤制三小时。店内除了焢肉饭,另有面、米粉,以及卤蛋、香肠等小菜,还有骨仔肉汤、鱿鱼汤、蚵仔汤、脆肠汤和虾、肉丸汤,汤品皆用大骨熬煮,未添加人工甘味剂。如今回想,那旅馆虽则简陋,可对面有如此迷人的焢肉饭,依然是值得打尖的所在。
彰化到处是焢肉饭,多中午才营业,而且似乎越晚越热闹;我总觉得“阿泉”清晨就供应焢肉饭,颇有社会责任感,值得吾人表扬。这味焢肉饭的创始者是谢万枝先生,一九二六年起挑担游走彰化,人们一听到阿枝师的叫卖声,纷纷拿碗出来等待。一九七三年才固定在现址开店。“阿泉”是阿枝师大儿子谢壬葵先生的别名;现在的掌门人是他弟弟谢安洲先生,第三代也已加入经营。
彰化县政府旁“阿章爌肉饭”亦我所迷恋,由于位处十字路口,当地人习惯称它青红灯下的焢肉饭。猪肉卤得那么好,卤猪脚之美自然不在话下,摊前大排长龙也就很正常。为了那块肉、为了那只脚在寒风中守候,似乎是深情者起码的表现。
阿章的汤品颇多,诸如酸菜鸭、脑髓、金针肉丝、扁鱼白菜,尤以排骨汤最多,像苦瓜排骨、芋头排骨、蛤仔排骨、四物排骨,选项多,丰富了吃焢肉饭的变化。的确好吃,遗憾阿章供应的是晚餐和宵夜,实在不适合我这款肥仔。
“鱼市场爌肉饭”也是,它的肉香饱满,是许多在地人心目中的梦幻焢肉,米饭也煮得极讲究,颗粒分明又富于弹劲,这种饭才对得起种田人。然则我对鱼市场这摊焢肉饭又爱又恨,因他们三更半夜才营业,分明歧视我这种习惯早睡的老头。三更半夜拥挤着人群排队候吃,热闹如庙会。彰化人到了半夜多这么饿吗?何以迷恋焢肉饭几近信仰?
焢肉饭是彰化的地标食物,说来神奇,台湾其他地方虽也不乏有口碑的焢肉饭,却难以企及彰化的美味。
从前我供职于《时报》,承办的文学奖常在中华路的广告部大楼举行决审会议,开会前我总是先到汉口街吃一碗炖肉饭,再踅到峨嵋街吃阿宗面线。生命中愉悦的时候并不多,开会也多很无趣,如果再缺乏好食物好滋味,岂不悲情?“黄记老牌炖肉饭”创立于一九四八年,那饭之精华是铺于饭上的一大块卤猪肉,刚从热锅里捞上来,升腾的蒸汽中透着肉香,那块肉,经久卤呈深褐色,旁边是酸菜丝和一小片腌渍萝卜。
那块五花肉其实不能叫“炖”肉,而是“卤”肉。炖乃是由煮演变而来,技法是将材料置于密闭的器皿内,加多量水,以大火隔水煮滚再转用中、小火持续恒温加热,目的在追求汤汁清醇、肉质酥软而不失形的烹调手段,如佛跳墙。然则名字叫什么不要紧,爽口才重要;那块肉会令人拼命扒饭,因此吃的时候千万别计较吃相,也先别顾虑减肥的问题。
火鸡肉饭
这一天较早离开报社,顺着中山路走到七彩喷水池圆环,印刷厂的油墨气味消失了;一阵阵油葱混合肉香肆意散播在空气中,深刻、明确,我知道是传说中的“喷水鸡肉饭”在喷香。它一出现,立刻夺去了我的呼吸。
大学快毕业时担任《商工日报》副刊编辑,工作地点在台北,须了解在台北编辑如何衔接嘉义工厂,上任第二天即整装赴嘉义总社,我每天清晨去报社编报,熟悉排版厂、印刷厂一切作业流程,认识所有相关的同事,工作量非常巨大,每天深夜头昏脑涨地走回小旅馆睡觉;有次太专注于编务,竟乏力回旅馆,就瘫睡在报社地板上过夜。这是国民党文工会的机关报,大概已经不想经营了,也许心余力绌了,总之,主编之外只能再有一个编辑。我知道自己的专业能力足堪担任文编、美编、行政所有任务,忽然自我感觉重要。
那时候的喷水鸡肉饭味道甚佳,也尚未吸引那么多观光客,火鸡肉丝铺在白米饭上,摆一些油葱酥,一片渍萝卜,淋了鸡油卤汁。带皮的鸡肉滑嫩鲜美,我很快就吃了三碗,忽然觉得精神意志苏醒了过来。
台湾到处有人在卖鸡肉饭,多数外地店家会冠以嘉义名号,然则离开嘉义就很难吃到美味的鸡肉饭,他方所制,殊乏香稠味。我在台北吃鸡肉饭,鸡肉丝皆顺肌理撕下,口感不佳;米饭上点缀着少许鸡肉丝,显露吝啬、过度拘谨又虚伪的表情。
嘉义的火鸡肉饭远较外地便宜而豪爽,也只有嘉义的鸡肉饭细分为肉丝、肉片,供顾客选择。美味关键取决于肉、汁、饭的组合,肉得鲜美滑嫩,绝不能显得柴或出现腥味;肉丝取鸡胸肉,肉片则可自选部位,如腿肉,我偏爱带点鸡皮的肉。卤汁要香醇清爽,不可油腻或过咸。饭须煮得精准弹牙。
名气最大者非创立于一九四九年的“喷水”莫属,不过竞争激烈,后出转精。我欣赏的店家包括“郭家粿仔汤鸡肉饭”“三禾鸡肉饭”“刘里长鸡肉饭”“阿溪火鸡肉饭”“微笑火鸡肉饭”“东门鸡肉饭”“阿志火鸡肉饭”“简单鸡肉饭”等。能一起吃火鸡肉饭的人是有缘人,舍不得的情感和岁月,我特别怀念密集考察火鸡肉饭那几天,烈日下走在嘉义街头,疼惜的人似乎会永远滚烫在心头。
我最羡慕附近有美食的学校,如“郭家”邻近嘉义女中,“简单”邻近嘉义高中、嘉义大学,“东门”邻近垂扬小学。文化路“微笑火鸡肉饭”从凌晨两点半开始营业,清晨卖完;迁到吴凤科技大学斜对面后,改成清晨开卖。从此民雄的清晨即充满元气,吴凤科大的师生每天早餐能够吃火鸡肉饭,个个肯定是气质出众。相对地,文化路的午夜黯淡了,幸亏还有“郭家粿仔汤鸡肉饭”。
郭家不仅卖粿仔汤出名,口味较清爽的火鸡肉饭亦普获本地人认同,可见态度决定一切,这老店治事认真严谨,选用本地饲养六个月公火鸡,连鸡油、油葱酥都以传统方式自家制作。有些业者会做一些小调整,如“刘里长”另外提供外带卤汁,避免饭在卤汁中浸泡太久;“呆狮”加了酸菜和笋丝。
火鸡的肉质较粗,原非台湾人的寻常吃食;台湾养火鸡者不多,此饭大概从肉臊饭变化而来,将煮熟的火鸡肉切片,铺在热乎乎的白饭上,淋上卤汁。嘉义的火鸡肉饭,多舍进口冷冻火鸡肉,选用本土产火鸡肉,取其鲜嫩多汁也。火鸡肉饭经济,亲切,形式简单,很适合拿来装便当,几乎每家店都兼营便当。不过一定要热乎乎地吃,冷掉的火鸡肉饭像老去的春华,徒留惋惜。嘉义市政府二〇一一年底举办“嘉义市鸡肉饭节”,宴请一千五百人吃鸡肉饭办桌压轴,可能出菜量太大,不仅火鸡肉味涩,米饭软烂,还是冷的。
火鸡肉饭之于嘉义人,如同焢肉饭之于彰化人、虱目鱼粥之于台南人。旅游阿里山,不宜错过嘉义的火鸡肉饭。当我吃一口火鸡肉饭,闭上眼睛,感觉像置身陈澄波画笔下的嘉义公园,参天巨榕穹覆着拱桥,游人,池塘,池塘中啄食的丹顶鹤,戏水的白鹅从容整理羽喙,明亮的色泽,跃动着奔放的生命力,暑气中,悠闲着清凉。
红蟳米糕[1]
结婚时正在读艺术研究所,半工半读,非常忙碌。妈妈说亲戚朋友都在高雄,无论如何要回去“办桌”宴客。
外烩团队搭塑料棚封住家门前的巷道,并不宽敞的巷道摆了两排圆桌,服务员快速奔走送菜,更多人端着酒杯到处敬酒,站着叙旧,计较彼此要喝多少。一月的台湾南部微微有些热,里面的空气不太流动,总觉得拉住脖子的这条领带极蠢,西装也蠢,这时候我被指导要起来敬酒。已经开始上红蟳米糕了,我迟疑起身,有点不情愿。也许觉得很不好意思,甚至非常没面子。从前坐在路边吃酒席没什么特别感觉,如今自己当主人,如何就站在道路中间,逐桌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敬酒。
我的眼光总是被各桌上那笼红蟳米糕抓过去,蒸得恰到好处的糯米饭肯定松紧有度,并且吸收了一些膏黄,上面覆盖两个艳红的蟹壳,料想壳内饱满着蟹黄。多么想继续坐着吃红蟳米糕。
十几年后我为了诗作《完全壮阳食谱》走进厨房,每天花费六小时以上实验,烹饪,笔记,如此这般三个多月,带着秘密练功的心情探索,希望能圆融地用食谱结构诗创作。其时也以传统方法制作红蟳米糕:长糯米洗净,泡水二小时,蒸熟;五花肉切丁入锅沥油后,爆香红葱头、香菇、虾米,加酱油、高汤、米酒、油葱、冰糖、胡椒粉续炒;再将炒熟的配料拌匀糯米饭,上覆清理洁净并切块之红蟳,送进蒸笼。
闽南人称糯米饭曰“米糕”,米糕可咸可甜,小孩满月有赠送咸米糕和红蛋之习俗,女儿满月时我都去永乐市场“林合发油饭粿店”订制米糕红蛋,请亲友分享喜悦。台南堪称台湾米糕的一哥,米糕老店甚多,诸如民族路“洛成米糕”、孔庙对面“米糕专门”、金华路“戽斗米糕”、保安路“保安路米糕”等;都是米糕炊熟后,例浇肉臊卤汁,上铺花生、鱼松、凉拌小黄瓜,形成米糕的南部风格。康乐市场内“荣盛”则没有凉拌小黄瓜,代之以两朵卤香菇和渍萝卜片。
红蟳米糕用糯米、鲜蟹烹制,可谓米糕的节庆版,突出豪华的装扮,带着喜气洋洋的表情。里面的米糕类似八宝油饭;红蟳指性征成熟的雌蟳,卵巢内充满卵粒,蒸熟后呈深橘红色,非常艳丽。从前台湾人视红蟳为滋补珍品,认为它有助于少年发育、产妇坐月子,对中年秃顶、老人眼浊、畏寒怕冷等也有疗效。我独迷恋其美味。
略具规模的台菜馆都供应有红蟳米糕,诸如高雄“红毛港海鲜餐厅”,台南“阿霞饭店”,台中“福宴国际创意美食”,台北“明福餐厅”“侬来餐厅”等。米糕和蟹都不宜久蒸,否则米糕糊成一团,蟹黄亦硬化干瘪矣,阿霞饭店自己养蟹,火候控制精准,膏黄饱满,色泽艳丽,米糕里包括了干贝、香菇、虾米、花生,又吸收了蟹黄蟹膏之馥郁。我发现,手段厉害的台菜餐馆才有本事烹出美味的红蟳米糕。有些餐馆在米糕配料上求变化,如台中“福宴”加鳗片,益显豪华;台北“翰林筵”的蟹饭煮得相当讲究,却非米糕。
也常见米糕内有芋头丁;最华贵的则添加干贝、鲍鱼;至于添加咸鸭蛋黄、鱿鱼、火腿丁、蛋酥、白果、莲子,虽则热闹,却缺乏总体格调。配料既多,调味更需准确,台北“真的好海鲜餐厅”“梅子餐厅”的糯米先用酱油、糖等调味料炒过,口味甚重,恐影响蟳味。
是我太贪吃了或心胸狭窄?二十几年来,一直记得在自己的婚宴上错过的红蟳米糕。其时我略显不耐烦那堆祝贺,更厌于被人纠缠,命我逐一干杯才够敬意。干杯何惧?怕只怕桌上那笼红蟳米糕快被吃完了犹未能脱身,我努力压抑快爆发的焦虑,勉强维持新郎的基本礼仪,频频回头看我的红蟳米糕。
筒仔米糕
一天早晨去明道中学演讲,陈宪仁社长在台中火车站接了我,先到“民生嘉义米糕”吃早餐:米糕、柴鱼汤、卤蛋。这家米糕店表现简单美学,所谓米糕其实是以糯米为底的卤肉饭,跟台南市“小南米糕”一样。美就美在那锅卤肉臊,有着古早味的坚持,卖米糕三十几年来,始终选用干燥红葱酥和猪后腿肉爆香,少了一般卤肉臊常见的油腻味;而糯米饭好吃的秘诀,应该是炊熟后再移入木桶内保温;香松弹牙的米糕搭配甘甜的柴鱼汤,十分美妙。
因为这顿早餐,我觉得那场演讲充满了活力,面对学生也慈眉善目。
大学毕业时我赁居在南机场小区附近,常吃夜市“小德张”筒仔米糕配排骨酥汤,米糕软腴,排骨酥汤浓郁。后来西藏路出现一家“呷七碗免钱”的米糕,小小一碗,分量轻得像怀石料理,一天中午我连吃了两碗后,反而升起焦躁的饥饿感,遂对室友尧生、翠芬说吃七碗何难之有?在他们怂恿下,大声宣布要吃七碗。
很多事跟政治一样,只能做,不能说。坏就坏在我扬言要吃七碗米糕,老板可能闻言即升高战备,送来的第三碗米糕忽然变得沉甸甸,明显是用力压实过,分量陡增,又浇了许多卤汁,我必须一直喝饮料才能解渴。本来美妙的怀石米糕忽然变脸,咸得要命,且一碗比一碗沉重,不祥的感觉袭上心头。勉强吃到第五碗,已经喝掉一千毫升冰红茶。来不及了,过河卒子只能接受挑战,第六碗又比第五碗沉、咸,不行了,我想要投降;到了第七碗,天啊,老板加了半斤盐在卤汁里吗?
我在意识模糊中,终于以无比坚定的意志克服七碗米糕。老板并未立刻释放我这个穷文青,他迅速添置了十几个空碗叠高在我面前,拿起相机猛按快门。后来那张照片被放大,贴在店门口以广招徕,照片很像悬赏通缉的罪犯,使我有好几年不敢靠近那一带。
米糕即油饭,差别是米糕有时未加作料拌炒,装在筒模里炊熟了就是筒仔米糕。做法是筒模底先铺垫一块肉片或一层肉臊,或其他配料如卤蛋、笋干、蚵干、鱿鱼,再填进用香菇、肉丝、红葱酥、虾米拌炒过的糯米,送入蒸笼炊熟,可谓米糕、油饭的精致演出。
台湾的筒仔米糕从中部出发,尤以清水最出名,如今各地皆不乏美味的筒仔米糕,诸如花莲市的“周记”,台中市的“二郎”,大甲的“阿在”,大雅的“小半天”,清水的“王塔”“阿财”……我常吃的筒仔米糕是清水的“王塔”和甘州街“呷二嘴”。
清水“王塔米糕店”是一九三三年王塔先生所创,铝筒内的米糕有精制的五花肉、蚵干、虾米,那香味总是缠绵在嘴里,难分难舍。“王塔”不仅米糕赞,干面、卤蛋、肉羹清汤都好吃。吃一顿米糕的时间很短,客人却络绎于途,座位总被占满。我发现来吃王塔米糕者不少外地客。从台北到清水车程一百多公里,为了吃这么赞的米糕,不远,不远。
“呷二嘴”已经是超过五十年的老字号了,原先在凉州街、甘州街口摆摊,二〇〇六年才有了自己的店面。他们将产品分为夏、冬两类,夏天卖米筛目、粉粿等冰品,冬天才卖筒仔米糕和自制的鱼丸、燕丸、贡丸,无论夏、冬,产品都颇有口碑,令我惊讶的是猪血糕竟十分美味。
“大桥头老牌筒仔米糕”近台北桥,“大桥头”招牌可能是被食客叫出来的,指桥下夜市那摊卖米糕的;此桥早年乃连结台北县、市最重要的桥梁,夜市开发得早,知名小吃多。那米糕外围包裹着一片猪肉,上面附一小块卤蛋,并浇上肉臊。点食前,店家例先询问:偏肥或偏瘦?偏瘦是用胛心肉包裹米糕,偏肥则是以五花肉包裹。此店将甜酱、辣椒酱放在桌上,供食客自取。这才是正道,绝大部分的筒仔米糕在端给顾客前先浇淋一大坨甜辣酱,再抓香菜放上去,面对这种泡在红泥泞里的油饭,好像红沼泽上长出植物,我每每不知如何下箸。
浇淋甜辣酱委实是集体的坏习惯。因为米糕的口味已经很重,糊里糊涂就浇淋甜辣酱,徒然干扰米糕的本味;又香菜之味和米糕颇有扞格,实不宜勉强送作堆。
从前的筒仔米糕多以陶筒或竹筒作模子,现在则多用铁筒、铝筒。陶筒、竹筒的好处是透气,炊的过程可排出多余水汽,高雄桥头的“廖记”和台中的“二郎”即使用陶筒。最糟糕的是“大桥头老牌筒仔米糕”,明明口味甚佳,却自暴自弃用塑料筒炊米糕。
米糕之美表现于一种油香,一种饱实感。其主角是糯米饭,绵密细软中须保留弹性,这很要紧,因米糕之所以选用糯米是追求弹牙的口感,绝不能在炊煮食用的过程消灭那弹性。
米糕蒸熟前若未先调味,则肉臊是重要配角。已故前台北市市长游弥坚先生钟爱台南“矮仔文”的米糕,因为那锅陈年肉臊,加了干贝、海虾卤煮,味道特别鲜美。
吃米糕不免口渴,名店名摊都兼卖汤品,如“呷二嘴”自制的各式丸子都在水平之上。此外,大溪“百年油饭”配肉羹汤或龙骨髓汤;台中市“二郎”配冬瓜炖排骨汤;台南市“小南”配四神汤或虱目鱼汤;麻豆“德春”配鱼丸汤;高雄市“北港蔡”配蒸蛋汤、盐菜鸭汤或鱼环汤……“北港蔡”在我出生的盐埕埔卖米糕,最初每个一元,现在已经是每个三十元。时光飞逝,物价的变化常令我感受到岁月催逼的压力。
猪血糕
英国旅游网站virtualtourist.com评选全球十大最怪食物,中国台湾的猪血糕名列榜首,其后排名依序为:韩国活章鱼、乌干达蚱蜢、法国料理的鸽子、马来西亚榴莲、挪威鳕鱼干、澳大利亚蛾幼虫、越南蛇酒、意大利驴肉、南非鸵鸟肉。会觉得这十种食物很怪,自然是参与评选者少见多怪,不值得回应。
不过猪血糕之所以被视为十怪之首,大概是觉得猪血作为食物很可疑,西洋人见台湾人喝猪血汤、吃猪血糕,恐以为台湾到处是吸血鬼。
猪血糕又名米血糕,乃新鲜猪血加糯米炊制而成,不仅传统市场、超级市场皆有卖,几乎所有类型的火锅店也都备有此料;也有许多高级餐馆烹制成名肴,如连续两年获《饮食》杂志“餐馆评鉴”五星荣誉的台中市日华金典酒店“金园中餐厅”,其年度飨宴“金鸭宴”就有一道主菜叫“锦绣珍珠落玉盘”,灵感即来自猪血糕,做法是将鸭血糕用汤匙挖成小球状,加入杏鲍菇丁,用三杯酱下火快炒后,再以九层塔来增色增香。由于是鸭宴,将猪血换成鸭血,道理一样。
个别吃猪血糕时,更准确的名称应是花生猪血糕,盖此物多见于摊车,蒸熟后置于车上的笼屉内,取食时先插着竹签如棒冰,浸入蘸酱中,再滚上一层厚重的花生粉,并撒一点香菜叶。这样的猪血糕有别于火锅店切成小块,而须切得大而薄,以便沾惹更多花生粉。它并非吸血鬼的主食,而是台湾寻常的风味小吃。
我推测猪血糕源于台北市的屠宰场,可能就在昌吉街、兰州街一带,现在全台仍以台北较多见。昔年台北市北区的猪只屠宰场,猪血并没有人要,穷则变通的台湾人遂提桶去接收,加入糯米中,调味,蒸煮而成,是制作简单、价格亲切的庶民小吃。
简单,是猪血糕的美感特征,也是生活的艺术,不矫饰,不包装,不过度加工,透露一种质朴憨厚的美学手段,可当点心,可作菜肴,又可取代主食,是蓝领美食的典型之一。因此吃猪血糕少了正经八百的身段,一支猪血糕在手,可以享受边走边吃的快感。有些东西边散步边吃,是很痛快的;吾人社会地位越高,吃东西时越拘谨越讲究礼仪,这种无形的枷锁,固然较不妨碍他人的观瞻,却也压抑了自己的乐趣。
坊间大部分的猪血糕多批自工厂,面貌模糊。东南亚戏院前“小李猪血糕”则不依赖工厂,自己调配酱料,自己制作猪血糕,并切成菱形,那猪血糕从笼屉取出,蘸满花生粉交给顾客时,犹柔软抖动着。
先决条件自然是猪血要绝对新鲜,好吃的关键在于成品的柔软、香滑口感,柔软而饱含弹性和嚼劲。除了“小李”,犹有一些美味的猪血糕,诸如景美夜市“张阿姨猪血糕”、三峡老街“郑记古早味猪血糕”、莺歌“老街猪血糕”、南雅夜市“板桥第一家猪血糕”、德惠街一六七巷“德惠街猪血糕”和南机场夜市、迪化街七十号门口的猪血糕……素食麻辣火锅店“以辣之名”的猪血糕,以海苔代替猪血,没有了血腥气,多了清香味,创意十足。
猪血糕可煮可蒸可卤可炸可炒可三杯,放进麻油鸡或姜母鸭汤中,更能显现不俗的身姿。
此物在麻油鸡或姜母鸭的高汤中,吸饱了特殊的油脂和香味,融合本身原有的味道。这跟入味不同,无以名之,我称之为“借味”。
盖猪血糕制作时已调味,入锅前即拥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劲道十足的米酒头、爆过老姜的麻油都只是后来才参加演出,协奏原来的主调。
猪血糕启示我们:最有分量、最令人惊叹的菜肴,是凝练的菜肴,这种菜肴删掉了一切多余的东西,一切可以不出现的东西;只保留非出现不可的东西。这就是自然质朴。不然,烹饪的自然质朴美有些什么标志呢?
最近我四处考察客家菜,发现有几家标榜创新的餐馆推出“凉拌蕨类”,做法是蕨菜汆烫后,上面注入大量的美乃滋,再覆以花生粉,有人甚至添洒许多彩色巧克力丝。我料想厨师大概觉得蕨菜略具涩感,才会画蛇添足地用美乃滋修饰;这时候的美乃滋、巧克力丝是造作的装饰,像叠床架屋的形容词,喧嚣而鲁莽,徒然消灭了蕨菜原有的清爽,搞得不清不白,如此这般弄得满嘴美乃滋,不如去喝猪油算了。我问餐馆为何这样侮辱蕨菜?竟回答说点食率很高呀,年轻人喜欢。
自然,就是合乎事物本来面目,就是不浮夸、不矫饰的烹煮手段。质朴,就是精确、朴实的呈现。自然和质朴,就是那种看起来正确明了、不靠摆饰、不靠吹嘘,好像只是随意挥洒,就能够把深邃的味道、深沉的意思融合在恰如其分的菜肴当中。
我期待台湾高厨,充分利用猪血糕,研发出更多佳肴美馔。
竹筒饭
竹筒饭是将米装在竹筒内烹熟的米食,做法是:取新鲜青竹,每节锯开一端。浸泡糯米三小时,添加调味料,拌匀,填进一端开口的竹筒内约八分满,再注水至九分满,密封开口端,煮熟。另有烧烤法:青竹如前述锯开,洗净,浸泡竹筒半天。筒内填入约三分之一调过味的米,加水如前。密封竹筒,平放在炭火上翻转烘烤至熟。
各地竹筒饭做法不同,台湾当地少数民族所制有煮有烤;海南黎族都用火烤,其竹筒饭有肉饭、豆饭、盐巴饭,皆以山兰稻之香米为原料,烧烤时以香蕉叶封口,将青竹烤至焦黄。
竹筒须选用新鲜青竹,常见的是孟宗竹、桂竹和麻竹,节距以较长者为佳。竹筒之封口则多用铝箔纸、干净湿布条、新鲜香蕉叶。台中“竹之乡”的竹筒采用竹子底部的竹头,相对特殊。
竹筒烹饭味道好,又非常环保,用过的竹筒还可以当燃料。竹筒之为用大矣,装米炊饭,也可以烹菜。鹿谷“天鹅湖茶花园”“丰阁民宿餐厅”经营竹筒全餐,除了炭烤竹筒饭,还有各色竹筒菜,如竹筒香菇鸡、丸子、红枣山药、菇、笋、南瓜等,并附赠竹碗,另点燃竹筒炮娱宾。又如傣族、哈尼族、景颇族用竹筒制茶菜:将茶叶填塞进竹筒内,桩实,先令多余茶水淌出,再以灰泥封口,使其发酵,待两三个月茶叶变黄后取出晾干,加香油腌渍调味,当菜肴食用。
台湾的竹筒饭源自当地少数民族的庆典活动,勇士狩猎、出征总是少不了它,不仅是台湾当地少数民族的主食,亦是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黎族常吃的米食。由于竹筒内有一层薄膜,烹熟后,竹膜会脱落,包覆筒内的米饭,吃起来竹香扑鼻。
有人在竹筒内添加肉、香菇、鱼等,当然这些材料都必须剁得细碎,才无碍口感。不过,竹筒之为物不仅是装饭的容器,竹筒饭的美学内涵是饭香中表现竹香,取竹子的清香渗透入米饭中,以清淡为尚,佐料不宜多,米饭也不宜过度爆香调味,以免遮掩了轻淡的竹香:有人在米中加进卤肉、腊味、熏味,实不足为训。
马来人的竹筒饭(Lemang)也常作为馈赠佳礼,他们制竹筒饭与我们颇为不同,除了用椰奶取代清水,在填米入粗大的竹筒前,会先在竹内垫一圈香蕉叶,其实已隔绝了竹香。我曾经旅行马来西亚Port Dickson,走出建于海上的Avilion Resort酒店,来到斋戒月市集,有好几个食摊正烘烤着竹筒饭,人群聚集在不断升腾的炊烟前,广场上流动着强烈的饥饿氛围。
竹筒饭多于山区野外制作,也可于风景区。我们在乌来老街、溪头,到处在卖竹筒饭。它和其他食物一样,不免随着时代在变易,台东“鹿野温泉酒店”就改变传统,加入地方农特产如香椿、福禄绿茶、鹿野土鸡肉,焖烧,令米香融和竹春和茶香,有一种健康保健的暗示。此外,食品加工业也大量生产,我们在量贩大卖场,随时可以买得到。
竹筒饭召唤台湾少数民族胃肠的乡愁和记忆,也连接着汉人的野炊记忆。如果在邹族所在的阿里山区吃竹筒饭,蘸一点阿里山特产的新鲜山葵研磨的芥末酱油,风味更迷人。阿里山出产的山葵长相俊秀,我逛东京筑地市场时,看摊商标榜所卖的中国台湾山葵,价钱、风味、外观都非日本土产能望其项背。
我曾独自爬山,在乌来一处瀑布下野餐,山明水秀,印象甚好;后来带家人再去,吃竹筒饭,升火煮咖啡,泡茶。瀑布依旧在,只是已经满地垃圾,吸引来不少苍蝇。我好像挨了一记闷棍,忽然觉得无处悠游于天地间。
大肠包小肠
大肠包小肠是在台湾发展出的独特小吃:糯米肠、香肠分别炭烤,再切开体积较大的糯米肠,夹入香肠,形式有点像美式热狗。两种东西都先分别制作,事先蒸煮熟的糯米肠和香肠一起炭烤,供应速度快,很适合发展成中式快餐。
蒸过再烤的糯米肠,切开,夹入也是刚烤好的台式香肠和蒜片,像紧紧相拥的恋人。
灌米肠之前,糯米先浸水两小时,然后用爆香过的红葱头,加入糯米、胡椒粉、盐调味,一起拌炒。肠衣须用猪大肠,仔细清洗掉黏液、去油脂,再灌入炒好放凉的糯米。糯米肠先蒸煮备用,再烤热;利用猪大肠的脂香和弹劲,丰富糯米饭之口感。
此物营业门槛低,一辆摊车即可做生意。全台夜市皆不乏大肠包小肠,诸如逢甲夜市“官芝霖”“百膳工坊”“味珍香”,清大夜市“小洞天”、台大公馆商圈“大学口”……逛夜市或庙会,常见人手一组,当街大啖。可惜大部分商家多用合成肠衣制作糯米肠,令人泄气。人工合成肠衣用植物胶、牛皮提炼,口感差,成本低,吃一口就意志消沉。
我对米肠最基本的要求是肠衣须采用天然新鲜的猪大肠,如六脚乡蒜头市场那老摊,其糯米用花生、肉臊炒过,包覆在脂香中等待,以五香、肉桂调味的香肠和自腌生姜片,十分美妙。北斗“台湾宝”的大肠包小肠很美,那香肠里绝大部分是瘦肉,糯米肠亦用心制作。淡水“半坪屋糯米肠”虽无香肠,所制糯米肠却相当精彩,外带一份,边吃边眺望观音山和淡水出海口,感动得想唱歌。
香肠中我尤钟爱台式口味:用猪后腿肉切丁,以盐、糖、胡椒粉、肉桂乃至高粱酒调味灌制,风味绝佳。高明的烤香肠除了美味,咬下去还能喷肉汁;呆子才会把香肠烤得干涩。
德国香肠虽则名气大,却难获吾心;我不敢想象吃德国香肠若缺少了芥末酱、酸菜,如何是好?乌韦·蒂姆(Uwe Timm)为德国香肠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台湾小说家似乎还欠台式香肠一个交代。
有人卖大肠包香肠,自作聪明在大肠里加入酸菜、泡菜、腌姜片、葱花、萝卜干、小黄瓜丝、花生粉、芫荽,弄得大肠鼓胀,香肠根本无容身之地,咬一口,那些添加物就掉落满地。那些添加物的味道彼此扞格,完全干扰了大肠和香肠的本味;何况,若天气稍暖,酸菜和小黄瓜容易腐败。
尤有甚者是将糯米肠、香肠剪段,加入各种配菜,形式已荡然无存,又淋上酱汁,如甜辣酱、黑胡椒酱、泰式辣酱、芥末酱、咖喱酱;无论大肠或小肠,口味都已不轻,何必多此一淋?搞得糯米肠、香肠很神经质的样子。最要紧的是大肠、香肠的合奏,最多加一点酱油膏和大蒜,实不宜乱加卖弄。
世人多以数大量多为美,自然是一种滑稽的审美观。这关系到食物结构,食物和文艺品一样,都要是有机整体,结构要匀称、严谨。拉罗的《D小调西班牙交响曲》色彩浪漫、华丽,然而全曲五个乐章中,演奏家多省略情绪炽烈的第三乐章,显见结构不够严谨。柏拉图在《斐德罗篇》(Phaedrus)早就说过:任何诗文都必须是有机的统一体。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强调,艺术品的局部没有什么价值,每一个局部的价值在于它对整体的关系。懂装扮的人不会把历代祖先的首饰全挂在身上,懂化妆的人也不会把脸涂抹得像要登台唱大戏。大肠包小肠胡乱添加各种配料,如同是没头没脑。
这种小吃可以坐下来慢慢品尝,也不妨边走边吃。我很喜欢可以边走边吃的东西,只要不在意吃相,莫在意别人不屑的眼光,总是带着快意江湖的豪爽感。
大肠包小肠可能发源于南部,台北较晚才见到。我的大肠包小肠在高雄市启蒙,总觉得南部的比北部好吃,像高雄市重庆街二六九号骑楼前那摊糯米肠就颇有滋味。高雄医学院附近,保安宫前“新大港”亦采用新鲜猪大肠制作,摊前聚集了许多食客的摩托车,串串香肠垂挂在竹竿上,摊上那两座巨型抽油烟机仍无法阻止阵阵的烧烤白烟,仿佛呼应着庙口袅袅的炉烟,商家个个戴着斗笠、口罩、袖套,不断翻烤,应付总在排队的人群。
吃大肠包小肠最理想的地点是大自然,公园也不错。我求学的“三民国中”和高雄医学院隔了一条水沟,当时庙口那摊大肠包小肠尚未出现,在懵懂的少年时代,似乎很苦闷又不明白苦闷为何,很孤独却仍不喜欢孤独;每天看隔壁的大学生男男女女在校园里散步徜徉,觉得读大学等于是在公园里谈恋爱,遂立志要上大学。
烧肉粽
中学时,每天深夜都有一个阿伯骑单车穿梭于街巷叫卖粽子,那声音特别容易召唤饥饿感,陪伴我几年的夜读时光。后来,我家对面的九如路上开了一间粽子专卖店,以郭金发为号召,好像就是他开设的,店里不停地播放他唱红的《烧肉粽》:“自悲自叹歹命人,父母本来真疼痛,乎阮读书几落冬,出业头路无半项,暂时来卖烧肉粽……”歌调低沉悲郁,诉说着生活的艰困,也自我勉励。
我读大学时,有一位哲学研究所的好朋友阿木爱唱这首歌,每次都皱紧眉头唱给大家听,我常戏呼他“苦命哲学家”。失联多年,苦命哲学家现今在何处?
粽子源于祭祀,称为“角黍”,用黍包裹成牛角状,以象征牲礼为牛,古籍记载起源有多种:祭屈原,祭天神,祭獬豸(先秦楚人崇拜的一种独角神兽),祭祖,祭鬼,祭龙。其中以祭祀神灵、祖先较为可信。目前流行的祭屈原说,源自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士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仍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遗风也。”
一粒粽子,包藏了世世代代华人的血盟记忆和文化想象。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粽子,还剩下多少人知道屈原?诗与粽子的关联如此紧密,诗人节改成粽子节料想不太有人反对。唐宋时,粽子的外形有菱粽、锤粽、锥粽、百索粽、益智粽、九子粽。如今这些粽子的裹法多已失传,只剩下三角形、包袱形、驼形几种。
台湾人包粽子通常使用两片粽叶,叶片重叠,在手掌中拗成漏斗状,放进米和馅料,整平,严密裹起粽叶,再整平,绑绳子,缠绕粽绳的松紧度系乎经验和巧手。水煮粽子时需预留膨胀的空间,因此绳子不能绑太紧,也不能太松,像初恋时握着对方的手,柔软而坚定。
糯米吸收了粽叶的清香,散发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一般粽叶采用青绿色的麻竹叶,或黄褐色的桂竹笋壳鞘;南粽多采用前者,北粽则习惯用后者。无论使用何种粽叶,粽叶使用前须先煮过,再清理干净。
台湾的粽子可粗分为南北两派,南部粽包好生米和馅料入锅水煮,北部粽则先炒好米再蒸熟。南粽以台南为尊,北粽以客家庄为代表。公馆“蓝家割包”的肉粽,综合了南北特色,南米北炒,其实胜过其招牌割包,我尤其欣赏他们的粽子不淋蘸酱。
粽子是完整而自足的味觉个体,实在不需依赖蘸酱,我吃粽子素不喜蘸酱油露,尤其厌恶甜辣酱,再可口的粽子只要蘸上甜辣酱就令我反胃。
唐鲁孙曾追忆台南“吉仔肉粽”,誉为台湾小吃中的隽品,我不曾经验,恐怕此粽已不复存在。食粽数十年,我犹原偏爱台南粽。湖州粽讲究又松又烂,素非我喜爱。
现在南部粽的基本元素不外乎猪肉、香菇、花生、咸蛋黄,如台南“阿伯肉粽”选用长糯米,先浸泡,包之前再用卤肉汁拌炒。“阿伯肉粽”原先在旧体育馆旁边摆摊,招牌上注明“体育馆阿伯肉粽”,体育馆拆迁后,先移至友爱街、永福路口,再搬到现址,已经营超过半世纪。
我还是中学生时,即耳闻“再发号”声名,曾专程搭火车到台南吃肉粽。“再发号”亦选用长糯米,却不浸泡,已经营一百三十几年了,可谓台湾最响亮的肉粽招牌,我觉得他们最了不起之处是精准掌握肥肉臊调味之美,内馅里的肥肉臊入口立化,带着些甜度,非常迷人。台南肉粽本来就硕大,很适合我这种饭桶。其肉粽内层裹以煮过的旧粽叶,使粽叶不黏糯米;外层则以两张生桂竹叶封锁香味。产品分三款,基本款重约七两,内有香菇、栗子、蛋黄、瘦肉、肉臊的配料;“八宝肉粽”的配料加了干贝、虾米、扁鱼酥,每个约十二两;“特级海鲜八宝肉粽”每粒重达十四两,其馅料再增添鱿鱼、鲍鱼、樱花虾,三款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基本款。“再发号”距台湾文学馆很近,不知李瑞腾去当馆长后是否常去品尝?
在台北,我常去买粽子吃的地方是八德路的“王记”和复兴南路的“古厝”,两者都属南部粽,“古厝”肉粽的内馅即是标准南部做法:一大块瘦肉和香菇、咸蛋黄,优点是米饭软中略带弹劲,坐在店里吃粽,搭配一碗竹笋排骨汤(夏天)、萝卜排骨汤(冬天),或虱目鱼丸汤都颇有意思。此外,该店的“盐水意面”“盐水米糕”
和“台南碗粿”都有不俗的表现。
“王记”是南部粽在台北发扬的典型,已有多家分店。其糯米煮得软绵,馅料更足:一块五花肉,一朵香菇,一粒栗子,以及蛋黄、花生、虾米。其蘸酱晶莹,略显透明感。我欢喜店家无限量供应的花生粉,有时吃菜粽,加一点蒜泥和店家特调的辣油,再撒上一层厚厚的花生粉,吃一碗大骨熬煮的萝卜鱼丸汤,痛快淋漓。每年端午,“二鱼文化”总是采买王记的肉粽送同事应景,佳节吃粽,常怀念离职的同事像巫维珍、郑雅文、庄凯婷……祝福她们事事顺遂。
粽子之味以米饭挂帅,蒸煮的火候存乎经验,质量差的往往外表煮烂了,里面还有未全熟的米粒。此外,有人常大量添加馅料,搞得米饭沦为点缀,实不足为训。吾人皆知奢华不等于美,粽子的性格朴素,拼尽全力把想得到的山珍海味往里面塞,很多材料又彼此扞格,实在很多此一举。
北部客家庄的粽子就很素朴,基本元素包括萝卜干、红葱头、绞肉和虾米,常见的客家粽除了咸粽,另有粄粽和碱粽。粄粽使用圆糯米和蓬莱米制成粄浆,包的时候粽叶上须抹上色拉油。碱粽则蘸蜂蜜或果糖吃。这跟北京人家吃甜粽相似:吃粽永远蘸白糖或糖稀,他们认为粽子吃咸的,简直不可思议。
三义“九鼎轩”的客家粽几乎和我岳母所制完全一致。在高速公路经过三义,有时会下交流道进去买。九鼎轩开设于一九一八年,原先是三义第一家木雕店,现在的老板吴裕民引进复合式经营概念,除了自己从事雕刻创作,兼卖客家米食。依我看,吴太太主持的客家米食名气远胜于木雕工艺品。
这家店的艾草粿也很有吃头,有一次我买了一些回家,老婆咬了一口,还没吞进去就说:“我娘做的好吃多了。”岳母所制艾草粿诚属佳构,人家九鼎轩的也不差,也是照规矩用艾草制作,非世俗以艾草粉取代。我老婆虽然孝心可嘉,却不能抹杀人家“九鼎轩”的作品。
我的食粽史连接着芒果,吃完粽子常会升起一股吃土芒果的欲望。台湾的烧肉粽之所以特别迷人,部分原因是连接着土芒果,天下无双的芒果滋味。
我大姨、三姨擅长包粽子,阿姨很疼我,每年端午节,她们总会包粽子给我吃,数十年如一日,即使我已经是半百老翁了,依然每年吃她们亲手包的肉粽。大姨和三姨的肉粽口味几乎完全相同,馅料就是五花肉、香菇、花生、咸蛋黄,在我心目中,她们包的粽子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