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掌控幸福:积极心理学给我们的启示
16955900000003

第3章 认识幸福

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对幸福进行思考和研究,因为幸福是人生追求的一大目标,但幸福却是个既不可捉摸又难以名状的东西,很多哲人也对此争论不休。在心理学界,不同的心理学派对幸福的看法也存在差异: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幸福来源于压抑的解除,行为认知学派认为幸福是对积极思维的现实奖励,人本主义则认为幸福是伴随自我实现而产生的一种满足的体验。其实真正的幸福很难用语言描述出来,它只能体会,体会越深就越难以描述,因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实的汇集,而是一种情绪的体验、主观的感受。

一、为什么要幸福

当有人问你:“为什么如此辛苦地工作?”

你可能会回答:“为了挣更多的钱。”

“为什么要挣更多的钱?”

“为了更好地生活。”

或者有的人会回答:“努力地工作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

“为什么要实现自身价值?”

“实现自身价值有一种成就感。”

……

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回答,但是最终的答案都是让自己有一种幸福的感觉。所以归根结底每一个心理正常的人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获得幸福的生活。因为幸福是人们共同的渴望,幸福是人们终生的追求。

(一)幸福是一种需要和追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给人的动机需要分了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刻都是幸福的,同时越高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所获得的幸福感越强烈。

首先是生理的需要,当我们饥肠辘辘的时候,一个面包、一杯牛奶、一块饼干等食物的价值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比不了的。当我们得到了食物的那一刻是幸福的,如果能吃到色香味俱全的食物那更是一种无限的幸福。当你不能理解食物对于饥饿中的人的重要性的时候,请你去了解一下非洲的饥饿中的人们,特别是那些饿得奄奄一息的儿童,如果你能看到那些揪心的画面,相信你一定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福……

然后是安全的需要,当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得不到保障的时候,你会多么渴望稳定而安全的社会环境。想象一下如果你的生命安全随时受到威胁,财产随时会被掠夺一空,那时候的你会觉得安全是多么的重要。对于阿富汗和伊拉克这样经常有战争的国家的人民而言,和平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爱的需要,包括人类所有层次的爱,母亲的爱、朋友的关爱、异性的爱情等。当生理与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爱的需要就显得尤为珍贵。被世人歌颂最多的是母爱和爱情,有多少千古绝唱和悲情故事都是围绕着这样的主题。失去母亲的孤儿是多么地渴望母爱,单身的人们是多么地渴望爱情。心理学家做过研究,如果人的生活中缺少爱会影响心理健康,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被别人尊重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希望获得实力、成就、独立和自由,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和高度评价。这些需要的满足可以增强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如受挫则会产生自卑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到了3岁左右就有了尊重的需要,所以,即使是对待一个儿童,我们也不能随便地辱骂和讥讽甚至是忽视。成年人对于尊重的需要更加强烈,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而努力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因为被人们尊重是幸福的。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和幸福。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它是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当人们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并获得高峰体验的时候就是人生中至高无上的幸福。

所以当我们饥肠辘辘的时候,食物是我们的幸福;

当我们处于战争时期的时候,和平是我们的幸福;

当我们孤独无依的时候,得到别人的爱是幸福;

当我们想证明自身能力的时候,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是幸福;

当我们想挖掘自身的潜能,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是幸福。

虽然人们处于不同的层次的时候,对于幸福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但是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却是永恒的。

其实幸福本身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大脑皮层的一种兴奋,然而吸食毒品与沉溺于网络游戏同样可以产生这种兴奋,单纯地去追求这种兴奋,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得到幸福,反而得到的是痛苦。三毛说:“婚姻如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这和幸福与否只有自己最清楚的道理是一样的。丰衣足食可谓是幸福,但很多拥有物质财富的人却并未觉得幸福,所以幸福主要是精神层面的事情。

幸福是一种不可言状的追求,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劳动、追求幸福,把幸福看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追求中获取快乐,不知不觉中获得幸福。商人获得利润,读书人获取功名,农民获得丰收,病人得到医治痊愈,在付出劳动、艰辛的同时获得幸福。

一篇寓言故事讲得很有意义:在古代,有一位皇帝,感到自己特别不快乐,于是要求他的大臣在三天之内找一个最快乐的人让他瞧瞧,大臣遵照皇上的旨意在全国进行寻找。一天,大臣看到一个商人,问他快乐吗,商人正为要债头疼呢,摇了摇头说不快乐。大臣又找到一个读书人,问他快乐吗,读书人说自己为考不上进士发愁呢,问这样的问题简直是有毛病。于是大臣又来到农田问农夫,农夫正弯腰收割麦子汗流浃背,同样认为自己不幸福。大臣茫然了,眼看三天就要到了,仍无结果,这一天他经过一座桥,看到桥下一个乞丐正光着身子哼着小曲在阳光下捉虱子,走上前去问他快乐吗。没有想到乞丐说自己不但快乐,而且出奇地快乐,原来世界上最幸福、最快乐的人是一个乞丐。我们姑且不论皇帝和乞丐哪个更幸福,我想知足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和幸福的事情,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处心积虑地工作、奋斗呢?那是因为不知足,不知足是为了获取更大更多的快乐与幸福,但获取幸福的方法与道路要正确。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为了所谓的幸福葬送了自己,那是因为方法和途径的错误。

幸福到底是什么?我想,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追求,是知足与不知足交织的连体婴儿,我们与社会、父母、孩子之间那份情感与牵挂,是寄向未来的一张明信片,是延续古今文明的铺路石,平凡的人因为追求幸福而伟大!

幸福是一种精神境界,它源于物质却高于物质,它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二)幸福对人的影响

每一个人都渴望幸福,因为,幸福可以给我们来带愉悦感和价值感。

1.幸福的人身体更健康

幸福的人,情绪积极稳定,免疫力高,不容易生病,身体处于最佳状态。幸福的人知道如何关爱自己的身体,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这需要有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锻炼身体的方法。

心理学与医学都证实了精神因素与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消极情绪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失调,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了抑制。由于机体间的平稳被打破,使细胞失去正常的状态和功能,不断变异,容易产生癌细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和学习上的长期紧张、工作和家庭中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中的重大不幸是致癌的三个重要因素。临床统计数字显示:90%以上的肿瘤患者均与精神、情绪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因此,同样的遗传因素,同样的环境,同样的饮食,积极乐观的人比消极悲观的人身体更加健康。

2.幸福的人心理更健康

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许多研究都得出了幸福感与心理健康高度相关的结论。

幸福的人积极进取,即使在逆境中也从不自暴自弃,而是越挫越勇;幸福的人同时又淡泊名利,即使在得意时也从不趾高气扬,而是平和安详。幸福的人做人处事能审时度势,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因势利导,有理智,敢冒险,勇于承担责任,不后悔,敢于追求,但不妄求。幸福的人执著于这种恒定的思想、坚定的信念、理性的态度、正向的精神。这种理性的思想、态度,能引导出一种正向的生活态度,在幸福的人身上形成阳光般的气质。

幸福的人微笑面对世界,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挫折,这个世界有很多无奈,有许多辛酸,但幸福的人总能去掉无奈,逃离辛酸,微笑面对世界,面对生活,遇事总往好的地方想,总是乐观面对未来。

二、幸福心理学的由来

(一)积极心理学

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源于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塞利格曼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的,是塞利格曼和希斯赞特米哈伊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人类的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体现在修正先前心理学发展的不平衡,强调心理学的发展既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同时更依赖于培养、建构人类的优秀品质,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平衡发展。

对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两种表述。

第一种表述: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由此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心态的人不一定家财万贯,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第二种表述: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学以及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但它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与娱乐,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复杂的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它认为,心理学的三项使命是: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在二战之前均得到诸多研究者很大的关注。而二战之后,心理学成了一门致力于治疗的科学,它的研究焦点集中于测评并治愈个人心理疾病,出现了大量对于心理障碍的研究以及对离婚、死亡、性虐待等环境压力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研究。塞利格曼曾注意到,在对人类情绪的研究中,就有约95%的研究是关于抑郁、焦虑、偏见等负性情绪的研究。在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和疗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心理学却忘记了它的另外两项使命,逐渐成为一门受害者科学。对此,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

就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第二,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第三,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从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加大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这是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核心所在。

在预防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它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在它的看法中,当一个人处于孕育着抑郁、物质滥用或精神分裂等问题的环境中或其遗传素质较差的情况下,要防止在其身上不出现以上问题可能性不大,但是在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的力量,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去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例如,要防止那些在易于得到毒品的环境中的少年身上的药物滥用,有效的预防并不是对他们进行治疗,而是找出并发展出其自身已拥有的力量。一个关注未来、人际关系良好并能从运动中得到快乐的少年是不会形成药物滥用的。总之,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处于困境中的人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做到有效的预防。

(二)幸福心理学

幸福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关注人类的生存质量,致力于研究人的幸福生活,研究精神品质,指导人们追求高质量、高幸福指数的生活,以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幸福心理学是一种观念,它希望我们可以改变旧有的观念,从现在开始变得更加积极、更加重视我们的幸福生活;同时它也是一种行动,不光要有这样的认识,更需要我们的行动。幸福是多样的,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幸福,关键在自己的感知和体会以及行动。

幸福心理学隶属于积极心理学,因此很多人把幸福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相混淆,其实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远远大于幸福心理学,当然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是一种认知和感觉,是主观的,所以在心理学上把幸福称为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而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何种解释,在认知上进行怎样的加工。

人们总在不断地对生活事件、生活环境和他们自己进行着评价,对事物进行好坏评价是人类的共性。也正是这些评价导致了人们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幸福是个体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评价满意时的愉快感觉。因此,一个人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主观上如何评价自己的生活,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感觉。

一些心理学家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表达自己对于幸福的理解,甚至用公式来表述影响幸福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幸福之间的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幸福公式:

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总幸福指数是指你的较为稳定的幸福感,而不是暂时的快乐和幸福。看了一个喜剧电影,或者吃了一顿美食,这是暂时的快感;而幸福感是令你感到持续幸福的、稳定的幸福感觉,包括对现实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和对自己的生命的质量的评价,是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全面肯定。

我们对于幸福的感知有很多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先天身体素质不好,爱生病或身体肥胖甚至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这些因素都会使我们不幸福,相反如果身体非常棒,不生病,相貌英俊或美貌,身材匀称,可能会让人更容易感觉到幸福。

后天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这些因素会对一个人的幸福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一个竞争激烈,压力非常大的环境下,我们很难体会到幸福感。相反民主自由宽松的环境会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有意识、有意志。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进而控制自己的人生。一对同卵双胞胎虽然遗传基因极度相似,虽然接受同样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但是仍然可能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可能对世界存在不同的认知,可能对幸福有不同的感受。这是因为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就像建造楼房的水泥和砖石,想要建成什么样的楼房取决于设计师,我们人类就是自己人生的设计师。我们人类有主观能动性,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幸福与不幸福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森的幸福公式:

幸福=效用/欲望

效用可近似看为你的个人财富,是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和事物的一种满足程度,幸福可近似看为满足感,它是现实生活状态和心里期待的比较,效用和欲望两者落差越大,幸福感越差。这个公式提示我们知足常乐。当一个人的欲望很多并且很强烈的时候,如果不能满足,必定会产生挫败感,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如果不加以限制和引导就会陷入无止境的痛苦的漩涡。因此我们对于生活与工作的预期应该是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达到了会有满足感,达不到也不要纠缠不休。

英国心理学家科恩的幸福公式:

幸福=个性+(5×生存)+(3×自我评价)

个性代表人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耐力;生存指人的健康及他的财富和友谊的稳定程度;自我评价是人的自我评价、对生活抱有的期望值、性情和欲望。

这个公式是几位心理学家走访了1000多人后得出的结论。参与这项研究的科恩说:“多数人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有钱,有好车,有大房子,就是幸福。当这一切都变成现实后,人们却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比其他人更开心。”他指出,人应该学会积极享受生命,同时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用什么手段能达到这一目的等。

看完这个公式试着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你是否充满活力,以灵活和开放的心态面对变化?

(2)你是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可以快速地从挫折中恢复过来。

(3)生活中的基本需要你是否实现了?

(4)是否有亲密的朋友在需要的时候,你主动地去支持呢?你能否达到期望的水平?

如果每个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无疑你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人。

我们发现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那么你的幸福公式是什么呢?

1.幸福的本质

幸福固然有很多的构成要素,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不同的人也都有不一样的幸福,但是最终幸福的本质就是快乐和意义的最佳组合。快乐是现在的良好心情,是眼前的利益,而意义是一种人生价值,是现在和将来的利益。

像小孩子一样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问“为什么?”

比如“你为什么要辛苦地学习?”

“为什么要考前三名?”

“为什么要找一份好工作?”

“为什么要挣很多的钱?”

“为什么要买房子、买车……”

……

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的最终答案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获得幸福!其实财富、声望、知名度等都是追求幸福的手段。哈佛大学幸福课的主讲教师沙哈尔认为幸福应该是快乐加意义。

2.快乐是幸福的强心剂

快乐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和追求,有了快乐才有幸福可言,快乐是幸福的常态。没有快乐或者频频感受到痛苦的人不可能是幸福的。弗洛伊德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人的本能就是趋乐避苦,即人类都是需要快乐的良好情绪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则认为:“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快乐是一种美好的状态,也就是没有烦恼或痛苦的事情存在,你觉得个人及周围的世界都挺不错。快乐与痛苦是对立的,人们都不喜欢痛苦等不良情绪,但是快乐与痛苦却又是对立统一的,没有痛苦我们不会知道快乐的重要,没有痛苦我们不会珍惜眼前的快乐,所以生活当中不可能没有痛苦和悲伤,幸福的人,快乐是常态,痛苦是小插曲。

我们如何让快乐变成常态呢?

追求快乐之道,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要了解快乐不是唾手可得的。它既非一份礼物,也不是一项权利;你只有主动寻觅、努力追求,才能得到。当你领悟出自己不能呆坐在那儿等候快乐降临的时候,你就已经在追求快乐的路途上跨出了一大步了。另外快乐是主观的,不是你有了家财万贯或者功成名就才会快乐,快乐在平凡的生活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和体会。

生活当中有很多的压力和琐事,不要总想着那些不开心的事情,暂时放一放手中的工作,放松一下身体和心情,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和感兴趣的事,比如听一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看一看喜欢的杂志和书籍,忙中偷偷闲。生活节奏过快,使人有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何不放慢生活节奏,分出一部分时间给集体活动。登山、郊游、野餐、歌友会……鼓励自己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你会在共同的玩乐中让自己体会快乐的强大力量。

另外,我们应该多亲近大自然,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大自然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大自然能安抚我们的病痛,大自然能给予我们力量。每一次日出,每一次花开,每一声鸟叫,每一滴水珠,每一次小雨,每一场大雪都是上天的杰作,都是令人喜悦和快乐的事情。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你就能感受到活着真好。只要时常保持心境开阔,快乐就会一直伴随着你。

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悲伤痛苦,但是他能够将这些负面情绪化解和排除,使快乐变成生命的常态。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必须明白无论我们遇到怎么样的痛苦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为自己还活着而感到由衷的快乐。快乐不需要寻找,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快乐的。

快乐才是人生的根本,愤怒伤害别人,同样也伤害自己,并且自己受到的伤害是最大的,让不开心的事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飘散吧,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真着急,假生气;热问题,冷处理;敢碰硬,不硬碰;不找事,不怕事;走直道,拐活弯;干累活,会歇息;办事情,分缓急;过去事,不后悔;眼前事,莫攀比;得到的,会失去;失去的,由它去;得志时,不忘形;失意时,不伤悲;尽全力,听天命;常宽己,好心情;多迷糊,长乐呵。

3.意义是幸福的真谛

有了快乐,我们就真正得到幸福了么?那些吸毒、酗酒、吸烟成瘾的人,那些吃喝玩乐、不劳而获的人也许暂时是快乐的,他们能体验到快乐的感觉,但是那种快乐是虚幻的、飘渺的、不现实的。因此快乐的良好情绪体验仅仅是幸福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人活着需要有价值的体现,那就是人生的意义。

弗兰克认为“人类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一个有使命感的生命是人类最伟大的作品”。我们活着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体现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真正的生命的意义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而是遵从于“真我的呼唤”。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事情里找到意义,所有的行业都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重要的是我们要确定我们选择的职业或目标是否符合自身的价值观以及兴趣爱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人如果不能时刻倾听自己的心声,就无法明智选择人生的道路。”

玛瓦·柯林斯是一个给学生们带来自信,创造教育奇迹的美国教育家。本来在一家有数十亿资产的上市集团工作,但她却选择了做一名教师。1975年,她在芝加哥自己的居所里创建了一所学校,说是学校,其实只有四个学生。当时,芝加哥市中心是出了名的毒品和犯罪蔓延的黑色地区,许多贫困青少年也跟着学坏、堕落。柯林斯的学生正是那些由于品行恶劣或者成绩太差而离开学校的学生。结果,她创造了奇迹。她的学生们慢慢不再想着街头的热闹,居然耐住性子在教室中学习。她的学生也从四个变为成百上千,甚至开起了一所又一所的分校。那些曾经的问题孩子们毕业后成为了律师、医生、公务员……当然,最多的还是教师——继续柯林斯的教育事业。

柯林斯有这样一个信念: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力,他们能学会建立自信心,并能设想和实现自己的充满希望的未来。她教每一个孩子这样想:我觉得我做得很好,我真的很聪明,我是独一无二的。当孩子们不守规矩的时候,柯林斯给他们的惩罚就是要写100个原因,说明为什么他们要做那样的事,而且要求他们要按字母顺序写。

柯林斯竟然拒绝了里根和布什政府让她做教育部部长的邀请。这令很多人费解,不能理解她的做法和选择,她放弃教育部长的职位,放弃能够飞黄腾达的机会,放弃前呼后拥的光环,却选择了继续做一名普通的教师。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觉得教学给她带来的快乐是“任何钱财都买不到的”,对她而言人生至高的财富是幸福,而不是金钱或声望。

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招募一些大学生,要求他们呆在一个房间里什么都不用做,每小时还给酬金,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在4~8个小时就开始感觉到无聊和沮丧,然后大家就陆续地退出实验,他们宁可选择那些压力大同时收入也没那么多的工作。这个实验说明,人在无事可做的时候会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可见人活着是需要体现自身价值的,没有挑战的快乐和享受不是真正的幸福。

游戏:准备一张细长的长条纸,在上面划上10个均匀的刻度,每个刻度代表10年,10个刻度一共是100年。思考一下自己的年龄,假如你30岁,那就把左边的3个刻度撕掉,再估算一下自己能活到多大年龄,假如是80岁,那就把右边撕掉两个刻度,最后看看这张纸还剩下几个刻度,那就是生命还剩下几十年。想一想在这仅有的几十年时间里,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你的生活是否充分地体现出了你最高的价值。其实很多我们知道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在“知”和“行”上出入很大。时间是如此宝贵,只有当我们学会开始向一些没那么重要的事情说“不”的时候,我们才能对那些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说“是”。

请思考:

你现在所做的事情是否是自己内心想做的?

对你来说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

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你做的事情对你有意义么?它能给你带来乐趣么?

4.幸福的特点

人的幸福感具有三大特点:主观性、稳定性、整体性。

幸福是主观的。幸福是私人化的体验,是主观感觉,客观化、标准化的指标不能决定你是否幸福。每个人都是以自己内在的标准来评估自己是否幸福。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指的就是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程度的喜爱,那么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各不相同,所以对于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有的人吃饱了喝足了,能美美地睡一觉就是幸福;有的人宁愿省下生活费买书,有书看就是一种幸福;有的人放弃功名利禄,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老师,能够每天与孩子在一起就是幸福;有的人把赚来的钱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感觉是无比的幸福。同样的半杯水,心态积极的人会说:“还有半杯呢,够喝了!”心态消极的人会说:“只剩半杯了,根本不够喝!”所以幸福是人们在认知的基础上的一种主观评价,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不能用地位来衡量。

从前有一个迟暮之年的百万富翁,在冬日的暖阳中散步时,碰到了一个流浪汉,在墙根处晒太阳。

富翁问:“流浪汉你为什么不去工作?”

流浪汉答:“为什么要工作?”

“你可以挣钱呀。”

“挣钱做什么?”流浪汉无所谓地说。

“挣钱可以住大房子,可以享受美味佳肴,可以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然后呢?”

“当你老了,可以无忧无虑,像我这样,每天散散步,晒晒太阳。”

“难道我现在没在晒太阳么?”

无论是有钱的富翁还是穷困潦倒的流浪汉,大家都有权利享受幸福,因为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它不一定需要有很多的钱,不一定需要有多成功,不一定需要吃得好穿得漂亮,只要你觉得幸福,你就真是幸福的。

幸福是一个人长期相对稳定的认知感觉和生活满意度。大多数人对于幸福的感受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些人的幸福指数即使经历了重大的变化最终还会回到原来的稳定水平,调查中发现一人在中了百万大奖之后幸福指数会有一度上升,但是过了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后又会回落到原来的水平;而受到重大挫折的人半年到一年后幸福指数仍会回升到原来的水平。

如果你是一个太看重结果的人,那么你达到目标后得到的幸福只能维持短暂的一段时间,然后你会回到原有的幸福感水平上;同样,如果你因为一件事情而感到挫败,一段时间后,你也会回到原来的幸福感水平上。在食物、住所及基础教育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外部环境给我们的幸福状态带来的变化是非常微弱的。

幸福与否是人们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整体的综合性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每一单项欲求的满足,都能给一个人带来一定程度的快乐,但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有的人如果只单纯地追求快乐而忽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那么他就会越来越空虚无聊;有的人如果只单纯追求自己设定的目标,而忽视了眼前的快乐,为了那个目标或者理想,每天都在紧张焦虑中度过,牺牲了休息的时间,忽视了愉悦的需求,时间久了就会发现目标的实现并不等同于幸福。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会普遍感到不幸福,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们过分追求单项欲求的满足,而忽视了欲求的综合满足。人们只有在空间上保持好各种单项欲求的平衡满足,既分清主次又不以偏概全,由此形成的欲求综合满足程度就高,幸福总量就大,反之就低就小。

一个冷血歹徒被警察打死后来到了天堂,天使对他说可以接受他的任何要求。这个歹徒贪婪地要求大笔的金钱、山珍海味、美女,每次都能如愿以偿,他感觉好极了。但是慢慢地,他的喜悦越来越少,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让他感到无聊。于是,他向天使请求做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天使回答道:“这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事情可做。”在没有任何挑战的情况下,歹徒越来越不开心,终于,他提出宁可到地狱,也要离开这里。忽然,天使变成了魔鬼,笑着对他说:“你早就在地狱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挑战地一味追求快乐享受的生活是空虚的,最终是令人痛苦的。

三、幸福人群和不幸福人群的区别

一项“关于幸福人群和不幸福人群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别”的研究,研究人员通过30种不同的调查来研究幸福的表现,这些调查主要在于研究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选择、价值以及个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幸福人群每天会做出五个能够提高他们幸福感的决定。那么幸福人群和不幸福人群之间的区别有哪些呢?

第一,幸福人群可以合理安排他们的金钱。有一件事是每个人每天都会做的,那就是做预算和查看消费记录,这样他们就不会冲动消费。研究表明当人们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时,他们可以更好地合理安排他们的金钱。而你的目标有可能是还信用卡债,为以后舒适的退休生活省钱又或者开始存钱以备不时之需。我们的资料表明,如果现在你可以合理地安排你的金钱,以后你将会从中受益。

第二,幸福人群往往将他们的钱用在获取人生经验上,而不是物质享受。研究有力地证明了当人们将钱用在获取人生经验时比将钱用在物质享受的时候要更加开心和幸福。

第三,幸福人群乐观地对待他们的过去。与其他生物不同,人类能够通过回想过去的生活以及设想以后的生活来回顾过去并且展望未来。资料表明,幸福人群在回顾过去时,他们会再次体验到当时的快乐,而忽略过去的烦恼。当他们回顾过去的时候,他们往往注重于那时美好的记忆而不是停留在那些让人伤心的回忆里。

第四,幸福人群能够感知到别人的情感。有一些人能够很容易地感受到别人的情感。他们在那些快乐或悲伤的经历中对别人的情感很是敏感。研究资料表明,当别人给予那些所谓幸福人群温暖的微笑时,他们也会回应对方一个微笑,并且自己也会觉得心里暖暖的。因此,如果你多关心他人的情感你会比以前更加幸福。

第五,幸福人群生活在一个优秀的群体中。当一个人的三个基本心理需求:自控、能力、归属感被满足与认可的时候,他就是这个世上最幸福的人。大概有成千上万个研究证明了心理需求的满足对人们幸福感的积极影响。资料显示这些心理需求能够被这个人所处的群体所满足。感到幸福的人们都说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地方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并且他们离家的时候,他们会很想回家。

四、不同的幸福观

我们很多人的思想与行为都是受幸福观的支配,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一)中国的幸福观

从古人对幸福的理解,幸福无非是美好生活的体现,并且古人也对“幸福”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1.儒家幸福观

儒家提倡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向内修身养性,形成仁、义、礼、智良好的道德品质。向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处理好人际关系等,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传统儒家幸福观有两个本质的特征:德福一致,仁爱幸福。

儒家强调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体现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而为了修炼美德,就不能执著于物质生活的享乐之中,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只要能够修得高尚的品德,这样的苦行精神也是值得赞颂的。在儒家那里,幸福只是道德的伴随物或附属物,并不具有完全独立的意义,一个人有了美德,幸福也就随之产生。

儒家主张仁爱幸福,这一观点与德福一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美德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仁爱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就是恩及四海,就是博爱,它要求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要对他人施与善心,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人。仁爱幸福体现的是“自我独乐不如与民同乐”的幸福境界,实行仁爱的方法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实现普天下人的共同幸福。

中国古代民间的幸福观受儒家伦理文化的直接影响,在总体方向上与儒家的幸福观主张相一致,同时,又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表现之一是将追求幸福与生命价值联系在一起。“福、禄、寿、喜、财”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人生幸福的五要素,而在这五要素中,“寿”居于更重要的地位,民间有“五福之中寿为先”“五福捧寿”等说法。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封建帝王还是芸芸众生,长寿都是中国人极端关心的永恒主题,显示了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重视。事实上,人生的幸福都必须建筑在生命的基础上,没有了生命,幸福便无从谈起。因此,在中国民间传统的幸福观中,长寿之福是最受重视和推崇的。表现之二是将追求个人幸福与家族发达联系在一起。“多子多福”是中国传统幸福观的一个显著标志,古代中国是以父系制血缘家族为本位的社会,个人的一切都与家庭、家族联系起来。虽然人人希望长寿,但个体的生命总是有限的,个人全部的人生期待和愿望并不能通过自己短暂的一生得到充分的实现,因此,家族的延续对实现自己的未竟幸福理想至关重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绝家族“香火”是最不能原谅的罪孽,而人丁兴旺、子孙有为、光宗耀祖便成为个人幸福的体现。

2.道家幸福观

道家幸福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道顺道的生活性质。根据道家的认识,幸福生活在根本性质上应是合道顺道的生活。天地万物,合道顺道则生,悖道逆道则死。人的生活也是如此,一个人要有幸福的生活,必须按照人之道和物之道生活,也就是要根据人和物的道,即本质规律来安排生活的各种活动,顺应人和物的本质规律进行活动。只有这样,人的生活才可能是顺利的、惬意的、幸福的;否则,违背人和物的本质规律来进行活动,带来的必然是对人自身的伤害,导致人的身心痛苦,甚至致人死亡,这样的生活也不可能是幸福的生活。总之,在道家看来,只有符合道的生活才是有利于人的生活,也才称得上幸福的生活,所以人的生活必须遵循人体之道、社会之道和事物之道,悖道之人为、想当然的生活都不可能带来幸福。

(2)身心健全的身体状态。在道家看来,人在本质上是身与心的统一,所以人的健康存在必然是身与心的和谐统一。很显然,对人来说,幸福生活的一个基本前提就身与心的健全、身与心关系的和谐。如果身体或心灵出现缺陷和疾患,身心关系失调、失和,甚至身心冲突、精神分裂,人的生活必然无法正常进行,轻则生活品质下降,重则身心冲突、相互伤害,生活痛苦。所以对道家来说,贵生养生,注重身心调养,促进身心康健和谐,就成为生活幸福的应有之义。身心不健,身体为病痛折磨,精神烦恼抑郁、躁动不安,身心不能认同、失调冲突,生活自然也不可能幸福快乐。

(3)道法自然的生活满足。幸福生活必然是合道顺道的生活,不过应该如何来判断合道顺道呢?根据道家的理解,其判断的基本标准就是“道法自然”,也就是看生活是否体现了道的根本特性——“自然”。如果体现了道之自然,就说明是合道顺道的;反之,如果违背了道之自然,就是悖道逆道的。“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固然,所以道之自然实则指符合事物自身的本性和规律的表现。生活的自然所反映的就是生活按人自身生理心理的本性进行,人的各种自然需求得到满足,不压抑自己的需要和本性,也不人为过度地满足和表现自己的需要和本性。饥饿则进食,干渴则饮水,困顿则睡眠,寒冷则添衣,爱欲则媾和,孤独则交往,情郁则发泄;不过其活动和满足又不超过自然的尺度,不过分地追求和享受,保持不过不及的状态。

(4)虚静逍遥的精神表现。生活幸福虽然也需要物质生活的保障,但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感受和状态,因为一个人生活的幸福与否首先体现在这个人对生活本身的感受上,而幸福的生活必然是个人在生活感受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满足、愉快、惬意、自在的心情。这种心情也正是道家所追求的虚静逍遥、快乐自在的精神境界。虚静则心中无物、意中无念,意味着内心没有烦恼和痛苦,心情安详、宁静;逍遥则心中无碍、神意畅达,意味着心情没有抑郁、结滞,神情轻松、自在、欢畅。道家认为,按照人及天地万物之道来生活,在生活中保持人与物的自然之道的状态,人就可以进入虚静逍遥的境界,并可感受到快乐自在的生活幸福。

(5)自然超脱的价值追求。个人对幸福的感受最终依赖于价值评判。道家之所以更能让人感受到幸福是因为它提供了一套以道为最高追求的自然超脱的价值体系。如能以道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追求合道顺道、自然无为,不仅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能超越生活的世俗层面和利益得失,摆脱生活中各种事务羁绊和烦恼痛苦,使生活超脱自在、幸福快乐;相反,将人为、不自然的东西作为追求的目标,则不仅不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还会给生活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当以道为最高追求的自然超脱的价值在一个人身上得到体现的时候,他就会表现出一种自然超脱地对待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态度,自然平和地看待各种生活问题,不为身外功利之物所牵、所累,安时处顺,随顺自然,这样,他也就可以享受到生活的快乐、自在和幸福。

3.现代幸福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幸福观发生了两个方面的重要转向:一是注重物质生活的幸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就为追求自身的幸福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过去“越穷越光荣”的价值观得到了纠正,人们追求物质生活幸福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这一转变,源于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和发展,给个人追求物质生活幸福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当个人通过合法的劳动能够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并不断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时,个人的幸福感就不仅仅是享受物质生活自身,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幸福充满信心和期待。二是注重个人感受的幸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价值观上发生的最大变化之一是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人们选择行为拥有了自主和自由。幸福的个体性很强,一个社会的所有人不可能有统一的幸福观,幸福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人的感受,取决于对幸福价值的理解。在一个政治昌明、经济兴盛的社会环境中,不同的人对幸福的体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正体现了幸福之于不同主体所应该呈现的多方面内涵的本质。有人爱享受物质生活改善带来的快乐,有人爱享受精神境界提升带来的愉悦,有人爱享受家庭团聚带来的天伦之乐……不同的人拥有着不同的幸福感受,这便触及到了幸福的真谛,幸福是每个人通过自己选择的行为方式体验不同生活价值的快乐感受。

中国人的幸福观在日益走向现代和进步,但是,传统的幸福观不能全盘抛弃,相反,传统幸福观中一些合理的思想需要予以重视和传承。中国传统幸福观非常关注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儒家对德福一致的讨论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现代社会人们的幸福感日益增强,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是,无论追求怎样的幸福,都必须认识到道德对于幸福的引导作用。一些人为了追求自己的个人幸福,忽视甚至侵害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种建立在不道德基础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个人道德品性的提高是对幸福观精神内涵的增进,而当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普遍得到提升时,就能塑造一个秩序优良、风气正派的和谐社会环境,而这样的和谐社会环境既是个人实现更大幸福的保障,也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能够感受、愿意感受的一种幸福体验。

(二)西方古代幸福观

在西方人类思想发展史中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对幸福作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1.理性主义幸福观

它强调人的精神快乐和理性能力,认为人的幸福必须在理性指导下才能实现,其主要代表是古希腊伦理学家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伊壁鸠鲁、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赫拉克利特认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追求理想的幸福生活,人的精神快乐高于肉体快乐。“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

德谟克里特十分强调高尚的道德在幸福中的意义,他认为感官肉体的快乐是短暂的,容易消失,没有太大的价值,而精神的快乐就是追求灵魂上的善,就是用理性去认识自然的必然性。这才是真正的快乐,他说:“给人幸福的不是身体上的好处,也不是财富,而是正直与谨慎。”

伊壁鸠鲁继承和发展了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里特的思想,他认为生命有限而欲求无限,人的欲望永远不会得到饱和的满足,唯有节制,才能从精神上获得快乐与自足。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均主张德行就是幸福,而德行必须有理性的指导,他们一致反对把感官的享受当作幸福的观点,理性主义幸福观夸大了精神的作用,泯灭了人们追求正当物质生活的愿望,而物质需要的满足是生活的基本前提,对理念或善的追求若不建立在物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那么这种信仰或追求就只是缘木求鱼。

2.感性主义幸福观

它主张肉体的快乐,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其主要代表是古希腊伦理学家阿里斯提卜、法国的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尔巴哈。阿里斯提卜主张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感官快乐、逃避感官痛苦。他认为肉体的快乐比精神的快乐更迫切、更强烈,肉体的快乐优于精神的快乐。爱尔维修从趋乐避苦的人性出发,声称“肉体的感受性乃是人的唯一动力”。认为若没有利益可言就绝没有美德,费尔巴哈把享乐幸福观发展到极端。他从“我欲故我在”的命题出发,认为“幸福不是别的、只是某一生物的正常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为它本身所特别具有的、并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所谓特殊需要即物质需要,因此,他所说的幸福是满足人的感性需要的物质幸福。感性主义幸福观强调了幸福的物质基础,但其所主张的幸福是仅就人的生理需要而言的物质幸福,缺乏社会性。

3.基督教幸福观

它视幸福为上帝的恩赐,其主要代表是基督教神学大师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奥古斯丁认为,物质的享受、财富的聚集、荣誉的引诱等,被许多人当作幸福,其实这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并不是这些,而是来自真理的快乐。所谓“来自真理”就是来自上帝。他还认为,以爱上帝为快乐的幸福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幸福。阿奎那进一步提出了上帝存在的5种证明。他认为“除上帝之外,任何东西都不能使人幸福并满足他的一切愿望”。基督教幸福观宣扬并引导人们爱上帝,其实质是要人们放弃物质追求,面对现实的无奈而寄希望于来世,在与上帝“亲吻”的飘渺天国中求得心灵的慰藉。因此,它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是统治者利用宗教禁锢人民头脑的精神枷锁。

4.功利主义幸福观

它强调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因而促成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上,认为个人利益是社会利益的基础,达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道德活动的唯一目的。功利主义幸福观主要代表是英国的边沁和穆勒。边沁在总结前人利己的快乐思想基础上,结合道德原则,从伦理学角度创立了有数量区别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幸福观。人应当追求最强烈、最持久、最确实、最广泛和最合算的快乐,这是最高的快乐。同时还应当考虑幸福普及的人数,受益的人越多越好,所以应当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穆勒继承发展了边沁的思想,创立了质和量都有区别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穆勒主张对快乐不仅要有量的区分,而且还要有质的区分。他认为精神的快乐高于物质的快乐。他说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比做一个满足的猪好。关于利他的快乐主义,穆勒有一个明确的思想,即社会产生合作,合作产生共同利益,共同利益产生共同的追求目标,于是就有利他主义。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是保证实现最大快乐的重要前提。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对于幸福的理解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大家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却是一致的,幸福生活能否实现,能否得到真正的幸福,其首要任务就是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的幸福观会导致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幸福观会把人带入不同的生活领域、精神境界,不同的幸福观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行为,最终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

附:

总体幸福感量表

1.你的总体感觉怎样(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好极了(2)精神很好(3)精神不错

(4)精神时好时坏(5)精神不好(6)精神很不好

2.你是否为自己的神经质或“神经病”感到烦恼(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极端烦恼(2)相当烦恼(3)有些烦恼

(4)很少烦恼(5)一点也不烦恼

3.你是否一直牢牢地控制着自己的行为、思维、情感或感觉(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绝对的(2)大部分是的(3)一般来说是的

(4)控制得不好(5)有些混乱(6)非常混乱

4.你是否由于悲哀、失去信心、失望或有许多麻烦而怀疑还有任何事情值得去做(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极端怀疑(2)非常怀疑(3)相当怀疑

(4)有些怀疑(5)略微怀疑(6)一点也不怀疑

5.你是否正在受到或曾经受到任何约束、刺激或压力(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相当多(2)不少(3)有些

(4)不多(5)没有

6.你的生活是否幸福、满足或愉快(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非常幸福(2)相当幸福(3)满足

(4)略有些不满足(5)非常不满足

7.你是否有理由怀疑自己曾经失去理智,或对行为、谈话、思维或记忆失去控制(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一点也没有(2)只有一点点(3)有些,不严重

(4)有些,相当严重(5)是的,非常严重

8.你是否感到焦虑、担心或不安(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极端严重(2)非常严重(3)相当严重

(4)有些(5)很少(6)无

9.你睡醒后是否感到头脑清晰和精力充沛(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天天如此(2)几乎天天(3)相当频繁

(4)不多(5)很少(6)无

10.你是否因为疾病、身体的不适、疼痛或对患病恐惧而烦恼(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所有的时间(2)大部分时间(3)很多时间

(4)有时(5)偶尔(6)无

11.你每天的生活中是否充满了让你感兴趣的事情(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所有的时间(2)大部分时间(3)很多时间

(4)有时(5)偶尔(6)无

12.你是否感到沮丧和忧郁(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所有的时间(2)大部分时间(3)很多时间

(4)有时(5)偶尔(6)无

13.你是否情绪稳定并能把握住自己(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所有的时间(2)大部分时间(3)很多时间

(4)有时(5)偶尔(6)无

14.你是否感到疲劳、过累、无力或精疲力竭(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所有的时间(2)大部分时间(3)很多时间

(4)有时(5)偶尔(6)无

15.你对自己健康关心或担忧的程度如何(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不关心012345678910非常关心

16.你感到放松或紧张的程度如何(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松弛012345678910紧张

17.你感觉自己的精力、精神和活力如何(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无精打采012345678910精力充沛

18.你忧郁或快乐的程度如何(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非常忧郁012345678910非常快乐

19.你是否由于严重的性格、情感、行为或精神问题而感到需要帮助(在过去的一年里)?

(1)是的,曾寻求帮助(2)是的,但未寻找帮助(3)有严重的问题

(4)几乎没有问题(5)没有问题

20.你是否曾感到将要精神崩溃或接近于精神崩溃?

(1)是的,在过去一年里(2)是的,在一年以前(3)无

21.你是否曾有过精神崩溃?

(1)是的,在过去一年里(2)是的,在一年以前(3)无

22.你是否曾因为性格、情感、行为或精神问题在精神病院、综合医院精神病科病房或精神卫生诊所治疗?

(1)是的,在过去一年里(2)是的,在一年以前(3)无

23.你是否曾因为性格、情感、行为或精神问题求助于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

(1)是的,在过去一年里(2)是的,在一年以前(3)无

24.你是否因为性格、情感、行为或精神问题求助于以下人员?

A.普通医生(真正的躯体疾病或常规检查除外)(1)是(2)否

B.脑科或神经外专家(1)是(2)否

C.护士(一般内科疾病除外)(1)是(2)否

D.律师(常规的法律问题除外)(1)是(2)否

E.警察(单纯的交通违章除外)(1)是(2)否

F.牧师、神父等各种神职人员(1)是(2)否

G.婚姻咨询专家(1)是(2)否

H.社会工作者(1)是(2)否

I.其他正式的帮助(1)是种类:(2)否

25.你是否曾与家庭成员或朋友谈论自己的问题?

(1)是的,很有帮助(2)是的,有些帮助

(3)是的,但没有帮助(4)否,没有人可与我谈论

(5)否,没有人愿意与我谈论(6)否,不愿与人谈论

(7)没有问题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指定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被试的幸福感程度。

记分方法:

按选项累积相加,量表每个题选项从左边第一个开始是1分,第二个是2分,第三个是3分……其中第1,3,6,7,9,11,13,15,16为反向计分,也就是最右边第一个是1分,倒着来。本量表前18项总分的平均水平,男性为75分,女性为71分,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