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比以前,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的,政府机构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并逐步建设成为一个成熟、系统的管理机构。
然而,这些积极的转变不能掩盖现实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群众对权力的焦虑和利益的敏感也在不断上升,政府执政与管理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以及更为复杂的形势。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和部分政府机构,明显忽略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表现出不了解民意,对上级的政策和指令并未做到良好的配合,甚至出现不执行等现象。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深水区。这个时候,政府的职能转型、管理升级不再是锦上添花之举,而是顺应潮流、关乎大局之势的战略选择。如果政府执行力不足,再好的政策与制度、再宏伟的目标与梦想,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能否建设好一个尽职尽责、高效执行、为民服务的政府,将是对我们执政信念的检验,将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李克强总理指出:“说到就要做到,不能放空炮。”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执行力的重视,把政府执行力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为执行力就是政府行政的生命力,执行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为民服务的效果,影响一个地方的发展大局。
建设政府执行力,首先要明确政府的工作对象与服务目标,即“对谁负责”的问题。毫无疑问,政府的公共权力来自人民,只有对人民负责、服务于人民,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建设政府执行力,必须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避免发生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等情况。当前的政府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权责不分的现象比较突出,导致经常出现“有利可图的抢着做、无利可图的踢皮球”等行为,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与良好形象。
建设政府执行力,还要加快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建立起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执行流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
建设政府执行力,最终还需要制度的保障。从决策到执行,再到监督与评价,都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配套机制。要改变“重部置、轻落实”、缺乏对执行过程控制的现状,就要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政务公开等一系列制度,为政府执行力提供强力的制度保障。
当然,政府执行力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人员既要有对大局的认识,又要有细节的落实,以高度的责任感与危机感认真对待政府执行力的建设工程,积极投入到每一项改革以及政策执行的工作中。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的同时,更要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美好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