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际政治研究与中国对外战略思考
16372900000001

第1章 国际政治学的创立和发展

正文

我在做准备的时候就想:应该讲学术多一点,还是讲现实多一点呢?后来想想得把两个结合在一块讲。有人说我们是搞政治的,我特别不爱听,其实我们是研究别人怎么搞,自己不搞;但是说我们不搞吧,也不是一点也没有。所以,我今天讲的一个主题就是从政治学的角度,或者是从一个学者的角度出发怎么看政治。

说到这里,跟大家讲个小故事: 1989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访华的时候,当时国内的局势不是那么稳定,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坐在一起聊天。他问你是研究什么的?我说,研究政治学的;他说,我上大学的时候也学过政治学,但是我发现政治不是一个科学,政治是一种意识。他的话对我打击很大,但是启发也很大——从政治家的眼里看,政治学的学问不是什么学问,但是你要不把它当学问,那我们研究政治学就没有价值了。所以我就觉得,还是得讲一讲我们这门“所谓的学问”到底是什么东西。作为一个学者来看世界,跟别人看世界是不是有一点不一样?所以,如果听完讲座以后,大家觉得你的水平也就够北京出租车司机的水平,那我就很失败了。

我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

第一、国际政治学的创立和发展。

第二、国际政治研究在中国。

第三、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和国际环境。

第四、对中国对外战略的一些看法。

国际政治学这个学科本来是没有的,政治学也是比较新的东西,而且在国际上也不是都叫国际政治学。但是20世纪人类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已经有人开始研究:为什么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或者说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战争?但是还没有研究好,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发生了。二战结束后就有很多人想:会不会打第三次世界大战呢?实际上也就是说关心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就催生了国际政治学,而国际政治学一开始就研究人,特别是国家之间为什么会打仗、怎么样防止国家之间打仗、特别是防止世界大战——毕竟在二战期间美国和苏联都有核武器了,如果打起核战争全世界就毁灭了。

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国际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写了一本书叫《国家间政治》,说世界就是一个国家,主权国家之间的斗争就是国际政治,是为了什么而斗争呢?是为了权力、利益而斗争的。这也就涉及到国际政治学的两个最根本的概念:一个是权力,一个是利益;这是一种核心的概念。他说利益是由权力来决定的,你有多大的权力就会谋求多大的利益,如果你谋求的利益超过了你所能拥有的权力,肯定会失败。但是,因为汉斯·摩根索到出现越南战争的时候还活得好好的,他坚决反对越南战争。因为他觉得美国这个权力达不到,不应该把它划成美国的核心利益、切身利益,然后去打仗、去扩张,说利益是由权力来决定的。

国际政治学本来是研究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但是美苏关系缓和了,爆发核战争的危险下降了,其研究内容也就开始涉及一些经济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石油危机的出现和欧洲的自主联合,研究国际政治就跟研究国际经济结合在一起了,就有国际政治经济学这种说法,现在我们学院就有一个国际政治经济学系。顺便说一句,和我们有合作关系的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原来叫LSE,伦敦经济学院,它用的就是政治科学,但英国人不大承认美国的政治科学。我们老说它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这是不对的,应该还是叫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但是确实应叫做国际政治经济学,不是国际经济政治学。另外还有一个分支的学科,就是区域研究。因为美国,也包括其他一些西方国家,觉得只是研究国际政治,而不研究这些国家本身,可能导致不能够了解国际政治发生的原因。美国开始很重视对苏联、中国、日本的研究,以及对美洲和拉美的研究,这些就是国别地区研究,所以我们叫做区域研究,这也是变成国际政治学的一个部分。

关于国际政治学的内涵和外延,我们称它国际关系也可以,欧洲人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很统一的认识:它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还是一个单独的学科,还是跨学科,或者说根本不是一个学科?美国人是比较倾向于认为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部分,政治学里面可以包括政治理论、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你要去查看美国政治学教科书的话,那有一部分(往往是最后一部分),比如说第十部分是叫做“国际政治”,就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哪种说法都不一样。在我们国家也是五花八门叫什么的都有,复旦大学现在叫做“国际事务学院”,北大叫做“国际关系学院”,英文是“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这个我觉得是不对的,我一直不大愿意用“国际关系”这个词,我更愿意用“国际政治”,或者说我现在更愿意用“世界政治”这个词,因为我认为我们不是专门研究关系的,或者说我们不是以国家之间的关系作为唯一的、主要的关注对象。

下面就介绍一下国际政治学的一些不同学派,这里主要是讲西方的,尤其是美国的,主要有现实主义学派、自由制度主义学派等等。我主张把列宁主义也加进去。

先说现实主义,我刚才谈到汉斯·摩根索所写的这本书,就是非常现实主义化的,就是说他把这个世界分成若干主权国家,当时的主权国家也有四五十个。他是在1948年写的这本书,就是以国家为中心来研究国际政治,所以书名就叫做《国家间政治》。他不大关心,甚至根本不关心国家内部政治是怎么回事;也不大关心经济是怎么回事,只是把这个国家分项出来,这就是所谓传统的现实主义。后来有新现实主义,它有各种不同的理论、说法、流派,有的侧重于国际政治经济的结合,有的侧重于所谓的“结构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叫肯尼思·沃尔兹,这个人现在还活着,应该有80多岁了,他写了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叫做《国际政治理论》。我说点花絮,他自己在出版此书的时候把书名称为“唯一的一项理论”,编辑给他改成“一项理论”,最后两边扯不清楚了,只好把那个修饰词“唯一”去掉了。他是一个很自信甚至骄傲的人,他觉得自己发明了一套理论就再没有人能够推倒了。

汉斯·摩根索主要的观点是这样的:这个世界确实由主权国家组成,他用了非常科学的一些语言,或者借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世界政治。在一些很主要的方面,他跟传统的现实主义是不一样的,即他认为国家的外交政策取决于国家的力量大小,你的力量就决定了你的外交政策。顺便说一句,如果用他这套理论来套中国的话,中国现在强大起来了,所以外交政策必然是咄咄逼人的,不可能再韬光养晦了,因为你的权力到那儿了,你的力量到那儿了,你的利益就到那儿了。换句话说就是说你美国的权力已经到达那儿了,自然你美国的利益也就到那儿了,所以你就会采取一个越来越强的外交政策;但是如果一旦你的力量削弱了,那么你就会软下来,这好像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他还有一套理论,就是说什么样的世界格局最稳定?两极格局最稳定。他在1979年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正是两极格局非常稳定的时候,他说其实中国是倒向美国还是倒向苏联并不要紧,因为中国力量不那么强大。为什么说两极最稳定呢?因为美国能够管住自己的国家,苏联能够管住自己的国家,这两个国家之间不能和谐,但是保持一种和平状态,世界就和平了——别的国家小打小闹没多大意义,这两个国家不动,世界大战就打不起来。这套结构现实主义是非常有影响力的,现在你要是到美国去听国政的课,一谈到和平政策,人家言必称肯尼思·沃尔兹,这个人实在太厉害了。

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看法,现在又有防御性现实主义、进攻式现实主义等不同的说法,我就不详细介绍了,你想也能想得出来。比如说进攻式现实主义就是你得先发制人,你不能等他来打你。

下面我说自由主义,也有人叫做自由制度主义,我觉得他跟理想主义也是相通的,这种学派不把世界看成是仅仅由主权国家组成的这么一个世界,而且主权国家也是不断地变动的。世界如果要和平,不能向现实主义者想的那样,就是国家之间达成的一个实力均衡就能保障世界和平了。自由主义者会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是不断地被改造了,发展到今天就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民主和平论”,就是说民主国家之间是不打仗的,当然民主国家和独裁国家之间可能是打仗的,独裁国家之间也可能是打仗的,可是民主国家和真正的民主国家之间是不打仗的。比如说美国和日本、美国和欧洲,因为都是民主国家,所以不打仗。

国家内部的性质、国家之间所持的意识形态、国家的政治制度还是很有用的。真正要想保障世界和平,就要把世界改造一下,独裁国家得变成民主国家,这样才能保证世界的和平。美国作为理想主义者,假如中美关系好,那中国就得变化了,如果中国不改变,中美关系就好不了。但是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要保护美国利益去改变中国意识形态是不现实的问题。就是要搞好关系,你跟他达成一些战略共识(这里面不是说每个人都是只有一种思想,可能是互相矛盾的)他希望中国改变,但是又必须要用现实主义跟中国打交道。

现在不怎么提列宁主义对世界的看法,列宁主义对世界的看法跟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并不是真正以国家为中心来看问题,也不是说国家是固定不变的。对于列宁主义来说,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根源,要想消灭战争就要消灭帝国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是不打仗的,帝国主义之间是打仗的,帝国主义跟社会主义也是会打仗的。为什么社会主义之间不打仗呢?就像苏东联盟,都是一家人,亲兄弟之间怎么会打仗呢?所以我上学的时候,在上研究生的时候研究的一个主题就是: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会打仗。当然后来有人解释,那苏联已经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他变成社会帝国主义国家了;那中国跟越南怎么也会打仗呢?这事就很难解释了,只能说越南是地区霸权主义国家。

就是说列宁主义有它的一套思维方式,就说看世界你要把它看成是一个世界无产阶级和世界资产阶级和斗争的格局或形态,而不是美国和苏联对抗,当时列宁主义出来的时候还没有苏联呢。但是这种主义就是力图把世界整个翻转过来,要推翻当时现存的这种世界秩序,建立一种共产主义制度,至少大家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世界是和平的。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如果回到本源的马克思主义,确实是把世界划分为阶级来看这个世界的,所以才有《共产党宣言》里面说的,不是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国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局面。

其他的一些激进思想跟列宁主义有点类似,或者说接近于列宁主义的很多东西。比如说在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提倡“依附论”,这在廿世纪六七十年代相当流行,就是说为什么发达国家会发达,落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能发达呢?因为有一个世界资本主义的剥削链条,从这个帝国主义的中心到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国家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外围。你要想让发展中国家真正发展起来,你也要推翻万恶的剥削制度,或者说这种帝国主义制度,从外围向中间去进攻。如果你不推翻这个坏秩序的话,受剥削、受压迫就是永久性的,当然这是比较激进的一种想法。

至于建构主义其实还不是一种真正的理论,只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就是说这个国家是变化的,比如拿中美关系来说,如果用建构主义的方法来看,我说最经典的其实是中国人也没学过建构主义。邓小平跟美国人说,中美之间要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多好啊,增加信任、减少麻烦了,那美国就不整中国了?怎么能够增加信任呢?怎么才能够减少得了麻烦呢?但是这就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思想,如果我们用建构主义来解释这个想法的话,就是说你通过思想的交流、通过误解的消除,通过彼此了解对方心里所想的东西,还是可以达到那些国际上的共识的。就是说你不能一成不变地去看这个世界,对国家要有认同、对民族要有认同,等等。这些东西对国际政治来说非常重要。

这些都是政治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可是这些仍解决不了现在层出不穷的一些新东西,从全球化这个概念开始,到现在我们有很多人讲全球治理,还有非政府组织越来越强大,非传统安全问题、反恐、能源、气侯变化、公共卫生等问题,都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那这种国际政治学,拿什么理论去解释这些问题呢?怎么解释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的问题?拿什么去看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说它超越了国际政治本来的内涵,不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政治。比如说反恐的问题、本·拉登跟美国斗的问题,比如说现在的埃及开始出现有人不满意而进行街头政治等现象。国际政治解释不了这些问题了,那怎么办呢?一个办法就是这些问题我们避不研究,跟我没关系,埃及街头政治跟我没关系,粮食安全也跟我也没关系,我还继续向学生讲授汉斯·摩根索的东西。如果真如此,那么学生肯定就不满意了。对今天现实的问题你怎么看?所以对我们学科就构成了挑战,同时,也构成了机遇,我们的触角也开始伸向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领域,我们也要研究人家的东西,人家同样也要研究我们的东西。

就像今天课堂上一样,有很多人私下问我,这个国际政治跟我们越来越有关系了,过去好像没什么关系,但是现在中美关系、中日关系跟我们搞经济的、搞法律的都沾边了,就是说整个的学科发展伦理都是相通的。学科之间涉及哲学的、文学的、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等领域,它们都慢慢融合在一起。为什么我不大愿意用国际政治学之谓,我更愿意用世界政治学、全球政治学呢?那是因为不管怎么样它都是政治问题,而我现在主要不是研究经济和社会的问题,我主要是研究政治问题。

以上是我作大概介绍的一些学科状况,下面还会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