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35位著名学者纵论马克思主义
16860600000005

第5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问题

邓纯东

【作者简介】邓纯东,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骨干”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担国家重大交办委托课题和特别重大交办委托课题3项、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交办委托课题2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每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上发表多篇理论文章。每年主持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系列国内论坛10余个,国际论坛3个。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研究丛书》(6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丛书》(12本)、《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丛书》(10本)、《“中国道路为什么能成功”丛书》(10本)。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根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所处新的历史方位基础上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作出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具有以下科学依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五年间,我国人民生活不断改善,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发生的这些历史性变革,使我国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发展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发展水平和质量的要求比以往更高了。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努力,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并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当前和今后面临的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体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它既表现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又表现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还表现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本身不平衡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揭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所在。

当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认识和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3.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发生了新变化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们已经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现在,我们面临的新的主要任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这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主要任务的变化,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4.党的指导思想和事业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有新变化

发展环境、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变化,使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既十分必要也非常现实。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同时,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党强调发展的内涵和重点、理念和方式、环境和条件、水平和要求与过去有很大不同,要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更好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和国家指导思想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举措的新变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翻身做了主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站起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摆脱贫困并赶上了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开创、发展,中国经济稳居世界第二,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并将实现全面小康,“富起来”了。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进入了走向“强起来”的历史时期。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不仅导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而且向世界充分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充沛活力,展示了社会主义的良好形象,也根本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不断遭受挫折的命运和失败的形象,使世界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并非历史的终结,越来越有必要更加认真地思考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面临的问题很多,发展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一直以来,在发展及其现代化问题上,存在一种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迷信。我国发展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事实无疑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即,“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可以说,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76]。

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与形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其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有其历史的由来。

1.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结果

1840年以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此,中国命运就有了光明发展前景。96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今天,我们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全部内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任何书斋式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先进的中国人,为民族谋复兴,英勇奋斗,付出了无数鲜血与生命代价得出的历史结论。

2.新中国成立以来近70年我们党接力探索在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结果

众所周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对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推倒、重来,恰恰相反,它坚持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积累的成果,如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创新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和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走一条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坚持民主集中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等等,并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水平有很大提高,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有很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等重大成就为实践基础,接续奋斗,接力进行理论、实践、制度和其他各方面的探索创新。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由于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多,党的领导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的偏差,再加上犯过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在所有制问题上急于求纯和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错误,我们没有取得本来应该取得的更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近40年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结果

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也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为它坚持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仅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而且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和人民长期努力的基础上进入了新时代。

需要指出,即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也有不同方向的选择。方向选择错误,“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往资本主义方向改,就是对广大人民来说的祸国殃民的“邪路”,原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证明了这一点。苏联改革之初,就有人指出改革方向正确的极端重要性:“社会不是树木,它不仅下面有根,上面也有根。如果连通上下的血管被某种专横、教条主义以至于愚昧所梗阻,就必然会形成栓塞,而要想医治这种病症,正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样,绝非一件易事。最严重的错误是在判断错误原因时所犯的错误。如症结在右边,而你偏到左边去找。甚至有这样的情况:找到了原因却视而不见,然后顾左右而言它。”[77]不幸的是,戈尔巴乔夫一意孤行,根本听不进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深化改革,绝不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坚决反对一切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的主张和图谋,相反,始终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以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目标指向,始终坚持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

4.我们党正确认识和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

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高度重视总结和汲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高度重视总结和汲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尤其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其个中原因则如习近平同志在中纪委十八届二次全会上指出的:我们国家无论在体制、制度上,还是在所走的道路和今天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境遇,都与苏联有着相似或者相近乃至相同的地方。弄好了,能走出一片艳阳天;弄不好,苏联的昨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汲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强调全党保持政治定力,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78]民主德国共产党的垮台也与党内出现严重的思想问题密切相关。一位东欧剧变的亲历者就曾回忆说:在20世纪“50年代,当人们谈论政治时,总会有一位共产党同志站出来维护党的立场。可是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在对政治问题进行争论时,共产党员们不是离开会场就是建议换一个话题”[79]。

第三,强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苏联的经验教训指出:“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80]苏联在这个方面犯下的严重错误之一,就是自动放弃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搞西方的多党制民主那一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坚持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军队、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企事业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都要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决策部署。

5.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勇于探索,奋力推进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固然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努力的结果,但也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勇于探索,奋力推进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结果。面对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步入新阶段,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以及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系统回答,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我们就不可能取得十八大以来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和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就不可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特征

习近平同志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性判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重大判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特征。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这个新时代,不是区别于不同社会形态的时代(从历史发展大趋势和社会形态方面来看,我们仍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大时代),而是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更高水平的阶段。一定要明确,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没有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没有变,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是另起炉灶,不是与这之前的事业一刀两断,从零开始,而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基本理论都要继续坚持。当然,我们也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出发,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点、主要矛盾、发展目标,才能不断取得新成就,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书写下新的辉煌篇章。

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小康社会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普通老百姓最朴素的追求和愿望。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用“小康”这个概念来明确和诠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这符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和优秀文化传承,深入人心,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支持,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30多年来,围绕这个目标,我们艰苦奋斗,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十九大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划分为两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两步战略安排中,我们看得很清楚,今后3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实践中,具体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在以往奋斗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科技、国防实力、文化软实力、综合国力在世界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实现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目标的大众化表达。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使十几亿中国人民同步富裕是不现实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共同富裕的问题日益提上议事日程,我们也有能力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论断,并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最大多数人的热烈愿望和期盼,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

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也经历了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复兴大业,前仆后继,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艰苦探索和斗争,进行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富强的各种尝试,但始终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来实现这个伟大目标和理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推动中国社会一次又一次实现伟大飞跃,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应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的主题,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具体的任务不一样。在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任务是要实现“站起来”目标,为这个主题创造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主要任务是要实现“强起来”目标,为这个主题画上圆满句号。

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十八大以来,在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以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防范和化解危机、冲突。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国际社会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和广泛认同,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形象,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的形象已经为世界所公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继续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以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稳定、人类的繁荣与进步。

五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

十九大报告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任务。根据十九大的部署,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也就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81]。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则意味着,“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82]。

新时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任务,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的决策部署,更好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必须着力解决经济发展本身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必须着力解决经济与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坚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必须着力解决社会文明方面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必须着力解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同时也要努力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着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