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肖复兴散文新作
16947500000012

第12章 赵本山和郭德纲

春节已经过去多日,春晚最醒目的现实是,少了一个赵本山,多了一个郭德纲。人们本以为,缺了穿红的还有挂绿的,缺了梅兰芳还有马连良,今年的春晚是一次走马换将的语言类节目“朝代”的更易。却不想被央视“招安”了的郭德纲,变得中规中矩,并未给人们带来惊喜,甚至觉得还不如赵本山那样令人开心逗乐。

客观地讲,长达近20年的漫长时间里,赵本山不仅成为了春晚的一块醒目的招牌,而且成为了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同样,郭德纲的相声,其离经叛道的草根性,和对现实虽是浅尝辄止却嬉笑怒骂的批判性,也成为中国大众文化的另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值得思考的是,眼下的郭德纲还无法替代赵本山,为什么如此捉襟见肘出现了这样尴尬的情况?

赵氏文本成为了春晚上不可取代的节目,缘于舞台和角色两方面的力量交汇。作为角色,赵本山的小品,是戏剧式的表演,夸张、喜剧,兼语言;就舞台而言,春晚适合他,如鱼得水。郭德纲的相声,则纯粹靠语言,夸张是一样的,但缺少了戏剧情境中的喜剧表演,自然便落下一筹。而舞台,用郭德纲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则是他的相声更适合于剧场。也就是说,春晚不可能茄子葫芦一起数,将所有的好演员会聚一起,唱一出“群英会”。

更为重要的,赵本山的小品很少靠对现实的批判和嘲讽来赢得春晚的观众,因为他可以借助其他比如搞笑的情节来弥补和替代。郭德纲的相声,失去了对现实的批判,和现场即兴的砸挂,则如拔去刺的刺猬和豪猪,弥补的方式,比赵本山要弱许多。在春晚(包括元宵晚会)的舞台上,郭德纲显得力不从心,有些水土不服,一时还无法替代赵本山,是必然的。

春晚语言类的节目确实难搞。演创人员身心疲惫,观众众口难调,舆论批评口味又逾年见长,连续多年,积劳成疾,花样难以翻新,按说不该苛求。可是,今年的春晚,没有能够出现郭德纲取代赵本山的奇迹,下一年的春晚,从哪儿下笊篱解决这样的问题?

有人出的方子是起用年轻的新人,运用吸引年轻人的新形式。当然,这是没有错的,不过,以我看,无论新人还是旧人,抑或是郭德纲或赵本山,重要的是节目从逗乐开始,而不要赋予这类节目过多的负担。以往,这类节目被赋予的批判和讽刺的功能,现在需要为其减负。逗乐,并不仅仅只有批判和讽刺的一种功能,幽默也能够逗乐,并让人别有韵味。

春晚最开始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吃面条》、《卖羊肉串》、《主角和配角》等小品;扩而广之,憨豆的小品,周星驰的无厘头,卓别林的戏剧,伍迪?艾伦的电影,其实很多都是对生活与人生幽默的透视与撷取。这就牵扯到对小品这样的艺术形式的认知,对其艺术规律的探索。春晚虽然已经举办三十多年了,语言类节目的单调贫乏,说明对这样艺术的规律的学习和研究,显然是十分匮乏的。依然是在春节之前少数人封闭起来,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甚至闭门造车,总是在浅水池里扑腾,却每一年都以为游入了深海。

这种学习,需要编创人员和导演打破少数人办春晚的模式,要向两种人学习,一种是真正的专业人士,一种是民间艺人,而不是每年那几位写家忙晕了头脚。喜剧是一门艺术,我国喜剧有着悠久的传统,有着来自庙堂和江湖两方面丰富的经验,自然拥有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段和模式。不说别的,仅看马三立的相声,便不仅仅囿于对现实即时性近距离干预性的讽刺,很多是从人生的经验与况味出发,敏感而艺术的体味并捕捉到生活的细节和人情冷暖的感同身受,巧妙地提炼出幽默,让人会心会意的一乐,甚至是含泪带笑的一乐。像《买猴》、《逗你玩》等,至今常听不厌。

如此,春晚语言类节目或许可以绝处逢生,不必再在一棵树上吊死——以前是吊在赵本山,今年是吊在郭德纲——而能够涌现新人新景象。

2013年2月29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