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8件世界大事
1673100000013

第13章 军事战争篇(4)

自此以后,东侵规模越来越小,组织更加无序,不过他们的进攻目标都锁定在了埃及身上。第八次东侵进攻突尼斯,以失败告终。此后,埃及陆续攻占了在东方的领地,1291年十字军最后一个据点阿卡的丧失,标志着历时近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侵宣告结束。

十字军东侵断断续续进行了近200之久,它在给东地中海地区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使西欧付出了重大代价。同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教徒因此受到了心灵伤害,造成了心理创伤。其实回顾八次十字军东侵,最大的受益者是威尼斯和热那亚等航海商业城市,随着拜占廷和阿拉伯世界实力的削弱,它们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商业优势日益显现出来。

十字军东侵造成了几十万十字军的死亡,客观上也促进了欧洲、亚洲和非洲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产生了某些有利于西欧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了西欧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廷和封建主却取得了大量的财富,他们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11.朝鲜战争的爆发

美国总参谋长布莱德利曾经对一场战争进行过这样评价:“这是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敌人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这场战争在世界军事史上是一个传奇,因为打破了美国战无不胜的记录。自独立战争以来,美国向来凡是参加的战争所向披靡,不可战胜。但是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全世界被压迫人民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受到了鼓舞,世界形势也开始朝着有利方向发展。这场战争便是朝鲜战争。

1945年8月,日本经过八年抗战,最终宣布无条件投降。美苏两国便商定以北纬38度为军事分界线,将朝鲜分为两部分。1948年8月15日,李承晚集团在美国的支持下在北纬38度以南成立了“大韩民国”。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金日成的带领下也宣告成立。从此,原本统一的朝鲜半岛形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1949年,美国为了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制定了全面扩军计划,要求建立专门针对中、苏等的包围。1950年初,美国与李承晚集团经过协商,签订了《美韩联防互相协议》。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当时的美国正操纵着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这场战争本来是美国精心策划的,它却诬蔑朝鲜破坏和平。随后,安理会对侵朝的行为予以追认,于是美国纠集15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原来只是朝鲜半岛内部的矛盾演变成为了美国的侵超行为。社会主义国家对朝鲜人民的正义战争大力声援。针对美国的侵略行为,中国表示强烈抗议。当时中国总理周恩来郑重通告:“中国人民决不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趾高气扬的美国人因擅自发动战争而受到世界舆论的警告。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领导下跨国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朝鲜战争随着中国的参加战局发生了变化。

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其特点是: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急剧。

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其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战线相对稳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

1953年7月27日上午,中国、朝鲜、美国、韩国等代表在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议以及临时补充协议。当时代表美国签字的,是“联合国军”的第三任总司令克拉克将军。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我成了历史上签署‘停战’而没有取得胜利的第一个美国陆军司令官。”

12.英西战争

15、16世纪的西班牙是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它拥有庞大的舰队以及数以万计的士兵,堪称“海上霸主”。它的殖民地范围覆盖欧、美。非、亚四大州。15世纪后期,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和海外掠夺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它也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英国的发展必然会严重威胁到西班牙的利益,所以英国遭到了西班牙的排挤。起初,英国试图开拓一条从西欧到达远东的西北路线或由西欧到达美洲的东北路线,但是因西班牙海军的阻挠而破产。英国通过总结教训,认为只有战胜劲敌西班牙,自己才能发展殖民扩张道路。面对西班牙强大的舰队,英军束手无策。后来英军找到了突破口:雇佣海盗打击西班牙。于是英国大量招募具有实战经验的海盗,让海盗猖狂抢劫西班牙的船只、掠夺大量财富来给西班牙以重创。西班牙愤怒不已,决定报复英国。他们准备暗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扶植前苏格兰女王玛利亚上台。但是伊丽莎白很快就识破了西班牙的阴谋,并于1587年处死了玛利亚。伊丽莎白的举动惊动了天主教庭。教皇随即便颁布诏书,呼吁全体天主教徒团结一致,征讨英格兰,向英国发动圣战。

英国面对西班牙突如其来的挑战,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1587年4月,西班牙的补给船遭到了伊丽莎白所支持的海盗德雷克的袭击,损失惨重。这使得本来准备发动战争的西班牙被迫推迟自己针对英国的作战计划。而这恰恰给了英国可乘之机。英军在这段时间内组建了自己的海军舰队。虽然它无法与先进的西班牙舰队相提并论,但它因船体狭长而行进速度快,更有利于在作战中快速前行。而此时西班牙的海军统帅不幸死亡,这使得英军面临着没有领导的困难。

1588年5月,西班牙派规模庞大的舰队向英国挺进,准备对英国发起进攻。但是它们出师不利,因遭遇风暴袭击而停港避风,等待补给。它们在获得补给前行的途中,又遭到了英军的暗中袭击,使得实力强大的西班牙舰队在未开战前就已经受到极大的损失。双方在初次交锋中,西班牙“无敌舰队”凭借着优势兵力给英国最大军舰“凯旋号”以重创。在随后的战役中,双方都因缺少弹药而陷入困境。英军由于战场离家近很快可以解决问题,而西班牙则困难得许多。英军不断地对缺少弹药的“无敌舰队”进行袭击,使得“无敌舰队”受到极大的损失。

在决战的过程中,西班牙舰队依然采用以前的横阵战术,而英军则总结了海盗战术的经验,采用以火炮和快速帆船为主的侧舷炮战。“无敌舰队”尽管兵力充足,但是因无法靠近船舷而只能坐以待毙。最终英军击溃了战术呆板陈旧的“无敌舰队”。这给西班牙舰队以致命性的打击。在失利返航的过程中,“无敌舰队”面临着重重困难。船上缺衣少粮,外面风暴袭击,西班牙军队损失惨重。

“无敌舰队”的战败,意味着西班牙海上势力的丧失。西班牙海上霸权的历史结束了,历时一个世纪建立起来的帝国大厦开始坍塌。而英国则开始确立海上霸权,加入到了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英西战争中,英国的胜利象征着英国开始走上了全面争夺海上霸权的道路。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为英国今后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

13.尼德兰革命

“尼德兰”原本是个地名,其意思是低地,范围包括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相当于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它们位于大西洋西岸,地势低平,海外交通十分便利。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商业中心转移到了向大西洋西岸。尼德兰早在14世纪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到16世纪,其资本主义已经颇具规模。北方各省中,荷兰、泽兰两省工商业最发达,毛、麻纺织业和造船业远近闻名。航海业和渔业的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南方诸省中,手工工场广泛发展。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农场的经营形式。尼德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当时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改变。资产阶级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独立国家,发展资本主义,在宗教信仰上他们选择了加尔文教派。

尼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西班牙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的残酷压迫。查理一世统治期间,尼德兰要承担西班牙国库一半以上的年收入,5万多新教徒被宗教裁判所处死。继位后的腓力二世对尼德兰人民进行变本加厉的迫害。尼德兰的银行家因他拒绝偿还国债而遭受巨大损失;尼德兰的手工工场因他擅自提高收购羊毛的价格而纷纷倒闭;尼德兰商人被禁止与西班牙殖民地进行贸易往来。尼德兰的社会各阶层对西班牙的专制统治深恶痛绝,极为不满。

1566年4月的一天,大贵族奥兰治的威廉、厄格蒙特伯爵和荷恩大将身上穿着乞丐服,作为尼德兰的“贵族同盟”的代表向西班牙驻尼德兰总督玛格丽特请愿。他们要求将迫害新教徒的法令予以废除,并且召开三级会议,撤退西班牙驻军。女总督对于他们的请求不屑一顾,并且将他们驱逐出了总督府。正当他们考虑下一步的措施时,人民群众发起了大规模的反对天主教的破坏圣像运动。群众们心中的怒火像火山爆发一样发泄了出来,他们手持木棒、铁锤,一起冲向天主教堂和修道院,推倒神龛里的圣母像,摧毁教堂内部的设施。起义发展迅速,很快波及到尼德兰17个省中的12个省。短期内,教堂和寺院被捣毁5500余所。

西班牙反动当局对尼德兰的革命运动极为恐惧,他们采取了两面手段,一面发表宣言,佯装答应群众的要求,停止迫害新教徒;一面拉拢起义队伍中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分化瓦解革命队伍。随着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动摇和叛变,起义很容易就被西班牙反动派镇压下去,8000多起义者被杀害。但是,这次起义意义深远,不久,那些没有被捕的起义者不甘心失败,组织起游击队,在海上和密林中对西班牙反动统治者予以袭击,最后终于推翻了西班牙反动统治,迎来了荷兰的独立。1648年,荷兰被欧洲各国所承认。

尼德兰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后来欧洲风起云涌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树立了榜样。这次革命通过民族解放战争的形式完成,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在欧洲还普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的时期,荷兰共和国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它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使人类历史的前景出现一抹灿烂的曙光。

14.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的爆发,欧洲所有的国家都被卷入进内。它深刻地改变了西方国家关系,促使了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15世纪末,欧洲各主要国家相继进入绝对主义时代。等级君主制被绝对君主制所代替,先前分散在贵族手里的权力被集中到专制君主的手中,早期国家逐步演变为中央集权的近代民族国家。各国内部权力结构的变动给国际政治注入了全新的内容:曾经盛极一时的封建领主的私人外交随着封建主的没落失去了往日的地位,民族国家开始作为新型的外交主体登上了权力斗争的舞台。伦敦、巴黎、华沙、马德里、维也纳、阿姆斯特丹、斯德哥尔摩取代了中世纪星罗棋布的采邑,成为欧洲的权力中心。围绕着领土和权力,新兴的民族国家展开了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和军事斗争,力图最大限度地攫取国家利益。将几乎所有的欧洲强国都裹挟进去。战争的残酷性和持久性使各国的君主普遍意识到只有确立一个包括共同利益、规则和单一价值观的国家关系体系,才能阻止各自的利益持续受到损害。这就是著名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所确定的威斯特伐里亚体系。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以反哈布斯堡集团的胜利告终。根据1648年的《威斯特伐里亚条约》,欧洲领土被重新分割。法国夺得欧洲霸权;瑞典巩固了在波罗的海的地位;德意志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内部分裂局面加剧;西班牙遭到削弱,葡萄牙脱离西班牙独立;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得到确认。

三十年战争是西方国家关系体系的催生婆,在战争的瓦砾堆上,一个全新的国际秩序开始出现。根据美国国际政治学者弗雷德里克·舒曼的研究,西方国家关系体系主要包括:

相互承认拥有国家主权的国家。以国际法的原则处理相互关系。根据“势力均衡”的政策谋求本国生存的国际社会是通过基督教结合起来的。这一关系体系的内容是由中世纪末期以来欧洲的政治现实——几个势力均衡的力量中心长期对峙,共同利益要求一个包容所有国家的集体安全体制以避免永无止境的国际冲突,而相同或近似的文化背景使得它们在寻求一定程度的政治联合时可以找到共同的语言——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