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引发学生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
1610700000069

第69章 联想造就成功

1975年8月的一天,炙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

四川省汶川县白岩村的农民青年姚岩松,正坐在一棵树下乘凉。这时他意外地看到脚旁有一只“屎壳郎”,正推着一团很大的泥球缓缓地向前爬行。

这一十分平常的现象引起了姚岩松的兴趣,屎壳郎在前面爬,他蹲在地上跟着看,瞪大两只眼睛观察了半天,似乎悟到了什么,又似乎越来越满头雾水。

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在山坡上又找到一只“屎壳郎”。为了进一步观察,他用一根白线拴了一小块泥团,套在“屎壳郎”身上,让它拉着走。

奇怪的是,这块小泥团比昨天的轻得多,可是“屎壳郎”怎么也拉不动。姚岩松又找了几只“屎壳郎”来做同样的试验,结果都一样。

这时,姚岩松如梦初醒,原来拉比推费劲,能够推得动的东西不一定能拉动。

他曾开过几年拖拉机,因为不能行驶在自己家乡又狭又小又高又陡的山地上深感遗憾。这时他脑中忽然闪现出一个想法:能不能学一学“屎壳郎”推泥团,将拖拉机的犁放在耕作机的前面呢?

根据这一联想,他把从山上采摘来的茅花秆一节一节地切断后,分别制成“把手”、“机身”、“犁圈”等,经过几天辛勤忙碌,终于制作出一台用茅花秆和铁丝做成的耕作机模型。3个月后,姚岩松耗资千元制作的耕作机开进了地里,但它如一头暴躁的小牛,不听使唤。姚岩松为此寝食不安。一天,在岷江河畔他被一台推土机吸引住,他看出推土机主要是靠履带才具有特定性强、着地爬动力好的特点。他又联想到,耕作机安上履带不就可以解决同样的问题了吗?

又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工作,姚岩松终于制成了第一台“履带式耕作机”,但还是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又经过数百次的改进、实验,直到1992年2月,才成功地推出第十台“屎壳郎耕作机”,它以推动力代替牵引力,突破了耕作机传统的制造方式,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在国内属于首创。

姚岩松发明的“屎壳郎耕作机”,体积小,重量轻(64公斤),一个人就可以背上山;它还可以在石梯上行进,能爬45度的坡,两个小时耕的地就相当于一头牛一天的工作量,而它的价格只相当于一头牛。由于它具有如此众多的优点,要求联合生产的厂家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