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4日。坐在大哥开的稳稳当当的汽车里,又是一路向西,去参观另一处京西著名的旅游景点,名曰“爨底下村”的清代民居。依稀记得电视里介绍过这个地处大山深处的村落,当时没在意,因为与我实在没关系,我万万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能来到这里一睹山村的美丽。可是冥冥之中我竟然不是做梦,而真的就站在了村口一块泛着赭石黄、上刻一个白色大字“爨”的天然巨石前,实在觉得太幸运了,实在太感谢大哥能带着他的发小刘闺蜜来到这里,而我属于后来者,却也享受到了这种幸运,应当尤其感谢他。
看到了这块标志性的石碑石刻,就算是正式踏进了爨底下村,这是一个长条形的村子,因为我即使看到太阳光芒万丈的时候,也分不清东南西北,所以它是东西走向还是南北走向亦或是斜向,我是看不出来的。我的眼里只有长短、前后、左右、上下之分,再无其他。像我这样的人绝对做不成徐霞客那样的旅游地理学家,只能以我所见所闻,写点自娱自乐的文字而已,我便也非常快乐。
一条村路穿过整个村子,这条路不是土路,不是石子路,不是石板路,更不是板油路,显然是先代前辈们从山上开采的石块,既不是碎石也不是大石块,而是差不多5寸方圆的不规则石头,铺在地上,虽然不够平滑,汽车开在上面略有颠簸,但是极具山村特色,原始而古朴。不知道有多少人走过这条路,走过了多少回,每一块石头路面都磨得发亮,仿佛在向所有前来游玩的人们展示悠久的历史。
沿着村中的这条可以错车而行的差不多三车道宽的石头路走去,我看到了井台和辘轳,看到了石磨和石碾,看到了用石头砌起的院墙,高大而坚固,也看到了篱笆墙,透过缝隙能看到里面的院落,更具生活气息。村中到处都显示着一个“爨”字,看得出,村民们以这个生僻字为基调,从而衍生出被称为“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的历史自豪感。住在这里的老百姓,如果不是媒体的宣传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没准还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幽闭环境中,别有一番人间的乐趣,谁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是这小山村的写照呢?
村路的两旁都是民宅,依山势逐级向上,因为我们力不从心,只好望着山上更精美的建筑一声叹息,虽然如此,就是街道两旁的农舍村坊也够我们大饱眼福了。
各家民宅的门口都挂着招牌,最吸引眼球的一个是地主院,一个是财主院。大哥说地主和财主的区别就是地主只种地,财主兼经商。我觉得很奇怪,这么个小山村里,怎么会有这么多家的地主和财主呢?说不定当年的贫下中农分了地主老财家的院落,现在摇身一变就成了改革开放时代的新地主和新财主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谁说的清呢?
坐在大哥的车上走马观花,自然无法详细历数爨底下的迷人之处,只好去百度查询,我也就别复制粘贴了。工夫不大就到了另一端的村口,又往前沿着平坦的公路开上去,走了不多远就到了一线天,这是一道长达100多米的裂谷,进去之后,晦暗阴森,幸好还有一小缕阳光照进来,否则真像是通往地狱之路。两面的山体仿佛就像两面黄色的土墙,就要贴在一起了,我真害怕一阵大风袭来,咵一声,山倒了,不是我夸张,不信过来瞧瞧就知道了。
去过了一线天,又回到了村子里,其实这个清朝时代留存下来的建筑群还有很多历史遗迹,因为我们没看到,那就听曾经来过这里的大哥介绍呗。即使看不到,仅凭所见到的也能感受到爨底下村的独特魅力,也能引起幽幽的思古之情,也能为大山深处的这颗建筑明珠赞叹,也被保存完好的古迹震撼。
今天对联的题面视频是:景色的叠加。
每日一联:上联:飘零年,好花天,旧游时节人遥远;
我对的下联:守望岁,黄草夜,心悸月色物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