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汉英翻译过程中的难译现象处理
16883100000003

第3章 成语的翻译方法

第一节 成语的概念和特点

《辞海》将成语定义为:“……是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汉语成语一般是四字结构,属于具有某种特定含义的定型词组,它不等同于谚语、格言、惯用语及歇后语。成语是习惯用语的一种,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和使用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结晶,也是修辞手法的集中体现。成语一般来源于古代经典、著名作品、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通常都具有鲜明的形象与浓厚的民族色彩特征。它一般结构紧密、意义精辟。

汉语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拥有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并折射出东方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据统计,《辞源》共收词十万多条,其中成语就有四千多条,中国人日常口语中,成语的使用率约占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

汉语成语具有以下特点:①简洁、寓意深刻。中文成语简洁,有力、富有想象力,能够生动地描绘事物。②话外音,言外之意。中文成语的寓意通常不体现在字面之上,而是寓于之中。③固定搭配。中文成语的形式比较单一,搭配比较固定,很少能够进行替换。④带有感情色彩。中文成语一般带有感情色彩,如褒义、中性、贬义。[1]

第二节 翻译成语应遵循的原则和策略

关于把汉语的成语翻译成英语所应该遵循的原则,业界一致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在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7)中指出:“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这段话中对翻译的要求首先集中在对原文意义的理解上,认为意义第一、形式第二。

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原文的意思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使看不懂原文的读者能通过译文获得原文的意思。因此,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成为了翻译的首要原则。如果不能把原文的意思准确表达出来,使读者懂得原文的含义,那就失去了翻译的意义,就不是翻译了。我国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中的“信”(faithfulness),指的就是对原文理解的准确性。

为了做到准确表达原文意思,通常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准确理解原文

要准确地将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首先要准确理解汉语成语的意思。比如在翻译汉语成语“胸有成竹”时,如果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心里有了十足的成功把握”,就会把它翻译成to have a well-thought-out plan。如果不了解该成语的实际意思,只是望文生义地把它理解为“胸中有现成的竹子”,再把它翻译成to have a bamboo rod in the chest,必然会造成重大的误解,带来很多麻烦。

一个汉语成语可以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英语表达,英汉双方意义是否对应,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狡兔三窟”和“The mouse that has but one hole is quickly taken”,比喻不同,表达方法不一样(一用兔喻,一用鼠喻,一正一反),但含义却相似,都指为了安全多找隐蔽处。又如“亡羊补牢”与“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een stolen”表面看相似,实则无法等同起来。汉语中“亡羊补牢”暗含为时未晚之意,而英语中表达的是为时已晚,意义正好相反。可见形象相似的汉语与英语的固定表达法,比喻义有时却常常并不一样。英汉两种语言反映的是两种民族各自不同的文化特点。因此,进行汉语成语的翻译时,应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切莫胡乱硬译,或不假思索地套译。[2]

(二)弄清楚原文的褒贬义

多数汉语成语都能从字面上看出褒义和贬义,因此在把它翻译成英语时一定要注意选用与之语义相符合的词或者词组,这样就不会形成误会。比如汉语成语“锦上添花”,它是一个很明显的褒义成语。可是在个别作品中就把它翻译成了to paint the lily。而这一表达在英语中暗含了“画蛇添足”之意,明显具有贬义,这就失去了对原文意思的准确理解。对“锦上添花”这一成语的正确译法应该是embroider flowers on a brocade dress—to make the fine splendid。

(三)把握好原文的语气轻重

众所周知,我们在翻译汉语的“亚洲四小龙”时,没有按照字面意思把它翻译成“four dragons in Asia”,而是把它翻译成了符合英语习惯的“four tigers in Asia”。究其原因,因为虽然“龙”这个词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中国人也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龙还是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然而在西方文化字典中,关于“dragon”这个词却有着如下解释:①A fabulous monster represented as a gigantic reptile having a lion's claws,the tail of a serpent,wings and a scaly skin;②a fiercely vigilant or intractable woman。由此可见,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如果直接用“dragon”这个词来翻译“龙”,必然会引起读者对亚洲这四个国家的憎恶感,在语气上就失去了“经济活跃的后起之秀”这个意思。本来在语气上的轻松感就会荡然无存,因而失去了原有的意思。

二 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如果把前面所说的第一条原则理解为严复的“信”,那么本条原则就应该被理解为“达”。这条原则也可以用英语中的“acceptability”一词来进行阐释。

“acceptability”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能否完全理解,译文是否明白易懂。可接受性高低直接影响翻译的效果,即读者对译文的理解程度。因而可接受性也是翻译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如果一个成语翻译得可接受性不好,轻则会使人读起来觉得别扭、不舒服,不像是本国人说的话;重则使人费解,莫名其妙,以至于完全看不懂,不知所云。这样的译文读者不明白,很费解,看不下去甚至根本不想看。那么,语言再忠实,对原文意思表达的再准确也是没有用处的。[3]①“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个成语应该翻译成We cannot judge a person by appearance only。而不能译成外国人根本看不懂的A man cannot be known by his look,nor can the ocean be measured by a dipper。②“水落石出”应该翻译成All secrets may eventually come to light。而不应直接翻译成As the water level sinks,the stones are exposed。

三 尽量再现原文的表现风格

再现原文的表现风格,可以理解为严复翻译标准中的“雅”,但也不完全。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可以既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又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如:“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东西”一句,一种译法为That is what he longs for.另一种译法为That is what he has been longing for days and nights。第一种译法没把形象全部译出,而第二种译法就译得形象生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种译法为Nothing venture,nothing have.另一种译法为How can you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比较两种译文,前种译文采用的意译法,丧失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体现不出原文的思想感情;后一种译文采用的直译法,完全或部分地保留了原文的形象,从而保留了汉语的语言特色。因此,翻译时要切实依据语境,把握好文章的内涵,不能随心所欲地乱译、硬译或死译。[4]

第三节 翻译成语的方法

一 直接翻译法

直译是指在不引起联想误会并保持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于一致,译文和原文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且产生同样的效果。成语的翻译在能确切地表达原意和不违背译语语言文化规范的条件下,还是以直译为佳,这样既可保持原文的风貌也可使读者品尝到译文的原汁原味。众所周知,翻译的初衷即忠实于原文并且最大限度上保持原文的风格。直译法不仅忠实于原文而且能充分地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与传统,所以说在翻译中直译法是最可取的。

在一些汉语成语中,其使用的中文和英文中的一些词语无论在用词、词组结构或是词序上都大致相同,这样最好采取直译,以便保留汉语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例如:

井底之蛙to be like a frog at the bottom of a well

天诛地灭Heaven and Earth destroy someone

走马观花to ride out on horseback to look at flowers

百花齐放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om

百家争鸣Let a hundred schools contend

有的放矢to shoot the arrow at a target

易如反掌to be as easy as turning over one's hands

见风使舵to steer according to the wind

血浓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猫哭老鼠The cat weeps over the mouse

对牛弹琴Play the harp to bull

祸不单行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垂涎三尺Make one's mouth water

自食其果Eat the fruit of one's own doing

声东击西to shout in the east and strike in the west

牢不可破to be so strongly built as to be indestructible

攻其不备to strike somebody when he is unprepared

一语道破to hit the mark with a single comment

许多汉语成语具有明喻修辞手法,人们凭字面意义和生活经验完全可以理解,这类成语可以直译。这类成语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在成语中都会出现喻词“如”。一般情况下,通过直译可以完整地保存原词的形象比喻,使译文同原文一样富有感染力。例如:

如鱼得水to be just like fish in water

如获至宝as if one has found a treasure

守口如瓶to keep one's mouth closed like a bottle

了如指掌to know as one knows his ten fingers

有些汉语成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读者只要用心体会,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这种情况如果采用直译,不但可以保留原文的形象,而且会增加阅读的趣味。例如:

悬崖勒马to rein in on the brink of the precipice

水涨船高When the river rises the boat floats high

旗开得胜to win victory as soon as its banner is displayed

山高皇帝远The mountains are high and the emperor is far away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Past experience,if not forgotten,is a guide for future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Mountains can be removed and oceans can be land filled,but one's nature can hardly be changed

二 对等翻译法

汉英成语翻译虽然以直译为主,但是在汉英语言中有许多成语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而且还有完全或基本相同的意义或寓意,故译者可利用汉英成语同义这一特点来进行翻译。如:

班门弄斧to teach the fish swim

空中楼阁Castles in the air

火上加油to add fuel to the flames

竭泽而渔to 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

杀鸡取卵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玩火自焚to get burnt by the fire kindled by oneself

雪中送炭to send charcoal in snowy weather

心宽体胖to laugh and to grow fat

不伦不类Neither fish nor flesh /fowl

小题大做Make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

赴汤蹈火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横行霸道Throw one's weight about

赔了夫人又折兵to throw the helve after the hatchet

上梁不正下梁歪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

一些汉语成语不仅在运用比喻上与原文相似,而且在意义上也与原文惊人的一致,无论是字面意义还是言外之意。因此英语对应语的使用是必要的、合理的。如:

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

笑掉大牙Laugh off one's head

挥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破釜沉舟to burn one's boats

趁热打铁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得寸进尺Give him an inch and he’ll take an ell /a mile

滴水穿石Constant dropping wears/hollow out the stone

一些汉语成语与其原文均没有运用比喻,仅仅体现其字面意义,浅显易懂。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大胆地运用这些成语的英语对应语。如:

来来往往to and fro

公平合理Fair and square

贪多必失Grasp all,lose all

少年老成to have 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s

格格不入Like square pegs in round holes

改过自新to turn over a new leaf

本末倒置to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三 注解翻译法

语言都有习惯表达,它们都有言外之意。所谓“言外之意”是指除字面信息之外的含义。由于找不到与源语相对应的表达,在翻译时需添加理解源语所需的文化信息和背景知识,这便是注解翻译法。其特点在于既能保留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文化蕴涵,又能确保译文容易为听者所理解。

这种翻译方法常用于典故成语的翻译。例如“东施效颦”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胡乱模仿后导致了相反的结果。我们可以在先译出Dong Shi imitated how Xi Shi knitted her brows之后,再加注释 Xi Shi was one of the four beauties in ancient China. Dong Shi who was ugly tried to imitate Xi Shi's way,which made herself uglier. It means a 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有了这样的注释,所翻译的内容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典故成语的文化内涵,让听者既对原文有了充分的理解,还增加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

有些汉语成语直译往往令英文读者感到费解,此时应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即加注原文的历史背景及典籍出处,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原文的意义。比如“三请诸葛”可以翻译成to invite Zhu Geliang three times。但是在此之后必须以注释的形式来说明诸葛亮其人其事:A hero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He had to be asked three times before he would grant an interview to Liu Bei,whom he afterwards served,and helped to become emperor。

再比如“叶公好龙”这个成语,字面的翻译是Lord Ye's love of dragons,但是为了让读者弄明白它的真实意思,必须加上下面这样的注解:Lord Ye was s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them.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四 意义翻译法

意义翻译法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意译中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不能使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有些汉语成语的构成因素是中国所独有的,这些表现方法在读者心目中有时很难产生联想。如果直译,达不到交际及传播语言文化的目的,严重时会导致文化障碍。因此,在既不能采用直译又不能找到合适的同义成语来表达的情况下,译者可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意义翻译。[5]

大多数情况下,汉语成语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在译语中难以用直译体现。为了让读者准确理解成语的喻义,我们常常采用意义翻译法。通常情况下,下面几类成语在汉译英时需要采用意义翻译法。

(一)字面意义和喻义不符的成语

有些成语的字面意义和喻义相去甚远,直译是无法传达出原文的确切含义,这时就得打破原文的结构模式,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意义表述出来。如“夜长梦多”,按字面理解When night is long,there are many dreams与其喻义“时间拖延得越久,事情可能发生各种不利的变化”大相径庭。因而应译为 for a long delay may mean trouble。

(二)逻辑性不强的成语

一些成语的字面意义逻辑性不强,直译后不知所言。对于这类成语,为了与原文意义保持一致,不得不牺牲其风格或色彩而进行意译。如“一五一十”直译是 One five,one ten,势必会使译文听者感到茫然,不知所云。只能放弃了原文的形式,选择其喻义意译为 in detail。

(三)某些固定意象的寓言成语

汉语中某些成语源于历史事件或寓言故事,由于沿用已久,失去了原来的故事性,在使用时人们很少会想起它们的形象而只用其喻义,那么英译时我们没有必要重述这种成语的出处,可结合上下文进行意译。例如句子“这是杞人忧天,多余的”。由于“杞人忧天”出现在人物对话中,没有必要交代“杞人”是谁,以及他如何“忧天”,因此,可意译为It's unnecessary anxiety;再如“毛遂自荐”用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来表达等。此类成语的意义翻译还有如“生龙活虎”bursting with energy;“顺手牵羊”walk off with something;“守株待兔”trust to chance and stroke of luck。

(四)带有文化差异的成语

有些成语中所表述的形象是中国特有的,而译出后大多不容易为西方人所理解和接受,这时就只需要译出含义,如“望子成龙”不可直译为to hope that one son will become dragon,因为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往往带有贬义,而应译为expecting their son to be an outstanding figure,[6]与此类似的成语意义翻译还有:

暗送秋波 Make secret overture to sb,不可译为Make sheep eyes to sb。

灯红酒绿 Dissipated and luxurious,不可译为Red lantern and green wine。

开门见山 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不可译为Open the door and see the mountain。

大张旗鼓 on a large and spectacular scale,不可译为So many flags and drums。

眉飞色舞 to beam with joy,不可译为His eyebrows are flying and his countenance is dancing。

五 半译法和多译法

所谓半译法,即对于由两个意思相近的部分组成的汉语成语,可以只翻译出其中的一个部分,即可代表整个成语的意思。例如:

破釜沉舟to burn the boat

捕风捉影to catch at shadows

胡言乱语to talk through one's hat

一寸光阴一寸金Time is money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

壶小易热,量小易怒A little pot is soon hot

心有灵犀一点通A word is enough to the wise

多译法指的是为了适应翻译的语境要求而把一些汉语成语翻译成多个英语对应语,通过在使用过程中的灵活选择,来使得翻译的整体效果达到最佳。如“见风使舵”可以翻译成to see how the wind blow;to trim one's sails;To trim to the wind。To see how the wind blow强调“观望”而非“巨变”,因而它与原文不是十分符合。而后两个对应语虽然有些许不同,但都表达了 Steering in accordance to the wind 的意象,二者均可以使用。又如“雨后春笋”,既可以翻译为Like mushroom,又可以翻译为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shower。“猫哭老鼠”可以是to shed crocodile tear,但有时为了文章的连贯性与准确性,我们更倾向于直译法,即The cat weeps over the mouse。

第四节 翻译成语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在把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两种语言所各自拥有的文化背景会成为所有翻译工作者最难以协调处理的问题。从语言自身的角度看,语言是思想的客观反映。生活在不同社会角落的人类群体会拥有许多共同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重合之处(cultural overlaps)。作为当今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两大语种,英语和汉语中这种情况的存在尤为突出,往往会出现同一名词拥有相同的内涵意义或者联想意义的现象。比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狐狸都被用来比喻狡猾,猴子都被用来比喻机灵。

但往往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两种语言中也有大量用不同的名词来比喻和表达同一思想的现象。例如,汉语用“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英语用“In the land of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成语能够突出地反映一个民族或一个文化的特点,汉英成语的差异正说明了这点。因此我们在把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一定要着重考虑汉英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比喻上的不同

中国人常常用“杀鸡取卵”来比喻一个人贪心过甚,以至于一无所得。而英语则用“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来表达这个意思。还有如:爱屋及乌 Love me,love my dog;无风不起浪 No smoke without fire;湿得像落汤鸡 As wet as a drowned rat;蠢得像猪 As stupid as a goose,等等。

(二)地域文化的不同

中国人常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英语则用“just like mushrooms”(犹如和蘑菇一样的众多)来形容同样的意思。这是因为竹子不是英国土生土长的植物,甚至连“bamboo”(竹)这个词也是引进的外来词。还有如:中国人会用“炎炎夏日”来形容酷暑难当,“夏天”常与酷暑炎热的天气联系在一起,而英国人则只会把夏天与温和的天气联系在一起。

(三)风俗习惯的不同

狗对于英国人来说,既可以用来看门或打猎,也可以视作人的伴侣和宠物。所以英国人对狗有好感,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如上文中提到的“Love me,love my dog”。中国民间虽有养狗的习惯,但一般在心理上却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用来形容坏人坏事。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words。

(四)历史来源的不同

“忽冷忽热”这个汉语成语没有深层意义上的历史来源,而相对应的英语成语“blow hot and cold”是出自《伊索寓言》,讲一个人冬夜在山林里迷路了,碰到山林小神(satyr)领他回自己的小屋,路上这人不断地呵气,山林小神问他干什么,他说手冷麻木了,呵气取暖。到家后,山林小神给他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粥,那人端到嘴边又吹凉。山林小神问他又干什么,他回答说粥很烫,想把粥吹凉。山林小神对他说:“你嘴里既吹热又吹冷(blow hot and cold with the same breath),这样的人我不接待,你走吧。”寓言原喻“避免与性情模棱两可的人交往”,现意:“动摇不定,反复无常。”[7]

总之,把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的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在这个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采取灵活的方法,该直译的时候尽量直译,不该直译的时候再考虑采用其他翻译方法。要尽量避免在直译的时候把汉语成语和英语词组逐个对号入座,或者望文生义,或者生搬硬套。比较可取的做法是先读懂汉语成语的意思,包括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再联系上下文和语言结构的整体进行翻译。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汉民族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避免死译、硬译。

因此,我们在进行成语翻译时,一定要在具体的语境下考虑采用多种译法,而不是拘泥于其中一种。只有这样,才能灵活地处理文章中出现的成语。不过,如何才能做到汉语成语的英译与整篇文章珠联璧合、浑然一体,这是值得我们所有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去不断摸索和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