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擦去心灵的尘土
1603800000014

第14章 怎样合理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和习惯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调整。比如有办事拖拉这个坏习惯的人为数不少,他们总认为这个毛病很难改,也无伤大局。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办事拖拖拉拉能使一个人的抱负落空,事业无成。更何况拖延并非解脱。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对已完成的事情很容易忘却,而对未完成的事却保持着记忆。那些未完成的事会始终压在人的心上,无形中增加了心理负担。因此我们应按照心理学家提出的方法对诸如此类的不良习惯加以矫正。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有一种将已着手进行的事做完的内在倾向。但这种倾向会因人而异,而且差异很大。有些人具有一种万事做到底的自我强迫感,属于强迫完成型;而另一种人做事常常半途而废,属于习惯非完成型。假如正在写封信,突然圆珠笔没油了,强迫完成型的人,会随便抓一支什么笔将信一气呵成;而习惯非完成型的则会以找不到同颜色的圆珠笔为借口,把信甩在一边。

心理学家认为最理想的应是一种适中状态。

强迫完成型的人不需要别人催促去完成工作,他们会自觉地做完所有的事情。但这类人办事过于认真,往往眼界狭窄而享受不到多样化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可能是单调、紧迫而枯燥的;往往在固执的努力中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

帮助这类人摆脱这种状态,需要清除他们头脑中驱使他们这样做的意识:对自己胜任工作和完成任务的能力的怀疑。当这类人对某种业余爱好过于沉溺以致成癖时,过分的完成倾向还会干扰正常的业余活动。这时就需要引入价值尺度,正确判断事情是否值得全力以赴。正如并不是每部电影都值得看到底一样,享受丰富美好的人生远比完成那些微不足道的琐事重要。

非完成型的人会因一点小困难,随意地放弃手头的工作而转向其他事。在这类人的家中,可以发现到处乱扔着一些半成品,而主人对于是否完成它们又是三心二意。这类人往往难于忍受痛苦,总抱有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不愿为了将来的利益而在眼下吃苦,所以因过度不耐烦而丢弃了他们的“完成倾向”。

他们做事总是拖拖拉拉。

对这种行为方式调整的最好办法是将时间管理的方法与心理学的方法结合起来:

进行规划,把所有要做的事情都写下来,并按它们的重要性依次排队,还要估算一下它们各需多少时间,为每件事规定一个完成的期限,然后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处理它们,每做完一件事,就高兴地在纸上划掉一项。还可以通过把完成期限公开来加强自己的完成倾向,因为公开的拖延要比私下里拖延难堪得多。这个办法看起来最简单不过,但是这样的结果,所节省的时间和精力却是惊人的。

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意志,可以强迫自己做完一些不太难做的事,来逐渐加强自己的“完成倾向”。

不要为追求十全十美而裹足不前。有些人想采取行动,望而又却步,是因为害怕自己干得不那么完美无缺。他们老在心里嘀咕着一件事,却老也不能把它实施。心理学家是怎样帮他们克服这种心理的呢?有一位妇女对一位心理学家说,她一直想给一位丈夫刚刚去世的朋友写封信。可是自己不知道该怎样写吊唁信,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心理学家问她:“你指的是什么心情?”她说:“我十分难过。我一直在想念她、爱她并为她祈祷。”心理学家把她说的这些话草草地抄写在纸上递给她说:“这就是你要说的一切。你的朋友并不想要一份作文,她需要的只是几句发自内心的话”。心理学家的方法既聪明又简单,它能使人摆脱无必要的顾虑,把要做的事情立即着手做完。

有办事拖拉习惯的人,只要认清了它的危害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矫正,是完全可以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