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做到禅净融合、显密融合、大小融合、南北传融合、甚至要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共同恪遵佛陀的慈心悲愿,融合五乘十宗,修持三学而圆满佛道。
佛陀最初创教时,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说了种种的法门,但当时并未有宗派的分别。后来,由于历代大德依个人研究的不同,而对佛陀一代的教化,作了各种不同、偏重性的探讨,加上个人的修持体验,对经典产生种种诠释,认为自己所阐扬的,最能代表佛陀的教义,衍变所及,乃渐渐形成各种宗派。
在佛教的宗派里,大乘的佛教,在中国产生了八个宗派。这八个宗派中,比较重视义理的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及三论宗等,比较重视修行的宗派有禅宗、净土宗、律宗以及密宗等。以下说明各宗的特性、内容及修行方法。
各宗派的特性
佛法传入中国后所形成的八个宗派,各有各的特色,它们的特点,可用四句话来形容:
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一、密富
“密富禅贫方便净”,是说明在八个宗派里,如果要学密宗,必须经济富有。因为密宗的坛场布置精致庄严,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银,如果是铜质的铸造,则样式众多且需样样齐全,修持、作法需要很长的时间,对于上师更要有优厚的供养。所以,要如法学密,经济上必须富裕,时间上有相当空闲的人,才好修学。
二、禅贫
何谓“禅贫”?想学禅宗,没有钱不要紧,因为禅者的修行生活,无论山林水边,茅蓬之处,只要双腿一盘便可参禅。古代的禅宗祖师大德,有的常年居住山林,吃的是野菜杂果,穿的是粗布麻衣,虽然生活清贫淡泊,但禅定之乐却是无穷的。
三、方便净
“方便净”,意思是修行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不分行业、身份,随时随地都可修持,是最方便的修行法门。
四、唯识耐烦
“唯识耐烦”,意指学法相唯识的人必须耐烦,因为法相唯识里面的名相烦琐,义理层次复杂;如果不耐烦,则无法将其头绪弄清楚,如堕五里雾中,所以学唯识必须像学数学一样,要耐得住烦,才能学得通,故名“唯识耐烦”。
五、嘉祥空
“嘉祥空”的嘉祥,是三论宗的嘉祥吉藏大师,由于他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故三论宗又名嘉祥宗。嘉祥宗所依据的经论为《百论》《十二门论》以及《中论》等三论,而这三论的内容是阐明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所以称它“嘉祥空”。
六、传统华严
“传统华严”,中国号称是大乘佛教的国家,而中国佛教的大乘思想,就是以华严为中心。近代的佛教领袖——太虚大师,虽主张八宗兼弘,却是以华严思想作为他信仰的根据。《华严经》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祖师大德智慧的融合,将华严的法界缘起思想,提出种种的观法,寓哲理于实践之中。由于历代大德对华严思想所作的创新与发明,使得华严哲学在中国佛教史上开出了奇葩,成为中国佛教的传统信仰,因此说“传统华严”。
七、修身律
“修身律”,佛教的律宗,最讲究修身做人。因为人格完成了才能成佛;把人做好,修身完成,才能进一步开发内心的光明智慧,而证悟最高的真理,所以称为“修身律”。
八、义理组织天台宗
“义理组织天台宗”,各宗派中,对佛学义理能建立严密组织,有系统地加以阐发者,当推天台法华为第一。天台智者大师,将佛陀一代圣教,分为五时,并按其所摄受的对象,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化仪四教,以及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以科学方式,将三藏十二部经典,分门别类地归纳于不同根性的众生,并将修行的方式与证果的等次,一一加以分析比较。所以在义理组织方面,天台宗是最严密、最有系统的。
以上概略的介绍八大宗派的各个特点。除此之外,此八宗有一个共同特点,便是同时兴盛于隋唐盛世,并且展现了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和隋唐的治世昌隆相得益彰,堪称中国佛教史上的黄金时代。
佛教八宗在台湾的情形
以下介绍大乘佛教的八宗,在今日台湾的弘扬情形。
一、密宗
台湾有人修学藏密,有人修学东密。修学藏密者,是修学西藏的喇嘛教;修学东密者,则是修学日本高野山派的密宗。在日本统治台湾期间,日本佛教便已传入台湾。日本的密教则分为两大主流:一为天台宗之台密,一为高野山之东密。
二、禅宗
禅宗在大陆非常普遍,当时的丛林大寺,都是禅宗的道场,但是后来许多道场丛林都成为仓库、办公场所,或者博物馆。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在台湾少有具规模的禅寺丛林,有的寺院虽然自称为某某禅寺,实际上修学内容和禅宗却不相干。目前台湾佛教的各宗派,其法统几乎都是从禅宗演变而来,由此可见禅宗对近代佛教的影响。
三、净土宗
统领今日台湾佛教的是净土宗,不管是禅寺、律寺,普遍都以念佛法门来引导信徒修持。以念佛法门为中心的念佛会、莲社、居士林等,也相继成立,这种现象虽然很好,但我们希望佛教是多彩多姿的,各宗各派都能同时发挥其精辟的思想,重新呈现出隋唐盛世八宗并弘的盛况。
四、唯识宗
在台湾,研究唯识的人很少。太虚大师虽然主张八宗兼弘,但是他将佛学义理发挥得最为透彻、贡献最大的,当属法相唯识。民国初年,僧侣有太虚大师,在家居士则有欧阳竟无、杨仁山等大德的推弘,他们对于法相唯识的研究,皆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民国十几年时,还曾办过法相大学,培育出不少的人才,后来分别担任各大学的唯识学课程教授。
五、三论宗
嘉祥三论宗的学者,目前最有名的是印顺论师。他对中观缘起的性空思想,有其独特的见解,他肯定缘起性空是佛陀最初开证的法门,也就是佛陀在《阿含经》里所开示的根本教义。因为性空唯名的义理高深,所以目前对三论研究有心得,并且能加以推扬的大德并不多。
六、华严宗
台湾的寺院里,讽诵《华严经》的很多,但是如唐朝清凉大师一样,能把华严深奥的教理,有组织系统地加以诠释、推演者,则待后起之人发心发扬。
七、律宗
台湾每年举办传戒法会,基本上维持了佛教的法幢,但是对于戒律的内容,真正去了解研究的人,为数甚少。律宗不只是形式上的持戒,其修行方法、精神内涵,和净化生命的意义,皆必须进一步地阐扬。
八、天台宗
已圆寂的斌宗法师,曾居住在新竹,也去过中国大陆,在观宗学社专攻义理组织严密的天台,颇有成就。其门人弟子慧岳法师,继承他的志愿,致力弘扬天台学。
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
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
对于如来的一代时教,可以上面这首偈颂来说明其先后。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觉之后,首先宣说的圣教,就是华严;所谓“华严最初三七日”,指最初的21天,佛陀开讲《华严经》。“阿含十二方等八”,指《阿含经》的教义,讲了12年;《方等经》讲了8年。什么叫《方等经》?不属于华严、法华、般若、涅槃的大乘经典,如大家所熟悉的《阿弥陀经》《药师经》《维摩经》等都是方等经。
“二十二年般若谈”,指花了22年的时间讲《般若经》。“法华涅槃共八载”,就是《法华经》与《涅槃经》,一共讲了8年。根据史传记载:佛陀说法49年,谈经300余会。把这一首偈的时间加起来,刚好49年。其次,阐述各宗派的修持法门。
一、华严宗的修持方法
(一)《华严经》的来源
谈到华严宗的修持方法,首先须了解《华严经》。在浩瀚的经典中,《华严经》被称为经中之王,佛陀曾在7个地方,经过9次聚会,才把《华严经》讲完。据说佛陀宣讲华严时,没有人能了解其中的奥义,因此,传说这部经后来被藏在龙宫里,搁置了600年之后,才被龙树菩萨发现。龙树菩萨以他的聪明把下卷背诵下来,但是前面的上卷、中卷,还没看到便为龙宫的人发现,而将他赶出龙宫。他出了龙宫之后,凭着记忆写下经文,此即龙宫所传的《华严经》。
《华严经》在中国有三种梵文译本。东晋的佛陀跋陀罗三藏翻译的《华严经》有60卷,称《六十华严》或晋译本。唐朝的实叉难陀三藏翻译的《华严经》有80卷,称为《八十华严》或唐译本。另外,唐朝的般若三藏翻译了《华严经》的《入法界品》,有40卷,称为《四十华严》。不论是《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内容、义理都差不多,而《四十华严》乃《华严经》中最重要的一品——《入法界品》的单行译本。
(二)《华严经》的三时判教
华严宗的三祖法藏贤首国师,把佛陀所说的一代时教,用太阳照物的譬喻,分成了“三时”:第一时:为日出初照时,譬如太阳刚刚上升,先照高山,比喻如来最初证悟,先以无碍智慧光明,照诸大菩萨,所说的经典是《华严经》与《梵网经》。
第二时:为日升转照时,因为光线照射的角度不同,所照的地层面也不同,所以第二时又分有初、中、后三转,接引不同根性的众生。
“初转”,是接引凡夫外道,使他们转凡成圣,如太阳出来,透过高山,射及幽谷之处,以此比喻凡夫外道;佛陀对他们所说的教义是三皈五戒、四圣谛、十二因缘,也就是阿含等经典。其次是“中转”,为了接引小乘进入大乘,及摄化大乘根性的菩萨,阳光透过幽谷,然后普及高原,比喻众生心量已较宽广,可学菩萨道了;此时佛陀为他们说《解深密经》《圆觉经》《维摩经》《大宝积经》《楞伽经》等。太阳一直上升,到了日正当中,普照大地平原,如同佛光正照利根菩萨,佛陀为他们开示般若性空的经典,例如《金刚经》《大品般若经》等,此为“后转”。
第三时:是日没还照时,这是转摄末归本的法轮。无限美好的夕阳,即将下落,却又还照高山,表示佛陀将入涅槃,开示圆满的妙法,所谓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此时说的就是《法华经》与《涅槃经》。以上三时判教的方式,是华严贤首国师的说法,但是天台宗的人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智者大师的五时判教,才是最合理圆满的。
(三)圆融无碍的一真法界
《华严经》是佛陀教法中,最高深最究竟的法门,佛陀在海印三昧中演说《华严经》,除了利根的大菩萨,鬼神、天龙八部等,皆无法了解其中奥妙的道理,即使二乘根器的阿罗汉,也不能领会佛陀的说法。
在佛教各种经典中,言真空者,如般若中观;说妙有者,如唯识法相;提倡顿悟者,如禅门南宗;主张渐修者,如禅门北渐。无论空、有或是顿、渐,华严将这些思想统摄,并建立了诸教圆融的一乘圆教。
华严的世界叫“华藏世界”,也就是万有诸法由心所现的“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是真妄泯灭,生佛不分的真理世界;是超越一切对待,本体即现象,现象即本体,绝对平等的世界。如果我们能够认识一真法界,扩大生命的领域,则能证悟到生命的永恒不灭。人们最惧怕的是死亡,最厌恶的是贫贱,如果我们能契入一真法界,则能脱离贫贱、富贵、有无、生死、多少、高低等对待世界的束缚,而得到心灵上的绝对自由。以下简单说明一真法界的内容:
1.一个不算少,万亿不算多
在我们的常识里,一元钱很少,万亿元钱财才算多,这是我们认识上的差别。在一真法界里,一个不算少,万亿也不算多。一般人认为一元钱少,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一元钱的价值。这个“一”,不是计数东西时最小单位的一,“一”是个无穷大的数字。例如:万法归一,纷纭变幻的万有,其本源却是“一”。一粒沙子、一点粉笔灰、一个银河系,乃至一个宇宙虚空,都含藏于“一”之中;而万亿虽多,万亿之上另有万亿,永远有一界限。我们要培养从一粒沙子去透视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的见识;这个“一”的含义很深广,必须深入体会“一”的无限性。
2.微尘不算小、虚空不算大
在我们的观念里,微尘很小,虚空很大。其实,这种大和小的概念,也是错误的见解,在真实的世界里,大小是一样的。
所谓“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大与小能够互相容纳,正是华严微细兼容的道理。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的肚子真的那么大吗?怎么能撑船呢?如同佛陀的肚量包容天地,尽虚空都可以在我们的心胸之中,关键只在我们能不能扩大心里的世界。
3.刹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长
刹那,是佛教用来计算极短时间的单位,“刹那”究竟有多短?“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刹”,意思是说年轻有力气的人,轻轻弹一下手指的瞬间,就具有63刹那。如果用秒来计算,1秒钟至少有好几百个刹那。劫波,简称“劫”,是计算长时间的单位,是无量数时间的代表,例如三大阿僧祗劫。
依一般的想法,刹那很短,劫波很长,其实劫波也不算长。譬如有些动物,朝生夕死,它也过了一生;有些动物,一活几百年,龟也好、鹤也好,它还是过了一生。一期的生命,不外是我们行为所留下来的记录,由于记录的长短,在时间上乃有长短之别,但是在真实的生命里是没有长短的。譬如人虽有生死,但身体死了,生命却不会损减,好比房子烧毁了、倒塌了,可以搬家;身体坏了,生命也要更新。《华严经》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无限的、永恒的、亘古不灭的。
梦,也能把很短的时间拉得很长,对禅定的人而言,漫长的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短暂;在牢狱中服刑的人,一天如同一世纪那么长久。恩爱的人,一旦分离之后,所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冤家对头在一起,则度日如年。所以,时间的长短并非绝对,而是我们爱憎情绪上的分别。
在华严的一真法界里,有并非真有,无也并非真无;污秽的不是污秽,清净的也不是清净;退步的不是落伍,向前的也不是前进。在一真法界里,有无也好,净秽也好,前后也好,大小也好,长短也好,都是虚假不实的。超越时间空间的一真法界,一念百千劫,百千劫于一念间,一粒微尘就是十方国土,十方国土也是一粒微尘,《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是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融无碍的法界。
(四)华严宗的祖师
中国的杜顺和尚,是华严宗的初祖,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7年),陕西省万年县人。18岁出家,专宗华严,其著作《法界观门》,将华严高深的理论,融贯为禅定的观门,而创出“真空绝相、理事无碍、周遍含容”的法界三观,是一位融理论实践为一体的大德。他一生之中,神异事迹很多,有瞎子聋子拜见了他以后,就能见能听。有一次他涉水过河,河水忽然断流,等他上了岸后,才又水流如故。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圆寂于义善寺。其一生宣扬华严教纲,彰显正理,深为朝野所敬重,唐太宗尊称他为帝心尊者。
华严二祖智俨大师,甘肃省天水人。孩童时代喜欢堆石成塔,串花成盖,自己当法师,时常叫一起玩耍的同伴当听众,为他们说法。他出家以后,深探华严藏海,27岁时,便写作了《华严经疏》五卷,也就是有名的《华严搜玄记》,其著作共20余种。他除了以著述弘法,以教育徒众为职志外,一生不求名闻,风范清高。于唐高宗总章元年预知时至,对门人说:“吾此幻躯纵缘无性,今当暂往净方,后游莲华藏世界,汝等随我,亦同此志。”十月二十九日晚上圆寂于清禅寺,享年67岁。
华严宗的第三代祖师贤首法藏大师。法藏是他的名字,贤首是皇帝封赐给他的名号。法藏16岁时,曾经在陕西法门寺阿育王舍利塔前,燃指供佛,表示对佛教奉献的虔诚。后来听了智俨大师讲《华严经》,而归投在他的门下。法藏大师曾经协助实叉难陀三藏翻译80卷的《华严经》,并协助菩提流志三藏翻译《大宝积经》。一生中,弘讲《华严经》30多遍。在著作方面,有《华严探玄记》《梵网经疏》《楞伽经疏》等三四十种之多。他摄取杜顺大师的法界观门、五教止观等实践法门,并以《华严经》为骨干,融合智俨大师的《搜玄记》,完成了华严教理的组织系统。所以说,华严宗到了法藏大师时,才完成自家教观双门圆满的架构,华严宗也由于他的弘扬而集大成,因此华严宗又称为贤首宗。
华严宗的第四代祖师清凉澄观大师,做过七位皇帝的老师,曾至宫中对皇族说法,皇帝听了大悦,说:“听大师讲《华严经》,心里很清凉。”因此受封为“清凉”。他一生当中,有许多异于常人的事迹,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他完成了《华严经》的批注之后,特地举行一个“华严经批注落成法会”,而这个《华严疏钞》落成典礼的法会,竟有一千多位高僧大德参与盛会。此外,他对戒律严持不犯,三衣一钵从未离身。一生不重金钱与权力,虽受朝野优厚礼遇,毫无欣喜之色。出家之后,一生未曾躺下来睡觉,夜夜盘腿打坐,每天必诵《华严经》,每日下午必施食给饿鬼孤魂。澄观大师刻苦自励并致力华严宗的发扬光大,为中国佛教文化开出了灿烂的花朵。
华严宗第五祖宗密圭峰禅师,唐朝果州西充人。跟随澄观大师学华严,大师曾赞叹他:“能够追随我遨游于毗卢华藏世界的人,只有你一人了。”被赞为不可多得之英才,继承清凉大师宗弘华严。其间,又随荷泽宗的禅师学禅,提倡教禅一致,影响后代甚巨。毕生最大的贡献是对《圆觉经》的精辟注释,他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圆觉经》作详尽的批注,著有《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释义钞》等书,为历来批注《圆觉经》的泰斗。
华严宗经过五位杰出大师的推弘,完成了华严宗精深的思想体系,和天台宗同为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光辉灿烂的二大圭璧。
(五)华严宗的修持方法
华严宗的修持方法很多,以下归纳成四点来说明:
1.发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在寺院里,出家人每日早晚课诵,一定要讽诵这个发愿文。除了唱诵,更需真正地付诸实践。不发四弘誓愿,不能与华严的一真法界相应,也就不能证悟圆满菩提的大果。学习佛法重要的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也就是发四弘誓愿。
2.修学普贤十大愿:这也是佛门中经常课诵的,即“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佛住世,七者请转法轮,八者恒顺众生,九者常随佛学,十者普皆回向。”这十件事是大菩萨发精进勇猛心,长期不断地修行,直到众生度尽,自己才能休息的大愿。此十大愿具有深远的意义,启示我们要燃烧生命无限的热情,完成自己,奉献大众。
3.修学禅定坐法:华严也有华严禅定,华严禅定的坐法,和禅宗的打坐方法相似。只在调身、调息之后,可观想诸佛相好,观想华严智慧,静坐到心静如水,不起波浪。心上的意念思维,尽量不要让它妄动,甚至不要思维,不要回忆,不去推理,不去盘算,进入到平等的一真法界。此时心胸清净明朗,像一面清净的镜子,如一潭平静的湖水。一面镜子,如果清净,什么东西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一面湖水,如果波浪迭起,则无法照映出东西。我们对人生的幻想、妄念太多,也无法认识事物的真正面目。
4.睡眠的修行方法:对于睡眠,华严宗也告诉我们一些不做梦而容易入睡的方法:
第一,睡觉之前用温水洗脚,促进血液循环,比较容易睡得着。
第二,睡觉右胁而卧,佛教称此为吉祥卧,仰卧或俯卧,会增加身体的动荡烦躁而不容易入睡。右胁而卧的姿势,刚开始会觉不自在,但习惯就好,不让身体乱动,很快就能入睡了。
第三,躺妥之后,闭上眼睛观想光明,观想远远的地方有光明,观想眼前若有若无的光明,能在观想光明之中入睡,一定会睡得很轻松,很甜蜜,不太会做梦,甚至人虽入睡,旁边的人讲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能了然于心。
第四,盖的被子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太薄容易着凉,太厚则呼吸不顺畅。
我们为了走更远的路,中途要休息,为了做更多的事,晚间要睡眠,但是不能过分贪睡,过分的睡眠,也会伤身挫志。以上是睡好觉的一些方法。
(六)修学华严宗的利益
修学华严宗,或受持《华严经》,能得到诸多利益,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修学华严之后,每天的生活,仿佛涵泳在一切智海里,畅游于一切时空中,让人感到生命之无始无终,无去无来,无生无死,而体会生命的永恒。有关修学华严宗或受持《华严经》,得到灵异事迹的记载很多,以下举出几个例子:
第一,元朝正顺法师,出家于五台山,平时以深密的树林为茅蓬,以读诵《华严经》为修行的日课,读诵超过一千余部。他同时修学法界三观,每次进入华严法界的观想中,必经三五天才出定,因此被称为华严菩萨。他将圆寂时,门徒乞求开示法语,他说:“历劫本无去住,应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莫顾。”入灭时,灵桌上出现五彩龙,飞游于烛光庭宇之间。
第二,唐朝有位城慧比丘,在五台山真容院跟随法顺和尚出家,经常在李牛谷的地方诵《华严经》,平日只吃嫩草树叶。当他诵经时,常有五六位身着儒服,不知姓氏、来历的人围坐而来听经。其中几位送奇花异果供养他,花经久不谢,果子吃了肚子不饿。他觉得很奇怪,问他们是谁,众人回答说:“我们都是山神,因为你的诵经法力,使本山清净平安,特来供养服侍。”城慧比丘感到这些山神打扰了他的清修,于是迁移到别处去。
第三,后魏文明元年,有位王明干,平时作恶多端,死后堕于地狱,被狱卒牵至门口,看见一位自称是地藏菩萨的出家人,教他持念《华严经》的一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当他见到阎罗王时,阎罗王问他:“你有什么功德?”他说:“只能诵一四句偈。”于是大声念诵刚才地藏菩萨教他的那首偈语。阎罗王听了,就放他回去,同时地狱里受苦的人,也因听到四句偈而得到解脱。
《华严经》的内容浩瀚深广,有关受持《华严经》而得大功德利益者,在历史上的记载可说是不胜枚举,以上仅掬一瓢法海,让读者略尝法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