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与戏曲文化
1624700000030

第30章 1960年

1月11日,中共中央在上海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毛泽东在周恩来陪同下审看了舞剧《小刀会》的演出。毛泽东说,《小刀会》的主题是反帝反封建的武装斗争。这个名字(指剧名《小刀会》)很好嘛!很鲜明,很通俗,群众容易接受。看得出有念的东西,很好,可以到北京去演,人民会欢迎的。[186]

[附注]《小刀会》,歌舞剧。写1853年至1855年上海小刀会领袖刘丽川响应太平天国,夺取上海县城,反清起义事。

春天的一个晚上,上海京剧院一团演员李玉茹应邀去上海文化俱乐部为毛泽东清唱。毛泽东坐在沙发上,李玉茹就站在离他只有几米远的地方,清唱了新编历史剧《唐赛儿》中“赚青州”的一场娃娃调。一唱完,毛泽东就把李玉茹叫到他旁边的一张沙发上坐下,亲切地对她说:“你的娃娃调唱得不错,比有些小生唱得还要好。”李玉茹连忙说:“唱得不好,唱得不好,请主席原谅。”

毛泽东哈哈一笑,接着又问:“你看得懂文言文吗?看得懂古史书吗?”李玉茹说:“能看一点。”毛泽东说:“你应该读一点《资治通鉴》,懂一点历史,《资治通鉴》这本书虽然是封建士大夫写的,但是里面有些材料是很好的,要了解历史,就得读一读这部书。”

接着毛泽东又讲到了唐赛儿:《资治通鉴》没有明朝的东西。现有的明朝史料也比较少。唐赛儿是明朝一个了不起的农民女英雄。她懂医道,能帮人看病,又能够打仗。打起仗来非常机智,善于声东击西。她的群众基础也很好,手下的宾鸿、董彦皋都很佩服她。

为了说明唐赛儿的群众基础,毛泽东又很风趣地讲了唐赛儿的故事:永乐皇帝恨唐赛儿恨得要命,把这支农民起义队伍镇压下去后,还千方百计想把她本人抓到,就是总也抓不着。后来听说唐赛儿当了尼姑,就下令把山东所有的尼姑统统押到北京。一审问,有不少尼姑挺身而出,自称是唐赛儿。可是再认真一查,没有一个“唐赛儿”是真的。讲完,毛泽东哈哈大笑。李玉茹越听越入神,原先的紧张、拘束统统丢掉了。

毛泽东继续说:当时人们传说,唐赛儿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其实这是因为她群众基础好,到处有群众掩护,又善于声东击西,四处都能看到她的人,就以为她分身有术,能撒豆成兵了。

最后,毛泽东又对李玉茹说:你们应该多演这种戏。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农民女英雄,她们过去都被歪曲了。现在应该还她们本来面貌,把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187]

[附注]李玉茹(1924一),京剧演员。1932年进入北平中华戏曲学校学戏,师从王瑶卿、程砚秋和梅兰芳,学青衣、花旦。

3月18日,毛泽东在杭州饭店小礼堂观看越剧和婺剧折子戏《牡丹对课》。

《牡丹对课》原名《三戏白牡丹》,周恩来曾3次观看了演出。剧中的主人公是药店老板的女儿白牡丹。有一次,神仙吕洞宾耳闻牡丹美貌,假扮凡人来到药店撮药。他胡诌几帖药名,难为老板。正当老板被弄得目瞪口呆、一筹英展时,老板女儿白牡丹出来接上话茬,妙语连珠,仅几个回合,便把风流神仙吕洞宾说得无言以对,只好认输。

婺剧名流郑兰香女士饰演戏中白牡丹,张和荷饰演吕洞宾。演出结束时,郑兰香和全体演员出来谢幕,全场又响起热烈的掌声。毛泽东也使劲地鼓掌。

在整个演出过程中,毛泽东都非常高兴,经常带头鼓掌,看到精彩风趣场面及对话时,也哈哈大笑。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叫人把演职员请来。[188]

毛泽东在杭州观看了浙江婺剧团的小戏《牡丹对课》。他看完戏后,同演员们握手,据饰演白牡丹的郑兰香回忆:后来一位领导同志把我带到主席旁边,向主席介绍说,主席,这就是扮演白牡丹的郑兰香。主席很慈祥地过来,拉着我的手就讲,小牡丹,今天你胜利了,我得好好祝贺你啊。然后他就和扮演吕洞宾的张和荷说,你今天吃了一个大败仗。他哈哈大笑。主席非常高兴地说,我看过全国好多剧团的《吕洞宾三戏白牡丹》,我看啊七戏八戏都不止了,大多是情调低下。你们这个戏改得好,有新意。他说,我们这个戏是神仙斗不过凡人,老的不如小的,老想占便宜的人占不到便宜。主席把这个戏的主题明确地概括出来,主席跟我们省委宣传部领导讲了,这个戏应该推荐给更多的人看。这个戏虽然只有30分钟,但是意义很不错。人定胜天。[189]

3月19日晚,毛泽东在上海请工人代表和市委领导人一起到锦江小礼堂看戏。当晚上海青年京剧团为大家演出了《盗仙草》、《岳母刺字》、《将相和》等优秀传统剧目的精彩片断。毛泽东兴致很高,不时地打着拍子欣赏张美娟等艺术家的精湛演出。当演到岳母在儿子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时,毛泽东激动地从大沙发上站起来鼓掌。重新入座后,毛泽东侧身问孔令熙(上海联华钢厂党总支书记兼厂长):“这个戏你看过吗?”孔令熙答:“看过。”毛泽东深情地说:“中国像这样的母亲有千千万万呢!”[190]

[附注]《盗仙草》,戏剧传统剧目,据传奇《雷峰塔》改编,为《白蛇传》中一折,又名《盗灵芝》、《雄黄阵》。写端阳节白素贞现蛇形,许仙惊吓而死。白潜入昆仑山,盗取灵芝仙草救活许仙。

《将相和》,新京剧历史剧目。翁偶虹据《完璧归赵》、《渑池会》、《廉颇负荆》等剧改编。写战国时期赵蔺相如因完璧和渑池会,拜为丞相,上将军廉颇居功自傲,不甘心居其下,对蔺屡加耻辱。蔺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忍让;上大夫虞卿劝导廉颇,廉深自愧悔,亲往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合力辅赵。

3月24日,毛泽东在天津的一次谈话中,再次讲到他不太喜欢看话剧,如果话剧就是这样,那么“我们每天都演话剧”。[191]

5月22日,毛泽东在杭州南屏召开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参加了文艺晚会,浙江京剧演员宋宝罗演唱了京剧。宋宝罗唱罢一段《二进宫》,陈老总首先鼓了掌。当宋宝罗唱到一句高腔“吓得臣低头不敢望”时,陈老总大声地叫起好来。唱完《空城计》大段唱腔后,场内气氛异常热烈。周恩来走到宋宝罗前,握住他的手,亲切地说:“唱得好。”宋宝罗唱完《斩黄袍》最后一句台词,毛泽东、刘少奇站起来,高兴地鼓起掌来,称赞宋宝罗唱得好。

从1958年到1963年,宋宝罗为毛泽东演唱30多场。毛泽东喜欢听他的《逍遥津》、《斩黄袍》、《斩子》、《李陵碑》。开头,毛泽东看着唱词听演员唱,后来,毛泽东听多了,自己也会哼了。他坐在一旁,吸着烟,闭着眼睛,手打着拍子。[192]

[附注]宋宝罗(1918一),京剧演员,工老生。以嗓音高亢激越著称,艺宗汪(桂芬)派。多演高(庆奎)派、刘(鸿升)派及汪(桂芬)派戏。代表剧目有《汉献帝》、《哭秦庭》、《杨家将》、《北地王》、《朱耷卖画》、《斩黄袍》、《逍遥津》和《辕门斩子》等。宋书画皆精,曾拜于非闻门下习工笔花鸟。

《斩黄袍》,京剧传统剧目,又名《桃花宫》、《斩郑恩》。写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宠幸的韩素梅,乘赵匡胤酒醉为兄报辱,使赵斩杀义弟郑恩,郑妻陶三春引兵围宫,赵酒醒痛悔,陶刀斩黄袍泄愤。赵许为郑追荐,陶始忍悲退兵。

《斩子》,京剧传统剧目,又名《辕门斩子》。写穆桂英擒杨宗保结为夫妻。杨宗保回营,父杨六郎责其临阵招亲,要按军法斩首。佘太君、八贤王等多人求情,均无效。后穆桂英来求情,愿承担攻破天门阵重任,杨六郎始允赦免儿子。

6月29日,毛泽东同外宾谈话。在谈到百花齐放的流派竞争,是戏曲繁荣的一个关键因素,强调各流派要充分保持和发展自己的长处。他说:这是艺术发展所应该具有的多样性原则。要什么地方都是一个样子,是不可能的。各民族、各地方的艺术风格必然有所不同。如汉族的京戏,有北京的、上海的、武汉的各派。艺术上的多样性只有好处,没有坏处。[193]

冬,毛泽东和杨颖谈话。

据杨颖回忆,毛泽东和他谈话中,“主席似乎为了调剂一下室内空气,收住话头,打开收音机。收音机正‘咿咿呀呀’地播放着一个京剧演员的唱段。主席指着收音机问我能听懂吗?我摇摇头,说听不懂。前几年我跟别人去看一个旧戏,因为听不懂唱的啥,结果看睡着了。主席听了笑起来,说:看,你们这些有文化的人都听不明白,广大群众就更没有法子听了,这样的京剧怎么能为人民服务呢?主席把收音机闭掉,十分感慨地说:看来,京剧不革命不行了,再不革命,群众就不看喽”。[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