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与戏曲文化
1624700000014

第14章 1944年

1月9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副校长彭真陪同下观看平剧《逼上梁山》。该剧由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员杨绍萱和教务处文教科科长齐燕铭编导,中共中央党校俱乐部演出。毛泽东一边看,一边对彭真说:《水浒》中有很多段落都是很好的戏剧题材,如三打祝家庄就是一个。你们把《逼上梁山》搞完了,可以接着编个《三打祝家庄》。

观戏返回后,毛泽东又连夜写信给杨绍萱、齐燕铭。内称:“看了你们的戏,你们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们致谢,并请代向演员同志们致谢!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郭沫若在历史话剧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你们则在旧剧方面做了此种工作。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我想到这一点就十分高兴,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44]

[附注]《逼上梁山》,新编京剧。剧情取自《水浒传》林冲上梁山故事,并参照有关宋代宣和年间的历史资料,以及明传奇《宝剑记》等戏曲作品。1943年作于延安,作者杨绍萱,后又由刘芝明、齐燕铭等加工修改。它描写了林冲由一个富有正义感的军官走上反抗道路的曲折过程,成功地塑造了官逼民反的典型形象,讴歌了鲁智深、曹正、李小二等造反英雄群像。

1月9日,毛泽东从延安给在重庆的郭沫若写信。内称:“收到《虎符》,全篇读过,深为感动。你做了许多十分有益的革命的文化工作,我向你表示庆贺。”[45]

[附注]《虎符》是郭沫若1942年2月写的一部历史话剧。剧本取材于《东周列国志》魏国信陵君和安釐王的宠姬如姬窃符救赵的故事。

3月22日,毛泽东在边区文化教育工作座谈会中指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又指导经济政治。老秧歌反映的是老经济老政治,并指导老经济老政治;新秧歌反映新政治新经济,并指导新政治新经济。一个秧歌叫《赵富贵》,听说跑到吴起(镇)去一演,就在演完那一天,连长那里就跑去一个士兵,把自己的手捆起来请求处罚,他说:我想开小差,不但自己想开小差,还组织别人开小差。还讲出,在他被服里钉了多少法币,后来一检查,果然有一些法币钉在那里。讲出来了,当然也就不处罚了。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早几年那种大戏、小说,为什么不能发生这样的力量呢?因为它没有反映边区的经济政治,成百成千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脱离群众。开了文艺座谈会以后,去年搞了一年,慢慢的摸到了边,一经摸到了边,就大受群众欢迎。所谓摸到了边,就是反映群众,真正地反映经济、政治,这就能有指导作用。[46]

5月19日,据毛泽东建议,苏联A.考涅楚克的剧作《前线》(萧三译),自即日起在《解放日报》连载了8天。6月1日,《解放日报》还专门发表了社论。[47]

[附注]《前线》,话剧,苏联A.考涅楚克编剧。1942年作。该剧讴歌了苏联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揭示了军队高级指挥机构中所存在的弊端。全剧曾连载于苏联《真理报》。

5月24日,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讲话。他就文化建设方面要求说:“要使边区老百姓每一个人至少识一千个字,要提倡卫生,要教会老百姓闹秧歌、唱歌,要达到每个边区有一个秧歌队。家家有新内容的年画、春联。”[48]

6月12日,下午6点,毛泽东在延安接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畅谈国内外局势。晚餐后,毛泽东与大家共观延安平剧研究院演出的《古城会》、《打渔杀家》、《草船借箭》、《鸿鸾禧》。当看到《古城会》里的张飞,《打渔杀家》里的教师爷,《草船借箭》里的鲁肃,毛泽东不断地发笑。毛泽东自谦地对客人说:“对于平剧没有研究,但很喜欢看看。”[49]

[附注]《古城会》,据《三国演义》写张飞在古城与脱离曹营归来的关羽团聚事。

《草船借箭》,据《三国演义》写诸葛亮与鲁肃乘大雾迷茫时驾草船赴曹营智取箭事。

《鸿鸾禧》,京剧传统剧目,据《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又名《金玉奴》。写丐头金松女玉奴,于雪地救活穷书生莫稽,并结为夫妻,助其应试,但莫做官后,将玉奴推入江中,为巡按林润所救。莫稽赴任后,见林,林称有女招莫为婿,莫喜从之,洞房中玉奴预伏仆婢,持棒殴莫,面数其罪。

7月初,延安平剧院正式成立了《三打祝家庄》创作小组,并从毛泽东那里借来了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构思中又得到齐燕铭的帮助。毛泽东在听取创作汇报时,再次指示说:该剧要写好三条:第一,要写好梁山主力军;第二,要写好梁山地下军;第三,要写好祝家庄的群众力量。[50]

[附注]1944年7月至1945年初,延安平剧研究院编导室的任桂林、魏晨旭、李纶等集体创作了《三打祝家庄》。作者们首先搜集和研究了许多有关农民战争中打寨子的材料,又对《水浒传》第四十六回至第五十回三打祝家庄的故事进行了反复研究,写出创作提纲,多方征求意见,之后,才开始创作,在半年多的创作过程中,他们先后五易其稿,又召开了各种讨论会,听取意见,作了十余次小的修改。为了排好这个戏,该院组织了导演团,采用集体导演的方法,指导排演。(孙国林、曹桂芳:《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的延安文艺》第425页)

10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原题为《新四军的胜利出击》,毛泽东把它改为《新四军的胜利出击与中国的救国事业》。社论说:“华中的伪军,呼新四军为‘四老爷’,他们常常对着自己的枪说:‘枪啊,我是替四老爷保存的。”’毛泽东在“呼新四军为‘四老爷”’之后,加上了“比之为赵子龙”几个字。[51]

[附注]赵子龙(?一229),三国蜀汉名将赵云。刘备在河北时,即追从,以勇敢善战、端严谨慎著名。旧剧常以赵云为刘备四弟,且由此以排辈行。呼为四将军。

10月30日,毛泽东在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作《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的讲演,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在艺术工作方面,不但要有话剧,而且要有秦腔和秧歌。不但要有新秦腔、新秧歌,而且要利用旧戏班,利用在秧歌队总数中占百分之九十的旧秧歌队,逐步地加以改造”。[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