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英汉语言对比
一、英汉词汇对比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承载文化的功能最强。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语言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因此词汇层面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也最为突出,涉及的面最为广泛。词汇又是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要素,通过对词汇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及其社会背景,因为一个民族的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一)英汉词义对比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把最广义的意义划分为7种不同的类型:指称意义(即概念意义)(denotative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风格意义(stylistic meaning),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联想意义(reflective meaning)、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和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除了主题意义外,其他6种意义都与词义密切相关。显然,词典告诉我们的主要是词的概念意义,如“土地”、“蝙蝠”和“电脑”等在英语只能够分别为“earth”、“bat”和“computer”,而它们的其他意义则不大可能作全面地反映。严格说来,除了科技词汇外,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其余词汇差别多于相同,相异多于相似,几乎没有两个看似对应的词语在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上完全对等。
1.英汉词义的对应程度不同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背后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它们的词汇系统之间很少出现词义一一对应的现象,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1)完全对应:指英语的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在汉语里可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语来表达,两者的意义在任何上下文都完全相等。这种完全对应的现象,只限于一些通用的科技术语、少数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如:economics——经济学,computer——计算机,bike——自行车,tea——茶,北京——Beijing,摩托车——motorcycle,手——hand,非典——SARS,等。
(2)部分对应:指译语词与源语词在意义上部分或大部分对应。如:Cross Red——红十字会,a healthcare professional——医务人员,blood pressure pills——降压药,panax ginseng——人参,等。
(3)由于地域、生活习俗、社会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造成了英汉词语指称意义完全不对应的现象。具体地讲,有部分英语词汇所指意义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汇,反之亦然。这是外语学习者最感困难和费神的情况。其难处在于,这类词汇常常是承载某一民族极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或具有特殊的背景。如英语中的teenager, boomering body,汉语中的十二生肖、天干地支等。
对于英语成语、俗语和惯用语不要望文生义;汉语成语、俗语和惯用语英译时要注意不要出现文化错位,即将有浓郁文化特色的词硬搬到英语里去。
2.词汇的语义范围不同
即便英汉语两种语言中都有的概念,其语义范围也不尽相同。同一个词,由于语境的不同,其词义可千差万别。比如“打牌”、“打柴”、“打的”、“打篮球”、“打喷嚏”、“打字”、“打酱油”、“打仗”、“打工”等等。这些词语中的“打”无法用英语对应词“hit”或“beat”来表达,显然是因为“打”要比“hit”或“beat”的语义范围宽广。又如英语中的kill一词和汉语中的“杀”就相去甚远。英语中的“kill”的语义范围要比汉语中的“杀”宽泛得多,不但可以表示“杀”,还可以表示很多其他意义。而汉语中的“杀”主要表示“杀人”、“杀虫”、“杀菌”等意义,其他用法相对少些。所以,在翻译实践中,切不可一律以“kill”译“杀”,否则会闹出笑话。
3.词汇的内涵意义不同
我们知道,许多词除了它们的概念意义外,还有内涵意义,即它们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某种联想。如“春天”一词给人以“生机盎然”、“生机勃勃”的联想;而“男子汉”一词则具有“刚强”和“勇气”的内涵。英汉语中存在大量概念意义相同但由于各种原因内涵意义相异的词语。这些词语实际上是英汉民族对人与事物的不同态度或价值观在语言中的反映。“old”和“young”在概念意义上与“老”和“年轻”部分对应,但在内涵意义上有更大的差别。在中国文化中“年轻”常与“无经验”、“无持久性”相联系。例如,我们经常听到中国人用“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来评论年轻人。而“老”则常和“成熟”、“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相联系。而在英语国家文化中“old”常和“传统”、“守旧”、“老迈无用”相联系,“young”则常和“灵活”、“精力充沛”、“富有创造力”相联系。可以说英语国家文化是排斥老年人的文化,因此英美人对年龄很敏感,陌生人之间不询问年龄。又如,“菊花”在中国文化中往往意味着高洁淡雅,但在有些西方文化中却具有“死亡”的内涵意义。另外英语中的许多词,具有汉语译文中所没有的文化内涵。如汉语中的“荷花”一词在中国人的头脑里就可能产生“出污泥而不染”的联想,而英语中的lotus flower就没有这种内涵意义;再如在古代中国社会中,“黄”字常与天子联系在一起,而在英语中yellow一词就没有这种文化意义。
4.词汇的风格意义不同
风格意义,与语言实用的社会环境有关,牵涉到不同的语体(如方言)、文体(如诗歌、小说、演讲、报告等)、交际方式(如书面语或口头语等)和作者或说话的个人风格以及不同层次的用语(如正式的与非正式的用语)等非常复杂的因素。如“domicile”,“residence”,“abode”和“home”的概念意义都是“家”、“住所”,但使用的场合却不相同。“domicile”是法律用语,用在法律文件中;“residence”是正式用语,用于书面的通知、说明、文告等;“abode”是文学用语,主要用在诗歌中。而“home”则是一般性的词汇,用于人们日常的口头或书面交际中。
5.词汇的联想意义不同
语言词汇的联想意义,指的是词汇在不同上下文,或不同语篇中,或为不同身份的说话者使用时所表现出的特殊信息、价值或情感态度等。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确定某一词汇的联想意义要比确定指称意义更为困难;其理由是,词汇的联想意义主要衍生于各类语境中,常常是微妙而又难于捉摸的;常表现出主观性、无规律且无系统性;而任何词典也不可能囊括词汇可能产生的联想意义。受语言乃至文化异质特征的影响,部分英汉词汇的联想意义便可能出现空缺的情况,即词汇的联想意义无法找到对应,无论是相像还是相悖均无对应。英汉词汇联想意义空缺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种:联想意义空缺和联想意义不对应。
(1)联想意义空缺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某系词汇的指称意义是对应的,然而其联想意义却无对应,即联想意义空缺。
(2)联想意义不对应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概念意义相同的对应合成词。但这些对应合成词的构成方式可能不同,它们的构成成分的意义可能并不对应。因此,这些对应合成词的联想意义也就可能不同。这反映出英汉民族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或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事物。如“business card”对应“名片”。这是一种上面印有个人姓名、职位、电话号码、通信地址等的卡片,主要用于商务交往。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重名分的特征,其着眼点就会放在这种卡片上的内容;而英语民族的着眼点在于这种卡片的用途,因为他们认为有用。
6.词汇的情感意义不同
情感意义指语言使用者表露于语言中的感情与态度。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每种语言都有一部分词汇具有一定的情感意义。如英语中的propaganda译成汉语为“宣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英语中,propaganda一词往往和当年纳粹的反动宣传联系在一起,所以是贬义的,而汉语中的“宣传”一词却是中性的,有时还有褒义,如“宣传队”、“宣传画”、“宣传党的政策”等。再如,“politician”和“statesman”的概念意义都指“从政的人”,但前者是个贬义词,而后者是褒义词,其情感意义不同。如:“Politician is concerned with successful elections. Whereas the statesman is interested in the future of his people.”(政客关心的是竞选的成功,而政治家则关注人们的未来。)英语原文通过运用这两个词,清楚地表明了说话人对这两类“从政的人”的情感态度。
7.词汇的搭配意义不同
搭配指词汇在同一语境中共现。搭配意义由一个词从经常与它连用的词语引起的联想构成。不同的词,有着不同的搭配范围,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搭配,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被赋予不同的意义。英语中的pretty和handsome两个词有着不同的搭配范围。我们可以说“pretty girl”、“pretty woman”、“pretty flower”、“pretty colour”,但是却不能用handsome来形容这些名词,相应地我们可以说,“handsome boy”、“handsome man”、“handsome car”、“handsome overcoat”等。从与它们搭配的词来看,两者的意义是不同的。pretty隐含着一种女性的柔美或清秀之美,而handsome却强调一种近乎阳刚的美。当然,如果我们用pretty修饰car时,那么它的意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都是我们在翻译实践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二)英汉词序对比
英汉词序基本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种情况:
1.英汉语词序完全一致
例如下面一组词就是完全对应的: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技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收支
hanger and cold 饥寒
good and evil 善恶
ups and downs 兴衰
2.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较固定
从下面一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
儿女 son and daughter / daughter and son
夫妻 handsband and wife / wife and handsband
老少 old and young / young and old
日夜 day and night / night and day
3.英汉次序完全相反
(1)约定俗成的固定搭配,如:
田径——track and field
华北——North China
水陆——land and water
前后——back and forth
迟早——sooner or later
(2)在称呼方面,英汉两种语言词序具有不同之处,如“里德先生”用英语说是Mr Read,“布什总统”是President Bush。
(3)在介绍时间、地点时,汉语通常是由大到小,而英语则完全相反。如2011年6月28日:28th, June, 2011或June 28th, 2011;山东省济南市明辉路28号:28 Minghui Road,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三)英汉词法的差异
1.英语中名词有单复数之分,而汉语中名词则无。例如:
ladies and gentlemen——女士们和先生们
five apples ——五个苹果
另外在英译汉时,要注意有些名词的单、复数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
coustom ——习惯
coustoms ——习惯,关税
damage ——损害
damages ——损害赔偿金
force ——力量
forces ——军队
2.英语的词汇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基本没有形态变化
英语词汇往往可以通过加前缀或后缀的方法构成不同的词类,但其根本意义不变。如:
He is writing an article. 他正在写文章。
He wrote an article yesterday. 他昨天写了文章。
He has written an article. 他已经写了文章。
英文用“write”的不同形式来表示“正在写”、“写了”、“已经写了”等含义。汉语“写”本身没有形态变化或时间观念,只能借助助词、副词、上下文来表示时间观念。再如:
到达:arrive(动词), arriving(现在分词或动名词), to arrive(不定式), arrival(名词)
跳舞/舞蹈:dance(动词或名词), dancing(现在分词或动名词), to dance(不定式)
仔细:careful(形容词), carefully(副词), carefulness(名词)
3.英语中无量词,而汉语中多用量词来表示。如:
a piece of wood——一块木头
a piece of paper——一张纸
a piece of music——一支歌曲
a piece of news——一条新闻
4.英语中有冠词,而汉语中则无此现象。
一般情况下英语的单数名词前要加上不定冠词a 或an,特指时需加定冠词the。如:a book, an apple, the two people等等。
5.英汉语在代词和介词的使用上也存在差异:英语代词和介词的使用频率要大大高于汉语。英译汉时常用其他词性的词来表达。例如:
by train ——乘火车
in the rain ——淋雨
through the ages ——古往今来
without a handle ——缺一个把手
二、英汉句子对比
(一)语序倒置现象
汉语句子中常常将宾语提前;英语句子倒装现象比汉语多。如疑问句、感叹句、否定句、假设虚拟句和强调句,都有一定的语序倒置现象。英汉互译时,需要根据各自的语言习惯进行调整。
(二)定语和状语的位置
定语的位置:汉语句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是在中心词之前,英语句子中定语的位置比汉语句子中的要灵活:单词作定语时,除少数情况外,一般放在中心词之前,较长的定语,如词组、介词短语、从句作定语,则一般放在中心词之后。
状语的位置:汉语句中状语一般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时为了强调,也放在主语之前,总的来讲,位置比较固定;英语句中状语可前可后,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位置比较灵活。
(三)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所谓汉语重意合是指句子间注重意思的连贯,结构较松弛,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往往由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或独立的单句构成,其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有的语言学家称之为“流水句法”。而英语重形合指的是其不可或缺的种种连接词,语言学家将其称为“竹节句法”。
(四)英语重时态,汉语轻时态
从语法范畴分析,英语动词的时态是非常丰富的,有十六种时态,即(1)一般现在时;(2)一般过去时;(3)一般将来时;(4)一般过去时;(5)现在进行时;(6)过去进行时;(7)将来进行时;(8)过去将来进行时;(9)现在完成时;(10)过去完成时;(11)将来完成时;(12)过去将来完成时;(13)现在完成进行时;(14)过去完成进行时;(15)将来完成进行时;(16)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
(五)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与汉语相比,英语句式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要广泛得多。英语中绝大多数及物动词和相当于及物动词的短语都有被动式。由于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强调“悟性”,重视“事在人为”和个人感受。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多采用主动语态、人称表达法、无主句、主语省略句及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所以,在英译汉时,英语许多被动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译为主动式,有时为了通顺必须译为主动式;汉译英时,汉语有许多隐蔽的被动句,译成英语都应设法变成被动式。
(六)英语主语显著,汉语主题显著
Li和Thompson(1976)提出主语——主题类型学,认为英语是主语显性语言,即在该语言里主语和谓语这俩哥哥语法成分是句子的基本结构,句子中通常都要有主语——谓语结构;汉语是主题显性语言,即指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信息单位话题和评述的语言。一般来说英语句子结构较完整,一个句子通常要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而在汉语句子中“主谓”句或“主动宾”句并非其常态,无主句较多。这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话题部分和表述部分不可能完全对应,在汉译英时,应考虑到这一差异,处理好英汉句子话题的转换,注意将汉语的无主句译成英语的有主句。
(七)英语为静态语言,汉语系动态语言
一般来说,英语与汉语的一个显著差异在于:英语呈静态,汉语呈动态。也就是说,英语有一种少用(谓语)动词,或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而汉语则有一种多用动词的固定习惯,常常根据句意的需要,大量采用动词连用的形式。
第二节 英汉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的定义
人们对文化(culture)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定义。
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于1871年在其所著《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美国第四版《韦伯斯特新世界大学词典》对“文化(culture)”一词给出的英文解释是:
(1)cultivation of the soil.
(2)production, development, or improvement of a particular plant, animal, commodity, etc.
(3)①the growth of bacteria, microorganisms, or other plant and animal cells in a specially prepared nourishing fluid or solid. ②a colony of microorganisms or cells thus grown.
(4)①development, improvement or refinement of the intellect, emotions, interests, manners and taste. ②the result of this; refined ways of thinking, talking and acting.
(5)development or improvement of physical qualities by special training or care.
(6)①the ideas, customs, skills, arts, etc. of a people or group, that are transferred, communicated, or passed along, as in or to succeeding generations. ②such ideas, customs, etc. of a particular people or group in a particular period; civilization ③the particular people or group having such ideas, customs, etc.
《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版)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金惠康在《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一书中所给出的定义是:“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主要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或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准则等行为方式所构成的复合体。”
最有创见的当属张岱年所下的定义:“文化总是既作为人类在人本身的自然及外部自然的基础上、在社会活动中创造并保存的内容之总和而存在,又总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创造活动而演化。”这个定义既重视文化的历史积淀或既往成果,又强调文化的演化和创造,注重研究和把握其活的灵魂和律动的脉搏。
综合上述关于“文化”的中英文释义,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包罗万象,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语言等都属于文化现象。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规范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一般认为,“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语用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从广义方面理解,“文化”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即指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过在通常情况下,提到“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狭义方面,即文化的精神形态方面。
(二)文化的特征
1.文化的传承性特征
文化是一个群体所共享的信息集合,无论是知识文化还是交际文化,无论是物化形态的文化还是精神形态的文化,它们都是某一民族思想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对后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文化价值。换而言之,文化是前辈希望后辈能全盘继承、并得到后人或下一代的高度认可因而愿意加以传承、保存和践行的十分有益的思想、原则和传统。人们获得这些信息的方式不是通过遗传基因,而是通过后天习得或学习。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满足某种需要创造出来的,为人群所共享,并通过群体传播和继承,正因为文化可传承所以可积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文化知识,学习对象可能是父母、其他家庭成员或任何人,获得文化知识的方式可以是正式的途径,如接受学校教育,也可以是非正式的途径,如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经验、阅读等。
2.文化的符号性特征
任何文化都表现为一种象征符号的系统,也表现为人在创造和使用这些符号过程中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代表性的特征,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明和运用符号的过程。语言、文字、图形、宗教仪式等都是通过符号来表示和表达,人们运用具体的符号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符号是任意的,从形态到意义在不同文化中差别很大。语言是文化的构成因素之一,语言的符号性特征最为明显。如汉语中“猫”,在英语中是“cat”,法语中是“chat”,日语中是“Neiko”,德语中是“Katze”,俄语中是“Koska”等等。
3.文化的动态性特征
文化的稳定性也是相对的,并不能保证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恒久不变。一方面,既然文化是一种为了满足人类生存需要而采取的手段,那么当生存条件有了变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必然要发生变化,这是文化可变性的内在原因。在人类文化史中,重大的发明(如文字、造纸术、印刷术、蒸汽机、电器、电子计算机)、重大的发现(如地理新大陆、天体运行规律、能量守恒定律)都曾给文化的变迁以巨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从一种文化的外部而言,文化传播、文化碰撞可能造成这种文化内部要素和结构的“量”的变化,而这种“量”的变化的不断积累也可能促使这种文化发生“质”的变化,导致进化、退化、没落、重组或转移等结果。全球化进程加快,为了便于交际人们需要统一的规则,如法律等,各民族文化在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当中改变了原有的文化模式。例如: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影响了很多语言的话语结构。汉语中,尤其在高校,人们打招呼不再使用“吃了吗?”“上哪儿?”等表达,而是说“嗨!”“哈啰”。
4.文化的系统性特征
文化的内涵博大而精深,由各种各样的要素所组成,并作为各个要素相互融合的整体发挥着作用;而这些要素相互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彼此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如霍尔(Hall)所说:“文化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连结的——触动其中一处,其他各处就都会受到影响。”例如,当年美国的人权运动引起全社会的巨大反响,导致住房模式、种族或性别歧视行为、教育机遇、法律制度、职业机遇甚至互动模式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各种变动或变化,最终改变了美国人的处事态度、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
5.文化的强制性特征
人类学和社会学家们认为,文化强制有两种类型:直接文化强制和间接文化强制。直接文化强制很容易理解。比如说,如果你穿的衣服不属于我们文化所容许的类型,就可能会遭到嘲笑或干预,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社会的孤立,这就是直接文化强制。
关于间接文化强制,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一个例子来理解:如果一个人的母语是英语,他却用汉语(假设他会讲汉语)去跟他的国人讲话,绝大多数人会不懂他在说些什么;如果他直接用人民币货币去商店买东西,恐怕也会被拒绝。由此可见,间接文化强制的力量也是很大的。
6.文化的民族性特征
文化不可能凭空产生和存在,它植根于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总是以相对集中聚居并有共同生活历史的民族为区分单位的,因此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民族的机体上生长起来的。民族群体是民族文化的土壤和载体,文化的疆界通常总是和民族的疆界相一致,民族的特征除了体貌特征之外就是文化的特征,所谓民族性主要也是指文化上的特性。换而言之,每个民族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并且每个民族的成员也必然会以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而骄傲。比如同为上古文明,古希腊、古印度、古埃及和古代中国的文化各有独特性;同为当代发达国家,日本和美国、欧洲各国之间在文化上也存在着差异。
二、英汉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形成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间必定存在无法通融、相互对立的地方。而当这种冲突具体体现在语言上的交流时就显得格外明显,成为造成翻译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英汉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一)中、西方的价值观念的差异
所谓价值观,又叫做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心目中对于万事万物的相对比较固定的、成套的评价、看法或价值评估体系。它规范、制约着整个民族伦理道德的标准、评价事物的尺度、行为处事的准则,乃至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价值观念作为人们价值衡量的标准,指导或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规范和指导作用。价值观是一切文化特别是交际文化的核心内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领域。
在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下,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各自有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往往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意象。所以,我们必须注意中、西方民族在价值观念上的异同。例如:
A:You don't eat meat? Why not? Are you Christian? Are you environmentalist? You don't eat meat because you want to lose weight? You look pale. You should eat meat.
B:No. It's just my habit.
上例中一个中国人在听到一个外国女孩是素食主义者,而且已经十几年没吃过肉的时候,表示出极大的震惊和疑惑,随后是一连串的问题:涉及个人的宗教信仰、体重、身体状况等隐私问题,而这恰恰是外国人忌讳的。在西方的价值观念中,个人意识和个人隐私是非常强烈的,所以按照西方的文化,问这样的问题是无礼的。从B的应答明显地表现出不高兴,甚至反感。所以文化差异会影响对同一信息的认同感受。
由于相对保守的民族特性和数千年来的传统教育,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浓厚,而西方社会基本上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所以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薄。东方家庭关系网发达,可以说每一个人,每一种关系都各有其名,决不会乱套,西方不但称谓不清楚,甚至连性别都不分。
(二)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多信奉佛教,认为“佛主”是主宰万物的最高神灵。而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国家,人们大多信奉基督教,把“上帝”视为唯一的救世主。因此作为基督教思想传播重要途径的《圣经》对于英语语言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英文中也有很多与宗教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本身也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比如英语中有个词叫Crusade,源于11至13世纪,是欧洲基督教徒为了从穆斯林手中收复圣地而发动的军事远征。这场在欧洲人眼里所谓的圣战实际上是一场侵略战争。因此对于穆斯林及今天的阿拉伯人来说,Crusade这个词对他们来说包含了更多的是耻辱与仇恨,具有高度的贬义。布什总统在9·11事件后的反恐战争宣言中引用了这个词,从而在整个阿拉伯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可见该词并不是适用于任何场合。
(三)英汉色彩词的文化对比
所谓色彩词,是指各种语言中表示色彩的词语,又叫颜色词。人类在其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色彩,而这些色彩其实不过是光波在物体之间或内部的传递、穿透、折射所产生的视觉现象而已。与此相应,人类的语言里就有了对于颜色进行描述的词语,即色彩词。
起初,色彩词只用来描述事物的颜色,这就是色彩词的原始意义,即概念意义,又叫指称含义。但即使是色彩的原始意义,其表达也会受不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认知与表达的差异。例如,我们中国人习惯用米色描写一种淡黄色,因米是我们的主食,而英国人很早就以cream或creamy(奶油色)以及butter-yellow(黄油色)来表达这一颜色,因奶油和黄油是他们的普通食物。随着语言的日益丰富和人类思维的日渐完善,这些色彩词经过引申、转义就逐渐有了各自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这种象征意义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某些颜色的崇尚和禁忌,从而具有了鲜明的文化内涵。
英汉两种语言中,红色所隐喻的文化内涵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红色是中国文化中最受崇尚、最受挚爱的基本色彩。红色首先是太阳的颜色,太阳给地球、人间带来光明、带来能量,使万物生长、草木茂盛,使大地生机勃勃人类生息繁衍,因此它给人类带来希望、平安和幸福。于是中国人喜欢用它的颜色红色来象征吉祥、喜庆与欢乐。例如:中国人在春节这样的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称结婚为“红喜事”;男娶女嫁时要贴大红“喜”字,在过去新娘新郎还要分别穿红袍、着红裙,新娘要头罩红盖头;婚后生了孩子要向亲友分送红鸡蛋;英雄模范人物要戴大红花、扎大红绸。红色也是火的颜色,而火给人以红红火火、火暴热烈、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联想,因而隐喻人们的发迹,包括事业的成功、仕途的平顺、财富的剧增等。例如:好运气被叫做“红运”;人的境遇很好、很受欢迎追捧时叫做“走红”或“红极一时”。而红色在西方文化中以贬义为主,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主要指鲜血(blood)的颜色,而blood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液”,一旦鲜血流淌下来,生命之花也就凋谢。故而,红色常与暴力和流血等发生关联。例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意指“残杀和暴力统治”,“a red battle”意指“血战”等。另外红色在西方文化中隐喻“邪恶的美”、“性”和“诱惑”,如“a red light district”意为“花街柳巷”或“红灯区”,所以红色也暗指放荡与淫秽。
在中国文化里,白色是一种使用相当广泛、意蕴极其丰富的色彩。其象征意义有褒义,但主要还是贬义。人们总是把它与死亡、不吉利相联系。例如“白事”即为丧事,死者家人要为之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即穿白衣、戴白帽、系白腰带、套白鞋等),要为之设立名为“白棚”的白色灵堂,参加丧事的人要胸戴“白花”以示哀悼。“白色”有时也用于表示反动和觉悟低下,则与“红色”的喻义正好相悖。例如:白色恐怖、白专道路、白区、白色政权、黑白两道等。白色在汉语中也用于象征纯真等意义,如洁白无瑕、白璧无瑕、白头偕老、白衣天使等。同中国人尊崇红色相类似,白色是西方文化所崇尚的一种颜色,几乎无贬义。白色在英文中象征纯洁清白、真诚无邪。如白色婚纱表示玉洁冰清、真诚与善解人意。英语中不少与白色这个词组成的词语其喻义均与纯真、公正有关。例如:white hands喻指洁白、诚实;a white hope是足以为某一团体带来荣誉的人;white light公正无私的裁判;a white war经济竞争;a white lie无恶意的谎言等。
在英文中黄色常用来表示忠贞、智慧与荣耀;有时也常用来比喻卑劣与不择手段的行为。比如在基督教的艺术作品中,出卖耶稣的犹大总是身穿黄色衣服。“yellow dog”指卑鄙的人或不参加、不协助工会的人;“yellow journalism”指迎合低级 趣味的报刊;“yellow belly”意为懦夫。相对而言,汉语中的黄色却是尊贵的颜色。那是因为我们华夏祖先生息于黄土高原,华夏文化源于黄河流域。历代皇帝的龙袍均为黄色,故有“黄袍加身”之说;“炎黄”指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儿女则称“炎黄子孙”;清代的八旗中以“正黄旗”为最尊。大吉大利的日子被称为“黄道吉日”。日历称黄历(也作“皇历”),未婚女子称为“黄花闺女”等等。有时黄色也用来指腐败堕落现象,如黄色书刊、黄色电影、黄色新闻等。
(四)英汉文化中动物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对待动物的态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英语中,owl是智慧的象征,成语as wise as an owl即是一例。owlish, owlishly则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然而,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就不同了。很多人认为“猫头鹰”与歹运有关,认为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就会倒霉。“夜猫子(猫头鹰)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汉语文化中,龙是备受诗人尊崇的,龙是皇帝的代名词,是高贵、神圣的象征,是威严、神武的象征。许多与龙有关的词汇就有神圣、高贵的含义,比如“真龙天子”、“龙颜”、“龙体”、“龙威”、“望子成龙”、“龙的传人”、“龙子龙孙”等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龙却是一种能喷烟吐火的可怕的、凶残的怪物,是一个恐怖、可怕的象征。peacock(孔雀)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在英语中peacock的意义基本上是否定的,表示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还有骄傲意味。英语中有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 as proud as a peacock(十分骄傲)等用法。
(五)中、西方有着不同文化背景、谚语典故
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一些代表独特文化现象的词语典故。尤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往往与其历史、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的,其语义是多重的,每种典故之后都有一则轶事,如汉语中的“孔融让梨”、“守株待兔”、“闻鸡起舞”等,英语中的“cross the Rubicon”,“the Watergate case/scandal”。还有一些同当时的社会及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它们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了不同的外延和内涵。比如汉语中的“世外桃源”、“社戏”等。英语中的“The masses”和“The People”的褒贬也不相同。由于基督教历来是西方最为重要的宗教之一,加之《圣经》又是英语语言最重要的两大渊源之一,英语中必然有众多源自宗教文化、圣经故事乃至圣经经文、基督教教义的习语。如果不了解这些习语的出处和历史渊源,就很难做好翻译。例如下面一个句子:“Dick,” said the dwarf, thrusting his head in at the door,“my pet, my pupil, the apple of my eye, hey hey.”(“狄克,”矮子说着,把头从门口伸进来,“我的心肝,我的宝贝,我的心头肉,嘿嘿。”)原文中的“Apple of one's eye”意思为掌上明珠、宝贝来自圣经,如果译者不了解《圣经》,直译为一个人眼里的苹果,就会闹笑话,汉语读者读到此处也会感到如坠云雾。
第三节 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
所谓思维模式是指人类看待事物、观察世界并进行认知、推理的基本模式,它包括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路线、思维顺序以及思维倾向等基本要素。它是最为隐含的文化内涵之一,是一切文化特别是交际文化的深层基石。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诸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等。思维方式的差异,亦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思维方式又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我们可以说,民族思维特征反映并且表现出民族文化的特征。民族思维模式是沟通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的桥梁。思维模式的差异,也正是造成语言形式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便有必要研究与语言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模式。
一、中国人重整体思维,西方人重个体思维
整体思维是指在思想上将认知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而个体思维则指在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认知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或者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分解开来。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根本上使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形成了其基本的特点:即强调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强调整体的稳定平衡。因此,汉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于从整体、大系统出发,将众多的认识对象作为一个统一体来全面考虑和分析;并不注重分门别类地对每层次给予具体的理性分析,而倾向于在主客体的统一中把握整体的稳定与平衡。例如:“这年头什么都要送礼,生要送礼,老要送礼,病要送礼,死也要送礼。”一句话把人的“生老病死”全部概括其中,而且行文形成“复进”的结构。另外,汉语偏好骈偶式结构,从本质上来看,这也是偏重整体思维所致。再如汉语的构词方式也体现了中国人重整体性的思维特点。一般情况下先确定总体的类别,再进行个体的区别。如草本植物类先大致分花、草、菜等几大类,而后分类为菊花、兰花、木棉花、牡丹花、喇叭花、桃花、李花……兰草、茅草,海草……韭菜、青菜、白菜、苔菜、芹菜、蕨菜……进而再将菊花、兰花等细分为更单一具体的品种。通过上述例子,不难看出汉语的词主要以复合法构成。
西方文化坚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相对分立,人应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西方人主张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过程分解为不同的部分,把具体、个别的问题从总体中分离出来,然后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研究和分析。这种认识方法正是分析思维的表现和特征。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到各自的语言表现形式。英汉造字构词方式的不同也恰恰体现出中英思维模式的个体性特点。以动物命名为例,英语中并不首先考虑从大类整体出发,而是从个体着眼。例如:cat(猫), dog(狗), wolf(狼), fox(狐), lion(狮), pig(猪), monkey(猴), roedeer(狍)等动物都是独立命名,以形式上看不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而汉语中带偏旁“犭”的字,多数指称动物类。
二、中国人重直觉经验性思维,西方人重逻辑实证性
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较多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较少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这种思维特征来自儒家、道家、佛学的观念,也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产物。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理解语言时往往突出“意”,不太重视对语言的科学分析;评价事物的优劣时,较少用系统的理论进行实证考查式的论述。而英美人的思维传统一向重视理性知识,重视实证,主张通过大量实证的分析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换言之,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注重的是形式分析和逻辑推理,形成一种理性思维定式。所以,英语的语言分析十分系统全面。不分析汉语句子的语法关系,我们还可以理解句子的意思;如果不分析英语句子的语法关系,尤其是长句中复杂的关系,我们是不可能清楚正确地理解英语句子的意义的。
三、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西方人重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而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中国人在思维时,总是喜欢与外部世界的客观事物的形象相联系,结合重现在大脑里的相关物象进行思考。这就是说,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很发达,喜欢以事物的外部特点为依据展开联想。中国人形象思维的表现方式之一是汉字的象形性,以形示意是汉字的主要特征。例如:“舞”字的字形就很容易在人们脑海里勾勒出一个单脚立地翩翩起舞的舞者形象。中国人特别喜欢用具体的形象词语比喻抽象的事物,以物表感,状物言志。量词数量多,文化内涵丰富,生动形象,也是汉语形象化的表现。如:“矛盾”一词原本表达的是抽象的概念,可“矛”与“盾”又是攻与防的兵器,以人人皆知的实物去描述抽象的概念可谓又形象又生动;再如“吃醋”一词,无人不知那是描绘如醋般酸溜溜的“忌妒”。而单就“忌妒”一词而言却是难于言表的抽象概念,然而以“醋”这一实体作比喻的描述,使抽象的概念变成具象性,这应该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与中国人不同,西方人所擅长的思维形式则是与外部世界的客观事物的物象相脱离的抽象思维,是基于逻辑推理和语义联系的逻辑思维。西方人抽象的逻辑思维很发达,热衷于建立概念体系、逻辑体系。西方语言使用拼音文字,“强调了人的智力运行轨迹。它的书写形式造成一种回环勾连,如溪水长流斩而不断的流线效果,容易诱导人们去注重事物的联系性。这种状态和语法形式共同起作用,极大地强化了印欧语系民族对事物的表面逻辑联系的感知能力。抽象的书写符号和语音形式与现实世界脱节,容易迫使印欧语系的民族在更多的场合脱离现实世界来进行抽象的纯粹借助于符号的形而上思考。”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人们逐渐形成了脱离现实世界的物象而纯粹借助于文字符号及其语义联系的抽象思维。有学者又称之为“理性思维”,即“借助逻辑,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探索、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客观性、分析性、确定性等特征”。
英语中思维的抽象特性强调的是理性分析,注重的是形式论证。这种思维特点具体表现在英语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即注重语言形式的衔接,通过借助语言形式和词汇(如连接词)来完成词语和句子的连接。例如:“He is not honest, so he is not fit to be a cashier.”(他不老实,不宜当出纳员。)原文中的“so”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从汉语行文的角度看,“他不老实”足以说明“他不宜当出纳员”的原委,再用“所以”,则嫌多余。在翻译过程中,将“so”和作为共同主语的“he”省略了。
而汉语具象性的思维模式强调的是含而不露,因而汉语一般不依靠语言形式,而是借助词语或是句子暗含意义的逻辑关系来实现连接,这就是“意合法”语言的特征。例如:“老师在等我,我必须走了。”(My teacher is expecting me, so I must be going now.)
此句汉语中的前因后果关系是内在的,根据汉语习惯是不必说明“因为”、“所以”的。但是从英语行文的角度看,若不考虑表明两个句子之间的联系,则译为“My teacher is expecting me, I must be going now.”是不可接受的。所以要添加连接词“because”或“so”,以体现句子的连接关系。
四、中国人强调主体,西方人强调客体
客体和主体是哲学上的两个概念,两者往往是相对而言的。客体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客体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中国文化以人为主体,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中国人文化主要表现为以人文为中心,以人生为本位。儒家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例如,孔子的哲学以“仁”、“礼”为中心,“仁”寻求人伦关系规范化,“礼”要求社会有序化。先哲们关注的焦点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人生之理,而非自然之性。这种人本文化在长期积淀中便形成了汉民族本体型的思维模式。
西方哲学思想主张的是理性,其前提是将客体与主体相分离,对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和判断,从而形成概念。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培根推崇“知识就是力量”。西方人以认知自然为视觉焦点,崇尚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最终征服自然,主宰宇宙。这种物本文化的长期积淀则演变形成了西方人客体型的思维模式。
汉民族较注重主体思维,而西方民族则较注重客体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差异在语言上表现为:汉语常用有灵主语,即用有生命的人和动物所充当的主语(或潜在的主语);而英语则常用无灵主语,即用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所充当的主语。汉语较多使用主动句,表达较主观;而英语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表达较客观。
英语强调客体意识对言语表达的影响还较典型地反映在“非人称句”中。“非人称句”通常是指“it”作主语的句子。用于表示气候、温度、时间、距离;或是作不定式结构、-ing分词结构、名词性分句等的形式主语作强调句的主语。但在汉语中是不存在此类用法的。
英语中广泛使用被动态,尤其是在科技文章、报刊文章中;汉语的被动态使用的范围相对就很狭窄。而汉语中常用主动语态,并以主动语态表示“隐含”的被动意味。即使在不以指称人的词为主语的句子中,也认为其中实际上“隐含”了人这一主体。
五、中国人注重螺旋型思维,西方人注重直线型思维
以整体性为基点的中国思维模式,把事物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笼统的直觉综合,重领悟而轻形式论证。在观察事物时,采用散点式思维方式,是一种螺旋式思维模式。而以个体性为基点的西方思维模式,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独立的结构要素,逐个进行研究,因而更多强调逻辑分析,注重形式论证。在观察事物时,采用焦点式思维方式,思维模式呈线性。这一差异也同样是汉英两种语言文字诱导暗示的结果。
汉字易于勾起人们对现实世界里事物形象的想象或重现即联想,因此,这种意象化语言的长期运用,使得中国人的思维路线呈螺旋形,即曲线形和圆形,且循环上升,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间接性。所以中国人在思考或运用语言时,常常不厌词语的重复,这或许就是这种思维形式的一种反映。在行文方式上,美国学者莉奈尔·戴维斯(Davis)曾说:“中国人撰写的文章往往是以笼统、概括的陈述开头。各个段落里常含有似乎与文章其他部分无关的信息。作者的见解或建议经常是要么不直接表述出来,要么就是轻描淡写地陈述。”
西方语言的拼音文字则不易勾起人们对现实世界里事物形象的想象或联想,因此,西方人在长期使用线型连接和排列的抽象化的文字符号的过程中,思维线路逐渐发展成直线型,具有明显的直接性。莉奈尔·戴维斯曾指出:“一篇西方人撰写的论文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中心论点,文内的所有细节都按照与该关注点的关系进行安排。作者的见解往往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已强烈地表达出来。”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西方人撰写文章总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每一段的第一句往往就是主题句,其后围绕该主题展开阐述或举例论证。可见,西方人语言表达直截了当、干脆利落,态度鲜明。西方人宇宙观主张“天人相分”,认为事物之间是独立的,一切都在向前发展变化。所以直线型思维的西方人认为,说话、写文章的时候直接表达必定优于间接表达,并且说话人的立场应一贯保持,不能用无关的信息掩盖真实的观点。这一点也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日常交际中的表现,无论是在国际外交、商务谈判还是日常生活中,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接人待物时,总是表现得较为直接、外露、大胆、开放,语言表达直截了当、干脆利落,态度鲜明。例如,在进行商务谈判时,他们很少有寒暄之类的过场或旨在拉近关系的酒宴,而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第四节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人类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语言。语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使文化得以世代相传的最基本的工具。不少人类学家认为,一种语言往往代表着一种文化,或者说语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化的缩影,它是人们思想观念的“直接现实”。例如英语中描述工商业活动的词汇非常丰富,这说明英美等国工商业很发达。而在许多工业化程度很低的国家,工商业词汇就很贫乏。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和特征,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世界观均体现在该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中。人们在交际时,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与人们头脑中的文化意识相互作用,由此完成交际的任务。
文化与语言的这种关系在中英两种文化和中英两种语言的对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知道,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英两个民族的人们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想观念、历史背景、事物的象征意义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语言方面的差异;而此种语言差异亦反映了中英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
语言作为一种人们共享的符号系统,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重要成分,所以从文化角度看,语言承担着重要的文化功能。
一、语言影响文化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发展的动力
英语民族信奉基督教,《圣经》的内容几乎家喻户晓。《圣经》中的人物、典故、谚语经常被人们引用,许多文化内涵沉淀其中。根据《圣经》记载,“Judas”原本是耶稣的一个门徒,为了贪图30块银币,将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权者,并亲自为他们引路,抓住了耶稣,致使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因此,“Judas”一词喻指“出卖朋友的人,伪善的叛徒”,用“a Judas kiss”喻指“口蜜腹剑;阴险的背叛”;而中国人深受道教、儒教、佛教的影响,因此,汉语中出现了与此相关的许多汉语。例如,“我的天哪”、“谢天谢地”、“悟性”、“报应”、“阿弥陀佛”等等。这些都反映了语言承载着文化。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特别是词汇最能敏感地反映生活和人类思想的变化。由于语言或词汇受文化的影响,所以用于表达的语言或词汇也必定深深打上了该文化的烙印,附带有其文化的含义或引申意义。
正是借助语言,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政治、法律、教育、风俗习惯、宇宙观、艺术创造、思维方式等——才得以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二)语言促进文化的发展
文化是语言发展的动力,反过来语言的丰富和发达是整个文化发达的前提。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语言记载我们祖先的知识和经验,后代人一切都要从头做起,社会就会停滞,更谈不上文化的发展。我们还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语言作为桥梁,各个民族之间就无法交流。人类就不可能相互吸收先进的知识和经验,这同时也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二、语言反映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镜子,它直接反映文化的现实和内涵。一个文化的面貌可以在语言中得到体现。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曾说过:“特定社会的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事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词汇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其意义主要有两大类:指示意义和引申意义。前者是指词汇的字面意义;后者是指词汇的隐含意义,也就是词语的文化内涵。前者较固定,后者则包括扩展意义或联想意义。语言词汇反映并受制于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政治地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心理和宗教信仰等因素。
(一)语言反映生存环境
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定文化,特定文化反映在语言中形成特定的表达。例如,爱斯基摩语中描写雪的词汇很多。爱斯基摩人用不同的名词来表示“地上的雪”、“正在落的雪”、“正在堆积的雪”和“堆积的雪”等,这是因为他们居住在寒冷地带,不同形式的雪对他们的生活(旅行、狩猎、娱乐及其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英语中表述雪的词只有一个(snow),阿拉伯国家的语言中根本没有雪这个词,因为那儿不下雪,人们对雪是陌生的。再如,英语习语“sudden as April shower”的意思是“骤如四月阵雨,突如其来”。这在中国人听来一定会怀疑是七八月份的夏雨,而非四月份的春雨。这两种对于四月雨截然不同的认知,是由于两国地理位置的差异造成的。中国和英国分别位于东、西半球,中国大部分地区深居内陆,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而英国是四面环海的岛国,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这就形成了中国的七月阵雨和英国的四月阵雨。
(二)语言反映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群体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而共同创造、共同遵守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民间的风俗和习俗包括社会礼仪、习惯、生活方式、婚姻传统、信仰、迷信等。如,英语习语“let one's hair down”意思是放松,来自英国早期的习俗:妇女不管在什么场合中,头发都得往上梳理整齐,只有单独一人时才能把头发放下来,所以“把头发放下来”意思是放松一下。汉语中“礼尚往来”、“先来后到”、“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等表现出中国人的处事态度和行为习惯。再如,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人的社会性,认为人是社会中的一员,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扶助。人们在见面、交往时常常会问:“你去哪?”“你在干什么呢?”“你结婚了吗?”等等,以表示对别人的关心,而英国文化崇尚人的个性,强调自我意识,当被问到上述问题时,会觉得受到了冒犯,认为是干涉他们的“隐私权”。
(三)语言反映宗教文化
宗教是文化价值体系的内核,不同语言能够表现所在文化的宗教观念。中国文化中佛教是主要宗教,汉语中与佛相关的表达很多,如立地成佛、借花献佛、佛口蛇心等,来自佛教的词语,如慧根、慧眼、慧心等。英语中很多表达方式则体现了基督教在英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如for God's sake(看在上帝的分上!), so help me God(我答应,我发誓), please God(但愿), by God(天啊!上帝啊!)等等,反映出英美文化中,人们相信上帝创造世界、主宰世界并且主宰人类命运的宗教信仰。
(四)语言反映民族心理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体现民族心理,如伦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如汉语中“嫂子”译成英文是“sister-in-law”,但是这两个词的词义不完全对等。“嫂子”指哥哥的妻子,“sister-in-law”表示兄或弟的妻子。从形态特征来看,“嫂”的字源为“叟”,意思是长者,可见“嫂”字体现了中国人家庭伦理观中严格区分长幼尊卑,长兄为父,长嫂为母的等级制度。英语中的“sister-in-law”意思是“从法律角度来讲是姐妹”,体现了英语文化从法律角度看待婚姻亲属关系的民族心理。
词汇中褒义词汇和贬义词汇也反映了该文化的民族心理。在英汉语言中,有些动物的象征意义截然不同。有些在中国人眼中很普通的动物,甚至令人厌恶的动物,对于英国人来说却是心爱的伙伴,甚至是神圣的生灵,反之亦然。例如,英语中的“dog”与汉语中的“狗”,尽管它们的概念意义是相同的,但国俗语义却不一样。汉民族厌恶“狗”的文化心理自古有之,在汉语词汇中,由“狗”或“犬”组成的词语大多含贬义,如:走狗、狗腿子、丧家之犬、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等。而英语中dog一词的中性用法很多,它常被用来泛指“人”,如:a clever dog(聪明的人), a lucky dog(幸运儿), an old dog(年事已高的人或经验丰富的人), 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难)等。
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记载文化、传承文化、反映文化,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文化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语言既受到本民族社会文化的制约,又反映各自特定的文化内容。如果某一民族的人们不了解某一特定民族的文化因素,则不可能进行有效与顺利的交际。
反之,文化影响语言的结构和含义,文化的动态特征导致语法和词汇意义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白话文运动、汉语拼音方案、简化字、标准普通话等运动使汉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事物、新思潮的出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使很多词汇的意义发生巨大变化。比如汉语中“小姐”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仆人用它来称呼主人家的女儿,新中国成立前常用作对未婚女性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它变成了一个休眠词,而在21世纪的中国社会,在很多情况下这个词变成了中国女性不喜欢的称呼。这个词语逐步转变为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这中间起根本作用的就是社会文化因素。不管是在汉语还是在英语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胜枚举。英语中很多词汇随着时代的变迁也赋予了新的意义。例如:“Happening”旧用法指一次事件,新用法指“哈普宁艺术”(一种使观众意外、惊奇和投入的舞台或其他形式的演出);“bug”原指虫子,现在的意思是“硬件或者软件中的漏洞(缺点)”;“memory”原指记忆,现在的意思是“内存”;“hit”原指“打击”,现在的意思是“点击(进入某个网站)”等。英语中描写新文化现象、文化潮流、时代特征的词汇也很多,如hippy嬉皮士,yuppie雅皮士,watergate水门事件,后泛指政治丑闻。文化创造了这些词汇,同时这些词记录了文化,并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