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有一个约一百万公顷的沙漠——“乌兰布和”,蒙古语的意思是“红色公牛”。旧社会,这头“公牛”横冲直撞,啃良田,毁房屋,造成了“沙进人退”的严重局面。为了制服沙漠,沙区人民曾前赴后继地进行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
新中国成立后,英雄的沙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向沙漠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进军,大面积植树造林,锁住风沙,发展生产。在征服沙漠的斗争中,英雄辈出,农民治沙专家牛二旦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牛二旦是内蒙古杭锦后旗头道桥公社民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兼民建林场场长,今年七十岁。二十多年来,他和社员以民建林场为基地,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成功地创造了“撵沙腾地,造林固沙”的经验,在四千三百多亩沙漠里,栽植了一百五十万株树,把昔日的明沙梁,初步改造成为一个林茂果香,畜旺粮丰的生产基地。为我国治理沙漠的科研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建林场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是第四季河湖沉积构成经过风长期吹扬形成的新月形沙丘和一些垄状沙丘,属于半荒漠地带。牛二旦长期生活在这个地方,饱尝了风沙的危害,最懂得植树造林的重要。1952年,牛二旦被选为自然村的造林委员。他心里像燃起了一团火:毛主席领导我们翻身做主,打倒了吃人的豺狼。现在又把造林的权力给了我,我一定要驯服这头吞没良田和村庄的“公牛”。他提出了创办林场,改造沙漠的建议。1958年秋,大队党支部批准了牛二旦的建议,决定在沙窝里办林场,并任命牛二旦为场长。牛二旦想:我国沙漠面积大,如果能把风沙锁住,发展生产,意义是多么大啊!他决心把外地好的治沙经验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摸索出一条根治沙漠的路子来。他和老伴一起把铺盖搬到沙窝安家落户,开始了植树造林治理沙漠的战斗。
办起林场的当年秋天,牛二旦就带领社员除在沙漠东南两侧的平地上栽树外,又在近千亩沙漠里插上了苗条。可是成活率是个“零”。
为了找到失败的原因,他挨个儿对那些死树苗进行分析。他发现:栽在迎风坡的,被风连根拔掉了;栽在背风坡脚的,却被风沙连头给埋没了。他感到主要问题在风沙。
在那些日子里,牛二旦脑子里一直转着一个问题:栽树可以固沙,可是风沙又是沙漠里栽树的主要障碍。是先栽树,还是先固沙?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多次向林业技术人员请教;为了栽树,他拿着毯子到外地背回各种树苗;为了固沙,他冒雨拿着沙蒿子口袋和锄头在沙丘上种沙蒿······
直到1962年,在沙漠西南角一块沙丘间的低地里,发现紧挨着活了三棵杨树。这是牛二旦治沙史上极不平凡的三棵树。它响亮地告诉人们:沙漠里是能够栽活树的。牛二旦和贫下中农看着这三棵树,充满了无限的深情和希望。
三棵树成活了,还要让千万棵树接着长起来。牛二旦把这三棵树的各个条件和那些死苗一一作了比较,发现这三棵树除能避开风沙外,水分条件好,是一个重要因素。于是,他带领社员一方面按那三棵树的办法继续在一些沙丘间低地栽树,另一方面主要解决引水问题。1963年为了抓住淌水季节灌沙,他带着十几个人日夜开挖渠道。年近六旬的牛二旦,开始是站着用铁锹挖,累了就跪着掏,后来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干脆坐着用手刨。就这样,一昼夜挖沙六百多方,灌沙三十多亩。试验结果说明,沙丘间低地是风沙比较薄弱、水分条件较好的宜林地,是沙漠造林的突破点。
但是,这里的沙丘密度较大,沙丘间低地少,要制服沙漠,就必须在沙丘上栽起树来。
在解决这个问题中,牛二旦整天滚在沙窝里,观察风是怎样把沙掀起来,又怎样堆在一块。天不亮,他就到了沙窝,站在这里看看树,蹲在那里刨刨沙。老伴让人带点干粮给他,他吃上几口,便又和社员一起干活了。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发现了两个情况:一是有些草本来长在沙丘迎风坡,可是慢慢地到了沙丘间低地,这说明沙丘向前移动了;二是沙丘间低地靠背风坡脚的树,被沙埋半截,长得更旺。这说明树木只要长起来,风沙就不是害,而是利了。根据这个事实,牛二旦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要固沙,就得先撵沙。风能使沙丘形成,也一定能把沙丘撵走;沙丘被撵进成林的丘间低地,原来的沙丘就转化为沙丘间低地了。
摸到这个规律后,牛二旦带领社员在土地封冻之前和解冻之后,在沙丘的迎风坡脚耕翻,遇有植被,就连根刨掉、搂净,使之更加干燥、松散,扩大与风的接触面,加速风蚀。结果,一年沙丘就向前移动了二三丈。在原来的沙丘间低地和新腾出的低地造林以后,上缘继续撵沙腾地,流沙就被引入人工林内。就这样,牛二旦就领导社员以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一个沙丘一个沙丘地往前撵,腾出一块地造一块林。随着林木的生长和覆被面的扩大,沙丘逐渐趋于固定。这就是牛二旦创造的“撵沙腾地,腾地造林,引沙入林,以林固沙”四句话的经验。
牛二旦“撵沙腾地,造林固沙”的方法,受到了农林和治沙科研部门的重视。近年来,内蒙古农牧学院、林学院师生和一些专业科学工作者多次到民建林场考察实习。现在,牛二旦的经验已由科学出版社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内蒙古农牧学院、林学院还将其编入了教学讲义。人们普遍认为:如果说我国已经推广的治沙经验,主要是解决“沙进人退”的问题的话,那么,牛二旦“撵沙腾地,造林固沙”的经验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向沙漠进军,用自然的力量把荒漠沙丘改造成林、牧、农、副、渔全面发展的生产基地的一个新的发明创造。
牛二旦为我国治沙研究工作作出了贡献,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尊重。二十多年来,牛二旦多次出席旗、盟和自治区的先进代表会和造林治沙会议。在荣誉面前,牛二旦更感重任在肩。他清楚地知道,从内蒙古东部起经过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区,直到新疆的西部,断断续续分布着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和戈壁,改造的任务很大,就乌兰布和沙漠的改造也只是开头,他的林场也还有很多事情要办。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后,牛二旦提出了新的治沙规划,又开始了新的战斗。
(新华社呼和浩特1978年4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