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8件世界大事
1673100000004

第4章 政治运动篇(3)

罗马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仅仅公元235年后50年竟换了10个皇帝。军官阿培尔心狠手辣,一月之内杀害了两个罗马皇帝。他欲盖弥彰,声称皇帝在回意大利的返程中染重病不治而亡。其实皇帝早已被他下了毒手,尸体也已经腐烂,发出臭味。当激愤的士兵纷纷要求严惩凶手时,阿培尔坚称皇帝已死,重选便是,聚众闹事者就地处决。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位勇猛的战士站出来与其对峙,当场揭穿了他的野心。于是两人拔剑撕杀,经过搏斗,阿培尔当场毙命。那位战士就是戴克里先,随后他便被拥立为罗马帝国的皇帝。戴克里先掌权后,过起了骄奢淫逸的生活。他花费巨资,建造宫殿;身穿金丝衣,脚穿宝石鞋,穷奢极欲的程度不可言语。同时他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王权。他把元首的称谓正式改为“君主”,这意味着皇权将会被大大增加。他要求任何被准许谒见的人,都必须对他行跪拜礼。这种君主制成了后期罗马帝国相袭的一种统治形式。

戴克里先执政后意识到,凭他个人的力量对付奴隶起义及外族入侵,实在是孤掌难鸣;于是他采取了一个方法:东部各省组成东罗马帝国,西部各省组成西罗马帝国。两个帝国各自设立一个皇帝,两者享有同样的统治权。戴克里先自己负责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则由好友马克西米治理。他们各自把统治区域分成两个区,分别为自己使用了副职恺撒。从此,戴克里先和他的3个助手共4个人分别治理帝国的一部分,历史上称为“四帝共治制”。戴克里先退位后,君士坦丁继承了帝位。330年,君士坦丁把首都迁到拜占庭,定名君士坦丁堡,号称“新罗马”,为东西分治创造了条件。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终于分裂为东西两部,即以君士坦丁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城为首都的西罗马帝国。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宣布废除了“四帝共治”制度,独揽军政大权,重新统一了罗马帝国。当时罗马已经不再是全国经济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拜占庭,于是君士坦丁将罗马迁往拜占庭,同时他也把拜占庭的名字改为君士坦丁堡。除此之外,君士坦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改革。如颁布一系列法律,竭力维护奴隶制度,使得奴隶和隶农的境遇更加恶化;加强对奴隶的奴役和镇压,明确指出奴隶主有权处死奴隶,宣布贫民出卖子女为合法。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罗马帝国已经处于土崩瓦解之中,无法形成强大的力量。公元337年,随着君士坦丁的死亡,罗马又开始了争权夺位的斗争。君士坦丁的3个儿子平分秋色,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三。公元379年,狄奥多西一世一度恢复了罗马的统一。但在他死后,罗马帝国分裂为以罗马城为首都的西罗马帝国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自此罗马帝国就彻底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西罗马帝国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巩固穷途末路的统治,采取各种办法推行反动措施。比如统治者为了降低隶农的社会地位,将剥夺隶农权利的行为合法化,并且禁止隶农控告自己的主人,隶农全部财产归主人所有。

导致西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罪魁祸首不单是昏庸无为的皇帝,更应该是腐朽的奴隶制度和落后的奴隶主政权。只有废除这些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封建制度才能在古罗马顺利发展。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罗穆勒·奥古斯都被日耳曼雇佣兵首领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帝国至此正式宣告灭亡。就这样,这个曾称霸地中海、历时12世纪的奴隶制大帝国,终于在国内奴隶起义和外族入侵的情况下覆没了。

9.日本大化改革

公元645年6月12日这一天,众人聚集在日本飞鸟板盖宫太极殿。当日本朝廷正在接见“三韩”的使者举行“受贡”仪式时,耳朵里突然“嘎吱吱”的一阵响声,宫门全部关闭,在千钧一发时刻,中大兄皇子立刻拔剑刺杀了大贵族苏我入鹿,在场的许多贵族心惊胆战。原来这是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等人为改革而发动的政变。

日本是由几个大岛和若干小岛组成的国家。在古代,他们处理问题特点之一是内部矛盾必须自己来解决,通常外部势力很难加以干涉,大海在那时还是人们与外界交往的最大障碍,所以自身的改革极其必要。公元3世纪以后,日本本州地区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政权——大和国家。大和国家原来局限于本州中部的大和地区。在不断的扩张中,大和国家逐渐占领邻近地区,领土越来越大。5世纪时,这个国家已经统一了现在日本的大部分地区,今天的日本国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和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天皇。

大和国家在扩张过程中,不断占有周围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并将其分配给皇室成员和大贵族。大和国家把土地分为屯仓和田庄两部分,前者属于皇室,后者属于贵族。同时劳动人民也被分成两部分,一小部分是奴隶,主要用于家内劳动,另一部分是部民,主要用于生产劳动。部民是日本国家形成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在大和国家向外征服的过程中,一些归顺的部落和被征服的部落被集体安置下来,保留了原来的部落组织,在原有土地上继续生活,有许多仍保留着原来的原始血缘关系;此外还有一些专门从事专业生产的部,其劳动者也称作部民。按照分类,从事农业生产的称作田部、米部,在手工业或其他行业从事生产的总称作品部,在品部内又按照行业的不同分为衣缝部、锻冶部等。在大贵族田庄从事特殊劳动的部民是以其主人的氏命名的。部民有自己的家庭和生产工具,可以有少量的家庭财产。主人不得随意杀害或买卖部民,但可以象对待奴隶一样把他们作为礼物送给他人。所以部民和奴隶区别不大。在当时,部民和奴隶大约占日本人口的一半以上。在贵族和部民之间是大批平民,他们的地位由于财产的变化也在变化,时刻有沦为部民的危险。

大和国家在基本上统一了全国之后,失去了继续向外扩张的地理环境,内部开始了争夺。一些较大的贵族极力想独自控制中央政权,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6世纪之前,比较强大的物部氏控制朝政。后来新兴的苏我氏强大起来,打败了物部氏,夺得了中央的控制权,扶植有利于自己的天皇。苏我氏家族不可一世,下面的中小贵族也在疯狂地兼并土地,残酷地剥削部民,许多平民的土地也被剥夺,土地和财富不断集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奴隶、部民和平民纷纷起来造反,抗税逃亡。

公元6世纪,整个社会混乱不堪,急需整顿。统治阶级不得不寻求更好的统治方法,以取代落后的部民制。于是在日本境内出现了向中国学习的改革。改革是从上层开始的。其代表人物是苏我稻目。他曾任两朝天皇的大臣,在朝廷中掌管财政。他本人与中国的来日人员交往很多,与大陆的移民有着良好的关系。当时,中国虽然与日本仅一海之隔,但是社会的发展程度较高,向中国学习成为了一些上层贵族青年的时尚。早在公元5世纪,日本就与中国南朝的刘宋和朝鲜的百济交往密切,亚洲大陆上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不断进入日本。苏我稻目于555年在吉备五郡设立过屯仓,但部民逃跑的很多。后来他试用了编制户籍的办法,取得了良好效果,部民很少逃跑。这种作法得到了天皇的奖赏。采用建立户籍的办法,使过去以部为单位受奴役的田部民,变成以户为单位的小生产者。这些小生产者直接向国家交纳年贡,实际上成了自由的国家农民。但是改革的主张遭到了朝廷中顽固势力的反对。物部氏的物部尾舆是掌管军事的大贵族,他极力维护旧有的统治方式。佛教信仰问题是引起双方直接冲突的事件。522年,百济王献给日本佛像和佛经。在朝廷上,钦明天皇询问群臣可否崇拜佛教。稻目主张崇拜佛教,以佛教来统一全国的思想,而尾舆坚决反对,认为佛教只能给日本带来灾难,不如仍然崇拜原来各个氏族的神。半个世纪之后,两个对立的势力再次交锋。587年用明天皇死后,,稻目之子苏我马子和尾舆之子物部守屋因皇位继承问题进行了决战。在衣折战役中,苏我马子打败了物部氏,控制了朝廷。先是立泊濑天皇,后又在592年拥立自己的外甥女为推古天皇。593年,推古天皇立用明天皇的遗子厩户为太子,临朝摄政,即圣德太子。圣德太子对中国文化极为了解,十分欣赏中国的大一统国家体制。因此极力主张加强皇权,并为下一步改革做准备。

圣德太子于603年开始进行“推古改革”,他先后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其中冠位十二阶要按才能和功绩授予个人,是非世袭的官位,这样那些世袭的贵族就可以被排挤出去,增加了天皇的权力,同时国家的政府官僚体制初步形成了了雏形。宪法十七条的思想源于中国儒家三纲五常,它规定了日本臣民的行为守则。其中明确规定,“国非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宪法中还主张以和为贵,减少阶级对立。594年,天皇下诏,全国境内提倡佛教。为了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圣德太子与中国交往时,改变了以前以臣相称的做法,而是采取了对等的称呼。同时他还向中国派遣大批留学生。但是圣德太子的改革由于遭到强大的顽固势力的反对,没有大力推广。622年,圣德太子死后,苏我氏担心进一步的改革威胁苏我氏独揽朝政,于是狠心杀死了圣德太子的儿子山背大兄皇子,这样使刚刚开始的改革便被夭折了。但是改革的思想深入人心,这是无法改变的。朝野对苏我氏的专权强烈不满。645年6月12日,中大兄皇子在接见三韩使者的仪式中,联合中臣镰足等人,突然发动袭击,刺杀了苏我氏的代表人物苏我入鹿,随后他们在奈良组织军队,严加防卫。13日,苏我入鹿的父亲走投无路,被迫自杀。14日,革新派人物组成了以改革派人物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为核心的集团,废黜了苏我氏拥立的天皇,拥立中大兄的舅舅轻王子继位,称孝德天皇,并效仿中国的作法,建年号“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646年正月元日,新政权颁布了《改新诏书》,并在全国贯彻执行。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新政权在全国各地登记人口和检查田产。701年又发布了《大宝律令》,这样改革便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大化革新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改革的纲领在实施中也不断完善和修改。经过大化革新,日本在经济方面废除了部民制,建立起封建土地国有制。在政治方面,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在京师设立了五卫府,在地方设军团,所有军队一律归中央统一指挥。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从此,日本迈入了封建社会。

10.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

13世纪时,蒙古人的向西扩张迫使支突厥人迁移。最初他们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1242年,罗姆苏丹国在蒙古人的打击下瓦解。于是这支突厥人获得了充分发展的机会。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继位。1300年,奥斯曼宣布他的部落为独立的伊斯兰国家。1326年,奥斯曼夺取拜占廷帝国的重镇布鲁萨,控制了马尔马拉海峡,并把首都迁到布鲁萨。这一新的国家称为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真正大举扩张是在奥斯曼的儿子乌尔汗统治时期。为了进一步扩张,乌尔汗建立了正规的常备军。当时,拜占廷帝国已经衰落,罗姆苏丹国也已经分裂。奥斯曼帝国首先占据了原来罗姆苏丹国的大片地区,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大规模地向欧洲扩张。1331年,奥斯曼军队打败拜占廷帝国军队,攻占了尼西亚城。1337攻占了克米底亚后,奥斯曼帝国实际上已经占领了拜占廷在小亚细亚的全部领土。1354年,乌尔汗率军占领了加里波利半岛。

乌尔汗的儿子穆拉德一世在位时,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整个色雷斯东部。1362年,奥斯曼帝国攻陷亚得里亚堡,并把首都迁到这里。1389年,欧洲联军与奥斯曼军队在科索沃发生激战,联军被打败。联军的失败震动了欧洲各国的统治者。欧洲各国为了拯救拜占廷帝国,派出了援军。1396年,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战役中,奥斯曼军队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的联军。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于是,巴尔干半岛逐渐落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拜占廷帝国危在旦夕。

就在此时,中亚的帖木儿帝国也逐渐强大起来,而奥斯曼帝国的地方割据势力也开始抬头。帝国内部出现了争夺王位的战争,被征服地区的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奥斯曼帝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

苏拉德二世在位时,奥斯曼帝国内部的战争停止下来,又继续向欧洲扩张。1430年,占领帖撒罗尼加。到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开始了对君士坦丁堡的直接进攻。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陷,持续千年之久的拜占廷帝国灭亡了。奥斯曼帝国把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并迁都于此,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也被改为清真寺。

拜占廷帝国的灭亡,使东欧失去了屏障。奥斯曼帝国继续扩张。在巴尔干,征服了摩利亚和雅典公国;在爱琴海地区,攻占了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占有的岛屿。1459年又征明了塞尔维亚全境。1463到1465年间征服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479年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土耳其人还把热那亚人在黑海岸边的殖民地及重要商业城市卡法夺了过去,克里米亚也被迫臣服于奥斯曼帝国。

此后,奥斯曼帝国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东方。在苏丹塞里姆一世统治时期,开始了与伊朗的长期战争,但是战争并不顺利,进展不大。受阻的奥斯曼帝国又把目标指向了南部。1517年,奥斯曼军队进入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在很短的时间内,土耳其人夺取了地中海的东岸和红海要道,占领了麦加和麦地那。

苏里曼一世时期,帝国达到了鼎盛。苏里曼把全部精力放在进攻欧洲上,开始了对欧洲的全面进攻。1521年,奥斯曼帝国攻占当时属于匈牙利的贝尔格莱德;1526年,在摩哈赤战役中击溃了匈牙利国王的军队,攻陷布达;以后多次进攻奥地利,甚至打到了维也纳,但遭到神圣罗马帝国的全力抵抗,进攻的势头被遏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