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到现在,20年,现在留学生回国,不能说百分之百回,但回来,已经变成一个很大的趋势了。跟留美的台湾学生讨论,他们都有经验概括。亚洲发展中国家出来,回国还是不回国?对于每个在海外求学的人,都是一个很为难的问题。他们最后的结论是说,有一个最佳回去的时间,回早了吃亏,回晚了更吃亏。他们告诉我回台湾的最佳时期是1983年到1984年。晚了就不行,因为晚了以后,台湾机构的位置没有了。还有一条很厉害,中国今天才看到。你过去算薪水的增长,怎么会增长得这么快?问题是,一个发展的经济在成长,他的财产的变化有时会比薪水变化快。比如说房地产,回去晚了买不起房子。这个现象当时我听了,不是那么懂。一个很有名的经济学者叫赵刚,是台北“中央经济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的所长,在威斯康辛。他做经济史,他研究的一个领域我很关心,就去拜访他。他当时腰已经坏了,开不了车,太太开车。威斯康辛很冷的,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回去?我当时不好说回大陆嘛,其实他是北京人。我说你回台湾呀,至少台湾很暖和。他说回不起,美国的两处房子卖掉,在当时的台湾,只能买台湾一个地下停车场。这是我当时看到的情况。当时这些东西在脑子里转,还不以为然,还不知道这种现象什么时候轮到大陆。没有想到这么快。这个经济规律起作用了。另外更重要的是事业发展的前景。因为人们做决定,都不是看当时,而是看预期、看前程。等到中国经济前程有了兴起的苗头,你看同样出去的人,坐立不安呀。去年国资委采取新政,大型企业招聘一把手、副总。到美国去招聘,我正好在耶鲁做访问学者。有人会开几百英里的车来问我,去还是不去?那我说这是大主意,你自己拿。去了能不能适应我也不知道,我只能把我知道的情况告诉你。中国像联通呀,电信呀,大企业招聘副总,条件一定是海外有工作经验,学有所成,有工作经验,要达到一定的成绩的。这个事情说明什么?倒回去想1988年的争论,赞成把留学生这个门关上,有没有道理呀?在当时看,有一部分道理呀。如果从情感上看,发展中国家用自己很少的这点钱,培养人才,给发达国家输送人才。如果义愤填膺,让某种情绪支配,喊口号,我敢断定有一批人会赞成,不能把留学生送出去,我们要自己搞。但是你再长远一点看,发现这里头的逻辑有问题。因为科学没有国界,我们长期的动乱、战乱,没有条件发展科学,再加上国力、经济实力差,只能用发达国家的政策去发展自己。美国的科研人才政策很清楚的,为它的国家利益服务。我优中选优,它发个绿卡留下,就变成它的科研力量了。三分之一印度工程师,三分之一中国工程师。当然有些科研,比如美国国防,你不是美国公民不能接触,相当多的领域都是发展中国家的头脑在那里工作。这是美国的科研人才政策,是有它的利益。问题是这个利益里头有没有我们的利益呢?如果我们不做这个抉择,把门关上,通道缩小,我们与最前沿的信息成本会上升很多。任何事情都会有代价,就是要互相权衡,短期权衡,长期权衡。在这个问题上做个决定,有的时候相当的难。
像这种时候学经济,就要把情感的因素尽可能地放在一边。不是说我们不要情感、不要价值观、不要是非观,但是要把这个事情本身的关系、规律,想清楚、研究清楚,然后把它综合起来,做决定。这是我自己碰到的一个好为难的问题。当然这样的人才问题要经过研究讨论,因为这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投资是开放投资还是关起门来投资,可以做很多研究,这里头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在对待开放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抉择。这些问题我遇到过,好难的。其实我们六个人在美国期间也很犹豫,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不同的意见。各种意见在头脑中打架。优中选优的人,就成了别人的科研人员,申请的专利是他们的专利,构成了它的科研力量呀。做这样的决定有很大的挑战。
我再举一个例子。我暑假刚访问印度。从印度回来路过了广东,广东油荒,突然供不上石油。深圳与广州,一半时间供不上石油;剩下的一半时间,武警出来维持秩序,限量供油。一个出租车排三次队,才能加满一次油。这个对经济影响很大,不单单是开私家车的人,因为这个季节,正好是我们制造业基地给欧美主要市场供货的时期。你们要知道,美国的商业,年度之间分布、月份之间分布差距很大。Christmas到新年,是它卖商品的最好季节。这个时候就要向美欧里供货。没有油,往港口送集装箱的车,不能开。什么道理呀?仔细去查。油价是我们中国政府控制的,政府一直用一个低油价政策。这个低油价政策,从道理上讲、从是非上讲好不好?好呀,让市民可以享受较低价格的油,让工厂的成本低一点呀。这个出发点无可非议。问题是全球的油涨得这么快,今年是破纪录涨到每桶石油70美元呀,从来没有过的。70美元一桶的油,中国又不能完全自给。我们的石油,去看进口量是一亿两千万吨,巨大的量要进口。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定价偏低,就会有一系列的后果。低一点好不好?当然好,最好是免费。但隔一道河,香港,13块港币,一立升油。深圳,4块钱,还已经是国家发改委提了四次价的结果。我从印度回来,印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照中国差一截。印度的油价,折合成人民币,9块多。你看印度尼西亚,也是政府用财政补贴,低油价,差不多经济就要毁掉。政府要把价格维持得低一点,出发点没有错。政府要把什么东西都卖得特别贵,我们当然要抱怨、要批评。问题是,维持一个低价,结果是人行为的逻辑就要起作用。你想你是一个香港的大卡车司机,可以在香港加油,也可以在深圳加油。那边13块,这边4块,你在哪里加?所以,这里供不上油以后,香港那边就叫了。因为他必须回香港才加得上油,成本就涨了很多。这种呼吁当中就让我这种人看出,噢,他原来都是在这里加油的。就是说,需求集中到低价地区来。
好,再看中国成品油出口,今年增加了多少?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都是国家石油公司,应该听政府的话,可是它是公司呀。像中石油、中海油,都在海外上市了,它有一部分的小股东,有投资的压力,还有报表。同样是油,卖到国内这个价,卖到国外那么贵。你说往哪里卖?印度,当然印度不能穿过喜马拉雅山来中国加油。但是印度也是一个石油进口国。中国要进口、印度也要进口,它那边9块,我们4块,你说那个卖油的更容易卖给谁?
这些东西是不以我们的心、我们的情感支配的。这是行为的规律。所以出发点好不能解决问题。价格有价格的规律,人为地维持一个比市场上低的价格,就要付出代价。有时这个代价会非常大,难以承受。政府经常去干预物价,因为它怕市场不稳定。今天的《价格法》规定国计民生的物品价格,政府控制,发改委决定。这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不能反映供求状况。这个法令不能说它错,是国计民生呀。一些物品价格太高,一些家庭怎么办?一些地区怎么办?可是人为维持一个低价,供求的行为就会变化。供给往外走,需求往里集中,然后供求就失衡了。四块一升油,很好听,但没有。我在广东看到的情况,在没有的情况下,企业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成群结队到香港去加油。13块也比没油强呀。否则要停摆呀。一停摆很多公司要停产,就要承受违约的处罚,影响很多中国制造业公司的声誉,一环套着一环。
这样的事情,心是一回事情,脑是另一回事情。心可以说,维持一个低价是好的;脑告诉我们,如果维持的力量差得太大,经济力量会排山倒海地起作用。你承受不了,要及时释放这个压力。国家发改委现在又在上调油价,但还是差得很远。当然我们正式对外的公告是说,没有大问题,是因为台风,我们几船油没有来得及运。政府发言人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因为要安抚人心呀,否则那个投机的量再起来,供求更要失衡。让市场平稳是对的,但最后的价格政策要采用理智的政策。
我再举个例子。政府对房价要加以管制,对房屋的结构要加以管制,出发点是对的。你盖那么多豪宅,没有人住,闲在那里,很多中小户的房型不够,最近在大力调控。如果你们关注经济,常看新闻,就会知道,房屋控制真是地动山摇。今年国务院出手干预市场,把这个事情提升到政治高度。地方的市委市政府,房价如果压不住,摘乌纱帽。这在中国是最厉害的一招,要撤你的职。然后各种手段就下去了,各地政府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招数。其中有一个招数很意思,土地批给你,就是不能盖豪宅,盖了豪宅,将来交易的税就会很重。在不同的地区,像在北京,80平米以内的,或者120平米以内一套的,有一个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中小户型,可以满足我们很多人,包括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对房屋的需要。这个出发点没有错,而且房屋如果形成紧张,就会形成很大的社会紧张。但是脑子提醒我们,政府进行这种干预的时候,要非常地谨慎和小心。因为搞不好你说的那个户型,将来会很尴尬。全中国一道行政命令,说80平方米都是80平方米,说120平方米都是120平方米。经济发展,尤其是房产,是高度地方化的。一旦不匹配,会很尴尬的。
我介绍一个香港的案例,很有名,叫做“红湾半岛”。红湾半岛就在红湾那个地方,香港理工大学的所在地,靠近维多利亚海港,很好的一个楼盘。香港特区政府1999年决定,要发展一处适合中低收入人群的楼盘,名字叫红湾。一共是7栋40层的楼房,加在一起大概是2400多套房子。香港的房地产政策是,一部分是商品房,一部分是政府盖的,叫公房。公房是不卖的,只租,廉价租给低收入的人。在公房与市场房之间,有一个居屋。它是1978年港英政府通过的政策。什么叫居屋?是用了孙中山的理想,“居者有其屋”。什么意思?就是政府用较低的地价供应,盖的开间小一点,卖得比市场价低一点。但是,只准一个收入水平以下的人来购买。因为香港经济发展,要不就是住公房,要不就是买私家房。中间有一个阶层的居民,可以比住公房好一点,可是去买市场的房又太贵。然后就选了红湾,盖了红湾半岛。结果变成很大一个麻烦。1999年决定盖,2001年香港的房地产跌得非常凶。香港房地产,由政府供地,政府供地就脱不得干系。价格升也罢、降也罢,社会都对政府要求。结果我们1997年回归,董建华政府出发点也是好的,对很多中低收入的人群来讲,当时香港的住房条件还很差。所以他就提了个很有名的计划,叫做“八万五”。这是当年董特首的一个施政纲领。他没有想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整个市场的资金量往下走,需求量往下走,土地供应量往上,结果房价就下来了。房价一下来,你们知道这跟中国大陆一样,很多人贷款买房。我贷一百万买房如果说涨了,皆大欢喜。因为所谓paper money,你账面的资产升值了。可是等到市价一落,会出现什么情况?你们读香港新闻会听到这个词,叫“负资产族”,就是我借的债,一百万,当年我买这个房子现在市场只值50万,我还欠了50万。有一批家庭变成了负资产族。香港经济,由于资产情况欠佳,购买力就差,制造就差。好,董建华政府被逼得没有办法,中止“八万五”计划。2001年,发现房价还在掉,香港1997年以后房价掉了70%。70%呀,当然没买房的人很开心呀,机会来了!已买房的人,心情很不好,因为我是借款买的。我借了100万,现在剩30万了,我拿什么还?所以里外平衡就宣布中止“八万五”,然后2001年宣布所有“居者有其屋”的计划停止。红湾半岛已经建了呀,7栋40层2000多套房子。政府为了大局,说不准卖,不就悬住了嘛!政府的财力不就卡在那里了嘛!而居屋,常常是政府要盖,通过招标让私人开发商来做。私人开发商就做,原来做好是可以卖的呀。2002年,红湾半岛建成,不让卖。私商倒过来说政府欠他的。我本来卖了利益不就回来了嘛,你现在不让我卖,空着!倒过来就跟香港政府索赔,大概要赔19亿港币。香港特区政府突然要还19亿,这个房子还不能卖。算来算去,政府说你再补一笔地价,19亿你不要了,再加8.46亿,这个居屋,我把它改变用途,变成私人住房,卖给你开发商。开发商说,好,19亿索赔我不要了,加8亿4,把这个居屋买过来,再向市场发售。原来这个居屋是给中低收入的,现在开发商按市价卖,户型就太小了。因为他是在黄金地皮盖的,很贵的。难道中低收入就不能住在海景房里了?可以的,但是经济力量是个限制。房子小到什么程度?那个门,怀孕的妇女进不去。这个房子怎么卖?开发商算来算去,从商业利益出发,7栋楼全部炸平,重盖,盖豪宅。这个决定一出,香港乱成一团呀,游行、示威、抗议、媒体批评,最厉害的就是环保团体。你得拆多少?光抽水马桶,好几千个;水泥,好几万吨。差不多算下来等于香港全岛居民27天垃圾的总量。而且是浪费呀。最后就吵,游行、示威,开发商迫于压力,说,不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