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应知的经典教子故事
1671900000020

第20章 楷模式教育:以身作则(1)

在所有的沟通当中,最具有说服力的方式是肢体语言的沟通。而肢体语言的沟通当中,最有效率的窍门是用“以身作则”的方式,来影响对方。

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最重要的信息往往不是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孩子在整个成长期,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父母为楷模。

1、言行中的潜移默化影响

——诺贝尔所受的家庭教育

很多人知道诺贝尔奖,却不知道诺贝尔奖的来历。诺贝尔是一位瑞典化学家的名字,他于1833年出生于瑞典。诺贝尔一生主要从事炸药的研究和制造工作,此外,他也涉足化学、光学、机械学、生理学及枪炮制造等领域。诺贝尔一生有许多发明,总共获得355项专利。为了奖励对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有卓越贡献的人,诺贝尔临终前立下遗嘱,用自己的全部财产设立奖项,名为诺贝尔奖。

诺贝尔出生于一般的工人家庭,父亲墨纽·诺贝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只是一个一般的建筑工程师和机械师。他从小就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一有时间就做炸药实验。母亲安蒂尔·姬赛虽然出身于农民家庭,却有非凡而坚韧的品质,并且心地善良。

墨纽·诺贝尔夫妇一共生了8个孩子,不幸的是有5个相继夭折了。诺贝尔出生时身体不好,面色难看,没有一点儿活力。由于失子之痛,墨纽·诺贝尔夫妇对小诺贝尔百般呵护,不知是母爱伟大感动了上苍,还是造物主要造就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瘦弱体虚的诺贝尔竟奇迹般地存活下来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诺贝尔就到了上学的年龄了,但是他不能与同龄的孩子一同到学校去,只能自己在家里看书,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诺贝尔刚刚懂事时便经常遭别人的冷落和歧视,很多人经常议论说:“诺贝尔这孩子永远不会有出息的!”

墨纽·诺贝尔夫妇并没有顾及流言蜚语,等到诺贝尔8岁时,母亲从舅父那里借了钱,把他送到斯德哥尔摩市一流的雅克布斯小学读书。由于健康原因,诺贝尔不能经常到校,许多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母亲在家里教诺贝尔读书、画画、写作文等,诺贝尔非常认真刻苦。

不仅如此,母亲还让诺贝尔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浇花、锄草、清除垃圾等,以增强他的体质,同时又培养了他爱劳动的习惯。母亲还鼓励诺贝尔和他的哥哥们一起到市郊去采集各种奇花异草,使他们从小就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

尽管诺贝尔上课时间不多,但天资聪明的他,成绩不但没落在后面,反而比其他同学更优秀。

墨纽·诺贝尔虽然没受过高等教育,但是经历丰富,知识渊博,他常常给诺贝尔讲些国内外科学家艰苦奋斗的故事,鼓励儿子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身为建筑师和机械师的墨纽·诺贝尔经常做炸药实验,每当这时候,诺贝尔就饶有兴趣地在一旁观看,并不时地问这问那。

一天,8岁的诺贝尔见父亲又在做炸药实验,便问道:“爸爸,炸药容易炸伤人,是可怕的东西,你为什么要制造它呢?”父亲听完诺贝尔的话,认真地回答道:“炸药虽然容易炸伤人,但它的用处很大,可以用来开矿、修路以及发展工业!”诺贝尔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父亲说:“等我长大了也像您一样制造炸药。”父亲拍拍儿子的肩膀说道:“造炸药需要丰富的知识,你要先好好学习才行。”

做炸药实验的确有很大的危险性。有一次,墨纽·诺贝尔搞炸药实验时发生爆炸事故,不仅自家全部家当化为灰烬,还祸及街坊邻居,这引起了街坊邻居的不满。墨纽·诺贝尔一家在当地呆不下去了,刚好俄国人邀请他去研制炸药,他正好带领全家远走他乡,来俄国工作。

到达新居安顿下来后,父亲对三个孩子说:“今后你们弟兄三个要彼此勉励,努力学习,才能做出伟大的事业来。”父亲问老大罗伯特:“你将来长大打算做什么?”罗伯特说:“我一定要成为伟大的技师!”父亲又问老二路德依希:“你呢?”路德依希说:“我们家向来很穷,所以我要做一个大企业家,赚很多很多的钱。”诺贝尔不等父亲问他,就抢着说:“爸,我将来要当发明家!”母亲严肃地说:“好啦好啦,将来想做什么都可以,目前最重要的是用功读书。”

刚到俄国,诺贝尔不懂俄语,所以不能进当地学校继续学习,为了不荒废孩子的学业,父亲为孩子请来了一位名叫尼古拉·吉宁的优秀家庭教师,辅导孩子们学习数理化。这位家庭教师工作十分认真负责,不但教学认真,而且对孩子们的时间也抓得非常紧。他经常考核几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向墨纽·诺贝尔汇报孩子们的学习情况。

一直到16岁,诺贝尔还在家里接受家庭教师的教育。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诺贝尔表现出科学研究方面的天赋,同时又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意味着诺贝尔有两条路可以走,究竟走哪条路好呢?父亲也一直在替诺贝尔盘算,他最终决定让儿子走科学研究的道路。同时他意识到:要想让孩子有献身科学的坚定志向,就必须使他深刻体验科学研究对社会的作用和意义,让孩子一直呆在家里接受教育是错误的,必须让孩子出去闯荡,去接触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了解工业革命在各国的发展情况,从而自愿做出选择。于是,墨纽·诺贝尔为儿子设计了一个宏伟、大胆的教育计划——到世界各地学习游历,以此增长见识和学问。

1850年,诺贝尔已满17岁。游历的计划已经考虑成熟,父亲对他说:“孩子,你的身体比以前结实多了,而且你又掌握几门外语,还是到国外去走走吧。一个人多见些世面,总会有很多好处的!”诺贝尔一听十分高兴,这个建议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他一直盼望这一天,现在终于有机会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了。于是他爽快地答应了。

经过精心的准备,17岁的诺贝尔第一次独自一人,漂洋过海去外面闯荡。他以工程师的名义首先来到美国,在很出名的艾利逊工程师的工厂里做实习工作。实习期满后,他又分别到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考察。历时4年之久,在这期间,他到大学研究所参观各种实验,与科学家、教授及大学生交谈。并且出于对文学艺术的爱好,他还结识了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通过此次考察,他还精通了英、法、德、俄等国文字,这有助于他深入地了解各国工业发展的情况以及炸药的广阔应用前景。更重要的是,这次考察使诺贝尔更加坚定了小时候曾立下的从事应用化学研究和改进炸药的志向。

诺贝尔回来不久,便有消息说法国人已经发明了一种优质炸药,对此俄国人心绪不安。其实法国人所谓的优质炸药,不过是法国陆军部刚刚着手研究、并未投入生产的实验品。不过,这也给诺贝尔提了一个醒,使他认识到了炸药对工业发展和军事上的重要性,于是决心全力以赴去研究如何改进炸药。

一天,诺贝尔家来了两位客人,一位是着名的化学家、诺贝尔过去的家庭教师尼古拉·吉宁博士,另一位是药学家尤利·特拉普博士,这两个人是彼得堡大学的教授。

他们这次来恳请诺贝尔的父亲研制一种更有威力的炸药。恰好诺贝尔也正在研究此事。吉宁博士见自己的学生进步如此之快,十分高兴。于是,从皮箱中取出一个小瓶,里面装有一种油状液体,诺贝尔一看便知道是硝化甘油。那时候能见到这种试剂的人并不多。

墨纽·诺贝尔答应了两个人的请求,诺贝尔在一旁争取道:“把这项研究工作交给我吧!”从此,诺贝尔便与硝化甘油结下了不解之缘。1863年,经过50多次反复试验,诺贝尔终于成功地研制出硝化甘油炸药。为此,瑞典、丹麦、英国等多个国家向诺贝尔颁发了专利证书。

为了能够找到更安全的引爆物,诺贝尔多次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试验。尽管诺贝尔做实验时十分小心,但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在实验时发生爆炸事故,致使整个实验室化为灰烬。更可悲的是:5个助手,包括诺贝尔的小弟埃米尔当场被炸死。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海伦坡事件”。

诺贝尔的父亲经受不住打击,悲伤过度,得了半身不遂症,从此一病不起。但墨纽·诺贝尔显示了不屈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他很清楚,发明研究不能就此放弃,虽卧床不起,仍没有停止研究、思索。父亲这种坚毅的发明创造热情,深深地激励着诺贝尔,他更加忘我地工作,矢志不渝地研制和发明了雷管炸药、安全炸药、无烟炸药等多种炸药,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1872年9月3日,诺贝尔的父亲与世长辞,终年71岁。父亲去世后,母亲仍留在斯德哥尔摩老家,过着孤寂而平静的晚年。

墨纽·诺贝尔不仅鼓励诺贝尔从小立志,而且还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他,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和强烈的事业心。

父母教育子女,不妨以墨纽·诺贝尔夫妇为楷模,引导子女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强烈的事业心。对孩子实行开放式教育与规范式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墨纽·诺贝尔让诺贝尔游历世界,学习考察各国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这种开放式教育开阔了诺贝尔的视野,同时也坚定了他献身科学的志向。

由此可见,仅学校里书本上的那点知识已远远满足不了孩子的求知欲,还应让孩子走出家庭、走出学校,融入到社会中去,在社会中得到锻炼。

2、出身苦,却不怕苦

——李苦禅的教子故事

李苦禅是我国当代着名的国画大师。儿子李燕在李苦禅的苦心教育下,也在画坛脱颖而出,尤其在中国画方面,颇有造诣。

李燕很小的时候,由于每天看父亲画画,所以也迷上了画画,李苦禅便经常对李燕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能有画格;人无品格,必是下笔无方。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也相当不错,但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来祸端,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

李苦禅说到做到,自己率先垂范。一九三七年北京沦陷了,伪《新民会》企图拉拢社会名流为其捧场壮声威,考虑到李苦禅是大画家、知名人士,于是派人来请李苦禅“加盟”,他们声称:“只要您答应出山,自然少不了高官厚禄,并且后面还跟有挎匣子(枪)的跟班儿,比县长还要神气!”李苦禅不为其所动,断然拒绝。为了表示决心,他辞去公职,遂以卖画为生。

父亲的高尚情操、正直品格,李燕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文革”结束后,有一天,有关部门通知李苦禅前往认领作品。

李苦禅叫来李燕,并再三叮嘱他:“你跟着有关工作人员去认领被查抄的散乱物品,记住,这正是看人心的时候,上次叶浅予和陆鸿年把错领的那些东西都退给我们了。我们要错领了,也一定要还人家啊!”真让李苦禅说对了,在李燕领到的一批画中发现了一部分黄宾虹(中国当代着名的国画大师)的未裱之作,并且上有李可染的书款。

李燕遵照父亲的嘱托,当即交还工作人员,而且马上通知了李可染。李可染见心爱之物失而复得,自然喜不自胜。李苦禅听说后,也十分高兴。

当时在场的友人开玩笑说:“先生何不趁机跟那位李大师讨幅牛?”原来李可染画牛是出了名的。但李苦禅却摆摆手连连说道:“物归原主即可!物归原主即可!”

后来,李燕在《风雨砚边录——李苦禅及其艺术》一书中详细谈到此事。由此可见,父亲的品格教育对他的影响之深。

李苦禅教育李燕从艺,先不说画画,而是先学会吃苦。他对儿子说:“搞艺术是苦事,养尊处优成不了大气候。”

古往今来多少有成就的文化人都是穷苦出身,如果怕苦,是很难做出成就的。他结合自己从艺过程说,出身苦,要不怕苦。

“当年,我每次出去写生,一画就是一整天,带块干粮,向老乡要根大葱,再来一碗清水就算一顿饭了!”在父亲的教诲下,李燕不怕风吹日晒,不畏爬山涉水,长期坚持野外采风写生。而后终于也有所建树。

3、给孩子太阳般的力量

——谢葆璋对冰心的教育

冰心,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冰心是笔名。着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以及诗集《繁星》、《春水》和散文集《寄小读者》。

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是一位行伍出身的海军军官,冰心是家中长女,也是父母膝下惟一的女儿,所以自幼便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父亲虽是军人出身,却也有舐犊情深的慈爱一面,他对冰心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谢家的伯母、婶母们催促冰心的父母给女儿扎耳朵眼时,谢葆璋却说:“不能扎,你们看,她左耳唇后面,有一颗黑痣,这是一颗聪明痣,如果把这颗痣扎穿了,孩子就笨了。”

谢葆璋还不提倡女孩子穿紧鞋。小冰心深知父亲对自己疼爱有加,所以,她感到鞋子刚有一点紧,就故意在父亲面前一瘸一瘸地走。这样一来,他就急了,不停地说:“当妈妈的怎么能给孩子小鞋穿!”说急了,母亲就把剪刀和鞋样推到父亲面前:“不满意,你给她做,将来长出一双大脚,嫁不了我也不管!”父亲还真地装模作样拿起剪刀来比划,惹得母女俩笑个不停。

有一段时间,谢葆璋在烟台工作,闲暇之时,他经常带女儿去散步、打枪、骑马、划船。晴朗的夏夜,还领小冰心去看星星,教她认识星座的位置和名字。有时他还领着可爱的小女儿到军舰上,把军舰上的设备、生活方式讲给她听,那是一段温馨美好的岁月。

一个晴朗的黄昏,一大一小的两个影子又出现在海滩上,落日的余晖照在海面上,海水轻轻地拍打着岩石,海面上一圈一圈的涟漪闪着金光……小女孩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大声地说:“爸爸,烟台海滨真美,我们要是永远生活在这儿多好啊!”旁边的爸爸摸着女儿的头说:“小姑娘,美丽的港湾中国多的是,何止一个烟台,大连、青岛等等……”

小女孩开心地叫起来:“太好了,爸爸那咱们就去旅游吧,我要把中国美丽的海滨都看遍了,写一大本日记,让小朋友都羡慕我。”父亲捡起一块石子,像跟谁赌气似的向海里扔去:“好孩子,现在我们不能去!”

“为什么?”

“你不知道,现在那些美丽的港口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了,它们都被坏蛋占领了。比如美丽的大连被日本人把持着,青岛被德国人控制着……只剩下烟台还是我们自己的,所以我们把海军学校建设在这里,只有这里还是我们的土地。我们是被侵略者挤到这里来的,这是不可以的,我们要夺回自己的土地,要把这群侵略者赶回他们的老家去……”父亲越说越激动,也就是在那一天,父亲的话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对她以后生活的道路选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对父女就是冰心和她的父亲。

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冰心散文中提到“早晨勇敢的灿烂的太阳”,自然是她那庄严勇敢的慈父了。后来她还写了一篇名为《海上》的小说,表达了她对父亲的崇拜和依恋。在父亲晚年时,冰心创作之余总是和他生活在一起,无微不至地照顾他。

在冰心的心中父亲就像一轮太阳,给她温暖,给她光明,照亮她的生活之路。

4、满袋的脚皮,真诚的父爱:

——闻一多别出心裁的教子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