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来,余庆县针对部分公民思想道德上存在法制观念淡薄、公德水准不高、创新意识不强等苗头,首创“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信心留给自己”的“五心教育”活动,坚持不懈地努力在全县逐步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新风尚。
“忠心献给祖国”,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中华民族精神,引导公民和青少年牢固树立振兴中华、奉献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孝心献给父母”,就是以尊老爱幼为核心,弘扬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培养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在全社会倡导孝老尊亲、敬老爱老的优秀品德。
“爱心献给社会”,就是以集体主义精神为核心,弘扬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良好风尚,营造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树立热爱劳动人民,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断增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
“诚心献给他人”,就是以诚实守信的品德为核心,弘扬诚实做人、信誉待人的高尚情操,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个人诚信建设,增强全民诚实守信意识,打造诚信社会。
“信心留给自己”,就是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核心,在全社会弘扬自尊、自重、自信、自立、自强的个性意识,突出我能我行、开拓进取的时代特征。
余庆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弘扬“长征精神”——坚持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精神;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群众、患难与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弘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和务求必胜的“遵义会议精神”。弘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坚持在广大公民和青少年中深入开展以“五心教育”为载体的主题教育活动,用“忠、孝、爱、诚、信”增强公民爱党、爱国、爱社会、爱家乡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引导公民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在普遍、深入、持久开展“五心教育”的推动下,“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殷实,呈现社会健康向上、和谐文明的新面貌。
余庆县8年多来坚持不懈的实践表明,“五心教育”对培育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实效性、普遍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形成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社会实践模式。“五心教育”消除了部分干部群众中残留的“金钱至上”“有钱能使鬼推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慢慢滋长的小成即满、小富即安、小步慢走等传统和落后的思想观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五心教育”以文明创建为重点,在全社会形成了自觉践行公民道德规范的浓厚氛围,使和谐、文明、公平、正义、法治成为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主流。“五心教育”将公民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归纳为“忠心、孝心、爱心、诚心、信心”,既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了客观理性不偏激、服从大局不添乱的良好心态,与“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协调发展,共同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和“长安杯”等50多项全国性殊荣。
余庆县各级党委、政府为人民福祉、为社会文明进步办了实事、做了好事,得到全县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戴,在贵州省开展的群众满意度民意调查中,2010~2012年余庆县综合排名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2008年,《“五心教育”促成长》被中央文明委评为第三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三等奖,并写入全国八年级德育教材。2011年,“五心教育”被贵州省委作为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在全省推广,余庆荣获贵州省“十佳和谐县”表彰。2012年2月28日,余庆作为贵州省基层公民道德建设的唯一代表,在第九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作了典型发言,得到中央领导、与会专家学者的肯定。
第一节 搭建平台
余庆县自2001年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5年多以后,全县各地农村的人居环境、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及时捕捉到城乡居民在思想上、道德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偏离、道德水准不高、创新意识不强等苗头,引起高度重视,立足县情,着眼未来,谋划发展,2006年首创“五心教育”活动,旨在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培育和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既注重抓物质文明建设,又注重抓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做到“三个文明”建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一、写入党代会报告
余庆县坚持把“五心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并于2006年召开的第十次党代会和2013年召开的第十一次党代会上,连续两次郑重地将“五心教育”写入报告,着力在载体建设、素质教育、典型引导等方面下功夫,继承、发扬和光大中华民族“忠、孝、爱、诚、信”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此,组建了由县委精神文明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将“五心教育”活动与经济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定期组织督查和考核,在全县机关、学校、农村、企业、社区全面开展倡导“五心”、宣传“五心”、践行“五心”、比学“五心”的活动。
余庆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五心教育”作为干部群众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引导群众自觉践行“五心”,着力提升公民思想道德水平。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领导身体力行,深入学校、村寨举办“五心教育”专题辅导。县委利用“学习型机关大讲堂”举办“五心教育”专题讲座,深入浅出地解读“五心”的深刻内涵,指出“五心”中华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脉相承,强调开展“五心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实施方案
余庆县委专门研究制定了《继续深入开展“五心教育”的实施意见》及《实施方案》,将“五心教育”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政德考核。
培训好一个学生往往带动一个家庭。余庆县“五心教育”注重从青少年抓起,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坚持把“五心教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常规教育的重要内容,因年龄特征、成长阶段而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将“五心教育”贯穿到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引导他们自觉践行“五心”,着力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将“五心教育”作为学校打造特色德育品牌的重要内容,以“五心教育”引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我给妈妈洗一次脚”“讲故事、读经典、唱红歌、传箴言”等鲜活生动、蕴含中华民族美德的主题实践活动,扎实推进“五心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余庆县“五心教育”从日常的、细心的、容易做到的小事抓起,在中学、小学校倡议广泛开展“我给妈妈洗一次脚、发一条短信、送一束鲜花、倒一杯热茶、说一句谢谢”的“五个一”活动。不少中小学生在给妈妈洗脚的过程中,情不自禁说出感恩的话,浓浓的亲情使很多母亲感动得流下幸福的热泪,使孝心和慈爱同时得到升华。
三、党群共建
2010年,余庆县开展“五心教育”党群组织共建、机制共建、阵地共建等“三共建”活动,将“五心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县妇联搭建“五心教育”平台,深入开展建设“妇女之家”活动,在县机关组建了14个妇委会,国有企业组建了4个女工委,乡镇组建了10个乡镇妇联,村组建立了61个村级妇代会及“妇女之家”,社区组建了7个社区妇代会及“妇女之家”,使妇女工作覆盖到家家户户,凡是有妇女的地方就有妇联的工作。县妇联充分发挥机关妇委会、乡镇妇联、村级妇代会等基层妇女组织联系广大妇女群众的纽带作用,突出妇女特点,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树立榜样,表彰先进,广泛宣传“五心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鞭策人、鼓舞人,使“五心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团县委以“五心教育”为载体,不断丰富青少年精神生活。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结合各种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广泛开展以“五心教育”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使“忠、孝、爱、诚、信”的传统美德根植青少年心中,培育他们自尊自重、自信自强的精神,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一是深入开展评比活动。按照中央关于“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的工作要求,广泛开展“五心教育”模范少年、“诚信青年”、“阳光少年”等评选表彰活动,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二是深入开展宣教活动。县委宣讲团、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等各级各部门深入各中小学广泛开展巡回宣讲。县委领导身体力行,深入各级学校举办“五心教育”专题辅导,让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三是深入开展实践活动。围绕“祖国好·家乡美”主题实践活动,在全县城乡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
四、营造环境
余庆县把志愿者服务活动作为青年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平台,深入开展文明礼仪、环境保护、旅游服务、扶老助残、便民利民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形成“做志愿者光荣”的舆论氛围,营造“五心教育”的良好环境。龙溪中学针对留守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四分之一以上的现状,成立了“支部+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为每一位留守学生聘请了由学校教职员工担任的校内“临时父母”和由党政领导、社会贤达人士担任的校外“爱心父母”;购置电脑、摄像头等设备,建立了“亲情视频聊天室”,留守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上网与父母视频聊天;坚持开展网络助学活动,帮扶留守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困难,能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爱心暖流在留守学生、教职员工、党政领导、社会贤达人士中汩汩流动,这一举措较好地解决了留守学生这一社会难题。
龙溪中学开展的“12345”(一个宗旨:聚天下大爱,育一方英才;两头联系:联系爱心人士,联系受助学生;三类学生:贫困学生、留守儿童、学困学生;四种帮助:助困、助学、助心、助业;五点关爱:多一点了解,多一点帮助,多一点宽容,多一点温暖,多一点希望)网络助学活动,做到“两个培育”(培育有张有弛的学习环境,培育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和“两个结合”(结合中国慈善事业,结合“五心教育”活动)。网络助学对象基本条件是:父母双亡后无经济来源的;父母一方死亡后家庭经济拮据的;父母残疾或因病致贫的;遭遇其他灾难导致家庭贫困的。网络捐助范围是余庆县各中小学。
龙溪中学网络助学活动严格保护隐私,在资助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每年9月新生进校后收集需要帮助的学生资料,核实无误后建立贫困学生档案,由贺大胜老师负责与外界单线联系,非特殊情况不得将学生信息公布于网上和QQ群。
网络助学结成帮扶对子后,学校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成后感恩社会,报效国家。网友与贫困生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后,从心理上、物质上、学习上给予贫困学生长期帮助和关怀。资助金额小学、初中阶段每学年1000元,高中阶段每学年2000元,大学阶段每学年3000元。受助学生在感恩节、考试后、收到善款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与资助爱心人士联系,通过书信、短信、电话等方式向对方发表感言和汇报学习成长情况。
网络助学实行账务公开,让爱心人士知道善款去向。收到的善款由贺大胜负责通过QQ空间、QQ群、微博及时将账目明细进行公布。每学年4月、10月分别公布一次,个别情况即收即发,并将善款发放情况告知爱心人士。爱心人士与贫困生及其监护人进行交流,核实善款到位和监督使用情况。
龙溪中学加大网络助学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爱心人士关注贫困学生,带动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助学活动。发生典型事例时,征得爱心人士和受助学生的同意后,将典型事例发表在空间日志中或向主流媒体投稿。有必要地向爱心人士所在单位通报。
龙溪中学网络助学活动从2009年开始实施,网络助学志愿者团队成员不计个人得失,从零开始,脚踏实地,赢得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信任和当地百姓的赞誉。从2011年起,在学校行政领导指导下,网络助学小组将活动范围扩大到全县1乡9镇,共有236名家庭贫困学生得到116名海内外爱心人士的帮扶,收到善款近50万元及大批学习、生活用品,给予留守学生、单亲学生、家庭贫困学生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
2013年12月,龙溪中学网络助学活动小组被余庆县精神文明办公室、共青团余庆县委评为“余庆县志愿服务先进集体”。长期参加这项活动的赵成敏老师被评为“余庆县志愿服务先进个人”。主要负责这项活动的贺大胜老师被评为“余庆县师德标兵”“遵义市2013年度优秀志愿者”“身边活雷锋·最美遵义人”,并于2013年7月荣登中央精神文明办主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国好人榜”。
余庆县采取党政引导、示范带动、资源整合、统筹推进的方式,建立了余庆中学、龙家小学等10个“五心教育”示范基地,树立表彰了城关中学、实验中学等21个“五心教育”先进单位,着力构建青少年德育教育平台,推进“五心教育”走向制度化、常态化。
五、打造品牌
余庆县在全县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将放心留给组织,坚定政治理想信念;将恒心留给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将细心留给工作,遵循严谨的从业态度;将热心留给群众,彰显亲民的执政风范;将欢心留给同事,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的“小五心”教育活动,以“大五心”教育带动“小五心”教育,用全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推动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五心教育”已成为余庆县继“四在农家”
之后的又一块闪光品牌。
第二节 开展培训
余庆县在开展“五心教育”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五心”尽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并不是与每个炎黄子孙与生俱来,需要花费心血去教育培育和浇灌,需要一代代传承、发扬和光大。基于这样的认识,采取召开群众大会、进村入户与农民谈心、与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切合农村实际、行之有效的形式,在全县城乡普遍开展“五心教育”培训,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
一是注重“五心教育”与平安家庭创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相结合。培训以“上不谈论公婆家事,下不谈论儿女好孬。远不谈论娘家背景,近不谈论自家富贫”为主要内容的“妯娌相处四不谈”;以“一要遵纪守法,履行义务;二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三要彼此谦让,互相尊重;四要弘扬美德,尊老爱幼;五要艰苦创业,科技兴家;六要礼貌待人,热情好客;七要男女平等,优生优育;八要美化环境,文明向上;九要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十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十要”;以“一不摆婆婆架子,要尊重媳妇;二不拿媳妇相比,要多看长处;三不分儿子媳妇,要一视同仁;四不怨媳妇生女,要顺应政策;五不推家庭事务,要尽力而为;六不能娇生惯养,要教育后代;七不因小事计较,要相互体谅;八不说媳妇闲话,要将心比心”为主要内容的“好婆婆八要八不”等。培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妇女易学易懂,容易接受,容易从日常生活做起,培养良好的婆媳关系和邻里关系。从家庭细胞做起,陶冶情操,打造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二是注重“五心教育”与整脏治乱相结合。充分发挥卫生协会的作用,治理乱排乱倒,乱丢乱吐,乱涂乱画行为,培养讲文明、讲卫生的习惯,营造文明卫生的生活环境。
三是注重“五心教育”与“四在农家”相结合。富在农家更忠心,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感谢党恩,对党忠心;学在农家增信心,知识汇聚力量;乐在农家显爱心;美在农家融诚心、尽孝心。不仅环境美,更要心灵美。
四是坚持把“五心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把“五心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深入开展“五心之星”“文明村寨”“星级文明户”等评比活动,繁荣花灯、钱竿舞、广场舞等群众文化,培育讲文明、重礼义、知荣辱、思进取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把“五心教育”的内容用百里黔北民居长廊、百里文化墙长廊等形式体现出来,外树于形,内化于行,在广大群众中表现出协作劳动的集体观念、出资投劳的创建意识、摒弃琐碎恩怨的宽广胸怀和健康欢乐的精神面貌。在白泥镇金橘园村,一些农民自发在新居窗花嵌上“兄弟好、弟兄好、父母心”等字样,朴素地表达了传统美德。
五是以“五心教育”为载体,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在广大青少年中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
第三节 典型带动
余庆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五心教育”作为构筑“精神高地”的原动力,着力用“忠、孝、爱、诚、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凝心聚力,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提振民心士气,激励全县上下抢抓发展机遇,在科学发展中“洼地崛起”。
余庆县在“五心教育”活动中,注意培养、发现、挖掘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开展“五心教育”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宣讲活动,用群众身边榜样的力量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振奋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树立余庆精神高地的“标杆”,让干部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感染自己,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全国先进工作者杨再学,光明村的引路人、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刘欣,荣登中国好人榜的“蔬菜大王”高崇峻以及农民群众中一批默默无闻的道德楷模,播撒着“忠、孝、爱、诚、信”的种子,唱响“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优、创新”的时代强音。
一、灭鼠专家杨再学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余庆县植保植检站站长、研究员、贵州大学硕士生导师、贵州省管专家杨再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杨再学1986年毕业于贵州农学院植保专业,从走出校门起,一直在余庆县植保植检站从事植物保护和防治鼠害研究工作。他从上班第一天起,立志“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把知识和智慧奉献给植保事业,当好植物医生,当好绿色卫士。他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植保史上一个又一个新篇章。他在农田鼠害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研究成果多次填补我国治鼠领域空白,成为贵州省农田鼠害研究方面的学科带头人。他的研究成果荣获农业部、贵州省和遵义市(地)科技进步奖、农业丰收奖21项。其中,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贵州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2项;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二等奖1项。
2003年,杨再学主持完成的“贵州省农区主要害鼠发生规律、防治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鼠情监测体系和农田鼠害防治配套技术,研究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该项目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他主持完成的“农区主要害鼠种群年龄鉴定研究及在测报上的应用”项目,总体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成果属国内领先水平,获遵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他主持完成的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项目“农田鼠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应用推广”,获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二等奖。2004~2008年,贵州省累计完成农田鼠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应用面积3171.24万亩,年惠及农户85万户,累计挽回粮食损失42972万公斤,挽回产值54469万元,新增纯收益38065万元,投入产出比1∶3.3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杨再学主持制定贵州省地方标准4项,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项。1997年主持完成了“贵州省农田鼠害监测与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贵州省地方标准,该技术规范属于国内同类标准的首次发布,并从1998年1月在全省推广实施。2007年主持制定了《农田鼠害(黑线姬鼠)监测技术规范》《农舍鼠害(黄胸鼠、小家鼠)监测技术规范》《农区鼠害综合治理技术规范》3个贵州省地方标准,其中两个监测技术规范填补了国内尚无针对单一鼠种制定监测标准的空白。2007年,杨再学作为制定标准的第一执笔起草人,参与制定了《农区鼠害监测技术规范》国家行业标准(排名第三);2009年参与制定了《农区鼠害控制技术规程》国家行业标准(排名第三),为实现全国农区鼠害监测与治理技术规范化、标准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1996年4月起,杨再学不仅肩负起全县植保工作的重任,还受贵州省农业厅植保植检站的委托,主持“贵州省农田鼠害研究协作组”工作,组织全省18个县、市鼠情监测点开展农田鼠害研究大协作,挑起了全省农田鼠害监测与治理工作的重担。他先后主持实施完成了贵州省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贵州省省长专项资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遵义市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4项;组织召开“全省农田鼠害研究协作会议”10次,制订各种研究课题实施方案20多个,编写资料汇编12本、共100万字。2003年2月率先创建了全国唯一的鼠害专业网站“贵州鼠害网”,建立了贵州省鼠情信息数据库和远程传递平台,实现了全省网上报送鼠情信息,提高了鼠情信息传输速度,为促进全省农田灭鼠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07年5月,他又创建了“贵州省鼠类研究成果陈列室”,保存了贵州省22种鼠类标本、图片及1100万字的资料汇编、历史资料档案,是贵州省唯一的鼠类标本和鼠类研究资料陈列室,为全省鼠害研究提供了查对鼠类、鼠种标本和查阅贵州省鼠类研究历史资料的平台。来自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62个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参观考察陈列室后,纷纷给予肯定和好评。
杨再学既注重实践,又注重科学研究和理论探讨,不断将实践经验和科研成就著书立说,为保护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和发展科研事业添砖加瓦,贡献智慧,奉献忠诚。他先后编著出版鼠害专著8部,共计95万字。在《植物保护学报》《兽类学报》《生态学报》《中国农学通报》《西南农业学报》《山地农业生物学报》《贵州农业科学》等23种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108篇,共计57万字。2003年他出版了贵州省植保史上农田鼠害的第一部专著《鼠害的发生与可持续治理》,该专著已作为贵州大学植保专业选修课教材。中国植保学会鼠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高级农艺师赵桂芝评价说:“该专著出版,既为贵州鼠害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鼠害研究方面的专著,它不仅适用于贵州地区,同时也适用于我国西部地区及全国各地。”2003年他还出版了我国鼠类年龄鉴定研究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中国鼠类年龄鉴定及研究进展》,不仅填补了国内鼠类种群年龄鉴定研究方面的空白,为丰富和完善我国鼠类种群年龄鉴定科学奠定了基础,在鼠类年龄鉴定方面起着工具书的作用。2004年他主编了《农区灭鼠100问》,该书获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农业部评定的服务“三农”优秀图书。2009年他出版了专著《中国黑线姬鼠及其防治对策》,中国农业大学施大钊教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勇研究员评价说:“该专著在国内尚属优秀的学术著作,在我国同类专著中处于领先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对于鼠类的研究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杨再学的辛勤劳动和取得的成就,得到党和国家的肯定,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2004年,他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并先后荣获国家、省、市表彰17次。2007年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他所带领的余庆县植保站先后18次被农业部、贵州省、遵义市表彰为先进集体,2002年被评为全国农作物病虫防治先进集体,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集体。
二、见义勇为的王国勇
在余庆县花山苗族乡万里村鹰嘴岩组,提到苗族青年王国勇,乡亲们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他舍己救人、乐于施助的事迹,传遍了村村寨寨。
2012年5月21日凌晨,花山乡万里村遭遇了强降雨袭击。久旱逢雨,乡亲们为这场及时雨感到十分高兴,认为可以摆脱2011年以来大旱的噩梦。出人意料的是大雨竟然持续下到早上8点多钟。久旱之后的山峦在暴雨的浸泡和冲击下,四处垮塌,农家的排水沟在强降雨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呼啸而来的山洪肆无忌惮地冲击着村民的住房、田园和庄稼,威胁生命财产安全。鹰嘴岩村民组灾情最为严重,全组41户人家,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小孩。由于受地形限制,村民的房屋大多修建在山脚下,排水设施仅靠唯一的天然消水洞。而很久没有维护的消水洞,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排泄如此猛涨的洪水。不多时,洪水就淹没了整片村庄,四处一片汪洋,很多房屋和庄稼被洪水冲毁,通讯、通电设施中断。
当天清晨5时,因担心苦心经营的竹鼠养殖场受灾,王国勇冒着暴风雨去离家约一里远的养殖场。当他走到半路时,看到洪流中有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冰箱在漂浮。“这是哪家的?怎么没人管?”不假思索,他便冲进洪流中把电冰箱和洗衣机捞上来。忽然,一个不祥的预感在他心里闪动:“糟糕!难道他家没人在家?怎么不看好自家的东西?他在洪水面前怎么逃生?”
王国勇心想的“他”,就是常年卧病在床,双脚行动不便、视力高度近视的村民吴登强。虽然吴登强才44岁,正值壮年,但生活起居已难自理。不容多想,王国勇立即丢掉手中雨伞,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吴登强家门口,看到大门紧闭,边使劲拍门边大声地呼喊:“吴叔叔!吴叔叔。”由于山洪声音太大,没有听到屋里有应答。他当机立断,抓起门边的木棒就撬门。几经努力,大门终于被撬开,一股洪水迎面冲来。王国勇冲进屋子四处寻找吴登强。这时,隐约听见睡房里传来微弱的呼救声。王国勇冲过去,顿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吴登强双手紧紧抓住窗子,脸色苍白、嘴唇铁青、双手颤抖,水已经漫过他的上半身。王国勇将吴登强一把抱过来,扛上肩,直冲屋外,顶着倾盆大雨,奋力与湍急的激流抗争,一步一步艰难地把吴登强背到自己家中。他一边找来自己的干净衣服为吴登强换上,一边安排家人倒开水。吴登强喝下温开水,慢慢平静下来,紧紧抓着王国勇的手说:“太感谢你了!要是没你赶来救我,我这个老病号算是完啰!”
王国勇忙碌完救助吴登强的事,匆忙赶到自家养殖场,扑入眼帘的是一片狼藉:鱼塘被冲垮、竹鼠被淹死、药材种植基地被淹没,新运来的20吨水泥全部浸泡在水中。粗略估算,直接经济损失5万多元。
王国勇为眼前的惨景惊呆了。他转念一想,钱财是身外之物,损失了还可以找回来,生命却只有一次,失去就永远回不来了。他不为选择救人而使自己的养殖场受灾而后悔,成为见义勇为的楷模。2013年3月、5月,王国勇先后受到余庆县和遵义市的见义勇为表彰。他从党委、政府颁给的奖金中捐赠5000元给当地学校,鼓励苗乡少年儿童好好学习。他的思想、情操受到花山乡党委、政府和各族党员群众的赞扬。2013年3月,万里村党支部发展王国勇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三、“蔬菜大王”高崇峻
常言道:“无商不奸。”余庆县黔中果蔬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崇峻却说:“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诚信,诚信是资本、是财富,是一张不容背弃的人生契约。”
1990年,高崇峻退休后,只身从河南老家来到余庆,一边做果蔬收购、销售生意,一边发展蔬菜生产基地。为了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他从1992年起,连续9年举办“煮酒论菜会”,每次花上万元,请十里八乡的菜农聚在他家,由他免费提供3天酒席,菜农相互切磋蔬菜生产技术、交流生产管理经验,产购双方共享蔬菜市场信息,增进友谊和互信,签订来年蔬菜产销合同。他免费提供种子,动员菜农发展蔬菜新品种,并承诺“如果卖不了,也按合同付钱”。“老高说话算数”,这是菜农对他评价最多的一句话。
1999年、2000年,有十几家农户因种的蔬菜品种不对路,一时卖不出去。按照合同条款,高崇峻可以不予收购,但他还是拿出1万多元对菜农作了补偿。有人取笑他:“高老板,你收这些菜去发展养殖业?”高崇峻一笑了之。
有高崇峻在余庆扎根收菜,蔬菜销路有了保障,余庆县白泥镇万亩大坝的蔬菜种植面积由1000多亩扩大到1万多亩,一般菜农的年收入由几百元增加到数万多元。菜农杨建华等一批农户均盖起了四楼一底的新楼房。十几个村民组每年户均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富裕起来的菜农心中有杆秤,打心里称高崇峻为“扶贫状元”。
2007年4月24日下午,在白泥镇上里社区会议室,高崇峻按合同一次性赔偿张家坡、凉水井、桥边三个村民组43户大葱种植合同款51750元。领到3060元赔偿款的秦礼富说:“我们种的葱到收购时,才几厘米高,按合同,干旱不属赔偿范围。但高老板还是为我们着想,在合同条款每亩赔800元的基础上加赔100元。”领到2970元赔偿款的彭官启说:“高老板确实讲信用,我们幸亏是与他签的合同,不然血本无归!”
高崇峻一诺千金。折本收菜,光付钱不拉菜的事,在菜农中传为佳话。白泥镇下里村船溪村民组村民邓玉霞挑一担花菜,守候一天都没人买。她无奈之下找到高老板,老高二话没说,以每公斤0.3元全部收下。1999年,余庆白菜丰收,老高一天拉8~10万斤去贵阳三桥蔬菜批发市场,运去的菜堆积如山,批发不出去,眼看要折大本,他妻子苦苦哀求说:“老高,我给你磕头,不要收了,不要拉了!”老高还是坚持按合同收购。有人问高老板是不是有点傻?高崇峻的解释很简单:“群众不种菜,我拿哪样做生意?赚钱的生意要做,折本的生意更要做,这叫增加诚信资本,蔬菜发展起来了,才能互利双赢。”
“投之以李,报之以桃。”高崇峻以诚待人,诚心帮助菜农致富,菜农知恩图报。为了贩菜,老高两口子经常出门在外,周围群众经常轮流到他家照顾他儿子。1998年8月,抗洪抢险期间,高崇峻一家三口回河南老家探亲,他儿子高岩在途中感染病毒性痢疾,住进武汉市第七人民医院,并下了病危通知书。白泥镇菜农得知信息后,自发捐款1900多元,派杨建华、杨再义为代表专程赶去武汉探望。老高对群众有情,群众对他有义,菜农种的紧俏菜,他人来抢购哪怕多给钱,菜农也不卖,特意留给老高。
2002年,高崇峻花200多万元盖起了新楼房,他却仍住在牛场河畔老房里。有人问他,你为啥不搬新居?老高说:“我住在高楼上,群众要种子、问技术、卖菜与我联系不方便,时间久了,离群众就远了。群众的菜种不好,我也会失业。我和菜农就像鱼和水,谁也离不开谁。”
2009年,高崇峻为了做大做强果蔬产业,帮助菜农降低销售风险,投资320万元修建了贵州省余庆县黔中果蔬保鲜库,成立了余庆县黔中果蔬有限公司和余庆县惠农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菜农、果农免费储藏果蔬,冷库电费一年就得花10多万元。2011年,他又投资1300多万建了辣椒烘干、蔬菜脱水、果脯加工等农产品加工厂。2013年,为了帮助菜农扩大种植规模,创造更加优越的加工条件,他将家里的两幢别墅卖掉(其中一幢是为儿子结婚盖的新房),投资1120万元,新建6000立方米的冷库和农产品深加工厂,带领当地农户发展订单蔬菜1·4万多亩。
高崇峻除了倾心带领广大农户发展果蔬种植外,还资助8名贫困学生从高中至大学毕业的学费,其中范亚飞、高梦青同学吃住在他家,尊称老高为“老爸”。
2013年春,他投资128万元帮助白泥镇上里村前坝、后坝、乌阳树的村民修建进寨路、沟渠,免费安装杀虫灯、修建育苗大棚2300多平方米。
这些年,高崇峻反哺群众的公益费用不下200万元。他为什么这样做?老高说:“我一个外地人,举目无亲,跨黄河,过长江,来余庆求发展,在最困难的时候,是余庆县委、县政府给予关爱,余庆老百姓不排外,不欺生,支持我走上致富路。如今,手上有点积蓄,就要以真情回报菜农,以诚信回报社会。”
四、妯娌孝敬瘫痪公婆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百善孝为先”。一个人立下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志向,就必须从孝敬父母开始做起。孝的内核是感恩,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从感恩父母,感恩组织,感恩社会,到感恩祖国,成为情操高尚的人。只有这样,才会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才会有健康的心态,才会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回报祖国。儿女孝顺,尽心奉养父母,这看似平常的小事,在生活中要做到却很难。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面对长期瘫痪在床,吃、喝、拉、撒都要人护理的公公、婆婆,床前有无孝子?白泥镇新寨村坪坝村民组范伦碧、陈光英妯娌俩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从2007年开始,嫂子范伦碧、弟媳陈光英妯娌便陷入困境。6月,公公罗显邦突患脑溢血,从此瘫痪在床。祸不单行,2010年婆婆也患同样的病而瘫痪。2008年范伦碧后家仅有的弟弟出车祸身亡,其父亲已病故十多年,年过70旬的母亲无依无靠,为了不让母亲孤独,她把母亲接来和自己一起居住。2011年5月,范伦碧的丈夫罗应奎从烤烟房顶摔下来,手臂骨折,摔断两根肋骨,至今还上着夹板,干不了重活,她就成了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为了生计,她家每年种植10多亩烤烟,她每天的生活轨迹是:早上6点伺候两个老人上厕所;一个一个安顿好后,上山打猪草;8点回家煮饭;中午下地干活,但每隔2小时必须回家照料一次躺在床上的公公、婆婆;晚上做家务,一干就是凌晨2点。
长期劳累,她越发显得瘦弱,但她内心却越发强大。她说:“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平凡的农村妇女,既是媳妇又是妻子,更是母亲,我会尽本分,孝敬3个老人,操持家务,关心丈夫,抚养儿女,撑起这个家。”
罗应奎与弟弟罗应华两家一屋两头住。他们的父亲罗显邦原来同罗应华居住,罗显邦生病前罗应华买有一辆卡车在外跑货运。范伦碧看到弟媳陈光英在县城生活的时间多,照顾老人实在忙不过来,便不分彼此,主动承担护理公公的责任。她公公视力极差,经常磕磕碰碰。范伦碧每天都要把饭菜盛好端到公公床前,一天三顿,雷打不动。她公公脑内有瘀血,每到冬天就会神志不清,为使公公病情不加重,她注意给公公保暖,刚入秋,就将两床棉被给铺上。每天送的饭菜,总是温在火炉上,让公公什么时候起来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
2010年10月,与她生活了近10年的婆婆突患脑梗死导致双腿失去知觉,又患有支气管炎。她为了让婆婆的病有所缓解,无论农活多忙多累,坚持每天为婆婆喂水、喂饭,洗洗涮涮。为了防止婆婆双腿萎缩,坚持每天给婆婆按摩,帮助血液循环。婆婆在床上躺了3年,她为婆婆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抱着上厕所,精心侍候,从不厌烦。她婆婆逢人便说:“有好儿不如有好媳妇,我家伦碧待我比亲闺女还亲!”近远乡亲都拿范伦碧当榜样,教育子女孝顺父母。
自从公公瘫痪在床后,陈光英便与丈夫罗应华商量,老让嫂子替自己护理公公也不成事,决定把汽车卖了,一道回农村流转土地种烤烟,以便就近护理父亲,承担儿女应尽的责任。夫妻俩从县城重返农村后,罗应华多数时间还得外出管理生产,护理公公的担子主要落在陈光英身上。一日三餐,喝水、服药,陈光英送到公公病床前。公公大小便,陈光英抱上抱下去厕所。天热了,公公洗澡换衣也靠陈光英料理。按农村传统习惯,儿媳护理公公拉屎拉尿、擦身洗澡,十分不便,陈光英一心想的是照顾老人,是儿子、媳妇应该尽的责任,顾不了传统习俗。只有周末在县城上高中的儿子回家,接替妈妈伺候爷爷,她才得以松口气。久而久之,母子俩默默承担起对瘫痪老人的起居护理。这位农家妇女说起孝顺公公的事,平实无华地说:“照护老人,是儿孙应尽的责任。”母亲孝顺爷爷的行为,成为儿子做人的楷模。
杨再学、王国勇、高崇峻、范伦碧、陈光英……仅仅是余庆县“五心教育”活动中各行各业涌现出道德模范的缩影。全县每个部门、每个单位、每个乡镇、每个村、每个“四在农家”、“五心教育”创建点上,都在开展道德模范培育、发掘、树立、表彰、宣传活动。仅县妇联就在每个村级妇代会对每颗“心”评选产生1个典型,每个乡镇妇联对每颗“心”评选产生3个典型,每个机关妇委会对每颗“心”评选产生1个典型。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培养、发现、树立的道德模范数不胜数,道德模范影响、带动身边的群众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四节 夯实基础
余庆县委以“五心教育”为载体,将“五心教育”贯穿于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建工作的始终,依托全县300多个便民服务站点,在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中,广泛开展“忠实践行宗旨、勤政廉政为民”的信念教育;“孝心献给父母、构建和谐家庭”的美德教育;“爱心献给社会、积极服务群众”的宗旨教育;“诚心献给他人、争当诚信表率”的诚信教育;“信心留给自己、积极创先争优”的励志教育。
忠心献给祖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把忠于祖国、忠于党和忠于人民统一起来,服务于和谐发展这个大局,用爱国爱家情感凝聚人。余庆县法律援助服务中心主任王定科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一名法律援助律师,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正义是我的使命。”他常年奔波在各地调查、取证和调解,祖国大江南北都留下有他的足迹,行程达50多万公里,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400多件,免收困难群众代理费10万多元,挽回经济损失约200万元。王定科被誉为“农民工的保护神”,先后被省、市、县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和“全省法律援助先进个人”,被国家司法部授予“全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先进个人”。
孝心献给父母,以尊老爱幼为核心,弘扬家庭美德,发展社会事业,用敬老尊亲美德熏陶人。松烟镇友礼村院子村民组组长娄义琴,长期关照同村生活困难的王天池老人。年过七旬的王天池和11岁的孙子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孙子上学后,老人生活很难自理。娄义琴隔三岔五去帮助料理家务。老人缺粮了,她从自己家里送去;国家有什么帮扶政策,她主动为老人争取;每年的合作医疗、社会养老保险等,她都帮老人做得顺顺当当。说到娄义琴,王天池满口夸赞说:“就像亲闺女一样!”
爱心献给社会,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弘扬助人为乐的风尚,营造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用助人为乐风尚激励人。余庆县龙溪中学教师贺大胜借助网络开展助学活动,通过网络凝聚119位爱心人士的爱心,先后募集助学善款36万多元,募集价值8万多元的爱心物资,帮助困难学生226人,结对帮扶191人,聚天下大爱,温暖贫困学生心田,培育一方英才。2013年7月,贺大胜荣登中国好人榜。
诚心献给他人,以诚实守信为核心,弘扬诚实做人、信誉待人的高尚情操,用诚信道德塑造人,营造守信一路畅通,失信寸步难行的氛围。敖溪镇推出诚信党员信贷服务,帮助农民群众发展产业。2007年,官仓村外出农民工苏绍建返乡创业养猪,由于技术不到家,所养的猪全部死掉。苏绍建几乎走到绝望边缘。他听说村里开办有诚信党员信贷服务站,只要有党员做担保,就可以贷款。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找村委会主任谢智。第二天,谢智邀约6名党员与苏绍建一起去镇信用社,共同在一张贷款担保协议书上摁下7枚鲜红的手印。靠这笔诚信党员贷款,苏绍建重振旗鼓,养殖规模越办越大,还创办了绍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附近20多户群众共同致富,年产值750多万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养猪大王”。
信心留给自己,以自信自强为核心,突出我能我行的时代特征,塑造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用能行能干信念引导人。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力地夯实农村基层思想道德、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基础。松烟镇觉林村大院组青年官兵,面对挫折不气馁,演绎了自信、自强、自立的精彩人生。2008年,南下打工的官兵回乡经商,却因为缺乏经验把积攒的5万元钱赔了个精光。他没有灰心丧气,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贷款办起了波尔山羊养殖场。2010年3月,在加工草料时,官兵不慎被铡草机绞伤,致使右前臂截肢。面对命运的残酷打击,他再次选择坚持,全身心投入到发展波尔山羊的事业中,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实际的养羊模式。如今,他养殖种羊130多只,年产羊羔350只左右,年创利10万多元,还带动发展养羊户5户,成了群众致富的“领头羊”。
余庆县在“五心教育”活动中,探索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找到了与打造“中国和谐社会示范县”的要求相吻合的实践模式。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五心教育”活动,让公民在参与活动中接受教育,践行公民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塑造热爱祖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格品质。
余庆县在“五心教育”活动中,做到了“四个必须”:一是必须充分认识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性,认真探索新形势下加强道德建设的新载体,不断与时俱进;二是必须充分认识公民道德建设的广泛性,采取群众易学易懂、鲜活生动的形式,引导群众自愿参与,自觉实践;三是必须充分认识公民道德建设的可操作性,善于用身边的典型人、典型事教育群众,从小事做起,务求实效;四是必须充分认识公民道德建设的长期性,突出工作重点,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常抓不懈。
余庆县首创的“五心教育”活动,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效性与可操作性,逐步形成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实践模式。“五心教育”消除了部分干部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小成即满、小富即安、小步慢走、故步自封、金钱至上等陈旧思想观念,用“五心”引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党员群众登高望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建设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余庆县“五心教育”活动以文明创建为重点,在全社会逐步形成自觉践行公民道德规范的浓厚氛围,使和谐、文明、公平、正义、法治成为社会进步的主流。随着“五心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对外开放大潮中受外来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部分干部群众价值观悄悄发生变化,逐渐淡忘的“忠心、孝心、爱心、诚心、信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重新回归公民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逐步形成客观理性不偏激、服从大局不添乱的良好心态,推动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同步推进。在贵州省开展的群众满意度民意调查中,余庆县综合排名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2011年,余庆县荣获贵州省“十佳和谐县”表彰。
2012年2月28日至29日,中央宣传部在北京举办第九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论坛主题是“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论坛并讲话。应中央宣传部邀请,余庆县作为贵州省基层公民道德建设的唯一代表出席论坛,遵义市委常委、余庆县委书记宋晓路代表余庆县作了题为《以“五心”教育为载体,奏响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新乐意》的典型发言。余庆县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奖”。
第五节 保持常态
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6.25”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余庆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结合余庆县实际,创新以“五心教育”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模式。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各级干部、各族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形成和巩固,不是开一两次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就大功告成;不是领导谈下话、打个招呼就了事;也不是突出抓一下就万事大吉。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艰巨性,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余庆县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持久地开展“五心教育”活动,力求做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着力营造人人学“五心”、人人讲“五心”的社会环境,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余庆县委坚持把“五心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五心教育”活动逐步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一、评选道德模范
余庆县在开展“五心教育”活动中,注意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树立典型,用百姓身边可望、可接、可学榜样的力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县直各部门、各单位,各乡镇从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模范评选和表彰活动,将“五心教育”引向深入。
地处余庆县北端的松烟镇,2013年初启动“建好北大门,我在作贡献”先进模范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在全镇33146名干部群众中通过自下而上的逐级推荐、评审和征求人口计生、公安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在各行各业、各个村组评选产生优秀社会事业工作者、优秀基层干部、优秀村民组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乡土人才、“五心”道德模范等10个方面的66名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中有在肥沃土地上实现金色梦想的烟农,有各显神通勇立潮头的乡土人才,有在三尺讲台上书写光辉人生的人民教师,有退而不休发挥余热的老干部,有披星戴月为人民提供舒适环境的环卫工人,等等。他们是官兵、吕代书、李洪康、罗家权、童友华、赵代成、罗淇铭……松烟镇在庆“七一”建党节前夕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表彰,用群众身边“草根”人物的先进事迹,感动“草根”身边的群众,靠典型引导群众,开发蕴藏在先进人物身上的精神财富,集聚正能量,构建精神高地。
松烟镇党委书记卫长林说,我们将评选产生“草根”先进模范人物的照片印成2014年挂历,让先进人物的事迹和形象走百姓家中,对先进人物是鞭策,在群众心中树榜样。镇党委、政府定制了仿水晶奖杯,每个奖杯花100多元钱,每个奖杯上镌刻着每位获奖者的名字,具有唯一性,极大地激励了获奖者,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表彰会上,给每位获奖者披上红绸绶带,对每位获奖者逐一致以颁奖词,然后干部群众簇拥着先进模范人物走上街头,高调亮相,电视全程录像,在电视台播放,向全社会传递正能量。
罗淇铭双腿残疾,在松烟社区开钟表、手机维修和销售店。当表彰大会主持人宣布他被评选为模范时,他不能自行上台领奖,被感动的人们抢着背他上台领奖。
“残疾虽然不幸,但只余庆县从县到乡村层层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将‘五心教育’引向深入。2013年,松烟镇将评选产生的66名先进模范的照片印成2014年挂历,让先进人物的事迹和形象走进百姓家中,对先进人物是鞭策,在群众心中树榜样。(余庆县委宣传部提供)是不便。作为一个残疾人,失去正常行走能力并不可怕,但一定要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重新站在社会舞台上展示自己。奖杯我留下,奖金全部捐给敬老院。”罗淇铭说。双腿残疾,他的生活肯定过得艰辛。在讲台上,他的情怀、他的义举,使现场干部群众无不为之动容。300元奖金虽然不多,但对他来说,要挣300元比任何正常人都困难。他领奖时没能站起来,但是他比更多站起来的人更高大。他平凡的举动、崇高的精神震撼着3万多松烟人的心灵。一面旗帜飘扬,那叫坐标;66面旗帜招展,那是力量。先进模范人物从“草根”中来,回到群众中去,影响带动的是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
松烟镇开展“七一”表彰活动中,穿插了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体现了松烟人的文艺素养和热情,展现了松烟人对发展的自信和决心。开展模范人物评选表彰活动的过程,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开展“五心教育”的过程,是提升干部服务群众能力、质量和水平,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增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拜金主义、唯利是图使一部分人变得空虚和狭隘。优秀人物的事迹是一部生动的活教材,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传递着正能量。”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林紫坤说。卫长林感慨地说:“榜样的力量会为松烟发展提供无穷的精神支撑。因此,典型需要激励,互助需要弘扬,大爱需要传递。只有群众广泛参与评选的典型人物,才能立得住、过得硬、叫得响、传得开。”
在各乡镇、各部门普遍开展年度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的基础上,余庆县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道德模范,形成道德模范评选制度,隆重推出道德模范,引导群众学习道德模范,促使当选道德模范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升华精神境界,推进“五心教育”向纵深发展。
2009年,在各乡镇、县直机关各有关部门、各企业、学校、医院、街道、社区评选道德模范的基础上,余庆县委、县政府大张旗鼓地开展评选全县道德模范的活动。首届评选出分别代表“五心”的道德模范26人,举行了隆重的表彰颁奖大会,营造“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优、创新”的浓郁氛围。
为扩大道德模范的影响,及时启动“五心教育”模范事迹巡讲活动。20多场宣讲报告会走进机关、学校、企业和农村,诠释了生命的价值,点亮了人性的光辉。有3万多名干部群众到现场接受了道德洗礼。通过口口相传、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宣传栏多种途径传播,一个个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在余庆县城乡家喻户晓。
二、与地方文化结合
余庆县把“五心教育”作为文艺创作和学校德育教育的“精神内核”,着力打造了一批具有“五心教育”特色的文艺作品和德育教材,组建了1000人的飞龙锣鼓队和1300人的钱竿舞队,“七一”、国庆、春节等重大节庆期间,在全县城乡巡回演出,来自当地民间的乡地文艺又回到民间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感人事,很快搬上了舞台,由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人和事,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受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做到寓教于乐,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同时,也培养了余庆人的文化自觉,增强了余庆人的和文化自信,加快构筑“精神高地”的步伐。被授予全省“诗词之乡”的小腮镇,在各中小学建立诗社,引导广大青少年将“五心教育”融入诗词创作,让他们在文化浸润与培育中获得心灵的震撼、思想的启迪和人生的感悟。
三、融入节庆活动
余庆县30.5万人口,其中女性145274人,将近占总人口的50%。中国的传统绝大多数都是妇女操持家务、抚育子女、孝敬公婆。特别是当今农村,男的外出务工,女的在家带小孩,还要做农活、孝敬公婆。针对这种状况,县妇联开展的“五心教育”顶起了“半边天”。
余庆县在妇女的重大节日“三八”节期间,召开妇女干部座谈会,开展文体活动,组织红歌比赛等,充分展示“五心教育”巾帼在行动,激发广大妇女的爱国热情,把“忠心献给祖国”。
“母亲节”期间,县妇联在全县中小学校中组织动员学生亲手为父母做一件爱心的小礼物送给父母,以感激父母养育、教育之恩,从小事做起教育未成年人。做一件事感恩父母,让孩子们通过写书信、记日记和制作手工艺品、生活用品等形式,在幼小的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懂得感恩父母,关心父母,体谅父母,孝敬父母。为了给父母准备一份不一样的小礼物,孩子们用笔、纸、剪刀亲手制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了精美的小礼物,展示孝心从小做起,播撒“百善孝为先”的道德种子。
开展丰富多彩的“妇女之家”活动,如广场舞、唱红歌、拉家常等,展示妇女群众的诚心。由县妇联发起的“爱心妈妈大联盟”活动,得到许多爱心人士的积极响应,来自不同岗位的300多名妇女与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结对子,并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上给予亲情帮助。每逢节假日,“爱心妈妈”就把“孩子”接到家里,与他们谈心、给他们洗澡、辅导学习,给予父母般的关爱。
县妇联在遇到地震和冰灾、旱灾时,组织捐款、捐物、献血等活动,体现妇女的一片爱心。县联在农村组织开展“双学双比”活动,开展厨艺、编织比赛,在机关开展读书活动、羽毛球、蓝球等体育比赛,通过广泛参与,增强了妇女群众的自信心。
四、营造环境氛围
余庆县委、县政府对“五心教育”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进行隆重表彰,全县已连续评选两届“五心”道德模范。对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在《今日余庆》专栏上热情颂扬,在《妇女之家》展出人物图片、事迹等。从湄潭县进入余庆县境上百里的文化长廊上,沿途各乡镇、村、组、学校、医院、街道、村前寨后,图文并茂,浓墨重彩地宣传本土“五心”道德模范,营造浓厚的“五心教育”环境氛围,使干部群众以身边的道德模范为榜样,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2013年,余庆县委宣传部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立足于用道德模范的力量洗礼心灵,用身边的典型引领风尚,用精彩的曲艺唱响主旋律,用鲜活的舞台凝聚正能量,与遵义市曲艺家协会联合打造了舞台剧——“五心魂·中国梦”,这一剧目是对“五心教育”活动8年成果的高度凝练,将“五心教育”活动中涌现的道德模范事迹搬上舞台,由身边的人自编、自导、自演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一些十多岁的学生和五六十岁的大妈、大伯也登台表演。由于具有贴近性、真实性、吸引力、感染力,不少观众随剧情泪流满面。从第二场演出起,主办方在每个座位上放置了纸巾。目前,已在全县巡演30多场,5万人直接受到心灵的洗礼。
“五心魂·中国梦”舞台剧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拓展了“五心教育”的形式和内涵,也促进了“祖国好·家乡美”“讲文明,树新风”“贵人善行”“道德讲堂”、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文明餐桌行动、志愿者服务等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用“五心”凝聚实现“中国梦·余庆梦”、建设“积善之家、大美余庆”的强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