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到“强迫”,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病,因此诚惶诚恐。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就像我们前面所讲到的“强迫心理”很多人都会有。这只能说是一种特质,具有这种特质的人,在遇到压力和挫折的时候,便容易以反复重复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焦虑。一旦背后的本质原因与压力源解决了,强迫症状也会自然而然消失的。
1.“到此一游”是受了孙悟空的影响
去景区游玩的时候总会看到“某某到此一游”或者“某某手书”等字样,这些字样不但讨厌,还破坏了文物古迹,实在是太应该被谴责了。那么,你知道那些留下这些字迹的人都是什么心理吗?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心理秘密
在中国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中,以各种方式在各种材质上留下“到此一游”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长城有,故宫有,泰山有,甚至某棵树上都有。不仅如此,就连国外的一些旅游景点也在劫难逃,美国自由女神像的脚下居然也赫然刻着“到此一游”的汉字,巴黎艾菲尔铁塔上同样有这四个字。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人为何总爱刻“到此一游”?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在景点、文物上乱写乱刻,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心理,可以从“破窗理论”和“从众心理”等方面得到解释:一个窗户被打破不及时修理,其他窗户很快也会被打破;一个“到此一游”出现,很快就会有成百上千个“到此一游”出现。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别人都刻了,我也刻一两个上去没什么关系,反正法不责众嘛。”于是这类现象越来越严重。
某些商业旅游景点为了谋取利益,利用人们爱“留名”“留言”等心理,专门开发了某些可以“刻名字”的纪念品,还搞一些“连心锁”“连心结”的安置点,甚至人造一些“神”“佛”“兽”等,让人去“摸一摸”,这些都从侧面助长了游客的不良行为心理。许多游客老想着“留下点纪念”,在时机适宜(例如旁边少人或无人的时候),他们就会诉诸行动,在景点、文物上乱写乱刻。
据媒体后来的报道,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刻字的是一名中国学生,这名学生能出国旅游,说明其家庭条件应该很不错,但可惜的是,其家庭教育却不怎么样。其实,不单是家庭教育,我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没有正确引导和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没有很好地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重知识、轻德育,重成绩、轻常识等观念仍然十分严重,孩子从小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责任意识。所以,哪怕是孩子正确认识到“文物不能破坏”,但往往又会觉得“文物不是自己的”,破坏了也无所谓,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有着十分危险的倾向,轻则是刻写“到此一游”,严重的就有可能发展成盗窃、毁坏文物等违法行为。所以,“到此一游”背后的教育缺失,应该引起重视。
当然,对景点、文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过度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给乱刻“到此一游”留下了某种空间或者说是隐患。当这些景点和古迹染上了浓厚的商业色彩,在“交钱”后才能游览的前提下,某些游客就会产生“赚一把”的心理——明目张胆地拿走或者破坏不敢,但趁机留下点印记是可以的。以此获得一种“交钱”后的心理平衡。此外,对景点、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宣传力度不够,保护文物的法律法规普及不到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以及处罚力度不够,处罚的界线模糊等,也是造成乱刻“到此一游”行为泛滥的原因。
【心理·经典解析】
古人说得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乱写乱刻的行为很不文明,这种行为体现的是一个公民的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低下。在认清了出现此类现象的历史文化原因和社会存在土壤后,我们更应该正视这个问题,我们要继承的是良好的历史传统,要培养的是文明的意识。
2.手机不带在身边就浑身难受
很多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地使用手机,在无意识中让手机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一旦没有电话或者短信,就会感到怅然若失,产生挫败感。长期的依赖手机,还会严重影响注意力,思维不断被打断,极大地削弱了思考的能力,让人变得焦虑。此外,总是使用手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少了,关系也会变得疏离。
——心理密码
张姗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女强人。然而她最近的生活并不快乐。因为工作的关系,她总是手机不离身。一次,她的朋友在机场看到她正焦急地打着电话,眉头紧锁,嘴唇苍白。不久后电话讲完,她呼出一口气,转过头来,似乎也看到了朋友,准备跟朋友打招呼,不料电话又一次响起,她对朋友苦笑一下,又接起来。朋友等她讲完电话后,过去跟她打招呼。聊了几句,电话铃声又响起,姗姗紧张地拿起手机,才发现是别人的电话响了。
她对朋友抱歉地笑了一笑:“没办法,工作的关系,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得开着手机。有老板交代工作的,有客户联系业务的。”
朋友问她:“要是你的手机没电了怎么办?”
她说:“没电的话我就惨了。一般我都随身带着2块电池,还有充电器。我们做销售的,手机就是饭碗,要是漏接了一个电话,有可能就会损失一笔大生意呢。”
“不过,”她接着说,“也有一些特殊的时候,有一次我被迫滞留在长途客车上好几个小时,手机电池的电用光了,也找不到可以充电的地方。那个时候我就觉得特别没有安全感,连大脑都是空的。还有一次,周六我在家休息,老公让我帮忙接一下孩子,结果我因为与一个客户讲电话时间太久,错过了接孩子的时间,老公跟我大吵一架。”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有像张珊一样的苦恼,得了典型的“手机依赖症”,不管是工作还是休息时间,总是手机不离身,一旦手机不在身边,就会焦虑,浑身难受。要知道,对手机的依赖是现代信息社会人们对于信息摄取渴望的一种自然的适应现象。就像动物在休息的时候会经常观察周围的环境是为了生存一样。当一个人的生存压力增大,而自身尚未察觉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这种希望通过摄取外界信息来给自己制造安全感的行为。然而这种行为又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在你和朋友吃饭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用手机拍照传到网上,然后一直不停地刷微博,一场饭吃下来,朋友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当你意识到过分依赖手机已经侵蚀到了你的正常的生活,索性把手机关闭不用时,你又不免感到失落。作为成年人,为什么不能给自己建立一个计划,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让手机真正发挥作用,做手机的主人,而不是做手机的奴隶呢?
所以,我们不如采取一些措施,利用这些方法帮助我们有效地使用手机,摆脱对手机的过分依赖,帮助自己找回自我:
1.只下载手机最需要的应用程序。
很多智能手机的应用商店里都附带有大量丰富的应用程序,这也是智能手机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原因所在。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每天我们会占用大量时间去摆弄应用商店里的最炫最酷的软件,然后不惜花费时间金钱购买下载呢?我想,如果你下载了,你就掉进了手机开发商的“陷阱”了。如果不想被这些五花八门却毫无用处的软件分散你的注意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理会,只下载你最需要的程序。
2.11点后不用手机。
手机的最大危害就是影响了我们的睡眠休息。如果现在是晚上,相信很多人现在都是躺在床上聊着QQ,发着微信,刷着微博吧。其实,你完全可以关掉手机,这样的代价虽然是少更新了几条信息,少跟网友聊几句闲话,但实际上你却得到了更大的收益——享受一个宁静的夜晚,和一个质量很好的睡眠,确保了你的健康,以及第二天工作充沛的体力。不妨制定一个“无手机政策”,在晚上11点后关闭手机,也不再使用任何网络设备,好好做一个美梦。
3.关掉手机上的各种短信消息推送的功能。
为了确保你第一时间收到信息,很多手机都有短信服务和消息推送的功能。如果不是真正的工作需要,看这些消息实在会耗费你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不妨关闭手机设置里的消息推送和通知的功能,或者采用免打扰的模式,这样能够帮助你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4.保持你的手机屏幕的整洁。
想象一下,一个杂乱无章的程序堆积的手机屏幕是否能带给你更高的注意力?就因为不经意的一瞥,你的欲望就又被手机上某个应用程序勾出来玩一番。俗话说的好,“眼不见心不烦”,你所要做的就是清除这些没有用的程序,还自己一个干净整洁的屏幕。不久之后,你就会发现,它们真的一点用也没有。
【心理·经典解析】
“手机依赖症”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出现的心理问题,一般来说,调整生活方式就可以得到缓解,如多参加一些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活动。
3.为什么骂脏话会有一种快感
很多人认为骂脏话是人们道德低下的表现。而用心理学分析,实际上,骂脏话是每个人的本能,是人们缓解压力、释放心情的有效方法。骂脏话,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够帮助你忍受痛苦。
——心理密码
当你加班几天赶出来的计划,因为领导的临时改变计划而遭到弃用,你心里一定很不舒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忍不住痛快地骂了几句,什么文明礼貌,先闪一边,偷偷骂几句心里舒服多了。当你正驾驶着小汽车行进在缓慢的车流中,突然被另一辆车追了尾,你被气得热血冲头,想都没想就飙出一串脏话,甚至想把肇事的司机揍上一顿。但是事实上,大多数时候,你最多只是骂了几句脏话。
不得不承认,总有一些时候,我们很想把某人结结实实地痛揍一顿,但理智又告诉我们,这不可以。怎么办?骂脏话的积极作用就在于此:你可以在象征层面上使用暴力,这样既达成了目的,又避免了使用肢体冲突伤害人的身体——这是一种双赢策略。脏话代替了我们愤怒的拳头,给情绪的发泄找到了一个出口。
2007年大阪世锦赛,刘翔在第九赛道完美夺冠,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刘翔的庆祝,中国飞人的脸上除了喜悦,还有着霸气和发泄后的畅快。这时,刘翔发泄般地吼出了两个音节。现场的气氛太热烈,让人听不清刘翔在说什么,后来媒体根据刘翔的口形判断,他说的是“我的”,意思是“冠军就是我的”,这确实也符合当时的情景和刘翔舍我其谁的风范。不过,判断错了,媒体依然是用一个常规的视角审视刘翔。“我当时说的是我靠。”刘翔自己揭开了这个谜底,“不过不是骂人,也不是在骂谁,只是觉得当时这两个字最能宣泄自己的情绪。”
2016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客串了著名喜剧演员杰里·赛恩菲尔德的网络脱口秀“谐星乘车买咖啡”第七季的第一集。在节目中,奥巴马爆料,自己也会爆粗口,“为了那些没完没了的烂事、蠢事……这个时候就突显了脏话的价值。”再联想到王宝强爆粗口回应撞人逃逸的司机的“脏话门”事件,虽然这两个事件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但是脏话在某种程度上表达出了当事人的心情。
当然,正如奥巴马所说,脏话也是有价值的,千万不要以为随口蹦出几句脏话自己就是混过黑道的人。那不是帅气,那是中二病。如果你长得不帅气,那根本就不是病了,那就是一场道德的批判。不分场合的乱说脏话,对着陌生人或是长辈用自己的语气感叹词打招呼,显然是没有礼貌的。
虽然我们把说脏话看成是没有修养、道德低下的代名词,也非常排斥,但是遇到一些挫折或者让人措手不及的变故时,还是忍不住脱口而出。而令人奇怪的是,骂完脏话后,我们会产生一种快感。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其实很容易。我们倾向于用社会道德的标准来自我规范,从小就被教育要文明礼貌。但不要忘记人类身上有两种特性:个体的存在具有的独特的属性,以及作为社会人存在的社会属性。作为个体,我们不喜欢被约束,作为社会属性,我们又不得不被约束。因此,我们都是矛盾的个体,很多时候不得不做出违背自己内心的选择。这就更容易使个体变得压抑。在道德标准下,我们把脏话埋在身体里,就像一个气球,会越积越大,超过一定的限度,又无法找到方法释放,就会有随时爆炸的可能。尤其当我们的压抑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自己所能承担的范围,就会自然地爆发,不管自己怎样,都很难阻止脏话脱口而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说脏话是人们释放情绪和缓解压力的一种本能反应。弗洛伊德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人的攻击性是一种本能,而说脏话是在满足那些被压抑了的攻击愿望。对此,美国心理学家和脏话专家迪蒙瑟·杰这样解释:“咒骂是人类的原始本能,甚至是人类灵魂的止痛剂,因为咒骂能让我们的脑子自由。”科学家研究发现,骂脏话会激发“深入且久远的那部分情绪的脑区”,如右半球的边缘系统,基底核,杏仁核,产生了一种“战斗或逃跑”的反应,骂脏话会增加心率可能正体现了这点。
美国心理学家莱因霍尔德·阿曼这样描述咒骂的发泄机制:“人一旦火冒三丈就会变得亢奋。脏话和侮辱性的手势能缓解人的激动情绪。”打嘴仗会降低人的攻击性,骂人者把污言秽语当作武器,被骂者则会在言语恐吓中变得气馁,肢体冲突因此得以避免。”打一个人,是为了让对方痛苦,那么将脏话作为消极、肮脏的信息传递给他,同样达到了伤害他的目的。
另外,在某些特殊的场合,说脏话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融入团体。当大家都在爆粗口,如果你独善其身就显得有些另类,脏话在高雅正式的场合是不能说的。而在彼此毫无忌讳的朋友圈爆出粗口,立刻表明你是“我们的人”能瞬间拉近彼此的距离,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心理·经典解析】
脏话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适度的脏话对自己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都有好处。但对于那些愚蠢的或者失控的,像那些发泄情绪的脏话,还是尽量不要随便脱口而出,应该考虑加以情绪的控制,或者用更容易让社会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4.不信鬼神,为什么路过坟地会害怕
对害怕这种情绪来说,在集体无意识中有恐惧这种感觉的原形,这与个人的经历无关,与所有人类及人类祖先时代的所有经历有关。比如,人类都害怕黑暗,害怕爬行动物等。也就是说,对与死亡有关的内容的恐惧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基因之中,如果不经过特殊的训练,那么害怕是必然的。因此,无论是谁,黑夜独立在坟地穿行,十有八九是会害怕的,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心理密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过这样的场面:我们在内心深处是不相信鬼,也不相信神的存在,但是夜晚路过黑漆漆的坟地时,却绷紧了神经,一点点小动静也让我们吓一身冷汗,浑身起鸡皮疙瘩。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在心理学里,这是一种强迫思维导致的行为。它最初源于一种集体的无意识行为。集体无意识是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分为个体和非个体两个层面。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所有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因此称为“集体无意识”。对害怕这种情绪来说,在集体无意识中有恐惧这种感觉的原形,这与个人的经历无关,与所有人类及人类祖先时代的所有经历有关。比如,人类都害怕黑暗,害怕爬行动物等。也就是说,对与死亡有关的内容的恐惧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基因之中,如果不经过特殊的训练,那么害怕是必然的。因此,无论是谁,黑夜独自在坟地穿行,十有八九是会害怕的,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如果不能意识到这样的思想是不受控制的,那么一旦出现,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进而想办法抵抗,消除这种情绪,最后在抵抗的过程中越来越不安,出现焦虑的情绪。比如,当我们的亲人或者朋友有意无意地伤害我们时,我们会不受控制地面露不悦,表现出自己的愤怒,甚至会挥舞拳头,又如我们坐高山缆车,即使知道我们非常安全,但还是忍不住会害怕。
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人受到这种强迫思维的影响,怀疑出门后是否关窗,怀疑地址是否写错等,并强迫自己反复检查,虽然他们知道这样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不去这么想,严重的时候,给自己的生活都造成了影响。
王岩是一个有强迫症的人,并且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每次他出门都会担心自己的门是否锁紧,下班的时候又担心电脑的文件是否保存好。一开始他没有在意,但是后来这些事情不断在他脑袋里徘徊,以致他变得非常焦虑,有好几次都是中途折返到家中,看是不是关好了门,这样一折腾,上班就很容易迟到了。上司批评他,他也感到很苦难,虽然他强迫自己不再去想,但是无论怎样努力,结果都跟以前一样。
现实生活中,像王岩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可见强迫思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是不容小视的。人的想象是很奇怪的,一些我们曾经接触过的信息储存在我们的记忆里,在特定的场合,我们就会唤醒它们,因此诱发了内心的惶恐和不安。我们之所以会害怕夜晚从坟地走过,就是因为我们都或多或少接收到关于鬼怪故事的信息,而坟地有代表着鬼怪的活动地,这就导致我们在夜晚经过时,会联想到鬼怪的可怕的样子,并开始恐惧和焦躁。
【心理·经典解析】
我们都清楚自己的一些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但是还是有一些荒诞的、无规律的、无意识的思想会干扰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感到不安,让我们抵抗的时候,两者发生激烈斗争,就会让不安感更加强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都倾向于已知的事物,未知的事物才会让人恐惧。不管怎么说,强迫思维都是我们思想的产物,而非现实存在,也不会因为客观现实的内容而变化,所以,说白了,很多时候就是我们在自己吓唬自己。
5.为什么被别人碰触一下就觉得很脏
爱干净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干净过了头,甚至不敢跟别人接触,就是一种心理疾病了。洁癖症患者总是觉得到处都是细菌,自己坐过的椅子总是擦不干净。实际上,连他们自己都无法控制自己的这类行为。
——心理密码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爱干净的人。爱干净并没有错,但是干净过了头,就开始令人头疼了。在他们的眼中,原本很正常的事,却成为了他们的噩梦。比如,上班挤地铁时人贴人的场面,到处都是看不见的细菌围绕,就令他们痛不欲生,吃饭的时候不小心弄脏了衣服,就恨不得立刻脱下来换一件,家里墙角有一个蜘蛛网,他们就会怕得抓狂,一定要清洁个几十遍,看到朋友的手机屏幕脏脏的,就立刻有想用酒精消毒的冲动……
我们来看一个有洁癖症的女孩儿的故事:
小张最近很苦恼,她觉得自己有洁癖,并且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工作、生活。每天上班的时候,只要有同事跟她靠近一点,她就忍不住后退,因为她感到对方的口水会通过空气喷到自己身上,这样的感觉让她想死的心都有。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脱下所有衣服洗澡。她的钱包、手机、化妆袋每天都要用酒精消一遍毒,但她还是认为很脏。家里的地板总是反复擦洗,却总是觉得擦不干净。只要是休息的日子,她就很少外出,她认为外面的空气里都是病毒,连吸入的空气都被污染了。她的朋友也很少,她害怕自己的干净衣服被别人的口水飞溅到。
其实,小张已经不仅仅是因洁癖而苦恼,她是得了强迫症了。干净过了头,以致影响到正常工作、社会交际,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的表现了。
除了遗传的因素影响,强迫症很大部分的形成原因,是与社会因素有关。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强迫症是由于不断刺激,并产生反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断发生,因此引起了焦虑,让患者的中枢神经受到刺激,导致异常的行为发生。通常来说,性格好强的人喜欢强迫自己,他们会严格按照自己对事物的标准和看法做事,因此会给自己制订很多目标、计划,强迫自己严格执行。实际上,这本来是好的行为,有助于人的成功,但是如果过度严格,就会让自己患上强迫症。过度让自己变得干净,就会让自己患上严重的洁癖,会因为心理上感觉事物不干净,进而影响自己的正常工作、生活。
洁癖里的“癖”,是由于某种原因,从过去到现在,在某人行为模式中固定化了的,成为他身上所特有的频繁出现的东西。“癖”表现出做某种行为时的心理倾向性,它往往与人在过去长时间的生活经历中的精神成长,也同该人现在的心理背景有着很深的关系,更与患者当前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相关。
洁癖可能是由生活经历和家庭环境而产生的,有些洁癖者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往往就是一个洁癖者,他们对子女的洁净有一种超乎寻常的要求。有的人小时候母亲十分严厉,无论是自己的身体和衣服,还是床和桌子,只要有一点脏和乱,马上就会遭到干净如命的母亲一番没完没了的训斥,并要求马上收拾干净。久而久之,这些人对脏与乱产生了一种病态的恐怖。一旦看到哪个地方有点凌乱,就会马上会联想到母亲那严厉的面孔和刻薄的语言,进而产生了心理上的紧张感。于是渐渐地就形成严重的洁癖强迫症心理。
另外,洁癖还可能反映了一种自卑心理。有些洁癖者因为生活的不满足,或者经历的曲折感到很自卑,因而他们很担心自己因不整洁而被人看不起。比如,有的人从农村考上了城市的大学,常常因物质生活水平没有城市同学高,见识没有城市同学那么广,以及说话没有城市同学那么纯正而感到低人一等。有一次同寝室的一个城市的女同学讽刺乡下人身上有一种难闻的味,一农村来的女学生听后就老担心自己身上会产生别人难以接受的味,所以从此以后,她老是反复地洗澡、洗衣服,最后竟成了严重的洁癖。
【心理·经典解析】
爱干净并没有错,所以洁癖者要从上述分析中找出与自己有关的心理动因,特别是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对症下药而加以克服。此外,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洁癖,洁癖症患者都应让自己明白,整洁干净自然是好,但凡事不是绝对的。人的天性中应有一点对乱的宽容,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心态与生活的稳定与正常,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6.手机没动,为什么我们却感觉它在振动
心理学家认为,幻听是大脑听觉中枢对信号错误加工的结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满是声音刺激的世界,正常人对不同的声音都能给予合理的加工,而幻听患者却错误地加工和解释了这些声音。幻听患者是对声音世界进行了主观改造与加工,是加工系统混乱造成的,比如声音刺激和过去的记忆会产生混淆,导致患者的时间感混乱,内外世界混乱,导致对声音来源的判断错误,从而表现出离奇的行为。
——心理密码
有时候,我们在手机没有设置振动功能的情况下,也能感受到手机在振动吗?那种“嗡嗡”的吵闹声特别真实,似乎我们的身体也感受到了一种持续的轻微的振颤。正常人也许很难有这种体验,可是在心理咨询和治疗室,这样的状况并不少见。
从事媒体工作的陈丽丽,由于工作的需要,她每天与手机寸步不离,以便随时接听报社或读者来电。久而久之,她发现自己对手机产生了强烈的“恐慌”。“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总是在快要睡着的时候,突然惊醒,觉得听到自己手机铃声。拿起来一看,却什么也没有;有时正在埋头工作,突然听见旁边有人叫她,猛地一抬起头,却谁也没有。陈丽丽心想,可能是工作太繁忙,压力太大,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也没有特别重视。谁知道,半年过去,这种幻听却变本加厉,最近,她常常听到有一个人在心里骂她,这不仅引起陈丽丽心理的恐惧感,也让她变得心神不宁,难以集中精神做其他事情。
和陈丽丽有相同情况的上班族并不在少数,类似的情况正困扰着许多年轻的上班族,心理学家分析,这种“幻听”往往是由于工作压力造成的,偶尔出现并不影响人们的生活,也不会危害人们的健康,但如果这样的情况频繁出现就要小心了。
需要注意的是,“手机幻听”现象并不属于医学上“幻听症”的范畴,因为后者在医学上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的前期表现,而目前普遍困扰都市人生活的“手机幻听”现象,实质是一种强迫症的表现,“人们有的时候明知道不是自己的手机在响,还是不自觉地拿出手机,这其实是身体里的潜意识给出提醒,告诉你,必须要缓解压力了。”
【心理·经典解析】
可见,如果我们经常感觉手机在振动,实际却什么也没发生时,可不要轻易一笑了之,应该谨慎对待,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缓解内心的焦虑,严重的话还应尽快去心理咨询中心咨询,不要让这种不健康的状态影响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