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点经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1601400000013

第13章 经典散文(1)

后出师表

作者作品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大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谥为忠武侯,所以被称为武侯、诸葛武侯。此外因其早年外号,也称“卧龙”或“伏龙”。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也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①,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②。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③;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④,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⑤。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⑥。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⑦,谋臣渊深⑧,然涉险被创⑨,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⑩,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11},其用兵也,仿佛孙、吴{12},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偪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13},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14}。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分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15}?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16}。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17},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18}。

【注】

①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②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③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④顾:这里有“但”的意思。蜀都:此指蜀汉之境。

⑤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

⑥进趋:快速前进。

⑦高帝:刘邦死后的谥号为“高皇帝”。并:平列。

⑧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

⑨被创:受创伤。

⑩良:张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平:陈平,汉高祖的著名谋士。后位至丞相。

{11}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

{12}孙:指孙武,春秋时人,曾为吴国将领,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吴:指吴起,战国时秦大将,在统一战争中屡建战功。

{13}期年:一周年。

{14}突将、无前:蜀军中的冲锋将士。賨(cóng)叟、青羌:蜀军中的少数民族部队。散骑、武骑:都是骑兵的名号。

{15}图:对付。

{16}逆见:预见,预测。

{17}利钝:喻顺利或困难。

{18}覩(dǔ):亦即“逆见”,预料。

■ 作品赏析

《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年)。《后出师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读来令人肃然起敬。

陈情表

作者作品简介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西晋初年官员、文学家。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为郎,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臣密言:臣以险衅①,夙遭闵凶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③;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④,晚有儿息⑤。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⑥,常在床蓐⑦,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⑧。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⑨,责臣逋慢⑩;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11},欲苟顺私情{12},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13},凡在故老{14},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15},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16}。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17},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18},听臣微志{19},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选自《文选》六臣注本

【注】

①险衅(xìn):灾难祸患。指命运坎坷。

②夙:早。这里指幼年时。闵凶:忧患。

③背:背弃。指死亡。

④祚(zuò):福泽。

⑤儿息:儿子。

⑥婴:纠缠。

⑦蓐(rù):通“褥”,褥子。

⑧陨(yǔn)首:丧命。

⑨切峻:急切严厉。

⑩逋慢:回避怠慢。

{11}日笃:日益沉重。

{12}苟顺:姑且迁就。

{13}伏惟:旧时奏疏、书信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

{14}故老:遗老。

{15}伪朝:指蜀汉。

{16}矜:矜持爱惜。

{17}乌鸟私情:相传乌鸦能反哺,所以常用来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孝养之情。

{18}愚诚:愚拙的至诚之心。

{19}听:听许,同意。

■ 作品赏析

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兰亭集序

作者作品简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世称王右军。晚年称病去官,放情山水,弋钓为乐。卒赠金紫光禄大夫。有诗文集十卷。清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称其书札有远见卓识,“诚东晋君臣之良药”;赞其“兰亭咏诗,韵胜金谷”。于此可见王羲之文学成就。又以擅长书法名世,草隶尤精,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游龙,论者评为古今之冠。他所创作和书写的《兰亭集序》,既是书苑珍品,也是文坛杰作,千百年来向为人所盛赞和传颂。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①,修禊事也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④,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⑤。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⑥;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⑦,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⑧,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⑨,齐彭殇为妄作⑩。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

①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修禊(xì):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③少长:指王凝之等九位与会的本家子弟。

④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⑤俯仰一世:很快地过了一生。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⑥晤言:面对面谈话。

⑦趣舍:同“取舍”。

⑧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⑨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

⑩齐彭殇:把高寿的彭祖和短命的殇子等量齐观。彭,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殇,指短命夭折的人。《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 作品赏析

浙江绍兴西南渚山上的兰亭,周围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以及本家子侄凝之、献之等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饮酒赋诗,各抒怀抱。羲之除赋诗二首外,事后并为诗集写了这篇序。序文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这次集会的盛况和乐趣,抒发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在玄学盛行、崇尚清谈的东晋,王羲之能反对“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可谓独标一帜。本文斥老庄“一死生”“齐彭殇”为“虚诞”“妄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露出不甘虚度岁月的积极进取意向。南朝初期,雕辞琢句的骈文已逐渐风行,这篇序文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自辟蹊径,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一致。

归去来兮辞

作者作品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出身贵族,几次出仕后,由于不愿受官场的拘束,在四十一岁那年弃官归田,归隐山林。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①,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②,求之靡途③。会有四方之事④,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⑤,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⑥。尝从人事⑦,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⑧,当敛裳宵逝⑨。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⑩,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11},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1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1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14},时矫首而遐观{15}。云无心以出岫{16},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17}。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18}。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19},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20}。登东皋以舒啸{21},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22},乐乎天命复奚疑!

【注】

①生生: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

②脱然:犹言豁然。有怀:有做官的念头。

③靡途:没有门路。

④四方之事:指出使外地的事情。

⑤质性:本性。

⑥违己:违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⑦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⑧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

⑨敛裳:收拾行装。

⑩瞻:望见。衡宇:犹衡门。横木为门,形容房屋简陋。

{11}三径:汉代蒋诩隐居后,在屋前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

{12}眄(miàn):斜视。柯:树枝。

{13}审:明白,深知。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

{14}策:拄着。扶老:手杖。流:周游。

{15}矫首:抬头。遐(xiá)观:远望。

{16}岫(xiù):山峰。

{17}畴(chóu):田地。

{18}行休:将要终止。指死亡。

{19}寓形宇内:寄身于天地之间。

{20}植杖:把手杖放在旁边。耘(yún):田地里除草。耔(zǐ):在苗根培土。

{21}皋(gāo):水边高地。舒啸:放声长啸。“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22}乘化:随顺着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归向死亡。

■ 作品赏析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作品简介

魏徵(580—643),字玄成。汉族,唐巨鹿(今河北巨鹿县,又说晋州或馆陶)人,唐初大臣,杰出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魏徵所著有《隋书》的《序论》和梁、陈、齐各书的《总论》,另有《次礼记》20卷,和虞世南、褚亮等合编的《群书治要》(一名《群书理要》)50卷。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唐时王方庆所编《魏郑公谏录》和吴兢所编《贞观政要》两书里。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①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②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③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