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
1604900000030

第30章 十字军东征(1)

闻知这个消息,它们跳起,张开不能尽数的翅膀,邪恶笼罩埃及。当阿兰之子在海岸上挥舞魔杖,蝗虫便如黑云般聚集,虽东风劲吹,仍飞到了渎神的法老的国家,像黑夜降临在整个尼罗河流域,它们数量巨大,不可尽数。透过昏暗,一瞬间。只见万千旗帜冲上云霄,夺目的光彩舞动空中。在一望无际的利箭丛林之中,还有林立之长矛、云集之头盔、密排之盾牌。

——《失乐园》弥尔顿(Milton)弥尔顿(1608—1674年)英国诗人,政论家。他的神话史诗作品《失乐园》以磅礴的气势揭露了人的原罪与堕落。——译者注

疯狂的朝圣者

每个时代都有其羞于示人的蠢事,如某项计划,某个工程,或是其全身心投入其间的离奇幻想。人们陷入其中或是因为爱财,或是因为激动,抑或只是爱模仿的本性,其中最为愚蠢的要算每个时代都有的某种疯狂情绪,政治方面的、宗教方面的,或者涵盖多方面的。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十字军东征,它们共同使这次战争成为历史上引发最广泛热情的、非比寻常的一次。

历史用庄重的语气在书本中向我们诉说,那些十字军中的骑士们,只不过是些无知的野蛮人。他们的行为仅仅源于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固执的冲动,并且这支军队在他们所经之地写成了一部血泪史。但历史不同的是,吟游诗人的罗曼史却用充满热情的笔触对十字军骑士的虔诚之心和英雄气概大加描绘,用华美的词句形容他们的优良品质和崇高行为,歌颂他们为自己赢得的名垂青史的光荣和为基督教做出的卓越贡献。

在接下来的篇幅里我们将对历史和罗曼史里所记述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探究,以找出那种激励了如此多的背景各异的人拿起武器为十字架而战斗的精神。我们将以历史事实为主要依据,同时借助当年的诗歌和罗曼史,以便准确把握当年人们的心理、动机和看法。

我们有必要追溯到圣战发起之前的年份,对8、9、10世纪的朝圣者做一下了解,以清楚地知道隐士彼得发起这场圣战时欧洲公众的真实想法和他们讲述的曾经历过的危险和亲眼目睹的奇观。

除了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到圣地朝圣的还有心中充满奇妙幻想的基督徒。他们对能亲身到达他们思想中最有趣的地方,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他们都涌向耶路撒冷,且不管内心是否虔诚。虔诚者朝圣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看一看这一片他们的主生活和受难过的神圣之地,或是为了洗去他们全身的罪孽,他们认为无论这罪孽有多么深重都可以洗去。这种看法为大家所接受。但在朝圣者中间也有人数众多的不虔诚者,他们只是因为闲来无事到处游历罢了。他们到巴勒斯坦朝圣就像现代人去意大利或瑞士一样,纯粹是为了追逐时尚,以便自己可以在以后的人生中大肆吹嘘自己的所见所闻,满足那么一点虚荣心。但总的来说,朝圣者中还是以虔诚的信徒居多,并且与日俱增,后来人数太多了所以人们把它称做“主的军队”。他们用热情战胜了一路上的困难和危险,在所有的那些曾被福音传教士提到过的地方逗留欣赏,心中充满了神圣的喜悦。他们觉得,能够喝到约旦河清澈的河水,哪怕只是一小口也满足了,能站在当年约翰为基督施洗的溪水中受洗礼则更是一种巨大无比,不能言喻的幸福。怀着敬畏和喜悦的心情,他们终日游走在圣殿的四周,攀登庄严的加尔瓦略山,或者伫立在令人敬畏的凯尔瓦里——那个基督为世人的罪恶而流下鲜血的受难之地。对这些朝圣者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难得的珍宝,他们怀着迫切的渴望寻找所有的遗迹。于是,他们将从约旦汲取的一壶壶河水,从受难山上得来的一篮篮泥土,虔诚地运回欧洲,然后以惊人的高价卖给教堂和修道院。当然还有许多让人不能相信的遗物,像耶稣受难的十字架上的木片、圣母玛丽亚的眼泪以及她长袍的折边、耶稣使徒们的脚趾甲和头发,甚至保罗当年建起的帐篷。奸商在巴勒斯坦公开展览出售所有这些东西,购买者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和心血才把它们带回欧洲。但事实上,市场上出售的当年那个十字架上的木片加起来比一百棵橡树所能提供的木头还要多。而圣母的泪水,如果全部收集起来,也可以装满一个水池。

在过去两百年内,朝圣者们在巴勒斯坦没有遇到过一点麻烦。睿智的国王哈仑·阿尔·理奇德和他的几位继承人都支持人们朝圣的行为,徒步前来的人也得到了最高的礼遇,因为他们的到来会让叙利亚的财富不断增加。而现在的哈里发哈里发是伊斯兰教职称谓,原意为“代理人”或“继位者”。——译者注们虽然在其他方面可能与前者没有什么不同,但他们对于财富的渴求更加强烈了,为钱财而朝思暮想,并且为了达到目的使用了各种手段。他们的贪婪程度甚至超过了以往的阿拔斯王朝。他们向每个进入圣城的人收取税款,金额为一个金币。这对那些历尽艰辛,依靠乞讨才来到这里的穷人来说简直是难如登天,尽管他们内心怀着那样崇高的愿望。于是,抗议之声不绝于耳,但这并没有影响税款的征收。那些穷困的朝圣者只能望城兴叹,直到某个坐着马车的富裕的信徒替他们交了钱,他们才被允许进城。诺曼底的罗伯特——征服者威廉的父亲,就如其他身份显赫的绅士一样前来圣城朝拜。在到达城门时,他看到了成百的朝圣者都用眼神乞求他为他们付入城税。他当然答应了这种请求。

从这个角度来说,巴勒斯坦的穆斯林统治者将朝圣者看做他们财富的源泉,他们继续向越来越多的朝圣者征收入城税。在10世纪末和11世纪之初,一个奇异的说法在人群中流行: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按照启示录上的指引,千年的俗世生活已经到了尽头,耶稣基督将在耶路撒冷出现,裁判天下苍生的是非罪过。于是,整个基督教世界都陷入了混乱之中,恐怖抓住了那些软弱的、轻信的和罪恶的人的心,而这些人的总数占据了当时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他们离开家乡,举家向耶路撒冷前进,他们想要通过艰苦的朝圣来减轻自己的罪恶,并在圣城迎接主的降临。人们看到了一颗颗的星星从天上坠落,地震摧毁了城市,强烈的飓风卷走了森林,所有这一切自然现象都增添了恐怖气氛。特别是在夜空中划过的流星,人们都把它看做即将到来的最后审判日的预兆。每一次流星落下,都会加剧某个地区人们的恐慌,并驱赶着成百上千的人加入朝圣的队伍。这些人携带着各种物品,边走边祈祷,以减轻他们的罪恶。一群群的男女老少向圣城跋涉。

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想见证在某一天上帝之门轰然打开,神的儿子在万丈光芒中降临人间。这样的一个神奇的幻想,使朝圣的人越来越多,路途也更为艰难。于是,从欧洲西部到君士坦丁堡的大道上,遍布成群的乞讨者,这使得那些在往日里最慷慨的施舍者如果不是十分节俭的话,往往也会饥肠辘辘地回到家中。那些信徒们只有靠自己想办法生存下去。成百上千的人只能靠路旁成熟的浆果来维持生存,而在从前,他们大都会到修道院里享受面包和美味佳肴。

但是,还有更大的困难摆在人们面前。这一点是在他们进入圣城后才发现的,耶路撒冷被一个苛刻的民族控制着。塞琉克剽悍的土耳其人继承了巴格达的哈里发之职,他们非常鄙夷和反感朝圣者。这些处在11世纪的土耳其人比10世纪的撒拉逊广义上指中世纪所有的阿拉伯人,原意指从今天的叙利亚到沙特阿拉伯之间的沙漠牧民。——译者注人更加凶残和肆无忌惮。他们十分厌烦日益增多的、满山遍野的朝圣者,尤其是当发现朝圣者竟无去意时,更加剧了他们的这一想法。朝圣者一直都在等待着最后审判日的来临。而土耳其人却担心他们会被这些不断到达的人们赶出城去,于是,他们在通往圣城的路上设下重重关卡。他们为朝圣者准备了各种迫害,如抢劫、殴打、圣城门外待上数月、强迫缴纳一块金币的入城税等。

当人们对于最后审判日的恐慌不再那么强烈时,朝圣者中有一些人壮着胆子回到了欧洲,他们在耶路撒冷所遭受的欺凌使他们充满了愤怒,每到一地,他们都对满怀怜悯之心的听众历数那些人对基督徒的罪行。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些细致的叙述引发了又一轮的朝圣狂热。在另外的人看来,苦难可以增加他们的荣耀,艰险的路途则可以更好地救赎他们犯下的沉重的罪孽。因此,又有一群群的人从各城镇乡村出发,他们希望到达圣地一睹天堂的风采。这种情况在整个11世纪一直持续着。

圣战的始作俑者彼得

一辆可怕的马车已准备就绪,现在需要的只是一个用双手燃起火炬的人。最终,那个人出现了。隐士彼得如同所有曾经达到过如此伟大目标的人一样,正好符合了那个时代的需要,既不落后,也不超前,但却有着足够锐利的目光在别人发现之前找到了这个世纪的秘密。充满热情、有骑士风度、偏执、顽固,如果不说他已经疯掉的话,也差不多是狂热到了极点。这些品质,都使他具备了成为那个时代的典型人物的各种条件。真正的热情会使人在做事时变得不屈不挠且能言善辩。在这个不同寻常的牧师身上,这两种品质达到了和谐统一。他曾当过兵,现在是法国北部阿缅城的一个修士。人们把彼得描绘成一个容貌丑陋,身材矮小的人,但他的眼睛里却总是透着一种超乎寻常的明亮和智慧。受到当时狂热情绪的影响,他到了耶路撒冷,为那些满怀虔诚的信徒遭受到的重重压迫感到义愤填膺,热血沸腾,他决定返回。他返回之后,讲述了那个震颤了整个世界的关于世人邪恶的感人故事。

我们首先要大致了解当时欧洲人的整个心理状态,这样有利于我们了解他的布道为什么会产生惊人的后果,也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为什么会成功。首先要注意的是,当时的教士阶层对社会发展有着最显著的影响,人们通常会关注他们的看法。宗教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是唯一能够让大批的如野兽般野蛮的信徒驯服的力量。教会就是全部。并且它驱使教众们明白,除了在宗教事务上教众处于奴隶般的从属地位之外,他们有权反抗其他一切压迫。各级教士中汇集了所有真正虔诚、有学识和智慧的人,同时他们手中也很自然地握有一大部分权力。这是受智慧激励的结果。

当时的人民大众对王公贵族的重要事务一无所知,只知道自己所受到的苦难。国王为了贵族的利益而统治人民,更准确地说,国王统治着贵族。贵族们存在的唯一作用就是将他们的专制铁蹄践踏在微乎其微的民主的脖颈上,为了维护国王的权力而冒一切风险。而贵族们只有一个朋友,那就是教会。尽管教会一直向大众输送包括自己在内的各种迷信思想,但是它还是给了人们些许的安慰:在天堂里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当封建统治者宣布,今世他们没有任何权利时,教士们却告诉他们在来世他们会拥有一切。于是他们的脑中,根本就没有政治观点的位置,完全是这样的宗教观点。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教会为了其他目的而发出号召倡导十字军东征时,人们就狂热地投身其中。巴勒斯坦这个名词已经深深植根于所有人的脑海里。连续两个世纪的朝圣以及朝圣过程中的故事,激起了每个人的幻想。当他们的朋友、向导、老师们受自己的偏见和思想状况的影响开始祈祷发起一场战争时,人们的热情达到了极度狂热的状态。

在人们的热情被宗教燃起后,另一个因素也使贵族们心甘情愿投入这场战争。这就是他们生性凶残暴虐,无法无天。在平日里,他们无恶不作,但只有一点可以称得上是好品质:勇敢。弱肉强食是他们唯一的信仰。在这一点和他们过度的暴虐共同作用下驱使他们前往圣地。而他们中大部分都犯有严重的罪过,因此必须到圣地去赎救。他们目空一切,在他们看来,唯一的法律就是自己的冲动。在世俗社会中他们的权利可以与宗教对抗,但是,当听到教士们关于来世的警告时,他们害怕了,而打仗只是他们的本分和消遣。教士们告诉他们,如果他们从事他们本分的话,他们的一切罪恶都可得到赦免,而且这对他们来说是再容易不过的,就这样他们开始热衷于东征的事情。像绝大多数的人们一样加入了热忱地为上帝服务的行列,但教众们却纯粹是出于宗教的动机。

宗教的狂热和贵族的好战情绪把所有人推向了战争,对此,欧洲的国王、王公们也是各怀鬼胎。他们乐于见到这么多到处惹事,经常聚集闹事,嗜血成性的人离国东征,这对统治秩序的稳定大有好处,而且这种好处会越来越明显,因为那些态度傲慢的贵族们早就不甘心居于国王为他们划定的小小封邑之中。这样看来,每一个动机都推动着东征的实现,社会中的各个阶层都被煽动起来,参与或鼓动这场战争。国王和教会出于政治的考量,贵族们则怀着对领土的渴望,大众则是为了发泄长达两个世纪的狂热和宗教热忱……这一切都被他们的唯一引导者尽收眼中。

在巴勒斯坦时,隐士彼得就想到了这个不同寻常的主意:号召基督教世界的力量,来拯救处于穆斯林奴役下的东方基督徒,从那些野蛮的异教徒手中把耶稣的圣墓夺回来。这个想法始终在他的心间出现。每到深夜,他都为此难以成眠。一次梦境给他带来的印象使他更加坚定了这一想法:救世主出现在他眼前,并向他保证如果他从事这场战争时,会恩赐给他帮助和护佑。如果说他的信念在此之前还有过犹豫的话,那么这一次梦境真的使他从此坚信了这个想法,不再退缩。

彼得在耶路撒冷完成了自己的修行之后,就向希腊教会的主教赛弥翁提出了见面的请求,后者当时也在那里。尽管彼得认为赛弥翁是个异教徒,但毕竟他还是个基督徒,并且赛弥翁也敏锐地发现了土耳其人对基督的追随者所作的种种恶行。于是他接见了彼得并接受他的请求给教皇——基督教世界最有影响的人物写了信,诉说信徒们的痛苦,号召他们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的兄弟姐妹。彼得在迅速地与这位主教亲切地告别后,匆匆赶往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