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道德经
16562200000015

第15章

载营魄抱一[1],能无离乎?抟气致柔[2],能婴儿乎?涤除玄览[3],能无疵[4]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5]?明白四达[6],能无知[7]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8]

【注释】

[1]载:用作助语句,相当于夫;营魄,即魂魄。河上公注:“营魄,魂魄也。人载魂魄之上得以生,当爱养之。”;抱一,合而为一,二者合一即合于“道”。

[2]抟气致柔:聚集精气达到柔弱。“抟”同“专”,集中。

[3]涤除玄览:涤除,清除;玄,深黑色,引申为深入。览,观察。此句省略了涤除的宾语——人内心的杂念。

[4]疵:瑕疵、毛病。

[5]天门: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开阖,张开和闭合,即动静、变化和运动。雌:比喻宁静,雌性动物大多安静柔弱。河上公注:“治身,天门谓鼻孔,开谓喘息,阖谓呼吸也。治身当如雌牝,安静柔弱,治国应变,和而不唱也。”

[6]四达:指涵盖面广,畅通无阻。

[7]无知:没有智识。

[8]此句与第五十一章多有重复,且语义与前文亦不连贯,疑为错简重出。

【译文】

人的魂魄能够与“道”合一而不分离吗?能像婴儿一样,聚集精气使身体柔弱吗?清除杂念、深入观察自己时,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举智识无所作为吗?呼吸吐纳,能像雌兽一样安静柔弱吗?通晓事理,还会愚钝无知吗?(生育万物,却不约束占有它,帮助却不自恃有功,主宰却不刻意掌控,这就是深奥的“道”。)

【阐释】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修身。老子用疑问的形式指出了一个人修身应该达到的境界,即精神和肉体合二为一、像婴儿一样柔弱、心无杂念、无知无识、静定、没有妄见。

关于“抱一”,有人解释为精神与肉体合二为一,有人解释为抱住“道”的大腿,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当一个人在修炼过程中与“道”同体了,就能够做到精神不脱离肉体,也就是心神不再驰骋于身体之外,而是与“道”一起,统一于身体。“道”生万物,唯独厚爱人类。动物植物没有独立的思想,而人有。它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人能。《三字经》中有“天、地、人”三才之说,可见人类也把自己当成一个超出其他万物的存在。这样就有两个世界: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和人类的思想世界。人是可以在这两个世界之中游走的,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的思想就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无所不能,既照见其他万物,又照见自己;既可以照见大道,又可以游离于大道。这是人类的幸运,也是人类的悲哀,因为“道”使人类能够控制自己行为的同时,也难以控制自己的思想。老子修身方法的目的,就在于使思想尽量与“道”合一。与“道”合一的思想才是安全的,它不会促成人狂妄的行为,去害人害己。

老子把婴儿视为最天真、最精纯、最接近“道”的一物。认为婴儿与成人相比,最大的两个特点是精气十足和柔弱。精气是一个人的先天之气,婴儿之所以十分柔弱,正是精气环绕的结果。随着人逐渐长大,精气逐渐丧失,人越来越僵硬,当精气消耗尽,人就完全僵化,走向死亡。涤除玄览,是一种高级的修炼心法,是用意念的力量把内心杂念排除出去。这和佛家的坐忘有些相似。要排除内心杂念,先要认清一点:物欲世界和思想世界的一切都是虚妄,把它们视为空,就能自动排出大脑。但对于世俗之人来说,人可以抛弃食物衣服带来的享受,但却难抛下亲人爱人不管。在佛家看来,物质世界是空,感情世界也是空。但道家就没有这么高的要求,至少老子没有这样要求,他只是教人们扫除物欲和名利心。“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是非常具体的操作方法。即静坐、调整呼吸。所谓天门,就是人与自然界沟通的要道。外界的正能量从天门进来,身体的负能量从天门出去。

能做到以上几点的人,就是身心无为的人,他可以无思无虑,“明白四达”,“爱民治国”。说到底,老子所讲的修身并不是让身躯形骸飞升成仙,爱民治国终究是老子的心头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