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聪明的孩子是如何学习的
16347600000003

第3章 学习风格 每个人所想所学都不尽相同

让我们仔细看看孩子的大脑,一窥其脑内版图,辨别一下大脑内的“土壤环境”,并探索那里正发生着什么。那里正举行一场游戏,还是进行着严肃的讨论,抑或是戏剧表演?他们正进行分析,还是在做实验?那里正燃烧着热情的火花还是平静如水?如果还有别的孩子,比如一整支童子军小队、球队或是一整间教室的孩子,让我们对每个孩子重复这一步骤。浮现出来的将是具有巨大差异的大脑体验,差异之大令人吃惊。你再也不会抱有“大脑不过如此,不论年纪大小,运作方式大同小异”这样常见的误解了。事实并非如此。

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大脑构造,一个神经系统加上几个感觉器官,但这些生理构造相互关联,并在独有的“运转程序”的指挥下工作。因此,在我们两耳间的这些小小灰色细胞里,我们拥有完全个人化的大脑体验——体验新的信息、已经存在的想法以及我们想要与他人分享这些想法的冲动。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我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处理信息。必须如此,因为信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尽相同的。有些人觉得某个事物是弯曲的,另一些人却会觉得是圆的或是扁平的;有些人觉得是真实存在的,另一些人却觉得是虚无缥缈的;有些人被信息压得喘不过气,另一些人却因为信息如虎添翼。

无论是3岁还是93岁,我们对于新鲜事物都有各自自然的反应。有些人会建起壁垒,将其拒于门外;有些人却张开双臂,来者不拒。不管我们是学习阅读、系鞋带、电脑操作,还是理解转基因食品意味着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自然的处理方式。

与生俱来的能力,才能发挥得最好

在处理新信息的复杂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是个人化的。我们每个人处理信息的方式,都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引导着我们:

●最初注意到或忽视新信息;

●接受或抗拒新信息;

●决定是否学习新信息;

●可能会接纳新信息;

●思考或摒弃新信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回想起新信息,或是马上就将其忘记;

●表达出来或是有所保留。

这种独特的、从各个方面关联与管理我们如何处理新信息的思维运转程序,被称为“学习风格”。不论年龄、性别、智商高低、健康与否、性格好坏或是国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人类本能的一部分——是个体化的,也是自然形成的。学习风格不是选项也不是偏好,与教育或是遗传也没关系。我们一出生,这个独特的思维运转程序就已经完整存在了。而要想成功,我们的家庭以及想要教育我们或是跟我们交流的人,就需要分辨出这些个体差异,并将其纳入考量范围。

本书内容涵盖关于学习风格的一切知识,你可以了解全家人的学习风格,以及需要考虑的个体差异及共性。努力是会有所回报的,你只需要下定决心,使用这个描述学习风格的“水星模型”,就能更好地理解你的孩子,让他们都能接受到你的信息,都能拥有惊人的学习优势(学习不需要眼泪),并转变整个家庭的交流方式。

学习风格关乎思维的动态性,本书讲述的是孩子的大脑及其形成过程,以及大脑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学习风格不是自我意识结构或是性格。有些人的大脑及其运作方式会表现在行为上,但许多人并非如此。因此,我们需要把所有行为因素放在一边。我们不看孩子的外在表现,他们如何玩耍、跑或是坐,也不看孩子喜欢或是不喜欢什么。学习风格与价值观、社交冲动或是野心统统无关,也不牵涉智商。思考与学习是隐蔽的内在行为,不是肉眼所能观察到的。大脑有它自己的私有空间。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各有不同,就这么简单。你可能注意到有些人掌握着大量信息,他们掌控信息的方式就像进行一场化学反应,创造一种全新的材质,而不是将现有材料重新组合。有些人天生就能创造出新的想法,并一再向前推进。有些大脑分享信息的速度非常快,输入后立即输出,而有些人会把想法隐藏起来,安全保存着,只有时机合适才分享出来。

即使是同胞或是非常亲近的家庭成员,学习风格也会——通常如此——有着惊人的差异,你也许会对此表示惊讶。大脑内的“地形”千差万别——这个人可能是茂盛的草坪,那个人却是深海的幽洞。家庭成员都有自己处理信息的方式,有些事情让这个人兴奋,却会让那个人感到无聊——与遗传基因无关,与家庭教育也无关,尽管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共性。这是正常的,也是自然的。

所以,如果你曾疑惑到底是什么影响着孩子的思维,相信我,你不是一个人!而且,就我们所知的家庭特性,孩子的大脑可能会与父母任何一方都相差极大。

事情就是如此,每个孩子大脑的差异之大,就像日与夜、粉笔与奶酪。你可以看看他们做作业的情况,这个孩子安静地坐在桌前奋笔疾书,那个孩子通过电话与同学讨论着作业,还有个孩子戴着耳机拿着书,在房间里跳舞。你或许会认为至少有两个孩子完全没有在学习。

学习是一个神秘的过程。父母们可能会问:“学习到底是怎么回事?每个人的学习体验都一样吗?感受都相同吗?每个人的大脑运作方式都一样吗?”“教学又是怎么回事?是由一个人手把手教导给另一个人,还是只把信息呈现给另一个人,然后希望信息被吸收?”“谁掌控着学习?讲者还是听者,老师还是学生,父母还是孩子?”

“学习”这个词让大多数成年人回想起学校,一个室内的或围起来的正式的教育环境,回忆里还少不了害怕。尽管上学的时光确实让我们有了高强度的学习体验,但是更广义上的学习并不始于或止于教室。学习应该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学习在任何年龄段、任何环境里都可能发生。学习的行为并不局限于教室里的一群孩子身上,也可以延伸到成年人的户外探险中,甚至是吃早餐时都可能在学习。你的学习风格引导着你为孩子挑选什么样的礼物,影响着你想如何传递诸如“谢谢”“想念”“抱歉”或是“生日快乐”这样的信息。当你跟孩子说起自己的一些经历时,也牵涉到你的学习风格、情绪和方式,甚至是内容。任何说明都要经过你个人学习风格的过滤——新的工作程序、运动技巧,或是如何看钟表这样的小事。你的学习风格会帮助你阅读信息和邮件,会试图理解汽车的报错信息以及孩子的各种行为。而且你很快就会开始探索你孩子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如何向他们提供简单易懂的信息,如何促进家庭和谐,因为你阅读本书时肯定会遇到这些问题。

家庭里的任何交流(交谈、叫嚷、唱歌、发邮件、上下打量或是冷眼相看、送花、写便条、语音留言或是发短信、沉默、任何非口头语言等)都牵涉到双方——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的学习风格。交流持续着,学习的可能性也持续着——无论是在阁楼上、淋浴间里,还是在穿衣、做饭、进餐、纳税准备、骑车时……不管作为父母的你,何时何地想要传递信息,不管信息内容是什么,都牵涉到双方的学习风格。

我们的大脑功能差异相当大,但并不是说这个人的学习风格就比那个人的好或是差。不是!不管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每个大脑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和贡献。如果不知道个人学习风格,当你注意到家庭成员间的差异时,便可能对家人的行为表现给出一些负面的评价。但是要这么想,社会需要分析型的科学家,也需要反射型的诗人;仲裁者、组织者以及网络工作者,与哲学家、开拓者、侦探的职能同样重要。如果我们的思想都一样,世界就不会这么精彩——或许更简单,但是不会这么令人兴奋、富有创造性,会无趣得多。

了解并尊重自己的学习风格,才能有效学习

我们的思维运转程序有一个部分会分辨学习“需求”及“必要条件”。如果想要学习毫不费力,有一些重要的参数就需要满足,以便符合孩子的学习需求,保证信息顺利地被吸收,没有故障、坎坷、压力或是眼泪。

举个例子,你的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可能尤其敏感,在某些场所就是无法思考。或者正相反,你的孩子可能完全不受环境影响,可以在树上看书或是在公园里写作业。这种情况并不是天赋或是缺陷,只不过是个人学习的必要条件不同。孩子的大脑可能在吸收其认为有用的信息时,才会显得轻而易举,或者在接纳这些信息前,他们可能需要一场激烈的讨论。了解这些需求是满足大脑的第一步。比如,你可以避免在对你的孩子思考不利的地方进行脑力工作,或是为你的孩子提供相同的选项。

帮助或是抑制孩子学习过程的因素可能会让你很惊讶。你可能从没想过对你不重要的事情或许对孩子非常重要。大多数人从来没有将我们的学习需求具体化。不管怎样,学习需求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要想轻松地学习,一些大脑需要信息本身含有特定的品质。下面列出的不是一个详尽的清单,只是些例子。信息必须是:实际的或实用的、有逻辑的、直观的、有用的、有价值的、传统的、革新的、真实的、概念性的、功能性的、强大的、意义重大的、合法的、惊恐的、刺激的、有趣的、诗意的、感人的、全球性的、有细节的、政治性的或是语法正确的。

2.信息的传递模式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必要条件。以下条件或许会帮助或者阻碍孩子的学习:互动、合作、重复、活动、戏剧、讨论、颜色、思考时间、兴奋度、快节奏、慢节奏、趣味性、动作、情感、大图片、小细节、“展示和介绍”演示法、画面、书面说明或是实验。

3.环境或氛围对一些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在这些环境或氛围下,他们最容易吸收信息:舒适的、熟悉的、身体或/和情感上安全的、彩色的、有趣的、安静的、吵闹的、在自然环境下或是在关着门的房间内。一些孩子相对于集体活动,更需要独立学习,或是能够并被鼓励活动的地方。

在幼年时期完全了解自己学习必要条件的孩子,能够轻易接受大脑的个体属性。他们会要求自己的学习必要条件得到满足,长大后,他们会更自信而不是自卑,而且可以轻易理解并适应自然差异。

考虑到别人的学习必要条件,才能有效沟通

当你传递信息的方式符合孩子的学习需求时,信息能够被顺利接收,双方都不会被荆棘钩住。

比如,你的孩子或许思维敏捷,能够快速吸收信息,完全不需要处理信息的时间,会迫不及待地开始接收下一个信息。如果你能够快速地传递信息,快到几乎“跑”起来,跟上孩子的思维速度,那么你的信息多半能击中目标。

不幸的是,反之亦然。如果大脑独特的需求没有得到识别与满足,学习将可能处于劣势,如果这些需求被认为是弱点,劣势将更明显。再回到思维极度敏捷的孩子的例子。试想这个场景:家长的风格是,对缓慢而稳定的信息反应良好,也许还需要重复几次才能真正掌握信息。而这个家长不知道大脑的个体差异,认为所有大脑本质上都差不多。听上去不妙,对吗?因无法理解孩子天生高速运转的大脑,家长可能认为这很危险,甚至寻求医疗介入来矫正问题。不幸的是,这并不罕见。

小艾迪的父母着迷于他惊人的好奇心——当他还是个婴儿时。他的注意力总是被各种事物吸引,从一只飞过去的大黄蜂到自己肚子里的新奇声响。他觉得什么都很有趣并一一回应。他的父母骄傲地给他贴上了“反应快”的标签。

一切都很好,直到艾迪的学校说他无法集中注意力。突然之间,一直让艾迪父母开心的特质却让他们担心起来,他们开始寻求进一步的建议,并得到了注意力缺陷障碍的诊断,面临需要药物治疗的境地。

学习必要条件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成年人也一样!)可能会觉得自己很糟糕。对父母与孩子来说,让一方愉快的事却变成了对另一方的折磨。结果是父母神经紧张起来,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轻易地被摧毁了,热情的火焰被熄灭,不信任感由此蔓延开来,家庭和谐被抛到窗外。没有人受益。

许多人离开学校多年后仍因感觉自己反应慢或笨而自卑。更糟的是,他们可能认为这是真的。这都是因为没人发现他们天生的学习需求。

当信息呈现给我们的方式与我们的思维运转程序相协调的时候,我们能够最轻易(也是最享受)地吸收信息,否则将会感到挣扎。我们有办法让事情听起来更简单,也有办法让信息看起来根本不可能被接收。

如果信息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轻易吸收而量身定制的,孩子就能在接收信息的同时自我感觉良好,并享受接收的过程。另一种情况是,信息可能是为那个孩子量身定制的,于是这个孩子便不能轻易吸收。这个孩子会很挣扎,觉得自己很蠢,别人可能也这么觉得。或者信息是为了传递给我而不是我哥哥,所以我能接收这个信息,他却不能。他不蠢,但他需要这个信息用另一种方式传达给他。

为了传递一个观点,知道孩子学习风格的家长总是能够修改并拟出符合孩子学习需求的陈述方式,这种方式尊重了孩子的个性。就像人们在出国旅行时改变语言,以便与当地人交流一样,调整传递模式并与我们关心的人进行沟通,而不是自说自话地错过他们,就更为重要了。

你的家庭中通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独特的学习风格。用同样的方式传递信息必然不能让他们全都受益。一个大脑“地形”像绿茵地的孩子(或大人)多半能轻松接收与这种地形相协调的信息。而同样的信息,如果想要传递给大脑“地形”像深海幽洞的孩子,表达方式则需要进行另一番定制。如果用同一种方式传递信息,这两个孩子未必能同时轻易接收到你的信息。一个孩子可能理解你在说什么,另一个则不然。或者,你的一个孩子是个拘泥于细节的人,通过剖析和盘问你说的每句话来进行学习;另一个呢,需要先有一个纵览得悉“大局”,然后他的大脑才会对你的信息做出回应。

洛兰喜欢事实。她是那种能够轻松吸收新信息的孩子。但是,她的哥哥理查德需要先忘掉一些想法才能接收新信息。他们的父亲解决了这个问题——至少在上床时间这个问题上。“该上床了,洛兰,快10点半了。”这对洛兰来说很管用。但是他和理查德则需要花上几分钟聊聊诸如年龄、疲劳状况以及明天的活动这样的内容。

所有家庭成员,尤其是小成员,需要别人顺着他们的天性成长,这样他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脑的优势。你的儿子或女儿也许跟你自己的大脑特质以及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太一样。你的家庭也好,更广阔的社会也好,都能从他们独特的发展中受益。与生俱来的本领,我们都能学好、做好。一条鱼学不会探戈,而我也很高兴我的家人没有希望我学会水下呼吸。

充满善意的父母、老师和哥哥姐姐们,知道什么能够帮助他们学习,总是试图让孩子相信——通常都很成功——他们转换信息、吸收信息的方式比孩子的强。就是从那时起,孩子逐渐远离了自己与生俱来的学习风格,试图模拟或者仿效别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于是,孩子抛弃了自己的能力。多年过后,或许会出现一个人,带孩子回到他们自己处理信息的方式上,回到他们独特的学习风格上;或许不会。

你小时候的一个老师,通过讨论能够轻松地进行学习。他的大脑一向如此。即使他还很小的时候,他也曾和自己的宠物狗讨论过系鞋带的问题。尽管狗不会有语言上的回应,但这种方法对他很管用。因为他得到了他需要的——把自己的思想形成概念和想法并表述出来的机会。(一些喜欢讨论的学习者选择把电脑当成他们思维雏形的倾听者,有些人则选择对他人倾诉。)不管怎样,你的老师长大后也认定,学习最好伴随着讨论进行。他知道怎么学习,并尝试着教别人也这样学习。于是这位老师便把学生们带进了讨论中。这么做对吗?不,并不是对所有学生都行得通。如果你是一个天生的行动派,是那种“我得自己试试才能学会”的学习者,那么通过讨论学习的方式便不能发挥你的长处。如果你放弃自己的学习需求,为了迎合老师的需求来进行互动,那么你得花很长时间才能让信息进入头脑。他并不是故意要绑架你的学习过程,但你可能从此就与快乐学习无缘了。

现在,让我们快进几十年,看看那时的你,在日新月异的科技面前,面临着艰巨的学习任务。培训师正向你展示一台大型电子设备的内部原理图,这个培训师很厉害,因为他知道人们看图表学习起来最容易。不,这并不能最大化激发你的大脑。选择你需要的吧,去动手摸摸那台机器!看看它是什么做的,有多厉害。如果你是个“动手型”学习者,说出你的需求。动手!去尝试!把手弄脏。去挖掘,去品尝……回归你天生的思考和学习风格。但是,不管你做什么,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每个人的大脑都与你一样。他们或许不需要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来学习语言,但是你可能得这么做。

我们都听过这些话。现在,这些话应该让我们警觉起来:

●不,不是那样的!照我的方法做,这么做对我很管用,对你也会管用的。

●这是人类大脑运作的方式。

●这是传统,就该这么做。

●如果你不照我教你的方法学这套材料,你就考不好。

●我们撰写出这份测试题是想看看你是否学会了。如果你不及格,你就是笨蛋/蠢货/反应迟钝/智力低下/有注意力缺陷障碍/读写困难/学习障碍/是班里的老鼠屎/不配合/白日做梦/注意力可以更集中的/不是学习的料/会一事无成。

喏,所有这些话都没有考虑到大脑的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