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支离破碎的信息与财经报道毫不相干。“一个仅仅见多识广的人,他不过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用而令人讨厌的人。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财经记者是有专门知识的人才,但学新闻的记者怎么使财经成为自己第二专业呢?从学史开始,从历史事件中掌握专业知识。
一、一家报纸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日记
1968年出生于四川的宋鸿兵,1990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自动控制系,1994年赴美留学,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学,获美利坚大学硕士学位。与此同时他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2007年6月他出版了《货币战争》,该书采用生动的故事破译了世界财富密码,揭秘国际金融骗局、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在中国畅销书榜上有名。在此前,美国曾经有过相同题材的专题片当时也震惊全美,这本书能在中国具有轰动效应除了新奇,还有赖于作者的文采和讲故事能力。作者是一个工科背景的人,却掌握金融学相关知识,对经济感兴趣的新闻人不妨效仿宋鸿兵,先从历史撕开口子,梳理历史事件,重新排列故事情节,让历史故事具有持续的吸引力,让读者从中发现新意。这并不是新闻人的短板,反而是他们的强项。
1.历史是昨天的新闻
“当内森快步进入股票交易所时,正在等待战报的焦急而激动的人群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内森那张毫无表情、高深莫测的脸。这时,内森放慢了脚步,走到自己被称为‘罗斯柴尔德支柱’的宝座上。此时他脸上的肌肉仿佛石雕一般没有丝毫情绪浮动。这时的交易大厅已经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喧嚣,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富贵荣辱寄托在内森的眼神上。稍事片刻,内森冲着环伺在身边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交易员们递了一个深邃的眼色,大家立即一声不响地冲向交易台,开始抛售英国公债(Consols)。”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滑铁卢战役,让宋鸿兵在《货币战争》中绘声绘色地演绎成一场金融战役和金融大鳄的发家史。罗斯柴尔德家族通过自己的快信传递员,早英国媒体一步得知拿破仑战败,然后隐瞒实情,故意抛售英国公债,让无消息的股市“小散”误以为拿破仑胜了英国败了,拼命抛售英国公债,等人们将英国公债抛得面值仅剩5%时,他便全部“吃进”,为此罗斯柴尔德家族狂赚了20倍金钱,并成为政府最大的债权人。
1815年6月18日至21日这段日子里,成千上万家媒体关注和报道滑铁卢战况,也有不少分析人士预测伦敦股票交易市场,如果法国胜了,英国公债的价格将跌进深渊;如果英国胜了,英国公债将冲上云霄。新闻报道给史家提供了大量素材,史家也通过不同的角度还原历史的真貌,这就是今天我们重新读史的意义。
马丁·沃克说:“一家报纸的历史是出版这家报纸的国家的历史”,“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一部日记”。从历史诸多事件中找出它们的相关性,由此再提高对历史中个案的兴趣展开分析研究自然能增加专业知识。历史还是今日新闻的影子,所以它能成为任何新闻的背景烘托,让支离破碎的信息与历史串成珠子,变得厚重。
2.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2013年8月17日《北京晚报》的头版大幅标题是:《乌龙指敲出的瞬间“牛市”?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一时间“乌龙指”被新媒体大幅转载,“乌龙指”事件迅速发酵,无疑将载入史册,成为未来类似事件出现时不得不列举的历史案件。股票中的“乌龙指”是指股票交易员、操盘手、股民等在交易的时候,不小心敲错了价格、数量、买卖方向等事件的统称。《北京晚报》准确地采用形象性极强的专业术语做标题,将事件定格在故事元素中,文章的导语便成为全民茶余饭后的笑话和谈资。文章导语是这样写的:“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工行竟然就涨停了,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这真是传说中的大牛市吗!”股民老冯这样描述昨天股市飙升瞬间他的心情。只是他看到的瞬间“牛市”被证明是光大证券的“乌龙指”敲出来的,并且引发了沪指6年来的最大震幅,当日走势犹如过山车。不少股市专家因为对形势的误判闹了笑话,而参与其中的股民则彻底体会了“人生无常”。有人赚了,有人赔了,伴随乌龙指的还有扯不完的利益纠葛。无论如何,这是将被股市历史记住的一天。
一场A股市场罕见的异动在2013年8月16日11时05分爆发。在股指中占很大比重的金融股和中石油、中石化集体异动,单笔出现数百万股、数千万股的大单不计价位的买入。工商银行在11时05分成交的一笔买单价位是3.93元,成交是9300股,单笔成交不到4万元。紧接着下一个成交就出现3500万股超级大买单,成交价位飙升到4.35元,单笔成交金额达到1.5亿,股价几秒钟就上冲涨停板,成交骤然放大到数千倍。同一时刻,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数十只权重股在这两分钟集体出现异动,均出现几百万股、几千万股的大单不计价位的买入。各种利好传言也在早市收盘后在市场流传,不过,人们对政策利好的憧憬很快破灭。午后,光大证券开盘突然紧急停牌。光大证券对外承认,公司出现“乌龙指”事故。下午工行翻绿,除光大证券自己产生巨款损失外,当天跟进的机构和散户也损失惨重,媒体纷纷采访报道了光大银行的“乌龙指”事件。
《法制晚报》在报道的同时,查找了历史上的相关事件,该报的转载率与《北京晚报》一样大幅上升。他们用图表收集整理了2005年以来的“乌龙指”事件:2013年美国摩根大通62亿美元;中国黄金现货AU9999,2000万元;2012年中国格力电器、美国美林证券公司;2010年中国深振业、2009年中国大洋电机、2005年日本穗证券等,另外,记者还发现,仅有美国一个国家在事后推出了“熔断机制”,其他国家仅是公布了直接损失或者处罚。记者采访了大同证券分析师张诚,专家说,通过这事中国应该建立完善的“叫停”机制。
中央电视台在第二天的早间报道中,就美国历史上的“乌龙指”事件及之后建立的“熔断机制”进一步解释,建议我国针对这次事件出台股市瞬间停止交易的举措以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要想充分解读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原因,历史是绕不开的卒子,今天的新闻也会成为未来新闻的历史绕不开的卒子。当然,“新闻有自己的内在要求,史书也有自己的规范;新闻有特殊的取材范围,历史也有自己的取舍视角;新闻要求快,历史需要沉淀。我们不能要求新闻把历史的全部内容记录下来,历史也拒绝把自己变成新闻史。”读史中有新闻,目的是培养观察事的能力。历史是一面镜子,看看以往社会人情事理的变化;历史是一部因果书,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听听圣哲的分析与判断,供后人借鉴。
二、一个事件的评判就是一个知识仓
一个年轻记者解读一个经济新闻事件,第一步应该去采访学者,你所了解事件本身的信息是为学者提供案例,分析事件的原因则交由学者完成。但只是带耳朵去听,囫囵吞枣,未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甚至还会被专家满嘴的专业术语搞蒙,不妨可以从历史事件进入,由事归纳观点降低对等采访的难度。做经济采访,记者的采访经验+历史背景+专家知识=破解疑惑。
经济报道的写作亦同,专家破解+形象表达+历史佐料=专题报道。解读配合历史资料,再掺点幽默元素,这是应急式写作方式。上述所举《北京晚报》《法制晚报》就是这种写法。但财经周刊类专业杂志、《南方周末》等媒体,这种写法就显得肤浅,欠专业。深度报道、财经评论、预测新闻等不是整理采访笔记将其通俗化地表达给读者就万事大吉,还需要记者自己有相关理论基础,反映记者的专业能力,这需要长期的学习与积累,达到报道能抓住事物重点,传播意见观点,预测未来趋势。这是一个积累过程,无论是采访还是读史料,完成一个专业报道就是建立起一个知识仓,不断地建,自己的专业知识总会像蜂巢一般丰满起来。
1.借鉴历史寻求创新
2011年第9期《环球财经》杂志刊登向松祚的一篇文章:《全世界为什么无法摆脱美元霸权和美债陷阱?》。文章破解问题的方法就是从梳理美国的金融立国战略史入手,摸准了问题的根,然后采用春秋笔法,介绍作者观点。
要了解美国的金融战略不能不研究“华尔街模式”,作者研读了有关华尔街模式建立的历史,华尔街模式直接继承了源自荷兰和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金融资本主义模式”,以国债作为抵押来发行货币,通过两者的死锁,实现政府举债,银行发行货币,确保债务规模越来越大,这就是华尔街模式的根基,也是美国首任财长汉密尔顿一手设计的货币金融体系。只用了10年工夫,就将一盘散沙的美国金融市场,摇身一变成为当时全球信用级别最高的国家,欧洲资金滚滚流入美国市场,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然而,美元霸权和美债陷阱相辅相成,也使其他国家陷入美元霸权与美元债务的死局。
怎么冲破这个怪圈?作者经过对美国金融历史的研究提出自己的主张:摆脱美元霸权和美债陷阱的唯一出路是创造出美元和美债的替代物。创造欧元,人民币国际化是同样正确的战略。
一个擅长综合的记者,能够在几件看似不相干的事件中找到联系。他从成堆的零部件中组装出具有希望的故事构想。他之所以能够这样,正是因为他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以及与信息源谈话的过程中,找到不同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共性,潜在的联系。
2.丰富背景预见未来
向松祚是《环球财经》总编,经济学背景,他几乎每期写卷首语,对财经重大事件发表评论,对国家经济走势作预测,他的许多分析文章观点新颖,立论建树高,使《环球财经》成为专业杂志的头羊。《新世纪》杂志总编胡舒立是新闻学背景,多年的财经报道经历练就了她一双火眼金睛,她的舒立观察栏目解读经济方略也有前瞻性,点评财经事件切中要害。可见一份财经专业杂志没有领军人物不行,领军人的专业水平对其刊物质量至关重要。
原《中华工商时报》记者水皮(化名)也是新闻学背景,因2005年准确预测“股指2006年年底冲破2500点”赢得“中国股市第一牛人”称号,“水皮杂谈”文风犀利幽默、观察细致入微、评论入木三分,其系列杂谈收集起来可谓:“中国股市的十万个为什么”,他批评“中国股市文章被誉为现实版《呐喊》”。他的主要著作《政策市》《谁在左右中国股市》《谁在鱼肉中国股市》等既有新闻人的视角,又有专业人士的精确,这与他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几十年不无关系。
新华社高级记者李安定是我国最早报道汽车的记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起,他亲历了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决策过程和重大事件,用历史的记录描绘出中国汽车工业在困境中开放和奋起的轨迹。之后,《家庭轿车诱惑中国》是他第一个呼吁轿车进入百姓消费。新中国汽车行业的专家名单中铁定有他的席位。
曹康林,资深财经记者,曾任《企业家》编辑部主任,他的《中国企业悲情调查:一个财经记者的采访手记》采访了21位企业家的心路历程,不管是成功或失败,见证了财富人生的风雨历程。
最应该提到的是《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他生于1928年,最初在汽车厂当工人,后来有机会成为记者,之后专注于撰写商业和管理方面的专栏,为《财富》杂志写作。他在记者生涯的磨砺中,对社会问题,特别是对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苦心钻研。1970年,他的著作《未来的冲击》问世,这本讨论美国未来政治和社会制度的著作,被译成50多种文字,畅销700万册,为英语世界创造了一个流行的新词“Futureshock(未来的冲击)”。1980年,托夫勒推出另一部力作《第三次浪潮》,他将人类发展史划分为第一次浪潮的“农业文明”,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以及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给历史研究与未来思想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加上他1990年的又一力作《力量的转移》被称为“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他也成为未来学巨擘。托夫勒钟爱写作,写作给他带来了探幽怀古和展望未来的乐趣,丰富的人生阅历加强了他对事物认知的敏锐,感悟当下指引他预见未来。
认识大师是为了启发“思考”,经济现象的解释,对未来的预测要靠我们钻研与思考,更离不开对历史的熟悉。
3.明白道理点石成金
经济学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周围的事物,看透它的变化,进而引出对自己作调整的要求。所以经济学是一门世界观的学问。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为我们写了一本书,书中写了他在美国生活的点滴与思考,在“喜欢搬家的美国人”一章中他写了美国人喜欢搬家的原因。这本书绝不是游记,它是经济学的通俗读物,美国没有户籍制度,来去自由,政府政策鼓励居者有其屋,有住房市场,自由买卖,这是茅先生给出的美国人好搬家的原因。“买房的人埋怨开发商或政府控制了地价,炒高了房价,这恰恰错了,是买卖的人愿意出高价买房,才把地价抬高的。”“近年来,国内大城市的房价涨得很厉害,许多人埋怨房地产开发商把房价抬高了,要知道,在一个竞争市场上个别的卖方不可能抬高价格,结果只可能把自己的市场让给竞争者。”“要从供需关系上找,任何一种使供应减少都会导致房价上涨。”这些分析超出了游记,是纯粹的经济学理论,只不过藏在生活现象中,又被茅先生浅显地讲述出来。其实茅先生手上写着美国见闻,心中确要点石成金,用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解读生活现象。让我们学习一下研究者的表述,他们都离不开研究假设,比如,假设某一条件与事实正向或相反,事情将会如何发展?之后选择案件故事,茅先生选择美国生活见闻作案例,这是描述和分析的前提,“案例是完整真实的故事,它有起因或诱因,也有发展放大的条件和过程,还有变化的机制和结果。一般案例研究还要对常理和公认的逻辑进行性质的追问,必须对‘故事’的包容性——与相关的事实和制度背景进行检验,最终对‘故事’进行提炼、凝聚和升华,形成新的精确的理论,扩展逻辑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说的,茅先生的这本通俗读物并不是大通讯,不是文学作品,从讲故事到讲经济,把一个事实称作经济事实,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一种抽象过程。“一个事实绝不会完全是或者纯粹是经济的,总会存在其他的方面。然而,我们有同样的理由这样做:在科学中谈论经济的事实就像在日常生活中一样,我们也可以,根据同样的理由来写一部文学史。”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经济学,在新闻人叫作敏感,从经济学去解释生活现象,在经济学家叫科普。
我们真真是进入了“热言时代”,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会联动一片多元观点论战不休。大家都忙着从史书上找论据,从专家处找论点,经济新闻也不例外。201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在京闭幕。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四个“更加”:“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
“‘大河没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听这话我们听得好顺耳、好耳熟。其实这说法可笑而愚蠢,错误而无知。河水是从来不倒淌的。如果大河的水总是向小河淌,那么大河的水又从哪里来?而小河里的水又往哪里淌?大河里的水是不会向小河里流的。这既不是自然的规律,可说了几十年也不能把谬误说成真理。这话应该反过来说,‘小河没水大河干,小河有水大河满’。这就对了。这才是小河与大河的关系。我们反过来推理:如果民不富,国能强吗?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民贫而国家能强大的。民贫必然国弱。至于两者的关系,民富是花,国强是果。民富是母,国强是子。是先有民富,而后有国强,我们不是没有这样的教训,对于这样的教训,中国惨痛而深刻。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这将是中国又一次伟大的转变。我们如何赞美这一战略决策,如何盛赞这又一华丽转身,都不会溢美。”
缺乏历史对比的记者只可能写消息,以历史的眼光加以审视和分析才能写特稿。当然也要用社会的尺度来丈量,国富优先是计划经济的重要特征,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如今的转变是对公平分配提出新的要求,我国已到了不分好蛋糕就做不大蛋糕的历史新阶段。迟福林主编的《民富优先》中的这段话既有历史对比,又有社会经验。以媒介为经,社会为纬;以历史为经,现实为纬,才能更好地解读国策。加强媒体的理论思维与话语主导,是媒体的基本功。
练习题:
1.阅读《货币战争》回答货币起源?从金本位到美元结算?廉价货币怎么完成“剪羊毛”?
2.阅读《生活中的经济学》了解通俗读物的写法。
3.阅读《环球财经》封面标题文章,了解经济新闻深度报道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