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点经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1601400000056

第56章 经典游记(2)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情感的抒发,而这三者又都生动地表现了欧阳修当时的特殊情怀。一方面是年丰物阜,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另一方面朝廷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纵观全篇结构,起、承、转、合之处,无不统摄于作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醉翁亭记》格调清丽,遣词凝炼,音节铿锵,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全文创造性地运用二十一个“也”字,一贯通篇,毫无重复之感,反而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作者作品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①,为嵁为岩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③;俶尔远逝④;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⑤,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右⑥,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注】

①坻(chí):水中高地。

②嵁(kān):不平坦的山岩。

③佁(chì):痴呆的样子。

④俶(chù)尔:灵动的样子。

⑤斗折:象北斗星那样曲折。

⑥吴武陵:信州(今江西上饶)人,唐宪宗元和初年进士,因罪被贬永州,与柳宗元交好。龚右:有版本龚古,生平不详。

■ 作品赏析

本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游记,作于唐宪宗元和年(806年),后人又称为《小石潭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情,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转变。

郊游

作者作品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格里鲍耶陀夫(1795—1829),俄国剧作家。以经典诗体喜剧《智慧的痛苦》(1825)著称。该剧辛辣嘲讽了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传神,对确立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被盛赞为俄国戏剧中的“明珠”。在散文创作方面,格里鲍耶多夫也留下了堪称“俄国现实诗情描绘的最初范本”的游记体随笔《郊游》(1826)。

登高!登高!离开我们那街市上、广场上嘈杂纷扰、尘土飞扬、憋闷单调的生活远些吧。无论到哪儿都行,只要那儿空气清淡些。从那儿望去,密集的建筑都汇成渺远的一点,整个城市就像是一个极微不足道的活动中心,一个沸沸腾腾的蚂蚁窝。可是,哪儿才能登得这么高,高得能摆脱这彼得堡的凡俗境界呢?——上帕尔戈洛沃去。

6月21日的上午,我们顺着从维堡关的那条有名的大道走下来。这里可不是景色怡人的郊野!大自然竭尽全力在泥沼中栽下一株株凄凄惨惨的杉树,而居民则把它们不断地烧毁。烟气蒸腾,天色朦胧,脚下沙子吱咯作响,所有这一切都不让旅人开心。

我们登上一个又一个小山坡,大约走了六俄里的光景。座下的马匹累得喘着粗气,而我们却渐渐感到心旷神怡起来。由此可以眺望冠峰无尽的苍苍密林。同样是这种云杉,如果是在它们秃枝疏叶的稀落落的树荫和枯死的针叶下面,那么一点儿趣味也没有。而现在,山丘陡坡上的云杉,那锥形的树冠像被削成一派平川,再看不出株株杉树的形状。我们脚下,是一片迤逦伸向远方的翠绿色林带,那一望无际的景色使心灵感悟着一种高渺的神思。——在同和我们一样的人,或是高于我们的人的交往中,正是我们这些对人对己都不满意的人,心思间或会神游于那莽莽人世之上。而这悠悠岁月中的真理和迷误的林海波澜是多么宏大壮观,它从四面八方远远伸展到我们的视野之外。

大道左边几俄里外是一个简朴的乡村教堂,它茕茕然建在一个岬形的缓坡上,坡底是一潭幽静的湖水;右边是一排农舍,而里边人迹杳无。这一切又激起一种别样的情思。翩翩的白衣娇贵和在她们身边忙碌不迭、大献殷勤的人们也让人颇有联想……是什么,又欲辨不能;不过在这里,这帮人已很少关心那种种繁文缛节了。

我们心目中的乐土就在前面了。登得愈来愈高。四周风景如画:安谧的丛林,橡树,还有美丽的松树。它们有的几株成群,婷婷立在正在成熟的田野上,有的俯临着一汪清池,有的环绕着迤逦的山丘,在它们的浓阴之下,山道蜿蜒直上山巅——终于来到这儿了。

于是,大家沿着花园那边的阶地,拾级而上,奔向一个绿草茵茵的坪地。人们说,透过周围的林木,可以看到远处彼得堡座座巍峨的塔顶。可是我们什么也没有看见。看到的只是我们刚刚绕过来的那一片如梦如画的湖水。再远处,一切便都沉浸在一派灰蓝色的雾气之中。这一来,一个期望中的景观落空了,就像诗人的才思常常由于表达的失当而黯然失色。我们不再去看那优美的远景,而是欣赏起近处的景色来。在我们的眼底下,在一泓泓静谧的池塘边,在一丛丛小树林里,在笔直的林阴道上,闪动着一群群姑娘的倩影。我们走下山坡,跟随着她们。在林中徜徉了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忽然,我们听到阵阵悦耳的舞曲声。从我们刚才到过的那高坡上传来的有男人的歌声,也有女人的歌声。多么亲切的故乡的歌声啊,你们从神圣的第聂伯河之岸,伏尔加河之滨流传到了何方?我们立刻往回走:在原来的那块草坪上已经聚满了淡黄头发的农家姑娘。她们都饰着绦带,戴着项链;还有一群唱歌的小伙子,他们之中有两个人的豪放神态和挥洒自如的举止最让我喜欢。我靠在一棵树上,不由得把目光从嗓音嘹亮的歌手们身上转到那些观众的身上。这是那个受到扭曲污染的半欧洲人的阶级,我也属于其中的一员,他们觉得听到、看到的一切都那么粗野古怪。这些歌声引不起他们心灵的共鸣,这些服饰他们也觉得离奇怪异。是什么魔法使我们在自己人民之中变成了格格不入的陌生人!芬兰人和通古斯人很快就和我们打成了一片,甚至超过我们,成了我们的楷模,而我们同根同族的人民却和我们这些人分离,永远地分离!倘或一个外国人偶然来到这里,如果他不了解这整整一个世纪的俄国历史,那么他必定由这种迥异的风习,断言在我们这儿,老爷和农民是出自两个不同的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还没有来得及融为一体呢。

歌声绵延不断,人们齐声唱道:“沿着伏尔加,沿着母亲河,顺流而下……”年轻的歌手们都坐在草地上,和着欢乐的节拍鼓着掌,模仿划桨击水的均匀节奏。还有两个人站在那儿,这就算首领和大尉。往昔的岁月啊!这民间演唱在我的脑海中一下子唤醒了那些往昔的记忆:那是无拘无束的自由的年代。那时,一伙强人跳上几艘轻快的平底木船,就沿着阿赫图巴河,沿着布赞河顺流而下,闯入汪洋大海,从沿岸一个个城池村镇掠夺贡品,既不恤于少女的倾城美貌,也不怜惜老人的苍颜白发。按照夏尔丹的说法,在那奢华的菲罗扎巴德,连阿拔斯王的金碧辉煌的宫殿也受到威胁。之后,这些强人贪婪致富,便带着数不清的金银、玉帛、奇珠异宝奏凯而归。那里等着他们的,是爱情和友谊;人们欢庆相迎,高歌赞颂。

时光荏苒,北方的夏日永远是这样,快到落山的时候,便似乎停止不动了;我的同伴劝我登骑再行,去攀登另一条山脉。我们座下的马在这儿活像一匹匹走山路的驴子。不过,我们此行并没有什么结果。只有微微的倦意,有益于健康罢了。一路上飘散着燃烧的草根冒出的烟气,暮色中太阳宛若夜空皓月一般。又回到了帕尔戈洛沃,由这儿再进城,依旧是原来的道路,原来的愁思,更加上那令人愀然的气候!在下一个丘陵时,我们一下子陷入到地窖般潮湿的空气中,森然透骨。愈走近彼得堡,感觉愈坏;两边败草丛丛,倘若拐到那里,就会发现全是水草丛生的泥沼。路上没再遇上什么人,除了几个当地的芬兰人,个个白头发,死气沉沉的眼神,浑浑噩噩的脸孔!

■ 作品赏析

《郊游》以朴素、准确的写实笔法,描述了假日去彼得堡郊外登山小游的经历,抒发了作家对于贵族知识分子远离人民的忧虑和沉思。由对日常琐事的记录和即兴感触而引发对时政的议论、对历史文化的沉思,并从中体悟人生的况味,格里鲍耶陀夫散文成为日后俄罗斯散文特色的滥觞。

尼亚加拉大瀑布

作者作品简介

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朴茨茅斯的一个小职员家庭。由于父亲负债入狱,他从12岁起就开始独立谋生,当过学徒、工人、缮写员和报社记者,非常了解下层人民的苦难。1835年他开始小说创作,是位勤奋高产的作家,以幽默讽刺见长。最著名的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和《双城记》等。

那一天的天气寒冷潮湿,着实苦人;凄雾浓重,几欲成滴,树木在这个北国里还都枝柯赤裸,完全冬意。不论多会儿,只要车一停下来,我就侧耳静听,看是否能听到瀑布的吼声,同时还不断地往我认为一定是瀑布所在那方面死乞白赖地看;我所以知道瀑布就在那一方面,因为我看见河水滚滚朝着那儿流去;每一分钟都盼望会有飞溅的浪花出现。恰恰在我们停车以前几分钟内,我看见了两片嵯峨的白云,从地心深处巍巍而出,冉冉而上。当时所见,仅止于此。后来我们到底下了车了;于是我才头一回听到洪流的砰訇,同时觉得大地都在我脚下颤动。

崖岸陡峭,又因为有刚刚下过的雨和化了一半的冰,地上滑溜溜的,所以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是怎么下去的,不过我却一会儿就站在山根那儿,同两个英国军官(他们也正走过那儿,现在和我到了一块)攀登到一片嶙峋的乱石上了;那时澎渤大作,震耳欲聋,玉花飞溅,蒙目如眯,我全身濡湿衣,衣履具透。原来我们正站在美国瀑布的下面。我只能看见巨浸滔天,劈空而下,但是对于这片巨浸的形状和地位,却毫无概念,只渺渺茫茫,感到泉飞水立。浩瀚汪洋而已。

我们坐在小渡船上,从紧在这两个大瀑布前面那条汹涌奔腾的河里过的时候,我才开始感到是怎么回事;不过我却感到有些目眩心摇,因而领会不到这副光景有多博大一直到我来到平顶岩上看去的时候——哎呀天哪,那样一片飞立倒悬的晶莹碧波!——它的巍巍凛凛,浩瀚峻伟,才在我眼前整个呈现。

于是我感到,我站申地方和造物者多么近了,那时候,那幅雄伟的景象,一时之间所给我的印象——一瞬间的感觉,而又是永久的感觉——是一片和平之感:是心的宁静,是灵的恬适,是对于死者淡泊安详的回忆,是对于永久的安息和永久的幸福恢廓的展望,不掺杂一丁点暗淡之情,不掺杂一丁点恐怖之心。尼亚加拉一下就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一留下了一副美丽的形象,这副形象,一直永世不尽留在我的心头,永远不改变!永远不磨灭,一直到我的心房停止了搏动的时候。

我们在那个神工鬼斧、天魔帝力所创造出来的地方上待了十天,在那永久令人不忘的十天里,日常生活中的龃龉和烦恼,如何离我而去,越去越远啊!巨浸的砰訇对于我如何振聋发聩啊!绝迹于尘世之上而却出现于晶莹垂波之中的,是何等的面目啊!在变幻不常、横亘半空的灿烂虹霓四围上下,天使的泪如何玉圆珠明,异彩缤纭,纷飞乱洒,纵翻横出啊!在这种眼泪里,天心帝意、又如何透露而出啊!

我一起始,就跑到了加拿大那一边儿,在那十天里就一直在那儿没动。我从来没再过过河;因为我知道,河那边!也有人,而在这种地方,当然不能和不相干的闲杂人搀合。整天往来徘徊,从一切角度.来看这个垂瀑;站在马蹄铁大瀑布的边缘上,看着奔腾的水。在快到崖头的时候,力充劲足,然而却又好像在驰下崖头、投入深渊之前,先停顿一下似的:从河面上往上看巨涛下涌;攀上邻岭,从树杪间了望,看激湍盘旋面前,翻下万丈悬崖;站在下游三英里的巨石森岩下面,看着河水,没涌涡漩,砰甸应答,表面上看不出来它所以送样的原因,实在在河水深处,却受到巨瀑奔腾的骚扰;永远有尼亚加拉当前,看它受日光的蒸腾,受月华的逛逗,夕阳西下中一片红,暮色苍茫中一片灰;白天整天眼里看它,夜里枕上醒来耳里听它;这样的福就够我享的了。

我现在每到平静之时都要想:那片浩瀚汹涌的水,仍旧尽日横冲直滚,飞悬倒洒,砰笥溺渤,雷鸣山崩;那些虹霓仍旧在它下面一百英尺的空中弯重横跨。太阳照在它上面的时候,它仍旧像玉液金波,晶莹明彻。天色暗淡的时候,它仍旧像玉霰琼雪,纷纷飞洒;像轻屑细末,从白垩质的悬崖峭壁上阵阵剥落;像如絮如棉的浓烟,从山腹幽深处蒸腾喷涌。但是这个滔天的巨浸,在它要往下流去的时候,永远老像要先死去一番似的,从它那深不可测、以水为国的坟里,永远有浪花和迷雾的鬼魂,其大无物可与伦比,其强永远不受降伏,在宇宙还是一片混沌、黑暗还复掩渊面的时候,在匝地的巨浸——水——以前,另一个漫天的巨浸——光——还没经上帝吩咐而一下弥漫宇宙的时候,就在这儿森然庄严地呈异显灵。

■ 作品赏析

本文节选自《旅美札记》,是作家参观著名的尼亚加拉夫瀑布的部分,也是全书最精彩的篇章之一。狄更斯为了饱览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奇景美色,在那儿盘桓了十天之久,对它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作者对大瀑布的描写,采用了由远即近、由概貌至细部、由仰视至俯瞰等多角度的表现手法,声貌并举,情景交融。

气象万千、变幻多端。作者对世界第一大瀑布生动传神的描绘!使读者仿佛同他一起身临其境大饱眼福。作品中对奔腾的巨流快到崖头时停顿了的一瞬间的描写,给人印象尤深,似乎连浩荡的奔流在投入黑暗的深渊之前也有所犹豫,可以想见其跌落的悬崖之深。

冬日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