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飞沙走石:风灾与风暴的防范自救
1689600000008

第8章 台风的监测与防治(2)

大多数自然灾害在来临之前都会呈现出一些征兆,如地震来临前,动物们烦躁不安。台风的出现也会有地方性征兆(包括天象和物象),在一定程度上,对台风是否影响本地,能起到指示的作用。这些征兆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和“老天”

打交道的经验积累,可以作为对气象台台风预报的一个补充。人们比较常观察研究的有:

1.长浪长浪,又称涌浪

当台风还在较远的海洋面上时,在海边就能看到从台风中心传播出来一种特殊的海浪。

浪头与浪头之间的距离比较长,长浪看上去浑圆,声音沉重,节拍缓慢,每小时约传播70—80公里。

这种浪靠近海岸时,会变成滚滚的碎浪,常使海岸的水位升高,浪涛汹涌。

当你在海岸边看到这景象,就预兆台风在向你移来。

2.海吼

海吼也称海响或海鸣。台风来临前两三天,沿海还可听到海吼。

其嗡嗡声如远处飞机的声响,又如海螺号角或远雷回旋,在静夜尤其清晰响亮。当声响逐渐增强时,表明台风已逐渐逼近;若声响减弱,说明台风渐渐离去。浙江舟山群岛有一面临大海的岩洞,在台风来临前几天,会发生海响。渔民凭此预兆采取防台措施,效果不错。

3.台母

这是福建等沿海渔民根据天空现象测台的一种经验。当台风中心距离海岸大约五、六百公里时,沿海渔民可以看到东方天边散布着像乱丝一样有光的云彩,从地平线像扇子一样四散开来。这在气象上称辐辏状卷云,约有六七千米高,且在早晨或晚上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霞。群众称作“台母”,意思是说,看到这种云霞,台风就要来了。

4.风缆

沿海渔民习惯把天空中的辉线,即从东方地平线向上辐射出的三、五条横贯天穹的蓝色条纹,称为“风缆”。这是由于台风区内有许多高耸的对流云带,当台风接近时,阳光受地平线附近或地平线以下这种成行的积雨云或浓积云单体的遮蔽,就会在天空中出现一条条暗蓝色条纹,有时它会横穿天空,在太阳相对方向汇聚,随着太阳上升而很快模糊消失。因此,看到“风缆”也是台风将临的征兆。

5.断虹

闽粤沿海渔民中流传一句谚语“断虹现,天要变”。这个“天要变”

是指台风将袭击并带来狂风暴雨。

断虹也称短虹,是出现于东南方海面上的半截虹。它没有常见雨虹的孤状弯曲,色彩也不鲜艳,通常在黄昏出现。

因为断虹是由于台风外围低空中的水滴折射阳光而形成的,所以看到断虹则预示台风将来临。

6.风向

台风多半是来自东南方的广大洋面上。当某地受到台风前半圈外围气流影响时,就常出现西、北、东这三个方位的风向,此后风速并将逐渐增强,且持续半天到一天以上时,即成为台风的预兆。

有时台风来临前,有的地方几乎是静风,海面上平静如镜,月影清晰地倒映于海中,故也有“海底照月主大风”的经验流传于民间。

这大风也是指因台风侵袭时造成的。

7.氢气球

渔业工人也有用氢气球来测台风的经验。即把充满氢气的气球(直径约为50厘米)搁在耳朵边听一听,就能知道远处有没有台风,它是否会袭击当地。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大风和巨浪的波峰间摩擦和冲击,会形成一种频率约为每秒8—13赫的低频声波,这种声波比风浪的传播速度要快,虽然人的耳朵不能直接听到它,但是充满氢气的气球能因低声波发生共鸣,产生一种振动。

这种振动的振幅和强度,会给予靠近氢气球的人们的耳膜一种压力,使耳膜产生一种振动的感觉,台风越近,这种感觉愈清晰。根据清晰程度变化,就可以判断台风是逼近还是远离。

8.海火

台风来临前2—3天,可看到在海水表面层发生点点、片片的磷光,不停地闪烁,时沉时浮,渔民们称为“海火”或“浮海灯”。实际上这是一些发光浮游生物,如夜光虫、角藻、磷细菌、磷虾等,以及寄生有磷细菌的某些鱼类,在海水表层浮动时呈现的景象。

有些鱼类,特别是浅海鱼类在台风逼近时要上浮,一些较大的鱼如海豚也往往群集海面。深海鱼也随海流而来到浅海,甚至可看到鲸,有时还可发现一些上浮的深层鱼类、底栖生物,如海蛇浮上海面缠结成团等。鱼类上浮现象,主要是由于台风的风浪驱使它们趋集近海,或低频风暴声波虽然人耳不可闻,但某些海中鱼虾却可以感觉到,因而受惊骚动,四散流窜;或是由于台风区气压明显下降,海水中含氧量减少,鱼要上浮。据说,有些海洋生物就喜欢在这种气象条件下进行繁殖,因此群浮海面。当然,海水污浊,泥沙翻滚,都是促使浅海鱼类以及底栖生物浮上海面的原因。

有关台风的谚语

海浪涌进岙,台风就来到。风起长浪,不久狂风降。石子归堆鸥低飞,台风在眼前。六七月里吹北风,一两天内有台风。北风冷,台风循。

鲨鱼露面,台风勿远。

海风臭,风将起,下隔动,有台风。

跑马云,台风临。

浪头圆圆浪面大,及时掉头转回家。

东风海底淘,西风海面刨。

江爿(海鸥)飞进岙,天气要打暴。

东风来时浪过头,西风来时海生病(浪小)。

东风带雨不拢洋,挫转西风叫爹娘;东风带雨不拢洋,老大拖来斩肉浆。

东风浪涌大如山,调转西风雨打弹。

两隔潮,网翻肚,风暴挟屁股。

涨潮潮不涨,渔船莫开洋。

东北风,雨祖宗。

落雨水起泡,天气勿会好。

缸鱼发跳盐成汤,大雨眼看到头上。天起鱼鳞斑,晒鲞勿用翻。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风,冬雾雪。

北闪(电)闪雨,南闪闪热,早雷不过昼(示雨)。

春霜勿露白,露白要赤脚。

雷响惊蛰前,七七四十九日不见天。

干净冬至,邋遢年。

冷冷“三九”,热热高秋。

闰六月难晒盐,闰五月难种田。

大旱勿过七月半。

梅里西风做大水。

小暑一声雷,翻转重做梅。清明落雨,落到茧头白。清明要明,谷雨要雨。日落胭脂红,无雨就是风。夜虹有雨,早虹有风。日晕三更雨,夜晕百草枯。夏至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子勿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人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找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打算做寒衣。

冬至九九歌一九二九,棒打勿走。三九四九,滴水勿流。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

六九五十四,笆头抽嫩枝。

七九六十三,破衣两头甩。

八九七十二,黄狗巡荫地。

九九八十一,飞爬一起出。

抗灾防灾八攻略

在长期与自然共存的实践中,我国社会各界、从事防灾减灾研究业务、管理人员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的八项战略措施。

1.制定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定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

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地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

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理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5.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

6.分类防灾,针对行动

不同灾种对人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差异很大,防灾减灾的重点、措施也不同,如对台风灾害,重点是防御强风、暴雨、高潮位对沿海船只、沿海居民的影响,强雾、雪灾则对航空、交通运输形成很大影响,沙尘暴灾害主要影响空气质量。根据不同灾种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特征,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

预防和减轻台风灾害,应根据台风预警级别,及时疏散沿海地区居民,人员应尽可能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搁浅和碰撞,拆除高层建筑广告牌,预防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7.人工影响,力助减灾

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减灾科技手段。在合适的天气形势下,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雾等作业,可以有效抵御和减轻干旱、洪涝、雹灾、雾灾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8.风险评估,未雨绸缪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台风的防御

人类防御台风的历史由来已久。

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人们对台风缺乏认识,误认为是天神发怒。神话中就把台风描绘成一只可怕的巨龙,它在黑暗和浪涛中沿着天空遨游,用自己的一只大眼睛注视着下面那些可以捕杀的猎物,所以在那个年代,人们对台风只能是听天由命。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对台风灾害采取一定程度的抗御措施,如修建海塘、加固建筑。但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这些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台风灾害带来的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进入21世纪以后,人类逐渐认识到台风灾害的破坏力,在某种程度上有其不可抗御的一面,观念上也从“抗台风”逐渐转变为尊重自然规律的“防台风”、“避台风”,而且某一时期要以“避台风”为主。

防台、避台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在台风灾害发生时,立足于防御,做好危险区域的人员转移及避险,建立应急转移安置区,并启动相关配套措施,保证台风期间转移群众的生活基本正常,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已成为我国防台的新思路。

1.防御台风的长期措施

修筑海塘。海塘工程是抗御台风狂风巨浪的重要防灾设施,能使陆地免受波浪、风暴潮、海啸的侵袭。

我国人民在长期同台风灾害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陆续修建了沿海、沿江堤防和挡潮闸,这些设施在防御台风侵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不少海堤、海塘标准不高,缺少维护保养。因此,加强海塘工程的修建、加固和维护,对抗御台风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绿化造林。沿海地区造防风林带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防御措施。

防风林可以削弱台风的风力,减轻陆地上的受灾程度,也能起到加固海堤的作用,减轻海浪对堤岸的破坏。现在,我国沿海地区越来越重视防风林的建设,并视之为防台风的一大“生物措施”。海南岛全岛1480公里的宜林海岸线,已基本形成闭合的环岛防风“绿色长城”。

福建省沿海3000多公里海岸形成带、网、片相结合,建成宽10—15米的绿色“屏障”。目前我国共营造沿海防风林带1.1万多公里,占宜林海岸线总长的83.5%。按抗风标准设计建筑物。风压是建筑设计结构中侧向载荷的一种主要基本数据,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风载荷。在设计中,若风压取值偏低,建筑物的安全就无保障。在台风经常袭击的地区,需要将历史上出现过的极大风速作为设计风压的依据。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既要考虑造型,也要考虑抗风能力,不能为使建筑物美观而不重视其牢固度。我国台湾兰屿岛经常遭受台风袭击,因此岛上居民雅美族人创造性地营造了一种“地窖”式的民居,房屋一般位于地面以下1.5—2.0米处,屋顶用茅草覆盖,条件好的用铁皮,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迎风面缓,背风面陡。日本太平洋沿岸易受台风袭击的一些渔村,房屋建好后一般用鱼网罩住或用大石块压住。20世纪90年代,我国有一些沿海城市在设计高楼时,因为没有充分考虑风力的影响,在台风袭击时,发生高楼幕墙玻璃脱落,造成砸伤上千名行人的重大事故。

因此,对建筑物,尤其是高层建筑物的设计,一定要考虑抗风能力。

2.改进业务系统,健全相关机制

改进台风预报警报系统。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成了包括台风监测、通信、资料处理、预报警报和发布服务等在内的台风预报警报系统,建立了有关业务管理规定。与防御其他灾害相比,台风预报警报系统较为完整,多年来在减灾防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台风中心的精确定位、路径和强度的准确预测和实现警报发布覆盖“最后一公里”的目标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不断改进和完善台风预报警报系统,对于提前部署防御台风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应急机制。

要制定详细的防灾减灾应急方案,建立和完善应急机制,如进行台风灾害知识的普及宣传以及台风来时应如何应对的一些训练、演习,做到在台风袭击时正确疏散人员、安排救援行动、执行救济及灾后重建计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