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学会感恩的36种方法
16820000000003

第3章 父母要做好表率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和影响的结果。

——[美]南斯特娜夫人

恶作剧的袋鼠

有一只小袋鼠在学校里经常闹恶作剧。他在教师的椅子上放图钉,在厕所里放鞭炮,在门把手上抹糨糊,还常常在教室里乱扔纸团。

“你太不像话了!”学校的校长指责他说,“我要找你父母,把你干的好事统统跟他们讲!”

校长来到小袋鼠家,见他的父母。在客厅里,校长坐到一把椅子上。

“哎哟!”校长大声喊了起来,“椅子上有图钉。”

“噢,我知道,”袋鼠先生说,“我很喜欢在椅子上放图钉。”一个纸团飞过来,击中校长的鼻子。“请原谅,”袋鼠夫人说道,“不过扔这种东西我可从来不反对。”

“砰!”洗澡间里传出一声震耳的爆炸声。

“请不要惊慌,”袋鼠先生对校长说,“那是我们放在药箱里的鞭炮响了。我们喜欢听这种声音。”

校长赶快离开这个地方朝门奔去,他一下子触到了门把手。

“用劲拽,”袋鼠夫人说,“在所有的门把手上我们都糊上了一层糨糊。”

校长好不容易脱身飞快冲出房间,慌忙跑上了大街。

“这个倒不错,”袋鼠先生说,“可是我不明白校长为什么走得那么匆忙。”

“肯定他另有约会,”袋鼠夫人说,“没关系,我们吃晚饭吧。”

袋鼠夫妇和儿子津津有味地吃起了晚饭。饭后,一家人围桌而坐,互相扔起纸团玩了起来。

孩子认识肤浅,判断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心理活动带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们眼里,父母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认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样做,他就应该怎样做。所以说,孩子的行为是父母行为的反映。你看这只顽皮的小袋鼠的恶作剧,有哪一出不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真传?为人父母,如果你发现了你的孩子身上有坏习气,先不要对孩子大发脾气,应该认认真真检查一下自己,也许会找到原因。如果你能先行改正的话,无疑对孩子的帮助将会更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思想情感的塑造者,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为使孩子对“感恩”美德“学”有成效,家长首先得为孩子做出“感恩”的榜样,以我们真诚的“感恩”行为和良好的道德表现,为孩子做出向美、向善的表率。如果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学”的对象,那又怎么能使他们学会“感恩”呢?即便他们初具“感恩”意识,最终也将被成人社会“知恩不报”的歪风所泯灭。

所以,身为父母,一定不要小看表率的魅力。

建议一:父母自身的高尚情操是最好的感恩教育

为人父母者,应当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对于这个问题,一位教师深有感触。下面我们来听听他的诉说。

我曾亲眼见过一位西装革履的父亲在无人职守的十字路口用摩托车驮着孩子闯红灯;也曾亲眼目睹一位素面朝天的母亲领着蹒跚学步的孩子走出老远,再让孩子踮起小脚丫,亲自把棒冰纸投进垃圾筒。大家都知道,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而孩子偏偏又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大人们的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也许就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个不经意的行为或许是你脱口而出的一句脏话,或许是你漫不经心的一口痰,或许是你随手扔掉的一张废车票……

父母是离孩子最“近”的人,因此,要让孩子形成一个正确的道德标准,为人父母者就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从而使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在孩子身上产生影响。若是人人如此,那么我们的未成年人便有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他们必定会在学校、家庭共同营造的充满爱心的生态环境中潜移默化,使爱的经验积累为动力,从“受爱”走向“施爱”,最终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

一位朋友说,我的父母都是文盲,是那种典型的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民。虽然他们没有教我任何文化知识,但是我从他们身上所学到的做人的品质,特别是那种常怀感恩之心,常修施恩之德的传统美德让我一辈子受用无穷。

在我小时候,父亲一场大病,五年卧床不起,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靠亲戚朋友的资助,乡亲们的接济,我们一家勉强度日。就是这样的家庭却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当时轰动了整个村子。现在我们兄弟俩事业小有成就,两老生活无忧,但是每年春节不管多忙,父母亲都要求我们挤点时间回老家去给亲戚和乡亲们拜个年,还要给我们翻看他们珍藏的那份发黄的人情帐单,上边歪歪扭扭记录着我们家曾经接受过的资助的情况:×年×月×日,××人,送米2升,玉米1斗;×年×月×日,××人送钱×元,给报名费……父母亲就是用这种方式对我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

如今我已是一名人民教师,深知身教重于言教,每年回老家过春节都带着女儿去看望年老的父母亲,去给乡亲们拜年,去拜访我母校的老师。

建议二:身为家长,首先要孝敬父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中国有句俗话:“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孩子的情感、是非、好坏、善恶和美丑观念都是在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的,父母最初及持续灌输的是非观念、善恶标准、为人原则和习惯养成等无疑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平日里家长总会把尊老爱幼挂在嘴边,而在实际行动中,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某些父母对孩子的祖辈不尊重、不孝敬,乃至逃避赡养义务、虐待或遗弃老人,这些做法无疑会在孩子的心里播下不孝的种子。遇到这样的父母,孩子会认为父母对自己好是自找的“犯贱”,不孝敬父母是理所当然的。一个生活在不以孝敬为美德的家庭的孩子,是无法形成感恩意识,无法让自己具有孝心的。

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做得很好:一位年轻的妈妈给自己年迈的母亲洗脚,自己三四岁的孩子看到后,也端来一盆水给她洗脚,嘴里说着“妈妈,洗脚!”相信看过这个广告的人都会留下深刻记忆,这位妈妈并没有任何刻意的说教,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悄无声息的告诉了孩子应该怎样对待父母。

对于家长来说,日常生活中无形的影响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更能催生一颗感恩的心灵。作为孩子的父母,在对孩子的感恩之心教育中,自己首先要知道感恩,要做到感恩,只有将感恩融化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孩子才能够有一个感恩之心。当然,在我们自己行动的时候,一定要真情流露,而不是流于形式。

建议三: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早、最持久。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感恩更容易在家庭中传递,传递的其实也就是父母的所作所为。

比如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要诋毁别人的善意,也千万别说类似的话:“看你表妹送的圣诞礼物,都是她自己做的,连一毛钱也舍不得花!”这种反应对我们而言可能是件小事,但是孩子们却听进去了。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表妹准备这份圣诞礼物,一定花费了不少时间!她真好!我们得写信谢谢她。”这样,我们的子女在无意中也就学会养成赞赏感激的习惯了。

建议四:为孩子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园

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家庭因素的潜移默化对孩子的心灵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孩子从小缺乏必要的关心和爱护,或祖父母、外祖父母等溺爱、迁就和教育不得法,或孩子根本无人照管等,孩子就极有可能养成惟我独尊,惟我独优,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任性、娇气的性格。有的家庭风气不正,父母感情不和,经常打架骂人,父母离异,或不尊重老人,经常在老人面前使性子,甚至谩骂老人,这些行为让子女耳濡目染;有的家庭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简单粗暴,长期的棍棒、打骂教育,使孩子和父母之间互相敌视,孩子心中慢慢滋生了对立和冷漠情绪……这些都会造成孩子心中 “受恩”和“感恩”意识的空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家庭的气氛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孩子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兴趣如何、成年人在谈些什么、想些什么、干些什么、以及他们对儿童留下了哪些影响。”作为父母,在家庭中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氛围,为孩子树立榜样。不论对内还是对外,都要做到不卑不亢、坦诚相待,把尊老爱幼、先人后己作为相处关系的行为原则;还经常利用故事中的正面人物或孩子身边的好人为其提供效仿的榜样,使孩子在言传身教中受到良好影响,让孩子的感恩之心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

建议五:坚持做到“教育孩子,首先教育自己”。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要首先不做,真正把“说教”变成“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在细雨润物中,孩子的感恩心必定能逐渐培养起来。这样做了,孩子的感恩心便不会流于空话,孩子的美好人生也将获得一个较高的起点。

一位王姓女士说:“我们家是个典型的‘6+1’家庭,情不自禁地就把所有的爱转移到儿子的身上。却没想到,儿子习惯了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我们无私的关爱,很少想过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使我们感到无奈与不安。

“直到“五一”节,我们才逮着一次教儿子学会感恩的契机。老师布置了一项情感作业——对爸爸、妈妈深情地说声‘我爱你’,并写成一段话。‘妈妈,起床了!’儿子早早来到我的床边,我已在等待着那一声深情的‘我爱你’。‘有事吗?’‘没事,就是想和您说话。’儿子有点羞涩。‘作业写完了吗?’‘完了。哦,还没呢……’‘有什么作业能难住我聪明的儿子吗?’我明知故问。‘妈妈,我……’儿子欲言又止。‘我想吃您做的红烧肉’。‘没问题,妈妈今天下厨。你还没告诉我什么作业没写呢!’我忍不住笑起来。儿子不好意思起来,‘妈妈,您知道了,就不要为难我了,那三个字太肉麻了,我说不出口。’‘那就是没有完成老师的作业了!?’‘哎,再等等吧,我要酝酿一下感情。’儿子自我调整着。

“中午,儿子吃着我做的可口的饭菜,凝望着我:‘妈妈,你真好!’丈夫有意地更是发自内心地搂着我的肩膀:‘老婆,我爱你!’儿子心头涌起一股暖流,喉头咕噜了一下,却没有发出声音。饭后,我带儿子去看姥姥,我决定‘抛砖引玉’为儿子作榜样。我为母亲买了许多好吃的,到家后,我又是擦地又是洗衣服。母亲怜爱地看着我,不时让我歇会儿。母亲疼爱我,可是我仍然没说‘我爱你’。儿子暗自发笑。

“临走时,母亲又是拿着香蕉又是拿樱桃,非让我带给儿子吃。我不带,母亲嗔怪道:‘你这孩子,跟妈还客气!’一句‘你这孩子’留住了我的脚步,我回头抱住了母亲,眼里含着泪花:‘妈,我爱你!’母亲懵了,继而,笑起来,眼里含着泪。站在一边的儿子被这一幕感化了,上来搂着姥姥的脖子‘姥姥,我也爱你!’回头对我和丈夫真情地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一家人会心地笑了。

“儿子知道了,一句‘我爱你’很简单,可是说出口不容易,它需要真情地流露。这样情才浓,爱才真。教会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要让孩子从内心深处学会感谢自己的亲人、朋友,还有许许多多认识不认识的人。

“自那以后,儿子的情感好像开启了感恩的阀门,经常将‘谢谢’、‘我爱你’、‘你辛苦了’等感谢的话语挂在嘴边。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源于对周围人与事的感恩,我不禁感到欣慰:孩子长大了,懂事了!”

总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是个礼义之邦,尊敬长辈、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今社会,不少人失去了这种美德,失去了做人的起码条件,这种行为对孩子美好心灵的建立无疑会起到破坏作用。父母只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思想、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这是感恩之心形成的感情基础和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