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社会治理观
16183000000003

第3章 系统治理 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1)

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有了现代治理体系才能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治理体系的效能。治理体系的核心是现代制度建设,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而没有与时俱进的高效的现代治理能力,现代制度和制度体系也难发挥治理作用。

社会治理由谁领导、由谁主导以及社会治理多元主体间怎样互动?这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需要首先解决的系统治理问题。经历2008年“标本性”群体事件的洗礼后,瓮安县委、县政府通过探索、改革、创新,树立新的社会治理观,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社会系统治理之路,建立起党委、政府、社会分工合理,权责匹配,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行政管理全新架构,实现社会治理制度从重政府主导向重社会参与转变,治理手段从重控制向重协商转变,治理方式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治理模式从重规则向重民意转变,被国家有关部委和一些省市前往考察的有关领导和业内人士称为社会治理“瓮安模式”。

第一节 强化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瓮安县委通过反思“6·28”事件的教训,深刻认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县委要总揽全局,真正形成领导核心作用,首先必须强化自身建设。

一、制度保障县委班子科学决策

科学决策是树立党委核心领导地位的基础。县委在社会治理实践中,逐步看清党委决策陷入盲目性、随意性,甚至“拍脑袋”决策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风险、危害和后遗症很难弥合,决策失误对县委威信、核心领导地位造成的负面影响,付出的政治代价更难估量。

在探索中加深认识,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瓮安县委先后制定了《县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县委全委会议事决策规则》和《县委工作规则》等规范县委领导班子议事决策的重要规则,建立《重大决策咨询、专家论证和听证制度》《重大决策公示制度》《决策落实责任制》《“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以及县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年度工作和专题报告干部工作等制度,规范县委领导班子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用制度约束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议事决策不任性。

总投资3.5亿元、占地35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3万平方米、可容纳4500名学生的瓮水中学建设项目,决策过程就是县委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典型一例。2012年,随着瓮安县“一城四区”建设规划的推进,城镇化扩容势在必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外来人口和基础设施、工业、城镇建设失地农民转市民向城镇集聚,导致城区学龄人口急剧增加,根据瓮水中学所在地覆盖人口、学生入学率及未来发展需要等具体情况,按照国家相关建设标准,瓮水中学需要扩大到100个教学班才能满足需求。按照“小学分散,初中集中,高中聚集”和瓮安县《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方案》的总体要求,需要在县城新建一所大型高中教育学校,满足县城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为适应新形势下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县委、县政府规划在县城南部新建一所大型和较高规格的高中教育学校。新建瓮水中学项目进入县委、县政府决策程序:

专家论证。2013年新年伊始,主管单位县教育局组织县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中的教育专家,到城南拟建瓮水中学现场实地考察,代表、委员一致认为,在城南新建瓮水中学符合中小学布局结构要求,有利于缓解城镇化建设扩容后外来人口增多和农民市民化带来学龄人口增加的入学压力,有利于满足县城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公平。论证得出结论:新建瓮水中学是必要的、可行的。

风险评估。县教育局编制了《瓮水中学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方案》,先后三次召开建设项目沿线征地拆迁补偿户代表座谈会,采取问卷调查、深入拆迁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对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发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民意测评及征求意见表》82份,其中79人赞成,2人弃权,1人反对。邀请县国土资源局、投资促进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有关部门人员,一道深入拆迁户中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经过充分、科学论证,形成《瓮水中学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认为项目建设对社会稳定影响较小,列为可实施项目,将评估报告报县维护社会稳定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获准通过。

集体讨论决定。2013年6月30日,县教育局向县政府报送《关于在城南新建瓮水中学的请示》。7月1日,县政府第十六届第17次常务会议集体研究,同意新建瓮水中学,形成会议纪要,并提请县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7月20日,中共瓮安县委第十一届第33次常委(扩大)会议研究,同意新建瓮水中学,要求由分管副县长牵头,县教育局和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开展新建瓮水中学的选址及筹建方案等准备工作。9月27日,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联合发出《关于成立瓮水中学建设项目筹建工作指挥部的通知》,县委、县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新建瓮水中学项目建设拉开帷幕。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县委、县政府发展教育、改善民生纷纷表示赞同,大力支持配合,拆迁户无一人上访,工程建设进展顺利,2016年3月全面建成。

重大行政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和相关配套规则,明确了重大行政事项集体决策的议题范围、程序、要求及规范,采用咨询论证、会前协调、准备材料、提前通知、充分讨论、做出决定、形成纪要等程序,决策领导、专家与实际工作者互动,严格执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制度;规范了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详细明确了听证的机构、时间、程序、规范;加强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制度化;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专家库,根据决策咨询论证内容,确定参与咨询听证的专家;完善了责任追究制度,因决策错误造成重大损失或产生恶劣影响的,追究决策过错责任。建立规则、制度体系并严格施行,为县委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提高了县委班子科学决策水平和能力。

二、从严治党 “强肌健体”

从严治党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根本要求。县委以理想信念为引领,以反腐倡廉为抓手,建立健全权力制约监督体系,强化党内纪检监督、人大、政协监督、司法机关监督,依靠公民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实施全方位监督,建立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强肌健体”的预期。

1.用理想信念为精神“补钙”

坚守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因素。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补足精神上的“钙”,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原则,辨得明方向;在金钱物欲面前,守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在各种社会思潮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不畏艰难,奋勇直前。

创新领导干部引领学、交流讨论互动学、实地教育体验学、舆论导向引导学、丰富载体形象学、强化督查推进学等“六学”模式,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廉政教育、警示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忧患意识教育等专题教育。2009年以来,全县开展党风廉政专题培训班35期,邀请省纪委5人5次、州纪委6人6次为全县科级以上干部上守纪律、讲规矩、筑牢拒腐防线等专题党课,听课干部逾600人次。印发2000册《瓮安县典型案例29篇》,用发生在身边活生生的事实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发放纪律手册7500册,举办宣讲和专题讲座120场次,知识竞赛10场,利用手机、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干部选拔任用及党风廉政工作政策法规1万多条,培训党员干部2万多人次。

通过持续深入、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教育,各级党员干部增进了对党的感情,坚定了理想信念,强化了执政为民的理念,增强了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利益的强烈愿望和责任感、使命感,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全面回归。

2013年3月,玉山镇党委书记符清和到白花村调研时,县、镇人大代表陈琴芳当面向他反映:几十年来,由于罗家庄田坝没有排洪沟,150多亩稻田无数次被洪水淹没,群众一再受灾歉收。多年来,村民一直盼望在坝上修建560米排洪大沟,736米排水小沟,彻底解决排洪难题。

符清和带着村民的期盼回到玉山,召集镇水利站、水管所等相关部门领导商量罗家庄田坝排洪问题,并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白花村村委会干部到现场查勘、测量,着手占地调整、预算工程造价等工作。随即与县水利局对接沟通,得到水利局的支持。2014年5月,罗家庄田坝排洪大沟、小沟全部修建完工并通过验收。当年10月,罗家庄坝上组水稻获得丰收,村民满心欢喜,余付明、龚兴茂遇到符清和时,余付明高兴地说:“今年丰收了,大家都感谢你,说好一家凑一碗米,请你去吃饭。”符清和说:“饭就不用去吃了,你们丰收了,我比吃饭还高兴。”

2.用制度织牢权力“笼子”

领导干部权力是否被有效地关进制度“笼子”里,关键在于建立让党员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通过公开审理党纪政纪案件、实行“一案双查”、晒政府权力和责任清单、对权力运行流程可视化管理、建立勤政廉政约谈和廉政保证金制度、建立“两个责任”与干部正风监督网络平台,建立完善权力运行体系和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形成强大反腐合力,用制度规范和约束各级党员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用权讲党性、讲原则、守规矩。

——严查追责 构建不敢腐的政治生态

建立县委直接领导,县公、检、法、组织、审计等相关部门为主要成员单位的反腐败协调小组,在全县范围形成多种资源共享、多种手段共用、合力查办腐败案件的上下左右“一盘棋”纪律审查工作格局。坚决查处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工作纪律的行为,重点查办贪污挪用、侵害群众利益、插手工程建设、腐化堕落、土地出让谋利等案件。充分发挥反腐败协调小组的作用,健全重大案件督办机制,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让那些想搞腐败的人断了念头、搞了腐败的人付出代价。

在查清当事人违纪违法问题的同时,查清当事人所在单位党政组织及其领导干部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纪检监察组织及其领导干部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方面的失职渎职问题。2014年8月,县纪委制定《一案双查制度》,列出“一案双查”的10种情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不力,以致职责范围内明令禁止的不正之风得不到有效治理,违纪违法行为滋生蔓延;民主集中制不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度不落实,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执行不规范,导致违纪违法行为发生;本单位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或者在两年内连续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疏于监督管理,以致领导班子成员或其直接下属发生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在一届任期内,领导班子成员连续发生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对上级批件或县纪委信访室受理转办的信访举报问题不认真调查核实和处理,上报问题失实,导致违纪违法行为未得到及时遏制,或导致危害扩大化;对本单位发现的案件线索和严重违纪违法行为放任不管、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用人失察、失误,或明知存在违纪违法问题仍选拔任用干部;对案件调查工作不支持、不配合,隐瞒事实真相、销毁证据、妨碍调查、打击报复检举控告人;其他应当实施“一案双查”的情形等。特别是对党风廉政建设不抓不管,放任自流而出现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四风”问题禁而不绝的,对省委巡视组反馈和移交问题不整改、不查处的,出现区域性、系统性腐败问题的,严肃责任追究,对发生案件单位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一岗双责”责任落实不力的,该问责的坚决追究责任,形成警示震慑,有效规范权力运行。

对农村党员干部,建立具体的责任追究制度。如违反婚丧喜庆事宜等移风易俗有关规定,大操大办酒席,铺张浪费,借机敛财,造成不良后果的;村干部在村事务民主管理中以虚假、冒领等手段套取、骗取或截留、私分国家对集体土地的补偿、补助款以及各项惠农扶农补助资金、项目扶持资金的;村干部在村事务民主监督中不按规定落实党务、村(居、社区)务、财务公开制度,或不及时公开上级要求公开的事项,造成不良后果的等54种村干部问责情形。

为扩大案件警示教育效果,探索系统内党政纪案件公开审理制度,以案促教、以案促管、以案促防。2014年6月,出台《案件公开审理实施意见(试行)》,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审理案件。一年多来,先后在案发单位(系统)公开审理违纪案8件10人。2015年8月25日,公开审理了县国有林场一位干部违纪案,黔南州13个县(市)、州纪委相关领导、瓮安县纪委相关室、县林业局中层以上干部、县国有林场干部职工、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林业站站长等100多人参加公开审理。审理组现场剖析案发原因,违纪人充分发表意见并对自己的错误作了检讨。通过现身说法,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案代训,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方的效果。

截至2015年9月,查处2008年以来违反政治纪律17人,点名道姓通报批评违反工作纪律76人;立案343件,“一案双查”3人,移送司法机关23件29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64人;收缴违纪金额1800.23万元。

——建章立制 打造不能腐的政治环境

勤政廉政约谈制度。2012年,针对“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县纪委出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班子成员、重点岗位工作人员勤政廉政约谈暂行规定(试行)》,强化反腐败关口前移,做到教育预警在先、监督防范在前,强化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责任意识,加强柔性化监督,提高廉政效能。截至目前,约谈党政“一把手”86人次、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村干部1256人次,取得一定成效。2013年6月,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约谈县财政局局长,就江界河镇龙塘村筹委会主任在任原龙塘乡磨坪村、尖坡村村委会主任等职期间,用在市场购买的票据违规收费等问题,暴露村级票据管理混乱,要求财政局整改。县财政局联合监察局、审计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款收据管理的规定》,从制度上规范村级票据管理,使会计做账原始凭证规范化、合法化,解决了各级各部门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补助和拨款取得合法收据的问题,从制度上堵塞了票据管理的漏洞,同时堵塞了干部贪腐思想的漏洞。

述责述廉述德制度。2013年,推出廉政访谈制度,在县电视台、县人民政府网站开设访谈专栏,廉政访谈“一把手”52人,辐射到全县各个层面,扩大干部群众知情权,加大了民主监督力度。2014年,推出公开述廉制度,78名“一把手”作了公开述廉,依靠群众监督,促进干部廉洁从政。3月3日,由县委副书记代表县委常委会向第十一届县纪委第四次全会述廉,其余34名县级领导干部和65名“一把手”向县纪委全会述责述廉述德。县委常委会及县级领导干部向县纪委全委会述廉,接受纪委的监督和评议,既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具体实践,又是探索加强党内监督、强化同级监督的有效途径。2015年1月,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述责暂行办法(试行)》,2月16日,县委常委会、县人大常委会等5个党组、32名县级领导和69名“一把手”向第十一届县纪委五次全会述责述廉述德,并接受纪委委员评议。

勤政廉政保证金制度。2013年4月,县委、县纪委出台了《勤政廉政保证金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将勤政廉政考核与经济赏罚挂钩,按职级每月由个人交纳不同数额的勤政廉政保证金到县财政局勤政廉政保证金专户,以后按上年交纳的保证金为计算基数逐年递增,任期届满未受党纪政纪处分的干部,分别按本人逐年交纳保证金20%、40%、60%、80%、100%的方式给予奖励;任期内受党纪政纪处分的干部,依据处分轻重对勤政廉政保证金按20%、40%、60%、80%、100%相应扣罚。截至目前,794人按月缴纳795.55万元,16人因违纪被扣本·20·金2.34万元,97人因调离瓮安或改非领取奖励资金21.33万元,681人兑现奖励261.01万元。惩戒与激励并举的制度,发挥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违纪违法行为的作用。

新任科级领导干部个人财产申报公示等干部管理制度。2008年以来,先后出台了《科级及以下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实施办法》《国家工作人员出国(境)暂行管理办法》《影响机关工作作风和效能行为问责办法(试行)》《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暨“五项清理”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工作的实施办法》等监督管理制度。2012以来,集中统一管理188本领导干部因公(私)出国(境)证件,全县1282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涉密人员、副处级离退休干部以及近3年离退休的科级干部到公安局登记备案。在全县所有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深入开展超编制、超职数、超规格配备干部等“五项清理”工作,清理规范了56名领导干部在企业兼(任)职。

——权力阳光下运行 营造不易腐的政治氛围

晒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将行政权力分为行政审批、行政确认、行政规划、行政征收、行政裁决、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给付、行政奖励及其他权力10大类,各部门同时公布本部门行使的政府权力事项名称、实施依据、责任事项、追责情形,并附有权力运行流程图及廉政风险点。通过晒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让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人民群众、社会各界、新闻舆论的监督,着力解决政府部门不作为、懒政、怠政等问题,推动政府部门依法全面正确履行职能,营造不易腐的社会政治氛围。

建立行政审批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出台《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事项253项。编制了《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和审批流程,建立“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办理、限时办结”的并联审批制度。163项行政许可(含非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统一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办理,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权力运行流程可视化管理。为确保行政权力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运行,出台《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和监督管理办法》,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政府规范性文件初稿须经起草部门法制机构审核、起草部门负责人讨论,形成的草案送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进行合法性审查,确保制定主体、权限、程序、内容、形式合法;组建行政审批局,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新路子,完善工作方案,优化审批流程,公开审批标准,以规范审批行为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督管理为重点,创新行政审批方式,实现行政审批“车间流水式”作业,推行行政环节可视化服务管理,便于民主监督,便利企业和群众办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

搭建干部监督网络平台。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与纪律建设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2015年,县纪委与上海同济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共同研发了瓮安县委“两个责任”落实与干部正风监督网络平台,在网络监督平台中,分级、分层将“两个责任”分解内容,分组、分类设定责任目标,将责任落实到人、捆绑到人,使“两个责任”工作目标清晰、责任清晰、完成标准清晰,做到责任追究规范化、精准化。采取反向思维方式,将纪律作风等有关制度固化到系统程序,设定293项负面指标,涵盖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廉洁纪律和八项规定、工作效能等7大项293小项,改变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系统、不规范,年初布置、年终突击准备资料应付考核的状态,实现党风廉政建设痕迹化、可追溯,做到对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有效防止“破窗效应”。

规范小微权力运行。为防止小权滥用,小官贪腐,2014年制定了《村(居)务工作权力清单》工作册,发布了村务工作权力清单公告。清单全覆盖村级集体事项15种流程、便民服务事项10种流程,将工作流程全面公开,印发全县农村基层干部遵守执行。各村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设置村务公开栏,督促村级事务管理民主、公开、透明。加大村级账务和集体资产审计,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监督管理的热情,推进了基层民主自治进程,实现了“还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的审计监督目标。平定营镇营定街村村民黄福康感慨地说:“村里有了监督委员会和公开栏,及时将发放的钱、粮、物公开,让村干部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做到清清楚楚,群众满意”。

3.用群众力量锻造忠诚、担当、干净的党员队伍

在强化自身建设的同时,县委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为全面从严治党形成强大的外在监督推力,使干部无论在8小时之内还是8小时之外,都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将坚定的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畅通举报渠道。不断完善“12380”电话举报、信访举报和网上举报“三位一体”的举报平台,开发手机“随手拍”APP软件、聘请229名党风政风义务监督员、发放14万张党风政风监督卡和整治经济发展环境政风监督卡等。深化拓展县委书记大接访、干部大巡访、教师大家访、公检法司大联访、乡镇干部大走访工作机制,采取多种方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对群众举报查必有果。纪检、组织、审计、信访等部门从群众来访、信访举报、巡查、审计等工作中发现问题线索,选择重大信访案件,推行领导干部包案制度,对排查出的突出问题,落实定领导、定干部、定对象、定任务、定时间,一包到底的“五定一包”责任制,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家班子领导带头包案,明确限时处理责任。尤其是对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违规违纪选人用人上的腐败问题,按照“零容忍”和对拉票贿选的一律排除出考察人选,对买官卖官的一律先予停职或者免职,对跑官要官的一律不得提拔重用,对违反规定作出的干部任用决定一律无效,对干扰破坏换届选举工作的一律严肃查处等“五个一律”的要求,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加大违规用人案件查处、通报、曝光力度,发挥警示震慑作用。2008年以来,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来电、网络举报和其他方式案件1440件(次),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其中接到选人用人信访举报35件,结案35件,对反映问题不属实的28件举报已结案,还干部清白,并回复举报人,对反映问题属实或部分属实的7件举报,涉及的领导干部均视情节作了相应查处,并回复举报人。

规范线索管理。围绕信访举报处置、问题线索管理、案件查办等权力运行,对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线索的规范管理,制定了《对案件报送实行规范化管理的通知》《做好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意见》《加强和规范办案工作的意见》等规定,做到有章可循,规范运行,确保重要线索不流失。必要时,邀请信访举报人参与信访件调查,加强处置监管,防止线索隐匿、瞒案不报、压案不查,不断提高初核率、立案率和结案率。2014年,银盏镇有群众多次联名反映岩根河村干部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等问题,镇纪委通过调查核实后回复信访人,但信访人对核实结论持异议。为切实做到案结事了,2015年1月,县纪委召集银盏镇、县民政和民族宗教事务局、信访人等全程参与对信访反映的问题进行联合核查,核查结果,部分问题属实,已按相关规定责成银盏镇党委、政府、纪委严肃处理。

在群众监督力量推动下,创新以制度化推进机关党员争当“领头雁”、争当志愿者、争当特派员的“1+3”机关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体系,将服务面延伸到一线。2014年,瓮安县党员“1+3”服务模式被中央国家机关评为“建设服务型机关党组织最佳案例”。

三、化解社会矛盾 重塑党的形象

各种社会矛盾交织,最终引爆了瓮安“6·28”群体事件。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历任瓮安县委书记带领县委领导班子直面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力求从体制机制上寻求破解药方。8年来,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矛盾逐一得到稳妥解决,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以及民生上的历史欠账逐步得到弥补和完善,县委班子务实、亲民、为民之风扑面而来,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得到全面改善。

1.废墟之上化解矛盾

“6·28”事件爆发第6天,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龙长春,接过了黔南州委常委、瓮安县委书记这副沉甸甸的担子。面对满目疮痍的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大楼,他的第一“板斧”就是“县委书记大接访”,在废墟之上重拾民心、重塑党的形象。新华社从瓮安现场第一时间报道的新闻,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瓮安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 已接受来访198起

新华社贵州瓮安2008年7月11日电(记者周芙蓉 刘文国)贵州省瓮安县平定营镇狗场村村民陈德义和陈德香11日一大早就赶到县城,代表村民到县里再次反映村委会的有关问题。

“这次上访和以往上访不一样,县委书记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我们的来访。”陈德义有些兴奋地对记者说。

在排了一个小时的队后,现场工作人员将陈德义等反映的基本情况作了登记,他拿着登记表,领了号牌进入候访处,耐心等待接访。

瓮安“6·28”事件发生后,新任县委书记龙长春在要求各级各部门反思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的同时,将转变干部工作作风、理顺群众情绪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瓮安县信访办主任秦综说,县委决定,从11日起到10月底,每月开展二次“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县委书记带头、县级领导干部参加,直接面对群众、亲自接待来访,重点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请老百姓讲实话,为老百姓办实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条幅醒目地拉在“大接访”现场。来自县城、农村的至少四五百名群众,手拿材料,排队等待接访,场面十分热烈。

上午9时30分左右,瓮安县委书记龙长春接访了瓮安县林业局国有林场职工肖立仁。还没落座,肖立仁就有些激动地对龙长春说:“我在瓮安45年,第一次与县委书记面对面交流。解决我们的问题有希望了。”

肖立仁代表94名职工,反映要求县政府按省有关政策恢复原工资标准的问题。只见龙长春仔细翻阅肖立仁递交的材料,其间不断与肖立仁轻声交流,并叫来县人事部门负责人询问相关政策,签完处理意见后,边将处理意见拿给肖立仁看,边对他说:“你放心,结合瓮安实际,我们会按省里相关政策执行。”肖立仁紧锁的眉头一下舒展了,他紧紧握着龙长春的手说:“相信党委政府能为我们老百姓作主。”

龙长春对记者说,深入了解群众疾苦,逐一清理解决各种历史积案,拿出切实有效措施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将是瓮安县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通过大接访活动,就是要探索建立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效工作机制,使群众话有处说,理有处讲,难有处帮。

据统计,截至目前,瓮安“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接受群众来访198起,领导接访105起。

“6·28”事件发生后,瓮安县通过县、乡镇、村三级联动接访和县委书记大接访、干部大巡访、教师大家访、公检法司大联访、乡镇干部大走访等“五大访”,梳理出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在随后的3年里,通过加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加以有效化解和解决。县财政预算资金3600万元,解决了26个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历史遗留问题;投入324万元,为2945名代课教师给予经济补偿和补缴养老保险费;为76名原集体卫生人员(“赤脚医生”)补发工资37万元,·26·每年县财政预算58万元,对其中退休的49人参照全民所有制卫生人员退休金发放;每年财政预算800万元信访调处资金、100万元法律援助资金、100万元司法救助资金、100万元特殊人群就业安置帮扶资金、100万元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奖补资金,切实解决诉求群众的实际困难,加大基层人民调解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力度。

针对大量信访案件中许多属于司法范畴的实际,法律救助资金用于帮助困难群众请律师、出鉴定费等,对依法判决因客观原因无法执行的,补助打赢官司的困难群众。群众“信访不信法”的观念逐步发生转变后,法院受理的案件呈上升势头,建立基层矛盾化解奖补机制,对基层发现问题和矛盾及时化解的,给予一定奖励和补助,实现小矛盾不出组,大矛盾不出村,减轻了法院受理案件的压力。

据统计,到2010年,县级信访接待总量由2008年的2169件下降到693件,信访案件办结回复率为98.6%。省级交办历史积案除无理诉求和跨区域的外,全部化解,2010年无新增积案。

瓮安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是贪污腐败、官僚主义。瓮安人民发自内心热爱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6·28”事件这副清醒剂,使县委、县政府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清了“水能载舟,亦可覆舟”的哲理。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在中国封建社会,人民与君王是对立统一的,人民能够成就君王,亦能推翻君王的残暴统治。唐太宗李世民这句话,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告诫君王要善待人民。中国历史上开明的君王尚且懂得善待人民的极端重要性,何况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县委、县政府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祉,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以“砸锅卖铁”的决心弥补民生欠账,各级干部、共产党员、人民警察真心实意地对待群众,群众的眼睛雪亮,对党风、政风、干部作风和社会风气点点滴滴的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头,通情达理,大肚包容,对党委、政府回报一片真情,理解党委和政府,用行动支持党委、政府工作。在“6·28”事件中,象征共产党领导和人民政权的县委、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办公大楼,被愤怒的群众一把火焚毁成一片废墟。人民总不能让执政党和人民政府长期在经烟熏火烤、斑驳脱离的残存办公室里办公,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县委、县政府要重新修建办公大楼的信息不胫而走,瓮安老百姓知道后,迅速作出反应,用配合征地、拆迁的实际行动支持党委和政府工作。县委、县政府和人民的力量汇聚在一起,仅用两年时间,县委、县政府在抓大治、抓弥补民生欠账、抓经济发展的同时,规划重建了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办公大楼,规划选址重建了人民公安大楼。2010年,也是6月28日这天,瓮安县委、县政府新办公大楼落成,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迁入象征人民政权、现代、庄严、简朴的新大楼办公。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县委、县政府为人民当家,替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利。在县委、县政府新办公大楼前,投资1.2亿元,为人民群众新建了渡江文化休闲广场。广场建设面积约10万平方米,广场上再现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强渡乌江”情景、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猴场会议”、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第一个人民政权及武装——珠藏桐梓坡农会和桐梓坡游击队、发育于瓮安地区震旦纪的多门类、多种属、多类型、保存完美的晚前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等雕塑,展示了瓮安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广场附属假山、亭阁、瀑布、盆景、花卉等设施,为市民营造幽静、舒适、宽阔、和谐的休闲环境,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锻炼的理想去处,成了瓮安县各族人民开展重大节庆活动的集聚中心。

2011年接任黔南州委副书记、瓮安县委书记的陈昌旭说:“社会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在加快发展中,如果不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最终是欲速则不达,跑得越快,栽得越深。解决好了,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就会实现加速和跨越。”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瓮安“6·28”事件过去4年,县城日新月异,长期低矮破旧的木板房,被鳞次栉比的现代高楼大厦所取代;狭窄蜿蜒的街巷成为历史,宽阔笔直的新城区大道将现代城市气息带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可是,在县城中心,却一直保留着县委、县政府旧办公大楼残存的遗迹。2012年,县委、县政府经过再三考量,作出大胆决定,保留县委旧大楼遗迹,以史为镜,照出自己的不足甚至错误,由自己起来加以纠正,教育当代,警示后人,轻装前进,开拓未来,而不是揭短,不是自扬“家丑”。形成共识后,在县委旧办公大楼遗迹旁边,建立三层楼房的“瓮安事件”警示教育馆,分8个展室,陈列“瓮安事件”各种文字、图片、音像、视频等震撼心灵的反面教材,使广大党员、各级干部、青年一代对“水能载舟,亦可覆舟”有更直观的感受,永远不忘历史教训,一刻也不背离根本宗旨。“瓮安事件”警示教育馆2013年开展以来,成了全县各级干部、广大党员和青少年的警示教育基地,贵州省各市、州、地党政干部、公安干警、省外一些党政干部,纷纷前往接受警示教育。

2.除恶务尽 警民回归鱼水情

“过去我们生活在恐惧中,敲诈电话、假冒职能部门勒索不断。”一位个体工商户回忆2008年前的社会治安时说。公安不作为,甚至乱作为,成为群众仇警的深层次原因。正是这一原因,公安局大楼在“瓮安事件”中被付之一炬。群众对公安以罚代法,靠罚款保运转,个别干警甚至充当黑社会保护伞的乱象极为不满,警民关系陷入“水火不容”。

痛定思痛,县委提出最大限度支持、最大限度解决、最大限度予以组织保障,彻底废除公安罚没款制度,对公安、纪检监察机关实行收支两条线,采取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集中财力办大事“三保一集中”的支出安排,从制度上创造人民警察为人民的环境条件。2008年以来,县财政投入公安装备经费达5000多万元。同时,下功夫抓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文化育警,打造高素质的人民警察队伍。

解除了后顾之忧的公安干警,重拳打黑除恶,开展“黄、赌、毒”等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2008年7月到2009年2月,全县立刑事案件614起,破案179起,打掉犯罪团伙15个,捣毁恶势力团伙7个,侦破命案9起;破获毒品案件24起,抓获吸毒人员149人;破获历年积案5起,抓获在逃犯罪嫌疑人4名。3年奋战,共打掉5个帮派,16个黑社会团伙,涉及400多人。刑事案件破案率超过60%,大案要案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恶性案件,百分之百侦破。

在修葺一新的县公安局经济犯罪侦察大队办公室,群众自发送来“利剑高悬斩黑恶 警民和谐一家亲”“打黑除恶 秉公执法”等锦旗,成了警民回归鱼水情的见证。

3.一任接着一任干 咬定发展不放松

2000年前,瓮安是烟财政,烤烟税收占财政收入的60%。随着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地方税源枯竭,县财政捉襟见肘。随后,瓮安充分利用境内丰富的磷、煤等矿产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以磷化工、煤化工等为龙头的资源深加工项目成为经济支柱,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县财政收入由2000年不到700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4亿元。然而,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跟不上,无证开采、以探代采、以采代探情况严重,无序开采导致矿群矛盾突出,群体性上访事件有增无减,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瓮安事件”以来,县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深对县情的认识,不断完善经济发展顶层设计,更新思想观念,拓展思维空间,冲破体制束缚,扩大开放空间,激发创业激情,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为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科学发展赢得了民心。

龙长春带领县委班子深入调研,摸清县情,集思广益,认真谋划,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理清了瓮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提出“融入贵阳、面向两广,立足乌江、挤进长江”的战略构想,坚持“环境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不动摇,实施城镇经济带动、重大项目拉动、人力资源推动“三大战略”,推进瓮安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跨越,封闭半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跨越,粗放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经济跨越。

2011年,陈昌旭带领县委班子在继续坚持“环境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三产活县”不动摇、实施“三大战略”的基础上,突出发展、民生、稳定“三大主题”。按照开明、开放、开发、开创;想干、敢干、实干、能干“四开四干”和公心、公开、公平、公正、公信;政治安定、社会安稳、生产安全、干部安心、群众安逸“五公五安”的要求,以实现“城乡统筹、三化同步、科学发展、强县升位”为目标,将瓮安打造成城乡统筹的先行区、三化同步的示范区、和谐发展的模范区。

2013年,黔南州委常委、州政府常务副州长蒋映生接任瓮安县委书记后,带领县委班子深化县情认识,明确“立足黔中、融入贵阳、连接成渝、面向珠三角”的战略构想和“工业强县、城镇带县、文化兴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按照“交通为先、产业为重、城镇为要、民生为大”的工作部署,以“创建全省经济强县、推进改县建市、率先全面小康”作为近期目标,把建成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黔中商贸物流基地、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一个中心、三个基地”为远期目标,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2015年9月28日,总投资50亿元的瓮安至马场坪铁路项目开工建设。这是贵州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效率,第一条以“PPP模式”建设的地方铁路,开创地方铁路自主运营模式,建成后将为瓮安县、福泉市“煤电磷”一体化循环基地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铁路运输大通道,实现与国家铁路运输网互联互通。

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的推进,给县域经济注入强大活力,全县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高速增长。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85亿元,财政总收入17.5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33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6.8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43.38%、55.34%、69.47%、36.8%。2014年全面小康创建实现程度达92.5%,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为瓮安建成黔中明星城市奠定了基础。

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夯实执政基础

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是“瓮安事件”暴露的突出问题之一。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是树立党委和政府威信、巩固执政根基的重要保证。县委从强队伍、搭平台、建机制等方面,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增强了基层组织统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民生保障、生态保护“五位一体”发展的服务能力,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截至2014年年底,全县建立基层党组织559个,党员发展到14173名。

1.抓规范管理 提升村干部素质

2013年开展基层党组织活动规范化、党员发展规范化、中层干部管理规范化、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规范化“四大工程”建设,按照“基础工作更扎实、服务管理更规范、组织基础更牢固、工作推进更有力”的要求,抓好组织工作规范化建设各项任务,实现“组织健全、队伍过硬、工作规范、制度完善、作用明显”的目标;完善党费收缴和管理制度,明确党费收缴、党费返还、党费使用和党费管理,各基层党组织上缴的党费按35%的比例返还,规定专用于基层党组织活动。

针对村级班子普遍存在结构不优、素质不高、村支“两委”关系不协调、后备干部队伍不足、民主法治意识不强等问题,在2013年换届选举中,按照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文化水平高,带富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协调能力强“三高三强”的要求,以组织推荐、党员群众推荐、党员选举“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相结合的方式,民主选举产生554名想干事、干成事、干实事、群众满意的优秀村干部,其中妇女123人、35岁以下110人、高中及以上学历321人、致富带头人206人,全县村级班子结构得到优化,村支“两委”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为提升村干部素质,破除局限在村中选人的思想束缚,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鼓励县乡机关党员干部到村参选党组织书记,鼓励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和退休党员干部回原籍参选村党组织书记,鼓励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党员、企业经营管理党员和复转军人中的党员到村参选党组织书记,鼓励大学生村官中的党员参选党组织书记。先后有57名县乡机关党员干部、改非党员领导干部、党员致富带富能手和大学生村官党员成功当选村党组织书记,为村级党组织注入生机与活力。

为提高村级班子整体素质,开展机关干部驻村工作,每年对贫困村选派县直机关党员干部驻村,以行政村为单位组建驻村工作组,先后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选派第一书记、小康驻村等干部驻村工作。按照干部当好理论调研员、形势宣讲员、舆情信息员、新闻通讯员、网络评论员“五员”的要求,开展认真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帮助推动经济发展,帮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帮助改善保障民生,帮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宣四帮”工作。

2012~2014年,共选派49名乡镇副科级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2015年,派出驻村干部410名,确保每一个行政村不少于5名驻村干部;选派县直以上部门64名驻村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19名乡镇副职挂任村第一书记,实现对全县99个村选派第一书记全覆盖。

选派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不仅充实和加强了村级组织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而且解决了所在村的基础设施落后、产业聚集滞后等突出问题,助推当地经济发展。仅2015年上半年,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累计走访群众8200人次,收集意见和建议206条;办实事、做好事427件次,化解矛盾纠纷585件次,解决问题和困难1650件次,申报实施项目43个,协调解决各类资金813万元。截至2015年9月,全县99个行政村中已消除“空壳村”44个。其中,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在5万元以下的19个,5~10万元的有9个,超过10万元的16个,“空壳村”消除率为44.4%。2015年底可消除“空壳村”52个。

2.建立关怀激励机制 调动村干部积极性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农村基层的事能不能做好,关键在基层干部能不能发挥作用。建立完善基层党员干部关怀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抗凝冻、抗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树文明新风等方面,党员干部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

从2012年7月1日起,全县村干部基本报酬按照人均月增加500元的标准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村干部基本报酬标准,正职每月1500元,副职每月1300元。2015年3月,对村干部基本报酬再次作调整,正职每月提高到1800元,副职每月提高到1600元;对获得省级以上表彰或·36·连续两年获得州级表彰或连续三年获得县级表彰的在任村级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给予适当奖励;在任村干部报酬按任职年限正常增长,每任职一年,月报酬增加10元;将村干部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畴,每人每月由县财政承担420元,逐步推进村干部全职化、专职化。

新建、改建了一批村级活动场所。截至目前,累计新建村级办公用房82栋,平均每栋面积达300平方米以上。调整增加村级组织办公经费,为村党组织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阵地办事提供平台。一类村办公经费从每年3.5万元增加到5万元;二类村从每年2.9万元增加到4万元;三类村从每年2.3万元增加到3万元。加大对困难党员、老党员、离任村干部关怀的力度。2015年,对830名离任村干部发放补贴145.50万元,发放老党员和困难党员慰问金28万元。建立老党员生日慰问制度,对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每年生日进行走访慰问。

对党员致富能力和收入情况逐一摸底,建立台账,找准致贫原因,一户一策,帮助制定创业增收计划,以及从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扶持创业带富,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创新激励机制,结合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计划,自2013年以来,每年从财政拿出500万元设立“领头雁”工程发展基金,鼓励和引导农村党员和各类人才到村领办、创办项目和企业,鼓励参与企业入股分红、领取年薪报酬,调动“领头雁”积极性。截至2015年8月,全县发展党员致富带头人829名,带动困难群众10201人致富,营造全民创业氛围,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3.“双向组织生活”激发基层活力

按照“组织联体、优势互补;城乡联合、资源共享;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的思路,2009年11月,全县488个城乡党组织统筹开展“双向组织生活”活动,探索建立激发基层活力的党建机制。

组织保障。成立县委基层组织局统筹指导全县开展“双向组织生活”:活动场地不拘于机关办公场所或党员干部家中,活动经费采取机关出一点、乡镇挤一点、社会捐一点等灵活方式筹集;按季度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活动。通过整合资源,完善结构,打破现实存在的体制障碍,实现城乡联动。

制度措施。采取城乡党组织有效统筹措施:明确城乡党组织统筹范围,所有城乡基层党组织都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与所包保乡镇村党支部结成城乡统筹对子;明确活动方式,按照“一个行业一个主题,一个支部一个载体”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活动;按照队伍互建、学习互促、发展互助、活动互动、困难互帮“五互”、政策法规学在前、民生事务议在前、公益事业走在前、诚实守信争在前、干事创业做在前“五在前”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五个一”的要求,将“双向组织生活”纳入年终党建目标考核。

活动载体。从优势互补出发,通过互动,实现联创。一是明确一个主题,同堂学习,互上党课。二是明确一个话题,座谈交流,谈心交心。三是明确一个议题,民主评议,广纳意见。四是明确一个课题,与民同乐,乐有所趣。通过创新载体,互促互帮,实现城乡互动,激发了党员活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丰富了活动内容。

“双向组织生活”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重要目标,积极帮助村级办协会、找项目、建企业,从改变农业产业结构上建立强村富民的经济实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确保农村党员富起来。把引导村支“两委”推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三议三公开”(村民商议、“两委”决议、“两会”审议;实施内容公开、实施过程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和坚持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作为一项硬任务,要求“规定动作”不走样。

创建城乡党建“一体化”统筹模式,把过去专抓党建扩大到助推基层发展,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建立了城乡党员“一堂课”教育平台,使城乡党员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形成农村发展“一条龙”服务理念。在统筹城乡党员创业带富过程中,各机关党组织采取“技术+资金”等帮扶措施,将“输血帮扶”转变为“造血导富”;建立了城乡党群同发展的新关系,搭建了党员干部增长才干的新舞台。

五、占领意识形态高地 巩固执政地位

多年来,感恩教育缺失,导致部分干部群众荣辱不分、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直至在“瓮安事件”现场滑向煽风点火、推波助澜。沉痛的教训证明,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领域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瓮安在深度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机制,打造文化品牌,保护开发人文景观和文化遗迹,投入创作了一批文艺精品,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全面提升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1.打造文化品牌 建设精神家园

2012年,立足猴场镇千年古邑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打造集瓮安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山水名胜为一体的“瓮水长歌”文化品牌。“瓮水长歌”大型音乐舞蹈诗分为上篇《风》:描绘瓮安秀美的山水名胜及悠久的民风民俗;中篇《雅》:讲述瓮安人历来尚礼崇文,尊师重教的儒雅风范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下篇《颂》:展现瓮安犹如涅槃凤凰,以特有的生存能力、文化能力及生命张力,展现瓮安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生命活力。《瓮水长歌》让世人了解瓮安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现当今瓮安人以崭新的精神风貌,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为各级干部、共产党员和广大群众构筑精神家园。

“帮扶干部真不赖,乡村工作田头在,干部提拔准有他——人才;社区是个大家庭,凝聚人心讲文明,团结务实抓实效——创新;善待老人尽孝心,和睦邻居讲诚信,家庭和睦村庄美——文明;如今农村真气派,山清水秀很实在,小康日子天天过——舒心……”这是“瓮水长歌乡村行”舞台上,群众自编自演的节目“三句半”,传统的表演形式和充满乡土气息的台词,引来台下观众阵阵掌声和笑声。接踵而来的是民族歌曲、民族舞蹈、魔术表演、川剧变脸……观众意犹未尽。“演员都是认识的普通群众,唱的、说的、演的都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表演形式大家喜欢,顶着烈日都要来看热闹。”现场村民说。

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瓮安县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文化惠民”的原则,以“瓮水长歌乡村行”为抓手,构建“政府采购、群众参与、社会联动、文化惠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政府向文艺团体购买文化产品,无偿提供给民众享受的方式,送文化下乡,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瓮水长歌乡村行”是“瓮水长歌”文化品牌的延伸,每年在全县各乡镇巡回演出150多场。群众通过观看表演,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转变思想观念,政治觉悟明显提高,文明素养显著提升,农村社会风气得到净化,全县精神文化建设发生了五大转变: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促进了民族民间文化繁荣;拓展了农村演艺市场;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的途径,实现由单方面向农村“送文化”朝全方位在农村“种文化”的转变,催生了文化自觉;创新了群众教育方式;开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文化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县文化馆被评为国家县级三级馆;2013年,县图书馆被评为国家县级一级馆,“瓮水长歌文化精品乡村行”系列文化活动,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14年,瓮安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2.传承“文化DNA” 增强文化自信

2013年9月24日,坐落在瓮安县猴场镇的双面实木大戏楼,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大世界吉尼斯纪录——最大戏楼(砖木结构)”称号,并正式对外开放。

双面实木大戏楼是根据文史资料记载和当地老人回忆在原址仿古建成,戏楼宽42米,高28米,共4层,占地面积1999.2平方米,建筑面积3773.66平方米。大戏楼属徽派风格,古朴典雅,共有26只翘角,是世界上最高、规模最大、工艺最复杂的双面实木仿古戏楼。瓮安县陆续邀请贵州省黔剧团、遵义市川剧团等知名艺术团到双面实木大戏楼演出,在发扬国粹的同时,促进文化交流。

瓮安自秦汉便有记载,明朝建县。贵州历史上第一名进士出在瓮安珠藏。在新建的黔山第一进士楼里,陈列着贵州6000名举人、700名进士名录。重建或新建的内阁中书第、土·42·司衙门、湖广会馆、江西会馆、古客栈等古建筑,无不昭示当地丰富的民族习俗、人文景观、文化遗迹。

早在盛唐时代,瓮安草塘(今猴场镇)就形成了舞龙习俗。千百年来,草塘舞龙艺术深深植根民间,一直保持发扬舞龙文化特色。龙的信仰,龙的精神,被草塘人以舞龙的方式,传承在瓮安神奇的土地上,形成独特的民族习俗。大弯龙、彩龙、母猪龙、板凳龙、玉竹龙、水龙等,形成瓮安特有的“龙”文化。每年春节或遇重大节庆活动,瓮安及周边县市成千上万的各族人民群众,争先恐后地涌入草塘观看舞龙。2006年,草塘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龙狮文化艺术之乡”,2008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注重文化旅游宣传,促进文化旅游发展。2013年,在草塘千年古邑旅游区成功举办以“千年古邑·红色瓮安”为主题的黔南州第五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瓮安县第二届“瓮水长歌”文艺旅游节,88家省内外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参加这次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来宾主要来自省、州及相邻县市、乌江流域旅行社、宾馆、旅游商品企业等领导及负责人,共有5万多人观看开幕式。大会期间,举办了文化旅游、农特产品展销、摄影作品展、国学成人礼仪式、瓮安第四届龙狮文化艺术节、十大名剧群英荟萃古戏楼表演、中国辞赋论坛以及西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招商会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赢得广泛称赞。草塘古邑景区被列入贵州旅游最具公众影响力的“十大品牌”之一。

瓮安以史为据,着力打造“盛览故里·辞赋之乡”文化品牌,在瓮安中学建立了辞赋创作基地,举办中国·贵州《瓮安赋》辞赋大赛和全国“盛览故里·辞赋论坛”,邀请国内赋学名家走进瓮安采风,开展辞赋创作活动。2013年9月,中国赋学会授予瓮安县“中国辞赋之乡”称号,这是中国唯一的辞赋之乡。

目前,全县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1处,其中省级7个:玉华山咸同农民起义遗址、红军强渡乌江——江界河战斗遗址、冷少农烈士故居、偏岩摩崖、“猴场会议”会址(含毛泽东行居)、桐梓坡农会和游击队驻地旧址。建立了“猴场会议”陈列馆、冷少农烈士故居等9个文物保护单位专题陈列馆。拥有火龙、高台舞狮、黄粑制作工艺、泡酸辣制作工艺、交易暗语、灯夹戏、民间纸扎工艺技术、傩戏、孔明灯和苗族舞蹈“搓梗仔采阿诗”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优秀传统文化铸就民族魂魄,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几年来,瓮安加大力度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DNA”,不断增强各级干部和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连续承办了三届中国·瓮安山地户外运动锦标赛、全省精品文化交流会、全州体育运动会、全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等大型活动,提升了瓮安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弘扬文化精神 创作文艺精品县委、县政府投资140万元制作的MV《瓮水长歌颂中华》,将瓮安千年历史用歌词、视频艺术手法古今对比,使灿烂的历史文化随时代变迁升华,展现瓮安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面向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2012年荣获贵州省文艺奖电视文艺类三等奖;投资1800万元拍摄制作了再现中国工农红军当年艰苦卓绝战斗情景的电影《突破乌江》。近年来,瓮安县作家协会、瓮安乌江摄影家协会和瓮安县书法家协会等各文艺协会会员积极创作,先后获国家级奖项45个,省级奖项90个,州级奖项165个。2014年县文化和旅游局周明君创编的小品《殡葬工情缘》参加全省民政(殡葬)系统比赛获二等奖。2014年9月,县文化馆宋定军创作的小品《驻村干部》获贵州省第二届专业文艺奖“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评选优秀奖。2014年1月,瓮安县总工会选送周雁祥的现代诗《献给保护神》参与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单位发起的“‘中国梦·劳动美’全国职工诗词创作大赛”荣获优秀奖。2015年8月,瓮安县文联选送的摄影作品参加全国摄影大展,在参展作品中,文慧的《早安·瓮安》、李双华的《茶海晨曦》、龙绪波的《希望之光》荣获银奖;张岳的《花灯拜年》、龙泳的《穿洞河雪韵》荣获铜奖;刘正明的《春雪映黔山进士楼》《古邑小影》、高邓琴的《古邑夜景》、王昱的《国旗下的婚礼》《茶海之春》、于雷的《茶乡竞技》《锦绣河山》、刘志富的《瓮安新貌》《牧归》和《岁月鎏金》等21件作品茯优秀奖。

各文艺协会会员的上百篇文学作品在《小说月刊》《啄木鸟》《星星诗刊》《山花》《安徽文学》和《贵州作家》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的作品还获了奖。音乐作品《青山采茶歌》获贵州省第二届好花红艺术节创作三等奖,公开出版了《千年古邑·和美瓮安》《红尘摆渡》《乌江风云1935》《千年牂牁·万寿古邑》和《红色特工冷少农》等15部会员文艺专著,一批文艺精品相继问世。

4.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建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扎实推进文化自强。通过打造和推广文化旅游品牌,让民众从文化旅游中找到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承担起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县委、县政府将猴场镇草塘古邑区列入瓮安县“一城四区”建设项目进行重点打造,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围绕以猴场红色文化新村为中心的核心区、以猴场集镇为重点的保护区,深入挖掘优秀的商贾文化、土司文化、人文文化、生态文化及红色文化。

在古邑区集散中心设置了休闲服务业,将古邑区建设成为多元文化聚集的文化重镇,配合打造下司石林、老鹰洞等多处旅游景点,完美展示古邑文化、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产业配套等综合功能,形成高竞争力的复古型旅游区,再现了古邑文化风采,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2014年,瓮安草塘千年古邑旅游区入选2014年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和贵州省酒、烟、茶、药、食品“五张名片”称号。

猴场镇千年古邑旅游区是贵州省文化旅游十大品牌之一。镇党委、政府确定了“商贸活镇、文化强镇、旅游兴镇、产业富镇”的发展思路。走进“千年古邑”,书法、摄影、棋牌、腰鼓、秧歌、太极、舞剑、广场舞等,目不暇接,“文化兴镇、文化强镇”之风扑面而来。过去,群众文化活动处于自发状态。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增加文化投入,各乡镇纷纷组建文艺团队、综合文化工作队,县委宣传部组织“瓮水长歌乡村行”公益文化演出活动,丰富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猴场镇组建的文化团队达18个,参加人数逾900人。镇综合文化站艺术团有20多人,能独立承担一场文艺演出,每月在双面大戏楼公益演出一两场,深入全镇12个村(居、社区)巡回演出,宣传十八大精神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文艺节目全是自编、自导、自演,用群众身边的人演群众身边的事,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镇综合文化站艺术团团长徐伟益说:“‘猴场会议’所在地的人民,更不能忘记红军,要用长征精神鼓舞后人,今天过上幸福日子,不能忘记过去,要弘扬传统,开拓未来”。

2015年8月21日夜,县城渡江休闲文化广场华灯初上,人山人海。在县委宣传文化部门举办的“幸福进万家·瓮水长歌乡村行”公益文艺演出活动拉开帷幕时,猴场镇综合文化站艺术团首先登台,演出的第一个节目是《十送红军》,台上再现当年苏区人民与红军依依不舍的深情,将台下数千观众拉入当年情景,有的热泪夺眶而出。接着,10个女生登台表演快板《述廉》:“古邑草塘屹黔中,瓮水长歌颂党功。领导干部改作风,联系群众不放松。提高能力与水平,清廉从政为人民。‘老虎苍蝇’一起打,‘四风’问题不能耍。政府是个大家庭,凝聚人心讲文明。公平公正又公开,廉政建设花盛开。清正廉洁时刻记,警钟长鸣不忘记。一树思想二预防,共同筑起防腐墙。”板声一落,台下爆发出阵阵掌声。

发展文化旅游突出文化内涵,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竞技、养生养老紧密结合,重点打造“千年古邑·红色记忆·乡愁回忆”等文化旅游品牌,吸引中外游客前往观光旅游,2015年上半年,接待国内旅游人172.10万人次,同比增长32.67%,旅游收入13.94亿元,同比增长3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