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从小泉内阁到菅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
16956500000003

第3章 安倍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

一、战后最年轻的首相——安倍晋三

1.安倍晋三简介

安倍晋三,1954年9月21日出生于日本一个官僚家庭。父亲安倍晋太郎曾担任日本政府的外务大臣,其外祖父岸信介被称为“昭和的妖精”,是著名的“超级鹰派”政治家,曾于1957年2月——1960年7月担任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977年3月毕业于成蹊大学法学院政治学专业。毕业后曾留学美国的南加州大学,学习政治学。留学归国后进入神户制钢所任职。1982年辞职。辞职后在其父安倍晋太郎手下担任外务大臣秘书官,并先后担任自民党总务会长秘书、自民党干事长秘书等职。1993年7月,初次当选为众议院议员。2000年7月担任第二次森喜朗内阁的内阁官房副长官,这是安倍晋三首次成为政治家。2002年10月,在小泉改造内阁中再次出任内阁官房副长官。2003年9月,安倍就任自民党干事长,进入自民党领导核心。2004年9月,改任自民党代理干事长,同时担任自民党改革推进本部长。2005年10月,担任第三届小泉内阁的官方长官。2006年9月26日,安倍晋三继小泉纯一郎之后担任日本第90任内阁总理大臣。然而,2007年9月13日,安倍因患“功能性胃肠障碍”病住院治疗。9月24日,安倍在医院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辞去首相职务。

在担任首相之前,安倍晋三在世人的眼中可以说是典型的“鹰派”政治家。在内政方面,安倍晋三是小泉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支持者和忠实追随者。他认为,要使日本经济恢复活力,加快改革的速度是非常重要的。不良债权的处理,财政金融的健全化,自然会形成经济通货紧缩的压力。但是,如果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速度,那么,新诞生的企业就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通过对不良债权的处理,使金融界能够正常运转。这样一来,也就消除了通货紧缩的压力,使日本经济真正摆脱经济危机。

对于小泉内阁推行的旨在改变政府职能的“小政府”改革设想,安倍晋三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他说,战后多年来,自民党所追求的是一个大政府,一个社会民主主义的自由政府。但是,近年来日本社会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多,每个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少。面对这样一个“少子化”社会现状,日本不得不向“小政府”的方向靠拢。安倍晋三指出,日本不再需要庞大的政府,应该摸索一种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有日本特色的精简、高效的政府。

在外交方面,安倍晋三的思想更接近其外祖父岸信介,在年轻一代政治家中是出了名的“鹰派”。安倍认为,“外交的目的是保护国家利益”。迄今为止,日本的外交不敢明确阐述这个观点,只是很含糊地表述慈善意义上的世界和平。今后日本应当开展战略性的外交。在国防上,日本还要继续依靠日美安保条约。要在进一步加强日美关系的同时,要增强日美关系的“对等性”。即日本能够平等地对美国发言。安倍认为,日本应在亚洲地区发挥领导作用。只有这样,日本才能取得与美国对等的地位。

此外,安倍晋三认为,日本还应扩大在联合国的影响力。具体地说,就是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安倍曾说,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与非常任理事国相比,其地位与影响力有天壤之别。日本向联合国支付的会费金额仅次于美国,所以日本理应在联合国得到更多的权利。他说,美国等国家表面上把联合国作为一种理想和理念,而实际上是在通过联合国来实现自己国家的利益。

安倍晋三在2006年9月20日的日本自民党总裁竞选中以压倒多数的高票,一举击败另外两位竞争对手——外相麻生太郎和财相谷垣贞一,当选为自民党第21任总裁,并在9月26日的日本临时国会上被任命为日本第90任内阁总理大臣(首相)。登上日本政坛最高峰的安倍晋三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年轻。52岁担任首相,安倍晋三创造了日本政坛的两个记录:即战后日本最年轻的首相(日本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是1885年担任日本第一任首相的伊藤博文,当时只有44岁)和第一位战后出生的首相。52岁的年龄担任首相,放眼国际政坛并不算年轻(英国首相布莱尔当选时43岁;美国总统克林顿当选时46岁),但在素以“论资排辈”为传统的日本政坛,已属罕见的“越级提拔”了。从第一次当选国会议员到担任首相,中曾根康弘用了35年;桥本龙太郎33年;小渊惠三35年;森喜朗31年;小泉纯一郎29年。而安倍晋三只用了短短的13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一历程,这简直可以用“坐直升飞机”来形容。与其他前辈在出任首相前大都有过多次入阁经历相比,安倍晋三仅仅担任过内阁官房长官的经历也显得非常“稚嫩”。

其次,是人气。自从被舆论界推测为“小泉接班人”以来,安倍晋三的人气指数就一直居高不下,远远领先于其他对手。2006年9月20日,他以66%的高得票率当选自民党总裁,这一得票率甚至超过了2001年小泉纯一郎的61%。连安倍自己都承认,“对一个仅有51岁、第一次参加竞选的人来说,是一个超乎寻常的得票率”。日本《朝日新闻》9月20日晚至21日,就安倍晋三当选自民党总裁进行了紧急舆论调查。这次调查显示,认为安倍当选自民党总裁“好”的占57%(其中男性52%,女性62%);认为安倍有“亲切感”的占59%(其中男性51%,女性66%);这些都达到了很高的比率。但认为安倍“具有领导能力”的仅占29%,而认为其“领导能力一般”的却有53%之多(其中男性竟达到59%)。认为安倍对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思想有明确表态的占38%;认为其态度暧昧的占42%。这些皆因安倍在财政、外交及历史认识问题上的暧昧表态所致。日本舆论认为,安倍之所以有如此高的“人气”,其主要源泉是安倍在“靖国神社问题”和“朝鲜绑架人质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对中国和朝鲜的强硬态度。这也恰恰迎合了当前日本社会上弥漫的“民族主义”思潮。日本舆论指出,“人气”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促使安倍成功的“动力”,同时也可能是引发新的危机的“导火线”。

另外,审时度势,顺应潮流,是安倍晋三在担任首相之后表现出的与众不同之处,显示了其作为一名政治家的素质。本来,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安倍曾在多数场合表现出强硬立场。根据他以往的言行,有的日本在野党人士把他称之为,“离战争最近的总裁”。然而,担任首相以后,安倍一反常态,在“靖国神社问题”上不再公然叫板,表示不打算在这一问题上明确表态,不希望这个问题成为政治问题和外交问题。安倍态度的转变,得到了中韩两国领导人的赞赏。于是,在他担任首相不满两周之时,便顺利出访中、韩两国,恢复了因日本前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而中断多时的日中、日韩首脑会谈。安倍在亚洲外交上已经迈出了令人刮目的第一步。

2.安倍内阁的成立

2006年9月20日,在参加日本自民党举行总裁选举的三个竞选者中,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的安倍晋三,毫无悬念地当选,成为战后日本最年轻的自民党总裁,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位战后出生的首相,备受世间瞩目。对于安倍晋三的当选,中国媒体也予以极大的关注。《人民日报》曾为此撰文,专门分析了安倍晋三当选日本首相的原因。在谈到安倍得以顺利当选的原因时,举出如下三点:

首先是自民党内权力集中。上世纪90年代形成的日本选举制度和政治资金制度,使党首拥有决定所有本党议员能否继续参选和分配政治资金的权力。去年日本大选时,小泉针对党内反对派议员选派“刺客”的做法,上演了“逆我者亡”的政治戏剧。自民党派系政治瓦解,该党多数议员出于对个人政治生命和仕途的考虑,对总裁“一言堂”逆来顺受。

其次是小泉对安倍的极力提携。2001年当安倍晋三在日本政界的名气并不大的时候,小泉将他提拔进内阁,担任内阁官房副长官。一年多以后的2003年,安倍更是进入自民党的领导核心,出任自民党干事长,让人大跌眼镜。过去出任自民党干事长的多是资深政治家,对于当选议员只有3次、从未担任过内阁大臣的安倍晋三来说,可谓一步登天。2005年,安倍出任小泉内阁官房长官,2006年小泉多次出国访问,让代理首相的安倍增加了出镜率和热身机会。

其三是安倍自己以强硬姿态造势。安倍最初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在2002年9月小泉首相首次访问平壤期间。此后,日朝双方在“绑架问题”上一波三折,安倍主张必须同朝鲜进行“坚定的谈判”,并声称:“如果他们(朝方)不真诚回应,我们必须考虑各种措施。”他还多次会见相关家属,赢得国民的好感。2006年7月10日,针对朝鲜试射导弹,安倍公开表示,日本有必要考虑拥有“攻击敌方基地的能力”。这是日本政界迄今就朝鲜问题所发表的最强硬言论。但安倍的激烈言辞颇得日本媒体的追捧,也迎合了社会上呼唤“强者”的氛围。

最后,媒体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各家媒体多次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安倍的支持率一直居高不下。自民党认为,在选民中有人气的本党党首自然容易赢得首相选举。过去自民党选总裁靠的是党内资历和派系的“合纵连横”,现在则是先在党外诱导人气,继而造势党内。这是日本政治生态近年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注:《人民日报》,2006年9月21日。◢

二、安倍晋三访华,实现“破冰之旅”

2006年10月8日至9日,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安倍晋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安倍晋三担任首相后出访的第一个国家,从而他也成为战后60多年来第一位把中国作为首访国的日本首相,这也是自2001年10月8日小泉纯一郎首相来中国进行工作访问以来,日本首相时隔5年后的首次访华。这次访问开启了改善两国关系的希望之窗,标志着中日政治关系僵局初步打开,将对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产生积极影响。10月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

1.温家宝与安倍晋三会谈:中日友好是大势所趋

10月8日的欢迎仪式结束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举行了会谈。温家宝首先对安倍晋三首相的来访表示欢迎,对他在对华关系上所显示的积极姿态表示赞赏。他说,最近,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障碍达成共识,促成了首相的这次访问,开启了改善两国关系的希望之窗。“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日友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亚洲的和平与发展。当前,中日关系正处在关键时期,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我们应该从中日关系大局出发,顺应世界潮流,合乎人民愿望,坚定地走中日世代友好之路。

温家宝表示,中日有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但在1894年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特别是在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双边关系总体是好的。这一良好局面凝聚了两国政府和各界有识之士的智慧与心血,来之不易,理应倍加珍惜。但在过去五年中,日本个别领导人坚持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使两国关系陷入困境。我们提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是要正视那段历史,在汲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开辟未来。

温家宝强调,保持中日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必须按照两国达成的共识,妥善处理靖国神社问题,消除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言必信,行必果”,这是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

温家宝指出,中日两国要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处理两国关系,在中日关系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通过构筑战略性互惠关系,实现“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目标。为此,我就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提出五点意见:第一,实现和保持两国领导人的互访,密切各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增进政治互信;第二,继续进行战略对话,照顾彼此关切,深入研究改善和发展双边关系的重大问题;第三,完善经济技术合作机制,制定各领域的中长期合作规划,力争双边经贸关系有更大的发展;第四,大力开展文化、教育交流,扩大民间交往,加深两国人民的友谊;第五,加强对地区问题的磋商,推进东亚区域合作,为亚洲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在谈到台湾问题时,温家宝要求日方恪守一个中国政策的承诺,支持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温家宝最后重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自身发展需要和世界潮流做出的必然选择。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透明的防御性国防政策,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中国的发展不会威胁它人,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谋求霸权,也反对任何霸权。中国赞赏日本战后汲取教训,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希望日本能够继续坚持沿着和平发展的方向前进。

安倍晋三感谢中方的友好接待,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7周年。

安倍说,日中关系是日本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日本将继续遵循日中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精神发展两国关系。这些年来日中关系持续发展,经贸、文化和人员往来不断增加。但同时也出现了令人遗憾的事情。现在日中关系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把日中关系推向更高层次,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做出建设性贡献是双方承担的时代使命和责任,为此要争取将日中关系建成一个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

安倍表示,日本曾经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害和痛苦,留下了种种伤痕,我对此深表反省,这一立场今后也不会改变。在此基础上,日本60多年来选择了和平发展。今后也将坚持这一方向。日方绝不赞美军国主义,也不美化甲级战犯。我将按照双方关于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困难、促进日中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共识来妥善处理历史的问题。

安倍说,日中两国经济发展上相互依存,给双方都带来了重要利益,值得我们珍惜。我主张要使政治经济两个轮子都强有力地运转起来,从而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更高的层次,并为亚洲和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安倍表示,日方将继续按日中联合声明处理台湾问题,这一立场没有改变,日方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独”。

2.吴邦国会见安倍晋三:朋友可选择邻居必须共处

10月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吴邦国指出,中日两国是大国,是近邻。朋友可以选择,邻居必须共处。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唯一选择,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我们必须从长远角度,用战略眼光来审视中日关系,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精神,遵循中日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正确处理和把握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妥善处理历史和台湾问题。

吴邦国说,人民之间的友好是两国关系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战后不同历史时期,民间友好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发挥着重要桥梁作用。今后,我们更应大力推进民间、文化和青少年等各领域交流,不断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中国全国人大已经与日本国会众议院建立了定期交流机制,为在新形势下加强议会各层次、各领域的接触和沟通提供了有效途径。我们愿与日方共同用好这一渠道,为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作出贡献。

安倍表示,加强日中人民之间的了解与信赖,增进相互友好感情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础。日方高兴地看到两国议会交往频繁。日方希望利用日中邦交正常化35周年等契机,推动日中各方面交往,增进人民之间的了解,推动两国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

3.胡锦涛会见安倍晋三:加强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0月8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胡锦涛首先回顾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积极评价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发展取得的成果,同时指出,进入新世纪,就在中日关系向新的深度和广度迈进的时候,由于日本个别领导人坚持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使中日关系面临困难局面,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安倍先生就任首相后,中日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和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达成一致,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胡锦涛说,中日友好和互利合作不仅关系到两国的发展和利益,也关系到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中日双方必须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来审视和把握两国关系,坚持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大目标,坚定不移地推动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向前发展。胡锦涛说,实现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首先,要加强政治互信。要恪守《中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不再发生伤害战争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不断巩固和加强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第二,要深化互利合作。采取切实措施,扩大双方在贸易、投资、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尤其要加强能源、环保、信息通信技术、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第三,要扩大人员交往。进一步加强两国政府、议会、政党、团体、文教、青年等方面的往来与合作,不断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好感情。第四,要加强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共同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中日友好和互利合作的新格局。

胡锦涛强调,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愿同世界各国友好相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中方希望并欢迎日本继续走作为和平国家的道路,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胡锦涛最后表示,中日世代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期盼,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方愿与日方一道,为共同开创新世纪中日关系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

安倍晋三在会谈中表示,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日中关系,我本人就任首相后首次出访即来到中国。他说,把日中关系推向新的高度,为两国国民和子孙后代开辟美好的未来,对日中两国,对本地区都很重要,也是双方共同的责任。日方高度重视胡锦涛主席就发展日中关系提出的十六字方针,愿按照日中间三个政治文件的精神和原则,从战略高度为日中关系改善和发展作出贡献。

安倍表示,日本历史上曾经给亚洲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在深刻反省历史的基础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日本的既定政策,不会改变。日方和我本人将按照两国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困难、促进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共识妥善处理历史问题。

安倍表示,日中经济相互依存,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两国其他领域合作也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希望双方加强各层次的接触,增进互信,扩大在经济、文化、教育和人员等领域交流以及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沟通与合作,推动日中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

安倍重申日本将按照日中联合声明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独”,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

4.发表联合新闻公报: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

2006年10月8日,作为安倍晋三访华的成果,中日双方发表联合新闻公报。公报全文如下:

中日联合新闻公报

一、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安倍晋三于2006年10月8日至9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正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吴邦国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与安倍晋三首相举行了会见和会谈。

二、中日双方一致认为,邦交正常化34年来,中日两国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中日关系成为两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持续发展,符合两国基本利益;共同为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建设性贡献,是新时代赋予两国和两国关系的新的庄严责任。

三、双方同意,继续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的各项原则,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妥善处理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问题,让政治和经济两个车轮强力运转,把中日关系推向更高层次。双方同意,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

四、双方认为,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交往与对话对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日方邀请中国领导人访问日本,中方对此表示感谢,并原则同意。双方同意通过外交渠道进行协商。双方同意两国领导人在国际会议场合经常举行会谈。

五、中方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中国将同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日方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给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社会带来巨大机遇给予积极评价。日方强调,日本战后60多年一直走作为和平国家的道路,今后将继续走作为和平国家的道路。中方对此表示积极评价。

六、双方确认,为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应坚持对话协商,妥善解决有关分歧;加快东海问题磋商进程,坚持共同开发大方向,探讨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七、双方同意,在政治、经济、安全、社会、文化等领域促进各层次交流与合作。

——以能源、环保、金融、信息通信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为重点,深化互利合作。

——在经济领域推进部长级对话、相关部门之间的磋商和官民对话。

——以2007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为契机,通过举办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大力开展两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

——通过中日安全对话和防务交流,增进安全领域互信。

——年内启动中日学术界共同历史研究。

八、双方同意,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与合作。

双方对包括核试验问题在内朝鲜半岛最近的形势深表忧虑。双方确认,愿与有关各方一道,根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推进六方会谈进程,通过对话与协商,共同合作致力于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双方确认,就东亚区域合作、中日韩合作加强协调,共同推进东亚一体化进程。

双方赞成对联合国包括安理会进行必要、合理的改革,愿就此加强对话。

九、日方对安倍晋三首相访华期间中方给予的热情友好接待表示感谢。

2006年10月8日在北京发表。◣注:新华社,2006年10月8日。◢

三、安倍访华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2006年10月8日至9日,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此次访问的成功,使因小泉“六拜”靖国神社而陷于“政冷”僵局的中日关系迎来了转机。

1.访问取得圆满成功

在这次安倍晋三首相对中国进行的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中,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和温家宝总理分别与其举行了会见和会谈。通过安倍首相的这次访华,中日关系在以下几方面出现了新的局面,对中日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一,恢复首脑互访,重启高层对话。

38新华社,2006年10月8日。

此次中日首脑会谈,结束了两国首脑互访因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而中断五年的局面,并就今后两国首脑经常会面和会谈达成了共识,从而打破了中日政治关系僵局,重开了两国高层政治对话的大门。

第二,克服“政治障碍”,明确发展方向。

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在会谈中明确指出:日本个别领导人坚持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使中日关系面临困难局面;安倍先生就任首相后,中日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和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达成一致。

中国领导人的上述表态有理、有利、有节,有利于防范安倍在历史问题上出现倒退,有利于正面影响日本舆论,有利于中国民众对安倍访华的意义加深理解。

众所周知,安倍晋三以往曾在历史问题上持右翼观点。出任首相后,安倍表示要继承历届内阁就“反省侵略历史”问题而做的一系列表态。在于10月8日先后举行的三次首脑会谈上,安倍又一再表示坚持对侵略历史进行“深刻反省”和“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立场。

第三,确认政治原则,推进全面交流。

通过三次首脑会谈和发表《联合新闻公报》,中日双方重申要恪守两国间三个政治文件,并就加强政治、经济、安全、民间、地区等领域全面合作达成了共识,使今后中日关系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奠定了基础。

第四,邀请安倍访华,体现中方诚意。

近年来,中国与几乎所有周边国家及其他地区国家的双边关系都在不断升温,惟独与日本关系成为亟待改善的一个“孤岛”。此次中国抓住日本首相更替的机遇,促成了对日关系峰回路转,这有利于中国稳定周边,有利于实现中日双赢,也有利于亚太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安倍访华也留下了一些不确定因素,主要是安倍在今后是否停止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上保留了“模糊”态度。这一是体现出其目前对国内右翼政治势力的顾忌,二是体现出其欲为未来施政留有回旋余地的意图。尽管如此,既然安倍已在首脑会谈中表示了“深刻反省”侵略历史、同意为“克服政治障碍”而努力,如果今后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就将因出尔反尔、自食其言而使其在国内和国际社会陷于政治困境。今后中日关系持续发展,也将为安倍信守“克服政治障碍”诺言不断提供新的动力。

安倍实现访华为改善中日关系带来了契机,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中日关系今后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前进的道路上仍然有可能遭遇坎坷甚至挫折。然而,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当今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只要双方遵循《中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要双方按照“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认真落实两国领导人在安倍访华期间达成的共识,中日关系就会不断克服种种困难,向新的深度和广度推进。

中日首脑会谈后,日本各界普遍做出了积极反应。

——新闻界。此次日本媒体约百名记者飞抵北京,全程跟踪报道了安倍访华过程,其普遍基调是“欢迎”和“期待”。《朝日新闻》、富士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还专门就中国舆论对安倍访华的友好氛围做了介绍。

——政界。日本朝野政党人士10月8日对安倍访华纷纷表示欢迎,并期待安倍出访能够改善日本与中国的关系。自民党政调会长中川昭一说:安倍首相访问中韩两国是建立信赖关系的第一步。民主党政调会长松本刚明表示,他对安倍与中韩两国首脑举行会谈给予积极评价。日本共产党委员长志位和夫就安倍访华表示“欢迎”,并说:“期待(安倍访问)能成为促进两国友好关系的转机。”

安倍此行也招致了鹰派势力的不满,有人称:“至于如此退让吗?”自民党内有人认为,安倍首次出访选择中国“有可能被称作朝贡外交”。

——经济界。近年来,日本经济界对小泉“参拜”造成的中日“政冷”局面日益担心,惟恐这一局面会使中日“经热”降温、日本不断失去中国市场份额。此次中日首脑会谈就改善两国政治关系、进一步发展经贸关系达成共识,日本经济界普遍表示欢迎和安心。如日本经济同友会代表干事北城恪太郎就中日首脑会谈表示欢迎,并期待这将成为“今后首脑继续交流的契机”。

对安倍晋三的这次访华,中国各界也普遍作出了积极的评价。

外交学院副院长秦亚青指出:“日本与亚洲邻国的政治关系恶化,这不仅不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而且也令日本的盟国美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感到忧虑。”他认为,这种让日本越来越孤立的外交政策并没有使其在地区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反而损害了其本国利益和国际形象。因此,大多数日本人期望日本新首相能够改善日中、日韩关系,使日本走出亚洲外交的困境。◣注:《人民日报》2006年10月5日。◢

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也对安倍晋三的访华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亚洲其他国家希望看到中日关系的积极发展。”他指出,改善中日关系对于推进亚洲一体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全球化、区域化程度不断加深,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一体化程度已经达到相当深入的程度。中国与日本都是亚洲乃至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大国,双方若能携手合作,亚洲一体化将迎来新的春天和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阮宗泽指出,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亚洲乃至世界都意识到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亚洲经济大国的领导人,安倍应该具有战略眼光,审时度势,看到改善双边关系为本国利益带来的积极影响。◣注:《人民日报》2006年10月5日。◢

中国前驻日本大使徐敦信则对安倍晋三访华表示出“谨慎的乐观”的态度。他强调说:“安倍这次访华不可能解决中日两国间的所有问题。”

徐敦信认为,虽然安倍表达了改善日本与亚洲邻国关系的愿望,但最关键的是实际行动;中日双方真正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和落实已达成的共识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完全理顺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新的开始、需要迈出第一步。”徐敦信指出,在过去5年里中日关系遭遇困境,两国无法就影响双边关系的问题进行建设性讨论。如今日本新首相访华,为两国高层今后沟通和交流打开了渠道,也为进一步探讨和解决问题奠定了良性基础。

徐敦信指出:“这次安倍访华对于中日两国关系发展是个新的起点,双方能够重新确认中日关系对于自身发展、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访问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成果。”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任13天后前往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也是日本首相第一次把中国作为上任后第一个出访国家。安倍晋三这次访华被外界称为“破冰之旅”。那么,安倍晋三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实现“破冰之旅”呢?笔者认为,以下三个因素至关重要。

1.因人成事。安倍晋三与前任首相小泉纯一郎都是世袭议员,属于同门(自民党)同派(森喜朗派),政见主张基本相同。但两人也有很大不同:小泉三次竞选自民党总裁才如愿以偿,安倍一次竞选就马到成功。小泉孤芳自赏而独断专行,安倍善于发挥团队力量,注重听取侧近声音,即古人所云“因人成事”。安倍采纳了身边“高参”进言:抓住时机,兑现改善亚洲外交承诺,既可对外偿还小泉的“负遗产”,又可对内封堵在野党的攻击,收事半功倍之效。

2.因时制宜。安倍成为首相前后的发言表态变化极大。担任首相前,安倍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积极支持小泉。而在担任首相后,安倍在这个问题上不再公然叫板,多次表示不打算在这个问题上明确表态,不希望这个问题成为政治问题和外交问题。过去在“村山谈话”和慰安妇问题上表现强硬的安倍,担任首相后则明确表示在历史问题上要继承“村山谈话”的精神,并表示在慰安妇问题上要坚持河野洋平讲话的立场。这并不是因为安倍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而是“在其位,谋其政”。不像小泉那样,“心情问题”高于国家利益。

3.因势利导。安倍晋三当选首相后承诺要改善亚洲外交,表示首次出访要前往亚洲国家,也是因为改善亚洲外交是大势所趋。日本国民的呼吁,美国政要的暗示以及国际社会的期待,让安倍只能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对于上述诸多变化,中国方面当然也在密切关注。古人云“智者顺势而谋”。中方所谋之势,是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与合作,是为亚洲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是为构建和谐亚洲、和谐世界。安倍首相实现访华,是中日两国领导人因势利导的决断,是力争互利双赢的选择。

2.安倍访华何以成行?

安倍晋三9月26日当选首相后,就把争取尽早访问中韩两国作为优先课题。安倍急于访问中韩两国是出于内政、外交上的多重考虑。

首先,小泉前首相在“历史与领土”问题上采取强硬政策,使日本与周边邻国的关系深陷僵局。安倍首相急欲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因而把改善与邻国关系作为其“新官上任”后的“头一把火”。

其次,“小泉政治”的光环已褪色,其弊端日益显现。安倍作为资历最浅、年龄最小的战后首相,靠大刀阔斧改革树立权威的空间已经很小,惟有修正小泉“跛脚外交”才是其尽快建树政绩的捷径。

第三,作为自民党总裁兼内阁总理,安倍将面对三道严峻的选举考验:(1)2006年10月22日举行的神奈川县第16选区和大阪府第9选区的众议员补选;(2)2007年春季举行的统一地方选举;(3)2007年7月举行的参议院选举。如果安倍输掉其中任何一个选举,轻者如众议员补选,将使其政治权威大打折扣;重者如参议院选举,有可能使其早早下台。安倍急欲改善与邻国关系,就是要尽早在外交上做出政绩,以便逐一打赢这些选举战,确保其执政地位的长期稳定。

第四,小泉一再“参拜”靖国神社极度恶化了邻国民众的对日感情,殃及日本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利益。日本经济界强烈要求安倍首相尽早改善与邻国关系。安倍急于访华,也反映了其维护日本经济利益、开拓海外市场的意愿。

为了尽早实现“西行”,安倍出任首相伊始便主动向中韩提出了访问的要求,并一再作出了“示好”举动。为了跨越小泉在日本与中韩之间设置的“历史障碍”,安倍在侵略历史问题上一改过去的鹰派姿态,不断更新了表态内容。

10月3日,安倍在众议院答辩时表示,现任政府继承1993年8月4日河野洋平官房长官关于承认日军曾强制妇女充当“慰安妇”的谈话。10月4日,安倍对记者表示:1995年的“村山谈话”是内阁会议通过后发表的,本届内阁“继承”这一谈话。10月5日,安倍在回答有关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责任的提问时说:“开战的结果给亚洲人民留下了许多伤痕。包括我外祖父岸信介在内的(当时的)领导人对此负有重大责任。政治是以结果论责任的,因此当然可以说(当时领导人的)判断是错误的。”◣注:中新网,2006年10月9日。◢

在“是否参拜”这一问题上,安倍放弃了以往的“首相一定要参拜”的强硬姿态而采取了不置可否的“模糊战术”。9月下旬,中日双方就安倍访华问题进行了紧锣密鼓的磋商。鉴于小泉“参拜”是造成中日首脑互访中断局面的元凶,中方要求日方消除这一“政治障碍”。安倍最终向中方表示将致力于“克服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使其访华得以成行。10月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宣布:“中日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和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达成一致。鉴此,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邀请,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安倍晋三将于10月8日至9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注:新华社,2006年10月4日。◢

3.中日关系迎来转机

此次中日两国领导人会晤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中日双方对改善和加强两国关系的重要性达成了新的共识。中日两国都是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是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之一,是西方八国集团的成员之一;现在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安倍访华期间,双方一致认为,邦交正常化34年来,中日两国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中日关系成为两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推动中日关系稳定持续发展,符合两国基本利益;共同为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建设性贡献,是新时代赋予两国关系的新的庄严责任。双方同意,努力构筑给予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中日双方进一步认清两国关系的重要地位,增强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的历史责任感,明确两国关系发展的前进方向,必将为中日关系的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强大的动力。

此次中日领导人会晤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中日双方再次确认了坚持中日之间三个政治文件精神,维护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要性。胡锦涛主席在会见安倍晋三时指出,实现中日关系长期稳定发展,首先要加强政治互信,要恪守《中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安倍首相也表示,日本将继续遵循日中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精神发展两国关系。中日之间的三个政治文件强调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是确保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政治前提。安倍在访问中表示,日本曾经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害和痛苦,留下了种种伤痕,他对此表示深刻反省,而且这一立场今后也不会改变;日方绝不赞美军国主义,也不美化甲级战犯。他还表示,日方将继续按日中联合声明处理台湾问题,这一立场没有改变,日方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独”。双方同意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就历史、台湾等政治问题达成重要共识,为实现中日关系的转圜,让政治和经济两个车轮强力运转,把中日关系推向更高层次奠定了基础。

此次中日领导人会晤还有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中日双方都同意加强领导人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并以此带动政治、经济、安全、社会、文化和国际事务等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全面发展。中日联合新闻公报指出,“双方认为,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交往与对话对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日方邀请中国领导人访问日本,中方已原则同意;双方还同意两国领导人在国际会议场合经常举行会谈。多年来的事实证明,在中日关系中,双方领导人的互访和会见非常关键。如果中日领导人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出现问题,双方的各种交流就缺少良好的气氛,也难以形成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大气候。安倍访华期间,两国领导人就加强高层互访和对话达成了共识,为两国在各个领域扩大交流,深化合作创造了条件。

安倍访华成功,使中日关系在以下各领域进入友好合作新阶段。

第一,政治关系走上正轨。

中日首脑恢复互访和对话,产生了“打开政治交往闸门”和“改善相互政治氛围”的积极作用。

中日政治交往层次的提升,使两国间其他各种层次的政治对话与合作得到更加宽松的空间和自由度。在近年来影响中日关系的首要问题——历史问题上,中日已就“年内启动中日学术界共同历史研究”达成了共识。在其他领域,《中日联合新闻公报》指出:“双方确认,为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应坚持对话协商,妥善解决有关分歧;加快东海问题磋商进程,坚持共同开发大方向,探讨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双方同意,在政治、经济、安全、社会、文化等领域促进各层次交流与合作。”

中日政治关系的改善对两国间的安全对话与军事交流、围绕东海问题等敏感问题的磋商、能源与环保等经济领域合作、高速铁路等大型建设项目合作、文化和体育等民间交往等各领域交流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与促进作用。

第二,安全合作得到加强。

过去数年,小泉内阁采取了渲染“中国威胁论”、处处围堵中国、在领土与领海问题上一再制造事端的强硬政策,恶化了中日高层安全对话的氛围。小泉一再“参拜”靖国神社,曾两度破坏了中日舰艇互访计划。《中日联合新闻公报》指出:两国将“通过中日安全对话和防务交流,增进安全领域互信。”

中日关系走出“政冷”低谷,将使两国高层安全对话得到恢复,军事交流重新启动,舰艇互访等具体交流计划有望重新提到议事日程。

第三,经济合作步入佳境。

小泉在首相任内不断“参拜”,使日本与中国铁路高速化改造等巨型项目失之交臂,使日本企业失去了大量商机,使日本商品受到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的排斥。日本则做出了停止提供日元贷款的举动。《中日联合新闻公报》指出,“在经济领域推进部长级对话、相关部门之间的磋商和官民对话”。显然,中日政治氛围的改善,将为两国提升经济关系层次提供良机,使两国在双赢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加强经济合作。

第四,民间交往不断扩大。

最近几年,中日友好城市间往来、观光旅游、文化交流等广义上的民间交往不断得到发展。如果“政冷”局面能够得到改善,中日民间交往将出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局面。这种局面又将对政治关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中日两国已商定,将以2007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为契机,通过举办“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大力开展两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

第五,国际合作扩大共识。

近年来的东亚区域合作进程显示,中日两国的相互协调明显滞后,特别是日本对中国的防范与牵制态势十分明显。这种情况已经给东亚合作带来了“拖后腿”的负面影响,而东亚合作的迟缓反过来又给中日战略和解与合作进程产生了负面作用。中日政治关系的改善,将开创出“双边促多边、多边促双边”的良性互动局面。

《中日联合新闻公报》指出:“双方同意,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与合作。双方对包括核试验问题在内朝鲜半岛最近的形势深表忧虑。双方确认,愿与有关各方一道,根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推进六方会谈进程,通过对话与协商,共同合作致力于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双方确认,就东亚区域合作、中日韩合作加强协调,共同推进东亚一体化进程。双方赞成对联合国包括安理会进行必要、合理的改革,愿就此加强对话。”

根据中日首脑会谈就国际问题达成的共识,在未来时期,中日有望在防核扩散、反恐、防灾、防海盗、卫生与保健、环保与能源合作等广泛领域不断增进共识,提高合作层次。

在地区与世界范围内应推动建立何种秩序,这是近年来中日两国共识较少、分歧较大的认识与实践领域。日本把日美同盟凌驾于东亚合作之上,这显然与各国平等合作精神和区域一体化的方向背道而驰。如何在这一领域扩大共识,也将是未来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中日关系出现峰回路转的新局面。中日两国政府和各界有识之士,将抓住这一来之不易的转机,共同努力把两国关系的良好展望变为现实。

四、安倍内阁与中日关系

如前所述,担任首相之前的安倍晋三,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鹰派”政治家。在外交方面表现出了强硬的姿态。在日朝关系问题上,安倍晋三的态度非常傲慢,他提出:“不解决绑架人质问题和导弹问题,就不与朝鲜建交”。在有关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安倍不仅积极支持小泉首相参拜,而且自己也曾多次参拜。甚至在2006年1月7日接受电视采访中表示,如果自己担任首相,仍将会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当时,有专家由此而预见,如果安倍晋三担任日本首相,中日关系的改善必将变得更加困难。

然而,当安倍晋三担任首相后,却一改过去的“鹰派”形象,对改善中日关系表现出积极地姿态。2006年10月5日,安倍晋三在日本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回答各党代表质询时说,日中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双方可以通过加深政治关系为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他希望建立可以就两国未来举行对话的关系。◣注:《人民日报》2006年10月5日。◢

安倍还说,日中关系、日韩关系已成为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经济离不开日中关系、日韩关系。今后将努力使日中、日韩关系变成一种信赖关系,并为在经济等各个领域发展合作而努力。他说,日中举行首脑会晤,就相互的想法、目标和理想举行坦诚对话,是建立信赖关系的第一步。

在谈到“村山谈话”时,安倍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亚洲各国造成巨大灾难和伤痛是个事实。他说,“村山谈话”承认中国和韩国受到侵略、殖民统治,是内阁会议通过后发表的,本届内阁将继承这一谈话。

在谈到“慰安妇”问题时,安倍晋三提到了1993年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河野洋平的谈话。在那次谈话中,河野洋平代表日本政府正式承认日军强制妇女充当“慰安妇”的事实。安倍说:“包括我在内的现任政府将继续遵循这一谈话的精神。”

安倍晋三在回答有关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责任的提问时说:“开战的结果给亚洲人民留下了许多伤痕。包括我外祖父岸信介在内的(当时的)领导人对此负有重大责任。政治是以结果论责任的,因此当然可以说(当时领导人的)判断是错误的。”

2006年10月8日,安倍晋三以罕见的速度(担任首相不到两周)对中国进行了访问。中国是安倍自9月26日就任日本首相以来访问的第一个国家,这明确显示了安倍本人希望打破目前中日关系僵局,以访华为契机改善两国关系的愿望。

1.进入“磨合期”的中日关系

2006年11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利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场合,举行了双边会谈。这是继10月8日安倍访华后,胡锦涛和安倍晋三的第二次会面。如果说,10月8日的会见意味着中日首脑互访在中断了5年之后的恢复,那么11月18日则意味着中日领导人利用国际场合举行双边会晤的“传统”也得到了恢复。

上述两个首脑交流层面的恢复,对中日两国而言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但在日本国内,出现了这样一种“思维”,即认为中国对日外交正从“感情外交”向“利益外交”转变。

《读卖新闻》指出,10月安倍访华时,中方“改变以往偏重历史问题的路线,目前更进一步使对日关系从‘感情外交’中摆脱出来”。《每日新闻》则认为,目前中国急于在经济、贸易等领域强化与日本的关系。最值得注意的是《产经新闻》的评论。该报评论认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直都是中国对日本的固定训诫,但在这次会谈中却一下子消失了,而事实上安倍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做出丝毫让步,于是就更让人肯定,中国的历史牌已派不上用场。”

日本舆论有失公允

上述言论对中日领导人会晤的定性,即使不是别有用心,至少也是明显的曲解。众所周知,小泉内阁时期中日首脑会晤中断并非中国“感情用事”,而是小泉执意参拜靖国神社的做法给中日关系造成了很大损害所致,因此随着“小泉时代”的结束,中日双方都希望以安倍上台为契机,中日关系能有一个崭新的局面。

安倍晋三就任日本首相后,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要发展中日关系的愿望,并在历史问题上表现出积极姿态。他承认日本在二战时期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并表示日本接受远东军事法庭审判结果。经过共同努力,中日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障碍和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达成一致,从而实现了安倍访华。

在安倍访华间,中日双方同意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但构筑战略互惠关系,绝不意味着中方放弃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策略,而改为所谓的“利益外交”,这种说法充其量是日本舆论的一厢情愿。我们也注意到,在访华前夕,安倍在靖国神社问题上采取的是“模糊策略”,如果日本领导人重蹈小泉覆辙,中方不会视而不见。

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安倍内阁时期,中日关系还处于一个“谨慎探索,小心磨合”的微妙期。这段微妙期需要中日双方来共同悉心呵护,而不是加上一些似是而非、同时又充满情绪性的定性或描述。日本媒体对国内舆论的误导,只会使微妙期的中日关系向着一个不健康的方向演化。

中日关系仍需长效机制保障

“小泉时代”的结束和日本领导人的更替,为中日关系的柳暗花明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契机,但这种改善基本上还是基于领导人的更替和日本新领导人的政治立场;即使安倍在任内没有参拜靖国神社,一旦未来又有一个类似小泉那样的人担任日本政府领导人,中日关系很可能又会出现倒退趋势。

即便在安倍任期之内,安倍也绝不会仅满足于改善中日关系,必然会在日本国内问题,尤其是在为日本确立所谓的自我认同方面着力显示其业绩。这就很有可能延续小泉没有走完的道路,亦即日本向“正常国家”迈进,其中包括修改宪法、提升自卫队等级等。因此,对正在进入调适期的中日关系来说,需要一整套机制来保证有一个正常、稳定的国家关系。

2.珍惜中日战略互惠的时机

如何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把握和保持中日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继续保持两国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开创中日两国之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互利合作新格局”摆在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日两国政府应该从新的战略视角思考中日关系:

亚洲,特别是东北亚,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不但面临各类非传统安全威胁,同时还面临严重的传统安全威胁,比如,台湾分裂势力的冒险可能导致的台海地区动荡甚至军事冲突,朝鲜核计划引发的地区紧张存在可能失控的危险。中日之间尽管存在各种分歧和矛盾,但是在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与朝鲜半岛无核化方面等重大问题上有着共同利益。更不用说,作为东亚经济区的主要支撑力量,中日两国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对各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中日两国政治制度不同,两国之间还存在着钓鱼岛等领土争议、日本政府如何正确对待历史等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历史遗留的,有些是在中日两个国家力量发展过程中新涌现出来的,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寻求合作而不是进行对抗,中日两国可以争取双赢而不是恶性竞争、两败俱伤。

促进中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需要把握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把握中日两国的相互战略定位

日本在二战结束后,坚持和平宪法,走以经济发展为主的道路,避免重蹈军国主义老路,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近些年来,日本在争做“正常国家”的旗帜下,渴望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享有相应的地位。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快速发展给本地区和世界各国带来机遇,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避免负面冲击同时争取最大的利益,已经成为日本的重大战略课题。

中日两国之间相互正确战略定位,意味着要承认对方的正当政治诉求与合法权益,不挑战对方的核心国家利益,不干涉对方内政,在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中共同努力争取“双赢”。

第二、摆脱历史阴影聚焦未来

中日两国在长达数千年的交往历史上,友好合作是主流。在上个世纪那场让中日两国人民都饱尝痛苦的战争中,犯罪的是少数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而不是广大的日本人民。如何正确对待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期间的战争罪行,绝不是日本的内政问题,而是关乎如何对待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关乎日本是否永远坚持走和平道路,关乎日本能否完全取得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信任的问题。问题的实质不是针对日本人民。日本的政治家需要以广阔的胸怀和战略责任,“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而不是经常“自揭疮疤”,更不要“在伤疤上撒盐”。“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彻底割掉“毒瘤”,防止“癌细胞转移扩散”。中国绝不是让现在的日本年轻人代替他们的祖辈“服刑”,更没有利用日本的历史问题抢占“道义高地”,谋求“额外利益”的战略意图。“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是把历史作为照亮前进道路的灯塔,而不是迎面开车,影响驾驶安全的刺眼的远光灯。

第三、中国的富国强兵与和平发展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中国倡导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这是中国内政与外交政策在战略思维和哲学层面上的“和谐统一”。中国正在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紧密,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都在增大。中国已经把和平发展作为国策确定下来,并且正在认真地履行自己的政治诺言。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面临两大矛盾:第一是国家利益日益拓展,但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严重不足;第二个是增强维护国家利益手段日显迫切,而外部制约因素却在不断加大。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和地区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人的疑虑,在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中,“中国军事威胁论”最为突出。中国是一个大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理应对国际社会和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因而需要建设一支与国际地位相称的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既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利益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需要。

富国不意味着称霸,强兵不等同黩武。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弱并不能成为它构成威胁与否的标准,关键是拥有什么样的战略意图,奉行什么样的政策,如何使用军事力量。中国在加快军事现代化的步伐,努力把军队建设成与国家地位相称,能够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做贡献的和平保障力量,同时,也永远坚持防御性的军事战略。日本承认中国的合理权利,不利用中国的军事力量问题炒作“中国威胁论”,中日两国关系的改善就会创造良好的氛围。

第四、避免中日战略竞争的“困局”

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来一直是东亚甚至是亚洲的领头雁,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方面都保持着明显的优势。中国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增强,使日本产生了危机感。随着中国的崛起,日本感到自己的战略空间受到挤压,在东北亚地区的主导权受到了威胁。

实事求是地说,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日本在各个方面的援助是功不可没的。反过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给日本的经济复苏提供了机遇,应该说中日两国在经济方面是互补性双赢的关系,在政治上也不存在必然对立的理由。两国摆脱传统的地缘政治战略理念,摆脱“一山不容二虎”的惯性思维,在推动地区合作中,成为促进东北亚腾飞的“双引擎”,而不应该成为争夺地区霸主的对手。

第五、开展多层次的交流

在中日两国领导人的推动下,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就任后首次出国就访问了中国,会见了中国领导人,为中日关系的改善打开了一扇机遇之窗。在越南举行的APEC会议期间,胡锦涛主席11月18日与安倍首相再次举行了会晤。胡主席提出了“明确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构筑战略互惠关系;增进两国国民的友好感情,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培育两国人民的亲近感;扎实推进互利合作;共同促进亚洲和平以及妥善处理敏感问题”等五条建议,为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采取积极进取,良性互动的姿态,保持在高层交往中良好势头,同时展开各个领域内的对话与磋商,中日关系的稳定步伐必将加快并得以改善。

发展中日关系不仅需要两国领导人的推动,也需要两国人民的支持。无须讳言,多年来中日两国人民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理智,有一些民族主义情绪。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对中日两国改善和发展关系是非常有害的。因此,站在发展中日两国关系大局的战略高度,两国之间各个层次上的互动交往也会得以推动。除了开展中日两国元首、政府首脑和业务部门的交流外,研究机构、学术、青年等方面的交流也需要加强。另外,在两国政治关系不断改善的同时,两国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军事力量交往的加强,特别是促进军事互信机制,增加相互了解,降低疑虑,将有利于确保两国整体关系稳定发展。

3.开启中日历史共同研究

2006年12月26、27两天,中日两国的20名学者齐聚北京,举行了第一次中日历史共同研究会。中日两国进行共同的历史研究,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006年10月访华时与中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由于这次会议是中日两国政府组织的,因而它具有特殊的意义。国际舆论认为,这是中日两国向相互理解迈出的第一步。

此次共同研究的课题包括:中日之间2000多年的交流史;近代的不幸历史;战后60多年的中日关系的发展史。

在26日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中方学者就曾表示,日本方面推卸侵略战争责任,否认这段历史事实的言行仍然存在,如此不负责任的言行与两国的共同利益背道而驰,始终在伤害着受害国国民的感情。中方强调,应该首先研究二战中的历史问题。而日本方面则主张把这次共同研究的重点放在“战后60年日中关系发展史”上,希望这段历史能够得到中国方面的肯定。例如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日本政府开发援助项目的功绩等。其目的显然是在极力避免使“近代的不幸历史”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注:新华网,2006年12月29日。◢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这次共同研究作出了积极评价,他说:“我们认为两国就共同开展历史问题研究做出的决定十分正确,使双方通过对话与交流妥善解决有关问题,能够正确了解客观的历史事实,从而为中日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创造基础。”

对这次历史共同研究,中国学者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中方首席委员、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步平教授在开幕式上说,“作为从现在开始的共同研究的第一步,我们应尽量做到将各方面的历史资料汇集起来,通过去伪存真、分析研究,向社会提供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步平坦言,历史认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对战争被害与加害具有完全不同体验的两个国家之间,讨论历史共识更是相当困难。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苏智良教授发表评论说,中日间学者能够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对历史问题进行交流,是一个非常好的事,但两国对许多历史问题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因此交流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也不要指望完全达成共识。中日间很多分歧不是通过一次会议能解决的,但共同研究可加深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增进相互理解。

“中日关系已走出寒冬,迎来暖春。”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2006年12月25日在会见来访的日本客人、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时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44新华网,2006年12月29日。

12月26日,10名肩负“历史重任”的日本学者来到北京参加首次中日历史共同研究会,对中日之间2000年交往的历史、近代不幸历史以及战后60年中日关系发展史进行研究和交流。对于这次有着特殊意义的研究会,日本政府、学者和媒体传出了耐人寻味的不同声音。

安倍希望“安静讨论”

日本首相安倍2006年10月访华时,与中国领导人就进行中日历史共同研究达成了一致。日本共同社12月24日指出,日本政府把日中历史共同研究定位为“构筑两国信赖关系的基础”,期待能以此促进两国关系的改善。

此次担任日方学者团主席的是北冈伸一,他曾任日本驻联合国副大使,现为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其他学者也都是中国历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亚洲历史以及中日关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专家。

安倍首相2006年12月18日在首相官邸接见了即将赴北京参加首次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会议的日本学者,他说:“希望学者能以自己的见识,在安静的气氛中讨论历史,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对两国来说都是件好事。”他还说:“要深入地进行研究,对政治工作提供帮助。”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盐崎恭久也强调,“这次共同研究以促进相互理解为目的,双方能进行公开的讨论,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注:《环球时报》,2006年12月27日。◢分析家们认为,安倍和盐崎的态度表明,日本政府着眼于在政治层面上改善中日关系。

部分日本媒体泼冷水

与政府的期待不同,日本媒体在关注的同时表现出了怀疑。《朝日新闻》12月19日的相关报道题为《日中历史认识的鸿沟能否填平》,文章认为,双方意见要达成一致恐怕极为困难,为使两国国民的认识一点点接近,需要耐心和长期的努力。《读卖新闻》12月24日发表的社论是《日中的相互理解能否深化》,认为“与中国体制上的差异”是共同研究难以顺利进行的障碍之一,并坚持从前的论调,希望中国改变“把历史问题当作一张外交牌”的做法。社论还说,对于“共同研究”的期待不能过于乐观,但值得密切关注。共同社24日说,开展历史共同研究虽反映出日中关系有所改善,但中国指责日本国内存在“歪曲历史的动向”,日本则主张“对历史可有多种解释”。

12月26日的《产经新闻》甚至泼出冷水,表示“完全不抱幻想”,认为双方的学术环境不同,在历史认识上差异巨大,缩小这种差距几近幻想,“中国学者代表国家,日本学者说个人见解,结果就是大家各说各的”。还有媒体提到,在这次共同研究中,日方强调希望进行“脱离感情的、纯学术性的实证研究”。

日学者认为时间宝贵

“这是一项不轻松的工作,但也不必完全悲观。”日方首席委员北冈这样回应一些日本媒体的冷嘲热讽。北冈近日在外务省的记者会上说:“我们并不急于让历史认识上的差异达到一致。问题是片面的印象不断膨胀而偏离事实,我们最关心的是,通过学术探讨的积累,尽量缩小一些差异。”日方似乎更关注这种共同研究本身的意义,认为能坐下来开诚布公地谈就是新进展。

日方几位与会学者临行前接受了《环球时报》驻日本记者的采访。九州大学教授川本芳昭表示,亚洲各国大都以本国为中心描述历史,他个人希望这次共同研究有助于中日两国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重新书写东亚以及亚洲共同历史。筑波大学教授波多野澄雄说,共同研究的时间宝贵,不大可能做新的研究,如果能把以往两国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交流,并就史料的分析方法等进行探讨,就是很有意义的。他希望这次历史研究的成果对今后日本的教科书起到参考作用。

日本媒体应有历史眼光

一位旅居日本10多年的朋友26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在日本媒体圈子里有很多朋友,但多年的感觉就是,有些媒体在中日历史问题上,老是拘泥于南京大屠杀到底杀了多少中国人,卢沟桥事变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开第一枪等等这些细节上。这是很荒谬的!南京大屠杀因为少1个人不是30万人就能抹杀吗?这不是少几个人的问题,而是承认不承认的问题。日本媒体为什么就不想想,日本军队为什么会跑到中国的领土上?

这位朋友一直从事中日两国的友好沟通,他想提醒日本媒体,千万不要忘记在中日2000年的历史交往中,友好交往占主流。研究历史,就要有历史眼光,日本媒体显示出一些人在历史问题上,没有宽大的胸怀,宽阔的视野,非常小气。

中日历史共同研究还没引起韩国媒体的太多关注。韩国一家网络媒体刊登了驻东京记者发回的报道,认为共同研究是“为减少中日历史解释差异”。有分析人士认为,像历史教科书问题等涉及到韩国方面时,韩国媒体有关中国立场的报道就会很多,但可以说,在对日历史问题上,中韩结成了统一阵线。◣注:《环球时报》,2006年12月27日。◢

对这次中日历史共同研究,中国以报道国际问题见长的主流媒体之一《环球时报》也撰文作了评价。这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王屏撰写的题为《中日关系,历史问题如何定位》的文章这样写道:

随着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以及中日两国力量对比所发生的变化,中日关系的本质也有结构性的改变。

历史问题并不是中日关系的核心,在中日关系里,有更重要的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前不久召开的中日历史共同研究会议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历史问题一直被认为是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一大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讲,共同研究历史对于改善中日关系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历史问题并不是中日关系的核心,在中日关系里,有更重要的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抠”史实不是唯一目的

对日本人来说,有个“历史认识”问题,对中国人来说,也有一个如何认识日本历史的问题。对于具体历史事件和史实的确认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而对如何评价和认识过去的历史即“历史观”的研究则属于历史哲学和思想文化研究范畴。在对历史以及历史观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如何确立两国的对日或对华外交政策与战略则属于国际政治学研究范畴。因此,中日之间刚刚开始的“共同历史研究”是一项多领域、跨学科的共同研究,它集学术、外交于一身。如果说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搞清某月某日发生了什么事件或者是这些事件中的某些具体细节,这恐怕就失去了“共同历史研究”的意义。无疑,具体历史事件应该搞清,但那是纯学术、小范围并且需要更多时间来完成的工作。

相对而言,对“历史观”的研究应置于重要位置。对历史观的研究以“史实”为依据,又不局限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它要求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深、更远。历史显现的是结果,在有关这一结果的无数答案中只有一个是“历史的真实”。历史观则因人而异,因国而异,因时而异。我们应当意识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似乎都带着一副不同的眼镜来观察历史,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看历史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社会的发展不会停步,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更新,因此,历史研究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应学会“摘下眼镜看历史”。

正确看待历史的方法是,不仅看结果,更要关注其过程中所展现的历史意蕴。对历史事实背后的精神文化因素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对历史行为进行解释,也有利于对今后的走向提供借鉴。将中日两国的历史放在世界史、亚洲史的历史长河中定位与思考,是我们解读中日近代史的好方法,切忌用“剪刀加浆糊”的方法来研究历史。

中日间存在不同价值取向

46《环球时报》,2006年12月27日。

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不同的价值观取向、不同的社会结构与思想倾向导致两国在亚洲认识以及相互认识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与距离。回顾近代中日两国的历史特征,“改良”与侵略的日本、“革命”与受害的中国,在亚洲认识上的非同步性,使双方无法为振兴亚洲而携手前进。

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不同的价值观取向、不同的社会结构与思想倾向导致两国在亚洲认识以及相互认识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与距离。回顾近代中日两国的历史特征,“改良”与侵略的日本、“革命”与受害的中国,在亚洲认识上的非同步性,使双方无法为振兴亚洲而携手前进。

中华民族追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精神境界。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政治文化所追求的目标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平衡,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四海之内皆兄弟”。儒家用“仁”、道家用“道”来调整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甚或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使矛盾对立的双方达到和谐统一。

明治时代的日本社会,在经历了国际国内重大历史事件的冲击和震撼后,其社会结构与国民意识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日本的一切内外活动似乎都与亚洲有着“不解之缘”。日本人的“亚洲情结”也在此时结成。其后的日本,不论是“兴亚”还是“侵亚”,都离不开与亚洲的交往与互动。

近代日本为了在老牌殖民主义者的包围中扩大“生存空间”而不择手段。无论是政府现实主义的“大陆政策”,还是作为民间理想主义的、主张亚洲各国平等合作的“亚细亚连带论”,最终都被纳入到“大东亚共荣圈”之中,变成了“侵略的亚细亚主义”而消亡。可以说,日本人的亚洲认识很特别,他既把亚洲看成“自我”,又把亚洲看成“他者”。对于亚洲,日本在“提携”、“改造”、“遗弃”(侵略)之间进行着选择。

历史问题不属于国家“核心利益”

纵观整个近代日本历史,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一直都在“东”与“西”、“传统”与“近代”、“王道”与“霸道”之间进行着抉择。日本曾学西方走上了侵略亚洲之路,战后又被迫学美国失去了民族主体性。安倍作为“民族派”,上台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改“教育基本法”,将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其目的就是要找回失去的“传统”与“自尊”、走向“正常”与“自立”。看近代日本,既要看到日本与亚洲之间的侵略与被侵略关系,也要看到东西方之间的“文明冲突”。看现代日本,既要看到战后日本实行“和平宪法”的必要性,也要看到在美国占领下的日本缺少“民族自尊”和丧失“主体性”的现实。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以及中日两国力量对比所发生的变化,中日关系的本质也有结构性的改变。中日之间的几个主要问题的排序也随着国家利益的重新定位而发生着变化。比如,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与国家主权以及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其占有“核心利益”的位置不言而喻,它是中日关系的试金石和最后底线。有争议的领海划界问题应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通过谈判解决,其危机管理不容忽视,但目前仍可掌控。从利益圈划分看,它属于核心与外围之间的“中间利益”。中日之间敏感的“历史问题”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国家利益定位中将不断地向“边缘利益”发展。走出“历史阴影”,平静、理性地处理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对双方都有利。当然,对日本国内一小撮极右翼分子以及不负责任媒体的挑衅也要予以坚决的反击。

中日关系千头万绪,两国又都处于社会变革之中,因此,中日双方必须慎重从事。对日本未来的走向我们还不能完全准确地把握,但我们可以通过双方战略利益的互惠与互动引导日本向着有利于中日两国以及亚洲各国利益的方向发展。一方国家利益的实现往往是在与对方国家的互动中进行的,中日首脑之间确立的“战略互惠关系”就体现了这一原则。国家利益既包括有形利益也包括无形利益,中日之间利益共同点不仅体现在有形的政治、安全以及经济、能源利益上,也体现在精神利益上。比如,我们对战后日本走和平道路以及其对中国和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进行积极评价就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也体现了战略互惠关系。另外,我们对日本走向自尊、自立也应有一定的理解。“自尊、自立”并不能简单地同军国主义复活挂钩,实际上它也是一国精神利益的体现。在日美同盟不断强化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通过中日之间的“2+2会谈”(由两国国防部长和外长进行的会谈)来消除双方之间的误解。在日本对中俄以及中国和中亚各国往来表示关切之时,我们也可以邀请日本作为观察员参加“上海合作组织”的会议与活动。

21世纪将是亚洲摆脱贫困、实现复兴的世纪。中国的“崛起”与日本的“自立”是这一时代大潮中的两朵耀眼的浪花。在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上,中日两国同时平衡向前发展的现象还是第一次出现。然而,两国人民彼此对对方的发展、强大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历史恩怨与现实利益交织在一起,孰轻孰重,令人难辨。中日双方在新的历史时期为自己国家进行战略定位的同时,艰难地寻找着为对方进行正确定位的心理平衡点。千丝万缕的历史文化渊源,唇亡齿寒的地缘政治利益,复兴亚洲的责任感,注定两国必须站在历史哲学和国家战略高度掌控和把握中日关系的大局与走向。◣注:《环球时报》2007年1月2日。◢

五、温家宝访日,实现“融冰之旅”

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7年4月11日下午抵达东京,开始对日本进行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总理7年来首次访日。

温家宝在机场发表了书面讲话。他指出,中日两国都是亚洲和世界上的重要国家,中日关系对我们两国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今年是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面临重要机遇。

温家宝表示:我此访的目的是增强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扩大友好交流,推动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温家宝指出:我希望通过这次访问,把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推向更高层次。

温家宝在日本的主要行程包括和日本明仁天皇会见以及与安倍晋三会谈。温家宝还将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注:新华社,2007年4月11日。◢

1.温家宝与安倍晋三会谈:确认战略互惠关系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7年4月11日在东京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举行会谈。双方确认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同意建立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表示要共同努力,提高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水平。

温家宝说,去年10月,在中国和日本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达成共识,促成安倍晋三首相访华,从而打开了双边关系的政治僵局。此后,两国各领域合作日趋活跃。对此,两国人民感到高兴,国际社会也表示欢迎。

温家宝指出,继续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加强中日友好合作,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日两国是近邻,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实现两国关系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对双方有利,对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为构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双方要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来把握两国关系的方向,积极推进以下六方面的工作:一是恪守中日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信守承诺,维护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二是增加高层交往,通过政府、立法机构、政党之间的交流和战略对话,就双边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增信释疑。三是深化互利合作,通过经济高层对话机制,协调双方的经济发展政策和合作目标,推进两国节能、环保、金融、能源、信息通信、高新技术合作。四是加强两军交往和防务安全对话,及时就军事安全领域的重大举措进行相互通报,加快建立两军海上危机管理机制。五是扩大人文交流,今年重点办好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六是密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为推动区域合作进程和实现东北亚地区的长治久安发挥建设性作用。

安倍晋三热烈欢迎温家宝正式访问日本。他表示,去年10月,日中双方就建立战略互惠关系达成共识。此后两国政治交往频繁,经济联系密切。希望通过温家宝总理此次访问推动两国关系迈出新步伐。

安倍指出,日中战略互惠关系要求两国为亚洲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作出贡献,在双边、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加强合作,为促进日中两国和亚洲利益作出努力。在此基础上,继续使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经济两个轮子强有力运转,将日中关系提高到新的层次。

安倍表示,为构建两国战略互惠关系,双方要建立相互信赖关系,保持两国高层领导人和各界人士互访,我希望年内再次访华;日方将在今年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之际,派2万人代表团访华,也欢迎中方派代表团访日;日方欢迎两国互设文化中心,希望通过此举加深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加强青少年交流。日中在安全领域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应互不视为威胁,加强安全合作,建立防务部门联络机制。日方欢迎中国国防部长和中国舰艇访日。发挥两国经济高层对话机制的作用,加强在节能、环保、能源、通信、金融领域合作,充实两国战略互惠关系内容,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

在谈到历史问题时,温家宝指出,历史问题牵动中国人民民族感情,是事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原则问题。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过50年不幸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是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开辟中日友好合作的新道路。希望日方切实遵循中日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妥善处理历史问题,维护和发展两国关系来之不易的改善势头。

安倍表示,继续遵循日中三个政治文件所确立的原则和精神,推动两国关系发展,是我的理想和信念。我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历史,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今后不会有任何变化。

关于台湾问题,温家宝强调,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核心利益。我们将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坚决反对台湾当局推行“台湾法理独立”和其他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希望日方认识到台湾问题的高度敏感性,恪守承诺,慎重处理。安倍表示,日方坚持在两国三个政治文件中表达的立场,不采取“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立场,不支持“台湾独立”。

双方同意加快东海问题谈判进程,争取早日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

会谈后,温家宝和安倍共同出席了两国环境保护和能源等领域合作文件的签字仪式。

2.温家宝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为了友谊与合作

2007年4月12日,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众参两院议长的陪同下,来到日本国会,作了题为《为了友谊与合作》的演讲,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温家宝用大量事例深情地回顾了自秦汉以来中日交往的历史。他指出,为了友谊与合作,需要继承和发扬中日友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在绵延2000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发展和进步。中日两国友好交往,历时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这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历史传统和文明财富,值得倍加珍惜,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温家宝强调,为了友谊与合作,需要总结和记取不幸岁月的历史教训。中日两国人民长达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的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苦难和创痛。沉思历史,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日和平友好,关乎两个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温家宝指出,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无论是正面经验或是反面教训,都是宝贵财富。从自己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学习,会来得更直接、更深刻、更有效,这是一个民族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对自己光明前途充满自信的表现。

温家宝重申,中国政府和人民历来坚持向前看,一贯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强调以史为鉴,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他希望日方以实际行动体现有关表态和承诺。他说,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实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完全符合历史潮流和两国人民愿望,也是亚洲和国际社会的殷切期盼。

温家宝同时指出,为了友谊与合作,需要正确把握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中日邦交正常化35年来,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得到了日本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与帮助。我们的目标,就是顺应潮流和民心,把中日关系推向新的历史阶段,实现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温家宝总理提出五点原则:一,增进互信,履行承诺。严格遵循《中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政治文件所确定的原则。二,顾全大局,求同存异。从战略高度、以长远眼光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进行对话协商,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三,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应在能源、环保、金融、高新科技、信息通讯和知识产权等领域加强合作。四,着眼未来,加强交流。加强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组织实施好两国青少年大规模交流计划。五,密切磋商,应对挑战。共同维护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推进东亚区域合作进程,致力于亚洲的振兴。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包括能源安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疾病防控以及反对恐怖主义、打击跨国犯罪、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

日本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在温家宝发表演讲前致辞说,今天日本国会时隔22年再次迎来了中国领导人,实感喜悦。期待温总理的“融冰之旅”能够获得丰硕成果。日本参议院议长扇千景高度评价温家宝的演讲。她说,演讲对发展日中关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包括安倍晋三和日本内阁政要在内的约480名日本众参两院国会议员聆听了温家宝的演讲,多次报以热烈的掌声。◣注:《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4月13日。◢

温家宝总理的演讲全文如下:

为了友谊与合作

——在日本国国会的演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2007年4月12日日本东京)

尊敬的河野洋平议长阁下,尊敬的扇千景议长阁下,各位国会议员先生:

今天,我有机会到贵国国会演讲,同众参两院议员见面,感到很高兴。我向在座各位,向广大日本国民,致以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向长期以来为中日友好做出宝贵贡献的日本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这是我第二次到贵国访问。上一次是在15年前,也是在樱花盛开的四月。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我访问贵国,是想了解日本的最新发展情况,更想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尽一份力,做一份贡献。如果说安倍晋三首相去年10月对中国的访问是一次破冰之旅,那么我希望我的这次访问能成为一次融冰之旅。为友谊与合作而来,是我此次访日的目的,也是今天演讲的主题。

为了友谊与合作,需要继承和发扬中日友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在绵延2000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发展和进步。

自秦汉以来,种稻、植桑、养蚕、纺织、冶炼等生产技术相继从中国传到日本,汉字、儒学、佛教、典章和艺术也为日本所吸纳与借鉴。日本先后十多次派出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并担任唐朝的重要官吏,与王维、李白等著名诗人结为好友。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五次渡海失败,以至双目失明,但仍矢志不渝。他第六次东渡成功时已66岁高龄。鉴真和尚把他认为能济世渡人的佛法传到日本,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前后花了12年。他为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去年12月,河野洋平议长在中国文化节开幕式上说过:日本文化传统中散发着中国文化的浓郁馨香,表明日中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因缘。我想说,中国文化传到日本,贵国的先人在保持日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有了许多新的创造和发展。我还想说,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大批志士仁人来到日本,学习近代科学技术和民主进步思想,探求振兴中华之路,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开展的革命活动,曾得到许多日本友人的支持与帮助。周恩来、鲁迅、郭沫若先生等先后在日本学习和生活,同日本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中日两国友好交往,历时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这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历史传统和文明财富,值得倍加珍惜,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为了友谊与合作,需要总结和记取不幸岁月的历史教训。众所周知,中日两国人民长达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的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灾难,人员伤亡惨重,财产损失巨大,给中国人民心灵造成的创伤难以用语言来形容。那场战争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苦难和创痛,对此上了年纪的人们至今记忆犹新。沉思历史,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日和平友好,关乎两个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无论是正面经验或是反面教训,都是宝贵财富。从自己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学习,会来得更直接、更深刻、更有效,这是一个民族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对自己光明前途充满自信的表现。

中国老一辈领导人曾多次指出:那场侵略战争的责任,应该由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承担,广大日本人民也是战争受害者,中国人民要同日本人民友好相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聂荣臻元帅在战场上救助日本孤儿美穗子,亲自精心照料,并想方设法把她送回到亲人身边。1980年,美穗子携家人专程去中国看望聂帅。这个故事感动了许多人。战后,有2808名日本孩子被遗弃在中国,成为孤儿。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国人收留了他们,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拯救出来,并抚育成人。中日邦交正常后,中国政府为这些遗孤寻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至今已有2513名日本遗孤返日定居。他们当中许多人回国后,自发成立了诸如“中国养父母谢恩会”等民间团体,并在中国捐建了养父母公墓和“感谢中国养父母碑”,其中一个碑文这样写道:“我们对中国养父母的人道精神和慈爱之心深深地感激,此恩永世不忘……”。

在这里,我还想提及一件事。中国北方的港口城市葫芦岛,曾是侵华日军运送石油的地方。就在几座残留的储油罐旁,矗立着一块石碑,记载了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在交通不便、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全力帮助105万日本侨民平安返回家园的历史一幕。当年从葫芦岛回国的一位日本女士,深情回顾了她的亲身感受。她说:“无论是200多个日本孩子在石头村寒冷的夜晚得到的救助,还是在遣返途中的沿路救济,无论是东宁老乡救命的干粮,还是葫芦岛酸甜美味的柑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善良、宽容的中国人让我们落魄的惊魂得以抚慰,也让我们最终登上了回家的轮船。”去年6月,贵国前首相村山富市先生在参加葫芦岛纪念活动时说:“大遣返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宽宏大量和中国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

中国政府和人民历来坚持向前看,一贯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强调以史为鉴,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政府和日本领导人多次在历史问题上表明态度,公开承认侵略并对受害国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对此,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积极评价。我们衷心希望,日方以实际行动体现有关表态和承诺。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实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完全符合历史潮流和两国人民愿望,也是亚洲和国际社会的殷切期盼。

日本战后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大国和国际社会有重要影响的一员。作为贵国的友好邻邦,中国人民支持日本人民继续沿着这条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

为了友谊与合作,需要正确把握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今年恰逢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经过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中日关系取得了巨大发展。2006年,双边贸易额由邦交正常化时的11亿美元增加到2073亿美元,两国友好城市多达233对,人员往来超过480万人次。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得到了日本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与帮助,对此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日两国存在着日益增长的共同利益,面临着需要共同应对的重大课题。基于这样的客观事实,两国领导人就构筑战略互惠关系达成了共识。我们的目标,就是顺应潮流和民心,把中日关系推向新的历史阶段,实现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增进互信,履行承诺。中国古代先贤说:“与国人交,止于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日本人也常说,“无信不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应以诚信为本。《中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政治文件,从政治上、法律上和事实上总结了两国关系的过去,规划了两国关系的未来,是中日关系的基石。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只要双方都严格遵循这三个政治文件所确定的各项原则,两国关系就能顺利向前发展。在这里我还想谈一下台湾问题,因为它事关中国国家的核心利益。我们将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决不容忍“台独”,坚决反对台湾当局推行“台湾法理独立”和其它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希望日方认识到台湾问题的高度敏感性,恪守承诺,慎重处理这一问题。

第二,顾全大局,求同存异。应该承认,中日两国在一些具体利益上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上存在分歧。但是,这些同我们的共同利益相比,毕竟处于次要地位。只要我们从战略高度、以长远眼光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有诚意有信心,进行对话协商,双方之间存在的问题总是可以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对于东海问题,两国应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积极推进磋商进程,在和平解决分歧上迈出实质步伐,使东海成为和平、友好、合作之海。

第三,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中日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前景广阔。经过多年努力和积累,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中日经济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关系,两国经济的发展,对双方来说,都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昨天我同安倍首相会谈时,一致同意建立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把两国经济合作提升到更高水平。近期双方应在能源、环保、金融、高新科技、信息通讯和知识产权等领域加强合作。

第四,着眼未来,加强交流。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是连接国家之间的两条重要纽带。如果说经济合作的目标是实现互利共赢,那么文化交流的目的是沟通心灵。两国领导人已一致同意,加强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中日友好的未来和希望。中方愿与日方一起,组织实施好两国青少年大规模交流计划,为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播下希望的种子。

第五,密切磋商,应对挑战。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和世界的重要国家,中日关系的状况,对地区乃至全球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我们需要以这样的眼光,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维护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推进东亚区域合作进程,致力于亚洲的振兴。我们也需要以这样的眼光,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包括能源安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疾病防控以及反对恐怖主义、打击跨国犯罪、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中方理解日本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望,愿意就包括联合国改革在内的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同日方加强对话与沟通。

各位议员先生: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9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一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实现这两大任务,必须推进两大改革,一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是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在发展中存在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但经过多年努力,我们找到了一条发展的新路子,这就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发展主要靠自己。中国发展了,会对周边和整个世界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我们将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中国历来有尚德不尚武、讲信修睦的优良传统。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各位: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决心,永远不会改变!

各位议员先生:

在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有一座石灯笼,是1980年日本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亲自送来、亲自点燃的。这盏灯与日本唐招提寺的另一盏是一对。这对灯火至今仍在燃烧,长明不灭,遥相辉映,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光明前景。贵国有句谚语:“尽管风在呼啸,山却不会移动”。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尽管经历过风雨和曲折,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根基,如同泰山和富士山一样不可动摇。开辟中日关系的美好未来,要靠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的不懈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实现中日世代友好,为开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新局面,为亚洲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共同奋斗!

谢谢大家!◣注:《人民日报》,2007年4月13日。◢

3.温家宝总理的其他活动

(1)出席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招待会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2日共同出席了由日本日中友好团体举办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招待会。

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改善和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们心愿,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势不可挡。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要靠两国政府的努力,靠政治家的决断,但中日两国友谊的坚实基础在人民中间,人民心中的友谊才是持久的友谊。

温家宝感谢日中友好团体多年来坚持不懈地为促进中日友好所作出的贡献。他说,春天到了,冰雪消融,我们应该珍惜中日关系转折的大好时机,共同维护中日关系,使中日友好代代相传。

安倍在讲话中表示,他同温家宝总理在会谈中达成多项重要共识,这意味着两国关系朝着构筑日中战略互惠关系方向迈出了新步伐,必将促进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这有利于两国人民,有利于世界人民。

安倍表示将同中方一道为日中关系发展竭尽全力。

日本各界友好人士和华侨华人代表800多人出席招待会。招待会自始至终洋溢着友好气氛。

同日,温家宝总理还出席了日本主要经济团体的欢迎午宴。他在讲话中阐述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及中国政府关于发展中日关系和双边经贸合作政策。◣注:《人民日报》,2007年4月13日。◢

(2)会见日本众参两院议长和政党负责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月12日在东京分别会见了日本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和参议院议长扇千景,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在会见河野洋平时,温家宝对日本众议院,特别是河野洋平议长为促进中日友好,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所作出的积极努力表示赞赏。他说,当前,中日关系正处在关键时期,我们要把握机遇,克服困难,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使两国关系走上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希望两国立法机构进一步加强交流,尤其是年轻政治家之间的交往,为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河野洋平表示,日中三个政治文件是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日本众议院为两国领导恢复高层互访并再次确认三个政治文件感到高兴。他指出,两国政治家都承担着维护国民利益的任务,希望双方加强外交对话,增进了解,促进合作。日本众议院同中国全国人大已建立了定期交流机制,我们希望同中方加强合作交流,为推进双边关系改善和发展,为东北亚与世界和平、安全、发展作出贡献。

在会见扇千景时,温家宝表示,今年中日关系既面临机遇,也有挑战。遵循《中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有关承诺,妥善处理历史和台湾等重大敏感问题,对两国关系发展至关重要。双方应从两国关系大局出发,排除干扰,维护好来之不易的局面。立法机构的交流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日本议会成立“支持北京奥运会国会议员之会”,我们对此表示感谢。希望日本参议院为推动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继续作出努力。

扇千景说,我一直期待日中关系改变政冷经热的局面,实现关系改善和发展,温家宝总理的来访正逢其时,相信此访将为两国关系的良好势头起到进一步推动作用。她说,中国是日本第一大经贸伙伴,中国的经济发展给日本带来了机遇。日本参议院希望加强同中国全国人大的交流对话,促进两国在政治、经贸等领域合作。扇千景祝愿2008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希望奥运会成为两国人民加强友好交流的又一重要契机。

同日,温家宝在东京还分别会见了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中川秀直、公明党党首太田昭宏、民主党党首小泽一郎、社民党党首福岛瑞穗、共产党委员长志位和夫等日本政党负责人。

温家宝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扩大互利合作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中国政府始终重视发展中日关系,坚持奉行中日友好政策。我这次访问日本,就是为了促进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巩固两国关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

温家宝指出,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两国关系面临重要发展机遇。只要双方坚持中日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精神,妥善处理双边关系中的敏感问题,中日关系就可以稳步向前发展。

温家宝表示,多年来,日本各政党致力于中日友好,为两国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和独特作用。中国共产党同日本各政党开展了富有成果的交流,增进了相互了解与信任。我们愿继续同日本各政党一道,为推动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作出共同努力。

日方表示,温家宝总理此访增进了日本国民对日中关系未来发展的信心,各政党支持两国在各领域开展友好合作,希望双方增加高层往来,充实战略互惠关系内容,加强在环保、能源、青少年交流以及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合作。

同日,温家宝会见了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双方就中日关系交换了看法。

当天下午,温家宝还会见了长期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的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交谈。◣注:《人民日报》,2007年4月13日。◢

(3)出席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开幕式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2日共同出席了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方开幕式。两国领导人在致辞中一致表示,文化是联系两国关系的纽带,加强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他们共同祝愿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温家宝指出,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中,有两条纽带把我们紧密连在一起:一条是经济纽带,一条是文化纽带。文化是心灵的语言,艺术是情感的载体,文化艺术为两国人民架起了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是两国政府确定的重要文化交流活动。它将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播撒友谊的种子。

安倍晋三在致辞中表示,日中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国都重视历史和文化。为纪念日中邦交正常化25周年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日中两国政府决定举办日中文化体育交流年,将有力地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

致辞后,两国领导人和1000多名两国各界人士共同欣赏了由中国民间艺术家带来的《守望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演出。◣注:《人民日报》,2007年4月13日。◢

(4)出席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启动会议

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启动会议于4月12日在日本东京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共同出席并主持了会议。

温家宝在讲话中表示,加强经济合作是构筑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两国经济合作机制,从更宏观视野拓展和深化两国经济合作,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将对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温家宝指出,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的启动,标志着中日经济合作将被提高到更高水平。对话机制的主要任务一是交流两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加深相互了解;二是协调跨部门经济合作事宜,探讨合作中相互关切的重大问题;三是加强在重大地区及国际经济问题上的政策沟通,促进两国更广领域的合作。

温家宝强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这一机制可对能源、环保、金融、高新技术、信息通讯、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发挥统筹和推动作用。温家宝表示相信,对话机制的建立,将对拓展两国经济合作发挥重要作用。

安倍晋三在讲话中表示,日中经贸关系迅速扩大,两国成为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日中经济政策对两国人民生活和东亚地区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双方加强合作能为解决世界所面临的环境、能源等重要课题发挥重要作用。建立经济高层对话机制是日中两国构筑战略互惠关系在经济方面的具体落实,是两国经贸合作迈出的新的一步。希望双方站在全球的高度开展和推进对话,不断取得成果,促进日中关系的全面发展。

外交部长李肇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商务部长薄熙来和日本外务大臣麻生太郎、经济产业大臣甘利明、财务大臣尾身幸次、内阁府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大田弘子在会上作了发言。

根据两国总理提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和日本外务大臣麻生太郎担任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共同主席。该机制第一次会议将于年内在北京举行。◣注:《人民日报》,2007年4月13日。◢

(5)接见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代表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月13日在东京接见了在日华侨华人、留学生和驻日机构代表,勉励他们不断学习、团结互助,展现中国人的面貌。

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最终对两国人民有益。他说,双方政府特别是人民有修复、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愿望,并且形成了要构建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共识,确定了合作的机制和若干个重点任务。中日关系还会出现问题和矛盾,但这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找到了一个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正确方法,希望中日两国世代友好下去。

温家宝勉励在日本的企业家、留学生和驻日机构工作人员时刻想着祖国和人民,不放松学习。他说,一个开放的民族,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进步是最快的。他同时希望在日侨界和留学生等要遵守所在国家的法律、法令,团结互助,展现中国人的面貌。

讲话后,温家宝和在场代表合影留念并亲切握手交谈。◣注:新华社,2007年4月13日。◢

(6)赋诗明志

温家宝总理在这次对日本进行的“融冰之旅”访问期间,曾作过一首汉俳。这是他刚刚踏上日本的土地时作的,颇有“融冰”之感:

和风化细雨,

樱花吐艳迎朋友,

冬去春来早。

温总理在即将离开日本时,又即兴赋诗两句,表现出对未来中日关系的美好期待:

扶桑今年春日好 樱花盛开催暖来

4.安倍晋三辞职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2007年9月12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首相官邸表示,他已作出决定辞去首相职务。从2006年9月安倍当选日本自民党总裁并出任日本首相组阁以来,至今仅一年时间,其间安倍内阁经历数次内阁大臣丑闻、改组、辞职等变故。

丧失民心是根源

安倍晋三在记者会上谈到辞职原因时说,在与掌握参议院主导权的民主党代表(党首)举行会谈面临困难的情况下,他要以辞职来打破日本政局出现的僵局,从而使海上自卫队能够继续在印度洋开展反恐支援活动。但舆论指出,导致安倍辞职的导火索虽是《反恐特别措施法》,但最根本原因在于安倍政权失去了民众支持,其领导的自民党内部也缺乏凝聚力。

9月10日开幕的日本国会临时会议的主要焦点是,以向印度洋派遣日本自卫队舰队进行反恐支援活动为主旨的《反恐特别措施法》的有效期限能否得到延长。安倍9日在悉尼举行的记者会上说,日本国会如不能通过延长《反恐特别措施法》有效期限的相关法案,他将辞职。但在参议院占主导地位的在野党民主党代表(党首)小泽一郎明确表示,民主党反对延长该法期限,并拒绝与安倍就此问题举行会谈。该法案在国会通过的前景十分渺茫。

实际上,安倍晋三领导的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惨败后,在野党和民众要求安倍下台的呼声十分强烈,自民党内也出现了要求安倍引咎辞职的声音,但他却作出了继续执政的选择,并对内阁进行大规模改组,以期重新获得国民信任。但新内阁成员中又相继爆出一系列财务丑闻,使安倍内阁信誉再遭重创。正如自民党干事长麻生太郎所指出的那样,安倍在自民党和国会已缺乏凝聚力。

辞职引发强烈反应

安倍此时决定辞职,在日本政坛引起强烈反响。日本富士通公司社长秋草直之12日就安倍辞职发表谈话说,安倍政权诞生时人民曾抱有很大期待,正因如此,安倍突然宣布辞职让人感到很遗憾。他担心政局混乱会给经济稳定以及日本的国际信誉带来不良影响。他希望执政党和在野党都能够抱有责任感,早日实现政策稳定。

自民党干事长麻生太郎当日下午表示,为避免政治出现“空白期”,自民党当务之急是要举行总裁选举。据悉,自民党14日将宣布举行总裁选举并将于19日进行投票。日本媒体推测,新首相将于20日产生。

但安倍辞职决定遭到了在野党猛烈抨击。在野党强调,安倍应在参议院惨败后立即辞职,而不应在发表施政演说后决定辞职。民主党副代表(副党首)川端达夫指出,安倍应当提前解散众议院,问信于民。社民党党首福岛瑞穗抨击说,安倍刚刚发表施政演说就交出政权,极其不负责任。

政局走向添变数

本次国会临时会议是在日本朝野政党分别控制众参两院的情况下召开的首次会议,朝野政党将在国会展开一场激烈的政治较量。但朝野政党尚未过招,安倍就作出辞职的决定,这不仅对自民党不利,而且也使日本政局增添了变数。

在参议院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野党已经具备与政府和执政党抗衡的实力。今后政府和执政党提出的任何法案,都必须得到在野党的合作才能顺利地在国会获得通过。小泽一郎在安倍决定辞职后说,民主党反对延长《反恐特别措施法》的立场不会改变,而且将争取提前解散众议院并举行大选。

接替安倍的自民党新总裁将在国会指名选举后就任首相。新首相同样面临延长《反恐特别措施法》和重新恢复民众对政府信任等难题。而民主党则会利用这一良机,力争实现政权更迭。

分析人士指出,日本政局今后如何发展尚难预料,但如果自民党新总裁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摆脱困境,那么本次国会临时会议有可能揭开日本政权更迭的序幕。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记者就此连线采访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亚太安全与合作研究部主任沈世顺。沈世顺指出,中日关系应该不会受安倍辞职影响,而会沿着现在的改善趋势继续走下去。

缺乏执政凝聚力是安倍辞职主因

沈世顺说,安倍的辞职主要是因为日本国内的问题,这与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失败以后的日本国内形势有关。自从选举失败后,安倍的元气大伤。虽然他曾经试图通过重组内阁,任命新内阁成员来扭转其执政形象,但是未达到目的。最近他新任命的日本农林水产大臣远藤武彦,上任七天即“闪电”辞职。新内阁此类丑闻频出,再一次在公众面前检验了安倍晋三的用人能力,这不仅会对新内阁产生影响,也会对安倍晋三本人产生影响。它再次验证了安倍并不能有效地用新内阁扭转形象的事实,也验证了安倍的执政能力不够强。

此外,在野党施加给安倍的压力一直存在。安倍也许觉得既然不能够有效地控制内阁,继续执政也很困难,不如早早辞去首相职务。沈世顺说:“我们昨天开研讨会的时候还讨论有关安倍是否继续执政的问题,都断定他肯定会辞职,不想今日就得到验证。”

安倍的辞职,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缺乏执政凝聚力。作为首相,如果不能够有效地控制内阁,不能够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即使当政也没有什么意思。

安倍辞职未尝不是件好事

沈世顺指出,安倍的辞职肯定会给国内政局带来新的机会。日本民众从他内阁丑闻频发看到一些问题,这些丑闻在日本民众心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他们在选举新的首相时,就会吸取教训,选择更加廉洁的人掌权,在政治要求上会更加严格。

安倍的辞职对新的内阁首相也会是前车之鉴。日本新首相组建内阁也会充分吸取安倍内阁迭爆丑闻的教训。所以,总的说来,安倍辞职未尝不是件好事。

自民党下次在挑选新的继任人选时,也许会在看到年轻的一代领导人(安倍)没有发挥最积极作用时,考虑从德高望重的年老派中挑选新的继任者。

沈世顺认为,自民党和日本政坛应该不会因为安倍辞职发生太大变化。安倍的辞职主要是因为国内的原因,是内政问题,因而日本的对外关系应该不会有什么变化,特别是在大家都很关注的中日关系问题上,不必过多担心。安倍上台后,曾经采取系列对华积极措施以改善中日关系,也取得了成效。日本的专家们也一直希望中日关系保持现在的良好发展势头,美国现阶段也希望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亚洲众国家也希望维持现状不变。因此,中日关系因该会沿着现在的改善趋势继续走下去。◣注:中国日报网,2007年9月12日。◢

安倍内阁时期中日关系评述:

安倍内阁成立于2006年9月26日。安倍晋三担任首相不到两周,便把出访的第一站选在中国,从而成为日本战后60多年来第一位把中国作为首访国的首相。安倍晋三首相的“破冰之旅”和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标志着中断了5年之久的中日首脑互访得以恢复,也使在小泉内阁时期降到“冰点”的中日政治关系出现“回暖”迹象。2006年安倍首相访华时两国签署的旨在“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的《中日联合新闻公报》,标志着中日关系走出低谷;而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为了友谊与合作》的演讲,则将中日关系提高到新的层次。

值得一提的是,温家宝总理在“融冰之旅”中通过打棒球、赋汉俳等极富个人魅力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了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好感,赢得了日本朝野的一致好评。