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与戏曲文化
1624700000026

第26章 1956年

1月1日,毛泽东在上海锦江小礼堂和周谷城、陈望道一起看文娱节目,其中有个戏是有关李自成的一段历史。

舞台前放着两张大沙发,那是特意给毛泽东和陈毅留着的。但毛泽东却不去坐,而是与周谷城、陈望道等坐在中间一排小椅子上,并笑着说:“我们就甘居中游。”

“这里中游好,能看得清楚些。”周谷城随即补充道。

关于李自成的戏快开演了,周谷城随意说道:“有人说,洪承畴之投降清朝具有善意,目的是减少汉人的大遭屠杀。”

毛泽东带着微笑说:“有此说,不可不信,但亦不可全信。事情不甚简单。怕还要有些设想研究。”[121]

1月,毛泽东在上海观看了周信芳主演的京剧《打渔杀家》。演出结束后,毛泽东接见了周信芳。[122]

[附注]周信芳(1895—1975),京剧演员,艺名麒麟童。工老生,善于以清晰而富有感情的话白和优美强烈的形体表演动作来刻画人物,唱腔亦富于韵味和感情,世称麒派。代表作有《四进士》的宋士杰,《徐策跑城》的徐策,《坐楼杀惜》的宋江,《打严嵩》的邹应龙,《追韩信》的萧何。

4月17日,浙江昆苏剧团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昆曲《十五贯》,毛泽东观看了演出。当看到台上那个官僚主义者周忱夸奖草菅人命的过于执是“国家良臣”,诬蔑况钟搞调查研究是“节外生枝惹是非”,自诩“一生唯谨慎,从来不逾常规”时,毛泽东畅怀地笑了,语含嘲讽,笑指周忱说:“他不逾常规!”[123]

[附注]昆曲兴起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问,在我国戏曲史和音乐史上都有相当的地位。但是,文辞深奥,音乐和表演过于雕琢,因而难以成为大众艺术。到解放前夕,全国尚存的昆剧团寥寥无几。由周传瑛和王传淞等人主持的国凤昆苏剧团(即浙江省昆剧团前身),当时只有七个演员,一个乐师。

毛泽东称道《十五贯》,主要是认为草菅人命的过于执的官僚主义作风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他在当日一次会议的插话中说,《十五贯》应该到处演,戏里边那些形象我们这里也是很多的。过于执,在中国可以找出不少。[124]

4月25日,毛泽东又在中直机关礼堂,再度观看了《十五贯》,并指出:《十五贯》是个好戏,全国各剧种有条件的都要演《十五贯》;这个戏全国都要看,特别是公安部门要看。周恩来在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召开的昆曲《十五贯》座谈会上,作了近一个小时的讲话。周恩来说,《十五贯》有着丰富的人民性,相当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不仅使古典的昆曲艺术放出新的光彩,而且说明了历史剧同样可以很好地起现实的教育作用,使人们更加重视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周恩来还指出《十五贯》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榜样。[125]

[附注]据许姬传《<十五贯>的艺术成就——回忆三十年前的一场戏》称:“1956年,浙江昆苏剧团带了《十五贯》到北京演出,起初上座率并不理想,周恩来总理看了《十五贯》后,在北京饭店召开座谈会,梅兰芳先生和我准时前往,那天与会的是演员、导演、剧评家等七十人,都站着,周总理站在桌后讲话:‘我看了昆苏剧团的《十五贯》,这是传统公案戏,改编本以通俗而简练的语言,描述了况钟经过调查研究,诱捕正凶娄阿鼠,弄清案情真相,平反了一桩复杂的冤狱;演员的精彩演技,体现了剧本的精神,应该说是建国以来一出富有教育意义的好戏,由于昆剧的演出形式,没能引起观众的重视,我们要大力提倡宣传。’指着欧阳予倩先生说:‘你要写文章介绍这出戏!’又指着梅先生说:‘你要写两篇。’于是梅先生就赶写了《昆苏剧团的(十五贯>观后》1956年4月22日发表于《光明日报》。以后,又在《戏剧报》另写了《谈昆剧<十五贯)的表演艺术》。同时,大家纷纷写稿介绍。有一天,我到吉祥戏院购《十五贯》的戏票,看见门口排了长队买票,傅经理说:‘《十五贯》是今年票房价值最高的一出戏。”’

又称,当时天津京剧团还移植了《十五贯》,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十五贯》彩色记录片向国内外发行。在香港放映时,京剧名老生孟小冬连看了七遍,她对周传瑛(况钟扮演者)、王传淞(娄阿鼠扮演者)的演技,作出很高的评价。(据《燕都艺谭》第349页)

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有缺点,又是优点时,他说:“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但是,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在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126]

4月28日,毛泽东在讨论《论十大关系》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另一种学术。”[127]

5月2日,毛泽东在第二次谈《论十大关系》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讨论总结时说:“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必要的,这个问题曾经谈过。百花齐放是文艺界提出的,后来有人要我写几个字,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以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这个。”[128]

6月3日,据王任重日记:毛泽东在武汉看了沈云陔主演的楚剧《庵堂认母》后说,沈云陔演的很好,他的唱腔像程砚秋,圆韵浑厚,我看程砚秋比梅兰芳唱得好。[129]

[附注]《庵堂认母》,传统剧目,清人作弹词《玉蜻蜓》中的一折。全篇写书生申贵升私通尼姑智贞,病死庵中。后智升生下遗腹子,为徐姓收养,取名元宰;16年后,元宰考中解元,庵堂认母。此剧也有锡剧、越剧、沪剧和甬剧等剧种。

沈云陔(1905—1978),楚剧演员,旦脚。建国后任武汉楚剧团团长。

6月20日,毛泽东指出当日的《人民日报》社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有原则性错误”。并说:引我的话,掐头去尾只引反左的。这不对。不用全段话,是秦琼卖马,减头去尾要中间一段。方法是片面的。[130]

[附注]“秦琼卖马”,京剧传统剧目。取材于《说唐全传》,写隋末秦琼押解犯人到潞安州天堂县,因天寒未带棉衣,穷困在旅店,不得已而卖去所骑黄骠马。

毛泽东在列车上聆听京剧唱片。

据王爱梅回忆,毛泽东在列车上,一边吃饭,一边听。他所听的大多数是“四大名旦”和马连良、裘盛戎、张学津等名家,如梅兰芳《霸王别姬》,裘盛戎《铡美案》、张学津《借东风》。她说:“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毛泽东听的是张学津唱的《借东风》那段唱腔。他听得很入神,或许是他的情绪感染了我,我也听得很有兴趣。听完唱片,我对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非常赞叹,也非常喜欢张学津的唱腔,对他说:‘张学津唱得真好。’毛泽东说:‘京剧是有韵调的,这是什么板眼,你知道吗?’我摇摇头说:‘不知道。’他扳着自己的手指说:‘这是二黄导板回龙。’又搬着第二个指头说:‘还有二黄原板和二黄散板。’我点点头说:‘主席,其实你比诸葛亮高。’他好像从《借东风》的思绪中回到现实,慢慢地‘哦’了一声问我:‘怎么个高法?我怎么比诸葛亮强啦?’我说:‘你总结出的游击战争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和诱敌深入战术,不都比诸葛亮高嘛!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不都是你指挥的吗?’毛泽东摆摆手对我说:‘得,得,这次聊天你胜啦!’我听后得意洋洋的。他看我这得意忘形的样,用手指着我说:‘小鬼,下次聊天,我还考你京剧。’”[131]

[附注]裘盛戎(1915—1971),京剧演员,工花脸,为金少山后的又一位挑班的花脸演员。演唱韵味浓厚,含蓄细腻,以洪亮、浑厚、细腻、甜润的花脸声腔著名,被称为“裘派”。代表剧目有《上天台》、《铡美案》、《将相和》。

《铡美案》,京剧剧目,又名《秦香莲》。写陈世美别妻秦香莲入京赴试,中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携子女来京寻夫,陈不认,反逐出门,且密遗家将追杀,未成。秦香莲至包拯处控告。包拯乃计召陈至衙,令秦与陈对质,陈强词狡辩,包拯欲铡之。太后、皇姑均来阻劝,包拯不顾,铡死陈世美。

张学津(1941一),京剧演员。1962年拜马连良为师,演出有马派剧目《借东风》、《赵氏孤儿》、《甘露寺》、《清官册》。

8月24日,毛泽东与中国音乐家协会的负责同志谈话。他说:“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小说,外国是后起之秀,我们落后了。鲁迅对于外国的东西和中国的东西都懂,但他不轻视中国的。只有中医和京剧方面他的看法不大正确。中医医死了他的父亲。他对地方戏还是喜欢的。”[132]

据侯宝林回忆:“1956年间,我曾在《北京文艺》上发表了《相声的结构》、《相声的语言》等几篇文章。那年,召开了政协全国委员会,毛泽东同志在接见文艺界代表的时候,对我说:‘啾,写了很多东西,你想当相声博士啊!’毛泽东同志十分风趣的语言,长期鞭策我对相声艺术进行理论上的探索。这是对我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旧社会只读过3个月小学的曲艺演员的多大的关心和鼓励啊!”[133]

9月30日,毛泽东同印度尼西亚总统阿哈默德·苏加诺就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作了谈话。

在谈话中,毛泽东面向黄镇大使问:中国京剧团到印尼去表演过没有?演出过《雁荡山》没有?

黄镇说演出过。

毛泽东说:在这个戏里,两派作战。保守派守城,革命派把城围住,后来飞进城去。英国报纸画了一幅漫画,说中国进入联合国,就像《雁荡山》一样,要飞进去,也就是说,我们要打进去。

毛泽东就用《雁荡山》的故事比喻,我们要进入联合国,必须赶走蒋介石的代表。[134]

[附注]《雁荡山》,现代京剧剧目。徐菊华等编剧。写隋末孟海公与隋雁荡山守将贺天龙,经山地战、水战、攻城战,最后取得胜利。表演上全面发挥了武打技艺。原为哑剧,后增加简单的念、唱。按,孟海公有其人,为隋末山东农民军领袖之一,但雁荡山贺天龙均无此史事。

1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每年国家预算要三榜定案。就是说,我们中央委员会的同志,还有一些有关同志,开三次会,讨论定案。这样就使大家都能了解预算的内容。不然,总是经手的同志比较了解,而我们这些人就是举手,但是懂不懂呢?叫作又懂又不懂,不甚了了。用三榜定案的办法,你就那么十分懂?也不见得,还是跟经手的同志有距离。他们好比是戏台上的演员,会唱,我们好比是观众,不会唱。但是,如果我们看戏看久了,那个长,那个短,就可以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戏唱得好坏,还是归观众评定的。要改正演员的错误,还是靠看戏的人。观众的高明处就在这个地方。一个戏,人们经常喜欢看,就可以继续演下去。有些戏,人们不大高兴看,就必须改变。”[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