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从小泉内阁到菅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
169565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战后的中日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72年之前的“不正常阶段”;(2)1972年之后的“正常阶段”;(3)冷战结束后的“新型关系”阶段。

本书的研究范围是“小泉内阁之后的中日关系”,所以,(1)和(2)两个阶段就基本上不作为论述范围。重点集中在(3)冷战后的“新型关系”阶段。而在这一阶段中,进入21世纪之前的中日关系,此前国内外已有广泛的研究和论述,同时,在时间范畴上也不属于“小泉内阁之后”这一主题,故不在本书的论述范围。之所以将“小泉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作为本书的的起点,主要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内,由于“靖国神社问题”,使得中日关系一度陷入复交以来的“最低谷”,出现了“政冷经热”的奇怪现象。这无疑对中日关系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新形势下的中日关系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政治的影响?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今后的中日关系得以健康而顺利地发展?

本书拟以日本政府的首相更迭为顺序,以各届内阁为分段,共分六个章节来论述不同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

第一章,“小泉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本章将对这一时期因小泉纯一郎首相多次参拜中日两国之间极为敏感的靖国神社而陷入“战后最低谷”的中日关系作较为全面的展现,并对其成因、后果进行分析。

第二章,“安倍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经过安倍晋三首相的“破冰之旅”和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在小泉内阁时期降到低谷的中日政治关系得以恢复。2006年安倍首相访华时两国签署的旨在“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的《中日联合新闻公报》,标志着中日关系走出低谷;而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为了友谊与合作》的演讲,则将中日关系提高到新的层次。

第三章,“福田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福田首相的“迎春之旅”和胡锦涛主席的“暖春之旅”,标志着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已经由“寒冬”走进了“暖春”。而中日两国签署的《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作为规范和指导中日关系发展的第四个政治文件,已被载入史册。

第四章,“麻生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麻生太郎本人是日本政界著名的“鹰派”政治家,不过,他担任日本首相之后,却一改过去的强硬态度,在对华关系上展现出友好姿态,表示要“谦虚地回顾过去,共同构筑未来”。这一期间,虽然日本高层在对华态度上出现了一些摇摆,但总体上还是沿着安倍、福田内阁时期的对华路线前进,使中日关系保持了之前的发展态势。

第五章,“鸠山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鸠山内阁是日本民主党执政的第一届内阁,在对华关系方面,较之自民党政府表现得更加积极、友好。主要标志是:在鸠山由纪夫执政的当年年底,民主党的核心人物、干事长小泽一郎就率领600多人的庞大代表团访华,显示了对华友好的积极姿态。另一个标志是,2010年的2月,中日两国成立了新的“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这标志着鸠山内阁时期中日关系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六章,“菅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菅直人继鸠山由纪夫之后担任日本首相,同样对改善中日关系表现出积极的姿态。这一时期,由于发生了中日撞船事件,使两国关系一度出现裂痕,但中日两国政府从发展中日关系的大局出发,妥善地处理了撞船事件,使中日关系重新恢复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为了更好地改善中日关系,妥善处理两国间出现的问题,菅直人首相于2011年2月专门设立了“中国问题专家恳谈会”,体现了菅直人内阁为改善中日关系、强化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愿望。

2012年,迎来了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40年来的中日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了沧桑岁月。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以健康地发展。中日之间虽然存在一些分歧,时有摩擦,但我们应该从中日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求大同、存小异,以平等协商的态度,解决两国间存在的问题。同时,应该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的成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为开创中日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