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东北人做生意,只要做出些感情投资,没有办不成的事。
与东北人做生意,首先要对东北人的脾气有所认识。这是与东北人做生意的基础。
与东北人做生意决不可小气,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你才能与他们洽谈生意成功,赚足他们的钱。
与东北人做生意,一定要摸透他们要面子的心态。
要想到东北做生意,没有惊人的酒量是很难在商界立足的。
1.要讲义气,重朋友
东北人很讲义气,与他们做生意,必须以诚相待,重朋友之情。
在东北,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别谈钱,一谈钱感情就远了。”尽管这只是一句客套话,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北人重义轻利的心态。
在东北,一位意大利客商私下里说:“跟上海人谈买卖很累,跟东北人做生意倒挺轻松。南方人精细且斯文,北方人粗放而率直。”
东北人最讲义气,性情豪爽,为了朋友甘愿两肋插刀,把友情看得比命都重要,东北汉子心眼都挺好,交朋友遇到知己能把心掏出来。就说喝酒吧,往往把客人往死里灌,似乎不喝得爬桌子腿,就不够朋友。只要喝透了,没有不能办的事。
因此,和东北人做生意,首先要摸透东北人的脾气。
比如,生意人坐在一起,在酒桌前就不能说不会喝或胃痛。都是肉长的,因为好酒的东北人觉得不喝透就是不够朋友;既然酒喝不透,直接推论就是不够朋友。和不够朋友的人办事,还有意思吗?
有些人也许抓住了东北人豪爽耿直心理,和东北人处得宛如一家人,亲兄弟姐妹一样,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
东北人的豪爽耿直在全国是闻名的。所以外地人认为,对东北人只要能顺毛溜,交东北人比交其他省份的人强百倍。
东北人讲义气,但这又往往以粗犷、带野性味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说,张三帮了李四的忙,李四觉得很实在,免不了要打过来一拳,骂道:“你这混小子,倒是满能干大事。”而张三倒也很实在,很哥们,回敬一拳,应道:“我不帮你这个小杂毛,谁来帮你?”于是大家都很快活。这也符合东北人的性格,不骂几句,恐怕令大家觉得不太舒服,很奇怪一般。
东北人坦诚,换句话叫直心眼子没心眼子;其不好听的叫法,是狗肚子里存不住二两香油。有啥就唠啥,对什么不满就要发泄,这种发泄又缺乏南方人的含蓄,而是一竿子插到底,并且对任何事都采取倔驴式的做法。
重义气,使东北人在商界获得了值得信赖的好名声,很多人在与东北的商家打交道时,表现得比较实在,容易相处。
因为与东北人做生意,只要做出些感情投资,没有办不成的事。
但是,精于算计,爱占小便宜,在东北人面前,却显得不够灵活。东北人重义轻利,只要够哥们,够朋友,生意上的事一切好说;加上东北人出手大方,不似别的地方人斤斤计较,结果使精明的谙熟东北人的生意人在生意场上占了不少便宜。
有位姓张的东北朋友,专程到上海去谈一笔木材生意。对方摸透了东北人的脾气,知道关东汉子个个都是好酒量,特意请来了几位酒场高手作陪,主人自己也是舍命陪君子,以东道主身份热情款待。三杯酒下肚,双方便称兄道弟,亲如一家了。
后来,俩人一来二去,双方便交上了朋友。
既然是朋友,在谈生意的时候就不便在价钱上计较了。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嘛!”于是,张某便按对方报的价,匆匆签了合同。
精明的上海人巧妙地利用了东北汉子重感情讲义气的心态,捞到了不少实惠。
哥儿们重义气,与东北人做生意还应做到一点:今日我让人,明天人让我。
与东北人做生意,斤斤计较不是精明的商界“哥儿们”风度。
1998年10月,作为供货单位的东北某市天龙纺织品公司,因向V县海鸿商场供了劣质商品,净赚了30万元,让海鸿商场吃了亏,信誉受到影响。当然,其中受损失最大的还是消费者。
海鸿商场经理念在双方多年交情的份上,没有向司法机关诉讼。为啥?因为大家都是哥儿们,撕破脸皮不好,真可谓宽容大度!
结果,天龙公司知恩图报,在第二次供货中,以低于市场18%的价格向海鸿商场供了一批紧俏货源。因此,海鸿商场得了近35万元的利益补偿。
友情为重,天龙公司把长期积压的商品推销出去了,让海鸿商场损害了消费者,但海鸿商场也赚了钱。如此合作,一而再,再而三,双方愉快,经营得“法”!
哥儿们义气用事,这是东北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怪圈。好处大家都有份,不必竞争伤和气,这显然是与现代商业竞争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的,迟早要被时代所淘汰。但是,目前这还是东北人做生意的一大要诀。
在生意场上,买方和卖方的目的就是金钱交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双方进行情感交流,这样就会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信任关系,使买方觉得卖方诚实可信,卖方也觉得买方有信义,可以信赖,这样双方自然会增加合作的机会。
因此,讲义气,重义气,这是与东北人做生意的第一要义。
2.摸准东北人性格的地域文化特性
在地域上,东北人被外地人称为“东北虎”,似乎为人们所公认,东北人自己也默许这一称谓。
人们之所以以出产于此地的大型食肉猛兽——虎而比喻东北人,无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东北人“人高马大”,吃东西狼吞虎咽。在南方城市餐馆中,人们形成一个印象,凡鸡鸭鱼肉一大桌,啤酒白酒可劲喝的,十有八九是东北人。东北人吃东西很有“虎势”,“猪肉炖粉条子,可劲造”,成为描述东北人的专用语。二是东北尚武好斗,民风强悍。因此,用“东北虎”来比喻东北人骁勇、强悍的性格是比较恰当的。
这是东北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文化积淀。
东北人的那股“虎劲儿”在运动场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看一看东北人战冰雪,斗严寒,在零下二三十度严寒中,砸开冰块冬泳的虎劲儿,就让南方人咂舌不已,叹称为“勇敢者的运动”;看一看辽宁“马家军”的东北虎妞们勇于向世界中长跑的巅峰冲刺的大无畏精神,人们也不得不惊叹为这是英雄虎胆。
尚武好斗的遗风在体育竞争中获得了升华。可以说,这与东北人争强好胜的强悍性格有着内在的联系。
但是,东北人的强悍性格有时也会导致不文明的行为。有些东北人在公共场所、闹市区因一点点纠葛,动不动就大打出手,甚至不计后果,发生伤害与命案。据东北某省一地区法院介绍,东北地区命案与伤害案的发案率大大高于南方。更令他们惊异的是,他们所在的一个地区的发案率,竟高于南方的某一个省,甚至女人、女孩也都是话不说三句,擂拳就上。
东北人这种地域性格在商业活动中也不时表现出来。
与东北人做生意的商家,大都觉得东北人脾气不好。三句话合不来就动口骂人,甚至动手动脚动刀子,有时一句话说不好,即使不引来杀身之祸,至少也闹个鼻口流血。
因此,与东北人做生意,首先要对东北人的脾气有所认识。这是与东北人做生意的基础。
事实上,东北人也承认这点,但是赚东北人的钱容易。东北人是大财发不了,小钱又不想赚的主,结果是啥钱都赚不着,给南方人提供了赚钱机会。而且东北人在顺气的时候,无论做生意还是别人为其服务,东北人大把掏钱一点也没怨言。
因此,熟悉了东北人的这一特性,摸准其脾气,采取相应的对策,可以在与东北人做生意中大发财。
3.不欺“东北虎”
东北人有与生俱来的“虎”气,敢说敢闯敢干,令人惊惧。解放前,在上海滩上,如果人家听说对方是东北人,大都要让三分的,因为东北人太“虎”气,惹不起。但是,与东北人做生意打交道,必须要诚实不欺,这样才不会吃亏。
有这样一个例子。东北某地有一位朋友,几年摸爬滚打,攒了几个钱。他看准了市场行情后,决定在本地开一家四川风味的餐馆。各项准备齐全后,请了两名四川厨师,每人月工资500元。
按照东北人大方的习惯,他先给四川厨师预支了一个月的工资,可万万没想到,就在开张前一天,两名厨师全跑了。
这可使这位老兄傻了眼,栽了大跟头。一气之下,他饭店也不开了,带了两个铁哥们,坐上飞机直奔成都,找到了那两个厨师的家。
这可倒好,那两个家伙风尘仆仆,坐火车也是刚进门。东北的这位朋友便不由分说,一阵猛揍,把两人全都打趴下了,一个劲地求饶。
东北朋友竟敢深入虎穴,跑到人家门口去算账,也可谓豪气凛凛,使人为之一叹。这或许就可以概括出东北人的性格,也由此配得上“东北虎”称号。
因此,基于东北人的这一特性,在与他们做生意时,必须不能欺骗或者耍奸,否则,就会触犯“虎威”,重者受皮肉苦,轻者以后决没有合作交往的机会了。
4.在“霸气”前不退缩
台湾的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曾大胆地揭示了中国人的若干民族劣根性,其中有这样一条:“只要瞪他一眼,马上动刀子。”这一点在东北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东北人不似南方人,两个人吵架,就是一个吵,多为君子状,“动口不动手”,而且越吵双方走得越远。例如,有人曾在宁波见到过两位年轻人在马路上吵架,结果,两位小伙子光说不练,几欲动手,也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其中一回,差一丁点儿真的要动手了,却被一位围观的纤弱女子在他们当中一站,两只像笛子般细的胳膊一支,就轻易地把他们分开了。这种事若是在东北,大约早就刺刀见红了。
在东北城乡,一丁点小事儿,三句话说不出,立刻动手,仅仅拳脚相加还是“文明”的,某些无聊的看客还会觉得没劲。被一两句话被激怒起来的双方常常是几句争吵之后,上去就是一下子,这时旁观的人才觉得好看。
东北人善打架,其他许多地方的人也善打架,这有什么不同啊?但是,只要你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东北人打架是一个“猛”字,一个“虎”字,外地人似乎缺了这两点。
比如说,打起架来,东北人一定要就近找到武器。如果地上有砖头,决不会捡土坷垃;地上有铁棒,决不会捡木棒;地上有斧子,决不会捡镰刀,什么解决问题找什么。而在攻击的部位上,也是找准要害:如果能打脸,决不打屁股;如果能打心口,决不打腿部;如果能抡拳头,决不抡巴掌。细想起来,其实,这也是符合东北人的豪放性格。
外地到东北做生意的人,许多人都生活在瑟瑟发抖之中。东北人吹胡子,瞪眼睛,撸胳膊,挽袖子,天不怕,地不怕,十个不服,八个不惧的神态以及打就打爬、打残的土匪作风,确令人难以领教。
张某到东北某地开了家小餐馆,本来生意挺火,可是隔三差五遭洗劫,不是被人家白吃一顿,就是倒搭一些钱财,不答应这些歹人的要求,不是桌子被掀,碗被砸,就是晚上玻璃被敲碎。就是正经人进餐也是高门大嗓,几经折腾。张某吓得不敢在东北久留,匆匆打点行装,回老家去了。
其实,这倒没必要,只要正当有理,对于东北人的霸气只要有理就不怕他,勇敢迎击,才能胜利。
东北人打架的“虎气”,往往表现出十足的“匪”气。
东北人的这种“虎气”、“匪气”,常常很“有效”地震唬住外地人。
有一群从浙江来东北的建筑施工队,住在工地旁边的低矮的简易房内,偏偏有人不知何事何时得罪了两位东北人。这两位东北朋友便演出了一幕单刀赴会的壮举。
一天傍晚,两位东北人找到了这个窝棚,气势汹汹地翻箱倒柜,找出那两个民工,就要开打。这窝棚少说也住了二十余人,而且都是同一村子里的难兄难弟,这时却一同都被吓傻了,没有人站出来拉架,说句劝解话;或者一拥而上,修理这两个胆大妄为的东北人。
这两位年轻人把民工一顿猛揍后,又给这群民工上了一堂政治课,叫他们老实点,要遵纪守法,要乖巧,好好干活等等。
其实,东北人的“虎气”往往同“匪气”、“霸气”联系在一起。有人说东北是:三人行必有一匪。
这在20世纪初确是事实。从清末开始,满洲地区便出现了许多土匪。他们拉帮结伙,招兵买马,各霸一方。不少百姓也卷入了匪盗活动之中,以至于许多地区匪民难分,几乎家家都与土匪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后来解放军在东北剿匪时,出现了“挨家抓可能伤着好人,隔家抓可能漏掉坏人”的情况。由此可见其猖獗程度。
由于历史的和地域的原因,时至今日,不少东北人仍是匪气十足。近几年在俄罗斯的中国倒爷中,东北人占了大多数。这些人胆子大,敢玩命。一位俄方翻译曾说:“近几年闯俄罗斯梦想发财的人不仅胆子大,手也相当黑。”
由于前苏联的消失,使俄罗斯各项法律极不完善;加之生活的贫困,俄罗斯确实出现了一些谋财害命的涉险之徒,但是,死在俄国的一些中国人,多不是俄国流氓做的,相当一部分是钻俄国法律的空子,同胞自残。这些亡命之徒在俄期间做无本生意,铤而走险,有些人转眼之间就腰缠万贯。
在生意场上,即使是做正道买卖的东北人,也时而显露出一股“匪气”。
有位安徽人,专做图书生意,在书商界也算小有名气。
有一次,他专程到沈阳洽谈生意,准备从一东北书商那里订购一批紧俏图书。双方协定:一个月后付款。事后,这位安徽小老板因涉嫌倒卖淫秽书刊,被有关部门处以重罚,书店被查封,因债台高筑而无法按期向对方付款。
东北书商耐着性子等了两个月,仍不见任何音讯,不免大动肝火。心想:咱爷们岂能让这小安徽耍了不成。于是,约了几个铁哥们,都是五大三粗的东北汉子,从沈阳启程直奔芜湖,找到了安徽老板家里。
刚进家门,几个东北汉子便把房门反锁上,将窗帘拉严,房间里的光线顿时暗淡下来。东北书商二话没说,将桌子一拍,指着小安徽的鼻子说:“你小子还想赖账吗?咱爷们是好欺负的吗?今天不交钱就有你好看的!”
安徽老板哪里见过这阵势,早已吓得面如土色,魂飞天外了,不停地哀求对方:“几位老兄,请高抬贵手,只要放兄弟一码,什么都好商量!”
随后让家人赶紧四处借款,忙活了半天总算凑足了数目,双手交给对方。东北人接过钱,点清数目,二话没说,便扬长而去。
这显然是一种土匪作风。东北人的“匪气”和“霸气”,吓走了不知多少个客商,也失去了无数个赚钱的机会。但是,面对这样的东北人,作为一个真正的生意人不足怕之,有理有利有节就可以与他打交道做生意。具体做法可以如下:
(1)面对东北人的无理霸道时,不与他进行正面冲突,先让他把火气熄下来。如果不管用,不妨先回避他一阵。
(2)其次,采取软的办法,让他明白这样做是不合理不合法的,不应该这样做的。
(3)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
(4)再次,双方另约时间、地点,进行商谈。
(5)对于他们无理的要求和做法不惧怕,必要时可以去报警。
5.要豪爽大方
大概与黑土地孕育出来的关东大汉豪爽的性格有关,东北人到外地旅游、经商往往出手大方,不在乎别人算计自己那几个小钱,因此,与他们谈生意时得注意要铺张大方些。
东北某地有位做木材生意的老张,此人很少出远门,一次应朋友之邀到湖北谈一笔生意。见面之后,按东北人的规矩,请客喝酒。于是,就把几个湖北人找来,说:“咱们去撮一顿,哪家饭馆好?”
湖北人说,某川菜馆好。
到那里,要过菜谱,老张看也没看就扔给了服务员,叫你们老板来,能做什么好一点的菜就上什么菜。然而张罗了半天,端上来的菜没有几道像样的。最让老张生气的是,菜少得可怜——全都装在小碟子里——不是东北的大盘,这不是扫兴吗?
老张一时愤怒,唤出老板,老板连连打揖说:“这里全这样。”
老张放眼一看,旁边的客人确也如此。他们两三个碟子,慢慢地斟饮——也正朝这边探望,像发现了个百万级阔佬。老张的气一时难消,令老板每样菜上了个重样,重重叠叠地摆满了一大桌子——好大的气派。
老张事后常常提及此事,笑人家湖北人小气,不好做生意。
无独有偶,有位朋友在东北一家不算小的企业担任管理科的科长,所谓科长无非是厂长手下的一个办事员而已,大事小事厂长一人说了算,“科”而不“长”,有权使不出,一气之下去了深圳。
3年以后,他衣锦还乡,摇身一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大款。
为了表示一下哥们义气,他在长春一个较好的歌舞厅设了几桌宴席,好气派,一下子就花了三万多,令靠工薪收入的友人瞠目结舌。这就是东北人的个性:大方豪爽。
因此,与东北人做生意决不可小气,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你才能与他们洽谈生意成功,赚足他们的钱。
6.推销产品,要加“大”字
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位经济界人士认为:“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许多差异。表现在生产方面,南方的商品多精巧,东北的商品多结实。”言外之意,东北的产品仍然是“傻大黑粗”!
然而,东北人对“大”字似乎仍然情有独钟。
凡到过哈尔滨的人都知道,哈尔滨所有餐馆的菜码都很大。同样一盘菜,不仅盘子大,而且量也足,哈尔滨都能大南方3倍以上,而且价格相对低廉、公道。从这一点似乎也能看出东北人豪爽、粗犷的个性。
这也许是当年祖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遗风。
有位东北朋友到北京做生意,住的是一家四星级的宾馆,那里安排每一餐,都是来自国内各个不同省份的不同风格的菜肴。这里且不说那儿的菜码大小了,只是让这位东北朋友难以忍受的是,那里盛饭的碗非常之小。头两顿饭,由于不好意思总去盛,没吃饱。吃过饭之后,他不得不再慌里慌张地跑到街头的小馆子补一顿,不然饿得精神也恍惚了。
终于有一次,他忍不住了,丢下手中的那个玲珑小碗,说:“我们哈尔滨人喂鸟才用这样的小碗!”说着,拽过一个大盘子,狠狠地盛了一大盘子饭,吃了起来……
再比如,有位哈尔滨的朋友到南京出差,在一家小饭馆吃一碗普通的肉丝面,要6元钱。可碗里的面条并不多,一筷子可以捞光,剩下的热汤仍然是满满一碗。由于饭馆老板殷勤招待,态度和蔼,这位朋友没有吱声。而在哈尔滨,一大海碗手擀面,或者麻辣面,才收你3元钱,保证你吃得饱饱的。
因此,在哈尔滨开饭馆,让客人吃得好,还不算是最明智的,重要的是让客人吃得饱,这样你才有好生意做。
哈尔滨人不仅饭量大,而且喜欢海吃海喝。就连城里的每一种主食,个头也都很大。据说,“哈尔滨的面包像锅盖”,这倒是真的。不仅面包,馒头的个头也很大,一般是四两一个。油条又粗又长,最长的有半米,手腕般粗,发糕烧饼之类也都硕大无比。饭碗也大,盘子也大。若身临其境,您能感受到哈尔滨人某些大方豪气的特点。
哈尔滨人似乎喜欢这个“大”字。给人起外号也常常带“大”字,像“刘大埋汰”、“唐大敢干”、“张大嗓门”、“李大轮子”等等。对主食的称谓也常带“大”字,像“大馒头”、“大发糕”、“大菜包子”、“大饼子”等等。对人的称呼,也喜欢带“大”字,像“大丫头”、“大小伙子”、“大老爷们”、“大老板”等等。日常用语中也有许多带“大”字的,像“大头菜”、“大酱”、“大白菜”等等。
哈尔滨人对“大”字有一种天然的喜欢。如果外地人在哈尔滨推销产品,加上一个“大”字,效果肯定会更好。
7.顺毛溜,顾全面子
中国人都有一个特点“爱面子”。为了“面子”都想方设法和别人攀比,挑最好的事往自己脸上贴。在人前背后做个好人,哪怕是人模狗样也不在乎,这本是人之常情。
然而,这一点东北人和南方人有极大差别。
在东北,人们更注重形式上的尊严,只要顾得上面子,即使屁股露在外头,都不会在乎。反过来,南方人尤其是生意人,人前人后如果需要装孙子那就装得贼像,只要能达到目的就是喊三声大爷都行。
这体现在商场上,南方许多企业本来效益不错,可账上就是不反映。东北有些企业有点效益就恨不得吹上天。因此,有人说,南方人有比东北人更高级的生存手段,他们精明就精明在好汉不吃眼前亏,并且把这一古训创造性地印在脑海里,活化于行动中,成为一种有效的求生准则。
但是,东北人却不是这样。
为了面子,东北人会不顾一切。许多时候这些汉子是长不大的男人,即使60多岁的,尽管到了该理智该成熟的年龄,为了讲面子,就可能糊涂起来,并且迸发出一种包含着火药的劲头,面子心态丝毫不比年轻人差。这更别说年轻人了!
和东北人打交道久了,南方人就会发现对东北人只能顺毛溜,顾全了他们的面子,满足了东北人的虚荣心,就有钱可赚。
在东北城乡,人们固然能吃苦,但都是万不得已而为之的。一般说来,只要他们兜里还有钱,还有饭吃,还有酒喝,吃苦的活儿,跌份的活儿,失面子,他们大抵是不会去干的。
有一年,哈尔滨市政府为了解决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决定无偿拨出若干台手摇掌鞋机,安排一些待业青年,到街头为人缝补鞋子,解决生活来源问题。
这时,掌鞋这个行业是很挣钱的。因为鞋的假冒伪劣产品很多,城市人的活动量日益增大,再加上哈尔滨人常常出手慷慨,从不在几毛钱上做文章、费口舌,干掌鞋这活儿,是能挣大钱的。
尽管不少南方人带着老婆孩子,不远万里,来到这个偏远的城市干这活儿。这些精明而又能吃苦饮卑的南方人都挣了很多钱,在南方老家盖了楼,购置了现代化家具……可是,该地那么多待业青年,却没有一个人肯干这活儿,觉得跌份儿,伤自尊的事情。
在东北有相当一部分人特要“面子”。有钱的时候,就去高消费,沉迷于摆谱儿,装大款,穿名牌服装。没钱的时候,不仅不思反省,反而到处吹嘘自己曾吃过什么,穿过什么,以为荣耀得很——如前人评价他们说的:“性颛愚,不知计算,又习于游惰,稍近劳力之役,辄避不前。每三五成群,酣饮市肆,一日未终,罄诸有而后已,不知积蓄。”
东北人的面子观常常表现得无微不至。
如果到商业中心走一遭,就会有一定的感受。你会看到某些服务员、营业员小姐接人待客十分傲慢冷淡,惟恐对方小瞧了她。双手支在柜台上,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面对这一脸不屑,顾客便笑着脸,谦卑地说:“小姐,对不起,麻烦您,请给我拿件衣服看看好吗?谢谢您,真不好意思。”
这种倒错的状态马上能见效。这时,服务员小姐便能立刻笑脸相迎了,甚至一下子与顾客成为知己也未可知。
因此,与东北人做生意,一定要摸透他们要面子的心态。
(1)首先,要尊敬他,不小瞧他,看得起他,多付出一些感情投资。
(2)在商务交往中,必须顾及对方的面子,多给其面子,伤其面子,跌他的格的事儿千万不能做。
(3)名牌产品和能显示身份的高档商品、新潮商品,往往是东北的热销货。
(4)要与东北人做成生意,曲意奉承常常能起到奇效。
8.多打外地货和洋货的牌
同全国的许多城市相比,东北的许多城市如哈尔滨、长春、齐齐哈尔等就太年轻了。它们多是建兴起于清末“闯关东”时,至今也不过百八十年时间的历史。
城市这种年轻状态,也多多少少导致了东北城市市民的某种自卑感:自己赖以生存的城市太年轻了,太嫩了,远不如古长安的西安、古金陵的南京和古燕京的北京,有很丰富的文化历史积淀。过于年轻的东北地方文化,因此也使某些人产生了崇外和自卑心理。
在哈尔滨,最让人大惑不解的,就是近三四十年来,哈尔滨人一直莫名其妙地不喜欢本地生产的产品,而且尤以服装、鞋帽、日用品、自行车等等为最。
在哈尔滨,多年来似乎形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共识,人们都认为:凡时髦的人、新潮的人、有档次的人、有文化的人,是不穿本地产的任何服装和任何鞋帽的。走在街上较为有身份的中青年人,穿的服装,绝大多数产于外地。
在改革开放之前,哈尔滨人崇尚北京和上海的时装、鞋子。改革开放之后,哈尔滨又崇尚广州、香港,乃至国外的时装。在他们的审美观中,觉得只有穿上外地的服装鞋帽才美,才有层次。
在其他日用品的取舍上,哈尔滨的消费者也都喜欢外地产的而排斥本地产品。
哈尔滨是一个有近500万人口的城市,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可这个消费市场的人们,却无时无刻地不在背叛自己的城市,无视这个城市生产的产品。其结果不仅本地的产品在外打不开市场,而且也失去了本地区的市场优势。
哈尔滨人不仅有崇外心理,而且还自觉不自觉地模仿。
例如,哈尔滨人的一些地方口语,像形容什么东西特别好,喜欢用“贼好”来表达;干什么去喜欢用“干啥去”来询问。但是,哈尔滨人却为自己说这种土话而感到难堪,“贼好”改成了“特好”;“干啥去”改成了“干嘛去”。更有甚者,干脆学说广东味的普通话了,用以证明自己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
从这一崇外“风习”上看,外地的商家只要抓住哈尔滨人这一消费和审美心理,多往哈尔滨开拓,肯定有赚头。
这种情况不仅限于哈尔滨,在东北可以说带有很大的普遍性。
许多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吃在广州,穿在大连。”广州的吃和大连的穿是何等的有名。穿在大连,则是说大连人爱穿,好穿。大连素有“服装城”之说。“苞米面肚子,料子裤子”之说,道出了大连人在吃穿上的讲究与不讲究。然而,大连人并不怎么穿大连服装,而是喜欢穿南方的服装。
东北人不仅喜欢外地的套装,而且还喜欢外地产的风衣、毛衣、内衣,甚至包括袜子和乳罩之类。只要是外地产的,都会引起东北消费者的兴趣——这已成为许多东北城市的一种时尚了。
这种兴趣,这种取舍程度,事实上并不能说明东北产的产品怎样粗笨,怎样的质量低劣。绝对不是这样的。这只是一种城市人的文化心理而已,是历史渊源的崇外文化心理在作祟。
东北人的这种自卑和盲目崇外心理,使外省商家到东北大发其财。因此,与东北人打交道,做生意:
(1)首先,要善于打外地和外国的牌,或者干脆以外地人的身份亮示给消费者。
(2)在商家招牌上多亮外地或外国地名或特色,显然自己不是本地人,以吸引顾客。
(3)同时,还要在商品的广告宣传上下点功夫,尽可能迎合东北人那种赶时髦的崇外心理。
这样,你到东北肯定会满载而归。
9.到东北做生意,没有惊人的酒量很难立足
东北人大概受天气寒冷的影响,养成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习惯,招待客人热情大方,毫不吝啬,让人有宾至如归之感。大喝特喝,不醉不休,“宁伤脾胃,不伤感情”是东北人酒场上的座右铭。
东北人在酒场上异乎寻常地热情和豪饮,常常使不少外地客商望而生畏,甚至到了闻风丧胆的地步。
东北某市一外贸公司与外商签订一项重要经济合同,金额300万美元。在签订合同前的宴会上,公司经理为加深双方合作的“诚意”,大献殷勤,用尽各种手段,大劝特劝,使对方喝得酩酊大醉,住进了医院。事后,外商每想起此事仍不免胆战心惊。
东北人“豪饮”的大名,早已远扬四海,与欧洲的德国人、法国人、俄国人相比,毫不逊色。东北的哈尔滨素有“啤酒之城”的美誉,在这里,哈尔滨人出奇的酒量常常令外地来的客商瞠目结舌。
两个小伙子,三伏天,在一家小酒馆里,喝一箱24瓶的啤酒,是一桩很平常的事。
在哈尔滨这座城市里,如果你只能喝一瓶啤酒,就是一件颇痛苦的事了。如果带着一瓶啤酒的量,坐在酒桌上,你会觉得自己特别没有面子,形象特“矬”,说起话来不仅没有底气,而且状态也特别小丑。
一位广东来的生意人,来到东北谈生意。在饭桌上,他在“海量”前面,弯着身子站起来,像汉奸那样不断地、一脸诚恳地、而且是近乎于哀求地向在座的各位解释自己如何如何不能喝酒。
他说自己有天生的心脏病、冠心病,最后,他还从口袋里掏出药瓶来,一一地给在座的各位看,反复阐述自己的病目前严重到什么程度,医生又是怎么说的;以证明自己是诚实的,但是,还是没有取得在座各位的“理解”与谅解。
有人说过,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结构,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于该民族的饮食结构。这话不无一定道理。的确,酒是一种奇妙不已的东西。对于中国人来说,“酒杯一端,政策放宽;酒肉穿肠过,政策心中留”;“喝了咱的酒,不愿举手也举手;喝了咱的酒,不想点头也点头”。然而,对东北人来说,尤为如此。要想到东北做生意,没有惊人的酒量是很难在商界立足的。
如果本人酒量不大,解决的办法是带上陪酒员跟随。这在东北人的生意场是可以允许的。
10.无酒不成商,酒场谈生意
在东北,五六位朋友聚一桌,喝个四五十瓶啤酒,另外,还得加相当数量的白酒,实在是平平常常的事。
东北人到外地做生意,往往是几个人结伴,一路潇洒喝向南方。
有一回在青岛,几个东北汉子要了一桌子好菜喝啤酒,大概是这帮人那天兴致特别好,使劲地喝,啤酒瓶子排了一地。
酒店老板立时警觉起来,以为遇到了什么坏人,赶紧报案。派出所来了两位民警,进屋一看,也吓了一跳,当是歹徒获得了不义之财,正在大庆大贺呢!上前一盘问,几位东北商人报上家门。
民警一听“东北”二字,便卸了心中疑虑,抱抱拳放心离去。
东北喜欢喝酒,会喝酒,但是,东北喝酒也有规矩。这在生意场是不能违反的。
例如,哈尔滨人喝啤酒是很有讲究的。
在外地,特别是在南方喝啤酒时,桌上放四瓶啤酒,大家像喝白酒那样一点一点地呷是很平常的事。但在哈尔滨,只有两种情况会出现一个餐桌上只摆放四瓶啤酒的现象:
一是丧餐。给亡者出完殡,大家辛苦了,歇一歇,吃点饭,喝一点酒——大家都悲痛啊,自然是吃不下也喝不下,因此只摆四瓶啤酒。
二是“工作快餐”。领导或办公厅临时安排的,几个人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做,简单地摆几瓶啤酒,意思意思,解解渴,清一清舌火,完了,马上投入紧张的工作。
但是,外地或国外到哈尔滨投资办事情的生意人,如果在哈尔滨谈生意招待对你有用的客人时,千万别只摆四瓶啤酒。如果你在餐桌上只摆放四瓶啤酒,就会让就餐的哈尔滨客人产生你要绝交的误会。这样对方就会拂袖而去。
这时,你应当安排服务员抬一箱啤酒来,放在餐桌旁。客人据己之量,自由提取。而且,你本人,或者你的搭档,必须有一个特别能喝酒的人。
这绝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这种亲密无间的豪饮对一些棘手问题的解决,将起到有益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为对东北人来说,做生意和喝酒是密不可分的,无酒不谈商,许多大生意都是在酒桌上拍板的。
哈尔滨人到外地去投资办什么事情,用哈尔滨的方式款待南方客人,你切不要以为款待你的哈尔滨人是个酒鬼,一个大手大脚不值得信赖的粗人。这仅仅是一个城市的风习而已。
东北人讲义气,重交情,和东北人谈生意最好先联络感情,而感情又往往可以通过喝酒来加深。
在东北人眼中,喝酒是感情深浅的衡量。“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因此,在与东北人做生意时,如果你能喝酒,甚至你虽然不能喝酒,却敢于硬喝,一切都豁出去了,你会得到某种报偿的。
因为,通过喝酒,赢得了东北人对你的信任,他们认为你是一个实在的人,一个可交的人,你以后有什么事要办,一切都开绿灯,一切都为你提供方便;而那些不能喝酒,或者坚持不多喝的人,会引起在座人的反感,他们会认为你不真诚、虚伪、心眼太多、不可交。今后要办什么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的。
11.东北多开饭馆
东北人的豪气使他们恨不能天天喝酒吃肉,日日狂欢。
逢年过节,东北人狂喝滥吃的劲头那更是不得了。在东北农村,每到春节,家家是要杀一头大肥猪的,早晨你只要听到有猪的嚎叫,那你就放心好了,今天中午又有吃喝了!果然,不到中午,就有两个小孩欢蹦乱跳地进门报喜:“叔叔婶婶,今天晌午到我家吃猪肉炖粉条。”
而主人也分外地客气,问小孩:“你家的猪有几指膘?”
“我爸爸说有二指半,可我妈说只有二指,我也搞不清。”
于是,中午就不用点火,等到杀猪的邻家来喊第二次,便可举家前往了。
在东北,谁家杀猪,都必是要请了全村人吃肉的。主人砍了后腿或者前槽,剁成大块,伴着酸菜粉条,或者大块的萝卜下锅,沸沸腾腾地煮上一大锅,用大海碗每人盛上一碗,放开食量使劲地吃一通。酒足饭饱,油嘴一抹,走了。
走了以后,人们往往打着饱嗝,还不忘对主人评价一番:“老张挺大方,肉放了不少。”或者“老秦真他妈的狗×倒灶,小气一个。”
村里杀几头猪,大家就吃几次猪肉炖粉条子,一头大猪一天就吃去四分之一或者六分之一。东北人真可谓豪吃铺张的好手。
如今人们的饮食品位提高了,于是,在东北的一些城市里,满街满城的都是小吃部。在北京、南京的饭店、小吃店尽管也不少,但生意远不如东北的红火。在北京,有不少本地人、外地人开的饭店,但饭店的生意往往很冷清,食客不多,他们吃饭喝酒的时间也没有东北人的长。
由于东北人喜欢大吃大喝,许多外地人争先恐后地涌入东北开饭店。如今在东北的任何一个中小城市里,都能找到全国各地不同风味的餐馆,川菜、粤菜、鲁菜、苏菜……应有尽有。外地人抓住了东北人铺张大方豪吃的习惯,狠劲地赚钱。
尽管东北人人大方,个人请客的也不少,哗哗地往外甩票子,但在东北开饭店,饭店一定要有一定的优势。
一是在闹市区。
这里过往来去,行人聚集,自然有钱可赚,生意不会冷清。
二是在工厂机关附近。
三是如果能跟单位挂上钩,保你饭店兴隆。如果是星期天,靠近单位的饭店总是人满为患。
东北人铺张大方,摆阔气也并不总是自己掏腰包,往往是慷国家之慨,由公家出钱。
一位饭店老板深谙此道,满满地叫一桌子的,定是公费无疑;喝酒人杂,气氛浓烈的,必是公费无疑;拿支票要收据的定是公费无疑。而对公费,老板也必是别有一番照顾,算账时多加10块20块,绝对没毛病——没有人会来核对账——公家的钱,谁来装小气鬼?因此,这生意便分外地红火。
可是,必须量大份足,用大盆大碗装。
这样东北人才会尽兴,满意。已是物美价廉,口味好。
12.善于挣小钱
东北人不仅是铺张的好手,而且极不愿挣小钱。
东北人是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愿挣,与东北人做生意,可以在这上面大做文章。
有位哈尔滨人,已到了而立之年,仍是一事无成,每天却都在大张旗鼓地张罗着要干大事,今天要贷款100万,明天要贷50万,后天又不贷款了,要白手起家,每天都是从这儿晃到那儿,从那儿晃到这儿,酒喝了不少,话说了不少,牛吹了不少,可一件实事没做,看着都让人着急。
你要跟他说,你跟那南方人学学,脚踏实地,起早贪黑地干点正事实事,他立刻就会把脸一扬,鼻子翘得老高,狠狠地发出一个声音:“呸,我跟他们学,卖那个傻力气,没门。我宁可饿死,也不受那个累。”
这几年,东北一下子拥进来那么多的外地民工,修鞋、捡破烂、摆小摊、卖小盆、卖小兜,就是抓准了东北人的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愿赚的这一特性大赚其钱。
东北人眼睁睁地看着人家把钱装进口袋,却懒得动弹。修鞋嫌丢人,捡破烂嫌埋汰,摆小摊嫌钱少,搞建筑嫌太累,似乎没有一件工作符合东北人的心态。
沈阳市有一家工人,家境过得十分窘迫。豆腐没涨价的时候,天天靠吃豆腐;豆腐涨价了就天天吃咸菜,过得好可怜。
有人问他家的女人,怎么会混到这个程度。这一问倒好,激起了她的满腔怨言。
她哭诉着说,他那个挨千刀的丈夫,厂里几乎长年放假,开不出工资;他又不争气,置办了个三轮车,出去拉脚,可干不上个三天两天,就想撂挑子,嫌累,还爱喝点儿酒,摸个麻将。
按理说,拉脚很挣钱,每天怎么也可以弄个二三十元,可他就是不愿干。有钱不挣,这在南方人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一个从山东过来的汉子,他十分欢快地蹬着三轮车满街跑,他说:“东北的钱可真好挣,只要动动腿,钱就进腰包。”
这位山东大汉开春以后在家种完地,抽空来东北挣点钱,到了6月份,又返回山东老家收麦子。他说这个富得冒油的地方,他实在喜欢。
东北的生存条件既不同于江南水乡,也不同于面向黄土背朝天的黄土高原,许多人都晓得东北是个饿不死人的地方。只要动弹动弹,就可以搞到东西填饱肚子。这大概就养成了东北人的惰性。
在延吉这座小城,有一个“外埠人劳务市场”,说是外埠人,其实就是南方来的民工,有几百人,他们每天在市场内等待着有人去找他们干活,而他们从来就不用发愁没有活干。
这个小城市有个特点,就是稍微有点钱的家庭,不管什么活,都去找这些民工帮忙。比如说,把一只煤气罐从一楼搬到五楼,给三块,干不干,如果民工同意就走,不同意再加两块。总之,即使是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也要找民工,所以民工的队伍便不断壮大,而队伍中却不见东北人。
东北人是不屑于干这些小活的,或者说,东北人是不屑于干这样的低贱活的。
“三个月挣钱,三个月过年,六个月干闲”,这是以往东北农民的年度循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人从农村来到城市里搞第三产业,有的开商店,有的摆小摊,有的搞运输,有的打短工,但是,大多数东北人仍不屑于赚小钱。
因为东北人有“猫冬”的习惯。东北人还有一个特点,冬天不干活。在东北,一些人挣到了钱,一些人还是过得很穷,但不管什么境况的哥们,一到冬天总是喜欢砌方城。
其实,到了冬天,仍然有很多挣钱的门道,但外出干活实在太辛苦,天寒地冻,雪深没膝,虽然能够挣到钱,却不如在家里呆着舒服。有钱不挣,这在外地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东北人已习惯了这一切。
因此,小钱不赚的东北人永远也不可能挣到大钱。
针对东北人不挣小钱和懒惰的特点,聪明的生意人就可以立足于小,在小的方面动脑筋,赚东北人的钱。比如多立足于日常生活方面等等,做些活儿或者买卖。
13.小心受骗
东北人粗犷的个性,以及“大实话”满口跑的状态,常常让精细又足智多谋的外地生意人放松了警惕,误以为对方是一个低智商的对手,结果,反而自己吃了亏。
在商品大潮冲击下,沿海各省经济迅速崛起,南方人精明过人,是天生的生意人,再加上最早“开眼看世界”,观念新,路子活,自然走到了市场经济的最前列。而商品意识淡薄,观念陈旧的东北人不免落伍。他们看到别人大把大把地捞钱,心里难免失衡。于是,有不少人下海经商。踏入商海以后,他们很快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生意没有当初想像得那么好做,财神爷迟迟不来光顾,于是便有人铤而走险,干起了坑蒙拐骗的勾当。
当今在“拜金”思潮的影响下,东北见钱眼开的人不少,有的甚至为弄到钱而不择手段。诈骗、抢劫、贪污、受贿,什么招都有。有人戏言:东北骗子多,而且都是大骗子,坑蒙拐骗,花样翻新,应有尽有,毫无商业道德。这话虽然有些偏激,但也不无道理。
吉林省图们江市宇全工贸公司总经理韩玉姬,所谓的“女企业家”,在1990—1992年间,利用人们赚钱心切的心理和金融体制不健全的空子,以高息为诱饵,诈骗民间资金3亿多元。
在一个有9万人口的边境小镇,她竟诈骗到3亿元人民币,可谓天文数字,据说有许多市民一生的积蓄全部被骗,由万元户一夜之间成为贫困户。诈骗来的资金,韩玉姬大肆挥霍,她在香港的包房,一夜就达3000元人民币。
轰动全国的北京长城机电科技产业总公司总经理、董事长沈太福,就是吉林省人,他一手操纵的10亿元大骗案,更是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与南方人相比,东北商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敢骗、会骗,骗得轰轰烈烈,舍得在骗局中赌下重金。作为商人,东北人可能实属低能儿,但作为骗子手段都很高明。
商品流通,是市场经济最为重要的一环。东北人采取各种手段到处进行诈骗活动。他们诈骗伎俩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证件齐全,口出狂言。
诈骗人营业执照、法人委托书、介绍信等证件、证明俱全,而且往往自称与许多商业部门有关系,资金雄厚。并称货到即可付款,几万元货款是小事,要厂方完全放心。当厂方提出先收款后发货后,他们说立即打电话让单位电汇货款。其实,他们往往是一伙凑合起来的经营部,根本没有资金,就是靠赊欠骗人。
(二)以少骗多,诱惑工商企业。
在东北,不法分子以预付少量定金或少付部分货款等“以少骗多”的手段骗取大批产品。他们往往先付给厂方一两万元货款骗六七万元或更多的产品,用三四万元的“跳楼价”出售,他们仍骗取了几万元,而厂方追款时,他们常常“死赖”。
(三)专购滞销产品,要货量还很大。
不法分子利用一些工商企业急于推销呆滞、积压商品的心理状态,专购这些积压商品,特别是高档的、长期积压的呆滞商品。他们往往要货量大,并且一般不与商家争价格。采用这种骗术的不法分子,一旦骗得,使厂家大受损失,骗不得,就溜之大吉。
(四)花言巧语,让人上当。
不法分子装出态度似乎很诚实,边说边拿出证件,大讲其厂效益如何好,名气如何大,资金如何雄厚等,有时还要求这批货请厂里10天内运到,并可派业务人员随车押货,交货后即可付款。有些企业听信对方,未收货款即派车派人将货运到当地,但货被提走后,数十万元的货款却始终难以追回。
(五)由熟人介绍,拉关系搞行骗。
有些不法分子每到一地设法找到一些当地人,与他们交成“酒肉朋友”,甚至给他们“提成”、“分红”,让他们做中介与工商企业拉上关系,骗取工厂产品或商业部门货款。
(六)利用参加各种会议诈骗。
在一些交易会、展销会、洽谈会上,有些不法分子为了迷惑对方,故意制造已电汇货款假象。如听信了他们,则将上当受骗,造成损失。
开放的时代,给每个人追求事业的成功提供了机会,同时也给骗子“留”下了间隙。骗子并非是愚蠢之辈,他们既然想欺骗别人,就时时想更新他们的骗术伎俩,在方法上更加诡诈,在内容上更加广泛,在手段上更加变化多端。为此,每一个善于经营的人,在与东北人做生意的时候,都要时时处于防备的状态,每时每刻都必须谨慎对待你所涉及的人和事。
当然,大多数东北人做生意是正正当当的,他们重义气,讲朋友,守信用,但是,因为东北生意场中确有一些不法分子,因此,“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既是正当的,也是为人处事的大道理,更是每一个经营者和生意人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防止受骗,主要有如下一些应注意的地方:
(1)不要贪,有一种不发意外的横财的心态。
(2)注意不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人。
俗言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同样,骗子正是利用经营者的弱点来卖弄骗术的。
(3)保持生意场上应有的警惕性和清醒的头脑。
经营者通常受骗的致命一点,就是经营者往往在骗子虚伪行为面前处于思维障碍的状态。
(4)保持生意场正常的理智。不冲动,不麻痹。
(5)采取相应的防骗对策。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经营者就可采用相应的防骗对策,就能够战胜再狡猾不过的骗子。
认识了自己的弱点,了解了骗子的真实内幕、惯用骗术,自己就会聪明,就不会受骗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