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古老而神秘。它以特有的方式教人开启智慧,感悟人生。千百年来,人们觉得它非常神奇。在古代,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喜欢禅的智慧。而现代社会,又一次兴起了学习禅的热潮。那么禅学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呢?
禅,是印度梵语“禅那”(dhyāna)的音译,意译就是“静虑”、“思维修”、“摄念”,也就是冥想的意思。用现代话简要地说,禅就是集中精神和平衡心理的方法。那么,为什么要学禅?学禅到底有什么好处?
我把禅的作用概括为七个字:减压、增定、开智慧。
减压:现在的人一天到晚都在喊,说自己很“忙”,很“累”。而禅可以帮我们把这些东西一扫而光,可以减缓工作压力,把压力转变成动力。
增定:现代人受到的诱惑太多,而禅可以把我们的心调节到最好的状态,让我们集中注意力,增加禅定的力量,从而获得宁静、安详、舒适、快乐的心理体验。
开智慧:禅可以使我们从生命的最深层次,打开我们最根本的智慧,这种智慧对宇宙人生看得透透彻彻,明明白白。
现代社会又一次兴起了禅学热,人们更多地从实用的层面来思考禅的意义,把禅融到我们的生活中来,那么禅原本的含义是什么呢?禅学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我们深入地了解禅的智慧之前,有必要了解禅宗的来龙去脉。
禅是从一个美丽的传说开始的。
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正准备说法的时候,大梵天王就来到座前,献上一朵金色波罗花。这个大梵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他献上了这朵花之后,行了一个礼,就退坐在一边。释迦牟尼拈起了这朵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没说。当时前来听释迦牟尼讲法的人非常多,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面面相觑,唯有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大迦叶)破颜微笑。
于是释迦牟尼对大家讲:“我有纯正的禅法,清净的禅心,现在,我就把它传给大迦叶!”(《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安详地拈花,会心地一笑,就这样,禅,在拈花微笑中产生了;禅从师父的心上传到了弟子的心上。它的传承,没有任何机械的形式,没有任何语言的唠叨,有的只是心与心的相通。因为禅是活泼的,它超越了形式;禅是微妙的,它超越了语言。
大迦叶是西天也就是印度禅宗的第二祖,代代相传,传到了达摩大师的时候,他已经是西天禅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师了。达摩大师从西印度来到东土将禅传到中国,被称为中华禅宗第一祖,也就是开山老祖,达摩之后传了六代,传到了六祖慧能的身上,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禅宗。
达摩大师是印度的一位王子,出家后先是在本国说禅,后来师父告诉他,说中国有大乘禅法的根基。他就遵从师父的指教来到中国说禅。他是从海路来的,当时是从广州上岸的,那个时候大约是中国南北朝时的梁朝。梁武帝是一个非常喜欢佛法的人,听说从印度来了一位高僧,就派人把他接到了金陵的宫中。接到宫中之后,两人谈论禅法,但是机缘不合,达摩比较失望,就渡江北上,来到嵩山少林寺后面的山上,在那里面壁修行。由于他长时间的面壁打坐,日光照着他的影子,久而久之,就在石壁上印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这块石头现在叫做达摩石。
达摩大师终日面壁打坐,终于等来了有缘人,这位有缘人就是二祖慧可。慧可原来的名字叫神光,大约四十岁的时候,知道了达摩大师,就来到嵩山拜师学艺。达摩为了考验他,一开始时对他不理不睬。一天夜里,天空飘起了大雪,神光恭恭敬敬地站在雪地里,纹丝不动。雪越下越大,埋到了他的膝盖,一直埋到了腰部。到了第二天早上,达摩问他:“你在雪中站这么久,到底是想求什么?”神光说:“我什么都不求,我只求师父为我说禅。”达摩说:“历代大师为了求得真理,从来都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你用什么来证明给我看?”神光当时就自断一臂。达摩很感动,就问他:“那你到底有什么困惑?”神光说:“我的心不安,请师父为我安心。”达摩说:“你把这个不安的心拿出来,我来替你安。”神光找了好久找不着,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找不到这颗心。”达摩就说了:“我已经把你的心给安好了!”就这样,达摩收了神光作为他的弟子,并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慧可。(智炬《宝林传》卷八)
从达摩开始,中国的禅学衣钵相传。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先后诞生了六位著名的祖师,他们分别是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慧能把禅学发扬光大,使得禅宗在中国兴盛起来。那么,慧能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他有什么样传奇的经历呢?
在弘忍的门下,出了一位中国禅宗史上最伟大的人物,这就是六祖慧能。
慧能俗姓卢,原籍河北范阳(今北京大兴)。他的父亲被贬,到了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在那里生下了慧能。慧能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过世,家境贫寒,靠打柴卖柴来养活母亲。有一天他听到买柴的客人念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慧能深受触动,赶紧问客人这是什么经文,客人告诉他这是《金刚经》里面的句子,弘忍大师正在黄梅东山寺给大家讲这部经。慧能一听,安顿好母亲,就风尘仆仆地前往黄梅拜见弘忍大师。
当弘忍知道慧能是从偏远的新州来的时候,就故意考验他:“你从蛮荒之地而来,是个南蛮,难道也想成佛?”
慧能毫不胆怯地说:“人的出生地虽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个人的佛性都一样。人虽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
弘忍听了,心中暗暗高兴,但是不露声色,让他到碓(dui)房里去干活。就这样,慧能在碓房老老实实地做了八个月的工。
这一天,五祖为了考验弟子们禅学水平到底怎么样,并且也想借这个机会物色一个接班人,他就对弟子讲,你们每个人写一首偈子呈给我。谁写得好,六祖的位置就是谁的。当时他的弟子里有个叫神秀的担任上座的职位,上座在寺院里面的位置是仅次于住持的。并且神秀这个人水平非常高,很有才华,大家都很服他,心里都想这个继承人肯定是神秀了。神秀确实不负众望,偈子写得也非常好。这个偈子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首偈子被写在墙上,虽然没有署神秀的名字,但大家都知道是谁写的,很快,这首偈子就传遍了全寺。弘忍听了之后就赶过来看,看了之后,对大家讲:“后世如果能依照这首偈子修行,也能得到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你们要好好地去念诵它!”
在这首偈子里面,神秀将人的身体和心灵比作菩提树与明镜台。人的身子、人的心灵本来清净。但是由于执著,生起了相对意识,以至于经常为尘埃、也就是外在的烦恼所污染。如果你想保持心灵的清净,就必须“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也就是通过坚韧不拔的学习、修习,你才能渐渐地获得觉悟。
当时慧能正在碓房里干活,听了大家纷纷在念诵这首偈子,认为它虽然写得很不错,但还不够彻底,还欠那么一点点火候。于是他自己也写了一首,请人抄在墙壁上。偈子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家见了这首偈子,非常惊奇,这首偈子的水平确实很高。它是从缘起性空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菩提树,也没有什么明镜台,干扰我们身心的烦恼更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首偈子是把禅学漫长的修行过程,转化为当下的一念顿悟,他说人的本心本性,原本清净无染。只要觉悟到这一点,就可以立地成佛。
慧能和神秀其实代表了禅学的两个发展方向。神秀代表了传统的禅学,他认为,学习禅要通过长时间的刻苦练习。而慧能认为禅是一种顿悟,那么对待慧能的这种创新,他的师父弘忍是什么态度呢?慧能又是在怎样一个机缘下把禅学发扬光大的呢?
弘忍大师见了这首偈子之后,就在慧能的头上轻轻地拍了三下。慧能是何等聪明之人,他知道师父是什么意思,就在半夜的时候悄悄地来到了方丈室,弘忍就把袈裟脱下来遮住蜡烛的光,秘密地给慧能传授了禅法,并且把衣钵传给了慧能。弘忍知道其他弟子对这个位置看得特别的重,害怕引起争执,担心慧能的安全,就送他到九江渡口,让他连夜往南方走。弘忍说:“我来渡你过去吧。”慧能说:“迷时师渡我,悟时我自渡。”弘忍就知道这个弟子修行已经非常的成熟了,心里很踏实。
慧能遵从师父的教导,回到了广东,隐遁了十余年。十余年后,他来到了广东的法性寺,看到寺院前挂着旗幡,有两个僧人在辩论。一个说:“是风在动。”另一个说:“是幡在动。”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谁。慧能就插了一句,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两个人听了,大吃一惊,觉得这个人的水平实在是太高了,赶紧去报告印宗法师。印宗法师听了之后,立即就把慧能请到了寺里,问道:“我早就听说弘忍大师的禅法传到南方来了,莫非您就是他的传人?”慧能说:“正是。”然后就把袈裟和钵拿了出来,大家一见,纷纷礼拜,请求慧能升座说禅。就这样,慧能开始正式地出山说禅。慧能在韶州曹溪宝林寺(现在的韶关南华寺)说禅三十余年。
慧能的门下有四十余名弟子,其中有两个非常著名,一个叫南岳怀让,一个叫青原行思。在青原行思的门下,后来产生了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在南岳怀让这一支下面,产生了临济宗、沩仰宗。这样,中国的禅宗就有了五个宗派,正好就应验了达摩大师传法的时候说的两句诗。这两句诗是“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这是一个预言,而这个预言至此完全实现。就这样,禅宗在中国蓬蓬勃勃地兴盛起来。
禅是一种生活,一种智慧,一种身心的修养艺术。人们把禅与诗歌、美术、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得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禅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禅宗史的匆匆一瞥,我们可以发现,禅宗历代祖师的生命体验,禅风禅骨,都体现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达摩《悟性论》)。可以说禅宗所有的公案、机锋,都是直指人心,为什么呢?为的就是让我们见到本心本性。禅宗既有离于红尘世俗的超越性,又有关注现实生活的当下性。六祖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坛经》)可见,活生生的禅意,就存在于我们当下的生活中,就存在于穿衣吃饭、举手投足、行住坐卧中。如果离开当下去寻觅佛法,就像寻找长角的兔子,是根本不可能的。
那么,禅对现实人生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到底要怎样将禅智慧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呢?在下一章中,我们再与大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