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点经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1601400000046

第46章 经典杂文(1)

曹刿论战

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摘自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来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刻划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心理活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十年春①,齐师伐我②。公将战③。曹刿请见④。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⑤?”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⑥?”公曰:“衣食所安⑦,弗敢专也⑧,必以分人⑨。”对曰:“小惠未徧⑩,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5}。公将鼓之{16},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7}。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8},登轼而望之{19},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

①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年)。

②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③公:鲁庄公。

④曹刿(guì):鲁国人。

⑤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àn),参与。

⑥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

⑦衣食所安: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⑧专:独自亨有。

⑨人:这里指一些臣子。

⑩徧:同“遍”,遍及,普遍。

{1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石、丝织品。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2}孚(fú):诚信感人。

{13}福:作动词,赐福,保佑。

{14}狱:诉讼案件。

{15}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6}鼓:作动词,击鼓进军。

{17}驰:驱车(追赶)。

{18}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19}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20}盈:充沛,旺盛。

■ 作品赏析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其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杂说四(选自《马说》)

作者作品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世有伯乐①,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②之手,骈死③于槽枥④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⑤。食⑥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⑦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

①伯乐:春秋时秦人,姓孙名阳,字伯乐。以善于相马著称,孙阳曾过虞坂,见一骐骥伏在盐车下,对着他长鸣,孙阳于是下车而泣。此后,孙阳作为善于识拔人才的代表。

②奴隶人:仆人,奴仆,此处指马夫。

③骈死:相比连而死,言死者甚多。

④糟枥:盛马饲料的器具叫槽,马厩叫枥,槽枥为并列复词,即指马厩。

⑤一食:数量词,犹言一顿。食通“饲”,饲养。

⑥食(sì):用作动词,即饲,喂养。下同。

⑦策:马鞭,这里作鞭策、驱赶之意。

⑧尽其材:充分显现其才能。

■ 作品赏析

这篇杂文托物言志,条理清晰,是韩愈诸多散文中的代表作。全文不过一百五十余字,却结构严谨,论证严密,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比善喻,字里行时洋溢着发自内心深处的浩然正气。作者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以此比喻奇才异能之士的沉沦不得志。不但抨击了封建制度下统治者对人才的盲目和忽视,也藉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悲愤心情。时至今日,该文雅俗共赏,妇孺皆知。

师说 / 韩愈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②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③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⑤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⑥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⑦,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⑧,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

①学者:此处指求学的人。

②传道:传授理论。即韩愈所说的儒家之道。授业:授同“受”,教授学业。

③庸知:哪里用得着知道。庸:岂,哪里。

④圣益圣:前一个“圣”,指古代圣贤之人,名词。后一个“圣”指明白、贤惠,动词。

⑤句读:即“句逗”,也就是断句。古书没有标点,因此老师教授的时候,先要教授断句,以判断句意,停顿处称“逗”。

⑥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的君主,传说孔子当时曾经向他请教过关于官位的事情。

⑦三人行: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不拘于时:不被世俗规定所拘束。

■ 作品赏析

《师说》一文乃是针砭时弊,有感而发的论说文。“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文章阐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师说》构思精巧,语言雄放疏荡。文中有许多千古流传的从师从教名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等,至今仍有十分积极的教育意义。

心术

作者作品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①。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②;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③,严斥堠④,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⑤,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⑥,非刘禅之庸⑦,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⑧,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⑨,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⑩。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11},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12},则乌获不敢逼{13}。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14},则力有馀矣。

【注】

①治心:注重思想修养,加强意志力的锻炼。治,研究。心,意志、思想。

②上义:尊尚道义。

③烽燧(suì):古代报警用的烽火。

④斥堠(hòu):士兵居住、守望的亭堡。

⑤丰犒:兵饷优厚。

⑥邓艾:字士载,三国时魏将。率军偷度阴平,入川灭蜀。缒(zhuì):用绳系人或物吊下去。邓艾度阴平时,以毡自裹,身先士卒,自高山推转而下。

⑦刘禅:蜀后主,刘备之子,以愚庸著名。

⑧尝:试探。

⑨抗而暴(pù)之:意为掩藏到一定时候而又故意明显地暴露出来。暴同“曝”,故意使它暴露。抗,这里有“藏”的意思。

⑩狎(xiá):轻视。

{11}棰:鞭子。

{12}袒裼(tǎnxī):脱掉衣服,露出身体的一部分。

{13}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据说能举千钧之重。

{14}以形固:凭借有利的形势巩固自己的阵容。

■ 作品赏析

《权书》是苏洵精心结撰的一部兵书,共十篇。《心术》是其第一篇,有“序”的作用,它是作者研究兵法的心得。文章的主旨是讲述为将帅者应掌握哪些作战的谋略,才能在战争中取胜,其中包含有很多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可资借鉴。

本文的结构很有特色,是以纲统目的网状结构,显得纲目清楚条理井然。首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是全篇的纲领,它为文章规定了范围——“为将之道”,指明了论述中心——“当先治心”,故篇名题为“心术”。文多排比、对偶句,读来气势充沛,铿锵有力。而“邓艾缒兵于蜀中”的战例的插入,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有许多生动的比喻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等,不但使文章文采斐然,还为人们广泛流传,故明代茅坤说“此文中多名言”,可谓名不虚传也。

热爱生命

作者作品简介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著有《散文集》三卷。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来自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重负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是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 作品赏析

《热爱生命》是蒙田的代表作之一,逻辑思路异常清晰、严密。它篇幅短小,寥寥数语,却道出了生命的真谛。蒙田写下了不少关于死亡的篇章,《直面死亡》是对他的死亡观的最好概括。他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对死亡的熟思也就是对自由的沉思。谁学会了直面死亡,谁就不再被奴役,就能无视一切束缚和强制。谁真正懂得失去生命并不是件坏事时,谁就能坦然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蒙田通达的生死观一方面来自他对死亡本身的洞见,另一方面来自他充实的生命形态。虽然生命的长度难以改变,但是只要充分理解生命的意义,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生命的内容和质量就会得到无限地丰富。本文就像一首庄严的歌曲,歌颂生命的美与爱,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美腿与丑腿

作者作品简介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航海家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袖。代表作《穷理查年鉴》等。

世界上有两种人,他们的健康、财富以及生活上的各种享受大致相同,结果,一种人是幸福的,而另一种却得不到幸福。他们对物、对人和对事的观点不同,那些观点对于他们心灵上的影响因此也不同,苦乐的分界主要也就在于此。

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地位,遭遇总是有顺利和不顺利;无论在什么交际场合,所接触到的人物和谈吐,总有讨人喜欢的和不讨人喜欢的;无论在什么地方的餐桌上,酒肉的味道总是有可口的和不可口的,菜肴也是煮得有好有坏;无论在什么地带,天气总是有晴有雨;无论什么政府,它的法律总是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而法律的施行也是有好有坏。天才所写的诗文有美点,但也总可以找到若干瑕疵;差不多每一个人的脸上,总可找到优点和缺陷;差不多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